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动物是纯粹因为肉不好吃而到了泛滥的程度,人类也毫无办法?

飞龙在天9783


对于美国人来说,他们最头疼的动物就是亚洲鲤鱼,亚洲鲤鱼实际上并不是一个单独的物种,它是美国人对于鲫鱼,青鱼,草鱼等鲤科鱼类的总称,说白了我们平常在河里见到的淡水鱼,大多数都被美国人称为亚洲鲤鱼,亚洲鲤鱼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可能是最普遍的食物之一,但对美国人来说,亚洲鲤鱼简直就是灾难。

美国人不喜欢吃有刺,或者有骨头的肉类,而亚洲鲤鱼的小刺不仅多,且肉质也不合美国人的口味,所以很少会有美国人主动捕食,另外亚洲鲤鱼的繁殖能力极强,它们的鳃获取食物的能力更强,这就导致那些本土的美国鱼类,根本无法与亚洲鲤鱼进行竞争,于是久而久之那些本土的美国鱼类都死了。

另外亚洲鲤鱼的进食量也很大,它们一天可以吃掉自身体重10%的食物,吃得多就意味着长的快,例如一些亚洲鲤鱼的体型可以长到一米多长,那么如此之大的体型就意味着,这些亚洲鲤鱼在自然界根本没有天敌,于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今天的亚洲鲤鱼已经成为美国一霸。

好吧,说多了都是泪,美国为了消灭亚洲鲤鱼,可以说是费劲了心思,例如美国相关组织为了防止亚洲鲤鱼进入五大湖,计划花费数百亿美元的代价建造隔离网,但小龙虾的例子告诉我们,一旦某个物种入侵到另外一个生态圈,这个物种最终会占领整个生态圈,所以挡是不挡不住的.......


种植恒星


大吃货帝国都无法下口的物种有哪几种?都泛滥成灾了吗?

很少有能吃的物种在中国泛滥成灾的,在大家的印象中似乎从来都没有这样的物种,但其实还真有,而且很多还都是常见的物种!

一、福寿螺

福寿螺其实是可以吃的,但其存在大量寄生虫和口感实在不咋地,因此才导致泛滥失控!

福寿螺早期是作为水产饲料引入中国的,其个体比较大,生长繁殖快,适应性强,产量高,是作为动物饲料的极好来源!由于过度养殖,很多养殖场废弃后流失到了野外,其超强适应性造成了福寿螺泛滥成灾!

从1980年开始到2000年,福寿螺在中国的区域分布变化,从沿海向内地逐渐蔓延,甚至最远的已经到达了四川等地!

精心烹制下的福寿螺味道还是不错的,大家不吃的感觉主要还是寄生虫,但只要煮透之后并不存在这个问题,不过在过去数十年中的观念纠正过来变成大家喜闻乐见的食物,也许很难了,毕竟现在大家的选择余地也很大,一个心理定位已经在不可吃的位置时,基本上这个物种就已经逃脱吃货的惩罚了!

二、垃圾鱼

垃圾鱼就是清道夫,也是一个外来物种,本来是作为处理污水引进的鱼类,但其什么都吃,还吃其他鱼的鱼卵,适应性超强,而且其肉却不好吃,和福寿螺一样,成了老大难的问题!

垃圾鱼算是热带鱼,水温低于20度就很难自然过冬,因此它还没有蔓延到北方!不过在原产地南美以及东南亚和印度,却有吃的传统,甚至越南就直接葱姜蒜一锅炖,也许他们口味与我们不一样,毕竟大吃货帝国都不吃的物种,可能实在是不好吃!

越南人水煮原味清道夫,而据说清道夫的肉很腥臭,可能越南人的口味比较重!

印度人烧烤吃,感觉可以接受一点,不过这虎纹斑斓的,心理上有一道过不去的坎!

三、老鼠

绝大部分中国人是不吃老鼠的,但广东人例外,从心理定位上,老鼠就是一种哺乳动物,跟其他物种一样也是一种蛋白质来源!不吃老鼠完全是因为它们的生活习性,比较令人恶心,还传播疾病!其实老鼠的种类很多,全世界约有3000多种,适应性与繁殖力都超强,经常出没于厕所、厨房、杂物堆、下水道、垃圾堆放处等处这也许我们不吃它们的唯一理由!

我们很难区分广东吃的鼠是哪种,已经普通人眼中家鼠和田鼠统称老鼠,但扒皮去内脏后如果有人告诉你这是鸽子肉相信也无法区分,比较椒盐一下谁还吃得出?

尽管连桌子都差点吃掉大广东人毕竟还是没有敌过天文数字的老鼠,据不完全统计,老鼠的数量可能超过150亿只,而且老鼠性成熟早,没有发情期,一年四季都可以交配生产,孕期只有21天,一年可达6-8胎,一胎5-10只,相信您已经算晕了,因此在我们看这篇文章的同时,世界上正有数千万只老鼠准备待产!

国外泛滥成灾的则有:

1、美国的亚洲鲤鱼 2、欧洲的大闸蟹、小龙虾

3、澳洲的兔子和蟾蜍 4、丹麦的生蚝

5、挪威的帝王蟹 6、加拿大的火鸡

这些都是能吃货帝国垂涎三尺的美食,只是因为和我们的饮食习惯差异,导致了这些物种泛滥,当然这也是一件好事,加工下直接出口中国不就结了?互通有无嘛!


星辰大海路上的种花家


民以食为天,这句话,是老祖宗留下来的,而我们中国人可谓将这句话给发扬到了极致,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就没有中国人不能吃的,几千年历史积累的各种品类繁多的烹饪方法连一把土都能给你做的让你垂涎三尺,前两天看新闻,云南那边开始有人尝试着吃清道夫,而且据说那边清道夫都开始踪影难寻,有人甚至准备养殖了,所以,在中国的地界上,还真的挺难有什么动物能真正泛滥起来。

不过眼光转向国外,外国人的烹饪技术就比较乏善可陈了,而且外国人普遍觉得野外的东西不太安全,(不像我们国人一厢情愿的以为野外的就是天然的就是好的)这就直接导致他们无缘享受很多天赐的美食,这也导致国外动不动就会发生某些动物泛滥成灾的情况,甚至政府都得话费大把的金钱和精力去进行抓捕和灭杀。

较为著名的有以下这些:

澳大利亚的兔子

澳大利亚人说起兔子来就脑壳疼,因为土澳已经和兔子进行了长达百年的战争了,但是现在澳大利亚的兔子依然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不时就严重威胁着土澳草场的安全,土澳政府不得不每年花费几千万上亿美元进行灭兔活动,但是成效一直不显著。作为对比,我国四川一年吃掉3亿只兔子,全国一年吃掉5亿只兔头。

丹麦的生蚝

前段时间,丹麦使馆在微博哭诉:丹麦生蚝成灾了,丹麦人民要哭了。生蚝营养价值高,味道鲜美,丹麦人民平时也吃生蚝,但是无奈人口太少,而且生蚝吃的过多容易引发“三高”和心血管疾病,所以丹麦人在生蚝面前节节败退,而在我国,生蚝简直说中年油腻男的圣物,毫不夸张的说,用不了3年时间,中国人就能把生蚝吃成一级保护动物。

挪威的帝王蟹

2014年的时候有媒体报道,挪威的帝王蟹成灾,这种螃蟹可以长到2米长,重量可达15斤,在近海几乎没有天地,挪威人也会吃帝王蟹,但是还是因为人口过少的原因,加上烹饪方法不对(他们竟然吃蟹腿,不吃蟹黄和蟹膏!),而且捕捞较为困难,帝王蟹在挪威也成了一霸。

不过值得一提的说,2016年中国赴挪威的旅客暴涨400%,对挪威帝王蟹的嚣张气焰进行了沉重的打击。

加拿大的火鸡

西方国家每年在感恩节的时候,餐桌上都会有一道菜:烤火鸡。但是同学们别误会,老外餐桌上的火鸡其实就类似于我们八月十五桌上的月饼一样,基本都是一人叨一口,因为火鸡的肉比较柴,而且老外的烹饪技术普遍都是相当一般,所以平时一般没人会去吃火鸡,而火鸡没有了人类这个最大的威胁,数量增长的那叫一个快,加拿大魁北克的市民基本上一出门就能看见火鸡在街上遛弯,时不时会有火鸡看你不顺眼过来叨你一口,着也让加拿大的老百姓伤透了脑筋。

我们可以看到其实很多泛滥的动物都只能在国外逞凶,它们要是敢来国内,分分钟把它们吃成保护动物,谁让咱中国人的烹饪技术就这牛掰呢?

我,图腾,你,关注。


图腾观天下


基本上在中国就很少遇到难吃的动物,蝗虫,小龙虾,牛蛙等等,很多在老外看起来十分鄙夷的动物,到了中国人的餐桌上,都能化腐朽为神奇,变成一道道美味佳肴。但是有几个却是例外。

清道夫鱼,这种鱼的长相就比较另类,全身黑色花纹,背鳍 2个,无侧线鳞、体侧仅有 4排大鳞,鱼鳃就像一把梳子,貌似还有胡须,勉强可以作为观赏鱼。清道夫鱼的得名是因为这种鱼根本不挑食,什么都吃,水底垃圾,鱼粪便,虫卵,鱼卵,青苔,微生物等等,基本上听起来有一点点营养的物质,清道夫鱼来者不拒。我国最初引进清道夫鱼就是因为进化水质,可奈何这种鱼对于环境不挑,对食物不挑,繁殖能力极强,很快就在野外泛滥起来,让人头疼。

于是中国人动用了祖传秘籍,治不了你,那就吃。于是大厨们动用各种烹饪方式,煎炸烹煮。可是味道还是不怎么地,尝过清道夫鱼的人都感觉这种鱼骨头多肉少,肉质还特别粗糙,实在是提不起来国人无穷无尽的食欲,所以一直就很少有人吃。另外更重要的是,清道夫鱼实在是太不卫生了,什么杂食都吃的鱼,体内肯定有害物质也很多。

现代人们对于养生的思想逐渐在提高,自然对于这种垃圾鱼类是根本没有欲望的。所以想从根本上治理清道夫鱼泛滥的问题,国人在吃上面的诀窍还真是用不上了。

福寿螺,个头大,长相酷似田螺,也叫巨型田螺。20世纪80年代左右引进我国。虽然长得跟田螺很像,但是味道可是却差了一大截。人们最初引进这种生物的目的是为了给很多水产提供食物,但是没想到,福寿螺可不是个善茬,它繁殖能力极强,对环境不挑,对食物也不挑,这点跟清道夫鱼如出一辙。很快人们就发现这种巨型田螺的危害,福寿螺成为了侵害所有人工养殖植物的元凶,比如荷叶,水稻,一旦受到福寿螺感染,减重减产这是肯定的。

更加致命的是,福寿螺本身自带病菌,比如很多人食用了没有完全煮熟的福寿螺,感染了广州管圆线虫病,甚至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与脑膜脑炎,引起头痛、头晕、发热、颈部僵硬、面神经瘫痪等症状,严重者会出现瘫痪、嗜睡、昏迷等,甚至死亡。 也因为不彻底的烹饪手段可能会造成的严重后果,除了那些勇于尝鲜的资深吃货以外,喜欢福寿螺的人真是不多。自然靠吃,目前是解决不了泛滥的问题了。

虽然人们现在提出了很多防治福寿螺的措施,但终归也是治标不治本。所以以后再引入外来生物的时候一定要慎重啊。


科学认识论


俗话说“世界万物可以盘”,那泛滥,只有盘它;但是。。。。。。。。

题主说的肉不好吃造成泛滥的可以理解,第一是因为在生物生态链中,它没有天敌,本身又对环境适应能力强,造成大量繁殖,引起泛滥成灾;其次,本身肉难吃,也没有什么营养价值,人类对它也没有兴趣,造成了泛滥成灾;这种物种还是比较多的,今天我想说的是一种鱼---(清道夫),同时希望可以引起重视,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

清道夫,学名叫甲鲶,原产地南美洲,起初引进国内主要可以清洁水质,多用于养殖鱼箱杂志的清洁,但是因为每个人的理解观念不同,可能处于“好意”,在河流中随意放生,因为清道夫本身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比较强,食物摄取的也比较杂,同时外来的物种也没有天敌,而清道夫是属于夜行鱼,在我们河流中大多数鱼都属于白天活动,生物钟的不同等一些列的因素造成这种鱼已经在南方的河流中泛滥成灾。

那这种鱼的肉怎么样?其实这种鱼本身刺多,主要吃其他鱼的排泄物,藻类,河床的垃圾等,造成肉质粗糙,口感难以下咽,本身肉的营养价值也很低,勾引不起多大的食欲,在国内的餐桌上几乎没有,这样的恶性循环,肆意繁殖,必定会导致生态链的破坏,泛滥成灾。

其实目前也没有很好的办法治理这种鱼的泛滥,而在产地,有凶猛不挑食的美洲鳄等食肉性动物可以抑制它的疯狂,但是我们不可能在引进新的外来物种治理已有的外来物种,我们现在只有不随意丢弃或者放生,增强我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的认识,就是在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谢谢!


蜗牛科学



有毒的甘蔗蟾蜍被引入作为控制甲虫侵扰的误导性尝试的一部分,它很快取代了预期的猎物,成为澳大利亚最具破坏性和最令人憎恨的生物之一。没有澳大利亚人认为蟾蜍好吃。



现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当局认为,他们将激励居民集体参加周六晚上的“大规模屠杀”活动。

治蟾委员会希望人们寻找并抓住这些蟾蜍,甘蔗蟾蜍繁殖迅速,贪吃,能毒死大多数敢于吃甘蔗蟾蜍的动物。


星期天,这些活捉的动物被带到一个收集点,在那里它们将被称重,被冷冻或者被毒气毒死,尸体变成肥料。

只有没有受伤的人才会被允许参与清除蟾蜍活动。



“甘蔗蟾蜍可能是最恶心、最具破坏性的生物,”昆士兰政治家谢恩·克努特说,他提出了“蟾蜍日”的想法。“它们正在杀害我们的本地野生动物,它们正在接管我们的澳大利亚,它们正在全国跳跃。”



克努特自2007年以来一直在推动一项向清除这些生物提供40英镑赏金的提议,他说,每只成年雌性甘蔗蟾蜍每次都能产出20000个卵。



甘蔗蟾蜍于1935年从南美引进到昆士兰,本来为了控制甘蔗种植园的害虫,但蟾蜍跳得不够高,吃不了生活在甘蔗茎上的害虫。



昆士兰当局称,这种长达20厘米的两栖动物构成了环境威胁,威胁到澳大利亚的许多本土物种。



它们传播沙门氏菌等细菌,并从皮肤腺体中产生剧毒毒液,可以杀死捕食者。蟾蜍也是贪婪的捕食者,吃昆虫、青蛙、小型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甚至鸟类。甘蔗蟾蜍变得对人类有害了。



“蟾蜍日”组织者正在为抓住蟾蜍最大、蟾蜍总重量最高的人颁奖。从好吃的东西从甘蔗蟾蜍奖杯——由填充的甘蔗蟾蜍制成,到当地度假胜地的奖券。



治蟾委员会意识到一年一度的活动可能不足以满足当地的蟾蜍控制需求,该委员会就如何在家中将蟾蜍冻死提供建议。



皇家防止虐待动物协会赞扬了这项努力。但有一点需要说明,发言人迈克尔·贝蒂说:“只有蟾蜍被人道杀害,我们才会支持这项计划。换句话说,希望它们不会被棒球棒、板球棒和高尔夫球杆击中。”。

当然亚洲某些喜欢蟾蜍的老饕强烈谴责澳洲人这种做法,简直暴殄天物。锅碗瓢勺、油盐酱醋都准备好了,就是机票没准备好。


军机处留级大学士


绝对是袋鼠…没错,澳洲是允许捕杀袋鼠,并公开售卖的。在澳洲,袋鼠的数量比人还多,真的一点都不珍贵。澳洲政府为了限制袋鼠的数量,允许捕杀一定数量的袋鼠,可是从未到过这个数量…原因是…袋鼠肉真的真的真的太难吃了…之前刚到澳洲,看到袋鼠肉很好奇,这种国宝也能吃???后来才知道,是个假国宝…澳洲用袋鼠做国家象征,纯粹是袋鼠这货只能向前跳,不能向后…袋鼠肉那口感和外观,和牛肉还挺像的…就是特别特别馊…一般都会用好多佐料去腥,可吃起来还是像馊掉的牛肉…吃袋鼠肉绝对是酷刑…这也就是为什么澳洲那么多袋鼠,还允许捕杀,却没人杀袋鼠的原因了吧



it咸鱼


没有因为肉不好吃泛滥到“人类”无办法的动物

第一时间有很多念头出现在脑海中,但是我发现问的是人类,并没有专门的说哪个国家。所以我的回答是没有。这个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动物因为不好吃泛滥到“人类”没有办法的。只能说是某个国家泛滥而他们国家人民没有办法有可能。但是要是说“人类”没办法,换谁都不会相信。

强大的中国奇葩美食

中国连蚯蚓,老鼠,水蟑螂,毛毛虫,蝗虫,蝎子,蜘蛛,蟾,蜈蚣,都做成了美食。可以说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皆可成美食,还没听说在中国有动物能让中国人束手无策的。

某个国家泛滥也是暂时

像其他几位回答者说的那都是因为国家内部不爱吃才会泛滥,但也只是某阶段,不会达到人类无办法的地步。如果那些国家将泛滥物种进行低价出口,那只能让各国人民饱了口福,国家还能得到收益。至于极其极其另类的也就是目前没人吃吧!但永远都不会到达没办法的时候。

俄罗斯的蝗虫灾难成灾(真香)

澳大利亚的兔子成灾(真香)

德国的小龙虾成灾(真香)

丹麦的生蚝成灾(真香)

美国鲤鱼成灾(真香)

中国的两种入侵物种

至于那些到中国当了两天的入侵物种,那都是笑话,听说现在,在南方就已经有吃“清道夫”的了。并且有的厨师已经研究出“清道夫菜品”了。

还有那些年传说的入侵物种“巴西龟”更是在现在成为了餐桌上的一道美食,更有大厨们的花式做法,可以说是五花八门的吃法。

虽然我的回答跟其他回答者不一样,但是绝对没跑题。希望对您有帮助。


12时夜宵


作为站在地球生物链顶端的生物,人类几乎可以吃所有动物的肉,不过很多动物本身肉质以及身体组织并不适合食用,但看到很多回答都在说老鼠因为肉不好吃而泛滥,其实这是严重错误的。

<strong>

老鼠是因为携带病毒

老鼠的肉质其实与田鼠、竹鼠的肉质很相似,田鼠和竹鼠很多省份都有食用,而且还被奉为美味,之所以老鼠(小家鼠、褐家鼠)没有人食用,是因为此类老鼠生活的环境以及食物环境中携带有大量病毒和细菌,如果在烹饪过程中没有处理得当,很容易滋生鼠疫或者其他疾病,这才是老鼠没有人吃,城市老鼠泛滥成灾的根本原因。

福寿螺是因为寄生虫

另外,还有人认为外来物种福寿螺也是肉不好吃而在我国泛滥,其实这个理解也是错误的,与老鼠一样,福寿螺其实肉质也很鲜美,曾经在我国甚至还有一段时间人工养殖经历,后期不再食用,泛滥成灾是因为福寿螺体内的寄生虫。福寿螺体内有大量的广州管圆线虫以及卷棘口吸虫,这类寄生虫如果进入人体会引发严重的脑部疾病,所以逐渐放弃食用。

甲鲶鱼才是肉不好吃

单纯因为肉质不好吃而泛滥的动物,目前基本仅有甲鲶鱼,也就是我们所常说的清道夫,这种鱼不能说肉质不好吃,而是肉质含量很低,体内骨骼很发达,且外表层拥有厚厚的盔甲,不管是红烧还是酱焖,都难以下咽。清道夫原产于南美洲河流,作为观赏鱼进入我国后,因为放生意识淡薄,导致此类鱼在我国河流泛滥,且没有天敌,食用其他鱼类的鱼卵造成自然生物链破坏。

欢迎关注“地理有意思”留言一起探讨。


地理有意思


这种说法很不准确,一种生物的泛滥有两大原因:一是该生物吃的太好了;而是该生物被吃的太少了。能同时产生这两种因素的只能是外来入侵物种了,因为在局部区域内经过几十万年上百万年的发展演化,所有的生物之间已经形成了严谨的限制平衡关系。而外来入侵物种到了一个新的地方,什么都吃并且没有特定的天敌,自然种群数量会大涨。

首先来说一下清道夫

清道夫是外来物种,最初引入清道夫是为了清理河道的垃圾,改善水质。清道夫从它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来,它可以吃各种河底的有机物等,例如食物残渣或者其他鱼类的排泄物。但除此之外清道夫也吃其他鱼类的卵,并且优先级排在第一位,这是我们没有想到的。清道夫也并不傻,它们会先吃好的,是在没有吃的时候才会去“清理垃圾”。

这种鱼属于外骨骼鱼类,肉非常少并且不鲜美有异味,还可能含有细菌有害物质等,因此中国人是很少吃清道夫的。这种鱼类对温度有要求,所以它们泛滥的地方是南方例如两广一带。

再来说一下澳洲兔

上个世纪澳洲兔子最多的时候超过了100亿只,兔子不好吃吗?对于一些人来说应该算得上是美味,但是数量太多了吃也吃不完。这些兔子大量的啃食牧草,到处钻洞破坏破坏环境。同时它们惊人的繁殖力也让兔子数量大增,在一望无际的牧场上没有什么是兔子的天地,吃的好被吃的少自然就会泛滥起来。

当地政府曾引入狐狸来对付兔子,但是比较失败的是狐狸虽然吃兔子但是更喜欢吃当地行动缓慢的有袋动物,征服又不得不开始清理狐狸。

第三种说中国的首批外来入侵者之一福寿螺

福寿螺和田螺比较相似,但是福寿螺的个体更大、适应性更强、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更加明显,同时由于它们体内有寄生虫不适宜食用,并且它们也并不美味。这也导致了福寿螺在中国境内的泛滥。图:粉红色的都是它们的卵

最后再说一下入侵美国的亚洲鲤鱼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引入亚洲鲤鱼主要包括对青鱼、草鱼、鳙鱼、鲤鱼、鲢鱼等,目的是为了改善当地的生态和水质。但是随着数量的增加,亚洲鲤鱼已经控制不住了开始向五大湖进发,美国政府为了防止亚洲鲤鱼入侵五大湖斥资100多亿美元进行防护。

亚洲鲤鱼体型巨大,最大的能超过1米,重八九十公斤,如果美国人吃鲤鱼可能它们的数量还会受点控制。

如果有办法把这些入侵泛滥的物种做的跟小龙虾一样美味,那么它们应该是泛滥不起来的,看看小龙虾就知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