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一才子解缙因何被“醉杀”?

历史浮尘


解缙醉死于雪中的原因主要由于他在政治上的不成熟,其次便是因为解缙主动卷入了一场让所有人都唯恐避之不及的问题,那便是“

国本之争。

明朝有三大才子的说法,在永乐年间担任过内阁首辅的解缙就是三大才子之一,而且是公认的三大才子之首,从此就可以看出解缙的才智超群,但天才总会有一些缺陷的,用现在的话来说,解缙就是那种智商很高但情商却极低的人。


永乐十三年(1415年)正月十三,锦衣卫都指挥佥事纪纲献上犯人囚籍,以备朱棣勾选新年大赦的名单。

在密密麻麻的名单中,朱棣一眼就瞧见了解缙的名字,随口问道:“缙尤在耶?

解缙还活着吗?

我们无法从书面上得知朱棣讲此话的心情是怎么样的,但我想应该是一种很平淡的语气,没有任何的感情波动。帝王者,喜怒不形于色

早在永乐七年(1409年)三月,明成祖朱棣巡视北平,翻阅奏章时见到平安(平安字保儿)的名字,同样说了一句类似的话:“平保儿尚在耶?

平安得知后,也比较知趣的自尽了。他是比较了解朱棣这位曾经的对手,今日的主子的。

纪纲同样很会体会圣意,听罢,心领神会的退了下去。

当晚,纪纲提着好酒菜走入了关押解缙的牢房,看着这位曾经的内阁首辅独自饮酒至大醉,然后命人将喝得不醒人事的解缙埋在了牢外的积雪中。

这一晚,正月十三,明朝三大才子之首、主持编撰了《永乐大典》的解缙醉死于雪中,时年47岁。


前面已经介绍过,解缙被醉杀的原因是因为他卷入了“国本之争”,皇长子朱高炽与次子朱高煦的太子储君之争,在这二人的争斗中,解缙是站在朱高炽这一派的。因为解缙的心中很清楚,最终胜出的肯定会是朱高炽,这既顺应天意(朱元璋亲自指定的朱高炽为王世子),同时也合乎礼法(嫡长子继承制)。

这在永乐三年(1405年),朱棣召解缙入宫讨论储君之位时就定下来了,当朱棣为立储君一事还在犹豫不决时,解缙讲了三个字便说服了朱棣,“好圣孙”,朱高炽之子朱瞻基,正因朱棣极其疼爱这个孙子,所以才定下了主意立朱高炽为储君。

事后,解缙以为所有事情都结束了,因为太子之位已定,那么立下从龙之功的解缙更会得新皇恩宠,朱元璋视解缙如子、朱棣视解缙为大才,朱高炽同样会信任解缙,正当解缙在心中盘算这些时,有人却准备对他动手了,朱高煦是不会屈服的。本以为已经结束,没想到这斗争才刚刚开始。

朱高煦,朱棣次子,朱高炽的竞争对手,在朱高炽正式成为储君后被封为汉王,但他从未放弃过争夺皇位的野心。

(影视中的朱高煦形象)

在朱高炽被立为储君之后,朱高煦仍未放弃争位的念头,但太子之位已定,于是他决定从朱高炽的身边人找问题,首当其冲者便是解缙了。


因口无遮拦而被贬

解缙是一个文人,虽然他没有文人之风骨,但他却有那些文人孤傲清高的毛病,常认为天降大任于我也,必须干一番大事业。所以在所有人、哪怕是皇帝再亲近的大臣都唯恐避之不及的立储问题上,只有解缙一个人冲了上去。

立储,是王朝政治的头等大事,历史上有许多立不好储君导致权力内斗乃至颠覆的教训。解缙作为皇帝身边的红人,不可能让悲剧重演。因此,他主动介入并干预立储之争。

朱棣喜欢在靖难之变中征战有功的二子朱高煦,不喜欢身体肥胖、性格柔仁的长子朱高炽。解缙在多个场合向朱棣委婉进言,说服其早立长子为太子。在永乐三年的最后一次会面,解缙终于用“好圣孙”三个字解决了这个问题。但他也因此遭受朱高煦的忌恨。

在如何钻研文学上,解缙确实是一个大才,但是在官场的政治斗争中,解缙却是一个大大的蠢才,他的口无遮拦终究会害死他的,这个早在洪武时期就有体现

太祖朱元璋深爱解缙的才华,命其常侍御前,并对解缙说:“朕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明史.解缙传》)。

意思是我和你从道义上是君臣,而从恩情上如同父子,你应当知无不言。年青气盛的解缙立即上《万言书》和《太平十策》,主张应当简明律法、赏褒善政,朱元璋读后称赞其才。

缙以冗散自恣耶”。解缙恃才傲物、仗义执言,不懂官场规则的他得罪了许多达官贵人。朱元璋认为他锋芒太露,便令解缙回家,十年之后再回归朝廷。

等到解缙再次步入众人眼光中时已是燕王靖难之后了,解缙主动依附朱棣,并得到朱棣的赏识,不久后升任“右春坊大学士”为“内阁首辅。”

朱棣靖难成功后,与解缙说:“天下不可一日无我,我则不可一日少解缙。”(《明史.解缙传》)

朱棣的这一番话与当年朱元璋对解缙讲的话起到了相同的作用,那便是令解缙亢奋了起来,解缙素以天下事为己事,何况是国本乎?古人云:“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古代文人的终极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永乐三年(1405年),解缙上书弹劾朱高煦僭越礼制,令朱棣不喜,称解缙是在离间骨肉。

永乐四年(1406年),淇国公邱福将朝廷机密“传达延外”,朱高煦却嫁祸解缙“禁中语”五年,解缙又被诬为“试阅卷不公”贬为广西布政司参议。临行前,礼部郎中李至刚因与解缙有宿怨,又诬缙,故即改贬交趾(今越南),命督饷化州。

在政治上的正直敢言是解缙的美德,但这一点在涉及到一些敏感问题,比如国本之争时,却是不那么成熟。解缙是一个不怎么擅与政治斗争的人,却以政治投机而出头,最后又因政治投机而丧命…


因政治投机而飞黄腾达,又因政治投机而丧命

建文四年,朱棣兵临南京城下,靖难大业即将完成。城中人心惶惶,特别是那些达官贵人,此后何去何从是一个问题,解缙与好友胡广、李贯、王艮相聚,席间三人陈说大义、痛斥燕王之不忠,并纷纷许诺,若是南京城破,必以身殉国,唯有王艮一言不发、默默流泪。席散后,王艮以身殉节,而义愤填膺的解缙早已逃出城外向燕王示忠,史载:“缙驰谒。”

第一次政治投机很成功,朱棣对这位主动来投靠的文人欣赏,在解缙代替方孝孺为朱棣撰写《登极诏》后,解缙得到了重用,并让朱棣说出了那番“天下可一日无朕,而朕不可一日无解缙”的话。

三年后,解缙就像建文四年那天一样,他将全部身家押注在世子朱高炽的身上,并竭力辅佐,多次隐晦、或暗示朱棣,立朱高炽为储君才是最好选择。

因此,解缙被朱高煦一党谋害,加上解缙自身在政治上的不成熟,参与国本之争,弹劾汉王僭越,导致朱棣对他越来越厌恶,最终以无人臣礼被关入诏狱(锦衣卫负责)。

五年后,永乐十三年(1415年),锦衣卫都指挥佥事纪纲奉上意,灌醉解缙后,命人将其埋入雪中,解缙冻死于雪中。

结束语

解缙有大才,所以得大明三代帝王赏识。但因在政治上的仗义执言,使他屡屡碰壁。后解缙以迎接归附朱棣而得势,其人才高而勇于任事,但喜欢评说他人,常常口无遮拦而没有顾忌,最后也因此而身亡。

总的来说,解缙是一个不善于政治斗争的人,但其却是因政治投机而兴,在尝到了甜头之后,解缙开始了他的第二次政治投机,没想到却因此而下狱,最终醉死冻亡于雪中。

可能解缙在政治上最大的成就即是参与朱高炽夺嫡,帮助朱高炽成为储君。但这个成就对于他的另一成就来说是不值一提的。作为《永乐大典》的总编撰,大典的成书才是其一生最为高光时刻。世人不会记得谁帮助了朱高炽夺嫡,世人只会记得《永乐大典》与总裁解缙。


無古無今


因为私会太子被明成祖关起来了!几年以后皇帝忽然问,解缙还在吗?于是下面心领神会,带了点好烟好酒,好好款待了他一番!

解大才子估计比较郁闷!以前皇帝对我多好啊!结果现在把我关在这里不闻不问的!于是几杯酒下肚就喝醉了。当时天寒地冻啊,狱卒把解大才子拖到雪地里,没一会,便呜呼哀哉了!


晚来风L


解缙(1369年12月6日-1415年2月22日),字大绅,一字缙绅,号春雨、喜易,江西吉安府吉水(今江西吉水)人。解缙自幼聪颖,被称作“神童”,在文学上造诣颇深,与徐渭、杨慎一起被称为明朝三大才子, 邹元标赞其曰:"义节千秋壮,文章百代尊。""解缙一生最大的功绩是他亲自主持编纂了《永乐大典》(《永乐大典》是中国最大的一部类书,被学术界称为"辑佚古书的渊薮")。虽然在文学上解缙造诣颇深,但做官却非常失败,处处得罪人,最终被灌醉后拖到积雪中被埋起来活活冻死。解缙为何被“醉杀”呢?具体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才高直言惹众怒的解缙

解缙因博学多才,自认为见识比人高,看问题比别人透,于是只要看到不对的,不顺眼的,无论是谁都会批评指责一番,惹怒众人。

一是惹怒同僚。据史料记载,解缙初入仕时,曾指责兵部僚属玩忽职守,尚书沈潜对此极为恼怒。他又代御史夏长文革疏《论袁泰奸黠状》,历陈御史袁泰蔑视朝纲,贪赃枉法,陷害忠良之罪。袁泰受到处罚,对此怀恨在心。

二是惹怒汉王。朱高煦是朱棣的次子,长得人高马大,在战场上屡立奇功,本是朱棣心里的接班人。可当朱棣与解缙商量立太子之事时,解缙直言说:"为长,古来如此。皇太子仁孝,天下归附,若弃之立次,必兴争端。先例一开,怕难有宁日,历代事可为前车之鉴。"朱棣听后面有不悦,但在解缙的坚持下,最后立长子朱高炽为太子,次子朱高煦为汉王,从此朱高煦深恨解缙 。

三是惹怒皇帝。解缙首先惹怒的是皇帝朱元璋。本来朱元璋十分欣赏解缙,有次,朱元璋在大庖西室,对解缙说:"我和你从道义上是君臣,而从恩情上如同父子,你应当知无不言。"这可能是朱元璋客气客气,可解缙可当了真。次日,解缙即呈上万言书,据史料记载这万言书,文章言辞犀利,矛头直指朱元璋,尤其是对“连坐株族”这一苛刑的指责,更是将明朝与暴秦横元相类比。对此,朱元璋并没有不快,反而称赞解缙,《明史》载,“书奏,帝称其才”。但随后,又写了《太平十策》献给朱元璋,上书直言。后韩国公李善长因罪被朱元璋处死,解缙代郎中王国用上疏为李善长辩冤。对此,朱元璋终于忍无可忍,最后打发他回家闭门思过去了,"大器晚成,若以尔子归,益令进,后十年来,大用未晚也。"后来,解缙因为上疏指责汉王朱高煦礼秩超过了嫡亲标准,被皇帝朱棣记恨。

二、被处处诬陷的解缙

《明史·解缙传》载:“缙少登朝,才高,任事直前,表里洞达。引拔士类,有一善,称之不容口。然好藏否,无顾忌,廷臣多害其宠。”正是解缙的直言,得罪了那么多人,于是在朝堂上,他树敌太多,也常常遭到别人诬陷。

一是同僚诬陷。解缙指责兵部僚属玩忽职守,尚书沈潜对此极为恼怒,上疏诬告解缙。明太祖朱元璋由此也责备解缙"散自怒"并贬他为江西道监察御史。解缙因被诬为"试阅卷不公"贬为广西布政司参议时,临行前,礼部郎中李至刚因与解缙有宿怨,又诬缙,故即改贬交趾(今越南),命督饷化州。

二是汉王朱高煦诬陷。由于解缙破坏了汉王朱高煦的好事,所以朱高煦一直对解缙耿耿于怀,怀恨在心,一有机会就诬陷解缙。据史料记载,淇国公邱福将朝廷机密"传达延外",朱高煦却嫁祸解缙"禁中语"五年。永乐八年(1410年),解缙入京奏事,正遇朱棣北征未归,故只好觐谒太子朱高炽而返。于是朱高煦又乘机进诲言说:"伺上出,私现太子,径归,无人臣礼!"朱棣为此震怒,以"无人臣礼"罪下诏狱。

三、解缙被杀

解缙正是因为直言其事,得罪了同僚、汉王和皇帝,注定他人生的悲剧。尤其他得罪了两个最不应该得罪的人,一个是汉王朱高煦,一个是朱棣。因为得罪了朱高煦,处处被刁难,处处被穿“小鞋”,也因此多次被贬官,最后又蹲了大牢。得罪朱棣,最终命丧黄泉。其实,一开始朱棣是比较欣赏解缙的,据史料记载,朱棣曾经召见解缙等人说:"你们七人朝夕相处,我经常在宫中称赞你们的勤勉谨慎。往往最初容易谨慎,而最终仍然能保持下去的则很难,希望你们能够共勉。"于是各赐五品官服等。恰逢立春时,朱棣赐其等金绮衣,与尚书地位相同。此后内阁进言,朱棣均虚心采纳。可后来,经历了立太子,解缙没有理解朱棣的本意,再加上同僚和汉王朱高煦的诬陷,朱棣慢慢地也开始讨厌解缙。永乐四年(1406年),朱棣赐黄淮等人二品纱罗衣,而独不给解缙。永乐八年(1410年),遭汉王朱高煦诬陷,以"无人臣礼"罪下诏狱。当时解缙已同检讨王到广东去了,一路上,他俩看到赣江两岸旱情严重,便上疏请凿赣江通南北,引水灌田。奏书刚至,朱棣更加愤怒,诏令锦衣卫逮捕解缙入狱。永乐十三年(1415年),锦衣卫都指挥佥事纪纲上囚籍,朱棣见到解缙姓名问:"缙犹在耶?"纪纲会意,用酒将解缙灌醉,而后拖到积雪中埋起来,解缙立刻死了,时为其年正月十三日,此时解缙年仅四十七岁。

纵观解缙一生,可以说成是因为也有才,败也是因为有才。由于有才,朱棣才让他主持编纂《永乐大典》,但由于有才,也让他养成了仗义执言的书生气,即使得罪千万人,只要认定了得事,他依然独往。我们钦佩解缙的这种“斗士”精神,但不提倡这种处事风格。凡事只有在保护好自己的前提下去做,才能长久,最终达到目的。为官,他应该学学唐朝的狄仁杰。

对于解缙,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文学边角料


解缙落得被“醉杀”的结局,主要是他自身的原因,那就是他在政治上极为幼稚。

朱元璋时代,解缙考中进士,意气风发,正欲大展宏图。此时的他,一身文人的傲骨,屡屡上书针砭朝政。甚至解缙还为李善长申辩,最终惹怒了朱元璋。虽然很欣赏解缙的才华,但是朱元璋也看到了他的年轻和政治上的不成熟。于是将解缙削职为民,赶回老家,并警示他要修身养性,十年后再起用他。

经历这一次失败的仕途之行,解缙开始发生转变,认为自己要适应官场,那就是逢迎上意。建文帝继位,解缙通过关系重新进入朝廷中枢,并升任内阁首辅。

很快,靖难之役发生,朱棣登上皇位。解缙选择背弃建文帝,归降朱棣,并一步步再次做到内阁首辅的高位。此时的解缙,已经没有了文人的傲骨和勇气,只是一个揣摩帝王心思的官僚,然而他在政治嗅觉和才能上,并没有什么长足的进步。

解缙最大的问题,就是愚蠢地参与到了太子争夺战中。朱高炽是朱棣长子,有点残疾;朱高煦雄壮英武,靖难之役立下大功。朱棣心里是偏向朱高煦的,可解缙给出的理由让朱棣改变了想法。解缙的理由是:朱高炽有个优秀的儿子,也就是朱棣的孙子朱瞻基。朱棣深以为然,决定立朱高炽为太子。大势已定,朱高炽亲自上门道谢,而朱高煦已将解缙视为仇寇。

如果解缙到此为止,也不会有后来的大祸临头,可惜他在太子之争中越陷越深,却浑然不知。

历代帝王都会玩弄权术搞所谓平衡,即便对自己的儿子也不例外。例如李渊当年立李建成为太子,又将李世民封为秦王执掌兵权,都是为了自己帝位的稳固。只不过李渊没有掌握好,把自己的皇位给玩丢了。朱棣也是如此,朱高炽当上太子后,朱棣还是继续宠爱朱高煦,使得朱高煦许多方面十分僭越,甚至赶超了太子。解缙并没有看透朱棣的用意,就不识时务地跳了出来,上书朱棣说:“启争也,不可。”朱棣大怒,认为解缙在离间朱高炽和朱高煦的兄弟之情,开始冷落解缙。

事情到了这一步,解缙并没有意识到自己错在哪里,依旧我行我素,一如既往。终于,朱棣不再容忍解缙,先贬他为广西布政司参议,后又将他赶到交趾(今越南)去督饷。

距离权利中心越走越远的解缙并没有死心,一次进京奏事的机会让他看到了东山再起的希望。可惜的是,解缙再次犯下了难以挽回的错误。朱棣北征蒙古未归,解缙私自拜见太子朱高炽,被朱高煦告发。这一次,朱棣没有放过解缙,将他以“无人臣礼”之罪下狱。

五年后,朱棣无意中得知,解缙仍然关在狱中。于是,他对锦衣卫佥事纪纲说了短短几个字:“缙犹在耶?”这是非常明显的暗示,纪纲马上领会了朱棣的意思,那就是不能再让解缙活着。于是,纪纲在狱中灌醉了解缙,将他扔到雪中埋起来,解缙很快死去。

解缙对于朱棣,对于大明王朝,都是有功之人。他主持编纂的《永乐大典》,就是他一生最大的功绩,为后世之人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知识财富。

解缙之罪,罪不至死。只是,朱棣已不容他而已。然而,臣子的命运完全掌握在君王手中。朱棣的刻薄寡恩,决定了解缙必然不得善终。









史文书苑


皇帝一句模棱两可的话,锦衣卫灌醉解缙,埋进入雪堆,活活冻死,既凶残,又狡猾,这就是明朝大臣惧怕锦衣卫的原因。解晋这个政治白痴死在了自以为是、恃才傲物的性格上,还连累了妻子儿女。

年少气盛喜欢掺和朝廷大事

解缙文采出众,19岁中进士,朱元璋看中他年轻有思想,曾经对解缙说:"从道义上我们是君臣,从恩情上如同父子,你应当知无不言。"解缙激动得一晚上没睡觉,挥毫奋笔,第二天就呈上万言书,主张应当简明律法、并赏褒善政 。朱元璋对他大加赞杨。解缙一鼓作气,再次呈上《太平十策》,大臣们对他另眼相看 。

涉世不深的解缙有点膨胀了,在没有什么政治根基的情况下,开始对朝中大臣指手画脚,上书指责兵部僚属玩忽职守,在朝中犯了众怒。朱元璋也觉得他管的出格了,就贬他当江西道监察御史。但解缙迂腐的文人气严重阻碍了政治嗅觉,没有接受教训,反而在韩国公李善长犯罪被诛后,当出头鸟为其鸣冤。

最要命的是解缙还掺和皇家立太子的事,怀疑太子朱标不是嫡出,支持朱棣。朱元璋一看这孩子被惯坏了,玩的出格了,不修理一下难成大器,直接叫家长,告诉解缙他爸:“把你儿子领回家吧,再读读读书镀镀金,10年后我再重用他。”

朱元璋是为了他好,让他离开朝廷这个大染缸找清静之所修身养性。

因支持过朱棣再次被重用

朱棣把他侄子建文帝朱允炆整蒸发后,当了皇帝。因为解缙当年因太子之争支持过朱棣,也看重他的文采,让他负责编纂《太祖实录》、《列女传》、《永乐大典》,书成后朱棣很高兴,嘉奖银币,皇后还召见他老婆,解缙风光得一塌糊涂。

再次栽太子之争

如果解缙经过10年的静心修养,聚心于他的长处文化领域,会大展宏图,但江山易改,禀性难移,他政治素养仍然停留在懵懂状态,对一些朝廷大事总是过于固执。

在定太子的事上,明成祖朱棣很纠结。按礼制就该是嫡长子朱高炽,但这货外表不敢恭维,身体肥胖,而且是个瘸子,按迷信说法他没有天子相。次子朱高煦能力很强,累立战功,朱棣想让他当太子。解缙又跑去干预立太子的事,他口无遮拦:"当然是立老大了,如果立次子,会引起争端。"朱棣还是对朱高炽没信心。解缙猜出他的心思,说:"好圣孙!"就是说朱高炽虽然逊了点,但他儿子,你的孙子朱瞻基聪明,很厉害,江山可以长久稳定。这三个字决定了朱高炽的太子地位。

次子朱高煦只当了个汉王,心里不爽,知道立太子的事是被解缙搅黄的,经常在朱棣面前诋毁解缙。朱棣依然宠爱次子朱高煦,虽然封他为汉王,不让他去封地,而且享受待遇超过了礼法标准。解缙知道后又屁颠屁颠跑去劝朱棣:"超过礼制会起争议的。"朱棣本来对立太子的事不太满意,看到解缙又来搅和,大怒:“我的家事,你管个屁啊!”

因一句模棱两可的话丢了命

永乐八年(1410),朱棣带兵打仗去了。随性惯了的解缙觉得自己举荐朱高炽当皇太子,应该拜访一次,就私下跑到太子府。这在朝廷可是大忌,为了防止串通造反,没有公事大臣是不能随意到太子家串门的。一直耿耿于怀的朱高煦终于抓住了解缙的把柄,添油加醋地向朱棣汇报了这件事,说解缙故意在皇上出征时,私下和太子会面不知私下在搞什么。皇上知道后大怒,将解缙押入大牢中。

一转眼解缙已经入大狱五年了,永乐十三年严冬,朱棣翻阅囚犯名册时,看到好好久没提起的解缙的名字,就随口对锦衣卫统帅纪纲说:“解缙还在啊?”锦衣卫最擅于揣摸皇帝心思,咂摸着话中话,却又猜不准是什么意思。杀,还是不杀?于是纪纲想出一个让解缙自我了断的阴招,他拎了大壶酒去监房,解缙借酒消愁喝得酩酊大醉,纪纲命令锦衣卫把他拖到院子里,埋在雪里做成了雪人,一代名流在冰冷的雪中结束了风风火火的一生。

解缙就是一个迂腐文人,把朝政当儿戏,不避政治风险,不但害了自己的性命,还连累妻子儿女流放辽东,真是悲哀!


聋王异史


明朝第一才子解缙因何被“醉杀”?

《明史》中曾记载,说解缙“才高,任事直前,表里洞达”。意思是说,解缙此人是个人才,但他在为人做事上却表现出“直男”性格,太过张扬,一点不懂得收敛。他之所以“醉死”于朱棣之手,也是因为他的“祸从口出”。从三个维度来分析此事。

一、解缙,三大才子之一。

解缙在时人眼里是“幼颖敏”,自小就有“神童”美称。明1388年,解缙与其兄解纶、妹夫黄金华同登进士第,被称为“一门三进士”。在当时,他也是明朝有名的三大才子之一(另外两位是杨慎和徐渭)。

明太祖朱元璋结束了元朝的统治,五征蒙古,南征越南,扩大了大明的版图。另外,在大明朝发生的一些壮举也让今人为之侧目,例如,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张居正治黄等等。相对于这些历史事件和政治举措而言,在文化领域发生的一些大事也令人叫绝。比如在明永乐年间,解缙担任首席,负责主编《永乐大典》这一历史大事件,就为世人所瞩目,其影响深远直至今日。《永乐大典》是一部经典著作,是中国最大的一部类书,被学术界称为“辑佚古书的渊薮”。

解缙因一部《永乐大典》而让人们开始了解他,并进入他的生活圈和朋友圈。这位才子不但在编修文献上独树一帜,他在文章、书法等各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有人不禁要问,既然此人有如此经天纬地之才,为何却会死于“非命”呢。

二、埋雪“醉杀”浑不知。

解缙虽然才华横溢,在时政、文学等方面的成绩也可圈可点,但由于此人不善弄权,不懂得官场潜规则,最终锋芒毕露,四周树敌,终死于朱棣之手。我们来了解一下事情的原委。

早在朱元璋时期,他深得太祖赏识,命其常侍御前、听命晨昏。一段时间以来,君臣之间关系甚密。

朱元璋:“朕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

老朱的意思是说,在朝堂上,你解缙跟我是君臣,私下里我俩犹如父子。由此可见,朱元璋对解缙非常垂青。解缙也没有辜负朱元璋的恩遇,随即上奏《万言书》和《太平十策》,积极为朱元璋出谋划策,主张简明律法、赏褒善政。众所周知,解缙为人清高、恃才傲物,因此在朝廷上也得罪了不少权贵,这一点朱元璋心里也清楚,为了惜才,也为了让“小秘书”避祸,1391年,他让解缙回老家待一段时间,让他闭门修性、著述文献。在此期间,解缙校改了《元史》,补写了《宋书》,对《礼记》进行了删定。

朱元璋:“缙以冗散自恣耶。”

朱元璋退位以后,随着建文帝朱允炆削藩,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后成功取代侄子之位而黄袍加身。解缙从建文帝那里平稳过度,又被举荐升任翰林侍读,不久又升任内阁首辅。朱棣了解解缙的才华,对于解缙也是爱护有加、关怀备至。

朱棣:“天下不可一日无我,我则不可一日少解缙”

在此期间,朱棣命解缙主持编纂了《永乐大典》。这部号称“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其编纂时间之早、内容之广、规模之大,在当时让人叹为观止。此文献涵盖了至明以前数千年的历史,《永乐大典》共计11095册,22877卷。

这等功绩、这等人才,最后反被朱棣“醉杀”。解缙的死缘于一场“皇储之争”,即朱棣立太子一事。

朱棣夺取自家江山以后,立储成了他的头疼事。长子朱高炽号称吃货皇帝,他宅心仁厚,但却身有残疾而且身材比较矮胖,不太受朱棣待见。相比较而言,次子朱高煦跟自己比较像,而且在靖难之役中,战功赫赫,还救过自己的性命,朱棣甚至在战场上已经默许将太子之位传与他。

就在朱棣举棋不定之际,他想到了解缙,想听听他的意见。解缙说:“陛下有好圣孙。”解缙在说这话的时候,也是实话实说,他并不知道朱棣偏向朱高煦。“好圣孙”意思是指,朱棣只有你嫡长子朱高炽当皇帝,那么他的儿子您的好长孙朱瞻基日后才能名正言顺的当皇帝。朱棣听解缙这么一说,豁然开朗,再加上文武百官比较看重朱高炽,所以朱棣最后拍板,太子还是由长子来当,朱高煦则被封为汉王。

自朱高煦知道解缙的谏言之后,一直怀恨在心,伺机报复解缙便被记在心头。他经常在皇帝面前诋毁解缙,说他有谋反篡逆之嫌,经常与太子勾结,意图不轨等等,一来二去,朱棣便信以为真,加上解缙自己的性格在朝廷上树敌很多,所以朱棣最后将解缙贬谪,但此时朱棣并不想要解缙死,毕竟没有证据显示解缙篡位、犯上。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混迹官场多年的解缙,如果自此能“识相”一点,或者能反省思过也不至于命丧黄泉,有句话叫“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解缙之死终究还是逃脱不了他的性格之弊。

永乐八年,解缙进京奏事,正巧赶上朱棣不在,于是解缙就私自去拜见太子朱高炽。在外人看来,这算是私下勾结吗,还是私下汇报工作呢,总之,解缙在没等到朱棣回来之后,就匆匆回去了。要知道,这在当时,解缙已经是犯了大忌的。朱高煦耳目众多,将此事报告给父亲,朱棣龙颜大怒,于是降罪诏于解缙。解缙就这样在监狱里苦挨了五年,期间朱高炽也没有替解缙出面辩解此事,这不免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五年之后,朱棣发现锦衣卫上报监狱罪犯名单时,居然还有解缙的名字赫然在列,朱棣觉得很不可思议。

朱棣:“解缙还活着?”

锦衣卫“心领神会”,于是将解缙好酒好菜款待了一番,没成想,他们趁解缙酒醉之际,将他埋入雪堆……

三、宦海沉浮记。

王翰:凉州词二首·其一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突然想到王翰的这首凉州词。自古英雄醉卧沙场,笑傲群雄,为国、为民即便血洒疆场,又何妨?同为“醉”,可却有千差万别。

不同于壮士扼腕一去疆场的霸气,也不同于皇室为勇士壮行的豪情万丈,我们的解缙虽然宦海沉浮一世,但始终与权贵世族格格不入,一生忠良刚直的性格,却也落得醉卧雪地,只是解缙的死不是为国、为民,而是充当了皇家立储之争的牺牲品。也许到最后,在朱棣眼里,解缙甚至已经变得毫无价值,死与不死都一样了。

宦海沉浮记犹新,不枉旧人换新生。在封建君王的眼里,也许他在独自忧愁曲高和寡的同时,也在毫无头绪地看谁是谁。

朱高炽:“言缙狂,观所论列,皆有定见,不狂也!”
《明通鉴》:“缙以迎附骤贵,才高勇于任事,然好臧否,无顾忌。”“缙以不谨持恭而卒以不密取祸。”

(对于解缙埋雪“醉杀”,您有何想说的呢,欢迎关注@山城小哲,欢迎点评。)



山城小哲


解缙虽才华横溢,却根本未参透世事,说得直白些,他就是个满脑袋学问的书呆子,这样的人如果著书立说,必将名传千古,但要掺和到政治之中,早晚会被玩死。这一点其实朱元璋早就看出来了,出于对解缙的爱护,老朱打发他回家继续修炼,可惜解缙实在是朽木不可雕,最后被扔进雪堆中冻死,也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解缙出身于书香门第,老爸学问好却不愿意当官,老妈琴棋书画也玩得贼溜,在他们联袂加持之下,解缙自然从小就是神童兼学霸,并很顺利地就考中了进士,而且排名还相当靠前,被选任为庶吉士。庶吉士这个职位,是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一般都是在进士中选择带主角光环的人担任,他们负责给皇帝起草文件,皇帝读书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他们也负责答疑解问。

解缙做了庶吉士,就意味他已经半只脚踏进了朱元璋的秘书处(内阁)了,这是个多么让人羡慕的起点啊!


解缙也没有辜负神童和学霸的美名,来到朱元璋身边之后,很快就用自己的学识博得了朱元璋的重视,当年就从庶吉士升官做了翰林学士。朱元璋没事就找这个年轻人摆龙门阵,两人之间的私交日渐亲厚,以致于有一天两人喝小酒的时候,朱元璋居然对解缙说:“咱们名义上是君臣,但感情上我是把你当儿子啊!”

老朱说这话不知道是不是喝高了,但解缙听了这话绝对地飘了,回家连夜就写了个“万言书”,对朝政发表意见,不久又热情高涨地上了《太平十策》,后来又弹劾其他人贪赃枉法。朱元璋对于解缙的谏言,嘴上是不停地表扬,但也清楚了解缙的本质问题:才华横溢却不懂政治,早晚会把自己玩死。

朱元璋无奈之下,把解缙的老爸解开找来,让他把解缙领回家继续修炼。朱元璋说:“人家都说大器晚成,解缙年纪还很轻,让他回家继续修炼吧,十年后再来也不晚。”解缙当时就懵圈了:才说过咱们情同父子,咋这么快就翻脸了捏?他根本不知道朱元璋的良苦用心。


不过朱元璋决定的事,解缙自然反抗不得,只能乖乖回家了。朱元璋这个做法是出于对解缙的爱护,但解缙却根本没有领悟到朱元璋的深意,回家之后一门心思著书立说,根本没琢磨为官之道和政治的本质问题,还是单纯地和白纸一样。

解缙在家耗费了八年的光阴,在政治手腕上没有丝毫的进步,老朱也没有践行他和解缙的十年之约,在解缙回家的第八年就病逝了。消息传来,解缙因为失去了知己而悲痛不已,赶忙进京为朱元璋吊丧。朱元璋的接班人是朱允炆,是个耳根子很软的主儿。解缙到京之后,他原来弹劾过的人对皇帝说:“先帝驾崩,皇帝你也没有召解缙来奔丧啊,况且他自己的老妈病逝后还没下葬,他老爸已经九十多了,他就这么来了京城,这居心很有问题啊!”


朱允炆一想,解缙这肯定是迫不及待地要官复原职啊,心里就有些看不起解缙,随便给他个小官打发掉了。不过解缙必定是才子,过了两年之后,又凭借着自己的文字功底,被建文帝召回了北京,并且又重新进入了内阁,最后还混到了内阁首辅。但需要说明的是,当时的明朝内阁,也仅仅是皇帝的秘书处,并没有后来的权重,解缙也顶多就是皇帝的秘书长。

朱允炆不久就被朱棣给做掉了,但解缙有才华傍身,在朱棣手下依然混得风生水起,朱棣甚至把编纂《永乐大典》的重任交给了解缙,解缙也用他的才华很好地完成了这项工作,于是更被朱棣所赏识,就如同朱元璋当年赏识解缙一样。解缙也再一次飘了。


朱棣当时对于选择继承人十分犹豫,在他的眼中老大朱高炽蠢笨如猪,老二朱高煦神勇类己,但老大是嫡长子,具有天然的优势。于是朱棣就去问解缙,解缙回答得十分干脆:“这还有什么犹豫的,必须选嫡长子啊!”他看朱棣还是犹豫,就又追加了一个理由:“嫡长孙也很好啊!”嫡长孙就是朱瞻基,一向很得朱棣的欢心,解缙这样说自然也就打动了朱棣的心,最后决定了让朱高炽做继承人。

解缙这种做法虽然出于公义,但却狠狠地得罪了朱高煦,从此他就成为这位二皇子的眼中钉,时刻寻找机会准备坑死解缙。后来皇宫中发生了泄密事件,朱高煦就把这个屎盆子扣到了解缙头上,说是他泄漏了皇帝说的话,同时还诬陷解缙在当考官的时候阅卷作弊,朱棣大怒之下把解缙贬官到了越南。

被贬只是解缙噩运的开始。他在越南(当时名为交趾)当了几年官后回京公干,但当时朱棣正亲自带着部队打蒙古人呢,解缙见不到皇帝就去见了太子,然后回了交趾。这个举动又被朱高煦大做文章,向朱棣进谗言说:“解缙就是趁着父皇你不在北京,才偷摸地来见太子密谋,然后趁着父皇没回京就赶紧回交趾了,这还是臣子做的事吗?”


朱棣本来看着太子就心烦,解缙的举动再次挑战了他的底线,当即就把解缙下了锦衣卫的大狱,并且不审讯不释放,大有让他把牢底坐穿的意思,解缙就这样在监狱里待了五年。直到永乐十三年(1415年),大特务头子、锦衣卫的老大纪纲不知道出于什么目的,把监狱里犯人的名单呈送给了朱棣,朱棣看到里面有解缙的名字,说了一句话:“缙犹在耶!(?)”,纪纲当天晚上回去,就给解缙灌了很多酒,然后趁着他酒醉,把他埋进雪堆之中冻死了!

朱棣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惊讶,同时也可以理解为对纪纲的暗示,这一点已经无从考证了,但同样也有很多人认为,纪纲是利用这个漏洞,替朱高煦干掉了解缙。

其实解缙之死的最根本原因,还是他介入了皇储之争,同时又无自保之道,行为举止又唐突冒失(私会太子),这绝对是政治上不成熟的表现。如果换一个政治老手,很可能会既达成政治目的,又保住自己的性命。例如和解缙同时期的杨士奇、金幼孜、杨荣等人,既保举太子做到政治正确,又能够证明自己是效忠于朱棣的,这才是圆滑异常的政治高手。

事实证明,在太子朱高炽的眼中,解缙也同样是个政治白痴,没有丝毫的价值。解缙从入狱到被杀,我们没看到这个所谓的仁厚之人为他出头,即便是他当了皇帝,也没有为解缙平反(解缙被抄家,妻儿族人被流放),直到他孙子明英宗朱祁镇登基后,才给解缙平反昭雪,还送了个谥号“文毅”。

纵观解缙,可谓是成也其才败也其才,遭遇的确令人同情。


李飞叨


明朝解缙个人自幼聪明,20岁的时候就春风得意的中了进士,琴棋书画方面均有造诣,在明朝文坛很有一番地位,被誉为明代三大才子之一。解缙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主持修编《永乐大典》。然而高智商的人如果没有高情商的话往往会成为他致命的缺点,尤其是在官场上面。



解缙就是典范。当年朱棣以“清君侧”的名义从自己的侄子那里抢过皇位,为了收拢天下人心,也为了让自己流芳千古,朱棣就想着编撰《永乐大典》,这个时候解缙成为了他心中主持修编的最佳人选。解缙也不负众望的于永乐六年编成《永乐大典》。书编成的时候,明成祖朱棣十分开心,对大臣们说“国不可一日我,而我一日不可无解缙”。评价之高,人臣罕见。

如果解缙就此谨言慎行的活下去,也许就不会有杀身之祸,解缙的失败就在于他过多的参与到明朝的“太子位”之争当中。解缙因为《永乐大典》的缘故很得明成祖的赏识,当时太子位之争已到了白热化程度。明成祖询问解缙太子位应该给谁,解缙说了一句“好圣孙”,看过电视剧“大明风华”的知道,解缙所指就是后来的明宣宗朱瞻基,他是朱棣长子朱高炽的儿子,就是说他支持朱高炽做太子,这也就得罪了朱汉王朱高煦,朱高煦对他很是不满。



后来有一回朱棣远征鞑靼尚未归来之时,解缙私下拜访了皇太子朱高炽,这被朱高煦抓住了辫子。朱高煦向朱棣上书“解缙内结太子,图谋不轨”。朱棣疑心大起,将解缙下狱。几年之后,朱棣听说解缙还在狱中,就说了一句“解缙怎么还活着?”,于是锦衣卫的人就将解缙灌醉,埋在积雪中冻死了。


围知历史


解缙与徐渭、杨慎并称明朝三大才子。其才学贯顶,堪称第一。洪武21年,19岁的他中得进士,同年就官至翰林学士。朱元璋对他十分器重,曾说道义上你我为君臣,恩情上犹如父子,尽可知无不言。解缙即呈上万言书。

有了老朱撑腰,他真的是太敢说了,指责兵部玩忽职守,为李善长辨冤,又革疏御史袁泰。与上不揣圣意,与下树敌太多,失了尺寸。最后连朱元璋都认为他缺乏涵养,必须修身养性。

如果从此开始他长点记性,后果也许不会太坏。毕竟他满腹经纶,做好份内事就完全能站稳脚跟。

可是他依然刚愎自用,说话口无遮拦。太过恃才傲物,做人没准则,为自己的死埋下祸根。


解缙本是建文帝的内阁首辅,这也是他春风得意时,可是朱棣的靖难军打来时,他却乖乖开门纳降。他曾给好友胡广和王艮表现出誓死不降的决心。王艮自杀成仁,而他的表里不一,少了文人气节。

起初在朱棣手里依然得到重用。官至翰林侍读学士,进文渊阁。奉命总裁《太祖实录》。

尤其主编《永乐大典》让他功成名就。升任翰林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内阁首辅。朱棣说:“天下不可一日无我,我则不可一日少解缙。”

虽然评价甚高,但一个降臣却不懂低调行事。站队没站明白,居然还指手画脚参与皇家内部事务,挑拨朱棣与朱高煦父子关系。

永乐三年朱棣召见解缙磋商立太子之事。朱棣原意想立次子朱高煦,解缙直言,“为长,古来如此。皇太子仁孝,天下归附,若弃之立次,必兴争端。先例一开,怕难有宁日,历代事可为前车之鉴。”朱棣听后面有不悦。

朱棣非常喜欢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解缙直戳朱棣的软肋,又言“皇圣孙”,朱棣恩忖再三,最终还是立了朱高炽为太子。



虽然立了朱高炽,但朱棣心里并不满意。而且汉王朱高煦对解缙也是心怀恨意,给他左右使绊子,被贬成了广西布政史司参议。如果此时还能有点眼力见,也许都能活命。

可他居然去挑拨人家父子关系,让朱棣疏远朱高煦,你算干嘛的?人家父子打断骨头还连着筋呢。于是朱棣也开始厌恶解缙。

永乐8年,解缙进京奏事。恰逢朱棣北征未归。他就直接去拜见了太子朱高炽,这是犯大忌的。让朱高煦参了一本,“伺上出,私现太子,径归,无人臣礼!”

朱棣为此甚怒,将其下了诏狱。过了5年,朱棣在锦衣卫上报的囚藉名单里又看到了解缙,便问到:“缙犹在耶?”听话听音,锦衣卫知道朱棣啥意思。

连夜就将解缙灌醉,埋入积雪,活活冻死。家中全部财产抄没,妻儿全部流放辽东。


说史听涛


解缙在永乐朝的主要工作,大概相当于宣传部长+文化部长。

一个是重修《太祖实录》,这套建文朝修撰的官方文献,涉及靖难之变的全部内容,需要重新删削美化,你懂的。这其中,解缙的“生花妙笔”不能少。

另一个是主持编纂《永乐大典》。盛世修史编书,这事是解缙的长项,他也愿意做。

从当时的历史看,解缙避免不了成为皇权宣传文治、粉饰太平的工具的文人宿命。

然而,他要是这么老老实实地藏起性格的棱角,余生平平稳稳做个油腻官员,等着光荣退休,也是一种现实的活法。

解缙偏不。

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时常让人不得不信。

一直以来,解缙是有帝王师情结的。

立储,是王朝政治的头等大事,历史上有许多立不好储君导致权力内斗乃至颠覆的教训。解缙作为皇帝身边的红人,不希望看到悲剧重演。因此,他主动介入并干预立储之争。

恰恰在这件事上,再次暴露了文人才子的傻白甜。

历来储位之争是最敏感的政治议题,哪怕是皇帝再亲近的大臣,都避之唯恐不及,纷纷以皇帝家事为由,避免牵涉其中。

解缙不可能不知道触及这类政治议题的危险性,但他不能坐视皇帝在这个问题上犹豫不决,导致帝国生变,于是果断扑了上去。

朱棣喜欢在靖难之变中征战有功的二子朱高煦,不喜欢身体肥胖、性格柔仁的长子朱高炽。解缙却在多个场合向朱棣委婉进言,说服其早立长子朱高炽为太子。

一次,朱棣私下问他对储君之事怎么看。解缙没有回避,也没有玩文字游戏,直接答:“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他看出朱棣对这个答案并不满意,接着说:“好圣孙。”意思是,虽然您认为朱高炽一般般,但他有个好儿子,也就是您的长孙朱瞻基,让朱高炽继位,朱瞻基将来才能接棒当皇帝。

据说,朱棣因此才最终定下储君。

但多嘴多舌的解缙,也因此得罪了储位旁落的朱高煦。

朱高煦屡次在朱棣面前说解缙的坏话。或许是出于补偿心理,朱棣明知是朱高煦的构陷之辞,还是逐渐疏远了解缙。

解缙劝谏,要朱棣注意约束朱高煦。朱棣怒喝,说解缙是“离间骨肉”。最终,朱高煦造谣解缙将储位之争泄露到了外廷,朱棣遂将解缙贬谪到了广西。

这是永乐五年(1407)春天的事。解缙的好日子,自此到头。

厄运却仅仅开了头。

随后,解缙又从广西被贬到了更远的交趾(今越南北部)。

到永乐八年(1410),解缙入京奏事,朱棣恰好带兵北征,不在京师。解缙就谒见了太子朱高炽,然后返回交趾。

朱高煦得知此事,向朱棣报告说,解缙故意在皇帝外出的时候私自见了太子。言外之意,太子和解缙或有不轨图谋。

朱高煦这招够阴狠,想一箭双雕。

结果,解缙因为这个莫须有的罪名,在次年被逮捕入狱。

在解缙遭遇贬谪、下狱的时候,朝中没有人站出来替他说话。一个原因可能是,永乐朝的嗜杀氛围,吓坏了官员们,他们都没有解缙的胆气,自然也不敢出来多管闲事。特别是涉及皇帝家事,大家都知道里面水太深,宁愿三缄其口保平安。另一个原因则是,解缙平时放荡不羁,喜欢臧否朝中同僚,无所顾忌,从而得罪了很多重臣,这些人不仅不会帮他说话,还在关键时刻对他落井下石。

在杨士奇笔下,解缙却是一个人缘颇佳的侠义书生:

“平生重义轻利,遇人忧患疾苦,辄隐于心,尽意为之。笃于旧故及名贤世家后裔,而襟宇阔略,不屑细故,表里洞达,绝无崖岸,虽野夫稚子,皆乐亲之。”

或许解缙这种人的性格就是这样,跟他交集不多的人会很喜欢他,但与他同朝为官的人,难免对他的才华与疏狂产生忌恨。

没有任何一种性格,可以避免得罪任何人。解缙才不会为了落难时有一双手伸出来,去强迫自己变成另一个人。

他视李白为偶像,在为人、作诗等方面,处处从李白身上找到了精神的自我:

我非寻常流宕人,等闲不遇闲悲辛。

读书学得万人敌,直将富贵轻埃尘。

可惜,解缙所处的时代,对士人个性的扼杀,要比李白身处的唐代猛烈得多。李白在唐代很容易找到朋友拼酒,解缙在明代却难觅知音。

李白式的名士风度,压根儿不是明初政治的产物。只能说,有些人天生就不是凡鸟,但也为自由和天空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从永乐九年(1411)六月起,解缙开始了长达三年半的狱中生活。直到永乐十三年(1415)正月,朱棣最后一次提起他的名字,全然不顾旧时恩宠,或许还满含恨意。

最是无情帝王心。

锦衣卫指挥使纪纲心领神会,回到监狱里,用酒把解缙灌醉,随后命人将他埋在积雪当中。

当天,城中大雪。

解缙,卒。时年47岁。离重获自由,仅隔着皇帝的匆匆一瞥与随口一问。

他原本是作为准备赦免的囚犯,被提名上去的。可堪造化弄人。

解缙或许已无数次在脑海中构想了自己的死亡,对于这样一个“李白式”的结局,他一定觉得死得其所:

学士不须笑我俦,磊落与尔同千秋。——解缙《采石吊李太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