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式两栖战车的性能如何?

穷极一生追寻的大伊万


作为PLA的第一代两栖坦克,63式是非常成功的一款装备,从1964年服役至今已经56年了。并且直到2000年后仍然有发展出新型号(03P两栖坦克)。

63式是前苏联PT-76两栖坦克的国产发展型号,换装了85mm坦克炮,也就是62式轻型坦克上那个炮,其实就是T-34-85的炮,不过考虑到水上射击的需求,加装了制退器。

与同时期的一些其他的两栖坦克采用的船型结构不同,PT-76与63式选择的是坦克结构,这样坦克的防护更好也利于搭载更大口径的火炮,从76mm炮到85mm炮。

20世纪80年代服役的改进型63A坦克甚至换装了105mmL7坦克炮,拥有了足以在常规交战距离上正面击穿主战坦克的能力。除主炮外,该车的炮塔,车身等都有变化,炮塔变成了焊接式炮塔,并更换了火控系统,车身做了一些修改水上航行更快。

(L7标志性的抽烟器看到没?)

新千年后发展出的03P型水陆坦克安装了一门105mm低后坐力炮,2000米距离上穿甲深度为460-500mm,在未来通过改进弹药等方式仍然能维持接近主战坦克级别的穿甲能力。

除了基本的两栖坦克型号以外,63式还发展出了包括两栖输送车,两栖步兵战车,两栖指挥车,两栖回收车,两栖迫击炮等等车型,也就是63式装甲车族,89步兵战车车族等。在ZTD-05两栖战车出现之前,PLA所有的两栖作战车辆都是63式及其改进型。

该车的基本设计非常优秀,直到今天仍然是PLA海军陆战队的主力装备。


战斗机解说家


63式是经过了实战的。

南疆浴血的结论,可以在水网稻田和山岳丛林地带驰骋。

被指火力不足,高海况条件下不能长距离浮渡,浮渡时不能射击等等。既然为自己制造,不成就改进好了,改装以后的63式称为63A。换了炮,105毫米线膛炮;火控换为稳像式,加装了热像仪;在水上的速度和行程均有提高,可以在浮渡时射击,当然重量也从18.5吨增加至22吨。

军事需求从是第一位的,要不然我们不会如此折腾一款老坦克,有核心利益要维护,改进后的63A基本满足了战斗性能需要。当其时,手中似乎也只有63式好用惯使,是一件使惯的家伙什。一款成熟的装备,从生产到使用和维护,需要长时间的磨合和提高,上世纪九十年代,正是63式的壮年时代,也可以说,当时水平在国际上也是不俗的。

我们知道,63式为我国自行研制生产的一款水陆两栖坦克,在研制时,也借鉴了前苏联PT76,PT76如何?至今犹在使用,能满足作战需要,就是好装备。反之一味求新,只会留下教训。

坦克新装备从研制到成熟起来,需要很长的时间,如果抛弃旧装备不要,即要留下装备空窗期,所以此种思想是相当有害的。魂舞大漠在网上常自看到不少人讨论,63式几十年的老掉牙装备了云云,其实正是不懂装备更新换代的规律,更不知63式有多么成熟,威力有多大,一款坦克能浮渡,想想吧,想想也是威力刚刚的。


魂舞大漠


63式水陆两用坦克,是在参考苏联PT-76水陆两栖坦克的基础上,自行研发改进而来,装有1台水冷柴油机,有简单的水上喷水推进装置;水上最大航程120公里,最大速度每小时10公里左右,因此具备一定的水上航行能力,能抗水面上的3级风浪。
军方通过对63式的使用,发现85毫米炮尽管口径较小,但由于源自陆军版本的反坦克炮,威力还是比较大的,公路最大约65公里每小时的速度,远超50公里的59式中型坦克,说明63式水陆坦克其实适合陆战,但最大公路行程却只有350公里。
63式的战斗全重仅有18吨,但却需要4名乘员,可见63式水陆坦克是一型落后的装备,辅助武器是1挺12.7毫米重机枪,以及1挺7.62毫米并列机枪。
主战武器是1门85毫米加农炮,得极力避免在水上横向打炮,如果一不小心,仅重18吨不如当下22吨04式步战车的63式水陆坦克,就会发生严重侧向倾覆的悲剧。
原因就陆军版本的85炮后坐力大,而63式水陆坦克的横向抗倾覆力矩小,且本身分量太轻才18吨所导致,所以63式最怕在水中打横炮,拥有响亮的“水陆两栖坦克”的大名,不在水中打炮,难道非要到陆地打炮不成。
战时抢滩登陆,肯定得在水中打炮,毕竟敌滩头阵地,配备了大量榴弹炮、大口径反坦克炮,包括反坦克导弹,因此63式水陆坦克18吨的重量,甚至都不如22吨的04式步战车抗打耐操,只能实证63式作战性能已经非常落后。
目前,装备有1门100毫米主炮(可发射炮射导弹)、1门30毫米机关炮、1挺7.62毫米机枪的04式步战车,已成为我军陆军的机械化部队的主战装备,伴随99/96两型主战坦克作战。
04式步战车,在车首前下方安装有大型防浪板,车尾门下方两侧具有两个喷水推进器喷口,具有较佳的浮渡性能,战时军方有意用04式步战车来取代63式水陆坦克,但并未将其命名为“水陆两栖步兵战车”,和平年代隐藏实力使然,就让不能打横炮的63式水陆坦克进博物馆吧,在武器装备更新的背景下。

国平军史


63式两栖战车是我国第一代两栖坦克,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产物,相比于现代化战争自然是落伍了,但是在当年还是挺牛逼的。

63式两栖战车是我国参考苏联的PT—76水陆坦克研制的。PT—76两栖坦克是苏联五十年代的产物,超高的机动性配合一定的火力,在当年很强大,苏联连自用带出口生产了7000辆,几乎参加了二战后半个世纪的大多数战争,就连九十年代的车臣战争都有它的影子。当然咱们的63式要比PT—76牛逼一些,从火力到水陆两栖的机动性都要比PT—76牛!


63式两栖战车的基本参数:战斗全重18.4吨属于陆地上的轻型坦克,乘员4人,最大公路速度64KM/h,水中能抗三级风浪,1.2米高的浪头,主战武器是85毫米口径的62—85Tc式线膛坦克炮,副武器是7.62毫米并列机枪,和59式12.7毫米高射机枪,装备有夜视仪。以陆战为主,水下性能为辅,适用于内陆河流、湖泊、稻田等水域的作战,不能在恶劣的海况下高速、长距离浮渡,在浮渡的时候因为没有火控系统不能水面开火射击,因为是轻型坦克皮薄,陆战的时候防护力低比不上重型坦克。这些性能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比较牛逼,在现代就不够看了,当然在一些落后的地方,一些第三世界的国家中还是比较厉害的。

63A式

63式参加过越南战争,针对一列问题,在90年代研发了改进型63A式水陆坦克。63A换装了威力更大的105毫米主炮,而且能够发射激光制导的反坦克导弹,换装了动力强劲的新型发动机能够以14—15公里/小时的最大速度前进,还增加了两个浮控箱提高了在恶劣天气下的水域浮渡能力,配备了双重—通道稳定计算机处理火控系统,所以在浮渡的时候可以在水面上对岸上目标开火射击。

05式

随着军工科技的进步我国现在更是装备了更加先进的05式两栖突击车。63式,63A式已经过时了。


铁血战史1927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苏联一改战争时期的利炮重甲的设计思路,为在东欧应对来自北约威胁,打造了一款轻型水陆坦克,即著名的PT-76两栖坦克。随即这款坦克被出口到十余个国家,中国在50年代中期更是获得了一大批。
不过,PT-76坦克却没有得到广泛应用,主要因为没有配套的零件和后勤设施,所以到了60年代初期,以尚未规模服役的62式坦克为模板,兼参考PT-76的设计灵感,中国第60研究所和装甲兵科学技术研究院(201所)打造出代号WZ211的水陆两栖坦克,即63式两栖坦克。 63式是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代水陆两栖坦克,相比于原始型的PT-76更加适用于中国的内陆江河湖泊、沼泽和水稻田地形作战,另外沿海滩涂登陆和反登陆、摧毁敌方阵地防御设施也是63式的拿手好戏。 63式水陆两栖坦克于1959年3月和6月先后试制出两辆样车,1960年开始小批量试产并交付给部队试用。通过测试试验,解决了车体线型和推进效率上存在的问题,新款两栖坦克出现水上扎头、发动机过热等问题也被修复。1963年4月该方案批准设计定型,命名为“1963年式水陆坦克”,并投入批量生产。63式水陆坦克最初在陕西615厂试制,设计定型后转到重庆256厂生产,1964年开始装备南方及沿海部队,为进一步检验技战术性能,63式坦克在1966年4月还曾进行横渡琼州海峡的渡海试验。 看到63式坦克你会觉得十分熟悉,半卵形的62式铸造炮塔使其最大的特点,以PT-76底盘为母型重新设计的车身保留的苏式特征仍然较多。但和PT-76两栖坦克使用的D-56T 76.2毫米坦克炮不同,63式使用的则是国产化的62-85Tc型85毫米口径线膛坦克炮,火力输出能力拥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另外,PT-76因为采用的式旧式的V-6水冷式柴油发动机,动力输出仅为240匹马力,而63式则将马力魔改到了400匹并采用新水道夹层水上冷却装置,越野能力也获得了质的飞跃。具体地,行动部分为6对单轮缘的中空负重轮,履带板上为双诱导卡齿,水上航行采用喷水推进器,可在水中转向和倒车,具有抗三级风和1.2m浪高能力。63式水陆两栖坦克底盘衍生的变型车包括水陆装甲运输车、水陆坦克抢救牵引车等,还曾用于“上游一号”反舰导弹发射车。 重庆256厂还在63式的基础上搞出了63-I型和63A式两栖坦克,其中63A计划始于90年代中期,为应付台海危机期间的紧急备战需求,解放军需要让63式水陆两栖坦克拥有适应海上作战的能力,于是ZTS-63A计划得到通过。63A坦克全重增至20吨级(原型为18.4吨),车体加长,在车首和车尾增加二个浮箱结构,以增加浮力储备,车体两侧安装屏蔽裙板。换装520马力新型可变功率柴油发动机,喷水推进装置亦重新设计,航速超过14千米/小时。换装新型全焊接炮塔,后部附带栅栏式屏蔽;改装带有炮身抽烟装置以及炮口制退器的轻量化的低后坐力105毫米口径线膛炮;配备带有弹道计算机、激光测距仪及夜视仪的光点注入式火控系统。
63A式水陆两栖坦克的综合作战性能,达到世界同类武器装备的最先进水平,由于近四十年来,世界各国研制的水陆两栖坦克只有苏联PT-76,中国63式和63A式,而像是中国05式战车都是两栖突击车和两栖步战车,不属于两栖坦克。所以,63A式水陆两栖坦克也是迄今为止战斗力最强大的水陆两栖坦克,没有之一。

科罗廖夫


63式两栖战车,正式名称实际上是63式水陆坦克(这二者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所有用于两栖作战的装甲车辆都可以称为两栖战车),曾经也是世界上最强的水陆坦克——不过比较对象有点少,因为当时世界上只有两款水陆坦克,另外一款就是63式研制时的参考对象:苏联PT-76。

63式水陆坦克战斗全重18.4吨,乘员4人,公路最大时速64公里,水上最大时速10~12海里,1.2米浪高下可以正常浮渡。武器为一门85毫米的62式线膛坦克炮,7.62毫米并列机枪和59式12.7毫米高射机枪各一挺



众所周知的原因,使我军有着强烈的水陆坦克研制需求,所以在50年代引进少量PT-76后,就开始以其为参照,仅用了4年时间就研制成功,并在性能上实现了对PT-76的全面超越。例如主炮为85毫米线膛炮,威力超过后者的76毫米炮;40英里的时速也超过了后者的27英里;装甲防护同样强于后者(不过相比主战坦克聊胜于无,这是水陆坦克减重需要的限制);浮渡能力优秀,曾经在1966年横渡琼州海峡。另外63式不能在恶劣海况下高速度、远距离浮渡,简陋的火控系统也使其不能在海上开火射击。

63式服役的年代,中国海军没有可以直接把主战坦克送上岸的的大型船坞登陆舰,没有两栖攻击舰,所以只能用能够以较高水面速度上岸的水陆坦克作为两栖作战的突击力量,以减少敌人岸基火力(岸炮、反舰导弹、飞机、水雷)对登陆舰艇编队的威胁 。这种只有轻型坦克水准的武器,在那个一穷二白的年代,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

1974年1月28日,为了遏制南越对西沙群岛的侵略行为,广州军区独立坦克营第二连的9辆63式水陆坦克和1辆63式装甲运输车分别登上刚刚在西沙海战中收复的甘泉岛(2排)、珊瑚岛(1排)和金银岛(3排)。当时刚刚收复的西沙诸岛没有守备工事,重武器也一时上不了岛。水陆坦克的到来,大大加强了岛上的防御力量,担负着固定重火力点和机动抗敌登陆的重要任务。由于其85毫米炮威力大,足以将南越军的登陆艇和两栖车消灭在水际滩头。

由于西沙各岛当时没有码头且礁多盘多,运输坦克的LSM-1型中型登陆舰无法停靠,故63式水陆坦克只有浮渡4000米上岸。

虽然南越当局未敢轻举妄动,63式水陆坦克并未得到实战的考验,诚为可惜,但其对保卫西沙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随着码头的逐步修建,岛屿守备力量日渐增强,更强大的59式主战坦克登岛驻防,63式水陆坦克于1975年5月22日撤离西沙。

西沙群岛上备战的63式水陆坦克部队




1979年,广州军区的水陆坦克团第一营又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2月17日,第一营强渡巴望河(中越界河),第二连和第三连沿水口(中国)——复和(越南)公路高速穿插,但由于缺乏步坦协同训练,很快超越步兵,遭到越军反坦克火力阻击,先后有5辆坦克被击毁击伤,亦摧毁越军多个火力点。

水陆坦克团第一营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的参战路线

第一连在迂回越军侧翼时,以坦克炮支援步兵压制阻击之敌,越军反坦克小组利用甘蔗地掩护,隐蔽接近,以火箭筒先后击伤7辆坦克。

随后我军改变战术,“以小股对小股”,损失惨重的水陆坦克第一营整编为一个连,配合步兵肃清了复和敌军。在三天激战中,水陆坦克共击毁越军火炮7门、火力点148个、火箭筒47具、汽车2台。其机动性和威力都得到了部队认可,但防护性较弱的缺点也暴露无遗。水陆坦克团第一营26辆坦克,先后有18辆坦克战损,牺牲29人、受伤57人,伤亡过半,失去继续作战能力,只得撤回国内休整:

水陆坦克团第一营参战坦克出击

营部及一连:

108车被击伤,车长莫国庆、炮手欧业胜牺牲,驾驶员杜正培、炮长凌伟富负伤。

107车被击伤,炮长廖金水牺牲,排长尹石生、驾驶员刘秋林、炮手刘忠诚负伤。

101车被击伤,连长温勇牺牲。

102车被击伤,指导员屈世芳等4人负伤。

109车被击伤,营长涂德保负伤。

110车被击伤,营教导员袁政如负伤。

此外被击伤的还有103车、104车、106车,牺牲的有车长阳荣生、驾驶员潘宝联、兰运江、陈章跃、炮手黎宏辉(所属车辆不明)。

二连:

202车被击伤,炮手宾光华牺牲。

203车被击伤,炮长林福林牺牲。

204车被击毁,排长邵江宁、炮长冯厚兴、驾驶员陈树民、炮手孙孝明全部牺牲。

205车被击伤,车长梁洪强负伤。

206车被击毁,车长陈建新、炮长成锦全、驾驶员谢一波、炮手吴丰真全部牺牲。

201车被击伤,连长严凡军、驾驶员吕志平、炮手赵金虎负伤。

第三连303车被广州军区授予“英雄车”称号;排长胡琪忠被广州军区授予“战斗英雄”称号

三连:

303车被击伤,排长胡琪忠负伤,炮长潘国武、炮手马普明牺牲。

308车被击伤,炮手吴建明负伤。

302车被击毁,指导员唐天月、车长叶桂东、炮长黄钧海、驾驶员黎太阳、炮手郑伟明全部牺牲。

抢修组装甲车被击伤,技术员蒙许生和战士钟世荣牺牲。

面对这份长长的伤亡名单,可想而知,如果真的用于海峡登陆作战,面对反坦克火力更加强劲的对手,63式的生存性实在不容乐观。但当时国内技术限制,也没有更好的选择。

63A式水陆坦克,外观上比63式“洋气”多了

随着我国军事科研技术的发展,在上世纪90年代后又研制了改进型63A水陆坦克,其性能更上一层楼,圆形铸造式炮塔被焊接式炮塔取代;主炮升级为105毫米线膛炮,可以发射激光制导的反坦克导弹,增加稳像式火控系统和热像仪,可以在海上浮渡时开火;各种车载设备和电子仪器都全面优于63式,当然防护水平一般的固有缺陷依然存在。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从外形上看,63A和63区别很大,但实际上大部分63A都是用63翻新改装的。

目前随着更新式、更先进的05式服役,63式已经完全退出现役,但仍有部分63A式承担着两栖突击的使命。


海军史研究会员


用该说湘军和I川军最能打仗胆量最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