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這一年的痛苦,教給我們7個真理 (上)

“我太難了!”這句風靡網絡的口頭禪,成為2019年汽車行業的主旋律。

這一年,車市一路向南(難)開,從汽車製造商,到零部件供應商、經銷商,甚至包括前幾年意氣風發的新能源車企、動力電池企業,危機重重,爆雷不斷。

有句著名的話叫做:2019年是過去十年最差的一年,卻是未來十年最好的一年。此話並無確鑿證據,雖不足為信,但可以肯定的是,即使2019全劇終,苦難的日子也不會就此結束。

對我們來說,重要的是,2020年要怎麼過。

人在江湖飄,誰能不挨刀,但聰明人能在痛苦中學會成長。

2019其實非常值得感謝,感謝戲劇性的種種意外,鍛鍊了我們的筋骨和心志,更教給我們7個千金換不來的真理,學會去面對未來還很漫長的道路。

第一謝,教我們懂得:
寒冬遠未結束,洗牌仍在持續
關鍵詞:負增長,停產,重組,退市

1月13日,2019年中國汽車工業產銷數據在萬眾矚目中出爐,全年新車銷量同比下滑8.2%,市場規模不僅沒有突破3000萬輛天花板,還從2800萬輛退回到了2500萬輛。

這樣慘淡的數據,顯然讓人心情沉重,也沒多少人能預料到。

2017年,中國車市站上了歷史最高點2887.9萬輛,如果能繼續保持這一年3.04%的增長幅度,2018年的銷量應為2975.7萬輛,3000萬輛幾乎唾手可得。

感謝這一年的痛苦,教給我們7個真理 (上) | 2019車市總結

就在所有人期待“破3”的時候,2018年卻遭遇28年來的首次負增長,全年銷量定格在2808.1萬輛,給所有人澆了一盆冷水。即使如此,不少人仍抱著僥倖的心理,認為這不過是一個例外,2019年即使不能重新回到上升通道,也應該與2018年基本持平。

就連中汽協這樣的權威機構,也是這樣想的,對2019年汽車銷量給出了2810萬輛的預測數字,結果卻被打臉。

如果2019年的跌幅與2018年(2.8%)持平,相信不少人仍會對2020年抱著僥倖心理,認為階段性調整應該基本過去,但8.2%的跌幅讓我們不得不放下以前不切實際的幻想,認清一個殘酷的現實——寒潮遠未離去,將在2020年繼續肆虐。

與寒冬如影隨形的是洗牌。

車市淘汰賽在2019年拉開序幕,青年蓮花、力帆、銀翔、比速、眾泰、華泰、海馬、東南、納智捷、陸風、獵豹等一大批中國自主品牌,或停產,或重組,或陷入經營危機,距離倒閉僅一步之遙,就連合資車企長安PSA也被長安汽車和PSA集團雙雙放棄,賣身給了寶能,成立最早的三大合資車企之一神龍汽車,也面臨退市風險。

2020年,洗牌仍會繼續,那些毫無技術和核心競爭力的品牌,就算艱難熬過2019年,也會在2020年大概率被淘汰。

汽車工業越發達的地區,產業集中度就越高。2019年《財富》世界500強中的汽車企業,中國有7家,日本6家,德國3家,美國、韓國、法國各有兩家上榜,中國入圍數量最多,這是因為中國汽車工業的技術比其他國家強嗎?顯然不是。

中國汽車工業最大的問題在於大而不強,無論是品牌、車型還是產能,都多而不精,嚴重過剩,大浪淘沙的過程不僅將持續,還將在未來一段時間加劇上演。

第二謝,教我們懂得:
電動車時代沒有想象中來得快
關鍵詞:補貼退坡,銷量下滑

在所有細分市場中,新能源汽車絕對是波動最大的,也最令人措手不及。

2019年1-6月,新能源汽車一直保持慣性上漲,累計產銷同比去年分別增長94.9%和111.5%。但從7月開始,隨著購車補貼腰斬,以及國五國六車型的切換,新能源汽車銷量應聲而降,這一降就持續了六個月。

縱使12月新能源汽車產銷環比增長較快,依然拉不回下滑的勢頭。1-12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為124.2萬輛和120.6萬輛,同比下降2.3%和4.0%。

去年年初,中汽協對新能源汽車銷量擬定的目標是160萬輛,在7月份開始出現負增長之後,中汽協不得不將目標下調至150萬輛,即使這樣,最終銷量仍只實現了下調後目標的80%,在汽車總量中的佔比只有4.3%,比之2018年(4.47%)反而倒退了。

而工信部部長苗圩在2018年提出的目標是,2019年佔到8%,2020年達到10%。在2019年佔比4.3%的基礎上,2020年要實現佔比10%,簡直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徵求意見稿)提出的“2025年佔比達到25%”,更是遙不可及。

從2015年開始,補貼政策刺激下的中國新能源車市一躍成為全球最大市場,連續幾年佔據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一半以上市場份額的成績,確實讓不少人開始飄飄然,但2019年用冰冷的數據告訴我們一個事實:電動車時代絕沒有想象中來得快。

感謝這一年的痛苦,教給我們7個真理 (上) | 2019車市總結

續航里程、充電時間、電池安全以及比燃油車更高的售價,依然是阻礙新能源汽車大規模普及的重要因素。

目前的情況是,三元鋰電池的潛能已幾乎被挖掘殆盡,擁有卓越性能的固態電池仍在研發起步階段,在未來三五年內,純電動車的性能都不會有巨大的飛躍。

而傳說中的“內燃機時代終結”,十年內都不會來臨。

第三謝,教我們懂得:
任你富可敵國,也要節儉持家
關鍵詞:轉型,裁員,關廠,降本

在很多人潛意識裡,車企都是財大氣粗的,誰也沒想到,這些企業也有集體捉襟見肘的一天。

2019年跨國車企們最整齊劃一的動作是,裁員,降本。

年初,寶馬集團對外發布了削減成本計劃,未來三年內要節省120億歐元的成本,由此開啟了席捲全球的裁員潮,包括戴姆勒、奧迪、福特、通用、日產等在內的車企巨頭,紛紛進行大規模裁員。

據不完全統計,2019年以來,全球跨國車企總裁員人數已經達到10萬人,超過2008年金融危機時期的裁員人數。

感謝這一年的痛苦,教給我們7個真理 (上) | 2019車市總結

與此同時,關閉工廠、削減產能、減少生產規模已成為多數車企降低成本主要手段。其中,通用為了節約成本關閉北美5家工廠的決定,引發美國本土近5萬工人大罷工,造成了高達40億美元的損失。

美國工會早就惡名遠揚,通用不惜涉險也要關閉工廠削減產能,若非被逼,絕不會有這麼大的決心。

讓巨頭們集體瘦身的“元兇”是什麼?電動化和數字化轉型。

電動車和自動駕駛技術是兩個巨燒錢的坑,任你富可敵國,也很快被壓榨一空。

看看目前各家車企公佈的電氣化投資預算:戴姆勒100億歐元,奧迪370億歐元,通用80億美元,現代20萬億韓元,日產100億美元,福特119億美元。

動輒百億美元級別的投資預算,關鍵是,這麼多錢扔進去,也未必能聽見迴響,電動車和自動駕駛要實現盈利,至少是好幾年以後的事。

資料顯示,目前全球汽車供應鏈上的員工約有1100萬人,華爾街投行摩根士丹利分析師估計,汽車電動化使勞動力需求發生重大改變,可能會在未來3-5年內讓汽車業失去300萬個工作崗位。

現階段,以及未來一段時間內,裁員、降本都將是汽車行業的主旋律。

(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