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旅行者1號飛行器到底有多厲害?

白小金


“旅行者1號”是美國於1977年發射的空間探測器,該探測器因其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突破太陽圈、向外層空間進發的航天器而確立了其不可撼動的地位。

除歷史意義突出以外,“旅行者1號”還曾經發揮過寶貴的科研作用。“旅行者1號”是首個成功探測土星、木星及該兩顆行星的衛星、並將其清晰照片傳回地球的航天探測器,並對木星的衛星、環、磁場、輻射環境首次進行了深入的瞭解,首次觀測到了木衛一上的火山活動,還驗證了日球頂層的存在,這些觀測成果極大程度地提升了人類對於太陽系的瞭解程度。而在公眾瞭解最多也最為關心的“旅行”距離上,截止到2018年“旅行者1號”與太陽之間的距離已經達到211億千米,並仍然繼續遠離太陽系、向蛇夫座方向飛行。“旅行者1號”採用了核動力,該探測器的能源來自一臺同位素溫差發電機,該發電機配有三塊核電池、能確保其工作到2025年,在核電池耗盡後“旅行者1號”將以無動力漂移狀態繼續在宇宙中航行。令人驚異的是,“旅行者1號”取得了如此之多的科研成果,然而該探測器的功耗僅為420瓦,換句話說“旅行者1號”工作1小時也只消耗0.42度電,僅相當於一臺普通電視機耗電量的一半,在上世紀70年代能取得如此之高的設計水準著實令人讚歎。

總體來說,“旅行者1號”無論是歷史價值還是科研價值都是其他航天器無法替代也無可比擬的,在人類探索太空的進程中“旅行者1號”的功績將被永久銘記。


軍機圖


每艘旅行者號航天器由65000個部份組成。其中許多部件具有大量的等效小部件,比如晶體管。旅行者一號包含大約500萬個等效部件,一臺彩電包含大約2500個等效部件,因此旅行者一號擁有相當於2000臺彩電的等效電路複雜度。



每個旅行者都配備了自動故障保護的計算機程序。旅行者系統是為深空探測器設計的最先進的系統之一。有七個頂級故障保護程序,每個程序都能夠覆蓋多種故障類型。旅行者一號有專門的設計和保護,以抵禦穿越行星期間巨大的輻射。木星周圍受到的輻射水平是致命性水平的一千倍。


旅行者一號拍攝到的木星大紅斑

旅行者一號的星空攝像機的分辨率極高,足以在1公里之外閱讀一張報紙的所有部分,包括標題,小字,還有廣告中的小字……這是攝像方面,大家平時看到的旅行者一號拍攝到的圖片都是壓縮過的。另外,除非旅行者一號出現嚴重的子系統故障,否則旅行者一號可能一直會活到2025年……

旅行者一號告別天王星

其實最關鍵的還是人類的情懷……旅行者一號攜帶著一張舊唱片,裡面有關於地球及其居民的圖像、音樂和信息。它就好像一個漂流瓶,裡面裝了很多信息,被扔進了浩瀚的宇宙海洋。旅行者號的任務還在繼續,按照速度估計,每2.25億年繞銀河系一週,途中可能會遇到其他星系。


宇宙與科學


在寒冷的太空中航行並工作41年,超出設計工作壽命36年,飛行了將近220億公里,探索了木星、土星等太陽系外側天體及其部分衛星,足以說明它的厲害。

旅行者1號是美國1977年發射的探測器,重815公斤,設計工作壽命5年,最初任務是探測土星木星及其衛星,經過精確的計算,充分利用了行星的引力彈弓效應,利用攜帶的同位素溫差電池作為能量來源,經過多次變軌,到達了預定的探索星球,但在掠過土星的時候發現土衛六擁有濃密的大氣,於是NASA決定讓它飛臨土衛六進行探測,連帶著探測了另兩顆土星衛星,由於引力影響,不得已終止了行星探測任務向著太陽系外飛去,任務也修改為探索日球層的頂部。

旅行者1號最引以為傲的可能就是它的使用壽命,儘管早已超出了設計壽命,但是在陸續關閉了一些對探測任務不太重要的設施後,依然可以繼續向地球發射信號,向地球傳輸了大量的信號,但由於傳輸距離實在遙遠,旅行者1號也不是一直在和地球聯繫著,中間也曾休眠靠著慣性持續向外飛行,在飛躍200億公里後,旅行者1號探測到的宇宙信號發生了變化,太陽風的影響也降到了最低,據推測它已經飛離了日球層進入了星際介質,但依舊沒有飛出太陽系,證實了一些科學家對太陽系範圍的推測。

目前旅行者1號仍有電力發送信號,但也已經接近壽命終點了,預計到2028年左右,電力將不足以供應任一單一儀器,將靠著慣性繼續向外飛。


來看世界呀


答:NASA在1977年發射了旅行者一號和二號兩艘星際探索飛船,直到40多年後的今天,這兩艘探測器都還在和地球保持聯繫,只是電量即將用完而已。


旅行者一號和二號幾乎是一樣的,兩個探測器在很多方面有著先進的技術,直到現在其他國家都難以達到,比如下面幾點。

一、先進的空間航行技術

之所以NASA會在1977年,連續發射兩顆一樣的星際探測器,是因為當時太陽系內的行星,會形成176年一遇的特殊排列,利用此次天文現象,探測器可以藉助多顆大行星進行引力加速,從而大大降低發射速度。

比如,旅行者一號藉助了木星和土星進行引力加速,旅行者二號藉助了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進行引力加速;這樣的話,就算探測器離開地球時達不到太陽系的逃逸速度,在藉助行星引力加速後,也能達到逃逸速度後飛出太陽系。

NASA厲害在兩顆探測器都成功了,精確地按照計劃路線行駛,這樣的空間導航技術和空間航行技術,是領先其他國家很遠的;比如日本在1998年發射的希望號火星探測器,剛飛出地球就偏離了航道,後來又被太陽耀斑摧毀,俄羅斯的很多空間探測器均以失敗而告終。


二、先進的核電池

旅行者一、二號使用兩塊,半衰期為87.7年的放射性鈈-238同位素溫差核電池供電,經過40多年後還能使用,只是電量快沒了而已,這項技術是非常先進的。

就拿嫦娥四號使用的同位素溫差核電池來說,核電池是從俄羅斯進口的,主要目的是在夜間給探測器加熱,其次才是輸出只有2瓦的電能,主要的電能是太陽能來提供;放射性元素衰變會釋放能量,把核電池作為熱源和作為主供電,技術水平上相差太多。


三、先進的星際通訊技術

目前旅行者一號距離地球216億公里,旅行者二號距離180億公里,通訊時差十幾個小時;如此遠的距離上,要保持和地球間的通訊,這項技術相當厲害。


四、高質量設備

四十多年前的探測器,還能完好地運行,探測器CPU是因特爾4004,主頻0.108MHz,內存只有68k,運算能力連現在的一個掌上計算器都比不上。

但是四十多年過去了,旅行者號的電子設備還能正常發揮作用,可見質量之高,就拿2011年我國螢火一號火星探測器,搭乘在俄羅斯的福布斯號上,結果還沒飛出地球,福布斯號就失聯了,最後墜毀在大洋中。

後來事故報告結論,說俄羅斯的福布斯號上一塊不合格的芯片,遭遇宇宙高能射線而失效;四十多年前的旅行者一號,能在宇宙空間中飛這麼遠,俄羅斯的探測器還飛不出地球,質量水平高低立見!

但是旅行者一號和二號,各自擁有的兩塊核電池,也將耗盡能源,預計在2020年關閉所有儀器只保留通訊,在2025年耗盡所有電量。


好啦!我的內容就到這裡,喜歡我們文章的讀者朋友,記得點擊關注我們——艾伯史密斯!


艾伯史密斯


旅行者一號到底多牛,就以拍照為例簡單聊一下。

旅行者一號和二號前後腳發射,至今已飛行了41年,還在工作,目前推測應該是飛出了太陽系,是人類發射的距離地球最遠的探測器。

在40多年前,設計和製造旅行者一號的時候,那時還沒有CCD,也沒有現在習以為常的各種先進的數字成像技術。

但旅行者上的寬幅成像相機大概背了1024*1024陣列的攝像管傳感器,每個攝像管用8字節記錄信息,當時只有黑白成像功能,為此,攝像管還增加濾波器,每次拍照只允許一定波長進入,這樣多次拍照就可以合成為彩色。

這樣,每張圖依然很大,實際成像大概5M左右,還要考慮多個頻段多張圖合成問題,於是還要進行壓縮,並儲存起來,當時也沒有硬盤,通訊能力十分也有限,只能排隊傳回地球。即便就在這種情況下,旅行者一號還是為我們貢獻了大量的美圖,尤其是天王星和海王星,這是人類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看到它們的真實面目。

(以上內容來自網絡)





震長


旅行者一號的厲害之處在於40年前的科學技術迄今為止別的國家無有突破,它將是人類率先飛出太陽系的使者。

先回答一下飛行器在外太空會不會被撞毀的問題。

外太空非常非常的空曠,飛行器在太空被小天體或宇宙碎片撞到的機會還是很渺茫的,如果真的撞上了那就中大獎了。

所有人類派出的飛行器迄今為止都沒有被撞毀過,即使在近地軌道太空垃圾很多的環境中,也極少有衛星或者飛行器被撞毀過。

所以對旅行者一號不必擔心,若真有這樣的突發事情也只有聽之任之,這種極低概率事件會否碰到只有自祈多福,無法規避。

旅行者一號的厲害之處太多,下面只從其無數奇聞軼事中擷取幾件說說。概括起來就是後發先行、精準操控、回眸一顧、走向深空、忠誠信使。

後發先行說的是旅行者一號比它的姊妹旅行者二號後發射,卻超過小妹走在了前面。

旅行者一號於1977年9月5日在美國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發射升空,它的姊妹旅行者二號於1977年8月2日在肯尼迪航天中心發射升空,比它早了一個多月。但旅行者一號在1977年12月就趕上了率先一步追上了雙胞胎姊妹旅行者二號。

這種追上並不是旅行者一號設計得更快一些,而是它們執行的任務不同。旅行者一號主要勘察木星和土星,它的姊妹主要勘察天王星和海王星。

精準操控最有力的例子是旅行者一號休眠37年後,在2017年11月18日被喚醒,根據NASA指令進行了精準的儀器操作。

旅行者一號1978年9月就穿越了存在於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的小行星帶,1979年9月拜訪了木星,看到了木星背陽面的極光,然後飛往土星。1980年11月近距離探訪土星,發回了一萬多張土星的彩色照片。然後就進入了休眠狀態。

經過木星和土星的引力彈功效應加速,旅行者一號獲得了第三宇宙速度,開始向太陽系外飛去。

自2014年以來,NASA的工程師們就注意到了旅行者1號的調姿推進器開始老化,影響了它的壽命和進程,但旅行者一號已經飛距地球210億公里,那裡並沒有保修航天器的“4S店”。

經過專家們的討論,最終決定採取一種不同尋常的方法來拯救這艘遠離人類的使者-喚醒沉睡37年的一組航跡修正推進器(TCM)。

2017年11月18日,經過深空網絡19小時35分鐘的精準傳輸,工程師們點燃了沉睡37年的TCM,測試了其使用10毫秒脈衝定位飛船的能力,取得了完美的成功,這是一個奇蹟!由此旅行者的壽命得到了良好提升。


旅行者一號一路飛去,拍回了數以萬計精彩絕倫的深空照片,其中最令人震撼的就是那張對地球的回眸一顧。

旅行者一號在飛躍冥王星後,距離地球64億公里的時候,拍攝了一張著名的“回眸一顧”,這張照片之所以令人震撼,並不是他有多麼的巨大和好看的色彩,而是看到了我們的渺小。

旅行者一號作為人類飛行最遠的使者,回望家園,充滿了深情厚意,但照片中你很難發現哪裡是地球。特別指出給你看,才能看到在黑暗的深空背景下,隱隱約約有一個針尖大的亮點,那就是我們的家園-地球。

這就是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這個位置還是近距離的,再遠些就會淹沒在浩瀚的星空汪洋中,連一個像素也不會給你留下。

但就是在這樣一個灰塵都不如的地方,養育著七十多億生命精靈,自以為是的啃噬著那個地方。巨大和渺小的反差令人震撼。

科學家們利用旅行者一號拍攝的各種照片,拼接成了一副太陽系的全家福,這是人類迄今為止合成太陽系最早的全家福。

旅行者一號是迄今為止人類派出最遠的使者了,截止到現在,北京時間2018年9月5日21時58分,距離地球和太陽的距離都在214億公里以上,正在走向深空。

NASA網站上對旅行者一號的監測數據依然每秒鐘都在跳動,它按照人類給它設定的航線,現在完全依靠慣性,沒有操控的向著銀河系中心飛去。

檢測到的星際帶點粒子表明,旅行者一號所撞擊的太陽風粒子越來越少,星際空間帶電粒子越來越多,說明它已經開始脫離太陽風影響進入星際空間。

旅行者一號將在2025年電力耗盡,所有儀器全部停止工作(見下圖列表),人類將再也無法收到它的信息。但它將繼續根據人類給出的方向永遠的飛下去。

太陽系的引力範圍至少半徑1光年,科學界普遍認為應該以奧爾特云為界。以旅行者一號現在每秒17.043公里的飛行速度,走出太陽系還需要17000多年。它將在40000年後,在1.7光年距離飛過小熊星座的AC+793888恆星系統,73600年後經過半人馬座比鄰星,而且還會一直飛下去。

科學家預計,在太空真空狀態下,只要不遇到破壞,旅行者一號在10億年後還會完好無損。

旅行者一號這艘飛行器是人類第一艘派出太陽系的信使,它攜帶著地球人的友好信賴向太空呼喚著朋友,是一個無比忠誠的人類信使。

旅行者一號身上帶有一張金盤,NASA的科學家們在裡面設置了比先前先驅者帶著的人類名片更復雜的訊息,就像一個時間囊,打算向遇到的地外文明訴說我們人類身處的世界。

這是一張銅質磁盤唱片,外徑12英寸,鍍金表面,內藏金剛石留聲機針。即使在10億年後,這張唱片的音質還是依然如新。

唱片裡面帶有:

用55種語言錄製的問候語,包括中國普通話、閩南語、粵語、吳語,以及時任美國總統卡特和聯合國秘書長庫爾特·瓦爾德海姆的問候。

帶有115幅圖像,包括太陽系各行星、人類性器官等,自然界各種動物魚蟲花鳥,據說還有一張名為“中國人飯桌”的圖片,是中國一家人圍著吃飯的熱鬧場景。

錄有90分鐘的聲樂集錦,主要包括地球自然界各種聲音以及27首世界名曲,中國古曲《流水》包含在其中。

還帶著一小塊高純度的鈾238,由於已知其半衰期約為44.7億年,這樣捕獲此唱片的地外文明可據此推斷出旅行者一號的發射日期。

以上就是旅行者一號作為信使攜帶的主要信息,它將在茫茫宇宙中流浪,儘管遇到地外文明的概率十分渺茫,但它會忠實的堅持著,一直到地球滄海桑田以後,它依然默默的牢記著主人的囑託,這就是AI對待人類無以倫比的忠誠與堅守。

人類現在派出的航天器雖然已經有4艘向太陽系以外飛去,今後還會有更多更復雜的信使前往茫茫太空,但旅行者一號是當之無愧的首個開闢者,它的英名會永遠載入人類發展史冊,直到海枯石爛。

好了,就簡單介紹到這裡,歡迎點評討論。


時空通訊


要說旅行者1號的厲害之處,首先,它是離太陽和地球最遠的人造物體。目前,旅行者1號與太陽和地球的距離大約都是214億公里,相當於19.8光時,這意味著宇宙中速度最快的光走完這段距離需要將近20小時。

其次,旅行者1號已經離開地球長達41年,它至今還能正常運行。這艘無人探測器攜帶的核動力系統可以持續供電長達半個世紀,所以旅行者1號目前還能與地球上的深空網絡保持聯繫。儘管旅行者1號的信號發射功率與普通家用LED燈相當,只有20瓦,並且傳播到地球上後衰弱到10^-22瓦,但得益於旅行者1號的高增益天線和地面的深空網絡,天地還能繼續保持通信,只是信號傳播回來或者發射出去需要將近20個小時。

至於題主在問題描述中所說的情況,由於太空十分空曠,旅行者1號幾乎不可能會撞上小天體。而對於大天體,科學家在一開始就已經設計好軌道,使旅行者1號不會撞上。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旅行者1號還在太陽系內,它只是離開了太陽風層頂。廣義太陽系半徑最少也有1光年,旅行者1號還要將近兩萬年的時間才能飛出。


火星一號


說實話,老美的東西確實厲害,別說旅行者一號是四十年前發射的,哪怕是放在今天,那也是相當高級的太空探測器。



首先我們必須承認美國人牛,確實厲害。早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末信息技術還不發達的時候,美國人就率先將宇航員送上了太空,直到50年後的今天,也沒有第二個國家做到這一點。這不可以說不是一種領先全世界,不僅在登陸月球上美國遙遙領先全世界,在整個航天領域,美國都是唯一的超級大國。

1977年,美國先後發射了旅行者二號以及旅行者一號太空探測器,而它們都有著一個共同的目的,那就是飛出太陽系,飛向全宇宙。旅行者一號的目的地是遠在四光年之外的半人馬座三星系統,目前為止,它仍舊是人類有史以來飛得最遠的飛行器,雖然飛了41年了,但是現在也才剛剛飛到太陽系的邊緣,想要飛到四光年之外的半人馬座三星系統,或許需要幾萬年的時間。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旅行者一號的成功發射是有著劃時代意義的。



旅行者一號現在距離地球大約17光時,也就是說從地球上發射一條信息到旅行者一號收到這條信息,需要經過17個小時的傳輸。那麼說到旅行者一號的厲害之處,就不能不提到它先進的星際通訊技術了。要知道旅行者一號目前距離地球有210億公里,這麼遠的距離,再強烈的信號,傳輸到旅行者一號所在之處,也會變得非常微弱,所以旅行者一號上面配備了一個長度為3.5米的天線,以確保可以成功接收到信號。

除此之外,旅行者一號搭載的核電池也值得一提。在40年前,這項技術可以說還算不上非常成熟,原本設計的時候,也沒有想到旅行者一號可以工作這麼長時間,旅行者一號的超長待機,可以說正是得益於先進的核電池。旅行者一號的重量有815千克,功耗有420瓦,工作了40餘年,到今天還可以正常工作並且與地球保持聯繫,可想而知那個核電池該是有多麼先進。



截止到2018年11月,旅行者一號還可以與地球保持正常的聯絡,未來就算是有飛行器飛到了它的前面,它的地位都是無可替代的。它是第一個提供了土星、木星以及它們衛星詳細照片的探測器,也是第一個穿越太陽圈進入星際介質的宇宙飛船。實際上旅行者一號搭載的很多設備現在都不再工作了,預計到2020年的時候,它就會開始關閉科學儀器。而到2025年前後,其核電池的電量將會耗盡,到時候就再也無法和它聯繫了。


鏡像科普


旅行著1號和2號都很厲害。但是它們並沒有太多針對宇宙中隕石的保護措施。關於預防隕石撞擊方面的工作厲害的地方不在這兩個飛行器上面,而在它們的研發者,看下面查到的資料——

上圖:旅行者一號和2號的運行軌跡投影示意圖(他們並不是在太陽系的黃道面上運行)。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詳細研究了下NASA網站的資料,關於隕石撞擊擔憂的相關回答只在下面一段文字中有提及:

Pioneers 10 and 11 had preceded the Voyagers to Jupiter and the asteroid belt was a major concern for them. By the 1960's more than 3000 minor planets had been discovered and their orbits well determined. Even 50,000 minor bodies spread over the volume of space occupied by the asteroid belt would produce little direct danger, although a chance collision with an uncatalogued object was possible. "While the largest of the asteroids were known and their orbits charted, many of the asteroids moved in unknown orbits. Although the risk of a spacecraft colliding with a charted asteroid was negligible, there was no way to estimate how many particles the size of a grain of sand might be present in the asteroid belt to collide with the spacecraft and seriously damage it". (From Pioneer, First to Jupiter, Saturn and Beyond, NASA SP-446, 1980) Only by going there could the danger be properly assessed - and Pioneer was first.

是這樣說的:

先鋒10號和11號在旅行者號之前率先到達了木星,小行星帶是一項主要的擔憂。截至1960年,超過3000顆小行星已經被發現,而且它們的軌道被明確地確定了下來。而5萬顆遍佈小行星帶所佔據的空間體積內的小型天體幾乎不會帶來直接的危險,雖然撞上某顆未被記錄的天體也是有可能的。“雖然這些小行星之中最大的那些已經被我們所知,而且它們的軌道也被標出,但是仍然有很多小行星在未知的軌道上運行。雖然宇航器撞上一顆未被標記的流星的風險是可以忽略的,但是沒有辦法來估計有多少沙粒大小的微粒存在於小行星帶中可能撞上宇航器帶來嚴重的破壞。”(《來自先鋒號,首至木星、土星及那之外》,NASA SP-446,1980),只有到了那裡才能正確的評估,而先鋒號就是第一個。

也就是說,旅行者號的設計者們實際上對小行星帶的危險是做了預估安排的,並且有先鋒號的前車之鑑作為參考。但除此之外,也只有聽天由命了。

上圖:太陽系內的小行星帶,白色部分是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

旅行者號的設計

除了設計者們的精心計算和預先評估,旅行者1號和2號就幾乎是裸機工作了,連個外殼都沒有,主要工作部件就是那麼“花枝招展”地裸露在外太空——太自信!我們來看看細部設計吧——


上圖:先上一個白描線圖,旅行者I,II號的設計是完全一樣的,完全就是個“向日葵”設計——但實際上是個“向地葵",因為旅行者號飛出地球之後就需要其高增益天線(就是那個大鍋蓋)保持一直朝向地球發送信號。


上圖:旅行者號上最招搖的設備就是這根類似腳手架的磁力計(顯然就是外星怪物首先破壞的目標)——用於探測太陽磁場隨時間和距離變化,以及探測諸大外圈層行星是否有磁場,以及他們的衛星和光環如何與它們的磁場互動。


上圖:高增益天線,就是剛才提到的“鍋蓋”。鍋蓋朝地球以兩個頻段“吐槽”,一個是X波段頻道,頻率是8.4G,專用於吐槽科學和工程數據(——“那些大行星太TM帥拽酷啦!……”)。另一個頻道是S波段的2.3G頻率,專門用於吐槽旅行者自己的健康狀況和工作狀態(——我太TM爽啦……),不過這個S波段頻道自最後一次與行星的親密接觸之後就沒有再使用了(——不再嘮叨自己的狀態了)。

上圖:絕熱層——這是旅行者號上唯一的保護措施,只有少量部分被此保護層覆蓋。用於保護敏感期間受極端溫度的影響,同時防護那些微隕石的撞擊。


上圖:旅行者號的三段放射性同位素熱電發電機——每段內含多個鈈238球,用於向旅行者提供30伏470瓦的電力,此電力供應每年遞減0.79%,2011年(發射後的第34年)其功率已經降至發射時的76%。估計大概可以供電55年(2032年)左右便不再能夠支撐旅行者向地球發送信號。

上圖:其他很多設備就直接連接在放射性同位素熱電發電機的外端(方便探測和供電)也屬於高危的突出物,但似乎天空真得就是那麼空,幾十年過去了,飛行了100多個天文單位(太陽到地球的距離,相當於“8光分”),這些設備仍然安然無恙。

上圖:美國發射的深空探測器飛行路線示意圖:

Voyager I-旅行者一號,Voyager II-旅行者二號,Pioneer 10-先鋒10號,Poineer 11—先鋒11號。

Terminal Shock—終端激波;Soloar Wind-太陽風。

目前旅行者的位置

2011年NASA宣告旅行者1號進入了一個被稱為“宇宙煉獄”(Cosmic Purgatory)的區域,這個地方太陽釋放的帶電粒子流速度變緩並且轉而向內流動,而太陽的磁場強度則因為星際壓力而倍增。太陽發出的高能粒子在此區域減半,而來自外部的高能電子則增加了100倍。此區域的內層距離太陽大概是110個天文單位。

2013年9月12日,NASA確認並宣告旅行者1號於2012年8月25日進入了星際間空間。

2018年12月5日,NASA宣告旅行者2號已經飛離太陽110個天文單位(1.78×10^10 km),正式進入星際間空間。

所以,旅行者號是非常厲害的,但更厲害的是設計它們的那些人!向他們致敬!


小宇堂


1977年9月5日旅行者一號發射,自此開啟了自己的太空之旅。旅行者一號先後到訪過木星和土星,以及它們的衛星。驗證了這些衛星上面存在地下海洋,有可能會有生命存在。



雖然以目前我國的技術來看,旅行者一號的技術並不是很難實現。但如果反回1977年,那旅行者一號的技術可謂最頂尖的。要知道在1970年我國才發射了第一顆太空衛星東方紅一號。而1977年還在用長征二號火箭研究衛星返回技術,所以太空旅行對於那時的我們來說,基本上就屬於高不可及的技術。當然了,雖然現在我們想要實現旅行者一號的技術並不難,但其實對於世界上其它地方的國家來說就有點難度了。除了美國、俄羅斯、蘇聯外,其它國家想要實現深空探測,都有點費勁。



如果非要說旅行者一號的一些厲害之處,那排在首位的就是旅行者一號的耐用性。一臺機器運行41年還會出現各種問題,而旅行者一號則是在極強的太空射線干擾情況下竟然足足無障礙運行了41年,這讓我們不得不佩服當年美國航天器件製造的耐用性。再看看我們的手機,多數都是一兩年就不行了,什麼時候可以做到使用幾十年,那就厲害了。



其次就是美國的同位素溫差發電機,真的是電量耐用。足足運行了41年,遠超我國的嫦娥系列月球探測器。所以這方面我們還有需要向美國學習技術。



總之,不論怎麼樣,旅行者一號作為人類第一顆有望飛出太陽系的探測器,還是值得我們永久記憶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