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人魚如此可怕,為什麼沒有在亞馬遜河氾濫?

黃蜂二師兄



食人魚是地球上最有效率的捕食者之一。儘管它們大部分只有14-26釐米長,但它們以兇猛的本性聞名於世。它們有鋒利的牙齒,是機會主義食肉動物。 一群食人魚的瘋狂攻擊會使水翻騰。它們會攻擊並吃掉各種水生動物、昆蟲、蜥蜴和兩棲動物。它們還會吞食齧齒動物、腐肉和下水體弱多病的陸地動物。



食人魚的牙齒呈三角形,很像捕獵器,被大自然設計用來刺穿和切開獵物的肉,可以在幾分鐘內將獵物剝得精光。 這些魚是恐怖的源泉。它們的自然行為已經成為電影製作人尋求刺激和吸引觀眾的素材。還有什麼比從這些兇猛魚類的行為中製造“恐懼”更有趣的呢?就像大白鯊和蟒蛇一樣,它們也是驚悚電影的熱門主題,食人魚的行為被過度幻想。

食人魚確實會瘋狂進食,如果只是因為一群飢餓的魚試圖達到同樣有限的食物,就會“讓水沸騰”。食人魚群體通常只有大約20條魚,但是在瘋狂進食的情況下,可以達到幾百條。 食人魚並不總是那麼致命。許多食人魚品種一旦成熟就過著孤獨的生活,只有四五種會很危險。食人魚很少攻擊人。



許多專家認為,它們實際上是膽小的魚,是尋求保護的魚群。即使是最具攻擊性的品種也被認為並不真正危險,除非它們被困住或被限制,然後為了自衛而攻擊。作為寵物,它們是迷人而美麗的魚,但是你不能撫摸它們。它們沒有感情,主人必須非常小心,尤其是在接觸它們的時候。它們有鋒利的牙齒和攻擊性/防禦性。大多數食人魚在被接觸的時候都會去咬,這並不是說飢餓的食人魚魚從來就不危險。


即使剛孵出的小魚,它們的牙齒也異常鋒利,能夠把它們能撕咬的任何東西咬成小塊。小魚以水中發現的小型甲殼類動物為食,它們也以水果、種子和水生植物為食。隨著它們的成長,食物需求也在增加。它們加入食人魚群體是為了獲得更容易獲得的食物,這些食物來自成群的狩獵,但是它們也聚集在一起保護自己免受那些捕食者的傷害。

食人魚本身也是獵物!它們是人類、巨水獺、電鰻、亞馬遜河豚、巨骨舌魚最喜歡的食物,蒼鷺、凱門鱷和其他動物也在旱季捕食它們,因為它們被困在潛水活動能力變弱。還有小魚可能成為成年食人魚的快餐。所以眾多捕食者的存在是食人魚沒有氾濫的原因。




軍機處留級大學士


經常聽到一種說法,說一頭牛掉入水中,十幾分鍾就會被食人魚吃光,但後來我才知道,這種說法純屬瞎扯淡,食人魚根本就不吃人。

例如一些居住在亞馬遜流域的人,經常會跑到河裡面去洗澡,如果說食人魚真的有傳說中的那麼厲害,這些人估計死800回都不止了,哪還能活到現在。

其次食人魚也不吃牛,因為牛太大了,食人魚的主要食物是一些魚類,螃蟹,昆蟲等小型生物,另外食人魚還會吃一些死屍。

總之食人魚在亞馬遜河當中的定位,就是一種小型的清道夫,它們的攻擊目標主要是那些生病,虛弱以及快要死亡的小型動物,這些動物才是食人魚的最愛。

當然了,食人魚還是很猛的,畢竟人家數量多,蟻多還能咬死大象呢,食人魚就更不用說了,只是說在一般的情況下,食人魚是不會主動攻擊大型動物的。

但食人魚也有天敵,例如河豚,水獺,電鰻,鱷魚等,電鰻對於食人魚的殺傷性是巨大的,據說電鰻一次釋放的電流,就能電死一群食人魚,所以食人魚不可能氾濫成災,因為人家的天敵太多了。



最後食人魚是一種熱帶魚類,它生活的環境是比較苛刻的,即便有人把食人魚帶到國內,這種魚也無法在野外生存,天氣稍微一冷就全凍死了。

食人魚雖然也是入侵物種,但這種物種的生存能力有限,它不會對我國造成什麼影響,所以還是那句話,食人魚聽起來好像很可怕,但實際上被吹的有些過了…


種植恆星


食人魚可怕大概也是被影視作品帶偏了,亞馬孫河流域的很多人都會在河中游泳洗澡,卻並不會被食人魚撕咬捕食,沒有我們想的那麼可怕。不過它們的數量確實很多。

食人魚又可以稱為水虎魚、食人鯧、淡水鯧等,是亞馬遜熱帶淡水水域中存在的一種兇猛的肉食魚類,它們的最兇猛的特徵是群居和口腔的構造。食人魚有著較為發達的上頜,滿嘴長著尖牙,使得它們的咬合力雖然不是很大,但是配合著鋒利的牙齒,威脅卻比較大,可以較為輕易地從動物身上撕咬下一團團的肉,咬易拉罐也比較容易,但是這麼一條食人魚並不會對活著的動物造成多大威脅,因為它們的體型還是比較小的,人就是站那讓它吃能把它給撐死,頂多對人造成一些外傷,但是由於它們經常成群的出現,一旦聞到血腥味就會集體出動,不斷地撕咬獵物,最終導致獵物因為失血過多或者劇烈的疼痛暈厥死亡,最後被食人魚將所有的肉都剝離吃掉。然而它們的食譜構成中卻基本上沒有人類,更多的是其它小型魚類甚至昆蟲等,只是有機會的話它們會撕咬塊狀的肉或者活著的動物,必須有什麼因素將它們吸引過來。

那就是血腥味,也有人認為是對水體的擾動造成的噪音等。亞馬孫河流域生活著很多人,其中不少都喜歡在河裡游泳,可是因為食人魚攻擊死亡的人卻並不多,主要是因為食人魚的體型小,本身沒有捕食大型動物的能力,只有大型動物在水中流了很多血,吸引來了遠處的食人魚,組成龐大的魚群,才能迅速地致人於死地,進而飽食一頓;一些網絡視頻中,人們在亞馬遜河釣魚甚至不用魚竿,就用繩子綁著一團爛肉,食人魚就會不斷地撕咬,甚至被人連同肉一塊提起來。而且每年發生的食人魚攻擊人的案例中,致死的並不多,因為人是活物,肉也算厚,不會那麼輕易死掉,而且疼了就會跑,不會等在那裡眼看著自己被吃乾淨。這種兇猛的動物並不是沒有天敵,同樣生活在亞馬孫河中的巨骨舌魚等就可以以它們為食物,而且它們是一種較為鮮美的魚類,也經常被人類捕捉。多種因素造成它們的數量能夠得到控制,並不是無敵的存在。

自然界的動物環環相扣,能吃別的動物也會被別的動物吃掉,一片水域中能夠養活的食人魚多數量多少,取決於水中浮游植物生產的有機物,因為所有大型動物能量來源都是現成的有機物,而且由於能量的流動會形成食物鏈食物網,動物多多少少都是有天敵的,或者至少在幼年階段是這樣,生出來就可能面臨著被吃的命運,沒吃完才能繼續繁衍維持種群。


來看世界呀


食人魚在我國有人作為觀賞魚養,也就有了丟棄在江河湖泊的事件發生,但是因為丟棄是是單條的,不能找到配對繁殖,



第二個原因就是我國有冬季,食人魚不能過冬存活,但是仍然不要大意,對隨意丟棄在河裡的行為,一經發現也會嚴肅處理。

那麼在亞馬遜河裡食人魚群這麼厲害,所過之處,動物只留下骨骸,為什麼還不能氾濫呢?這就歸功於它的天敵電鰻了,

電鰻放電很厲害,能放電300/600伏,可以電倒一頭牛,最多一次能電死三十多條食人魚,真可謂一物降一物,遇到這麼強勁的天敵才使得亞馬遜河裡不會出現食人魚氾濫的情況。
有電怎麼抓進魚缸的?


黃蜂二師兄


很多人在聽到食人魚時,渾身就會起雞皮疙瘩,一些電影中被成群食人魚吃的僅剩骨架的動物屍體馬上浮現眼前,作為這麼生猛的魚類,它們為何在亞馬孫河沒有氾濫呢?

食人魚隸屬於硬骨魚綱鯉形目脂鯉科食人鯧種,主要分佈在南美亞馬孫河流域的寬闊河流裡。食人魚以性情兇猛著稱,聽覺和嗅覺比較發達,能夠很靈敏地捕捉到水中微弱的異常響動和特殊氣味,特別是對血腥味非常敏感,水中的其它大部分魚類、腐肉以及落到水中的動物,包括人類,都會招來食人魚前來。


食人魚下顎突出,牙齒非常鋒利,撕咬能力很強,可以直接咬穿牛羊等大型動物的皮膚,甚至木板、易拉罐體,當食人魚咬住獵物以後,會通過身體的快速擺動和牙齒的不斷撕咬,把皮肉很快咬下來,活的動物如果被食人魚咬住,在大量失血和疼痛下就會出現昏厥休克,然後被成群的食人魚啃食。

這麼兇猛的食人魚之所以沒有在亞馬孫河氾濫,我想原因主要有一下幾個方面。

一是繁殖率低。雌性食人魚在繁殖期每次只排出約1000枚魚卵,不像其它的魚類直接排在水中,而是必須附著在水裡的樹根或者枝幹上。而亞馬孫河流域降雨充沛,經常爆發洪水,附著在樹根樹幹上的魚卵很容易被水沖走,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魚卵的正常孵化。

二是活動受限。雖然食人魚的聽覺和嗅覺靈敏,但它們在水中的移動速度較慢,加上亞馬孫河經常爆發洪水,水體湍流速度和濁度較高,食人魚的感知範圍較小,一般在30釐米左右。另外,其它魚類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形成了比其它流域更加靈敏的反應能力,警覺性更高,所以,並不是食人魚想吃什麼就一定能實現的。

三是有天敵存在。在一個生態系統中,當一種生物存在特定的天敵時,它的種群數量就不會爆發,而是維持在一個穩定的範圍。在亞馬孫河中,食人魚也有天敵,那就是電鰻,它們靠釋放出來的強大電流來攻擊獵物或者避險,輸出的電流電壓很高,有的可以達到600伏以上,連鱷魚都畏懼三分,何況是食人魚。如果食人魚群進入電鰻的6米攻擊範圍,稍微一放電,食人魚群不是被電死就是電暈,反而成為其它動物的美食。

大自然就是這麼神奇,食人魚固然厲害,但也有自己的短處,更有可以降住它們的天敵,因此沒有在亞馬孫河稱王稱霸。


優美生態環境保衛者


如果一個地區的生態系統是健康的、平衡的,那麼這個地區的任何動物都不會氾濫成災。

食人魚可怕嗎?

食人魚是對南美洲水域脂鯉科鋸脂鯉亞科肉食性魚類的統稱,有數十種,又稱水虎魚,食人鯧,最主要的一種就是紅腹食人魚,學名納氏臀點脂鯉,體長25-30釐米,差不多有成年人的手掌那麼大。當地土著人稱它們為Piranha,意為“長著牙齒的魚”,味道非常鮮美,當地人非常喜歡。食人魚的恐怖源於影視劇和自媒體的渲染,加上它這個綽號實在太拉風了,南美洲的土著居民都敢在食人魚出沒的河流中游泳,食人魚敢來攻擊他們的話直接抓住起鍋燒油。網上流傳的各種食人魚將人啃成白骨的視頻都是掐頭去尾,胡編亂造的,真相是那些死者都是溺死之後被食人魚啃食的。

食人魚並不知道人是什麼東西,它只是喜歡吃肉。

但它欺軟怕硬,未成年的食人魚像個小偷一樣,悄悄跟在其它魚類的後面,趁其不注意,往尾鰭上狠狠咬上一口然後快速溜走,毫不誇張的說,在食人魚集中的水域,幾乎沒有一條其它魚類尾巴是完整的。等到食人魚長大之後,它們就會聚集在一起,從小偷轉變為強盜,合夥攻擊其它動物。食人魚的牙齒非常鋒利,適合切割和啃咬,能夠咬下一大塊肉,所以進食速度很快,可以在短時間內把獵物啃成白骨。食人魚性格非常貪婪,食物不夠時會互相殘殺。

曾有一個著名的生物學家傑瑞米·瓦德,他就是《河中巨怪》的主持。他在一個游泳池裡放入一大群食人魚,並且餓了它們幾天,然後多次跳入游泳池,結果食人魚並沒有攻擊他。由此,我們得知,食人魚只是一個機會主義者,它們會結群攻擊虛弱或者受傷的動物,面對一個身上沒有傷口的健康成年人,它們是不敢貿然攻擊的,因為成年人對於食人魚來說體型太大了,它害怕被吃掉了。

所以,沒必要將食人魚過度妖魔化。

我國南方的某些河流裡也出現了食人魚,可能是從魚缸裡跑出去的或者惡意放生的,食人魚一旦形成種群,危害很大,因為我國的河流裡沒有動物能夠捕食它。但在它的老家,吃它的動物有一大堆。

食人魚為什麼沒有氾濫?

食人魚既然不是無敵的,那它就一定有天敵,亞馬遜流域物種豐富,動物眾多,食人魚的天敵不少。巨型水獺能把食人魚抓住像啃紅薯一樣吃掉。

小鱷龜、枯葉龜等肉食性龜類可以把食人魚撕成碎片。凱門鱷的大嘴能把食人魚咬得稀巴爛。

電鰻可以放電電死電暈一大群食人魚。

亞馬遜河豚可以在渾濁的河水中追捕食人魚。巨骨舌魚、大型鯰魚都能夠一口吞掉食人魚。

各種大型鳥類也能捕捉食人魚。

食人魚味道鮮美,當地土著居民很喜歡捕捉它們。

上面這些都能限制食人魚的數量,還有環境對食人魚也有很大的限制。

在亞馬遜流域某些地區全年分為雨旱兩季,雨季會泛洪,河流流域面積擴大,旱季時水位下降,一些水域被隔絕成了小水塘或者泥塘。困在這些地方的食人魚就會被熱死、悶死或者渴死,甚至同類相殘而死。

總之,一個健康的生態系統裡沒有物種會氾濫成災,生態失衡才是物種氾濫的主因。▲食人魚可以做觀賞魚

打個比方。

一個區域內有50頭野豬,可以養活一隻老虎,有一年野豬超生了,增加到100頭,就會引來另一隻老虎進入這個區域(食肉動物的領地大小由獵物數量和密度決定)。因為野豬數量多,能夠養活兩隻老虎,所以它倆之間不會產生競爭。等到野豬數量下降到50只的時候,這兩隻老虎就會爆發衝突,一方被打死或者趕跑,這個區域內的野豬和老虎又恢復到原來的數量。野豬和老虎互相控制著對方的數量,使之處於一個合理的範圍,這就是生態平衡。

如果把亞馬遜河裡比食人魚大的食肉動物全部清除掉,那食人魚沒有了天敵,就會迅速氾濫,其它魚類會遭受巨大的災害。但這種現象不會持續太久,自然界會自我修復,由於食人魚成了最高級的捕食者,所以等到某一天,食人魚和其他魚類也會相互控制對方的數量,使之達到合理的範圍。

沒有人類的干預,自然界始終都是平衡的。


百科千尋君



有很多關於食人魚的災難類電影。食人魚的威力被好萊塢電影誇大了。


今年十一假期,我帶兒子去了洛陽龍門石窟附近的中赫海洋世界。除了壓軸節目海豚表演。還看了各種海洋動物,包括同樣生活在亞馬遜河的巨骨舌魚和紅腹食人魚。


很多人會有疑問:巨骨舌魚速度慢,很溫順。在危機四伏的亞馬遜河,是如何生存的?在它們能逃過食人魚的捕殺嗎?食人魚那麼兇殘,是否在亞馬遜河氾濫成災?

其實恰恰相當。食人魚反而是巨骨舌魚重要食譜。

紅腹食人魚是食人魚中攻擊性最強的。依然被巨骨舌魚、鱷魚、水獺、鰻魚撲食。

確實有很多大型動物被食人魚獵殺。都是大型動物是陸地動物,在涉水時舉步維艱被撲食。或者是鱷魚幼年時被食人魚撲食。

食人魚的天敵眾多,所以不可能氾濫成災。


楊朱學派


食人魚可怕那是我們大多數人被影視劇平常接觸的信息誘導的結果,現實中食人魚生活在南美洲河流湖泊中。食人魚如此可怕,為什麼沒有在亞馬遜河氾濫?這個提問有兩個毛病:第一點,食人魚並不是那麼可怕;第二點,食人魚所處得亞馬遜河是一個經過長期演變的生態系統,每一個物種都受到生物鏈的制約,故此食人魚沒有氾濫的可能。下面我從以上兩點分析回答這個提問。

第一點:食人魚並不可怕

1.食人魚很少主動攻擊別的生物

食人魚長這樣?科幻出來的食人魚夠嚇人的
食人魚可怕嗎?其實食人魚並不是我們想象中無敵的存在,網絡發達的今天我們大多數人通過網絡上的食品經常看到有一些好事者那一塊肉測試食人魚,這些兇猛的食人魚在短短的十幾秒就將整塊吃的只剩一個骨架,甚至還有傳言食人魚將落水的人類吃了個精光,事實上真的如此嗎?

答案當然不是那樣。不久前,國外一檔節目《河中巨怪》主持人Jeremy,他表示做了一個實驗,首先他先在池中倒血液進去,就看到食人魚圍了過去,但也沒啥過激反應。

接下來Jeremy又扔了一塊帶血的肉片進去,這下不得了,食人魚群馬上就興奮了,瘋狂的分食這個肉片,沒幾秒就吃光光了Jeremy小心翼翼地走到池子中央,然而這群食人魚並沒有像想象中那樣撲上去分食他,而是甩都不甩他。

從上面的實驗結果,我們可以得出食人魚之所以有強烈的攻擊性,是跟水中的血液有關,加入落入水中的人沒有傷口或者水中沒有血腥味,食人魚不會主動攻擊人類的,

其實食人魚並不是那種看到有肉生物一下水就會不分由說的攻擊啃食的生物,這只是我們一廂情願的想象而已。

2.食人魚其實很膽小

曾經有一個研究人員為了測試食人魚和河豚的攻擊性,將一隻河豚和一隻食人魚放在同一個水缸中,結果令大家意外的是,食人魚沒有了以往的兇殘霸氣,躲在角落裡“瑟瑟發抖”,結果還是最後被兇猛的河豚一口吃掉。

可能有些人認為河豚比食人魚大不公平,那麼接著往下看。有一個養魚愛好者在自己的魚缸中養著除了食人魚還有其他幾種觀賞魚類,如圖所示紅色圈就是食人魚,幾個月過去了,這個魚缸竟然沒發生食人魚攻擊其他魚類的事情。

其實以前早有研究人員對食人魚的特點做過研究,研究結果標明:是人員並不是人類想象中那麼兇猛,常成群結隊時不可一世的食人魚,一旦離了群,就成了可憐巴巴的膽小鬼啦。相反的是食人魚很膽小,特別是在獨自在一個環境裡食人魚跟其他無攻擊性的魚類一樣膽小,還是有較大的魚類獵殺食人魚。

亞馬遜河流域,食人魚沒法氾濫

食人魚作為亞馬遜流域土生土長的生物,在千百萬年的進化過程中,它的族群早已適應了這裡的生存,跟其他吳中一樣在這裡既有促進它們生長的環境,也有制約它們氾濫的環境。

亞馬遜河流生活著各種各樣的生物,食人魚大致有水虎魚、食人鯧、淡水鯧、比拉魚等幾種,其中體型較小的水虎魚、食人鯧就是白鷺,鸕,蒼鷺,鯰魚的實物,甚至有些鳥類以這兩種食人魚為生。

體型較大的淡水鯧、比拉魚,則是鱷魚(凱門鱷),水獺,淡水海豚的食物,除了這些動物,食人魚的天敵還有很多,最重要而是在南美洲亞馬遜流域,那裡的土著人把食人魚作為食物,就像我們普通人看待一般魚類一樣,並沒有把這種魚當成殺星。

因為人類對自然環境的過度破壞和捕殺(被人類盯上就沒有好結果),令食人魚在自然界數量不斷的減小,甚至有些品種已經非常罕有,有專家指出,相信有一日,食人魚會消失在自然界。


總結:綜上原因,食人魚並沒有 氾濫的條件和實力,相反的食人魚還有滅亡的危險。


自然之樹


物種氾濫一般都是在特殊情況下發生,只有在一個物種來到新的環境之後,在這裡食物量充足又沒有天敵的限制,因此種群數量可以大幅度增長,例如比較著名的歐洲野兔被帶到澳洲之後,折騰了幾百年,數量最多的時候達到了100億隻,野兔會破壞草地植被,本身繁殖能力就比較強還沒有天敵,數量就會大增。



當地政府曾想過一個辦法來抑制野兔數量的增長,就是從外引進狐狸這種動物,讓它們來吃野兔控制野兔數量,但結果卻恰恰相反相對於狡猾難捕的野兔,澳洲當地呆萌的有袋動物更好捕,從而也導致了狐狸的泛濫,最終澳洲政府不得不開始清理狐狸。

從這個實際案例我們知道一個不受控制的物種,種群數量增長的速度到底有多快。那麼它們可以受誰的控制哪?那就是食物鏈,主要存在於食物鏈之中,那麼種群的數量就會處在動態平衡之中,並且著還有利於種群的優化發展。在食物鏈中有天敵的存在,而在種群中有弱者的存在,那麼最先淘汰的就一定是弱者,例如跑得慢、蹦的低或者不警覺的都被淘汰掉了。


受食物鏈的控制當種群數量稍有增長,這意味著它的天敵數量就會增長,因為有充足的能量供應就可以大量的進行繁殖了,而當天敵的數量一增長,就會消耗更多的下級物種,而下級物種的減少,反過來就會控制它天敵的數量。這就是物種在大自然中經過數十萬、數百萬年的進化中形成的相互制約關係,不然物種都有著過剩繁殖的趨勢,沒有制約關係,生態環境就直接崩潰了。

那麼食人魚是外來入侵物種嗎?它並不是,它們在亞馬遜河流域已經生存許久,它們也屬於當地食物鏈中的一個環節,並且算不上是頂級掠食者,因為還有很多天敵的存在。食人魚又習慣的被稱之為水虎魚,主要食物就是小昆蟲、蠕蟲還有腐肉等,通常都是成群的活動,這個時候它們是比較兇狠的,但當單獨活動或者數量較少是就比較膽小不敢主動攻擊。


食人魚鐵餅狀的體型導致它們遊動速度比較慢,同時亞馬遜河流域水比較渾濁,能見度小於1米,而對於食人魚必須保證獵物在25cm以內才能攻擊成功,因此說它們要想捕獵其它魚類難度還是很大的。同時食人魚還有很多的天敵存在,最著名的就是電鰻,一次高壓放電可以瞬間把周圍至少三十條食人魚送上西天,之後電鰻會慢慢的享受食物,不僅僅是食人魚大多數的魚類都怕電鰻。


這樣來看食人魚在食物鏈中的等級並不高,在它之上還有很多的天敵,這些天敵就是控制食人魚氾濫最好的辦法。當然它的名字也是有原因的,因為它們真的會主動攻擊人類,一般會造成身體表面出現道道傷口,如果食人魚數量眾多就會可能致人死亡。



科學黑洞


一物降一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