兒女一樣親,人老了是跟著女兒過,還是跟兒子過?為什麼?

屈守平


跟誰過都不怎麼好,跟女兒過怕女婿煩,跟兒子過怕兒媳婦煩。在自己能自立的情況下還是自己過最好。


姐不好惹6928


如果有兒,女的,老人頂好跟兒子,雖說兒女都一樣,受封建的影響,到今天還是或多或少有點重男輕女!住兒子家,味要足些,住女兒家,女婿是人家養的,輕不得一下,重不得一下。沒有兒子家住得大方,塌實!我們小區兩老口,住姑娘家,沒多久就離開了!(真實的,老人跟我講:和女婿合不來。)如果沒有兒子,那就另論。


1571254


人老了跟著兒子還是女兒過,那得看客觀條件和主觀因素了。

客觀條件肯定是無論兒子還是女兒誰離得近,誰照顧的就會多一些,平日裡頭疼腦熱的,一個電話能叫過來的肯定是離得近的。

主觀因素那就是你更想跟誰過就跟誰過。如果是我的話,只要能動的了,我會自己過。無論和兒子過還是和女兒過,人家都有自己的另一半,年輕人也有年輕人的生活習慣,非湊在一起不方便。

我和幾個閨密買在一個小區的房子,也都給自己的孩子在小區裡買了房子。將來動得了,我們就互相就伴互相照顧。

孩子們願意遠走高飛就隨他們去,沒啥本事的願意在身邊待著,我也很歡迎。

等動不了了,如果那時候養老院很成熟,環境也都不錯的話,那就去養老院。如果孩子願意照顧我,跟他們過也行,誰對我好我跟誰過唄。要是都對我好的話,我就跟那個工作不太緊張,家裡負擔不重,家庭地位比較高的過,用我的養老金僱個保姆,既能享受天倫之樂,又儘量不給孩子添麻煩。

現在這個社會兒子女兒沒區別,區別在於哪個孩子孝敬,還有就是哪個孩子找的另一半更好相處。




有句話,養兒防老,雖然說兒女一樣親,但是,老了還是跟兒子過,沒兒子就自己過,這就是為什麼有的人不生兒子不罷休的道理,兒子不單純是傳宗接代,另外,老了還有依靠,因此,在農村沒生兒子的有的地方當地政府會給於一定的生活補貼。

究其原因有如下幾種;

一 女兒是嫁出去的人,有句話,嫁出去的女潑出去的水。所以,老了,沒有兒子也不會去女兒家住,這是多年遺留下來的傳統習慣,即使在城裡也很少住女兒家。

二 女婿雖然是半邊子,畢竟不是兒子,說話要客氣,有了矛盾也不好,那個父母不疼女兒?

三 父母一般都是住兒子家,如果女兒嫁的婆家有幾個兒子,住在女兒家關係還好處理,如果嫁的是獨子,婆婆母親在一起,關係難處理,

四 無論是住女兒家還是兒子家,都要媳婦女婿好才能住,更重要的是兒子也罷,女兒也罷都要有能力,也就是經濟地位,否則,誰家都不好住,在兒子家看媳婦臉色,在女兒家看女婿臉色,

綜合上述,我建議無論是兒子家,還是女兒家都不要去,老了要有自己的窩,有幾個老朋友,有點小錢,住自己家,和老朋友想咋樣就咋樣,過自己的日子,不能動了就上養老院。





康養軒


“兒女一樣親”沒錯,至於你“老了是跟著女兒過,還是跟兒子過”,常識上的前提是你必須兒女雙全或兒女成群。你兒女雙全或兒女成群,“人老了”跟著誰過才有選擇的現實性;如果你生了獨生女,你“老了”能跟誰家的“兒子”過?誰家兒子會、肯接納你跟他過?

如果兒女雙全,女兒雖然出嫁,但女婿人品高尚,視岳父母如親爹孃,能始終無微不至地關心照顧岳父母,其父母也能待親家兩口如同胞,跟女兒過又有什麼不妥呢?

傳統觀念雖然強調“養兒防老”,但在兒女雙全的家庭裡,兒不如女(指對其父母的關愛程度)的例子屢見不鮮。有兒子“老了”卻“跟著女兒過”,自然會被兒子孝順者肆意恥笑。兒子不孝順是家醜,“家醜不可外揚”,為了顧全老臉,你也只能“忍辱負重”“跟兒子過”了。

如果你有充裕的選擇對象,原則就很簡單:取優汰劣,隨心所欲。


靠151548855


這個問題實在是很難回答,因為現在人的觀念改變了很多。過去說男男女女,父父子子,夫夫婦婦。現在很難這樣說了,首先男男女女就只存在於性別之上了。大多數人都是男不男,女不女。為什麼這麼說呢?

如果我們相信,大自然把萬事萬物分成這樣那樣不同的類型。就是因為每個物種都有自己的法則,雌雄也是一樣,雄性動物有雄性動物的規則,雌性動物有雌性動物的規矩。

人也是一樣,男人有男人的責任: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男人是有男人責任的,男人拼搏最基本的是端正自己的品德,照顧家中老小的。現在的男人很難說能夠做到這一點,別說照顧老小,可能連媳婦都照顧不住。家都不成家,哪裡有什麼資格說養老撫小呢?

所以,跟著兒子過,他自己都過不好,又怎麼能孝敬老呢?不妥當。

跟女兒過吧,也很難。在一個家庭中,女人是最重要的核心。所以,中國人說,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女人是一個家庭穩定的基礎,也是一個國家穩定的基礎。

可是現在女人太不穩定了,不要厚德載物了,也要自強不息。

我們經常講男人像天,女人像地。天要勤,動來動去,動的不對勁了,頂多了也就是風雨不調。女人是地,地也動個不停,那就完了,地動山揺,孩子是沒有立足之地的。

所以一個家中有女人叫家,沒有女人連家都沒有。如果你以為有個房子就叫家,那真的是隻能說,太沒有見識了。

現在男人不男人,女人不女人,也是父母的養育的問題。

結論:住養老院。


博睿迪


兒女是一樣親,但他(她)們都有自己的工作、家庭、孩子的教育、自己的事業要去追求,本人覺的人老了還是誰都不跟,住自己家,能自己解決的問題就自己解決,不給兒女添麻煩,兒女們壓力也大,多理解兒女們的生活、事業上的壓抑.......如到後期自己無法處理生活上的問題就請個保姆、鐘點工阿姨,讓兒女出點錢就好了啦……


在風雨中微笑拒聊


父母日漸老態,身體條件和自理能力開始慢慢退化,需要依靠子女贍養。此時年邁的父母是跟著兒子過舒坦還是女兒過呢?究竟是跟著兒子好,還是跟著女兒好,都不能一概定論,主要取決於老人是否方便、生活感受以及子女孝順程度等。而事實上,還有相當一部分父母年老後處於一種相對恐慌的狀態——跟著兒子過害怕媳婦過於強勢,在家受氣;跟著女兒過害怕女婿不願意,女兒夾在中間為難,最終選擇了和老伴在老家生活,一年到頭,眼巴巴盼著子女能多回家看看,確實有點讓人心酸。希望天下的子女都能孝順老人,沒事多陪陪他們,莫等子欲孝而親不待,後悔晚矣!誰孝順或經濟好跟誰住是比較好的,但如果是求個安心,不想鬧矛盾,其實老人們單獨住,不瞎摻和年輕人的生活是最好的。老人能存錢的時候多存錢,一定要手裡有錢,因為真正到了花孩子錢的時候,就不太好要了。如果自己手裡有積蓄,最起碼子女內心是輕鬆的,這也是一種現實……





小豆芽媽媽


中國有句老話‘養兒防老’,按照老習俗,人老了要跟著兒子過。

過去孩子多,幾乎哪家都有幾個兒子,人老了就要幾個兒子輪波住,每個兒子幾天,一個星期,半個月,一個月等。

那會的老人最可憐,雖說哪個兒子的家都是自己的家,卻哪個也不是自己真正的家。到哪個兒子家都是旅店,都要適應人家的生活習慣,飲食習慣。

網上有句話,人老了一定要有老底,老窩,老伴,老友。

這樣的活著才有尊嚴,病了痛了兒子或女兒過來伺候伺候;好的時候兒子女兒過來樂呵樂呵,享受一下天倫之樂。


輕舞霓裳伴紅塵


我想有可能的話就去養老院吧。如果沒有這個條件,那就兒子女兒輪流住吧。

有句古話說得好,百日床前無孝子。現在的年輕人有工作的壓力,有生活的壓力。上有老下有小。加上緊張快節奏的生活。壓力真的很大。老住在一個孩子家真的不太合適。

我國自古以來以仁孝為先,孝敬老人義不容辭。本人也舉雙手贊成,但是在現代生活的巨大壓力下,也請父母們多體諒一下做兒女的難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