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著名女高音歌唱家于文华?

丽萍唠娱


知道于文华,最早从她与尹相杰的那首《纤夫的爱》,后来,才知道于文华早年成名,《红楼梦》里的黛玉葬花时的那首插曲《葬花》是她演唱的。这么多年过去了,长相恬静、歌声柔美的于文华,依然活跃在舞台上,算得上观众最知名的女歌唱家了。

于文华是河北唐山人,受到中国评剧大师韩派创始人韩少云的影响,从小热爱艺术,长大后立志唱评剧。

从中国音乐学院毕业后进入体制内的院团,以民族通俗唱法见长的于文华专职独唱。1989年版的《红楼梦》中,于文华演唱了《葬花》等经典名曲,至今仍被人传唱。

若不是她和尹相杰合作的《纤夫的爱》,想来,很多普通观众对于文华不会这么熟悉。《纤夫的爱》那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男女对唱中,尹相杰粗狂、豪放的嗓音,配上于文华柔美多情的演唱,形象生动地讲述了一个炙热的爱情故事。

随后,两人合唱的《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依然延续了《纤夫的爱》中“刚柔相济”的表演方式,一经登录央视春晚的舞台,便成为脍炙人口的经典歌曲。

于文华曾多次登上央视春晚的舞台,并以军旅歌手的身份参加了很多晚会演出,除与尹相杰合唱的《纤夫的爱》等之外,她的独唱作品《想起老妈妈》、《不要惦记家》等,也拥有广泛的影响力。

成名这么多年,观众始终记得优雅温柔、细腻多情的女歌手于文华,记住了她的音乐作品。


得着说


形象端庄大气,声音甜美,吐字清晰圆润,为人慷慨大方——这就是著名女高音歌唱家于文华。

我是笔墨有理,我慢慢告诉您?

1:身材窈窕,气质出众。

著名女高音歌唱家于文华是河北唐山人,1965年出生,1988年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同年进入中央歌舞团,身材高挑,嗓子圆润,笑容甜美,被誉为‘用嗓子绣花的著名歌唱家’。

如今已经50多岁年纪的艺术家,岁月没有给他留下丝毫痕迹,依然青春洋溢,歌声就如小桥流水,连绵不绝,尤其是一身戎装的她更显英姿飒爽,英气袭人,风采依旧。



2:好嗓子成就好歌曲。

《红楼梦》的《葬花词》里的如诉如泣,感天动地,让人潸然泪下;而小妹妹我坐船头,哥哥你在岸上走……这首《纤夫的爱》则唱出了郎情妾意,哥哥和妹妹,互敬互爱,相濡以沫的美好情感。

而《想起老妈妈》,《不要惦记家》则唱出了所有在外游子的心声,歌颂了母爱无私的伟大,和家的温暖。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天不下雨天不刮风天上有太阳》,《喜洋洋》,《世界看中国》,《龙船调》,《同喜同喜》,豫剧《花木兰》,评剧《刘巧儿》,黄梅戏《夫妻双双把家还》等等,她的歌曲横跨通俗,民俗,流行,戏曲等各个行当,成为当之无愧的女高音歌唱家。


3:慷慨大方,助人为乐。

朱之文是农民歌手,因为嗓音低沉浑厚,为人朴实,被于文华发现,为了不让好嗓子浪费,培养人才,于文华没有嫌弃朱之文的出身,地位,而是手把手的从发音,吐字,换气,韵律出发,教朱之文唱歌的技巧。


于文华被朱之文的朴实无华感动,于文华在歌唱方面的高超造诣也使朱之文折服。平易近人,助人为乐,于文华跟朱之文学种菜,喂鸡,没有一点歌唱家的明星架子,俨然就是平民歌唱家。

如今,朱之文通过唱歌,改变了自己命运!歌唱家于文华依然在用她甜美,温润的嗓音活跃在舞台,感染着每一个人,祝歌唱家于文华老师青春常在,工作顺利。


笔墨有理


近段时间,由于于文华帮助朱之文,绯闻传得沸沸扬扬。

我认为这是无中生有。她之所以帮助朱之文,是不想朱之文的唱歌天赋被埋没,是想让更多的人听到他悦耳动听的歌声。对于一位小有名气的农民歌手,作为一位大名鼎鼎的歌唱家,她不但没有瞧不起他,还帮助他,她乐于助人的行为,不但没有得到别人的称赞,还引来骂声一片,真是让人心寒啊!

我希望于文华不要放在心上,身正不怕影子歪,无论别人怎么抹黑你,在我们的眼里和心里,你是光明磊落的!

另外,我再说说我对于文华的印象。

一、漂亮。她个子高挑、身材苗条、五官精致。她性格温婉,富有内涵,一举手一投足,尽显传统东方女性的知性美。

二、声音甜美。听到她唱歌,就像听到百灵鸟在唱歌。

三、低调。除了听到她甜美的歌声,从来没听到她的绯闻。

最后,祝福于文华的歌唱事业越来越红火!





快乐的李雪峰


中国演艺界,那么多的歌唱家,为什么不提携朱之文,而只是于文华对朱之文伸出援助之手?

有人说是她炒作,还有的说她是找演唱搭档,这未免有点胡乱猜疑了。事实是,没提携朱之文前,于文华已经成名了,何须借一个无名新人来自壮门面?


不必引经据典证实论点,也不要戴有色眼镜说三道四。于文华不是纡尊降贵,也不是吃饱了闲的。她和朱之文都是出身农家,骨子里有一种亲近感,发自心底的想提携一下朱之文。就这些,没有别的。

笔者喜欢听于文华的歌,婉转柔美,百听不厌。也赞赏她的善良,不惮劳苦,不避嫌疑,扶助弱者,勇于伸出援手,引其走向高台。


何用多言,只此一点就够了。比起那些嫌弃朱之文者,一介弱女子做得够好的了。济危扶困,就是最大的亮点!吃大蒜的嘴,唱出来的歌不带大蒜味,一样很好听!


舌动非不生5406


唱民歌能唱到于文华这么有名,其实并不容易。《纤夫的爱》让她和尹相杰一举成名,要知道那时候通俗歌曲大行其道,带有浓厚民族风味的《纤夫的爱》能火成当年那样,令很多业内人士都感到惊讶。

于文华的经历还比较复杂,身为唐山人的她最早是学评剧的,也就是赵丽蓉老师唱的那种地方戏。对了,赵丽蓉也是唐山人,于文华说不定还会说一口地道的唐山话。后来于文华从演戏改为唱歌,学的是民族唱法。八十年代她就为电影《红楼梦》配唱过插曲,1993年和尹相杰推出歌曲《纤夫的爱》,一时间声名鹊起。

这是一首将通俗性和民族唱法结合得非常到位的歌曲,由于歌词带有浓浓的中国情结,在众多流行歌曲中显得不俗,一下子传唱开来。当年这首歌能流行开,与MV的推广也有很大关系。当时刚刚时兴给歌曲拍MV,不过那时候叫MTV,张国立等人都做过MV导演,《纤夫的爱》MV也拍得很有特色。

而后于文华和尹相杰又演唱类似风格歌曲《天不下雨天不刮风天上有太阳》,依然流行,而且俩人因此还登上央视春晚,影响力继续扩大。不过从这以后,于文华和尹相杰的搭档就没有以前那么紧密,按现在话说CP的概念就淡了下来。尽管于文华而后也推出过《想起老妈妈》这样打动人的歌曲,但始终再也没能创造当年的辉煌。

她倒是经常出现在中央三《星光大道》等节目现场当评委,也算混个脸熟。如果说这些年她在哪些方面引人关注,那就是她对于大衣哥朱之文的培养和提携。朱之文能够走红一时,与于文华有着直接关系。

随着年龄的增长,加上尹相杰的负面消息影响,于文华这些年公开出现的次数不算多,曾经辉煌一时,也就够了吧。



郑捕头


哦!这是个闲聊话题。评价人非余所好,恰逢闲散之时,仅凭个人感觉说说而已。

于文华朴实低调,可爱可敬又亲民。她从小土生土长于河北农村,凭自己的音乐天赋进了科班,是一个国家级人才。最著名的代表作有《纤夫的爱》《天不下雨天不刮风天上有太阳》等在民族系歌曲类独树一旗。在群星璀璨的歌坛里,她是一颗不太引人注目的冥王星。近年来由于年龄的原因,对“滚滚长江东逝水”颇为感慨,小时候喜欢偷菜,而今童心未泯,重又拾起了丟在田野里的稻草根朱之文,从此现身聚光灯下,成了海鲜楼的活题;但她有分寸,低调的性格依然可见。

听说她有二段婚恋,看来也不是一盏省油的灯。正如自己唱得“妹妹坐船头,哥哥岸上走”结果船渐渐远去,再也不回头。后来让哥哥“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所以说她在家庭和事业方面可否成为年轻人的偶像不得而知。

总之,于文华是一个充满正能量的歌唱家,希望她在退休之年再挖些沉睡在泥土芳香里的草根,让民间真正优秀的歌手走向舞台。





家乡的酒4317


于文华这个乡下Y头居然称什么歌唱家?她不配!大衣哥这个乡下二货小学二年级文化的懒货口齿不清含混着唱歌的乡巴佬居然也象人物似的坐在评委席上当评委,不知道他有什么资格当评委?现在居然也要称什么歌唱家了?搞不懂了现在怎么都是乡下Y头于文华乡下小伙大衣哥在上串下跳搞得乌烟障气。音乐学院的学生难道都不及这2个乡下货色吗?!


腊梅红


像于姐这样的好人不多了,能把草根明星朱之文一手托起的人生实为罕见,当代中国之军人,巾帼不让须眉其品质优佳,值得敬佩,值得当代中国青春学习这种传统的雷锋精神。

传统美德在我们的国家丢失的太多了,我们要积极配合努力宣扬,才会从遗失的美德中召唤返回。

中国儿女多奇志

敢让文化壮山河

助人为乐于文姐

天下好人为众歌



半壁诗歌


总是看到于文华老师那微笑的面容,声音细,尖,亮,且又柔美,真是天生的女高音歌唱家。出身农民,对农民有深厚的感情,虽成名却没忘本。于老师对农民有同情心,还有怜悯穷人之心,不但是女高音歌唱家,还是怜悯人的一个大好人,真是德才兼备。朱之文有音乐天赋,若没于老师的帮助,恐怕这块金子永远被埋在土里,根本没机会展示自已的才艺,亿万观众就因于老师对朱之文的拯救更加对她有敬仰之心。祝于老师一生平安,健康快乐,万事如意。


谷中百合感恩


于文华最惊艳的亮相,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北京亚运会开幕式上的那个“凌波仙子”,不仅美若天仙,唱的也着实让人体验到,什么才是“此曲只应天上有”的天籁之音!

由于有着戏曲演员的基本功,她的演唱,在声情并茂方面,往往比别的歌唱家更自然。

由于嗓音甜美,她演唱的87版电视剧《红楼梦》插曲,应当属于最接近原唱的之一。

最能展示她的演唱功力的, 是她的《国学歌集》专辑。那恐怕是其他的歌唱家无法达到的演唱高度。

于文华,朴实无华,真诚低调,是一个被严重低估了的歌唱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