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国现有的工程技术来看,有能力给喜马拉雅山脉开个豁口让季风吹过来吗?

雪鹰365


青藏高原海拔大都在4000米以上,西藏高原是世界最高的高原。


在横断山脉地域有条澜沧江向东南方向流去,最后经过泰国,缅甸流入大海。在我国澜沧江出口处有片热带雨林灌木林,还有云南省的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地区,是因为低气压带向北运动,西南季风从印度洋带来大量气流,使得该地区灌木茂密。因为这些地方地处河流谷底,海拔比较低,气流从河谷蔓延,所以澜沧江河流沿岸,在泰国到云南段植被茂盛。还有就是在孟加拉国与西藏高原东南部,也就是藏南有块热带雨林气候,受印度洋西南季风影响植被茂盛,该山谷随着海拔升高灌木逐渐减少,植被受山地垂直地带性分布明显。由于青藏高原地区大都海拔4000米以上,在喜马拉雅山中部开缺口的话很难,要想气流进入西藏,再到内陆地区,必须要干掉一条长十几千米,深度达1000多米,最小宽度200米的缺口,才能把西南季风带来的气流引入到西藏高原及内陆,可想而知很难。况且青藏高原南部边缘地处在喜马拉雅山地震构造带,地壳运动频繁,用炸弹很容易诱发大地震,那印度首都新德里及北部地区将是灭顶之灾。所以这一设想不太现实。


GodDved85775061


先不用工程技术给喜马拉雅山开口,也不用一排排氢弹炸,还不用成千上百万吨高爆TNT轰,目前有现成的口子,就是喜马拉雅山大拐弯处,河流向南横穿切开喜马拉雅山,下切侵蚀形成5000多米深的大峡谷,南端出口有几十公里宽。正是由于这么一个峡谷存在,对青藏高原东部产生了深刻影响。

首先峡谷内发育着典型的热带季雨林气候,植被茂密,降雨量非常丰富,很显然是印度洋季风影响,大家最关心的季风可以深入青藏高原多远呢?看下图

绿色部分是印度洋季风所能深入的地区,如果看到的仅仅只占一小部分,就认为影响力不大,就错了,我们在看下面一张图,红色箭头指向的地区是唐古拉山山脉区域,这里是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如黄河、长江、澜沧江、怒江,分布着许多大的冰川,是我们国家重要的淡水储存地,这些冰川的发育与雅鲁藏布江的峡谷有着直接联系,正是由于印度洋水汽源源不断补给,才使这些大江大河长久不息流淌着,哺育着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繁衍生息。

有人可能问,这么一个河流峡谷,能深入到这么远的腹地?可不能小看印度洋,虽然它的面积比不上太平洋、大西洋,但它是唯一存在于赤道区域占比高的大洋,这里终年太阳高度角高,获得太阳辐射能量多,高空大气动力属性好,能翻越高大的山脉,可以深入腹地更远,更远……

在大拐弯处有一座高大的山脉,南迦巴瓦峰,海拔7782米,紧邻着的雅鲁藏布大峡谷绕着它转了一个马蹄形的弯,随后通向印度洋方向延伸出去。其巨大的三角形峰体终年积雪,云雾缭绕,从不轻易露出真面目,所以它也被称为“羞女峰”。沿着318线,去过西藏的人归来都说,能看见它,全凭运气。很显然它的水汽非常充足。

西藏的林芝,是西藏自然环境最好的地区,号称“西藏江南”,气候湿润,参天古木,第四纪冰川遗迹等,这一切也源于雅鲁藏布江峡谷的影响。

回到正题,如果我们给喜马拉雅山开个大口子,在哪个位置开?如果比这个峡谷还宽,那季风真有可能到了西北地区,即使到不了南疆,也能深入到河西走廊或黄土高原区,季风能度玉门关了。这个口子开多大合适?开多大能翻越青藏高原?这恐怕不是建几个模型,理论推算一下就能得出一套数据,就工程来说,也不是一年两年能完成的。

如果我们在雅鲁藏布江峡谷基础上拓宽,口子开大,可以实施吗?可行,但有一个问题恐怕是最难解决,要改变青藏高原的地理环境,这么多热量和水汽涌入到青藏高原,可能会引发冰川融化,高山永久冻土解冻,第四纪古冰川绝迹,长江、黄河河水径流难以控制,还有气候、植被、土壤、动物等都要发生相应的改变,风险很高。如果我们开的口子适中,引发的地理环境微小的改变,局面可控,这也会是造福于子孙后代的好工程。今天我们谁能想到完成了毛主席他老人家的遗愿,三峡工程真正是“高峡出平湖”。


地理纵横


喜马拉雅山开个洞不是笑话。央视制作的《大家》栏目2006年《气象专家叶笃正的风云人生》一期中,气象学家叶笃正曾经受命前往西藏进行科考。研究将印度洋水气引进中国西南的问题。

有兴趣的可以搜视频去看看。

叶老经过3年时间的研究,得出来最佳的高度,最小的直径,打一个隧道,甚至可以使新疆的荒漠成为绿州。

兴奋的叶老把相关报告都上交中央了。

工程当时都有能力做,更不用说现在。

之所以后来没有动手,主要是考虑会使南亚大陆减少水流2成左右,对南亚各国的伤害太明显。

《不见不散》中这个梗,应该就是出自于此。

叶笃正(1916.2.21—2013.10.16),又名叶平斋,出生于天津,祖籍安徽省安庆市,气象学家,中国现代气象学主要奠基人之一、中国大气物理学创始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开拓者。

叶笃正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3年,在浙江大学获硕士学位;1948年11月,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1980年,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所长,并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1年至1985年,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1979年至1987年,任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2006年,获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叶笃正早期从事大气环流和长波动力学研究,提出长波能量频散理论;20世纪50年代,提出青藏高原在夏季是热源的见解,由此开拓了大地形热力作用研究和青藏高原气象学;提出北半球大气环流季节性突变并引发一系列研究;60年代对大气风场和气压场的适应理论作出重要贡献;70年代后期,从事地-气关系和倡导全球变化研究并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





难得浮生闲半日


以我国现有的工程技术来看,有能力给喜马拉雅山脉开个豁口让季风吹过来吗?

基建工程中,能想象到的咱中国人全干完了!两千多年前的秦始皇时期就给中原地区造了一个篱笆,看这到了现代社会,难道拆个篱笆有那么难吗?我们来不负责任的论证下,这个工程有性价比不?造了之后有产生其他后果吗?

了解中国地理的朋友应该都很清楚,青藏高原是受到印度板块的抬升而形成,据研究珠峰的高度在地质史上曾经比现在的8848还要高,由于地质运动以及山体的坍塌才是当前的高度!不过比较有意思的是,喜马拉雅山尽管在青藏高原外围是最高的,但整个青藏高原并不低,它的平均海拔都在4000M以上,而且在青藏高原的东北以及西北优势连绵的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以及巍峨的昆仑山!简单的说,如果要让水汽进入南疆腹地的话,至少要在喜马拉雅山以及冈底斯山和喀喇昆仑山等区域开辟一条长度至少600KM以上,宽度超过10KM,深度约4-5KM,挖个喜马拉雅山到也算了,但连挖三四座山,还要挖透整个青藏高原似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哈!另外对于600KM的路程来说,10KM也就是条羊肠小道,效果如何还值得商榷!

中国大部分水系发源地是青藏高原,假如挖穿了喜马拉雅山,然后如愿以偿在让水汽到达了青藏高原的腹地,海拔3-4KM左右的日喀则地区,那就很好玩了,大量温暖湿润的水汽在这里凝结成雨,,通过雅鲁藏布江进入印度重新汇入了印度洋,结果印度投诉再三,因为我们的喜马拉雅山工程造成了雅鲁藏布江水量大增,导致印度布拉马特拉河水灾泛滥,要求中国将山口填回去哈!

如此多的水系发源于青藏高原,突然增加的大量水汽将导致青藏高原雨水泛滥,将会让各条从高原上发源的河流势能十足,因为中国是一个从西到东落差达4000M以上的斜坡地形,那么可想而知,在中东部最富庶平原地区的遭遇就可想而知了!

看来这个工程在还没照顾到新疆之前就已经让印度和中国东部平原深受其害了,看来新疆还真是不受待见,居然还要付出那么大代价才能汇集到新疆?看起来只能放弃这个方案了,即使咱中国是基建狂魔也不能将东部沿海给害了吧,手心手背可都是肉呢!


星辰大海路上的种花家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来看一组地理数据。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平均海拔6000多米。喜马拉雅山脉可不是普通的山,全长2450km,宽200~350km。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4000多米。



以我国现有的工程技术能力来看,有办法给喜马拉雅山脉开个豁口,让季风吹过来吗?

可以肯定的回答,不行,这纯属异想天开。不要说我国,就算集合全世界的资源,目前短时间内也办不到。我国的三峡工程、南水北调等在这个工程面前就是小巫见大巫了,因此不管是在政治经济还是在工程技术上都不具备可行性。既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还有可能引发环境灾害。

普通TNT爆炸性能低,那我用核武器炸可以吗?不行的,核污染太严重。并且集中在那一块引爆核武器,还会引起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大地震。



让能够让季风通行的豁口,可不是普通的隧道那么简单,要有足够的大小。以喜马拉雅山脉的地理跨度,豁口的长度至少要上百公里,宽也要有几公里。这么多土方,怎么运输堆放都是问题。强行改变地质结构,还有可能产生地质灾害。

先不谈工程量,如果喜马拉雅山脉开条口子,让印度洋的季风吹过来,青藏高原等西北地区真的能变成鱼米之乡吗?

答案是否定的。即使开条口子,对我国西北部的气候也不会产生较大影响,更不会变成鱼米之乡。除非让整个青藏高原的海拔降低,否则气候还是那么干燥寒冷,更别提让季风吹进大西北了。如果能让整个喜马拉雅山脉的高度跟青藏高原齐平,到那时青藏高原的气候环境可能比现在要好一些,不过住在下游的就要遭殃了,青藏高原融化的冰雪,会使下游成为泽国。




以上纯属科学探索菌的个人观点,若有更多真知灼见,欢迎大家在评论区下方留言。一名自然科学爱好者,长期从事科普创作,欢迎关注。内容原创,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您的点赞就是对我最大的支持。


科学探索菌


这个问题讨论热闹,实际大多对喜马拉雅的南侧都不了解,@地理丛横 苏老师提到了一点,我这里在补充一些知识点,增加对喜马拉雅山南侧的了解。

下图为一副生机盎然的森林景象,拍摄于我国的西藏地区,就在喜马拉雅山南侧沟谷之中,为什么这些沟谷有这么好生物群落呢?因为这些沟谷就是大家期望那样,是东西走向的,海拔低,恰好可以接收印度洋的暖湿气流。

实际上喜马拉雅南侧有12条这样东西走向的沟谷,最深为500-600公里,就是喜马拉雅山南侧的豁口,是西藏地区最后的秘境和富饶的地区。著名的有五大沟,分别为亚东沟,陈塘沟,嘎玛沟,樟木沟,吉隆沟。其中亚东沟有“西藏粮仓”之称,风景秀丽。樟木沟是著名318国道终点,所以爱好骑行的同学们,拉萨不是终点,樟木沟才是哦。吉隆沟是西藏最大最繁华的口岸,佛教由此传入西藏,以前我国西藏一些人员要到内地开会时,还会从此绕道印度在北上回到国内,因为这样反而便捷。

所以回到题目,那些动不动要怎么炸的网友,要不要先去这些地方旅游一下,绝对不虚此行啊。奇思妙想也是要结合实际啊!


科学解读,不同解读,欢迎点赞评论哦!


昆仑还东国


以我国现有的工程技术,给喜马拉雅山脉开个豁口,完全有能力实现,但有没有必要实现此工程,以及季风吹过来的作用有多大才是关键所在,单纯的山体开口并不是一项多么复杂的工程。或许因为喜马拉雅山脉的特殊性,毕竟高海拔,拥有世界级高峰非常多,所以开一道口子的技术看似很复杂。其实杀鸡都不用牛刀,我国当前青藏铁路、高原公路、沙漠公路这么复杂的工程都能完成,更何况只是简单的开采山体,只需要克服高海拔作业这一点就可以了,剩下的只是时间问题,这活甚至国内矿产开采企业都能做。
但是我们首先要考虑到,开口季风吹过来增加降雨只是存在于理论当中,毕竟西藏高海拔世界第三极,季风过来以后能否形成有效降雨不得而知,如果耗费超额的工程,实际带来的价值却不高,那此工程意义不大,更别谈想要季风最终影响我国西北干旱地区。我国主要的产粮区主要还是集中在低海拔的华中、华北、东北区域,高海拔即便降雨增加功能整体也不会增强。此外,喜马拉雅山脉是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天然分界线,除了有保障我国边疆的作用以外,也用于划分不同国家的领土主张,我们所熟知的珠穆朗玛峰一半在我国,一半在尼泊尔,所以在喜马拉雅山脉开口还涉及到领土问题。纵观这一区域只有林芝地区比较适合,但其实林芝地区本身就有缺口,也是降雨最丰富的地区。
欢迎关注“地理有意思”留言一起探讨。

地理有意思


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其高度和尺度对于南北两面的气象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对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来讲,是一道天然的屏障,造成西藏以及西北地区的干燥状况。

于是很多人脑洞大开,在电影《不见不散》里,葛优就开始忽悠,把喜马拉雅山脉炸开几十公里的大口子,把暖湿气流放进来,使得青藏高原变成鱼米之乡。

这个题目也问到了,以我国现有工程技术来讲,能否实现?我只能说,太小看喜马拉雅山脉了,其平均海拔在6000米左右,即使要炸开几十公里的横向大口子,也要考虑其南北厚度也达到几百公里,这样的工程量,和三峡工程这些巨型项目相比,那是成数量级的难度。


有人讲了,只要放上几个原子弹,什么山炸不开,问题是爆炸后的这些土方也是巨大的,释放原子武器来炸山,也没有那么简单,爆炸的辐射沾染问题如何解决。

而且喜马拉雅山脉横跨多个国家,一旦动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是暂时无法预估的,必然会遭到各种反对。

所以喜马拉雅山脉开个豁口让季风吹过来,这只是个脑洞而已,即使炸开口子,也无法实现想象中的气候变化。


量子实验室


很早以前,牟其中就提出这个设想:将喜马拉雅山炸开50公里的缺口,将这个缺口的海拔降低2000米,这样印度洋温暖湿润的气流就能进入青藏高原,青藏高原乃至整个西北地区干旱的气候就能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大西北变成“塞上江南”指日可待。

当时牟其中作为中国首富,地位超然。他的想法得到了众多专家附和,甚至有官员公开表示支持,眼看该方案就要进入论证阶段了,牟其中入狱,此事不了了之。

个人认为,这个方案是不可行的,原因如下:

第一:可操作性

先不谈外因,比如说政治因素、经济条件等,只说工程本身,要想炸开一个长度50公里、高度2000米的口子,所需的炸药就数以亿计,爆破点位无数,其中勘探、设计、运输、施工等等,连同配套的基建,这是何等浩大的工程!

喜马拉雅山脉海拔高、气候恶劣、地质条件差,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实施这么一个堪比造城的项目,可操作性几乎为零。

第二:取得效果

假设一切条件具备,施工也顺畅,我们炸开了喜马拉雅山东段的断裂地带,印度洋的暖气流将进入三江源地区。

在完美的气候条件下,三江源地区的降水量的确会增加,但是接下来海拔更高的北部青藏高原将成为水汽最大的阻碍,这股水汽连四川重庆区域都进不了。

炸开喜马拉雅山无非是在藏南地区再创造几个绿洲,对于西北地区的干旱毫无缓解的迹象,达不到预期效果,根本不值得那么操作。


弥江小地主


埋下一排氢弹,轮番轰炸,把山全炸碎了之后再做修整,就可以做出一条规则且有效的通道。但是让季风吹过喜马拉雅山却并不见得是个好主意,对环境的破坏性太大了。

开山裂石,人类的力量在一两百年前就可以做到这样的事情了,炸不掉一座山,是因为炸药不够,喜马拉雅山纵然庞大,但是却不是丝毫无法撼动,只是代价很大。代价之一就是动用的人力物力,喜马拉雅山不是一座山,是一道连绵的山脉,一道让季风通过的口子,太窄了可不行,同时还得消除大片区域的较高地形,使季风能通过较远的区域。这样的工程量可不是钻几个山洞修高铁那么简单,工程量将十分庞大。

代价之二,喜马拉雅山确实挡住了一些南方来的水汽,但是由于地形的因素,使得一些水汽在南麓就降了下来,一些则逐渐攀升到较高的山峰上成为冰盖,对区域的气候调节有重要作用,开一道口子本身就会毁掉很多冰川,温暖湿润的季风吹进来后,更会加速冰盖的融化,短时间内大量积雪化为水,当地要被淹了,水往低处走,下游也会被淹了,水体的重新分布使得从西到东大量区域环境改变,这个代价就太大了。

所以结论就是,不惜代价是可以做到,但可行性并不高,喜马拉雅山的存在形成了独特的环境,当地的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已经形成并存在了数百万数千万年,没必要横加干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