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文、女真文和滿文有什麼不同?你見過這些文字書法嗎?

西夏文、女真文和滿文有什麼不同?你見過這些文字書法嗎?

西夏文

西夏文是西夏(1038-1227)建國前夕,公元1036年由開國皇帝李元昊下令,命大臣野利仁榮主持創制。西夏文是記錄西夏王國主體民族黨項羌族語言的,故史稱“番字”或“番書”。西夏建國後尊為“國書”,在政府公文和民間廣泛應用。

西夏文是模仿和借用漢字的筆畫重新創制的一種全新的方塊文字。字形筆畫繁冗,結構複雜,大部分的字都在十畫以上。與漢字比較,基本筆畫有漢字的點、橫、豎、撤、捺,左拐、右提等,而沒有漢字常見的豎鉤。

其中,以斜筆的撇、捺較豐富。西夏文字屬漢文字體系,凡認識漢字的人,初看似識,細看又一字不識。據現有資料,西夏文字有六千多個單字,文字結構有一定規律。

西夏文字是一種當時廣泛推行使用的文字,西夏曆朝皇帝都動用人力物力用西夏文翻譯漢文儒家經典和漢、藏文佛教經典。

西夏文、女真文和滿文有什麼不同?你見過這些文字書法嗎?

現今傳世的西夏文字文獻、文物種類有官私文書、法律條令、審案記錄、買賣文契、文學歷史著作、字典辭書、壁畫題記、碑刻、巖畫、木簡、器物、符牌、印章、錢幣文字等等。

西夏從宋朝傳入印刷術。西夏文字的抄本、刊本文獻,已發現的至少有十數萬件以上。西夏文字文獻的藏品中已發現數種早期的雕版印刷和泥、木活字印本。

迄今發現有確切年代記載的最早的西夏文字文獻是一份草書《瓜州審案文書》,署年為西夏惠宗李秉常天賜禮盛國慶元年(1069)。西夏滅亡後,元、明兩代都

曾用西夏文刊印佛經和刻石。現在知道有確切紀年最晚的西夏文字石刻是出土於河北保定市郊寺廟遺址,刻於明弘治十五年(1502)的西夏文陀羅尼經《相勝幢》。

西夏文、女真文和滿文有什麼不同?你見過這些文字書法嗎?

大約到明朝中葉以後,西夏文字逐漸被世人遺忘。清末甘肅武威學者張澍(1776-1874)於嘉慶九年(1804)在武威城北大雲寺封閉的碑亭中發現建於西夏崇宗李乾順天祐民安五年(1094)西夏文漢文合璧《重修護國寺感應塔碑》一通,西夏文字得以重見天日。

20世紀初,中外學者根據有限的資料開始對西夏文字的解讀,但進展不大。1909年黑水城西夏文遺書中發現了西夏人骨勒茂才編纂的西夏文漢文雙解字典《番漢合時掌中珠》。

本書以事門分類,每一詞分列西夏文、漢譯文、西夏文漢字注音、漢譯文西夏字注音四項,是供西夏人和漢人互相學習對方語文而編的學習手冊。此書的發現成為解讀西夏語文之謎的一把“鑰匙”。

西夏文、女真文和滿文有什麼不同?你見過這些文字書法嗎?

女真文

女真是歷史比較久遠的中國北方民族之一,先秦稱肅慎,漢至晉日挹婁,南北朝時稱勿吉,隋、唐謂之靺鞨,遼代為避興宗耶律宗真諱而改稱女直。女真世代繁衍生息在白山黑水之間,遼天慶四年(1114),完顏阿骨打起兵叛遼,次年稱帝,國號大金。

金朝共歷9代,延祚119年,1234年被蒙古所滅。女真古無文字,建國後,為了加強統治、完善制度,強調“凡事欲軼遼世”,開始著手創立自己的文字。

史載金朝曾創制女真大、小兩種文字。女真大字是金太祖命完顏希尹、葉魯等創制的,於天輔三年(1119)頒行;女真小字是金熙宗創制,於天眷元年(1138)頒行,並與大字一起行用。

金朝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一直沿用契丹字,直到金世宗大定年間(1161-1189)女真文才得以廣泛應用。

西夏文、女真文和滿文有什麼不同?你見過這些文字書法嗎?

金朝滅亡後,女真文在東北女真人聚居地繼續使用,建於明成金祖永樂十一年(1413)的《奴兒干永寧寺碑》碑陰刻女真文、蒙古文各十五行,證明在立石地點範圍內女真文還是通行的文字。

現存的女真字是表意文字,是在漢字或契丹字的基礎上加減或變筆創制的。現存女真文資料可分為三類:碑銘、文獻和牌印墨跡等。

碑銘主要有:《大金得勝陀頌碑》、《女真進士題名碑》、《奧屯良弼詩碑》、《慶源郡女真國書碑》《九峰石壁紀功碑》、《屯良弼餞飲碑》等,其中《奧屯良弼詩碑》為現存唯一一塊行書體女真字石刻。

現存的金代女真文字書主要有兩樣殘頁,“西安碑林女真文書殘頁”和“列寧格勒藏女真文書殘頁

女真文獻資料比較重要的是明代四夷館編纂的《女真譯語》,解讀女真碑刻主要依賴此書。此外還有明王世貞《弇州山人四部稿》正稿載錄的“明王慎德,四夷鹹賓”八個漢字的女真文譯文、“國之誠”銀牌、刻有女真文邊款的官印等。

西夏文、女真文和滿文有什麼不同?你見過這些文字書法嗎?

滿文

滿文是在蒙古文的基礎上加以改進而創制的一種拼音文字。在清代稱作“清文”或“國書”。

滿族的先世女真人,初無文字,曾使用過契丹字。金太祖時創制了女真大字,金熙宗時又創制了女真小字。金滅亡後,只有留在東北本土的少數女真人仍用女真文。經元、明兩朝,蒙古語言、文字對女真人影響深刻。

1599年,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後,命額爾德尼、噶蓋二人在蒙古字母基礎上創制滿文並頒行,稱“無圈點滿文”或“老滿文”。但是這種文字在記錄滿語時仍有困難,尤其是拼寫人名、地名時容易出錯,所以皇太極於天聰六年(1632)命達海改進。

主要改變了字母寫法,在字母旁邊加圈加點以區別同形字的讀音以及另造譯寫漢字音的字母。改進後的滿文稱“有圈點滿文”或“新滿文”。

滿文為表音文字,有6個元音字母,22個輔音字母,10個專門拼寫外來音的字母。每個字母代表一個音位,同一字母在詞首、詞中、詞尾時,寫法各不相同。

西夏文、女真文和滿文有什麼不同?你見過這些文字書法嗎?

滿文的基本筆畫有:字頭、字牙、字圈、字點、字尾等。字母沒有大寫和小寫區別,運筆順序為自左而右、從上到下豎寫。滿文有篆字32種,主要使用於玉璽、印信、碑額和錢幣。

有清一代,用滿文寫作、翻譯了大量書籍。老滿文僅僅使用30餘年,所以保存至今的文獻不多,最著名的是《滿文老檔》。此外,還有天聰初年的《國史院檔》。

《清太祖朝戰績功錄》、《大金喇嘛法師寶記》和滿文木牌等。新滿文的使用幾乎與近300年的清代相始終。

其文獻包括書寫印製的書籍、檔案資料;漢文和其他種文字文獻的滿譯本;用滿文標註的地圖、繪畫;用滿文或滿文與其他文字合璧鐫刻的碑刻、錢幣、金屬器具或木製器具等。

滿文原著和譯著範圍很廣,數量很大,共有數千部。滿文檔案內容十分豐富。僅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就收藏了150餘萬件。

此外,北京、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西藏等省區和臺灣的檔案部門或圖書館,均藏有滿文文獻。有些滿文文獻,還流散於日本、俄羅斯、英國、美國、法國、意大利等國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