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应聘高校教师,导师一作,本人二作的论文成果高校认可吗?需要注意什么?

小时光9728


我是一叶知秋有仙则名,我来回答。

博士毕业后好多人选择继续从事科研工作,于是高校和科研院所成了非常好的选择,谁都知道,进高校时学校最看重的就是博士的科研实力,更直白一点,理工科主要看SCI、EI论文数量,社科类主要看CSSCI、SSCI论文数量,那么,导师一作、本人二作的论文高校会承认吗?

以前,以叶秋的了解,导师一作、本人二作是不太被承认的,高校只认一作,不过随着形式的变化,导师一作、本人二作的文章在有些高校也被承认,不过肯定不能按整篇算,一般来说如果算的话可能按半篇算,下面是山西财经大学人才招聘公告,第六类人才针对的是刚毕业的博士或者刚出站的博士后,导师一作、本人一作的文章学校承认,不过只算半篇!

当然,还有很多高校只认一作,不认二作,比如山西唯一的211双一流高校太原理工大学,在招聘博士时就只看一作,不认二作。

山西历史最久、和工大齐名的山西大学在这一点上和理工大取得了一致,也是只认一作、不认二作!

所以,导师一作、本人二作的论文有的高校不承认,有的高校承认,即使承认的高校,也不会被算作整篇,不管承认还是不承认,各高校都有充足的理由,对于不承认的高校来说,导师一作学生二作,如果学生和导师关系好或者导师为了学生毕业都可以带上学生,毕竟,学生二作对导师没有任何影响,不管是职称评聘还是科研奖励!


同样,对于承认的高校来说,理由也很充分,毕竟,在有的高校学生一作导师通讯的文章对老师影响挺大,首先,这类文章在评职称时一般不起作用,然后,在奖励这一块导师也有可能受影响,于是,一些年轻老师为了评职称可能会让学生让出一作的位置,考虑到这种情况,导师一作学生二作也说明学生做了很多工作!


那么,对于博士本人应该注意什么呢?因为本人一作和导师一作本人二作文章的权重不一样,本人一作的文章最受重视,在任何时候都好使,所以,在可以的情况下,如果自己做了主要工作,还是要跟导师说明白,要求本人一作,导师通讯,毕竟,除了毕业,找工作也是头等大事,入职后的安家费和岗位等级也是大事,当老师后请副教授也是大事,而所有这些,只要本人一作绝没有问题,而如果是导师一作本人二作很可能不被承认,尤其是评职称,基本不会承认!当然,如果导师对论文也有迫切需求,可以适当的让一篇出来!

所以,本人一作才是王道,本人二作评职称不好使,找工作是否好使还要看运气,所以能一作绝不要二作,最多给导师一篇就可以了!


一叶知秋有仙则名


去年我作为学院教授委员会一员面试了几个博士,说一下我们的招聘标准。

参加我们学院老师应聘面试的博士来自清华、北大、武大、中国传媒大学、人大等。

几个人的简历发给了所有的教授。

我们拿到简历后,一般都是先看老师的科研,再看专业对口,再看学历背景。

作为人文社科领域专业,我们评价老师的科研第一看CSSCI核心论文,二看核心期刊论文。

有的面试应聘者,如果是跟导师合作的论文,导师一作,自己二作,会特别标注一下。这样的话也能凸显出自己的实力。

因为以人文社科领域的论文而言,导师挂一作通常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导师切实进行了指导,比如导师提论文创意,提论文框架,研究生负责把导师的研究思想通过论文落实到位。

第二,研究生主要负责论文创作,导师负责联系发表,因为现在发表CSSCI核心期刊论文,需要人脉资源,有的需要交版面费,且版面费多半还不低。而且,有的刊物规定第一作者必须达到某个级别之上,比如副教授以上,硕导博导等。这就导致即便硕导博导在论文的写作中没有贡献多少智力成果,但仍需要挂第一作者,第一为满足刊物作者要求,第二版面费和人情资源都是导师的付出,自然也应该挂导师一作。

第三,还有一种情况是研究生自己写作,自己联系,自己付版面费,但是迫于导师压力,不得不挂导师一作,导师在这个过程中基本是零付出,这种情形也有,也通常是导致师生矛盾的根源之一。

根据我的观察,第二种第三种越来越成为常态。基于此,博士二作是被学界普遍认可的,也是评判博士科研实力的一个重要参考标准。另外,博士二作通常还有一种微妙的效应,就是体现一种传帮带,博士应该是导师的得意门生,能力是被导师充分认可的。

我们最后招了一个中国传媒大学毕业的博士,他博士期间发表的几篇C刊论文,都是导师一作,他二作。

所以,就一般大学的标准而言,博士二作我我身边很多学校也是认可的。当然,也不排除一些高校不认可。所以最后还是要参照你就职单位而定。最后,有能力的话,最好还是一作。

以上,供参考。


孙卫华


真经在大学里负责教师招聘。大约7、8年前,我到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名校招聘的时候,经常会发现,一些博士学历特别亮眼,本科C9,然后在国内顶尖高校攻读博士,导师也是有帽子的人才。但就是没有几篇论文,有的简历上写了十来篇论文,但只有1-2篇是第一作者。反倒是一些学历不怎么样的博士,简历里一作论文十几篇。这些名校博士告诉我,他们的导师只允许他们发表一两篇以满足毕业要求,其他就只能作为二作,他们也没有办法。

当时,我们学校的招聘政策中有一条是:国内博士可以享受5万元安家费,第一作者发表3篇高水平论文的,可享受10万。如果这些清北的博士来,只能拿5万的安家费。而且,我们学校的职称政策中,新进教师博士期间发表的第一作者论文是可以作为有效论文的,很多博士期间论文比较多的博士,留校2年就可以参评副教授了。而博士期间的二作论文,没有任何作用。

更重要的是,对于这些博士的说法,我们也没法判断真伪,因为导师和导师确实存在不一样。而从招聘进来后的表现来看,有的表现还行,有的科研能力则非常一般。所以,慢慢的,我们对这类没有一作的博士就不再考虑了。

可以说,博士期间发表的第一作者论文,才是博士求职高校教师时最重要的砝码

一般来说,博士研究生作为科研第一线的工兵,论文基本都是自己写的,用的多半也是自己的实验数据(或者师弟师妹),正常情况下应该是论文的第一作者,其他作者则被认为是次要贡献者(比如只提供了部分实验数据)。所以,用人单位更多的还是看第一作者。

但是现实中,一些博士会遇到导师抢论文的情况。比如说下面这两种较常见的情况:

一是985、211高校的年轻博导。现在985、211高校在研究生导师遴选上重点向年轻人倾斜,哪怕是还没有进入正式编制的预聘制教师,只要学术水平还可以,有高水平项目,都可以遴选为研究生导师,其中特别优秀的,还可能直接遴选为博士生导师。而这部分人,面临着学校对他们的严格考核,其中最主要的考核指标就是论文,而且要求必须论文一作或者通讯。多数老师会选择做通讯,但也不排除一些老师会抢着做一作。

二是部分高校的政策某种程度上纵容。一些高校明确规定导师第一作者、学生第二作者属于毕业有效论文,这样的政策,会让导师抢学生第一作者时毫无内疚感,他们会觉得,反正也不影响学生毕业。另外,一些高校奖励论文时只奖励第一作者,而如果是老师,金额就高一些,比如1万一篇,而如果是学生,金额就低一些,比如1千一篇。作为老师,包括学生自己,当然会选择导师做第一作者,可以多弄点实惠。

以上两种情况现在仍然存在,但越来越少了,很多高校甚至是导师送一作论文给学生,帮助学生评奖学金、找工作。高校里这些灰色地带确实是很难界定的,很大程度是依靠物质导向在引导。所以,对用人单位来说,与其去判断你的二作到底是谁写的,不如选择只相信你的一作论文。

总的来说,应届博士拿导师一作、本人二作的论文来应聘,效果不会很好,除非是CNS这个层次的论文。如果博士毕业想要进高校,建议博士期间向导师多争取几篇一作论文,这才是正确方式。


高校人才真经


题主问的这个事情,在现实中,很多人都有这种疑问。

我们知道,在硕博期间,要达到毕业要求,往往需要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只是硕士要求往往较低(一般学术型硕士都会要求,而专业型硕士有些学校要求,有些学校不予要求),而博士期间则要求往往较高。但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科,具体要求是有一定差异的,对于一作还是二作的认定方式也会有差异。

下面以三所学校为例说明。

1、北大。对博士毕业生的毕业要求是“在国内核心刊物或国际重要刊物上至少发表或被接受发表2篇论文”,期刊的等级则是各院系根据不同学科和实际情况自行予以确定;在作者排位方面,则相对灵活,博士生原则上要求一作,但如果导师是一作,学生二作也是认可的,并按照整篇计算。

2、上海交大。它的理工科博士生,毕业要求是至少以一作发表2篇论文,其中至少1篇为SCI,才能达到毕业要求;不过,它也认可二作论文,只是计算方式明确为,一作按照整篇计算,二作则只是按照半篇计算。

(西南财经大学校园)

3、西南财经大学。对博士生的毕业要求是,需发表1篇中文A刊或1篇外文B刊,如果刊物等级达不到要求,也可以降低刊物等级但需要增加数量,以2篇中文B刊或者2篇外文C刊,也是可以的。原则上要求为一作(或独立作者),但如果是该校教师或者外聘的博导为一作,学生二作也是认可的,计算方式是按照整篇计算。

以上三所学校对博士生毕业要求具有典型性,基本可以概括国内大学对博士生的毕业要求状况。

总结起来就是:大体而言,内地高校,理工科往往非常看重一作,虽然也认可二作,但在计算篇数的时候,往往会打折扣,多数学校并不按照整篇计算,而是按照半篇计算;而人文社科类则是一作二作都是认可的,计算方式多数学校是按照整篇计算(只是二作会有附加条件,比如要求导师是一作)。

高校对于博士生的毕业要求状况,必然会“传导”到高校招聘博士上,使得高校招聘的时候也会与之“接轨”,所以在现实招聘中,二作论文也是会得到认可的,只是不同学科,不同学校,计算方式会有差异。

有了以上铺垫,题主问题的答案,就呼之欲出了。

如果题主有一作论文,那当然好;即便仅仅只有导师一作,自己是二作的论文,要应聘高校,也是能得到认可的,只是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科,计算方式会有差异,大体而言,理工科往往会按照半篇计算,而人文社科类则很多会按照整篇计算,所以,即便只有二作论文,只要篇数足够,招聘的高校也会认可的。

当然,在现实中,也有少数高校只认一作,尤其是一些理工科大学,对一作看得很重,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自然科学领域,一作的意义重大。不过,很多高校即便要求一作,也是原则上的,并非铁板一块,是可以沟通协商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内地大学培养的博士,除非北清复交这样的顶尖大学,一般来说,其他学校的毕业生要进入985或者强势211任教是很难的(当然这不绝对,也要看具体学科及当事人的论文成果情况等),多数学校的博士生往往最有可能的选择是进入普通院校任教。

在实际招聘中,很多普通院校对一作还是二作,并不是非常敏感,要求往往没有那么刚性,甚至对于篇数的计算方式也不刚性,即便只有二作论文,也往往会认可,即便原则上不认可,也是可以沟通协商的。所以,在应聘过程中,当事人最好多与对方学校积极沟通,争取协商解决。

我是博雅燕园,欢迎大佬们点赞和关注,谢谢。


博雅燕园


还是看高校,有的高校是认可的,但是有的高校也不认可。

(1)很多学校,学生发文章,导师一般作为通讯作者。

通讯作者是对论文负责,是论文的拥有者。所以,一般都是学生第一,导师第二或者第三,但是导师是通讯作者。

(2)你说的导师是第一,本人第二,在外人看来,这篇文章应该主要是你导师写的。

如果是应聘的话,还是拿出第一作者的文章来,第二作者的可以作为补充说明。

有的高校引进人才的时候按第一作者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来确定属于那一层次的人才,这时候,二作基本上是不起作用的。

总之,二作论文是否有用,主要是看学校,没有统一的标准。应聘的时候可以咨询人事处。


小马老师说


对于这个问题,我只能说不同层次的高校,应聘要求不一样,对不同层次的论文也有不一样的规定,不可一句话言明。

双一流高校与大专高校的要求铁定不一样

人都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虽然都想去好的地方应聘,但越好的地方竞争越激烈,那应聘要求自然也是水涨船高。

此外,高校除了层次不同,地区不一样,要求也会有变化。比如同样是985、211的高校,西部地区有条件可能是要比东部沿海要宽松的多。

所以对于你的问题,我只能说根据你想去的高校的具体要求而定。

期刊等级不一样,二作的含金量也不一样

虽然都是二作,但国际顶级期刊比如cell、nature、science等等这样的二作和一般的四区情期刊二作能共同而语吗?

所以不要说一句简简单单的二作,不同层次和等级的期刊二作,高校的接受度也不一样。你要先搞清楚你的论文投的期刊等级,搞清楚期刊在学术界的知名度,这样才能确定你的定位。

应聘的高校岗位不一样,要求也不一样

你只是问了一句博士应聘高校教师,但你没有说清楚你应聘的高校岗位。我想说的是应聘讲师和应聘副教授或者教授的要求能一样吗?

大家都知道,越高级的职称,相对应的工资和待遇也会越好,启动经费也会越多,相应的要求也会越高,讲师也许一篇二作就够了,但副教授乃至教授肯定不行。

综上所述,你就读的博士高校等级不同,你应聘的高校层次不同、地区不同,你的论文所投的期刊等级不同,你应聘的岗位不同,那要求自然不一样,最好是根据自己已有的东西,再根据你想去的高校应聘要求进行比对,找到适合你的高校入职。


天蓝水紫


通常情况下首先都是看文章第一个名字的,有第一的最好第一,你要向导师争取。这是你合法权利,导师应该放通讯,如果通讯是大老板,那导师也应该放共同通讯或者共同一作排你后面,你自己做的实验凭什么送给别人。不过有些用人单位也有例外的。我在找工作的时候就看到过有些单位招聘写的“以上成果均要求是本人为第一署名作者或者导师第一,本人第二”,不过这种毕竟是少数,而且这种单位实力也都一般,所以会放宽条件。


萨提哇


别说二作了,即使导师把通讯和二作都给你,找工作也没用!!!

请牢记,博士找工作只看一作!尤其是去高校找工作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然后呢12321


这个要分很多种情况:首先,如果是理工科类或外文期刊,通常是认可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的;其次,如果是中文类期刊,又要分不同学校,有的学校认可导师一作,有的学校不认可一作,有的学校会把好几篇二作进行折算,然后再进行引进层次的划分。概言之,每个学校不一样,但最好是能有一作。


大猩猩No1


一般不认。个别排名较低的学校认可,但也可能有限制,比如只能有一篇,第二篇就不认了,或者是达到一定档次的期刊才认可,或者是算半篇之类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