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正牌皇后胡善祥被废除后,太后同情皇帝后悔,这是为何?

观景说史


曾经听人说过,明朝的君主,总是会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来,今天看到这个问题,细细一想,还真就是那么回事。



最近《大明风华》热播,很多人都开始明朝的历史,了解的朋友应该都知道明朝有一个无罪被废的胡善祥,那么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对于胡皇后被废,张太后真的是同情?皇帝真的是后悔吗?

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胡皇后,胡善祥和朱瞻基的婚事是朱棣亲自指定的,当时胡皇后就早已有了“贤德”的称赞,所以朱棣在世时亲自做媒,封其为“太孙妃”。

当朱瞻基登基称帝之时,很多人都以为胡皇后的开挂人生就此开始,可是事与愿违,我们的朱瞻基陛下做出了一个不惜惹恼大臣,甚至自己亲妈太后的出格事情来,就是废除皇后胡善祥,让孙贵妃为皇后!


孙贵妃和朱瞻基从小一起长大,可谓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其实朱瞻基内心一直都是喜欢孙贵妃的,登基之后一直都想让孙贵妃当上皇后。

可是胡善祥是爷爷亲指的原配夫人,其“贤德”之名又传遍天下,朱瞻基找不到一个合适的理由来废除胡善祥。

但是在几年之后事情出现了转机,孙贵妃为朱瞻基生出了一名儿子,而胡善祥却没有一子,仅有两个女儿。

当时处于封建社会,没有子嗣就不能为皇室开枝散叶,所以朱瞻基抓住机会,以此为借口来废除了胡皇后,并借机推孙贵妃为新皇后。


为了堵住众人嘴,朱瞻基还提出了承诺,胡善祥皇后废,但是依然享受皇后的待遇。

看到这里,朋友们应该心中有了自己的判断吧,可是我还是认为皇帝从来没有后悔过,因为朱瞻基和胡善祥之间没有所谓的爱。

从始至终朱瞻基都在等待一个机会,没有考虑过胡善祥的感受,所以他晚年说自己后悔感觉非常的敷衍。

而太后表现却明显的不同,在胡善祥被废之后,太后还经常找到胡善祥聊天叙旧,在出席活动的时候,只要太后在场,都会让胡善祥上座。


这些做法是真正的把胡善祥当成儿媳妇在看待,所以我认同太后的同情,但不认可朱瞻基的后悔!


东方大史


朱瞻基是朱高炽的嫡长子,朱高炽死后,朱瞻基继承了皇位,年号宣德,庙号宣宗。

朱瞻基自幼深受爷爷朱棣的喜爱,后来被立为皇太孙,十五岁那年爷爷朱棣给他包办了一门亲事,女方就是长他一岁的锦衣卫百户胡荣的第三女胡善祥,既然是包办,肯定没有感情基础在里边,所以朱瞻基对女孩子也不感冒,但是胡善祥,突落的落落大方,彬彬有礼,爷爷朱棣很是看好。


公元1426年朱瞻基上位,册封胡善祥为皇位,册封大礼很是隆重。但这只是面子工程,朱瞻基始终不爱她,不爱一个人,他提不起兴趣来,他心里想的一件事就是能尽快的离婚,什么时候可以离婚。

终于让朱瞻基逮到机会了,因为皇后胡善祥只生育了两个女儿,没有儿子,而他的宠妃孙贵妃先诞下他的皇长子朱祁镇,这么多年来想摆脱这个女人,这次机会终于来了,他不能放过。于是他就对大臣说:“你看朕现在就30了,皇后也没给我生个儿子出来。而人家孙贵妃先生下龙子母凭子贵,孙贵妃不能只当贵妃”大臣也听出皇帝的意思,但是他还在劝解皇帝说:“胡皇后又没有犯什么错,而且人家端庄大方,待人接物都彬彬有礼,从来没有皇后的架子。无缘无故的废除她会遭人把柄的”朱瞻基一听也确实是这么回事,但他还是不死心,因为他的终极目标就是和皇后离婚,把自己心爱的女人立为皇后。


于是乎他就天天的,在大臣面前磨牙,而且还把几个大臣都召集起来商量对策,大臣们也拗不过他,只好同意,朱瞻基欣喜若狂,因为他的废后大计,终于要实现了。

宣德三年春,宣宗以胡皇后无子多病的理由,命令胡皇后上表辞去皇后之位。胡氏废居长安宫为道姑,赐号静慈仙师,然后册立孙贵妃为皇后。

如果说朱瞻基废后后悔那是假的,因为他根本就不爱这个女人,始终不爱,他只不过是拿人家没生儿子当借口,想要早点摆脱人家,胡皇后也是够悲催的,一个男人不爱自己,始终不爱感情靠培养这句话是最虚伪的。


佳宁谈历史


正史上的胡善祥,可没有在《大明风华》里的那个胡善祥心机那么深重,是个本本分分的老实人,史称“有贤名,守孝道”。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为人很本分很老实,听婆婆的话。胡善祥就因为太本分,不会来事,不受朱瞻基的待见。又因为只生了两个女儿,没有皇子。就“无故”被废了。

而孙若微抢先生出了皇子,也就是后来的朱祁镇,仅仅四个月就被立为太子,孙若微也就从贵妃的位子上被扶正为皇后了。

胡善祥被废后就做了道姑,一辈子青灯为伴,自然也就更不可能生皇子翻盘了。其实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的确孙若微更受宠。


当然剧情中故事情节更生动。把胡善祥和孙若微设定为亲姐妹,都是建文御史大夫景清的女儿。

孙若微被孙愚救了,带到福建去长大;胡善祥被朱高炽救了,放在胡尚宫那边长大。

其实胡善祥在正史中,是锦衣卫百户胡荣的女儿,是朱棣给朱瞻基册立的太孙妃。而孙若微的身份和胡善祥倒是差不多,她是永城县主簿孙忠的女儿。不过她才是真正从小在宫里陪着朱瞻基长大的。这可能才是正史中两人感情不错的真正原因。


胡善祥是大明朝真正的第一任“平民”皇后。她比此前任何一个皇后的身份地位都低。

这也是相当于朱元璋防止后宫和外戚干政立下的规矩,真正开始被重视且执行的开始。

因为朱瞻基的老娘张妍还是勋贵家庭出身,而且张太后权力欲一点都不小。丈夫在世想控制丈夫,儿子在世想控制儿子,孙子在世想控制孙子。她的确是个宫斗狠人,朱瞻基死后,她可是亲自出现在过台前一段时间的。

但是大明朝的制度实际上给予不了太多她干政的机会。后来加之朱瞻基死后,和孙若微之间的婆媳斗争。她是非常不喜欢权力欲同样重的孙若微的。


可惜死在了孙若微前面,在正统7年,也就是土木堡之变前7年,太皇太后张妍死后,胡善祥也就跟着去了。

在剧情中,孙若微因为主角光环的原因,孙若微一直都被合理化,一直都处于高光时刻。

她救过朱棣,本来更可以当太孙妃,但是由于“靖难遗孤”的身份问题,最终没能实现。但是孙若微和朱瞻基相当于自由恋爱。所以这份感情的脉络也成为了该剧的主线。


但实际上,张妍其实是不待见孙若微的,经常恶心朱瞻基,虽然胡善祥被废了,但是还是邀请她到清宁宫同住;有宴会的时候,还是把胡善祥请上桌子,并且让她坐在孙若微的上首。时时刻刻提醒朱瞻基“无故废后”,借此打压孙若微。

其实关于朱瞻基后悔自己年轻不懂事废后的话,“此朕少年事。”出自于《明史》,而非《明实录》。有此类言论记录的,几乎也是出自天顺(朱祁镇复位后的年号)以后,所以朱瞻基究竟有没有后悔废掉胡善祥,大概率是不存在的。所以《明史》这么写,实际上是为朱瞻基辩护。

可见因为朱祁镇轻信王振,断了大明的梦想。后人才开始怀念如果胡善祥没有被废后,或许太皇太后张妍死后,她就不会死,也就有可能制约王振,历史会改写吧。


一直等到孙若微死了,朱祁镇听了钱皇后的话,才给胡善祥复其位号。可见孙若微的确是个宫斗狠人。

(正史上这些后宫女人都是某氏,没名字。文中为了脉络清晰,都采用了《大明风华》剧中的名字)



炒米视角


想要废后不容易——第一天

明宣德三年(1428年)二月,皇帝朱瞻基神秘兮兮的把朝中重臣张辅、蹇义、夏原吉、杨士奇、杨荣全都请到后殿,声称有机密事商量。一头雾水的几个大佬只能放弃回家休闲,在宫里陪朱瞻基磨牙。

时年29岁的皇帝到底还是年轻,不喜欢拐弯抹角,直接跟几个大佬表示俺都三十来岁还没有儿子,现在孙贵妃生儿子了,母从子贵自古有之,咱们讨论一下怎么处理皇后的问题吧!随后还列举了一些皇后胡善祥的错误,例如吃饭吧唧嘴之类的。

杨荣作为皇帝铁杆立马表示干脆废后就得了,小朱同学表示欣赏这种决策,但还是略微要脸的询问以前这种事儿有惯例吗?领会老大意图的蹇义赶紧跟进,宋仁宗就降皇后郭氏为仙妃,没影响庙号为仁。

这时小朱又问剩下三个人的意见,一直玩理学的杨士奇有点崩溃,表示按照纲常伦理,皇帝是爹,皇后是妈,有儿子鼓动爹妈离婚的道理吗?这不扯淡吗?而张辅和夏原吉则表示这么大事儿还是得详细讨论,不好我们擅自做主。

到这情况就很明显了,关于废后的事情杨荣和蹇义是赞成派,杨士奇是反对派,张辅和夏原吉事酱油派。没抢到第一个赞成的蹇义赶紧开炮,自古就有的事儿,干就完了,商议个毛线!杨士奇也不甘示弱,宋仁宗废后到现在史书还骂呢,是那么好干的?

小朱眼瞅着一票大佬要干起来,赶紧出来和稀泥,表示你们先下去商量,免得打起来溅我一身血,然后一个弯道就没影了。皇帝跑掉这群人说话也少了顾忌,杨荣和蹇义表示你们都看不出来吗?皇上有这想法很久了,这事儿咱们挡不住!杨士奇依然认为吃饭吧唧嘴不是离婚的理由......

想要废后不容易——第二天

到了第二天,小朱同学又贼兮兮的把杨荣和杨士奇拉到了故宫西角小门,贱兮兮询问商议结果。要说这小朱为了离婚也是拼了,面子也不要了,挺大个皇帝蹲门槛子上求离婚,洪武大帝的脸都丢光了。

这时候杨荣从怀里掏出一卷纸递给了他,按这个来就可以废后了!大喜过望的小朱一把抓过来,看了几行字就懵逼了,上面洋洋洒洒列了皇后20大罪状,每条都够赐死的,当然,每条都是诬陷的。

小朱赶紧表示老杨你别闹,我就是想离婚,不是想杀媳妇!我只是想当渣男,暂时还没有当杀人犯的打算!于是他又询问杨士奇的意见,杨士奇还是那套话,这不是啥好事儿,不赞成!无奈的小朱只好再次让他们退下。

想要废后不容易——渣到入骨方为圣

事情到这个地步朱瞻基也看出来了,不搞定杨士奇就别想离婚,你丫不是骨头硬吗?且看我的疲劳战术!第三天下朝小朱又单独把杨士奇留下磨叽这事儿,头昏脑涨的老杨被折磨的半疯,只好借口听太后定夺跑掉。

第四天下朝小朱又把老杨给留下了,告诉他太后让我找你们商议,还是得你来出主意。明白自己没处跑的杨士奇只好问小朱:“胡皇后与孙贵妃相处如何?”

小朱说:“挺和睦的,最近几个月皇后生病,孙贵妃经常看望。”

杨士奇就此开始冒坏:“这就好办了,你趁着皇后生病,劝她自己辞职不就完了!这样你婚也离了,圣君体面也保住了,干嘛非得跑来折腾我啊?”

小朱一拍大腿:“果然天不生你杨士奇,万古渣道如长夜!这么缺德的招我咋没想到呢?”

杨士奇:“总觉得这话不像夸我”......

就这样,宣德三年春,朱瞻基命令皇后胡善祥上表请辞,皇后依令上表后这孙子居然还玩了回三请三让,命令人家胡皇后上三次辞职信才批准。废黜了的皇后被留在宫里,也不给人家名分,只是在长安宫修道,号称仙师。


到这吐槽机可以回答题主的问题了,当时别说是太后张氏同情胡善祥,全天下没几个人不同情她的,因为这个女子根本啥也没做错。朱瞻基这么处心积虑的废黜人家,等于是犯了众怒,哪有好人这么办事的?至于他本人后没后悔一点都不重要,一句“少年事”遮挡不了事情的本质。扯淡完毕。


历史吐槽机


明宣宗朱瞻基元配皇后胡善祥,为人忠厚,张太后很喜欢她,朱瞻基本人,也找不出她什么缺点。

但无奈少年天子有个青梅竹马的孙贵妃。

若说孙贵妃狐媚惑上,那也太冤枉她了。

这位孙贵妃,在朱瞻基还小的时候就进了太子府。当时也是蹊跷,本来把孙美女叫进宫来,就是给朱瞻基预定的太孙妃,不晓得这中间出了什么变故,等到朱瞻基成人后,朱棣却给孙子指了胡善祥为太孙妃。

这下孙美女的地位就很尴尬了。她与朱瞻基,真算得上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出了这档事,朱瞻基也很烦恼。



为避此尴尬,孙美女就去修道了。

等到朱瞻基当了皇上,当然忘不了少年恋人,又把孙美女接进宫来。

也许是少年情深,也许是心存愧疚,总之,朱瞻基找个借口,废了发妻,理由有点不上台面——多病无子。这实在有点说不过去,皇后无子,可以养孙贵妃的儿子嘛。

总之。这个事就这么遮过去了,胡善祥为孙贵妃腾了位子。孙贵妃变成了孙皇后,胡皇后变成了胡道姑。

但是张太后还是怜悯这个前儿媳,宫中有宴,总是召前胡皇后上席,还特地把她安在孙皇后之上,惹得孙皇后不高兴,当然,她也不好说什么,谁让自己晚了一步呢。

朱瞻基到后面,的确有点后悔了,也许是孙皇后天天和自己相处,他也觉得平常了还是怎么地。他对胡皇后有些个内疚了,说是自己少年冲动,——“此朕少年事”。

然而,在孙皇后那里,朱瞻基是个圆满交待,此诚然是少年事,但少年事是为情切意真。


钱多多读文史


胡善祥被废当时确实有很多人同情,不过皇帝朱瞻基可没后悔,最多就是口头表示一下遗憾而已。至于太后,很可能也是面子上照顾一下而已。

胡善祥是明宣宗朱瞻基的皇后,她父亲是山东济宁锦衣卫百户胡荣。明成祖朱棣一向喜欢孙子朱瞻基,所以在朱瞻基的婚事上直接插手,亲自为他选妃。钦天监观天象以后说应该出自山东,于是朱棣命人去山东选妃。胡善祥也是参加选妃的人选之一,不过她住的小楼有“有红白气自户出,弥月不散”,被人称为祥瑞出现。因为这个原因,胡善祥被成功入选,被朱棣钦定为朱瞻基的妃子。

不过早在此前,皇太子朱高炽、太子妃张氏也曾经为朱瞻基找了一个妃子候选人,就是了永城县主簙孙忠的女儿孙氏。孙氏不仅“幼有美色”,而且从小住在朱高炽府中,和朱瞻基两人是一起长大,可以算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感情很好。

朱棣的命令自然没人敢反对,朱瞻基乖乖娶了胡善祥当皇太孙妃。之后随着朱瞻基成为皇帝,胡善祥也顺理成章成为皇后,而孙氏则只能为妃。朱瞻基对孙氏不能当皇后一直耿耿于怀,因此在孙氏生下长子朱祁镇以后,多次召见大臣商议废后。

然而胡善祥素有贤名,以贤惠著称,因此虽然废后一事得到了杨荣等大臣的支持,但是却没有什么借口实行。杨荣为了顺应朱瞻基的心愿,倒是草拟了一个胡善祥的罪行录,不过连朱瞻基看着都觉得太假,只能废弃不用。

荣出怀中纸条“后当废事”以进。上览未及竟,艴然曰:“渠曷有此。”

最后原本反对废后的杨士奇见朱瞻基无法劝阻,为了保全胡善祥,于是提出让胡善祥主动请辞的建议。朱瞻基采纳,胡善祥无奈,最后只能自己请辞。

胡善祥被废后以后,退居长乐宫修行。不过胡善祥无过被废,朝堂之上民间大多对她比较同情。朱瞻基为此后来自嘲说自己当时年少无知,“此朕少年事”,算不上真的后悔,只不过是掩饰下自己的行为而已。而朱瞻基的母亲张太后在宫廷宴请时把胡善祥放在首座,这主要也是做个姿态,不一定真的同情胡善祥。


不沉的经远


胡善祥是明宣宗朱瞻基的皇后,她在朱瞻基登基后三年(宣德三年)便被朱瞻基废为道姑。但胡善祥的被废在民间引起了广泛的同情,连朱瞻基的母亲张太后对胡善祥都心生怜悯。数年后,当年执意废后的朱瞻基也一度内疚。到底什么原因使胡善祥由云端跌入地狱,从尊贵的皇后沦为寂寥的道姑呢?

胡善祥是山东济宁人,她的父亲是锦衣卫百户胡荣。永乐十五年时,明成祖朱棣为皇太孙朱瞻基选妃,胡善祥以其温婉贤淑被选中成为朱瞻基的妃子,而来自山东邹平的孙氏只被册封为朱瞻基的嫔。

宣德元年(1426年),朱瞻基即皇帝位,是为明宣宗。胡善祥由太子妃升格为皇后,而孙嫔也晋封为贵妃。

胡善祥虽然明礼有德,但并不受朱瞻基的宠爱,朱瞻基最喜欢的是精明而富有心计的孙贵妃。胡善祥母仪天下,经常规劝年少的朱瞻基收敛玩心,勤政爱民,这更激起了朱瞻基的不满,经常向母亲张太后告胡善祥的黑状。

胡善祥贵为皇后,按照明礼,只有皇后赐金册宝,贵妃只有册而无宝。但朱瞻基专宠孙贵妃,竟破例为孙贵妃争取到了金宝。可见,朱瞻基与孙贵妃处心积虑地想夺取皇后大位。可是,胡善祥公明贤德,并无失德之处,朱瞻基想废掉她也没有说得过去的理由。

机会终于来了。宣德二年十一月,孙贵妃为朱瞻基诞下长子朱祁镇(一说孙氏窃宫人之子为己子)。而皇后胡善祥这几年只为朱瞻基生了俩闺女,即顺德公主和永清公主。于是,朱瞻基在此事上大做文章,称自己老大不小了才有了个儿子,自古至今都是母凭子贵,但是我又该如何处置胡皇后呢?接着又不失时机地点明了胡皇后的多次过失。而孙贵妃也故作高姿态,故意推辞称胡皇后一定会生下皇子。

‌朱瞻基的改后主张遭到了杨士奇的强烈反对。杨士奇甚至引经据典,称宋仁宗废郭后,此事在史书中遭到指责。但朱瞻基废后心意已决,他的母亲张太后虽很喜欢胡善祥,但也拗不过儿子,只得被迫同意儿子的废后决定。因此,杨士奇此时虽力挺胡善祥也是孤掌难鸣。最后,杨士奇为顾全朱瞻基的声望,建议由胡善祥主动提出辞让中宫之位。

‌这样,胡善祥被迫辞去了皇后之位,由正宫迁到长安宫修行为道,朱瞻基为其赐号静慈仙师。中宫之位腾出来了,孙贵妃假惺惺地力辞,最后“不得已”戴上桂冠。

‌胡善祥并没有任何失德之处,却失去了皇后之位,民间都佷同情这位皇后。而张太后本身就喜欢胡善祥,只不过由于儿子朱瞻基的坚持,才不得已同意了儿子的决定。她对胡善祥更加怜爱,多次诏胡善祥入宫与自己同住。甚至举办宫延宴会时,张太后也总是将胡善祥的座次安排在孙皇后之上,气得孙皇后干瞪眼。


‌但是张太后在正统七年就去世了,胡善祥失去了她的依靠。胡善祥本来体弱多病,加上张太后去世也使她心伤过度,因此在张太后死后一年,她也撒手西去。

‌胡善祥去世后,在孙皇后的授意下,胡善祥的葬仪以嫔妃的规格举行。胡善祥端庄贤淑,识大体顾大局,淡泊无争,对于她的无过被废,朱赡基一度也深感内疚,将此事归咎于自己的年少冲动。

‌令胡善祥欣慰的是,在天顺六年孙太后死后,明英宗朱祁镇在钱皇后的规劝下,下诏为胡善祥恢复了皇后名份。


岁月是一条河流


胡善祥是朱瞻基的正牌皇后,这皇帝过着过着,不想再过了想离婚,于是在冥思苦想之后,终于把皇后赶走了,在那个时代,丈夫和自己离了婚,特别自己是皇后身份,简直就是没法活了呀,于是乎这个胡皇后就出搭当了尼姑与青灯古佛为伴。

话说作为山东人的胡皇后为人忠厚善良、天性贞一、举止庄重、无媚顺态。既然这皇后没有一点错,那朱瞻基为什么处心积虑的要和她离婚,要废掉她呢?这一切的原因源于重男轻女因为胡皇后只生育了两个女儿顺德公主和永清公主,再加上孙贵妃率先得子,在那个母凭子贵的皇宫里,因此她并不得宠。



自从孙贵妃率先生子,朱瞻基废后的打算越来越强烈,但是人家胡皇后没有犯一点错误,就算是鸡蛋里挑骨头,他也挑不出来啊。怎么办?作为皇帝的朱瞻基因为想不出办法,一时急得抓耳挠腮。(看来朱瞻基和自己的结发妻子真的没有感情,想离婚都快想疯了。)


自己想不出办法,于是乎他就和大臣们商议此事,皇帝离婚,这毕竟是自己的家事,和外人商量,这确实确实有点不太妥当,大臣们也都皇后是好人,端庄又典雅又是来自孔孟之乡,礼仪之邦老子故里的一名知书达理的女性。没来由,没有原因的废除人家于情于理都说不通啊,于是乎,大臣们开始反对此事。

但是,朱瞻基心已决,俗话说男人只要变了心,九头牛也拉不回来作为皇帝的朱瞻基,后宫佳丽如云,他不缺女人,他想不要谁就不要谁,但是人家是皇后,毕竟还得费些周折。

《明史》列传后妃记载:时孙贵妃有宠,后未有子,又善病。三年春,帝令后上表辞位,乃退居长安宫,赐号静慈仙师,而册贵妃为后。诸大臣张辅、蹇义、夏原吉、杨士奇、杨荣等不能争。张太后悯后贤,常召居清宁宫。

皇帝朱瞻基的意思就是说我今年都30岁了,胡皇后还没给我生了一个儿子出来,如今孙贵妃有子,我必须要立他为皇后。最后,皇帝朱瞻基用了一计让皇后主动请辞,然后他再假意再三挽留。至于说他后悔那是假的,因为胡皇后是他的爷爷,朱棣安排给他的,可能并没有多少感情。属于爷爷包办婚姻。而作为他的母亲张太后,感到惋惜,也其实就是面子上过不去而已。


佳宁姐姐说历史


胡善祥的一生,很无辜,遭受到了太多不该有的虐待。张太后同情她,说明张太后还是知晓事理的人;明宣宗感到羞愧,说明他还良心未泯,知道自己做了丢人的事。



明成祖朱棣不太喜欢太子朱高炽,因为他觉得太子多病,又胖、又瘸,远不如自己二儿子朱高煦优秀。可是朱棣又喜欢自己的大孙子,也就是后来的明宣宗朱瞻基,他觉得大孙子又帅又聪明,再加上他想换太子又没人支持,就权衡利弊后,把朱瞻基按照实际皇位继承人,进行了全方位培养。

为了培养朱瞻基,朱棣亲自教他军事课,文化课则由翰林学士戴纶,林长懋负责。另外朱棣还为朱瞻基留下了“三杨”辅佐,爷爷对孙子的器重和喜爱,可谓是世人皆知。

不过,朱棣在给朱瞻基选老婆这件事上,他犹豫了,干了一件很作的事。

朱瞻基小时候,他的外婆,也就是朱棣儿媳妇张皇后的母亲,朱棣的亲家母,推荐了张皇后老家的孙姑娘为朱瞻基的媳妇。朱棣当时没意见,便把年仅十岁左右的孙姑娘接进皇宫,陪朱瞻基一起玩耍,增进感情。朱瞻基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培养了与孙姑娘非常坚固的感情。


可是,等朱瞻基快要成人了,朱棣突然觉得大明连续两代皇后出生在同一个地方,貌似有点不合适,于是他就突然决定,再选皇太孙妃,并通过算命的方式,在山东济宁府找到了底层武官家庭出身的胡善祥。

至永乐十五年,有诏选皇太孙妃。司天奏“星气见奎娄,当在济河间求之。”使者下济宁,因以荣第三女进,则后也。按之,合法相,遂于是年册皇太孙妃。——《胜朝彤史拾遗记》



朱瞻基是个很有主见的人,不喜欢别人逼他干自己不想干的事,比如他老师戴纶整天劝他多读读圣贤书,他继位后,就把戴纶打死了。所以对于爷爷给他定的这门亲事,他打心眼里是反感的。他至始至终都觉得,孙姑娘才是他的原配,而胡姑娘是第三者。他为了能跟孙姑娘长久相伴,不离不弃,就一定要休掉胡姑娘。

PS:朱瞻基不喜欢胡皇后,有一个原因可能是胡皇后没有孙姑娘漂亮。因为明朝的选后标准是“选贤不选艳”,孙姑娘入宫时,年纪小,看不出艳不艳。但胡皇后入宫时,已经不小了。她可能不如孙姑娘漂亮。

当然,朱棣活着时,朱瞻基还不敢明目张胆的欺负胡姑娘,不过当爷爷驾崩,他继承皇太子后,长期的隐忍,再加上他枭雄般的性格,便导致他的报复很快就开始了。

朱瞻基的第一个动作,是他为皇太子后,赐予孙姑娘“皇太子妃之冠服”,让其与正经的皇太子妃胡善祥平起平坐。

第二个动作是仁宗驾崩,朱瞻基继位后,提出立孙姑娘为皇后的提议。当时朱瞻基的母亲张太后表示不同意,并最后定夺:这个事没什么好商量的!就立胡氏为后,孙姑娘应为贵妃。(“两家定位久,无可议,仍册胡氏为皇后,孙氏为贵妃。”)



朱瞻基吃了一回瘪,估计是心生怨恨,便在后宫专宠孙贵妃,冷落胡皇后。并且还试探性的以“贵妃恭肃小心,动循礼则。祗事皇太后尽孝敬,又能辅朕及奉顺皇后”为借口,要求礼部赐予孙贵妃金印。

时任礼部尚书的胡淡知道朱瞻基心思,知道他所谓的孙贵妃“恭肃小心”仅仅只是授印的借口而已,但是他不敢忤逆皇帝,便开了先例,同意授予孙氏金印。

明制,皇后金册金宝,贵妃以下,有金册无金宝。朱瞻基破例授予孙贵妃金宝,从本质上来看,是一种抗礼皇后的僧逾行为,此举也幵启了明朝宠妃破例加礼的方便之门。

用《明史》的话说——“贵妃有宝自此始”。



面对朱瞻基的行为,胡善祥太善良,也太懦弱了,从她被选为皇太孙妃开始,她就如一个出气筒,被朱瞻基百般刁难。她也许对朱瞻基有过憧憬,幻想他能对自己好一点,但现实却是朱瞻基对她一次又一次的伤害,而她又无力进行反抗。


朱瞻基见胡皇后好欺负,就派人去找胡皇后要皇后才有的宝印,并直接挑明了说,这就是给孙贵妃的。胡皇后对此,没意见,也不敢有意见。毕竟她没为朱瞻基生下儿子,没有嫡长太子这一护身符为她撑腰,大臣们也不会拼死保护她。

到了朱瞻基继位的第三年,由于他实在不喜欢胡皇后,又太喜欢孙贵妃,所以尽管胡皇后已经只是有名无实的摆设皇后了,但朱瞻基仍然打算废黜她。

不过,胡皇后在皇后位置上三年,并无任何过失,朱瞻基想废黜她,没什么理由。如果硬要强废,肯定会导致天下非议。于是,朱瞻基便单独召见了内阁学士,他的心腹杨士奇,让他帮忙出主意。待杨士奇进宫与朱瞻基合谋后,两个“大猪蹄子”居然想出了一个臭不要脸的主意——让胡皇后自己给自己挑毛病,自己当众认错,自己主动提出辞职。

当胡皇后听到朱瞻基的决定后,也不知道她是怎么想的。我估计,她当时内心已经冰冰凉了吧。这个后位,死赖着不走,最后肯定也没什么好下场,干脆不要也罢。于是她就同意了。



不久后,胡皇后在朝堂上以自己没子嗣的七出之罪为理由,自我请求废后,申请到道观当道姑。皇后自己主动这么说,群臣也不好驳皇帝的面子,所以对废后这件事,朝廷也就没什么异议了。(废后的时候之所以大臣不护着胡皇后,有一部分原因是孙贵妃当时已经有儿子朱祁镇了,群臣害怕朱祁镇继位后清算自己)

三年春,帝令后上表辞位,乃退居长安宫,赐号静慈仙师,而册贵妃为后。——《明史·列传一·后妃》

史书上记载胡皇后辞位这件事,记载内容非常冷冰冰。但如果将心比心的想一想,站在胡皇后的角度想一想:一个女人,因受皇帝的征召嫁给皇太孙,过门之后谨小慎微,从没有干过任何出格的事情。仅仅只是因为不受喜欢,便被丈夫百般刁难。最后,居然还是以自己主动在朝堂上提出辞职而结束了自己的婚姻。她的脸面,她的尊严,她一生的幸福是不是都被无情得践踏了?

对于这样一个无辜之人的悲惨遭遇,当时的张太后可怜她,看朱瞻基不过眼,请大家一起来吃饭,包括孙皇后,并专门请胡氏坐尊于孙皇后的位置,气孙皇后。以及朱瞻基后来自我反省,说自己当年年少轻狂,做的过分了。这难道很奇怪吗?

不,一点都不奇怪。我想任何还有一点怜悯之心的人,应该都不会觉得奇怪吧。



胡善祥辞去后位十三年后,一直同情她的婆婆张太后去世。她对此悲痛不已,不久后她也抑郁而亡。而她死后,因摄于孙皇后的淫威,满朝文武都不敢为胡善祥说话。以至于胡善祥最终仅以嫔御礼葬于金山,谥号”静慈仙师“。可谓是死了也被羞辱了一把。

明英宗天顺七年,由于明英宗朱祁镇的皇后钱氏,就是那位朱祁镇被囚禁后,仍然一直对他不离不弃的钱皇后对胡善祥的遭遇有一种将心比心的理解,再加上当时孙太后亦已去世。因为钱皇后便常常对朱祁镇讲,昔日的胡皇后是个很好,很好的人,她没做错什么事情,却被无辜废了,你应该为她正名。

于是,朱祁镇事后就和大臣商议,恢复了胡皇后的尊谥。而胡皇后到这里,才获得了她曾经身为皇后娘娘,应该有的一点点尊重。


Mer86


出于愧疚!

在明朝漫长的两百多年历史中,胡皇后无疑是被废后的第一人。她的一生,可悲可幸。可悲的是,她仅仅是因未能为明宣宗生下一位儿子而被废后;可幸的是,她遇见了一位仁慈的张太后(张太后十分同情胡氏无故被废,又欣赏她的贤惠,因此经常将她召到清宁宫中,和自己一同居住。有时内廷设宴,她命胡氏坐在孙皇后上座,孙皇后经常因此怏怏不乐),遇见了一批体谅同情她的大臣(明宣宗在废后这件事上,先是召见了大臣张辅、蹇义、夏原吉、杨士奇、杨荣等人商议,但诸位大臣们基本都认为胡皇后没有过错,不应废去。宣宗也没有办法。后来又多次宣召大臣商议,还是没有结果。见宣宗帝废后意已决,杨士奇在宣宗再一次单独向他询问废后事宜时,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是希望对“无过而废”的胡后,仍然能够在宫中享有不亚于从前的待遇。毕竟她与其它失宠妃嫔不同,皇帝和新皇后应该对她加以礼遇。二是建议宣宗好言开导胡皇后,让她自己上表请求辞去中宫,这样更合乎礼仪)。明宣宗一一允诺。就这样,废后事宜才算是“大功告成”。

  据说,数年后,宣宗也颇生悔意,曾针对此事说过一句:“此朕少年事”,算作是自我解嘲吧。明宣宗无论从治国安邦看,还是从成就业绩看,都可以说是位“守成之君”,可惜在胡皇后无过被废一事上却做了一个糊涂决定。也许,对他本人来说,能与梦寐以求的孙贵妃(后来的皇后)相伴一生,是人生的快乐;但对仅因无子而废后的胡皇后来说,却无疑是人生悲剧的开始、痛苦的源头。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能怪明宣宗吗?毕竟,他所处的社会,是个深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帝王社会,莫说皇帝会如此,即便是平民百姓也可能如此。所以,从这个角度分析,要怪只能怪吃人的制度和无情的陋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