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的老师郭松龄为何是张作霖“五虎将”中能力最差的一个?

乌文俊


所谓张作霖“五虎将”,即是指张宗昌、郭松龄、李景林、姜登选、韩麟春等五人,他们都算是奉军系统里比较能打的高级将领。

由于并没有直接交手的实战记录,五虎的军事能力没办法直接做出排序。但与张李姜韩四位战将相比,张学良的老师兼亲信、密友郭松龄可能既非最优秀者,又不是最差的,也就处于中下水平吧。

仅就郭松龄来说,他的实际军事能力被严重高估了

如果不是因为张学良的关系,郭的知名度绝然不会像现在如此之高;如果不是因为优先获取了张作霖的精良武器装备和优秀士兵,郭松龄的战绩更会大打折扣。

在第一次直奉战争前,张学良、郭松龄同时晋升为少将,并分别担任第三和第八混成旅旅长。第三旅、第八旅实行统一指挥,被称为“三八旅”,训练、作战等都由于郭松龄全盘负责。张学良自己也说,“我就是郭松龄,郭松龄就是我!”

让郭松龄声名鹊起的,是郭松龄于第一次直奉战争中在山海关顶住了吴佩孚直军的攻击。既然顶住了,张作霖就有了回旋余地,他借机请英国人居中调停,曹锟、吴佩孚也感到难以一口吞掉奉系,就同意了调停,双方正式签订了停战协定。

其实,第一次直奉之战中还有两个插曲:一是担任东路第二梯度司令的张学良看到奉军吃了败仗退到山海关集结时,就离开三八旅先回了沈阳,随后写信给郭松龄要他看情况不要一味硬顶,山海关能守就守,不能守撤退就养精蓄锐;二是期间郭松龄撇开张作霖、张学良,私自派了代表去见吴佩孚,要求停战,然后逼迫张作霖下野;

这是什么意思呢?张学良想保存实力;郭松龄则想取张作霖而代之,野心实在不小。

最能反应郭松龄真实军事能力的,则是第二次直奉之战

张作霖采用姜登选的策略,由李景林第二军从热河进军,然后与进驻山海关的奉军主力一起出关攻击。其中,姜登选、韩麟春分任正副军长的第一军与张学良第三军在山海关到九门口一线排开。第一军与第三军组成了“一三联军”,郭松龄负责山海关正面,韩麟春负责其他。

郭松龄一味强打硬干,只知道正面攻击山海关的直系部队,以致伤亡惨重。郭松龄的窝囊仗打的连张学良都看不下去了,直喊不能再这么弄了,否则连老底都要打光了。

最后,还是姜登选、韩麟春那边率先打开了局面,担任主攻的郭松龄则一无所得。

姜登选

随后,为照顾因在山海关失利而脸上无光的张学良、郭松龄的脸面,一三联军决定由郭松龄率部攻击秦皇岛,切断直系军队的退路。

但是,韩麟春无意间的一句玩笑话,让郭松龄认为他是在嘲笑自己,然后撂挑子走了。张学良追上他整整谈了一夜,这才把郭松龄给劝回。否则的话,郭松龄就是战场脱逃了!

郭松龄起兵反奉,则更是失误不断,注定了必然失败

郭松龄反奉,寻求了两位同盟:原奉系大将李景林、国民军冯玉祥。先是李景林部抢了郭松龄部几万套冬装,后是冯玉祥攻击李景林并抢夺了其地盘,反奉三角还没成型,就这样分崩离析了。

再者,郭松龄起兵起初还是打着张学良的旗号,后来干脆扯起自己的大旗了,这就有问题了,变所谓的“更新换代”为叛乱了,从道义上失去了成事的基础。

特别是在巨流河战役中,张学良亲自出马与郭松龄对阵,他最终打败了自己的老师。加上日军出于利益的考虑选择继续支持张作霖,已成孤军的郭松龄最后还是毫无意外地失败了。郭松龄和夫人都被张作霖下令就地枪决,并暴尸三天。

按张学良的话说,郭松龄向来“宁折不弯”。与他的为人风格一样,郭松龄打起仗来就一个套路,只会正面硬刚,至于军事指挥能力,实在是被夸大了


司马砸光


在第一次直奉战争中,奉军大败,而当时只有张学良与郭松龄的三旅跟八旅的军队不仅没有溃败,更是稳稳地守住了山海关,从而给了张作霖整理军队并且后退的时机。战争过后,使得张作霖意识到,他的这些老哥们(张作相、张景惠、汤玉麟、孙烈臣)在正规战场上是不堪重用的,

于是大规模整军纪武,兴办东北讲武堂,为奉军注入了不少的新鲜血液,同时也为第二次直奉大战奉军的完胜奠定了基础,而这些人中虽为人熟知的就是张作霖的五虎将:姜登选、韩麟春、郭松龄、张宗昌、李景林。

那么为何说郭松龄是五虎将中能力最差的一人呢?我们先来分别看看五虎将的能力:

姜登选和韩麟春

这两人都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都是属于奉军中的士官派,其中姜登选是五虎将中人品与能力比较好得人,大局观也很清晰,其为人豪爽仗义,和蔼可亲,与士兵能够同甘共苦,并且轻财重义!因此在奉军中的人缘极好,也为张作霖喜欢。

韩麟春也是五虎将之中能力突出的人,有勇有谋,曾被北洋政府任命为陆军中将,进入奉军后,与杨宇霆一起兴办东北兵工厂,在他的管理下,兵工厂每年可以生产大炮150多门,机关枪1000挺,步枪6万支。而且他指挥的四方面军和张学良指挥的三方面军都是奉军的主力,能力可见一斑。

李景林

李景林是当时民国时期有名的武术高手,曾经帮助张作霖训练了一支精锐部队,名为疾行军,并且受到张作霖的很大的赏识和重用。在作战方面,他指挥的军队也在因此和第2次直奉战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他手下的干部基本上都在武术方面有一技之长,实战能力比较突出。

张宗昌

其实张宗昌没啥好说的,他是奉军五虎上将中唯一的土包子,本是土匪出身,直奉战争中张作霖兵败后,为了急切的扩充兵力,讲张宗昌的土匪部队改编,收归账下,其人被人称为“狗肉将军”,这人只能算是中庸。

郭松龄

说郭松龄最差,其实并不是说他的治军带兵能力差,郭松龄毕业于中国陆军大学,并且训练有方,其指挥的部队,在1、2次直奉战争中都发挥了重大作用,并且他个人品德不错,平时和士兵吃穿住都在一起,深受底层军官厚爱。

但是差就差在郭松龄为人心胸狭隘,明显缺乏大局观,在东北军中交心的朋友并没有几个,得罪的人却是一大把。得势时趾高气扬,失势时众叛亲离。

与冯玉祥这样臭名昭著的人合作,说明他的战略眼光很差,跟张作霖这样的枭雄闹翻,说明他缺乏大局观,没有认识到东北形势的复杂性。本来身靠张学良,等其完全掌政时,终究会有成就大业的那一天,但是他耐性太差,不会看待时机,说明这是一个心性不定的人。

所以综合看来,郭松龄的确是奉军五虎将中综合能力最差的一人。


丫丫说史


郭松龄和姜登选、韩麟春、李景林、张宗昌五人被称为张作霖麾下“五虎将”,是奉系的五个战将,为张作霖所倚重。

不过,郭松龄绝不是“五虎将”中最差的一个,相反,他应该是“五虎将”中最厉害的一个。

只是,他在1925年突然反奉,最后不仅没反成功,自己反倒被枪毙了,又被曝尸三日,这或许便是造成他被人误以为是“五虎将”中最差的一个的原因。

杨宇霆被张作霖视为左膀右臂,可要说到军事,杨宇霆显然不是郭松龄的对手,否则的话,张学良也不会这么看重郭松龄,更不会说“茂宸就是我,我就是茂宸”这样的话。

当时,郭松龄得到了张学良的绝对信任。

郭松龄在1918年返回奉天后,经同学秦华的举荐,被任命为奉军督军署少校参谋,自此成了奉系之人。

这个督军署少校参谋是郭松龄投入奉系的起点,却不是他崛起的起点。

郭松龄的崛起,实际上始于一所讲武堂。

1919年,张作霖已经完成了对黑龙江省、吉林省二省的吞并,成了控扼三省的一方军阀,让人为之侧目。

不过,张作霖也很明白奉系的劣势,他的发家所依靠的是他的一帮老兄弟,他的老兄弟又多是胡匪出身,不论是眼界还是军事才华,已经跟不上他的野心了,所以他才会到处招揽人才。

所以,这一年,张作霖为了解决自己的人才需求,重办了东三省陆军讲武堂。

这讲武堂一开,最缺的是什么?教官!于是,郭松龄这个高学历军事人才也被调到了讲武堂,成了讲武堂里的一个战术教官。

可巧的是,张作霖为了培养张学良,将时年18岁的花花少爷张学良也给塞到了讲武堂。更巧的是,郭松龄成了张学良的老师,他在军事上的才学折服了张学良,和张学良成了亦师亦友的“老铁”。

郭松龄也正是因为得到了张学良的赏识,从而得到了张学良的举荐,成了奉军的将领。

所以说郭松龄的崛起,实起于东三省陆军讲武堂。

后来,张学良掌握了军权后,便基本上将军队交给了郭松龄管理,郭松龄拿到了军队的管理权后,硬生生将之训练成了奉军中难得的精锐之师。张学良晚年也不得不承认,郭松龄训练军队很厉害,郭一叛变,他自己手里的军队便废了。

1922年,奉张和直系打了起来,奉军被直军打得连连败退。

可是,在奉军一路败退的惨状之中,郭松龄却率领所部直抵山海关,阻击直军,让吴佩孚寸步难行,也让张作霖得以顺利撤退,从而保住了奉系的老底。

这一役,郭松龄绝对功不可没。

当时,张作霖麾下“五虎将”中除了韩麟春一人是在此次直奉战争之后投入奉系之外,姜登选、张宗昌和李景林三人也皆已在奉军之中。

不过,当时张宗昌还没有取得张作霖的信任,所以没有参与直奉之战,而是趁机率一小支军队去吉省平叛,经此一事,他也得到了张作霖的信任。姜、李二人则参与到了直奉战争中,姜登选的表现可谓是仅次于郭松龄,李景林则又次于姜登选。

此役之后,张作霖终于想明白了一个事实——奉军确实已经到了应该整顿的时候了,否则别说逐鹿中原了,这样继续下去的话,恐怕得被别人吃掉。

所以,他成立了陆军整理处,由张学良任参谋长。可是,张学良也清楚自己有几斤几两,所以便将具体事务扔给了郭松龄,郭松龄这才帮张作霖练出了可打仗、可打胜仗的虎狼之师。

张作霖的“五虎将”中,出身最野的要数张宗昌,郭松龄读过中国陆军大学,李景林是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出身,姜登选和韩麟春则是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只有张宗昌是半路出家,没有正正经经地学过军事。

不过,张宗昌这个“狗肉将军”却不是“五虎将”中最差的,最差的应该是李景林。

后来到了第二次直奉战争,郭松龄也可说是头功,纵使不是头功,第二也绝对跑不了。

可是在事后封赏的时候,张作霖对郭采取了打压的策略,李景林当上了直隶督军,姜登选当上了安徽督军,张宗昌当上了山东督军,张的心腹杨宇霆也当上了江苏督军,偏偏郭松龄被张作霖刻意遗忘了。

这也为郭松龄日后反奉埋下了祸根。

1925年11月,郭松龄反奉,有趣的是他反奉时还将李景林拉下了水,如果不是他们的盟友冯玉祥想在背后捅李景林的刀的话,郭、李联合反奉,奉张绝对招架不住。

即便李景林和冯玉祥打了起来,郭松龄也将张作霖打得手忙脚乱,奉系也险些姓了郭。

郭松龄反奉,错便错在选错了盟友,冯氏可是近代倒戈界的执牛耳者,和他合作岂能不败?

当然,郭松龄也没有算到日军会突然介入,如果没有日军的介入,恐怕张作霖也撑不到最后,所以才会有人说郭松龄是败给了日本人。

如果郭松龄真是“五虎将”中最差的一个,又怎么会打得张作霖向日本人借兵?

张作霖对郭的痛恨也很咬牙切齿,否则也不会在郭松龄夫妇被枪毙后,将郭松龄夫妇曝尸三日。

后来,张学良曾感叹道:“如果当时郭松龄在,日本人就不敢发动九一八事变。”

于军事一途,郭松龄算得上是“五虎将”中最厉害的一个了,可是,放到政治上,郭松龄却算不上高明,所以他才会受到杨宇霆的打压。

郭松龄在性格上也有一定的缺点,一则过于自负,二则过于急切,所以张学良晚年时才会忍不住说他“比女人还小器”。

不过,不论是他在政治上的短板或是在性格上的缺点,也终究掩盖不住他在军事上的才华,姜、韩、李、张四人不如他。


吾与吾国


首先,你这个问题就说反了,郭松龄的军事才能,不要说在什么“五虎将”中,在整个奉军中,都是最强的。

郭松龄是具有新思想的新式军人,不同于奉军中大部分旧军人,他一身正气,不喝兵血,不准打骂士兵,他带出来的部队,战斗力是很强的。

二次直奉战中也证明了这一点,张学良在晚年的回忆录中说,他自己就是在二次直奉战争中真正起来的,而主要就是因为郭松龄支持他。

二次直奉战中,奉军取胜的最大功臣就是郭松龄。

郭松龄倒戈之前,他直接掌握的部队有七万多人,这几乎是奉军中最精锐的部队,这也是他最后下定决心反奉的重要依恃。

郭松龄失败被杀后,张作霖将郭松龄部队中几乎所有营长以上的军官都换掉了,换上行伍出身的旧式军官,直接导致奉军战斗力的断崖式下跌。

郭松龄失败被杀,对整个奉系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不利影响,从此奉军的军事实力就走下坡路了,几乎成为了一支没有灵魂的军队。

在九一八事变中,请示过张学良后命令东北军“把枪放到库房里,挺着死”的荣臻,就是这支人数众多、装备精良的“军事僵尸”的典型代表。

如果郭松龄在,当时东北坐镇的就是郭,也许日军根本就不敢以区区几百人挑衅驻军八千多人的北大营,也许九一八事变就不会发生。

即使九一八事变发生,郭松龄也会自行抵抗或说服张学良进行抵抗,有很大可能改变中国近代史的走向。

若论军事才能,当时奉军没有一个将领能超过他,这也是张学良如此看重他的重要原因。

甚至后来张学良杀杨宇霆,最少有一半的原因也是因为郭松龄。

郭松龄兵败被俘后,张学良是想保他一命的,但杨宇霆请示张作霖后,很快将郭松龄夫妇处死。

并且郭松龄倒戈,很大程度上也与杨宇霆有关。


流浪成海


郭松龄是东北军五虎上将最差的一个?别逗了,郭松龄应该是和冯玉祥一个层次的,只不过他失败了而已。

郭松龄、冯玉祥甚至包括吴佩孚,这都是从北洋旧军阀中脱颖而出的新势力,这些人,如果有正确的选择,如果能与时俱进,最差能当一方诸侯,好一点的能入主中央,影响整个中国的局势。

世人对郭松龄的认识,仅仅停留在郭松龄反奉失败这一件事上。这种评价,主要源于中国传统的忠孝仁义叙事规范,其实郭松龄反奉背后,还有深刻的民族大义。

与民族大义相比,张作霖对郭松龄的栽培恩情,只不过是小义。

好比是说,张学良劫持蒋介石逼他抗日,是不讲兄弟情义,是不讲君臣忠诚的行为吗?恰恰相反,张学良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坚决反对日寇,是大大的民族英雄。

所以,从人品上去贬低郭松龄,认为他是东北军五虎上将最差的,其实是不合适的。

那么,从能力上看,郭松龄真的比五虎上将其他几个人差吗?

一点都不!

东北军的五虎上将分别是郭松龄、李景林、韩麟春、张宗昌、姜登选。这五个人,主要是张作霖掌握东北之后才归顺的,相对与奉系军阀来说,都是少壮派新势力。这几个人中,韩麟春有智谋,而不拘小节;李景林多才艺而好大话;张宗昌粗鲁放纵无规矩准则;郭松龄机敏狡诈而城府颇深。论人品,大家都喜欢豪爽轻财,和蔼可亲的姜登选。

五虎将中,郭松龄与万人迷姜登选一向关系不好,而姜登选和韩麟春关系较好。李景林和张宗昌各有打算,只有郭松龄最为特立独行,十分厉害。

郭松龄和姜登选交恶,主要是因为直奉战争中姜登选所部陈琛旅不听调遣,差点被郭松龄就地正法。后来郭松龄反奉,曾劝姜登选弃暗投明,姜登选不仅不同意,反而大骂郭松龄叛上谋友之罪,被郭松龄处死放于荒野。没想到郭松龄竟然没被枪死,反而在棺材中闷死了。

五虎上将虽然同属于少壮派,却分为了士官派和陆大派。士官派是一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毕业生为主体,以杨雨霆为首脑,包含姜登选、韩麟春、于珍、常阴槐、王树常、于国翰、邢士廉等人。而陆大派则是以中国陆军大学和保定军校的毕业生为主,以郭松龄为首,甚至包含了奉天省长王永江。

士官派作为东北军中的亲日派力量,主张依靠日本支持入主中原,谋求更大发展。而陆大派派政治主张则是“精兵强卒、保卫桑梓、开发东北、不事内争、抵御外侮”。在当时东北的内忧外患的情形下,的主张明显更加务实,更加符合东北的实际情况。

因为张作霖的信任和支持,士官派在奉系军阀越来越吃香,尤其是杨雨霆当上参谋总长后,总是限制郭松龄张学良所部的经费预算和装备供给。所以,杨雨霆一直都是张学良和郭松龄共同的敌人。更为过分的是,郭松龄战功卓著,原本有资格执掌安徽,没想到杨雨霆不仅自己占了江苏,还把安徽给了自己亲信姜登选。结果,杨雨霆和姜登选很快把江苏和安徽全丢了。郭松龄骂道,杨雨霆这些草包,不仅丢了两个省,还白白断送了3个师。大概那时候,郭松龄就起了反奉的心。

真正让郭松龄反奉的一个契机,则是张作霖打算落实10年前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郭松龄听说这件事后。他说,“国家殆危到今日这个地步,张作霖还为个人权力,出卖国家。他的这种干法,我无论如何是不能苟同的。我是国家的军人,不是某一个私人的走狗,张作霖若真打国民军,我就打他。”于是,郭松龄和冯玉祥李景林三人联合,双方议定由冯玉祥据西北,直隶、热河归李景林,郭管辖东三省。

可是,毕竟当时日本没有大举入侵中国,郭松龄没有反日的旗号,无法占据道义的制高点,最终被张学良一句“吃老张的饭,不能打老张家的人”所瓦解。

郭松龄能力是没有问题的,道德上也无法过于谴责,至于说最后反奉战争失败,主要原因有三个:

1, 郭松龄坚决回绝了日本人的合作要求,日本人转而支持张作霖。战争的天平一下子就倾斜了。

2, 冯玉祥在获得苏联支持的情况下,还挖了郭松龄墙角,郭松龄后方不稳,自然难以前进。

3, 郭松龄没有获得苏联和国民军的支持,孤军奋战,就连李景林都背叛了他。

所以,郭松龄的失败,绝非个人能力不足,而是对内对外的政治整合不足,更没有明确对苏联和共产党的政策。郭松龄这个人,军事上有才能,但政治上没有远见,这是失败的根本原因。

郭松龄在五虎上将中论能力能排第几?当然必须排第一!姜登选和韩麟春是杨雨霆的人,郭松龄自成体系,这俩肯定比不过。至于狗肉将军张宗昌,也是中看不中用的货。李景林更不用提了。


历史知事


一个人的能力,在什么时候能最能凸显?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一个人在和一群有能力的人共同做事的时候还能表现突出,那就是他最能凸显能力的时候。这样的人一般都是真正能经得住磨炼的,是精英中的人才。

而这次要说的这个人物,显然并不属于这种人。

他就是郭松龄,奉系军阀里的高级将领,也是张学良的恩师,他的一生较为曲折,并且经历了许多大的转变。

他也是个优秀的将才,在第一次对直军战争中及时指挥军队撤离,避免了更大的损失。

早期的时候调停四川的民众运动,没有动用一个兵士就完成了任务,关于这样的事还有很多,不过由此可以看出他有些能力,但和他的同僚比,他还是不够出色。

那么,他到底哪里不够好呢?

论资历

在首次对直系作战之后,奉军头领张作霖明白了一个道理:在正规作战中,自己原来那一帮子兄弟不行,他们没有系统的规划,只懂得蛮干硬打。

因此为了下次能打赢,提拔一批新人就很紧要了。

1923年,张作霖根据学历及战场上的表现等方面,选出了一批骨干,这批人里面最受首领青睐的有五个人,分别是郭松龄、姜登选、韩麟春、李景林以及张宗昌,和其他四人比,郭松龄的资历并不算太深。

其他四人中有两个毕业于日本陆军学校,一个毕业于中国陆军大学,还有一个土包子。毕业于日本学校的两人在之前对直军的作战后就成为了军中的中坚力量,因为他们懂先进理论,熟悉作战的门路。

另外一个和他一样从中国军校的出来的李景林,本身就是一个高手,手下的军官也都有两下子,带的兵也不少。

剩下那个没什么出身又土的张宗昌,尽管他没什么专业知识,但是他有本事,手下有白俄罗斯士兵,战斗力很强悍。

相比之下,郭松龄是资历最浅的,也是带兵最少的,如果不是后来被张学良举荐,他可能一直就是个讲武堂的教官。

论眼光

一个合格的军事指挥官,一定会有长远的军事眼光。他必须清楚自己所做的每一个决定在日后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以防止不必要的损失。

从这个角度看,郭松龄显然是不合格的。

1925年,他起兵反戈,目的就是得到整个东三省,不过和一般犯上的人不一样,他反戈并不全是因为野心。

在他开战前,曾经得到过张作霖要和国民军开战的消息,他当时的态度是,他是国家的军人,不是谁的臣子,如果张作霖动手,他就会反。

由此可以看出他心中是有民族大义的,但是后来的事情却让人有些意外,他反叛未成,导致奉军内战,使得军队内部实力大损。

张作霖无奈之下和日本人妥协,但最后因为利益问题被日军杀害,张作霖一死,整个东北都被日本人占了。

如果说郭松龄本想改造东北,使这片土地脱离军阀控制,那最后的结果可能还不如被军阀控制。

论品德

做人最重要的就是品德,做事最重要的就是正派。像郭松龄这样手握重兵,又一心想要报国的将领来说,这两种品质尤其重要。

但是就他后来做的事情来说,他并没有能坚守这两种品质。1925年,他以张学良的名义,起兵反戈,并且联合冯玉祥一起发动作战,还将上门和他讲理让他回头的人杀死。

张学良本不相信他会反叛,就给他写信,得到的回应却是要由他接管东北才肯罢休,就这样,一场战争开始了。

同年12月,日本人横插一脚,他两面迎敌,最终支撑不住,在24号带着小部分手下逃走,后被抓住处决。

他做的这件事,不管从什么角度来说,都背信弃义了,如果没有张学良的推荐,他后来就不会在奉军中有一席之地,并且张学良平日对他百般信任,一开始说他造反还不相信,沾着别人的光还害别人,这是怎么都说不过去的。


小小嬴政


题主的这个问题并不准确,并没有资料可以证明郭松龄是奉系五虎将里能力最差的一个。

奉系五虎将

奉系五虎将指的是郭松龄、李景林、姜登选、韩麟春和张宗昌这五个人。在第一次直奉大战里奉军大败,大部分奉军一触即溃,战斗力低下。只有郭松龄指挥的第3、第8混成旅和李景林的第7混成旅表现尚可。特别是郭松龄部,在奉军前线溃败之际守住了山海关,挡住了直系大军的追击,为奉系保存了实力,变现尤为出色

所以战后张作霖意识到自己原来那帮草莽出身的老兄弟并不适应真正的战争,开始提拔军校出身年轻军官编练部队。其中在战争中表现出色的郭松龄、李景林就在其中,此外还有姜登选和韩麟春,而张宗昌是自己慢慢拉起的队伍。

第二次直奉大战时,奉系编成6个军向直系发起进攻,其中第1、2、3军是奉军主力。这3个军的指挥官是第1军军长姜登选,副军长韩麟春,第2军军长李景林,副军长张宗昌,第3军军长张学良,副军长郭松龄。

此战奉军击败直系,取得了第二次直奉大战的胜利,除了张作霖事先收买了冯玉祥,和第1、2、3军的奋战也分不开,所以扣除张学良不算,其他5人后来就被称为奉军的五虎将。

这3个军中,第2军负责攻击热河,其对手恰恰就是冯玉祥,因为冯玉祥回师发动北京政变,实际第2军几乎打了一个空门。

而第1、3两军联合攻打山海关一线,是第二次直奉大战里打的最惨烈的地方。第1、3两军以张学良为总指挥,不过实际上是郭松龄负责前线指挥工作,先后夺取了九门口,石门寨等要地,和直系主力杀的难解难分。最后利用冯玉祥政变之机歼灭了直系主力。从两次直奉大战的表现来说,郭松龄显然不能算最差的一个。

说郭松龄是五虎将最差的缘由和辨析

之所以现在网上有说郭松龄军事能力差,主要是两个原因:

1、张学良回忆在山海关一线战斗时,说由于迟迟不能正面突破,最后由韩麟春率部迂回攻击九门口,结果由于直系内讧,取得了成功。于是他下令郭松龄所部3个旅也迂回九门口,但是由于郭松龄和姜登选、韩麟春不和,所以自作主张撤军,后来被张学良追了回来。郭松龄因为私人恩怨擅自行动,不是合格的军事家。

2、在郭松龄反奉以后郭松龄行动迟缓,结果给了张作霖准备的时间,而郭松龄在掌握奉军主力的情况下,在巨流河战败,因此他的军事能力不行。

但是这两个说法都有待商榷

1、迂回九门口根据战史记载,是张作霖亲自做的决定,而实际执行这个决定的,恰恰是郭松龄。所以虽然迂回成功的是姜登选、韩麟春的部队,但是郭松龄作为总指挥并非没有功劳,没有必要意气用事。

而且增援九门口的3个旅,也并非是郭松龄的部队,而是奉军的第4军等预备队。郭松龄手下3个旅和两个炮兵旅,则是按照张作霖的命令直接攻击石门寨,并一举获胜。

而张学良的回忆里把九门口,石门寨,龙王庙,秦皇岛几个不同时期的战役混在了一起,还漏掉了直系的几次反击作战,错误百出,可信性不高。

2、郭松龄反奉以后行动迟缓并非是他不懂兵贵神速的道理,而是当时他拒绝了日本的不平等条约,而张作霖则全面接受日本条件,所以日本决定支持张作霖,禁止郭松龄部队在南满铁路附近运动,导致郭松龄部队行动受到影响。

而在巨流河之战时,日本关东军更是赤膊上阵。日本关东军除了大量提供武器援助,还派部队接管了奉天的防务,使张作霖可以集中军队在一线。而在张作霖奉军的炮兵部队里,大批的日本炮手更是直接参战。此外关东军一个师团的部队也已经被调到巨流河附近,随时准备加入战斗。

在这种情况下,郭松龄实际上是被张作霖联合日本一起打败的,并不能说他的能力有问题。

所以综合看的话,郭松龄在五虎将里即使不算最好的,也不可能算最差的,题主的问题并不正确。


不沉的经远


有着“东北王”称号的张作霖能够在东北呼风唤雨几十年,甚至入主北京城,靠的不仅是自己的个人能力。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张作霖麾下就有五个得力的助手,他们分别是韩麟春、姜登选、张宗昌、李景林、郭松龄,因为突出的军事才能,被人们附上了“五虎将”美号。

韩麟春

韩麟春19岁就进入了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因为军事天赋颇高,还根据自己的思路制作出了“韩麟春式”步枪,因此得到了张作霖的器重。

在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中,从未上过战场的韩麟春担任第一军副军长,带领部队进入关内,击败了直系吴佩孚。之后在天津蔡园会议中被授予安国军陆军上将军衔。

姜登选

姜登选同样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曾加入过中国同盟会。第二次直奉战争中与韩麟春搭档担任第一军军长。在1925年郭松龄反奉时被杀害。

张宗昌

有着“狗肉将军”绰号的张宗昌虽然诗作的不怎么样,但是军事上确实是把好手。

出身贫苦的他先是投了胡瑛,之后又投靠冯国璋,1920年作战失败后军队被迫解散,转而到达东北进入张作霖的麾下,仅仅用了三年的时间就成为了军长。1925年任苏皖鲁剿匪司令,这个时候的张宗昌其实已经有独立军阀的趋势。

李景林

李景林出生于武术世家,因为体格健硕被送到了奉军中,后来与郭松龄一起反奉脱离了奉系,之后又出任直鲁联军副司令。

郭松龄

郭松龄在成为张学良老师之前,在军队中的地位其实一直不高,担任着陆军讲武堂教官这样一个职务,没有丁点的军权。

也算是被张学良发掘,才开始走上军旅,担任团长兼参谋长,后升任八旅旅长。虽然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成为了第三军副军长,但一直遭受到奉军内部“洋派”的排挤,自己的主张从未被重视,在192年在滦南反奉。

一是因为他的军事才能被发掘的晚,二是因为在奉军内部的主张未被重视。正是因为这两点原因才有郭松龄是“五虎将”中能力最差的说法。


一介草寇




第一次直奉战争中,张作霖的奉军大败,只有张学良和郭松龄的三八旅表现英勇,守住了山海关一线,给张作霖了以喘息和恢复的机会。从这时起,张作霖才真正意识到他手下的这些老派军官(张作相、张景惠、汤玉麟、孙烈臣)这些人在正规战场上不肯重用,只能提拔一些新派人物出来。

由此奉军五虎上将新鲜出炉,他们分别是姜登选、韩麟春、郭松龄、张宗昌、李景林。这5个人都是标准的80后,姜登选出生于1880年,张宗昌出生于1881年,郭松龄出生于1883年,李景林和韩麟春都出生于1885年。


姜登选和韩麟春都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郭松龄毕业于中国陆军大学,李晶琳毕业于保定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同时也是中国的武术家,张宗昌是土包子。但这五个人各有所长,一度都是张作霖奉军中的名将,但因为性格不同,最终的命运也不同。

说郭松龄是奉军五虎上将中最差的一个,也不能算错。因为正是郭松龄的叛乱,才导致奉军内部自相残杀,直接损失了三员五虎上将。间接逼迫张作霖和日本人签订了有利于日本的条约,但因为张作霖最终没有兑现,在1928年被日本关东军炸死。东北群龙无首,张学良不堪重用,三年后东北全境沦陷,被日本人占领。



姜登选和韩麟春两个人都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都属于奉军中的士官派,这一派的核心人物就是杨宇霆。郭松龄对杨宇霆恨之入骨,这也为他活埋姜登选埋下了铺垫。

姜登选是五虎上将中人品和能力都比较好的人,大局观也非常清晰。他豪爽侠义,和蔼可亲,与士兵能同甘共苦,轻财重义,在奉军中人缘非常好,也深为张作霖信任。

韩麟春是姜登选的同学,有智有谋,不拘小节,能力比较突出,曾被北洋政府任命为陆军中将。第1次直奉战争后才进入奉军,他曾协助杨宇霆创建东北兵工厂。在他的管理下,兵工厂每年可以生产大炮150多门,机关枪1000挺,步枪6万支。他指挥的四方面军和张学良指挥的三方面军都是奉军的主力,能力可见一斑。



姜登选在得知郭松龄起兵反叛的时候,专程来到滦州,劝他顾全大局,不要意气用事。他认为东北处在苏俄和日本的夹缝中,只有奋发图强才有生路,不能自相残杀,这样只能是亲者痛、仇者快。恼羞成怒的郭松龄下令把他处死,时年46岁。后来韩麟春亲自为他厚葬,结果发现棺材板上有很多抓痕,才明白他是被活埋的。1927年冬,韩麟春突然中风。1931年病逝,享年46岁。



郭松龄毕业于中国陆军大学,李景林毕业于保定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他们被称为陆大派,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正是郭松龄。当郭松龄发起反奉战争时,李景林也是其中的重要成员。

郭松龄指挥的部队,在第1次和第2次直奉战争中都发挥了重大作用,这说明他的能力并不差。并且他个人品德不错,平时和士兵吃穿住都在一起,深受底层军官厚爱。

李景林从小习武,是当时国内有名的武林高手。1921年他帮助张作霖训练了一支精锐部队,名为疾行军,受到张作霖的赏识和重用。他指挥的军队也在因此和第2次直奉战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他手下的干部基本上都在武术方面有一技之长,实战能力比较突出。

当郭松龄发起反奉战争时,李景林就不愿意和冯玉祥合作,原因很简单,冯玉祥是倒戈将军,从来就没有朋友。最终冯玉祥偷袭李景林,逼迫李景林断了郭松龄的后路。郭松龄兵败被杀,时年43岁。李景林被冯玉祥击败,后被张作霖撤销职务。虽然他数次向东山再起,但都被张作霖给击败了,最终只能投靠了南京政府。晚年的李景林背靠蒋介石创办了山东国术馆,于1931年因病去世,时年47岁。



张宗昌是奉军五虎上将中唯一的土包子,但也并不是目不识丁,他从小读过几年私塾。17岁的那年因为山东出现了灾情,开始闯关东。辛亥革命时他投奔了陈其美,后来又叛逃了冯国璋,在冯国璋的支持下,刺杀了陈其美。因为陈其美是蒋介石的结义大哥,因此张宗昌后来被逼得走投无路。

1921年张宗昌投奔了张作霖,第一次直奉战争失败后,吉林得军旅长高士傧联合土匪卢永贵共同对付张作霖。张作霖抽调不出兵力作战,张宗昌和卢永贵手下的土匪非常熟悉,招安了这些土匪,组装成了三个团。随后他又收留了很多英勇善战的白俄士兵,依靠这些人张宗昌的部队不断发展壮大。


1925年12月,张宗昌担任了直鲁联军总司令,这也达到了他个人职业生涯的巅峰期。他手下的白俄士兵熟悉现代化武器,尤其是装甲车,在国内战场上所向无敌。但最后被北伐军用智谋消灭,他的军队也基本上被击溃。几经反复他回到了自己的老家山东,但山东省会主席韩复榘担心他会来抢自己的地盘。

1932年9月,张学良担心他投向日本人,就借他老婆的名义给他发了一封电报,让他回北京。在济南火车站,张宗昌郑金声的儿子郑继成枪杀,这也是民国使其为父报仇的案例之一,时年43岁。

郭松龄心胸狭隘,缺乏大局观,经常因为个人意气而闹事。在东北军中他朋友没有几个,敌人却是一大把。得势时趾高气扬,失势时众叛亲离。和冯玉祥这样的无耻小人结为同盟,说明他的眼光很差。跟张作霖这样的枭雄闹翻,说明他缺乏大局观,没有认识到东北形势的复杂性。本来他依靠张学良,终究会有成就大业的那一天,可他耐性太差,最终起兵叛乱,说明这是一个心性不定的人。就连张学良都能把他看透,在巨流河大战中把他击败,说明这是一个心无城府的人。以上这些,都可以证明郭松龄是奉军五虎上将中最差的一个。


新知传习阁


郭鬼子就是一个民族败类,他如果不反奉,张作霖不会从日本人那里借兵。不借兵就不会和鬼子口头协议对中国不利的条件。最后就是因为张大帅没答应日本人的条件,鬼子才炸死张大帅的。根本原因就是郭鬼子,死有余辜民族罪人。张大帅因为打郭鬼子才求助于日本人的,不求日本人就没有皇姑屯事件。所以说郭鬼子是民族败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