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二解史第54讲——孔子周游列国的原因、路线图及其结果!


赵二解史第54讲——孔子周游列国的原因、路线图及其结果!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

赵二解史第54讲——孔子周游列国的原因、路线图及其结果!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为儒教始祖(非儒学),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

赵二解史第54讲——孔子周游列国的原因、路线图及其结果!

那么孔子周游列国的原因是什么呢?1、孔子与季氏出现不和,季氏不想再任用他,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

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儿子的后代,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隳三都的措施,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来隳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

赵二解史第54讲——孔子周游列国的原因、路线图及其结果!

2、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他想宣传自己的儒家思想.希望君主能施以仁政,不要战争。

那个时候正是春秋时期,各国都想能拥有更多的土地,只有进行战争才能夺取更多的人口和土地。

赵二解史第54讲——孔子周游列国的原因、路线图及其结果!

3,孔子热心政治活动,通过取得官位来实现其学说的价值,推行儒家的政治主张!孔子做的第一个官是季氏吏,也就是鲁国三大家族“三桓”之一季氏家族的小吏,是负责管理仓库的。说白了,也就是一个仓库管理员。由于孔子对工作相当认真负责,在短时间内便取得了较高的业绩——仓库出纳的钱粮有条有理,很是清晰明了(料量平),众人叹服。 很快,由于孔子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不错的工作成果,上级便把他由一个小小的仓库管理员升迁为司职吏。

司职吏是干什么的呢,是专管牧场养殖工作的官吏。后来孔子也跑到了齐国。而且也很快就找到了一份工作——高昭子家臣。家臣是什么官呢?我来告诉大家,它是春秋时各国卿大夫的私臣,也就是大臣的臣下。卿大夫家中的总管叫作宰,宰下面又有各种各样的官职,通称为家臣,类似于后来高级官吏家中的管家。

孔夫子有由大司空代理丞相(摄行相事)。 这一时期的业绩主要是做了两件大事:1)鲁定公十年,齐鲁夹谷之会。挫败了齐国君臣图谋要挟鲁定公的意图。维护了鲁国的尊严和地位,使齐国短期内不敢对鲁国有所举动。

2)鲁定公十三年,堕三都。当然,由于成邑宰的极力反抗,最后只堕了两个——费邑和郈邑。鲁定公十四年,孔夫子五十六岁。 这一年,他由大司空转任为大司寇,并兼任代理相国。

赵二解史第54讲——孔子周游列国的原因、路线图及其结果!

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五十五岁的孔子,抛弃鲁国三公之一——大司寇的高位,带领弟子们到鲁国之外周游。司马迁“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之说,虽然道出了孔子到处碰壁的历史真相,但是“干七十余君”显然过于夸张。其实在这十四年之中,孔子真正到过并有资料可证的国家,也就是卫、陈、曹、宋、郑、蔡等六个国家,而且还不是齐、楚、晋、秦等这样的大国。他经过停留并有记载的地方,也就是卫国的匡、蒲、陬和楚国的叶。这些国家和地区,大多分布在现在的山东、河南两省,北没过黄河,南未达长江,也就是在方圆一二千里的地方转悠。

赵二解史第54讲——孔子周游列国的原因、路线图及其结果!

而在这十四年之中,大部分时间又以在卫(近十年)在陈(三年)为主。即使在对孔子最为礼遇的卫国,孔子也没有受到真正的任用。终其流亡求仕之旅,甚至没有一个诸侯国能够像鲁国季桓子那样重用过孔子。《孟子·万章下》说:“孔子有见行可之仕,有际可之仕,有公养之仕。于季桓子,见行可之仕也;于卫灵公,际可之士也;于卫孝公,公养之仕也。”“见行可之仕”,即有希望实行自己主张的官;“际可之仕”,是受到礼遇的官,得到了尊重,却不得重用;而“公养之仕”,则更要差一些,仅仅是受到供养,也就是管你吃住罢了。

赵二解史第54讲——孔子周游列国的原因、路线图及其结果!

孔子周游列国是从鲁国出发,大致走了卫国、曹国、宋国、齐国、郑国、晋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地。现如今大致路线曲阜——菏泽——长垣——商丘——夏邑——淮阳——周口——上蔡——罗山,然后原路返回。”从55岁到68岁,孔子带着他的若干亲近弟子,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在鲁国周边游历。从《孔子历史地图集》书内“孔子周游列国图”标注的线路图来看,孔老夫子当时周游的,有卫、曹、宋、郑、陈、蔡、楚诸国。说起来不算少,但大多是春秋时期的蕞尔小国。楚算是大国,但孔子只到了楚国的边境。孔子还打算西去晋国,但由于时局不好,结果只是在黄河边上感慨了一番,“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命也夫!”最终连黄河也没过。

赵二解史第54讲——孔子周游列国的原因、路线图及其结果!

孔子游历各国,宣传儒家的政治主张,希望君主能施以仁政,不要战争.但那个时候正是春秋时期,各国多想能拥有更多的土地,只有进行战争.所以不可能听他的 ,孔子的政治主张当时显得很迂腐。

当时是战争频繁的时期,大国欺负小国,小国要发展自强。孔子却要先行礼仪,感化他人,是无法行得通的。

当时各国急于要加强军事和经济,孔子却要先搞思想教育,要大家循规蹈矩。

孔子也确实对军事和经济不懂。不明白生产关系如何调整、财政税赋如何整顿、军队如何训练。与管子相比,差距是十分大的。

赵二解史第54讲——孔子周游列国的原因、路线图及其结果!

孔子在列国奔波了七八年,碰了许多钉子,年纪也老了。末了,他还是回到鲁国,把精力放到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和教育学生上面。

孔子在晚年还整理了几种重要的古代文化典籍,像《诗经》、《尚书》、《春秋》等。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他死后,他的弟子继续传授他的学说,形成了一个儒家学派,被公认为我国古代第一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赵二解史第54讲——孔子周游列国的原因、路线图及其结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