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医保谈判”+“DRGs”,仿制药高毛利时代终结

“4+7”+“医保谈判”+“DRGs”,仿制药高毛利时代终结


“4+7”+“医保谈判”+“DRGs”,仿制药高毛利时代终结



砍价“都砍到脚脖儿了”,还怎么鼓励创新?

转眼2019即将结束,又到了年终各种总结的时候。

今年,是医改以来,最“难熬”的一年,各种政策频出,而且刀刀剖筋见骨,从集采到医保目录调整,从辅助性用药重点监控到DRG实施,仿制药正在一步步地走向寒冬……

有人曾说,在未来的十年里,我国的仿制药企业将十去八九,行业最寒冷的日子似乎尚未到来,仿制药还有机会吗?我们该如何应对?


再谈“4+7”


“4+7”的目的和意义,在去年的时候,行业专家就已经解读得很清晰,只是时至今日,有人还尚存幻想。

截止9月底,“4+7”的“任务”基本完成,数据也逐渐揭晓,“4+7”的杀伤力逐渐显示了出来。数据显示,集采中选的25个分子销售额下降36.5%,销量增加12.8%,以价换量的效果已现;未中标的原研药销售额下降40.8%,销量下降35.0%,仿制药替代的效果也逐渐显现出来。

另外,中标仿制药销售额增加19.8%,销量增加273.7%,而未中标仿制药则销售额下降59.1%,销量下降69.7%,意味着虽然利润大幅下降,但中标则生,不中标则死。然而“4+7”仅涉及11个城市,平均报量也只有20%,影响力就已如此之大,“4+7”全面扩容后,结果如何,将不难想象,况且,新一轮集采平均价格在4+7的基础上进一步下降了25%。

在过去的十年二十年里,我国在某种程度上“缺医少药”,治疗手段高度匮乏,仿制药被当做原研药卖,“大品种”、“大市场”应运而生。或许在那些年,中国医药市场的增速是在太快(连续多年维持在20%上下),赚钱太容易,很多人都已经忘了做药的本质,在立项之前都要分析一下产品的市场有多大,利润有多高,运作空间有多少,而现在不一样了,随着审评制度的改革,我国每年有数十个新药获批上市,拿仿制药当原研卖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们还是尽早认清现实为妙。

经过一年的磨合,集采的经验已经逐步成熟,从地域和品种的维度上迅速推广将是大势所趋,就如医保局某领导在某公开场合上的讲话所言,集采是未来药品采购的主要形式。

通过集采,仿制药全新的价格竞争机制逐步形成,请大家不要再抱有“大品种”、“爆品”等幻想,新品种立项,一切需从未满足的临床需求为出发点。


再谈医保谈判

今年的国家医保谈判准入,不仅参与谈判的药品品种最多,而且价格降幅也是最大的一次。

比较最近三年来的三次国家医保谈判,入围的价格平均降幅由2017年的44%、2018年的56.7%降至今年的60.7%。有的是“拦腰斩”,有的“砍到膝盖”,有的“砍到小腿”,有的甚至“都砍到脚脖儿了”,其中进口药品都给出了全球最低价。

这引发了国内创新药研发企业的疑问:这还怎么鼓励创新?创新药的好日子还没开始就要结束了吗?

网上热传的“灵魂砍价”视频中的医保局谈判专家——浙江省医药服务管理处处长许伟在视频中对企业代表说:“中国有多少人口?现在是我们一个国家在和你谈判,再给你一次机会。”这段话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之后接受《北京晚报》的采访时许伟也表示,在谈判中,他不止一次劝说对方,中国的市场巨大,如果进入医保市场,药品销量会出现巨大提升,企业的生产成本也会下降,一定要给出最低价格。

这也正是医保价格谈判的总方针“以价换量”,并以此推动药价下降。而生产药品的企业,也并非不能从中获利。

既往的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根据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的数据,罗氏的三个重磅癌症药物美罗华、赫赛汀和安维汀于2017年进入医保后,虽然降幅分别为29%、65%和62%,但2018年实际销售额同比分别增长13%、48%和74%。

也正是因为看到了中国市场潜力,尽管明知会大幅降价,各家药企仍旧积极参加医保谈判。“以价换量”,能带来整体销售额的提升,加上产量增加后生产成本的降低,药企将上市不久的创新药通过医保谈判准入推向市场,能迅速获得市场份额,更快地收回研发成本,实现回报。


在路上的DRGs

2017年,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DRG被提上日程,2018年12月,医保局提出要加快布局DRG(疾病诊疗分组,也就是俗话说的按病种报销),2019年6月,30个试点城市名单公布,2019年10月,《国家医疗保障DGR分组方案》发布,2019年12月,DRG付费国家试点技术指导组启动DRG分组临床论证工作,DRG真的很快就要来了……

通过DRG,患者的总医疗支出被设定的天花板,如果说集采等手段是局部控制医疗支出,那么DRG就是从总量上控制,过度医疗的畸态将会逐渐受到压制,甚至杜绝。在过去,很多人认为仿制药除“临床需求”和“市场需求”之外,还有第三种需求,即“处方需求”。

针对药械企业,我们建议在产品规划方面,需要对已有通过一致性评价仿制药的原研产品制定灵活的价格策略,未上市产品需要加速创新产品的研发和注册。

在团队建设方面,企业医学团队的重要性增强,需要帮助医院/医生优化诊疗方案,提供临床路径建议等。同时,零售团队的建设也很重要。国外案例证明,为了降低诊疗费用,DRGs的执行会促使处方的外流。

产品推广策略方面,临床团队的推广重心放在临床价值的同时,也需强调经济效益,制定相关处方经济学研究,传递医生信息。以医生将来的需求作为主述,帮助医生完成绩效。

最后,企业还需要加强DRGs相关的院企合作,例如如信息系统建设、优化诊疗方案等等。


仿制药的未来在哪里

中国正从仿制药大国向仿制药强国迈进。

曾几何时,国内的仿制药依靠黄金单品的高毛利,要让众多企业迅速做大。尽管招标降价一直被抨击,但是,国内药企主要以仿制药为主,靠几个品种,毛利高、净利也不少,上市药企年报的数字其实都十分好看。

而在新一轮国家带量采购下,仿制药企业同等竞争,以价格争抢市场,无疑未来仿制药若想在市场上胜出,肯定要靠薄利多销。

不可否认的是,仿制药不同于创新药,降价是必然趋势,能够拥有成本优势至关重要。成本优势核心是供应链优势,仿制药企业可通过规模效应进一步降低成本,争取更大的利润空间。

事实上,未来在国内,高难度仿制药仍是蓝海市场,仿创结合是必然趋势,国内部分龙头企业已经提早布局创新药研发,未来创新药将逐渐成为重要的利润来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