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上山東籍名將都有誰,誰能排第一?

小小嬴政


絕筆歷史,帶你看不一樣的歷史!

山東,自古便出武人,更是有齊魯大地美譽,雖然小編不是山東人,但也曾環遊過山東全境。而在近代史上,山東倒是出過不少將領,但是隻說名將的話,我認為首當其衝的第一人便是吳子玉,也就是吳佩孚。或許在現在人看來,吳佩孚是軍閥,是壞人,但其實真正的吳佩孚絕非一介武夫。



其文武雙全,有著國士之範,除此之外,他更是鐵骨錚錚,在兵敗下野之後,不住租界,不接受帝國主義勢力的扶持,面對日本人的威逼利誘,他以死抗爭,雖不能算是完人,但其風骨,值得後人膜拜。除吳子玉之外,山東在近現代史上最著名的還有四位將領,而且全是黃埔出身,這便是李延年、李仙洲、李玉堂以及王耀武,他們合稱三李一王。



其中李延年、李仙洲在抗戰勝利後官至綏靖公署主任,也算是一方大員,而李玉堂更不用說,國民革命軍第十軍軍長,配合大名鼎鼎的薛嶽三戰日寇於長沙,威名遠揚。而和三李對應的,還有一王,這一王可是厲害,更是有三李不及一王之稱謂,這一王便是王耀武。

提起王耀武,我想大家應該第一個想起的就是張靈甫以及整編七十四師,其實張靈甫是王耀武手下出來的虎將,而整七十四師的前身七十四軍更是王耀武一手打造出來的軍隊。王耀武最高光的時刻,就是抗戰時期,他從淞滬一路打到江西,又從江西打到湘西,無論是萬家嶺大捷,還是雪峰山會戰,王耀武教科書式的指揮,和日軍在正面戰場形成了激烈的碰撞,堪稱正兒八經的抗戰名將。



在抗戰勝利後,他以四十歲的身份,出任山東省政府主席,還兼任中央委員,蔣對其的寵愛和信任,不言而喻。當然,不光是齊魯大地多才俊,我中華民族屹立世界而不倒,最大的原因,就是湧現出了無數能人異士,因此對於這片土地上的所有英雄來說,他們都是值得我輩學習的楷模!

喜歡點個關注吧!


絕筆歷史


山東籍名將中,很多都是開國將軍,他們為中國革命的勝利立下汗馬功勞,都是共和國的功臣,今天介紹4位,難分伯仲,可以說他們都是第一。

劉興元(1908—1990),山東臨沂市莒南縣人。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曾任紅四方面軍衛生部總務處處長、政治部組織科科長等職。參加過蘇區第三、第四、第五次反“圍剿”作戰和長征。

抗戰時期,任八路軍衛生部政治處主任,八路軍115師工兵營政治委員,山東軍區第2師政治委員等職。率部參加過汾離公路三戰三捷、同蒲路破襲戰,參與指揮贛榆城戰鬥和臨沂戰役,為抗戰勝利做出貢獻。

解放戰爭時期,曾任東北野戰軍第5縱隊政治委員,第四野戰軍42軍政治委員等職,率部參加過四平保衛戰和新站、拉法戰鬥,參加過遼瀋、平津、安新等戰役。

新中國成立後,曾任中南軍區幹部部部長,廣州軍區副政治委員、第二政治委員,成都軍區第一政治委員、司令員,軍事學院政治委員等職。

1955年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8年榮獲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孫繼先(1911—1990),山東省菏澤市曹縣人。

土地革命時期,曾任江西模範師3團3營營長,陝甘支隊一大隊連長,紅三十一軍93師參謀長等職。參加過第三、四次反“圍剿”作戰。長征時,率部參加四渡赤水、突破烏江、巧渡金沙江等戰鬥,帶領17勇士強渡大渡河;參加過直羅鎮戰役和東征作戰。

抗戰時期,曾任八路軍129師挺進隊隊長,山東縱隊第二支隊支隊長等職。參加過常生口、黃底崖等戰鬥,在沂蒙山區多次粉碎日偽軍的“合圍”、“掃蕩”,指揮的葛莊戰鬥,殲滅日寇300餘人、偽軍500餘人,俘虜日偽軍380餘人。

解放戰爭時期,曾任山東軍區第4師師長,第三縱隊代司令員等職。在孟良崮戰役中,全殲敵74師32000餘人;在濟南戰役中,斃傷敵2400多人,俘1200多人;在淮海戰役中,殲滅和俘虜敵軍3萬餘人。率部參加過萊蕪、泰安、沙土集、洛陽、開封等戰役。

新中國成立後,曾任南京軍事學院高級系主任,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副院長,濟南軍區副司令員等職。

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8年獲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孔慶德(1911—2010),山東省濟寧市曲阜市人。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曾任紅4方面軍第10師30團3營8連連長,參加了黃安戰役,蘇區第二、四次反“圍剿”和長征。

抗戰時期,曾任八路軍第129師385旅769團團長,冀南軍區第8旅副旅長兼第三分區副司令員、第三軍分區司令員等職。參加過陽明堡、神頭嶺、響堂鋪等戰鬥,百團大戰中,率團堅守陣地6晝夜,掩護主力部隊取得正太路破擊戰勝利。

解放戰爭時期,曾任晉冀魯豫野戰軍第10縱隊副司令員,後兼任桐柏軍區副司令員。參加過上黨、邯鄲、定陶、豫北攻勢、魯西南等戰役,參與指揮鄧縣、襄陽等戰役。

新中國成立後,曾任中南軍區炮兵代司令員,武漢軍區副司令員等職;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勳章,榮獲一級獨立自由勳章,榮獲一級解放勳章,1988年獲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孫幹卿(1919—2019),山東省臨淄市人。

抗戰時期,曾任八路軍山東縱隊連長、營長等職,在山東境內與日寇作戰,從魯中打到渤海。

解放戰爭時期,曾任東北野戰軍團長,第四野戰軍師參謀長。參加過山海關、四平、臨江保衛戰和遼瀋、平津、解放海南島等戰役,為解放戰爭的勝利做出貢獻。

新中國成立後,曾任廣州軍區炮兵司令員,海南軍區司令員,廣州軍區參謀長等職。

1961年晉升少將軍銜,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

1984年,被派往老山前線,指揮自衛反擊戰。他親手擬定老山、者陰山戰役作戰方案,提前進行預演,取得自衛反擊戰大捷。


鄭國柱


很遺憾,在開國元帥,大將和上將中,沒有一位山東人,只在開國中將中,出了3位:山東曲阜的孔慶德,臨沂莒南的劉興元,菏澤曹縣的孫繼先。

在開國將領中,山東籍人士少,這是由特定的歷史原因決定的,畢竟中國早期的革命都起自於南方,像黃花崗起義,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秋收起義等,在南方,革命風起雲湧,而北方要麼處於清政府的控制中,要麼處於北洋軍閥的控制中,山東離北京特別近,這種地理位置關係也決定了革命不太可能在這些地區發生。而南方遠離政治中心,地理上又有大山大河的隔絕,就很容易散佈和發動革命思潮,保存革命火種。

但是建國之後,山東人適合當兵的優勢就大大顯現出來了。張萬年、遲浩田都曾經當過中央軍委副主席,而在現役的上將中,山東籍上將人數最多,約佔了四分之一。每年徵集的新兵中,山東籍佔了很大一部分。

當然,在近代史中,在國民黨軍中,北洋軍中,也有很多山東籍人士,相對而言名氣更大。

張自忠,山東臨清人,國民黨陸軍二級上將,十大抗日名將之一,先後參加過臨沂保衛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等,1940年,張自忠在與日軍激戰中犧牲。

王耀武,山東泰安人,抗日名將。參加過淞滬會戰,長沙會戰,常德會戰等。抗戰勝利後,王耀武擔任山東省政府主席和山東軍管區司令等職。在解放戰爭中,王耀武在濟南戰役中被俘。

吳佩孚,山東蓬萊人,直係軍閥首領。吳佩孚投身軍閥後,在歷次戰鬥中,表現出優秀的軍事才能,被稱為“常勝將軍”,深得曹錕的器重。軍閥混戰中,吳佩孚被北伐軍擊敗後,到北平定居,曾堅決拒絕出任日本人的傀儡,1939年,死於牙病,保住了晚節。

孫傳芳,山東泰安人,直係軍閥首領。孫傳芳好鬥好戰,與張作霖,吳佩孚並稱為“北洋三大軍閥”。


山東味兒


近代史上山東比較出名的將領有號稱“十四省討賊軍總司令”的吳佩孚;“三不知將軍”、“五毒將軍”張宗昌;三李一王——李玉堂、李仙洲、李延年、王耀武。這些將領中最厲害的是王耀武。

王耀武畢業於黃埔軍校第三期,由於資歷的原因,在前期的晉升和發展中不如黃埔一期畢業的三李,但是後期實現了彎道超車。

王耀武因在1934年的譚家橋戰鬥中有功,由補充一旅升任第51師師長。1937年第51師和第58師合編為第74軍,軍長為黃埔一期畢業的俞濟時。1939年6月,王耀武擔任第74軍第二任軍長。王耀武當上第74軍軍長之後重點加強部隊的訓練,因王耀武治軍比較嚴厲,加上經常參加實戰。第74軍在軍長王耀武的率領下,該軍成為了國軍中戰鬥力最強的部隊之一。特別是上高會戰,使日軍第十一軍司令部認為“今後對王耀武之七十四軍作戰,須特別謹慎”。



鑑於王耀武的戰功,1944年升任第24集團軍總司令,下轄第73、74、79、100軍。1945年任第四方面軍總司令,並親自指揮了雪峰山會戰。此戰之後年僅40歲的王耀武當選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


歷史軍魂


吳佩孚,山東蓬萊人,字子玉。直係軍閥首腦,北洋孚威上將軍,國民革命軍陸軍一級上將(追授)。原為清末秀才,因為犯事而去當兵,後來被北洋第三鎮統制曹錕發現並重用,加之他的確有較強的軍事才能,升遷很快。先後指揮了平定湖南之役、直皖戰爭、第一次直奉大戰,取得了勝利,到1922年到1924年,直係軍閥和吳佩孚的勢力達到巔峰,1923年曹錕當選大總統。然而物極必反,1924年倒戈將軍馮玉祥發動了北京政變,正在進行第二次直奉大戰的直系軍隊大敗,正在山海關前線指揮的吳佩孚從海上逃亡。後來吳佩孚東山再起,掌握了兩湖地盤,但是1926年國民革命軍北伐,吳佩孚的軍隊被擊潰,從此沒有太大軍政作為。晚年寓居北京,堅決不當漢奸,1939年因為牙病手術而逝世。因為是日本牙醫,所以曾經一度認為是被日本人所害,但是近年來研究一般還是認為那是一起醫療事故。

張宗昌,山東掖縣人,字效坤。人稱狗肉將軍、三不知將軍:不知道自己多少錢多少兵多少女人。原來在直系,後來投奔奉系軍閥。據說當時的奉系軍閥大將郭松齡看不起他,有一次因故大罵張宗昌:“草泥馬”。張宗昌不但不惱,反而說:“你草我媽就是我爹,那你得管我。”郭松齡哭笑不得。後來張宗昌任直魯聯軍司令,盤踞山東,有不少笑話。他本是一個粗人卻喜歡附庸風雅,出了本《效坤詩鈔》,其中有不少令人捧腹的“詩歌”,比如:遠看泰山黑乎乎,頂上細來底下粗。有朝一日倒過來,底下細來頂上粗。張宗昌後來被山東省主席韓復榘設計殺害。

宋哲元,國民革命軍陸軍一級上將(追授)。原為西北軍將領,曾參加北伐、中原大戰、長城抗戰等。全面抗戰爆發前任二十九軍軍長、河北省政府主席、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七七事變爆發時他人不在北平而在山東老家樂陵。開始對日軍抱有幻想,後來堅定了抗日決心。平津相繼淪陷後引咎辭職,1940年病逝。

張自忠,山東臨清人,國民革命軍陸軍上將(追授),原為西北軍將領。抗戰時任集團軍總司令,在隨棗會戰中壯烈殉國,是抗日戰爭時期犧牲的最高級別將領。

孫繼先(如圖),山東曹縣人,共和國開國中將。孫繼先會武術,很專業的高手不是花架子哈。紅軍時期曾任師參謀長,抗戰時期任山東軍區分區司令等職務,多次擊退日偽軍“合圍”。解放戰爭時期任兵團副司令。建國後曾任某基地首任司令,濟南軍區副司令等職務,1990年病逝。



磨史作鏡


山東名將輩出,新中國開國將領當中,山東籍中將3位,他們分別是孔慶德,孫繼先和張興元。少將更是有86位,由於數量眾多我就不一一介紹。這些人都是名將,但如果非要說誰能排第一,我覺得應該是為國盡忠而死的張自忠將軍。

張自忠是山東臨清人,1891年出生。張自忠20歲時候考入天津北洋政法學堂讀書,他在這裡第一次接觸到孫中山先生的“三民思想”,並在“三民思想”的影響下加入中國同盟會,加入到革命的大家庭當中來。

1916年,在同樣好友車震的介紹下,張自忠來到了馮玉祥軍中。馮玉祥見張自忠高大威武,有沉穩之氣,便收下了張自忠,並任命他為中尉。

張自忠跟隨馮玉祥的西北軍,先後參加了第二次直奉大戰和馮蔣大戰,由於表現出色,張自忠做到了西北軍第6師師長。特別是在1930年的時候,張自忠擊敗了蔣介石的精銳部隊,既張治中的教導第2師,讓其名聲大噪。

在擊敗張治中所部之後,張自忠的參謀長對他的評價非常高,其原話是:

其決心堅強,臨危振奮。每當情況急迫之時,輒鎮靜自持,神色夷然。

1931年中原大戰結束之後,馮玉祥殘酷被編入東北邊防軍第3軍,軍長是宋哲元,張自忠則是第3師師長。同年六月,南京國民政府將第3軍改為第19軍,這就是我們比較熟悉的抗日第29軍的由來。

1933年,第29軍開往山西布放,由於蔣介石將心思都放在了內鬥上,所以長城防線兵力薄弱。開始的時候,在遵化和羅文峪地區,張自忠所部多次擊敗日軍,這是抗戰前期中國軍隊少有的勝利。

但是後來日軍突破商震部防線,打到了關內,29軍被日軍包圍了起來。29軍孤立無援,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這個時候蔣介石著急了,他派人向日軍請求停戰,日軍趁機勒索,與蔣介石簽訂了不平等條約《塘沽協定》。

1937年2月,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4月,張自忠赴日本考察。張自忠之所以去日本,就是為了更好地瞭解日本的方方面面,以防備將來日本如果真的開戰的時候用得著。

其實在那個時候,大家心裡都清楚,日本全面開戰已經是必然,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但是張自忠為了掌握更多的情報和信息,還是毅然決然地去了日本。

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盧溝橋事變”,全面入侵中國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張自忠當時身在日本,內心十分著急,便出面與日本方面交涉,希望和平解決此次事件。

但當時國內抗日情緒高漲,張自忠身在日本,又私自與日本人接觸,簽訂了若干協議。消息傳回國內,大家都誤解他為“漢奸”。

雖然揹負著巨大的壓力,張自忠也沒有自暴自棄,他回國之後積極參加抗戰,並且取得了許多傲人的戰績:

1938年臨沂戰役,張自忠率領59軍擊敗了增援臺兒莊的日本“鐵軍”板垣師團,確保了臺兒莊戰役取得最後的勝利;

1939年隨棗會戰,張自忠率部消滅日軍輜重部隊,迫使日軍改變行動計劃,放棄了渡河功績重鎮襄陽的戰略部署;

1940年,張自忠率領38師向日軍發起正面進攻,擊敗日軍一個旅團。不久之後又配合84軍穩定戰略戰線,旋即發起“冬季攻勢”,反攻日軍。這次戰役的意義在於,這是國軍在整個抗戰時期發起的唯一一次戰略性反攻,張自忠將軍就是參與者之一。

1940年5月,日本集結30萬大軍發動“棗宜會戰”,去目的就是切斷長江流域通往重慶的補給線。張自忠作為第33集團軍司令,本來可以不用親自參與戰鬥,但是他不顧眾人勸阻,決定留下副司令留守指揮,自己親率2000士兵渡過襄河作戰。

在戰鬥打響前,張自忠為了激發戰士們的作戰決心,親自寫下了一份電文通電全軍:

國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為其死,毫無其他辦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決心,我們國家及我五千年曆史之民族,決不至亡於區區三島倭奴之手。為國家民族死之決心,海不清,石不爛,決不半點改變。

5月7日,張自忠渡過襄河;14日,張自忠率軍將日軍14師首尾斬斷;15日,張自忠所部剩下的1500名將士被6000日軍包圍,張自忠不得不在次日凌晨突圍,進入南瓜店十離長山;16日清晨至下午二時,日軍發動飛機大炮作掩護,發動了9次衝鋒。張自忠部彈盡糧絕,食物短缺,至下午四時,張自忠所部全軍覆滅,張自忠身中數彈後身亡。

張自忠戰死的消息很快便傳遍全國,蔣介石對張自忠的死表示遺憾,便給於了他很高的評價。全國輿論也一直讚揚張自忠為國盡忠的感人行為,甚至連日軍都表達出了對張自忠的敬佩之心。

張自忠殉國當日,38師師長黃維剛率領敢死隊前去搶奪張自忠遺體,為了不損壞張自忠遺體,日軍專門為此停止了飛機轟炸。

張自忠遺體被運回之後,黃維剛發現張自忠身上一共有八處傷口,其中槍傷5處,刀上1處,炮彈彈片傷2處。從張自忠身上的傷口情況我們可以推斷,他生前進行了多麼艱苦地戰鬥,他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不但不是漢奸,還是一個敢於為了抗日而獻身的人!

5月28日,張自忠的遺體運抵重慶朝天門,蔣介石率國民黨高層親自迎接。當下下午,各界軍政要員和數萬群眾在儲奇門為張自忠舉行了隆重的祭奠儀式。不僅如此,蔣介石為張自忠發佈了國葬令,將他的牌位放進忠烈祠,並親自為張自忠扶靈。

張自忠以身殉國,是我國的著名的抗日英雄,著名將領和民族英雄。張自忠將軍殉國之後,他的妻子李慧敏女士驚聞噩耗,悲痛萬分,絕食七日而亡!李慧敏女士死後,與張自忠一同被葬在重慶梅花山麓。

大家對此有何看法,歡迎參與討論。

圍爐煮酒話春秋


我認為,近代史上山東籍名將還要數張自忠將軍為第一。

【一】張自忠,1891年8月11日出生於山東省臨清人,字藎忱(即忠臣。如今民國沒有皇帝,我們當兵的,就要精忠報國,竭盡微忱),著名抗日將領、民族英雄。第五戰區右翼集團軍兼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中國國民黨上將銜陸軍中將,1940年在襄陽與日軍作戰中,不幸犧牲。他是中國軍隊在抗戰中犧牲的職務最高的將領,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反法西斯陣營五十餘國中戰死的最高軍隊將領。張自忠殉國的消息傳開後,舉國悲痛,其靈柩運往重慶時,沿途群眾夾道路祭。運回重慶時,蔣介石率全體軍政委員前往碼頭迎接,併為之舉行了國葬,後追晉他為陸軍上將。延安各界也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分別題寫輓聯。周恩來讚揚他說:忠義之志,壯烈之氣,可以為我國抗戰軍人之魂!

新中國成立後,中央人民政府追認張自忠將軍為革命烈士,2009年被評委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2014年9月,張自忠將軍名列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群體名錄。

【二】吳佩孚,1874年出生于山東蓬萊,民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愛國者,中國國民革命軍一級上將,官至直魯豫兩湖巡閱使,十四省討賊聯軍總司令,有“常勝將軍”之名,首位亮相美國《時代》雜誌封面的中國人,被稱為:Biggest man in China。

他是秀才出生,後效力於北洋軍閥,成為直係軍閥首領曹錕的第一戰將和智囊。他在軍事方面才能卓著,善於用兵,富於韜略,軍事才能在當世中國武人中堪稱首屈一指,鋒之所向,無不披靡,為世人矚目。在其軍事生涯前期,曾一站安湘、再戰敗皖、三戰定鄂、四戰克奉,足可以見其軍事才能有多麼優秀。在文化思想上,注重中體西用,倡信中國文化優越論,十分重視作為體的中國傳統的忠孝觀、夫婦觀,著有《循分新書》《正一道詮》《明德講義》等。他的愛國情操與民族氣節為世人所敬佩,由於他堅決拒絕與日本人合作,拒絕洛水做漢奸,因此招致日本人痛恨,最終招來殺身之禍,1939年12月4日被日本軍醫殺害。同時,他做官數十年,統治過幾省的地盤,帶過幾十萬大兵,他卻沒有私蓄,沒有購置房產,與同時期其他軍閥腰纏萬貫相比難能可貴。

【三】孫傳芳 ,直係軍閥首領,1885年4月17日出生於山東省泰安市岱嶽區,北宋理學家、教育家孫復的後人。與張作霖、吳佩孚併成為“北洋三大軍閥”,人送外號“笑面虎”,號稱“東南王”,浙、閩、蘇、皖、贛五省聯軍總司令,是直系後期最具實力的大軍閥。1904年孫傳芳赴日本留學,1908年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1909年回國後歷任北洋陸軍營長、團長、旅長等職務。1925年起兵驅逐蘇皖等地奉系軍閥勢力,1925年11月在南京宣佈成立浙、閩、蘇、皖、贛五省聯軍,自任五省聯軍總司令,1927年組織兵力阻止國民革命軍北伐,主力軍消耗殆盡一蹶不振。在他任五省聯軍總司令時,軍紀嚴明,相較同時期的其他軍閥,其口碑相對較好,而且重用知識分子、推行軍事改革、減賦減稅善待農民。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孫傳芳隱居天津佛堂,拒絕崗村寧次邀請其做華北偽政府主席的無理要求,拒絕與日本人合作。1935年11月13日被施劍翹刺殺身亡。後世對其評價多有爭議。



于學忠,字孝侯,山東蓬萊縣人。抗日愛國將領,陸軍二級上將,東北軍著名將領。

抗戰中曾經參加滬會戰、臺兒莊會戰、武漢保衛戰,立下赫赫功勳。1949年蔣介石敗退臺灣的時候,于學忠沒有跟著去,而是隱居於四川鄉村。

新中國成立以後,他積極參加新中國的建設。曾經擔任過河北省人民政府委員,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國防委員會委員員等。

1964年9月22日病逝於北京,享年74歲。

吳佩孚,山東蓬萊人。他是民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愛國者,中國國民革命軍一級上將,曾經是直係軍閥首領曹錕的第一戰將和智囊。

吳佩孚善於用兵,富於韜略。軍事才能在當時的中國中首屈一指,兵鋒所指,無不披靡,為世人矚目,有常勝將軍之名。

1939年因為拒絕了日本人的招攬,在一位日本醫生為其做手術的時候,大概率是被動手腳暗害了。

張自忠,山東臨清人。抗日戰爭時期是第五戰區右翼集團軍兼第33集團軍總司令。中國國民黨上將銜陸軍中將,追授二級上將軍銜。

他是著名的抗日將領、民族英雄。抗日戰爭爆發以後,先後參加了臨沂保衛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隨棗會戰等。1940年在襄陽與日軍的戰鬥中不幸犧牲。

孫幹卿,原名孫純臣,山東臨淄縣人。曾經擔任第四野戰軍師參謀長,海南軍區司令員,廣州軍區參謀長,少將軍銜。參加了四平保衛戰和臨江、遼瀋、平津、海南島等戰役。2019年1月5日,孫幹卿在南京逝世,享年100歲。


此外還有山東菏澤人趙登禹將軍,山東泰安人王耀武,山東樂陵人宋哲元等。這些人大多都是愛國將領,為保家衛國和人民解放立下了赫赫戰功。

都是民族英雄,保家衛國不分先後,不分高低,都為國家流血流汗,所以排不出誰是第一。


歷史小跟班


張萬年(1928年8月1日-2015年1月14日),山東黃縣(今龍口市)人,1945年0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4年08月入伍,解放軍南京軍事學院基本系畢業,大專文化,1988年被授予中將軍銜,1993年5月晉升為上將軍銜。

曾擔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人民解放軍選舉委員會主任。

遲浩田,男,1929年7月生,山東招遠人,1946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4年6月參加工作,1945年7月入伍,解放軍軍事學院合成系畢業,大專文化,上將軍銜。

曾任第十五屆中央政治局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


東南西北上下中


張自忠(1891.8.11~1940. 5.16)

抗日殉國將領,字藎忱,山東臨清人。

1914年投北洋陸軍第20師當兵。

1916年入馮玉祥部,從排長遞升至旅長。

1939年隨棗會戰及冬季攻勢中指揮右集團軍,曾先後兩次親率精銳部隊,東渡襄河(漢水)截擊日軍,各殲敵一部。

1940年5月棗宜會戰時兼任第五戰區右翼兵團總司令,又第三次率部由湖北宜城渡襄河截擊南撤日軍,奮戰九晝夜,陷入日軍重兵包圍,負傷多處仍堅持指揮作戰,於16日在宜城南瓜店壯烈犧牲。

張將軍千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