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少胜多是命中注定?为何北伐军10万人能将70万北洋军打得惨败?

静夜史


一九二六年春,广东国民政府在先后肃清广东内部反动军阀,完成军权、财权的统一,根据地更加巩固,这就为进行北伐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九二六年六月,直、奉军阀吴佩孚、张作霖在北京密谋策划,企图联合起来向南方的国民政府发动进攻。在这种形势下,广东国民政府决定采取先发制人的手段,进行北伐。七月九日,国民革命军正式出师北伐。这时的国民革命军有八个军约十万人。以蒋介石为总司令,李济深为参谋长,何应钦、谭延闿、朱培德、李济深、李福林、程潜、李宗仁、唐生智为一至八军军长。除了第五军留守广东外,其余七个军都挥师北上。



当时北洋军阀有直系吴佩孚二十万人,占踞湖南、湖北、河南三省及陕西、河北的一部分,控制着贯穿南北的京汉(武汉)铁路。奉系张作霖拥兵三十余万,占踞东北各省以及京、津两地,控制着津浦路北段。直系孙传芳兵力二十万人,占踞着江西、江苏、安徽、福建、浙江五省。


广东国民政府分析了敌我力量对比和对方内部矛盾,确定北伐战争先打吴佩孚,后打孙传芳,最后消灭张作霖。吴佩孚在北洋军阀中比较薄弱的一环,由于受到冯玉祥军队的牵制,已经处于南北夹击的状态中,湖南内部正在发生分化。


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国民革命军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主力,由原来八军十万人,扩大到二十军二十五万人。之后各地的中小军阀纷纷倒向南方的革命政府。不久后张学良易帜,国家形式上得到了统一。


行云流水1437995


北伐战争是分阶段进行的,不是说10万北伐军兵出两广,上阵就跟70万北洋军直接一波硬钢,打垮了北洋军。不是这样的。



说到北伐战争,就一定要先说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冯玉祥。

1926年4月,由于冯玉祥地盘扩张太快,犯了众怒,因而张作霖、吴佩孚、阎锡山、张宗昌组成“讨赤联军”,共同对付他。

当时,冯玉祥有20万国民军,二张和吴阎四人的兵力加起来有五六十万之众,所以这场大战的结果,自然是以冯玉祥惨败,“讨赤联军”大胜而告终。

好,那么这件事跟北伐战争有什么关系呢?

关系很大!

因为,吴佩孚作为“讨赤联军”的发起者,他调集了两湖所有的精锐北上,这给了北伐军趁虚而入的一个大好机遇。(吴佩孚和冯玉祥的矛盾可以去看第二次直奉战争,这里限于篇幅就不作赘述了)

1926年7月,即吴佩孚与冯玉祥在北京南口大战期间,国民政府在广东誓师北伐。北伐军的先锋——桂系的“钢七军”一马当先,首先杀入了湖南。

湖南是吴佩孚的地盘,前面说了,吴佩孚的精锐全部调去北方跟冯玉祥死磕了。所以当李宗仁、白崇禧率第七军进入湖南后,这一战简直就是“老鹰抓小鸡”,如狼似虎的桂军不费吹灰之力就灭了吴佩孚部署在湖南的四个杂牌师。


吴佩孚丢了湖南,他自然要回去救。可是当他回师武汉时却发现,整个湖南全丢了,他的20万大军直接被歼灭了七八万,仅剩10万人而已。而北伐军则在湖南当地扩军,仅国民党员就吸纳了差不多20~30万人,双方的实力发生了倒转。

此前,吴佩孚实力强于北伐军(这也是吴佩孚为什么敢放着北伐军不管,亲自带着精锐打冯玉祥的原因)。而现在,北伐军实力要略强于他。

实力不如人,吴佩孚该怎么办?他自然是要求援的了。

1926年8月,吴佩孚求援于张作霖,可张作霖不愿意帮他。之后,吴佩孚又求援于同为直系的孙传芳,并对他晓之以理,拿“唇亡齿寒”的道理告诉他:我完了,你就是北伐军的下一盘菜。

可惜孙传芳也不鸟吴佩孚,坐山观虎斗。结果吴佩孚就被北伐军一通暴揍,而且还是被北伐军最能打的两支部队——桂系的钢七军和粤系的铁四军携手联揍。

后来,吴佩孚兵败如山倒,20万大军被歼灭了90%,地盘也仅剩湖北省会武昌一城。吴佩孚见大势已去,便率残部逃到河南,准备找河南督军靳云鹗借兵反扑。

结果,同为直系的靳云鹗拒不出兵。并且他不出兵也就算了,他反而还把吴佩孚的残部给黑吃黑了,赶走了吴佩孚这个光杆司令。

至此,吴佩孚这一路北洋军被全歼。他从被打到被歼灭,只有短短三个月时间。而纵观他的失败可以看出,与其说他是被北伐军打败的,倒不如说他是“蠢”死的。



吴佩孚被灭后,下一个就轮到五省联军总司令孙传芳了。

1926年9月,湖北战局已定,第四军继续围困武昌,第七军由鄂入赣,会同谭延闿的第二军,朱培德的第三军,程潜的第六军,对孙传芳部展开了攻击。

其后,历经箬溪、德安、王家铺、九仙岭四场血战,北伐军击破孙传芳在江西的10余万主力部队,控制了江西全省。

说到这里,替孙传芳说几句话。其实,孙传芳的嫡系部队比吴佩孚的嫡系部队要能打一点。北伐军在拿下江西的过程中,仅第七军就死伤了约四千人,而第七军总共也就两万人,死伤数字将近五分之一。

不过,孙传芳也就是嫡系厉害一点,他的二三线部队实力很弱,对他的忠诚度也不高。

比如,北伐军攻打浙江、福建时,两省的地方部队都是望风而降,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战斗,就把两个省拱手送给了北伐军。

孙传芳连丢三省,无力再战,只得亲自去北京求见张作霖,从张作霖手上借兵。张作霖此时清醒了很多,于是便让张宗昌随孙传芳一起南下,迎战北伐军。

然而,张宗昌的直鲁联军太烂了,别说是打不过北伐军了,就连工人阶级都打不赢。被上海工人纠察队打的屁滚尿流,仓惶逃回了山东。

孙传芳的部队见张宗昌跑了,就也跟着一起往江北撤,八万残部就这么逃到了徐州。打算伺机反攻。



等了两个多月后,机会来了。由于关于清党的态度不同,武汉和南京发生了分歧,两地政府遂发生了分裂,史称“宁汉分裂”。

宁汉闹掰之后,桂系在暗地里倒蒋,逼迫蒋介石下了台。而蒋下台前,南京方面又和武汉达成了和解,又掀起了“清党”运动。

在当时那几个月的时间里面,整个南方国统区是一团糟,国共之间打,国民党之间各派系也在打。孙传芳和张作霖瞅准时间,就发动了反扑行动。

不过,这一反扑行动很快就被白崇禧指挥部队压了下去,史称“龙潭大捷”。孙传芳的十万大军被全部消灭。

孙传芳被消灭的前后那段时间,一直在山西隐忍不发的阎锡山瞅准了机会,他在1927年6月6日于太原誓师,并在誓师大会上拿出了一份孙中山先生的手书,声称——这是当年孙先生给他的任命书,让他“蛰伏于北方,伺机而动”。

现在时机来了,他要加入国民革命军,配合北伐军一起行动。

而在阎锡山加入国民党九个月前,冯玉祥早早就加入了国民党,20万国民联军也改挂青天白日旗,成为了北伐军。

由于冯玉祥和阎锡山的加入,这使得北伐军和北洋军的实力对比彻底发生了倒转。

此时的北伐军有三个方面军(后来桂系单列,变成四个方面军),总计约70万人。而北洋军随着吴佩孚和孙传芳被消灭,也就仅剩张作霖和张宗昌的40万人马了。

70万打40万,这不是吊着打么?



1928年1月,蒋介石复出,随即蒋桂就达成和解,不计前嫌,共同对付张作霖。

当年4月,蒋桂阎冯四派达成共识,集中70万大军对张作霖展开围攻。

大战开始后,半个月时间不到,张宗昌的部队即被消灭。又过了一个月,张作霖部署在河北的奉军也被击溃。

到了1928年6月,奉系兵败如山倒,张作霖只得退出关内,撤往奉天。在撤军途中,张作霖被炸死。

北伐军听说张作霖死后,就在攻至山海关下后,停止了进攻,与奉系展开谈判(白崇禧和杨宇霆谈判)。北伐战争至此结束。

综上所述,北伐战争其实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揍吴佩孚,北伐军至始至终都有兵力优势,全程吊打吴佩孚。

第二阶段是揍孙传芳,北伐军前期的兵力弱于孙传芳,但由于孙传芳孤立无援,且内部四分五裂。当他的精锐被消灭后,北伐军与他的实力便发生了逆转。

第三阶段是冯玉祥和阎锡山的加入。这两位合计约30~40万人马,他们的加入,使得北伐军在兵力上彻底超过了北洋军。

第四阶段是蒋桂阎冯合力攻打张作霖,可谓是全程吊打。

所以说,北伐战争并不是想象中的十万人马对抗七十万大军。双方真实的实力对比没有数据上展示的那么悬殊。虽然北伐军在早期的实力确实相对弱了一点,但经过攻城略地之后的扩军,兵力已经翻了几番,早就不是区区十万人马了。


另外,即便不谈兵力,北伐军的综合素质也是碾压北洋军的。

首先,北伐军是一支有苏联顾问培训,有信仰的军队,而北洋军只是当兵吃粮的雇佣军队,双方在打硬仗时的忍耐力和承受力,是完全不能比的。

其次,北伐军的装备水平要好于北洋军。按照当时苏联顾问的统计:北伐军十万人,装备了九百多支机关枪,基本上都是苏联提供的先进装备。而北洋军高达七十万人,却只有一千多支机枪。这很明显,双方的火力配置完全不在一个级别。

第三,北伐军的精锐,第一、第四、第七军的协同程度非常高(其余几个军一般),经常能拧成一股绳揍北洋军,而北洋军不仅是分散在各地,无法集中兵力会战,并且相互之间还经常不救,被北伐军逐个击破。这就好比说,北伐军是一个拳头,而北洋军是五根手指头。手指头戳人,是戳不疼人的,但一拳头过去,是很疼的,是能把对方手指头打骨折的。


Mer86


北伐时,国民革命军只有何应钦担任军长的第一军、谭延闿的第二军、朱培德的第三军、李济琛的第四军、李福林的第五军、程潜的第六军、李宗仁的第七军和唐生智的第八军,总共只有八个军,兵力约10万人。

此时,由黄埔军校校长常凯申担任北伐军总司令,廖仲恺为党代表,李济深为参谋总长,邓演达为政治部主任等,是个年富力强的革命领导班子。

面对敌强我弱的局面,就连北伐军的高层都不信这么快就赢得了这场战役,最终结果确实大大出乎国人的预料,赫赫有名的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等,都对北伐军凌历的攻势毫无办法,竟然成为了北伐军的俘虏。

号称“东北王”的张作霖,第二次直奉战争时打进北京,就任北洋军政府陆海军大元帅,代表中华民国行使统治权,成为国家最高统治者,最终,也失去了抵抗意志,奉系军队一路败退往北,回到了自己的老巢东北,北伐军则一路打到了山海关。

北伐军,之所以能够取得以少胜多的战绩,首先,显然武器装备的优势,是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相对比一下北洋军,还在使用一些落后的武器,在热武器的时代,居然还有一部分士兵在使用砍刀等冷兵器。

当时,苏联无偿援助了南方的北伐军6万把7.62毫米的莫辛·纳甘5发栓动步枪,是苏俄军队的制式步枪,以射程远射击精高而著称,国人称其为“水连珠”,比北洋军阀装备的老套筒、汉阳造等老旧步枪性能要先进。

苏联还提供了60余门70毫米口径的野炮、数百门迫击炮以及数目不详的炮弹,数百挺轻重机枪,包括步机枪子弹6000万发;其他包括马刀、手榴弹,甚至还有火焰喷射器和10架飞机,令北伐军的武器领先于北洋军阀各部队。

其次,北伐军集中力量进攻,各个击破分散的北洋军,尽管各路北洋军阀加起来有70余万人,但却是派系林立,各自分散,各有各的地盘,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张昌宗等,都静观其变,不但形不成合力,反而互有内耗。

而北伐军虽然兵力相对北洋军阀并不占优势,但在战斗中却能集中优势兵力,劲往一块使,采用擒贼先擒王的战术,先将吴佩孚击败,再生擒孙传芳;张作霖才意识到危险的来临,选择整顿军队抵抗北伐军,但为时已晚,奉军只能回姥姥家;处于观望状态的张昌宗,却被奉系军阀所抓,让人唏嘘不已,北伐军终将北洋军阀的部队各个击破。

此外,国共之间的精诚合作,在其周边汇聚了一大批年轻有理想、有抱负、不怕牺牲的革命有志青年,在全国造就了大革命的形势,是北伐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有力保证,也是北阀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

最后,北阀军的战略方针正确,得到了国内民众的支持和拥护,包括共产国际的大力支持,出钱出枪炮甚至派出军事顾问参与了北伐战争,都是北伐取得胜利原因。


国平军史


说什么以少胜多那都是吹的!当时的北伐军是实打实的十万人战斗部队,而北洋军的70万大军里面水分太大,实际战斗部队根本就没有那么多。这一点就好比李云龙跟他岳父在争论的淮海战役,我军60万是实打实的60万,后勤则补给则全部交给了那80多万的农民工,假如把后勤人数统计进去那就是140万人了。

其次,北洋军阀总共分了三个派系,这给了北伐国军各个击破的机会。当时的北洋军阀总共是分为直系,皖系以及奉系,这三大军阀各自占住一个地盘,这使得他们彼此之间是陷入各自为战的状况。所以北伐军兵少却可以取得局部兵力优势。

第三,北洋军阀内部也有战争,比如直系与奉系军阀接连就爆发了好几场战争,这使得他们不仅没有团结起来对抗北伐军,反而是还得分兵防守,这反而给了北伐军渔翁得利的机会。

第四点,北洋军阀自己太大意了,在国民军北伐以前,北洋军阀都没有把国民军放在眼里,他们仗着武器装备精良士兵训练有素,把国民军当成是小喽啰兵。这种情况一直到北伐军先后击败直皖两系军阀以后才引起了重视,奉系军阀张作霖更是直接派兵驰援,这也直接导致了北伐受阻。


优己


显赫一时的北洋系

在近代历史上,北洋系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因为在晚清,北洋新军被视为大清国最为精锐的武装之一。辛亥革命期间,手握北洋军指挥权的袁世凯,成为南京方面和大清朝廷拉拢的对象。袁世凯也深知这一点,于是待价而沽,利用南北双方的矛盾,一方面逼迫宣统帝退位,另一方面则从南京方面获得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职务。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集团发生分裂。但即便这样,北洋军阀集团所操纵的政权,也依旧延续到了20世纪20年代中期,直到民国十七年(西历1928年)年底,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以后,北洋军阀集团才彻底成为历史。

而北洋军阀集团的覆灭和瓦解,和北伐战争息息相关。北伐战争时期,北伐军只有十万军队,但是却能消灭拥有七十万军队的北洋集团,这其中,原因何在?

个人感觉,原因如下:

北洋军阀集团并不统一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集团内部,北洋军阀和西南军阀之间,其他军阀之间,发生了一系列战争。军阀之间只有利益,并无团结可言,不断的内耗,消耗了北洋军阀的实力。起初,北洋集团分裂为皖系军阀、奉系军阀和直系军阀三部分,北伐战争期间,皖系军阀早已不复存在,而直系军阀,也分裂成吴佩孚集团和孙传芳集团。

这种情况,导致虽然北洋军号称有七十万军队,但并不是一个整体,甚至连松散的合力都无法形成。因此,北伐军在攻打孙传芳的时候,其他军阀处于作壁上观甚至幸灾乐祸的状态。这种情况,为北伐战争的胜利,客观上起了积极作用。

政权属性不同

当然,起到决定性因素的,还有政权属性不同。历代北洋军阀政府,不论是段祺瑞做元首还是张作霖做元首,北洋军阀政府所具备的军阀政府属性,始终没有变化。这是一种具备落后属性的政府。而北伐军所附属的广东革命政府,在一定性质上,具有资产阶级革命的进步属性,在政权建设以及军队建设上,不论是行政效率还是军队管理,都要领先于北洋军阀政府。

以先进力量对付落后力量,以新兴征伐腐朽,因此,北伐军可以势如破竹,相继打败孙传芳、吴佩孚等军阀,并迫使张作霖放弃北京,逃回东北。


藤树先生


在中国历史上向来都是北伐难南征易,要一统天下,最多的就是北方南下,而南方要北伐实现统一则很少见。诸葛亮六出祁山,功败垂成。从祖狄、桓温、刘裕,再到后来的岳飞感叹满江红,陆游到死也没有看到北伐成功,“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北伐的难度历来都是很大的。

历史上北伐成功的一个是朱元璋,另一个就是国民革命军的北伐。

北伐军只有十万人,北洋军阀近八十万大军,可是北伐军一路势不可挡,高奏凯歌,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重创张作霖。北伐战争从1926年开始,到1928年张学良东北易帜,全国基本实现形式的统一。

北伐军为何能以少胜多呢?

一、军队有信仰,为国家统一而战

黄埔军校建立时,门口一副对联曰: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横批:革命者来。

孙中山先生经历辛亥革命失败以后,面对军阀混战割据一方的局面,苦苦思索中国的出路。十月革命的成功,使孙中山认识到要打倒列强和军阀,必须改造国民党,必须建设一支强大的革命军。

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致词:“我们开办这个学校,要用里面的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诸位就是将来革命军的骨干。创立了革命军,我们的革命才能成功。”

军校创立目的是为国民革命训练军官,是国民政府北伐战争统一中国的主要军力。

大批热血青年在为国家为民族的旗帜下,聚集在黄埔军校。不为钱不为官,只为国家统一而战。黄埔学生军成为北伐的主力,作出巨大贡献。

北洋的朱启钤在1931年曾言“中国内战大抵靠,武器,银元,主义,而银元不如武器,武器不如主义,我北洋只有武器,银元既少,主义全无,为过去之雄尔,而今南京国府有银元,有武器,略有主义,为当下之雄尔”。

直系军阀吴佩孚兵败之后,曾说北伐军:“当时个个都是热血青年,人人无不都是以一当十、以十当百。”

军阀是为自己而战,北伐军是为国家而战,不可同日而语。

二 、苏联的军事援助

北伐的成功离不开苏联的军事援助,这是北伐的物质基础。

1925年苏联为了援助黄埔军校,一次性就援助了10万卢布,一次性海运过来8000支“俄国式的步枪”(每支配发500发子弹)。

仅1926年10月,苏联供广州的武器有:飞机24架,野炮157门,山炮48门,迫击炮128门,重机枪295挺,步枪73993枝,手榴弹11万枚,步枪子弹1.24亿发,炮弹5万发……

所以北伐军在军事装备上不输给军阀。

苏联不仅送给北伐军物资,还有军事顾问。早在1923年,苏联就派出波里克、格尔曼、切列潘诺夫、捷列沙托夫和斯莫连采夫五位军事专家协助孙中山,等黄埔军校成立之后更是派出苏联名将布柳赫尔(化名加伦)率领40多名军事专家进行全方位指导。

加伦是苏联第一批五大元帅之一,担任国民革命军军事总顾问,北伐战略就是他制定的。

根据加伦的建议,北伐的方针是“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先打吴佩孚,后打孙传芳,再打张作霖”。

军事策略的成功是北伐胜利的保证。

三、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直、皖两系,奉系军阀和其他地方军阀也相继形成。各军阀间为争夺地盘,扩充实力,连年混战,民不聊生。

军阀是私利集团,着眼于自己的利益,士兵跟雇佣兵差不多,有奶就是娘。

1926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会议提出“对内当打倒一切帝国主义之工具,首为军阀”的口号。


1926年7月1日,广州国民革命军军事委员会颁布北伐动员令。7月4日通过北伐宣言,“一切困苦之总原因,在帝国主义者之侵略,及其工具卖国军阀之暴虐;中国人民之唯一的需要,在建设一人民的统一政府。而过去数年间之经验,已证明帝国主义者及卖国军阀实为和平统一之障碍,为革命势力之仇敌。”

7月9日,广州隆重举行国民革命军北伐誓师及蒋介石就任总司令典礼。首先,由谭延闿、吴稚晖向蒋授印、授旗,蒋发表就职宣誓。


在孙中山先生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下,农民运动迅速发展,支持北伐的群众组织纷纷成立。“打倒列强,打倒军阀”是全国人民的迫切要求,北伐是顺民意得民心的正义之举。

蒋介石在晚年最怀念的还是北伐时代,他说那时上下一心、众志成城、一呼百应,战无不胜!

四、军阀内讧,隔岸观火

当时军阀基本占据大半个中国,为抢地盘经常混战,都是为自己的利益打着算盘。

吴佩孚部盘踞两湖、河南京汉路沿线,兵力号称二十万。孙传芳部由闽、浙、苏、皖、赣军阀组成,号称“五省联军”,兵力亦约二十万。奉系军阀张作霖窃据北京政府,盘踞京、津、直隶、热河及东北三省,兵力约四十万。

张作霖势力最大,兵力最强,再加上日本的支持,兵出关外,占据北京,当了一次陆海空大元帅,风光无限。张作霖声称:“现在只有我打别人的份,谁敢打我?”吴佩孚也说过:“他老张也算过了一把皇帝瘾呀!”,

可是在北伐时代,张作霖后院起火,郭松龄以革命的名义造反,打得张作霖屁滚尿流,最后求日本人的帮助。

北洋军阀看起来强大,实际上虚张声势,徒有其表,而且内讧不断,各怀鬼胎。北伐军打吴佩孚,张作霖坐山观虎斗,想得渔翁之利。孙传芳打着“保境安民”的旗号,暂时保持中立态度。

军阀也开始四分五裂,分崩离析,旧军阀冯玉祥在苏联的支持下,在五原誓师北伐,正式加入了北伐军。阎锡山也是墙头草,北伐军打过来的时候,摇身一变,积极“投身革命”,成为了革命的功臣。

张学良在张作霖被日本鬼子炸死以后,东北易帜,支持国家统一。

军阀也要适应历史的潮流,要么被消灭,要么就支持,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主旋律。

一个统一的中国,才能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下,实现全民族的抗战。北伐的历史价值功不可没。


非常道毕延河


北洋老臣朱启钤在1931年曾言“中国内战大抵靠,武器,银元,主义,而银元不如武器,武器不如主义,我北洋只有武器,银元既少,主义全无,为过去之雄尔,而今南京国府有银元,有武器,略有主义,为当下之雄尔。吾观之十五年之后,有武器有鉴定主义之共产少年恐为中国之胸尔” 。

这一段话说得很明白了,打仗打的就是装备(武器),银元(经济),主义(思想)。而朱启钤认为北洋军阀只有装备而没有思想,因此不是北伐军的对手。

我也是这么认为的,而且,不仅仅是思想方面,武器器物北洋军阀亦比不过北伐军。接下来本文将从武器,民心,战术以及思想方面较深入的分析北洋军以少胜多的具体原因。


首先,武器方面,北洋军相比于北伐军,还在使用一些落后的武器。在几乎是热武器的时代,北洋军阀部分士兵仍然使用像砍刀,大刀等武器,一副地痞恶霸的模样,说来匪夷所思但的确是存在过的。即使是枪支也是万国造。而反观北伐军方面,由于第一次国共合作,苏联扶持的共产党和国民党合作,苏联无偿援助了北伐军6万把莫辛·纳甘5发栓动步枪,这可是是他们军队的制式步枪,射程远射击精度高,被时人称为“水连珠”,这比北洋军阀装备的老套筒等老旧步枪性能要先进许多。

不仅仅是单兵装备,苏联还为北伐军提供了60余门70毫米口径的野炮、数百门迫击炮以及数目不详的炮弹,数百挺轻重机枪,包括步机枪子弹6000万发;其他包括马刀、手榴弹,甚至还有火焰喷射器和10架飞机,令北伐军的武器遥遥领先于北洋军阀各部队。

这是装备上北伐军优于北洋军。


其次,民心所向,因为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相互进行战争和肆意掠夺,给治下的中国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当北伐军起义时想通过找几个乡绅恶霸进行镇压的美好的日子一去不返了!

北伐军进攻长沙时,有工人帮助破坏交通要地,拆毁障碍,民众箪食壶浆迎接国民革命军,军民一心,所向披靡。打岳州时,平江农民袭杀北洋军的游兵散勇,连陆雲这个北洋军旅长败退后藏在曹庙里也是农民向北伐军通报的。民心所向由此可见。

战术方面,首先北伐军的组织度纪律性都高于北洋军阀。虽然北洋军队人数多于北伐革命军,但是我将其比喻为被迫集合起来的男丁对抗现代军队。当然,北洋军也有精锐,但各部之间更多的不是团结,而是相互倾轧,“直奉战争”就是极好的例子。又比如“北伐战争”期间,川、黔兵马在四川对垒,浙江、江苏、安徽各省时刻准备自治,张作霖则是在后面虎视眈眈。北伐军又有苏联教官的指导,作战英勇,战术得当。

这样各自为政又相互想要渔翁得利的北洋军阀怎么是团结统一,民心所向的北伐军的对手?



思想方面,国民党与共产党人进行合作,进行了广泛的政治宣传,国民党也因此焕发新生,迸发了强大的力量。孙中山结合旧三民主义和共产主义,提出了新三民主义,并作为国民党的指导思想;国民党因此形成了相对于之前的强有力的核心,党内更加凝聚。尽管国民党内部左派和右派矛盾重重,但孙中山以个人魅力缓解冲突,实现了党内团结。在苏联和共产党的帮助下,建立黄埔军校,为北伐军提供了高素质军事人才,有人,有钱(苏联),有武器(苏联),有教官(苏联)。基本上当时的国民党已然是现代化政党,对于落后的北洋军阀,几乎是降维打击,北洋军根本不是对手。

说了这么多,是不是发现了苏联在我们北伐战争期间作出了许多贡献,没错,甚至有人在网上将当时的中国和现在的叙利亚相提并论,认为没有国力的国家内战根本上都是大国博弈。也有一定道理。大国的背景的确不能忽视,当时的日本和西方列强支持北洋军阀不如苏联支持北伐军那样彻底。但我认为,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腐朽的北洋军阀必定被更先进的中国政党扫进历史尘埃里。

基于此需要提一下的是,孙中山逝世后国共分裂,蒋介石靠着孙中山的遗产,横扫北洋军阀;在蒋桂大战、蒋冯大战和中原大战,面对华丽变身的新军阀,蒋介石的国民党中央依然能取胜,直到遇到另一支更为强大的列宁化政党。这就是后话了。

总而言之,落后就要挨打,不论是武器落后,经济落后还是思想落后都将被淘汰。因此以少胜多不是命中注定,而是各种先进因素战胜落后因素的历史必然!


秦皇唐宗


我是鹏正!我来回答!

背景:袁世凯在做了几天皇帝以后,撒手而还了,北洋军阀由于缺少袁世凯这个强心针而开始四分五裂,各自的军阀得不到控制,就开始为自己地盘连年征战,中原大地的百姓民不聊生。


北伐军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成立的,国民党(国民政府)瞧准机会行天下之大势,席卷中国的北伐大战就此开始,开始了统一全国的战争。

奉系军阀的部队领头的张作霖至少有40万的部队,而其他奉系军阀的吴佩孚和孙传芳也各有一半,实力也是相当的雄厚,可是为什么会败给仅有10万的北伐军呢?


第一个原因:有信仰和无信仰的区别,北伐军全部都是心存大志,意气风发的爱国青年,是一只有信仰的部队,为国家统一而奋斗的部队,而北洋军呢?一群兵油子、一帮混子,吃喝嫖赌抽样样擅长,一道打仗就尿裤子,没有一点抵抗意识,再多的人也是一群乌合之众。

第二个原因:由于北洋军连年征战,损耗装备人员素质都较为严重,和北伐精锐比起来,根本就不行,北洋军内耗严重,此时的北洋军已经算是丟了一个胳膊,也正因为如此,北伐军瞧准时机,解放中国。



第三个原因:北伐军一路以来,都受到了老百姓的拥戴,送吃的,送喝的,北伐军深受老百姓爱戴,自然胜利就是属于北伐军的。


综合以上观点,北伐军成功的原因就是有信仰,为国解放统一奋斗,第二个深受老百姓爱戴,老百姓痛恨内战,第三个就是北洋军阀其心不齐,隔岸观火,导致唇亡齿寒,一败糊涂。


鹏正


这些军阀本来就是一家人,虽然打仗打了几年。但是没死什么人。

当官的多少有点手足情谊。士兵也是混饭吃。

有时候打了几万枪,一个人都没死。

还有花钱买城池的。给几万大洋,我就撤了。

很多荒唐事。

北伐军可不一样,他们有理想。打倒军阀,除列强深入人心。上来就拼命。军阀那里见过这架势?一触即溃。


大眼睛164554753


北伐战争不是一场简单的军事对抗战!而是一场以利益换取形式统一。



北伐战争是民国历史时期一次重要的军事行动。这次战争的结果直接改变了中国的政治格局和军事力量分布,成立于中国广东的国民政府积极率领的国民革命军完成了从形式上统一全国的历史使命。

同时北伐战争使得中国从袁世凯去世之后形成的大动乱局面再次恢复到形势上的统一局面。同时在北伐战争期间由于反动派悍然发动反动运动,大肆清洗北伐军中的工人阶级党成员,因此这一事件也宣告着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失败!



很多人觉得广东国民政府及其率领的国民革命军在发动北伐战争之初不过10万余人。而北洋各路军阀的总兵力加在一起达到了70万之中。为何广东国民政府及其率领的国民革命军能够逆转军事力量上的差距以少胜多,利用短短不到三年的时间完成统一全国的战争。


实际上北伐战争并非是一蹴而就,也并非是两个军事集团之间的对抗。南方的国民政府及其率领的北伐军乃是一群训练有素且充满信仰的革命军。而且南方国民革命军在全国各地都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并且在许多地方都有信奉孙中山先生并且与中国国民党关系紧密的团体和个人支持北伐战争统一全中国。

而反观之北洋各军阀之间不仅没有任何这军事互助协议。甚至北洋各军阀之间还存在着各种矛盾和战争。比如说北伐战争爆发之前,1925年10月份,直系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等人正在长江流域与奉系军阀张作霖展开反奉战争,想要争夺北洋政府的领导权。

而北伐军在发动北伐战争之初便确立了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战略。北伐军制定的策略以“打倒吴佩孚,联络孙传芳,不理张作霖”作为早期的军事指挥思想,再结合北伐军长驱直入、穷追猛打、运动歼敌、连续作战的军事素养!因此北伐军在军事指导思想和军队素质上超过了北洋各军阀的军队。

因此北伐战争,尽管面临的总敌人的数量达到了70万,但是在每一场战役、每一个战争阶段所面临的敌人数量并不多,而且由于这些敌人都是为了当兵吃粮的土包子。这与有着明确信仰和军事素养的北伐革命军不同。毕竟此时的黄埔军校已经为北伐军培养了一大批基层军事指挥人才。



而且北伐军在北伐战争过程中一边占领地盘,一边在新的占领地区招兵买马、扩充军队!从北伐战争之初的8个军近10万人,发展到北伐战争结束时的40个军近百万人。


因此北伐战争先后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重创了张作霖。后来北洋军阀中的冯玉祥和阎锡山等宣布服从南方国民政府领导及北伐军的统一指挥,同时加入北伐军,1928年随着张学良在东北改旗易帜!北伐军最终实现了形式上统一全国的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