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去世了,還在維護兄弟姐妹關係的人是怎樣的心理?

八卦老嫗


這一點我家兄弟姐妹還是不錯的,做的也很好,我們的母親走了32年,父親也走了幾十年,但是我們兄弟姐妹沒有疏遠過,依然如故,血濃於水,一家有難,每家都毫不猶豫出錢出力,就拿現在的我來說,離異,一個孩子,遠在外地,自己突然間得了重病,每個姐姐,妹妹,外甥,外甥女,侄女,不分大小,每個家庭都紛紛送來愛心,伸手互助,出錢出力,所以說這個不是父母在不在的原因,是自己姐妹們親戚之間的疑聚力問題,平常都要廣交朋友,何況是今生一奶同 包的家人,不管父母在否都應該緊緊團結在周圍,有能力的多出來組織聚聚會,因為今生是姐妹兄弟親戚,下輩子誰也不認識誰,好好珍惜今生的兄弟姐妹情吧。


奇怪了到底用什麼名字


我的母親剛剛過世,今天正好四七。母親生病期間,在醫院裡送母親做檢查途中,為一些瑣事與兄弟發生了爭執。兄弟是父母的獨子,從小到大很受寵,爭吵中口無遮攔說話很難聽,當時因為在醫院,不方便跟他吵,我只在心裡想:今後再也不跟他來往了。一個月之後,握著母親的手,我們姐弟親眼看著母親斷氣。那種心疼只有親子妹之間才能懂。在醫院的一個月中,雖然請了護工,但怕母親突然離去時身邊沒有親人,我們子妹3個輪流守在旁邊不敢間斷。……後來又接著給母親辦喪事,姐弟3人外加弟媳全都累病了,輪流發燒。

母親雖80高齡離世,但我卻還是心疼不已,不敢相信,不能接受。一個多月過去了,現在我每天都在胡思亂想:作著各種各樣的假設:如果……如果……如果……媽媽是不是就還能多活些時日?如果……媽媽是不是就不會這快就走了呢?這麼好的日子,我們都在,媽媽卻沒有了……想到這些,我一個幾乎不會哭的人,常常一個人暗自流淚。

按照舊俗,母親過世後的每個七天,必須給母親恭飯燒香。俗稱“做七”。母親的“七”正好是個週六。每個七都是弟媳買菜張羅,我們2個姐姐幫忙。每次3個子女連同孫輩3大家一起回到父母家,熱熱鬧鬧,父親特別開心。

最近幾年,媽媽年紀大了以後,由於高度近視幾乎不出門,所以她總在家裡昐著有兒女回去。我們3個子女,雖然也會各自回去看母親,但3家到齊同時一起的情況極少。

如果母親有知,我想她一定會說:我寧可你們把這種“做七”聚會放在我生前……這樣想著就會倍感心疼和遺憾。

在“三七”的那次飯桌上,我以大姐的身份向大家宣佈:“七七”之後,每週六的聚會要繼續保持,每週到父親處集合一次。父親雖然身體狀況比母親好很多,可以自己出行,愛打麻將,也有很多老年玩伴。但今後剩父親一個人生活了,我想他也難免會孤獨。為防止大家因為父親生活能夠自理而忽視了他的感受,忘了經常回家,再次留下遺憾。

在宣佈這個決定之前我也是認真想過的:母親走了,再心疼,後悔都沒有意義了。父親還在,母親一定希望我能帶好弟妹,孝敬父親。子妹和睦。因此,何必還計較兄弟的一點小過失呢?在這個冷漠的世界裡,血緣親情才是唯一“真的”感情。


芳鄰


姑姑姨姨年年還追往,何況一奶同胞了。兄弟姐妹在眾多親人中除了父母,孩子之外,就是最親的親人了。要想好,大讓小,我們雙方的兄弟姐妹都很合睦,都很親。不管誰家大事小事都上前幫忙。

兄弟姐妹就是像手上的五個手指,相互幫襯,人多力量大。昨天我們哥四個剛把老家送走,聚在一起喝酒,老大說咱家就是家和萬事興,把事辦得挺漂亮,別人看著也高興。老大還說了:"往後父母不在了,咱們哥四個年年三十我家過年,都上我家吃來"。大家可高興了,都表示同意。婆婆公公都不在了,只剩下哥幾個親了。



用戶和言悅色


客觀的說,如果父母在,哪怕有一方在,兄弟姐妹就是一家人,但如果父母雙方都不在了,兄弟姐妹,就是各自獨立的兩家或幾家人了。

俗話說得好“親兄弟,明算賬”,父母在的時候,一家的收益和好處,都是這個大家庭的,父母不在了,各自為家,有了自己的私心。

而那些父母去世了,還在拼命維護兄弟姐妹關係的人,不管到底是不是長兄或長姐,但在心理上,還是有“長兄為父、長姐為母”的念頭,從而代行“大家長”之責。

其實,這種心理不建議有,因為,你有你小家的生活,你家兄弟姐妹有自己家的生活,兩家各自獨立的生活,你不瞭解我的生活,我也不瞭解你的生活。

正常的維護日常交往,打電話,逢年過節相互拜訪,有困難急事了相互扶持,這是兄弟姐妹應有的情誼,再往深處,比如干涉人家的生活,就不應該了,因為,那不是你家,那是兄弟姐妹的家。

所以,父母去了世,兄弟姐妹間保持良好的關係,沒錯;但代行家長之責,千萬不要。


董江波


父母不在了,兄弟姐妹逢年過節還能在一起聚聚,我相信有很多人希望這樣。可很多時候都是事與願違。在這一點我家做的就好一點。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父母都健在,但我爺爺奶奶已經不在了,我和我爸媽是住在農村的,但不住一起,我叔叔和我小弟都在城市裡,每年過年過節,我都會把他們叫到我家來一起聚聚,雖然不是每次都會過來,但每年都會聚一兩次,而他們來也都不會空著手過來,一人帶一兩個菜過來,這樣一聚就一桌菜了,很多時候我都不用買什麼菜,其實吃什麼都不重要,主要是聚聚聯絡一下感情,我姑姑她們都嫁到外村了,每年過年的時候,我也會找個日子,把她們都叫過來,她們都六七十歲了,平時大家各忙各的,過年才比較閒,如果再不聚,以後就會越來越少了。


五子豹


我的父母在幾年前相繼過世。俗話說,父母在,尚有來處;父母不在,只剩歸途。失去父母的那種徹骨傷痛是人生中最大的傷痛!因為我們兄弟姊妹幾個是父母在艱難困苦的歲月裡含辛茹苦拉扯大的。作為長子,對過往歲月裡父母的一幕幕辛勞彷彿就發生在昨天一樣記憶尤新……

父母已仙去,總覺著在父母有生之年,為父母做的實在太少太少;總覺著虧欠父母太多太多;總覺著,不夠聽話不夠孝順;總覺著沒有為父母爭光爭氣……

故此,現在面對弟弟妹妹及侄兒外甥女時,無論遇到了什麼事兒,都很自然想到:如果父母在世時會怎樣處理?如何去做才正確才不違背父母的意願?

父母雖已故去,但音容仍在。時刻指導著我去替他們關愛弟弟妹妹及血脈相連的全家人。

每當全家聚會時,我都會向全家提起父母,都會說,如果父母看到我們全家幾十人聚會的熱鬧開心,他們一定特高興。

父母已遠去,但由他們始組織的這一大家子的人,在有生之年,我都將會永遠去呵護去愛!


廬州之赤子


家和萬事興。父母在兄弟姐妹聚在老孃的熱炕頭,父母一走能團聚在老人家的墳頭。親情,血濃於水的血緣關係是無法扯斷的,我做為長兄,有責任和義務讓兄弟姐妹們常聚在一起,在我心裡兄弟姐妹個個都是最親的人,哪怕個個兒孫繞膝做了爺爺奶奶,姐妹是我的親戚,我是她們的孃家,不管兄弟己成為他家的頂樑柱,但我還是一樣的去操心,即使受了委屈、誤會也還是一如既往認為該做的事情,去維持著那份血肉親情!


太白山人老王


親情是做出來的,不是掛嘴巴上說出來的!親情是有困難時能幫一把的!不是有好處時削尖腦袋靠過來的!真的能犧牲自己利益只為成全親情的人少!或者不爭利益能得過且過也算是把親情看的重的人!我沒有兄弟姐妹!不過也看過不少有利益就出手甚至於看不得兄弟姐妹比自己過的好的,一旦覺得不對頭了,開始跟你唱親情有多重要的了她把親情看多重了!這種人當看戲就好!真把親情看的重的不用去特意籠絡大家自然會親近你!就像我老媽家裡老大!姥姥姥爺去世多年弟弟妹妹仍然是願意聽她的,過年過節都想著聚一聚,做了好吃的有點好東西都會相互走動!親情是自然而然的血濃於水!是無論有喜事或者壞事時除了父母之外能想到的人!刻意的去做可能自己尷尬或者其他人不痛快!有因必有果!親情不是一件事兩件事能打散的!父母不在就沒有親情說明這家庭裡必有矛盾而且還不少!除非你有魄力去解決,否則還是不要刻意的去做可能自己尷尬或者其他人不痛快的事!自己心裡記著親情就好!


女霸王20


我們說,父母就是一個家庭的司令部,而兄弟姐妹則是他們旗下的部隊。只要他們一聲令下,一家人言聽計從,實施行動,來完成父母的使命。當父母離世後,兄弟姐妹便分解成若干個家庭,他們也各自成為這個家庭的司令員。

由於血緣關係的凝聚,這幾個家庭相對於其他家庭來說,有著比一般家庭要多的交際。清明十月一,都會去相同的老人墳上燒紙;誰家有事,共同過去幫忙;大人生日,孩子滿月,婚喪嫁娶等,都是會互相幫忙,互相來往的。這些都是血濃於水的親情所致。

那麼,為什麼要維持兄弟姐妹的關係呢,我認為:

一是親情的需要。一母同胞,血濃於水,挽手相長,背離而棄,是何等的融洽、和睦。父母離去了,這種親情般的還是要繼續堅持,不可斷開的。

二是生活的需要。人在世上走,難免會碰到溝溝坎坎,要人幫忙。那兄弟姐妹就是最好的倚靠對象。雖說遠親不如近鄰,近鄰不如對門,但是家裡發生了大事,幫上忙的,還是兄弟姐妹。

三是孝敬父母的需要。父母在世,肯定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團結,和諧,親密無間。遇事能互相幫助,互相照顧。父母去了,兄弟姐妹分崩離析,各奔東西,老死不相往來,絕對不是父母的意願。所以,為了讓老人在天之靈安心,做孩子們的也應該團結在一起。

這乃個人所見,如有不同看法,請留言討論。




石韮花開放的季節


天啦,什麼心理?就為了讓家不散,告慰父母吧。父母不在了,手足之情還在啊!

你以為是為了籠絡人心、情感投資求回報?

前晚,跟四個高中女同學吃了個飯。

其中一位,她的人生故事性很強,也很勵志。

簡單來說,襁褓之中的她就失去了生父。母親帶著她和她姐姐,改嫁到另外一個家庭。那個家庭失去了女主人,留下男主人和五個子女。

靠著她繼父的工資,養活一家九口人,在上世紀的西南農村地區,壓力可想而知!處理好九口人的關係,也是需要多麼小心翼翼!

(她親姐姐甚至因此遠嫁河北,可見當初也是受了些氣的)

我同學拼命努力,就想走出農村。補習再補習以後,終於出來讀了個大學。

本來,她補習又補習,在她們家,就已經有點冒天下之大不韙了。她只能一邊在學校讀書,一邊在家賣命幹農活,以獲得繼父的首肯。

出去讀大專兩年,更是沒人支持。連最初開學的學費,都是她自己頂著大太陽,走東家竄西家去借的。

兩年後畢業,她回到家鄉一所初中教書。現在,她是這個城市一所初中的副校長,在整個教育系統都有很好的評價。

我要說的是,她告訴我們的。前幾年,她專門帶她的繼父和母親,去北京好好玩了玩,八十多歲的老父親還去爬了長城吶。老人家很是滿意,因為親生的五個子女都沒有這麼周到呢。

後來,她的繼父去世了。她每年都會出面,組織前面的五個兄姐的家庭聚會。那些兄姐家的孩子們都很喜歡她,叫她“快樂姑媽”。

她的原話是:

我出面組織這些聚會,為了啥呀?還不是為了讓大家看看,雖然老漢兒不在了,我們還是一家人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