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登基后,平反了诸多被雍正打压的叔伯,为何不愿平反其大伯?

Z-jane


大阿哥允褆之所以没有被平反是因为乾隆皇帝觉得没有这个必要。乾隆皇帝之所以平反他的叔叔们其实只是政治需要,他要施恩于宗室。那么为什么施恩于宗室呢?

所谓预先取之必先与之,乾隆皇帝刚刚登基的时候便赦免叔叔们的罪,并给予他们恩惠,让他们对乾隆皇帝感恩戴德称赞其圣君。但是乾隆皇帝还做了另外一件事情,那便是打压雍正朝非常受宠的叔叔允礼、允禄,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乾隆要树立一个典型一个处理宗室问题的典型。乾隆赦免雍正朝时期众叔叔的罪行让宗室看到乾隆仁厚的一面,而打压前朝重臣也表现出他唯我独尊的一面。表现仁厚那一面其实就是做给允禄等参与朝政的兄弟、叔叔、堂兄弟等人看了,像阿奇那赛斯黑这种罪大恶极的人他都能够念在同宗的面上赦免他的罪行善待他们的子孙,何况你们这些前朝勋贵,只要你们交出权力你们一样可以受到恩养。于是在乾隆一朝基本上没有任何宗室参与到国家决策中,十三爷允祥在雍正时期是雍正最信任的兄弟,只是早死,如果能够活到乾隆朝估计他的铁帽子王也要飞。

那么了解了乾隆赦免众多叔叔的打算后,为什么不赦免大伯呢?除了允褆的罪名不是自己父亲雍正皇帝定下了,其中罪深层的原因在于赦免他完全没有意义,反而对自己的政治有影响,因为早在雍正十二年允褆去世的时候,雍正皇帝便已经下旨恩养的他的儿子,他的儿子已经享受宗室待遇,并不像他那些叔叔被剥夺宗室待遇,所以说赦免他根本没有任何意义,还会因为篡改康熙旨意给自己的政治生涯带来及其不好的影响。


潇萧历史文社


雍正继位的合法性一直受到质疑,为了稳定自己的皇位他打压兄弟,整死了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和十阿哥胤䄉,整服了十四阿哥胤禵。其实被雍正打压的这些阿哥只是立场不同,基本都是以莫须有的罪名治罪,被治罪的这些阿哥们的后代对雍正意见很大。再加上雍正登基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得罪了太多的既得利益者,这些人反抗闹事,雍正就以高压政策对付他们。雍正统治期间,贵族士绅和皇帝矛盾很深,政治空气十分紧张。



乾隆登基之初,地位不牢靠,如果继续沿用雍正的高压政策,贵族士绅极有可能制造乱子,给乾隆添麻烦。针对这种情况,乾隆采取一系列怀柔政策。给叔叔伯伯平反就是他怀柔政策的其中一项。

乾隆给很多人平反,具体给谁平反他是经过认真考量的,不是随便而为。平对了说明乾隆开明,平错了说明乾隆糊涂,或者不讲原则。



他的叔伯大多都是雍正强加的罪名,乾隆经过调查发现他们没问题,于是就给他们平反,这样不但展现乾隆的开明,还显示出他的仁慈。这是为乾隆加分的。

胤褆的情况完全不同,他镇魇太子胤礽查证属实,被康熙圈禁,如果乾隆给他平反,说明乾隆不讲原则,会给乾隆减分。这有损乾隆的精明。



再者圈禁胤褆是康熙的决定,皇族们的不满情绪是冲着雍正这一支来的,他们对康熙没有情绪。乾隆给胤褆平反对时局没有任何作用。

乾隆给胤褆平反只有害处没有好处,所以他也就不可能为胤褆平反。

互关互动,互利共赢!


豫有得


康熙帝晚年,因为争夺太子位,众皇子九王夺嫡。

在康熙朝,大皇子和太子被圈禁。

随着雍正登基后,朝局日益稳定,雍正进行了大清算,老三、老八、老九、老十、老十四,先后被圈禁。

到了乾隆朝,这些被圈禁的皇子多数已死去,只剩下老十和老十四。

乾隆登基后,分了二次给其中的叔伯进行了平反。一次是在乾隆二年,老三、老十、老十四获得平反;第二次是在乾隆四十三年,老八、老九获得了平反。但乾隆没有为老大平过反,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雍正帝这人,有理想、有毅力,是个为国为民的好皇帝。他十分痛恨官场的舞弊,也敢下手整肃官场,所以为臣是孤臣,为君也有些弧君。

雍正在批给臣下的奏折中说过,“朕就是这样汉子”,说明他是知道自己有“率性而为”的行事方法的。

对于和自己一条心的人,雍正极力维护。

他为了弘历可以惩罚至死另一个儿子弘时,弘时死时年仅二十四岁。

十三弟胤祥死后,他的三哥允祉“居丧不谨”,他为了给胤祥出气,把老三圈禁至死。

田文镜支持他改革,遭到直隶总督李绂和御史谢济世的弹劾,弹劾理由是瞒报,有理有据。他护住田文镜,反而对李绂和谢济世治罪。

对于自己的这些兄弟政敌,雍正的处理方式有些严苛。

老八、老九是削除宗籍、赐脏名,圈禁不久后死去。他们的儿子分别改名。其中,老八的儿子弘旺圈禁的屋子被砖砌死,只留下递送生活用品的窗口。老九的儿子弘晸被圈禁五十多年。

老十性子直,因为在上给雍正的疏折中有“雍正新君”的字眼,被治“不敬罪”,圈禁十四年。

老十四是有功社稷的大将军,手握重兵却从没有动过造反的念头,因为党附老八,也被硬生生地圈禁十四年。

雍正的秉性,乾隆是十分清楚的。雍正对上面之事的处理结果,乾隆有的不认同,有的还是认同的。



(乾隆剧照)

乾隆是个在政治上很成熟的皇帝,在他登基以后,先是稳定政局。因为接手顺利,在乾隆二年,他就着手了平反的事情。

这样做,一方面是因为他为君雍容、争取宗室内的支持;另一方面,他要纠偏其父的过激之处。

对待三伯,因为其死后以郡王丧仪下葬,相当于恢复了爵位,乾隆就给了他一个平反的态度,追加谥号为“隐”。

老十和老十四,他们都还活着,就被解除圈禁,封为“国公”。这个爵位根本上不高,连固山贝子都比不上,更别说老十四在出事以前是郡王。

从乾隆平反上面三位叔伯来看,是有理有节的。平反表明雍正罚惩严了些,适度封爵说明他们自身还是有错的。

对待老八和老九,乾隆本身是大体认可雍正对他们的惩罚。

原因一,弘时和他们有沟走,妄图对乾隆不利,所以乾隆对他们带有恨意。

原因二,从他们平反的时间看,是在多尔衮、豪格和弘晳平反之后。

弘晳平反在乾隆四十二年,弘晳是针对乾隆犯的罪,被削藉,还改名为“四十六”,可以说乾隆铁定的恨他。然而,弘晳平反后,老八、老九才平反。

大家要知道,弘晸可是在他执政后仍被关了四十三年!

乾隆若有心,早该平反了。

分析给老八、老九平反的原因有二条:

第一,借助平反,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当时乾隆七十多了,用他的话来说,“朕今临御四十三年矣,此事重大,朕若不言,后世子孙无敢言者”。他想在有生之年,为前朝历史打句号。

第二,雍正的反思。

雍正晚年曾说过,“特未有显然悖逆之迹”。指的是老八、老九罪行不明显,他有些后悔了。

乾隆对老八、老九的平反很敷衍,拖了近五十年才最后平反,两位叔叔的骨头都烂没了,临了以“查无实据”来收场。平反后的政治待遇是:去掉脏名,重回宗室,下文就没有了。

乾隆没有给大伯平反,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老大是康熙定的罪,并且还实锤。

乾隆崇拜康熙的确有,同时,康熙处理老大也是有理有据。老大犯下的罪行,全都是因为针对太子。

他要康熙处死太子,还讲自己替康熙动手。

他请巫人魇咒太子。

他还试图雇张明德行刺太子。

看看,骨肉兄弟,这都做的是些什么事!并且,这些事康熙全部人脏俱获,实锤之下,翻不了案。

第二,相对于老大的罪行,他接受的处罚并不过份。

老大事发后被圈禁,还是在自己的家里。起先,吃了点苦头。他说头疼,要太医给他开天麻的中药,有人烦他,不让太医给他开。

但他是只打不死的“小强”,居然没疼死。后来,其他人忙着夺嫡,这位仁兄忙着生娃。生的是真多,圈禁以后,一口气生了九个女儿、十一个儿子,整整二十个,一个加强班。

这样把生殖当作首要工作做,小编很无语!

老大生前没削藉,在雍正十二年过世,死后以贝子丧仪安殡葬,相当于已经恢复了爵位。另外,他的娃儿们也都有官职,还不低,二等三等的御前侍卫。

从上文可以看出,乾隆平反很讲政治牲,这种情况,让乾隆是不好平反的。

我是历史闲话人,祝朋友们阅读愉快!近一个月内,我会专注于剖析康、雍、乾三朝的历史事件,如果大家感兴趣,就顺手点个关注吧。


链天绝


乾隆的大伯、康熙的皇长子胤褆,被康熙大骂“猪狗不如的人”,乾隆自然是不会帮他平反。


这个康熙的皇长子其实是皇五子,因为他前面四位哥哥都早夭了,胤褆也就成了长子,胤褆虽然是皇长子,却没有被封为太子,缘于他的母亲只是个妃子,他的母亲是惠妃,胤褆只是庶出,太子胤礽虽然是康熙的次子,却是康熙的至爱仁孝皇后所生。

仁孝皇后赫舍里氏生过一个孩子,不过却早夭了,在生第二胎胤礽的时候,难产而死,年轻的康熙皇帝痛失至爱,在为皇后做出诸多出人意料的善后之事后,又将爱妻之情转移的皇后所生的胤礽身上,将尚在襁褓中的胤礽立为太子,康熙对这位太子也是疼爱异常,即使是日理万机,仍坚持自己抚养和教育这位皇太子。

康熙以实行仁政著称,也因为在位时间长,分封了诸位成年皇子,这些皇子有权有势之后,与皇太子之间的矛盾加剧,也就有了清宫著名的“九子夺嫡”事件。


胤褆作为皇长子,却因为是庶出而没有被封为太子,对于他来说,只要太子死了或被废,他以长子的身份就能成为皇位继承的第一顺位,而且他的母亲虽然只是个妃子,和纳兰明珠却是兄妹,胤褆本人是个美男子,也十分聪明能干,在他二十六岁的时侯就被封为直郡王。

对于皇太子之位的渴望,胤褆请了一个蒙古会巫术的人行使镇魇之法,以此来诅咒太子胤礽,而这件事却被三阿哥发现了,这位三阿哥当时并没有说出来。

在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的时候,胤褆认为自己等待的机会来了,就有点迫不及待,康熙把废太子胤礽交给胤褆看管,胤褆在看管胤礽一段时间后,居然对康熙隐晦暗示杀掉太子,还表示自己可以代劳。


康熙一听气就不打一处来,康熙虽然废了太子,却没想过要杀自己的儿子,而且他最希望的是几个儿子能够兄友弟恭,而不是争的你死我活,因为康熙的宽容,才有九子夺嫡的事,但几个人却不敢明目张胆的要致谁于死地。

皇长子这一番作为让康熙很生气,狠狠的批评了胤褆不该有此想法,胤褆见自己夺储无望后,便推荐与自己关系密切的八阿哥,说相面人张明德曾相八弟胤禩有贵相,康熙派人追查张明德,还查出了胤褆有谋杀皇太子的企图。

而此时三阿哥也出来火上浇油,把胤褆镇魇太子之事说出来,胤褆的所作所为让康熙大为恼火,直骂胤褆猪狗不如,宣示其“乱臣贼子”,不过康熙不忍心杀自己的儿子,只是下令革其王爵,终身幽禁。

乾隆的其他几位叔伯,在与雍正夺嫡失败后,是作为政治打压对象定罪的,其实几位被雍正定罪的人,罪并不重,雍正因为夺嫡的原因而抓了他们的小辫子,也为了巩固自己的皇权,而将他们治罪。乾隆即位后,这些叔伯对皇位已经构不成威胁,乾隆将他们平反,可以显示其行仁政的名声。



而胤褆就没有平反一说,因为胤褆是康熙定的罪,而且他的所作所为也是被皇家所忌讳的,算得上谋逆罪,因为太子是一国储君,如果帮胤褆平反,也就等于认同了谋逆无罪,乾隆就算再怎么好名声,也不可能帮他的大伯平“反”。


历史红尘


雍正帝苛刻的施政风格,刻薄寡恩的为人让整个雍正一朝都生活在紧张的政治气氛中。乾隆帝登基后,就是从“拔乱反正”的口号中拉开其60年漫长的执政序幕的。

首先,乾隆对雍正年间被打击迫害的皇室成员进行了有效安抚。

众所周知,在康熙末年的皇位争夺中,以皇八子胤禩为首的八爷党一度对雍正造成了极大的威胁。雍正继位后,胤禩、胤禟、胤俄、胤禵等等与之相关卷入的人被雍正以各种理由和借口处理。乾隆继位后两个月,为了团结满族勋贵,为了“亲亲睦族”的政策,就颁发上渝,将叔叔们胤禩胤禟重新收入玉牒中,并授予象征着宗室子弟身份的红带子。请注意,乾隆开始并没有彻底推翻雍正对他们的惩罚。随后又释放了囚禁中的胤俄和胤禵。乾隆二年,已死去的胤祉也被恢复王爵,并赐谥号。此后,尽管乾隆初年还出现了“弘暂逆案”这样的风波,但是到乾隆四十三年,胤禩、胤禟、弘晳……所有这些在雍正看来是大逆不道的人,都被恢复原名,并收入皇家玉牒中。

其次,为何唯有胤礽是个例外?

肯定的说,废太子胤礽在51岁时被圈禁而死,被圈了12年,这案子是康熙爷钦定的,与雍正关系不是很大,相反,胤礽快死时,雍正还亲自去看望。胤礽获罪的原因为世人所熟知:他曾经是康熙的掌上明珠式的爱子,但他却因“狂疾未除,大失人心”最终被康熙废了太子位且禁锢,倒在了康熙末年波谲云诡的宫廷斗争中。乾隆继位后,在安抚(平反)他的叔辈们的案子时,划了一条红线:凡是圣祖康熙爷朝定下的案子一概不究。也就是说,“安抚”的范围仅仅限于雍正执政11年间的事。原因与乾隆对康熙的极度崇拜有关,乾隆一生几乎都在模仿学习爷爷康熙,包托六下江南,包括执政60年退位等等;再者,从历史的角度讲,废太子胤礽被康熙圈禁抄经书而死,也不冤枉,他确实狂背族固。再比如,同期被康熙圈禁的还有老十三胤祥,只是雍正上位后放了出来并重用罢了。


书中有毒



两点原因:第一,大伯胤禔的罪证是真凭实据并且相当严重,而其他叔伯很多是捕风捉影或者小题大做,有的死了有的活着也没多大影响力了;第二,胤禔不是雍正打压的(至少雍正即位后没有进一步加罪),而是康熙直接定罪,乾隆可以推翻父亲却不愿意推翻祖父。


首先看看胤禔的罪状是什么。康熙四十七年一废太子,命大阿哥直郡王胤禔看管。结果胤禔竟建议杀太子胤礽,引发康熙震怒。此后,三阿哥胤祉又告发胤禔用魇术谋害太子胤礽。康熙痛斥其为乱臣贼子,将其永久圈禁,直到自己驾崩也没有释放他。雍正即位后对这个大哥也是不予加恩,直到胤禔死后也没有平反。相反对另一个被康熙圈禁的废太子胤礽,雍正至少还封了其子为郡王,胤礽死后也被追封亲王。

所以,胤禔的罪状是为夺储位谋害亲弟弟,并且是作为储君的弟弟,以下犯上,既没有君臣之礼,也没有兄弟友爱。历代皇帝,都不会容许儿子为夺位谋害自己的亲兄弟。所以,胤禔罪大恶极,绝不能姑息。


反观其他几个叔伯的所谓罪状,就轻得多。三阿哥胤祉,他的罪名是向陕西巡抚苏克济索贿,另外在十三弟胤祥的葬礼上迟到并且面无哀痛之色。前一个就是只是极其常见的小罪名,后一个则在说态度问题。以这样的罪状被圈禁终身,已经属于小题大做了。所以乾隆对他平反。


再看十阿哥胤䄉,他的罪名是奉雍正旨意送一个客死京城的活佛灵柩回西藏,称病,在没有获得雍正同意的情况下谎称雍正同意而不走了。另外私自祷告的时候说到“雍正新君”被雍正斥为不敬。所以他的罪状也就是不礼貌,不听话。就这样被削爵关了十几年,已经足够惩罚了。所以乾隆释放他,再给个辅国公爵位,免了罪。


然后十四阿哥胤禵,罪名也是很勉强,比如对雍正不恭敬啊。还有当时胤禵因气愤要求雍正处罚侍卫没有下跪,而八阿哥胤禩让他下跪他就跪了。以此说胤禵不敬皇帝只重八阿哥一党,这样的罪名是诛心,说到底还是态度不好。也是一圈禁十几年。所以乾隆释放他,复封贝勒不久晋封郡王。这两个人关了这么久,都对朝局没有多大影响力了,所以乾隆乐得做个好人。


还有最被雍正严惩,改名阿其那、赛思黑的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也是各种借口,比如胤禩抠门不给科尔沁台吉盘缠啊,比如胤禩要裁减上驷院的马匹数量啊,还有胤禟没有抓捕劝进的反民啊。都是一些做的不好的小事,再有就是各种指责他们言语不恭敬,然后定性为心怀狡诈。将他们圈禁致惨死。他们的罪其实没有任何真凭实据,只是在于胤禩威望太高,威胁到了雍正的皇权,所以二人一死也就不再存在威胁,乾隆给他们平反恢复宗籍也是顺理成章。



对比之下,我们就能发现,除了胤禔,其他人的罪都不重,可罚可不罚,可重罚也可轻罚全看雍正心思,雍正是因为他们在夺嫡斗争中或多或少威胁到了自己,为了巩固皇权,而将他们治罪,一旦已经不构成威胁,那赦免便无所谓了,反而能给乾隆一个好名声。但是胤禔,绝不能姑息,如果赦免他的罪责,等于纵容皇子陷害兄弟,等于放任皇子为夺嫡不择手段残忍弑杀,所以此风绝不可长,胤禔绝不可赦!

另一层原因,就是胤禔的罪名是康熙钦定而非雍正所定,这点很重要。


乾隆的一生,都是以祖父康熙为榜样。他标榜自己从小被康熙看中,甚至父亲雍正的皇位都是因为康熙看中了他才眷顾了他父亲。所以,乾隆都发誓自己如果能做到六十年皇帝就退位,一定不能超过祖父康熙。


康熙执政的方略是宽仁,而雍正则是严苛。因为康熙的宽仁导致了其晚年的一些弊病,而雍正以其严苛推行新政,虽然换来了国库充盈,却得罪了不少士绅权贵。为了获得名声,乾隆就与其父反其道行之,希望获得康熙那样的英名。

所以,乾隆对雍正严惩的那些叔伯都予以平反,为的是自己宽仁的名声,而如果是连康熙都严惩的胤禔,乾隆就没有必要再顾忌了。


伊耆角木


如果按照今天的这种算法来算,皇长子胤禔才是乾隆的大伯。但古代还是有嫡庶之分,作为嫡长子的胤礽亦是乾隆的大伯。乾隆的那些参与夺嫡的伯伯们有些被幽死于雍正时期,其中包括胤禔和胤礽,但无论是胤禔还是胤礽都没有被乾隆平反。这两人为何没有被平反,而有些则是被平反了这是有乾隆的道理所在。

给点糖吃

乾隆为这些伯伯们平反并不是一批完成,而是分了一段时期。最早的一批基本上是在乾隆二年,这是因为乾隆刚即位不久,故“开恩”恢复了一些伯伯们的名誉,把胤禵恢复自己并且封他一个小小的爵位等等,之后再慢慢提高爵位。乾隆这么做不说得到所有宗室的赞赏,至少在道德上乾隆占据了上风地位。



严打朋党

虽然乾隆恢复了一些伯伯们的名誉,但对于朋党的打击乾隆是丝毫不手软的。他本来有两个伯伯当辅政大臣,其实一个挂了之后,活着的允禄的权力就大了起来,这时候允禄勾结废太子胤礽的儿子等等结为朋党,还有谋反之行动。

宗室结为朋党乃是皇家大忌,更何况还惦记着他的皇位,故乾隆四年乾隆就把这些人治罪。此后乾隆对待这些宗室的态度就是让他们享受富贵“养老”即可,从政的机会都不给与了。




而胤礽因为他本身的问题再加上他儿子的事情当然就难以再得到乾隆的宽恕,而胤禔则是勾结朋党来怂恿他人争夺皇位的一个典型案例,乾隆打击朋党维护皇权的实例摆在那里,故而他的这两个大伯怎么会被乾隆平反!倒是其他的一些没有真正想夺皇位的,随着时间是被平反了一些。


淡看天上月


众所周知,康熙晚年最大的政治难题是皇储的问题,众皇子围绕皇位继承权进行了长达二十年的明争暗斗。最后,皇长子胤褆、皇太子胤礽纷纷落马,皇四子胤禛出人意料地从康熙手中接过权力棒,成为了雍正皇帝。雍正继位以后,对参加过皇位争夺的兄弟极力打压,除了胤褆和胤礽外,胤祉、胤禩、胤禟、胤俄、胤禵等人也被纷纷革爵,高墙囚禁起来,其中胤禩和胤禟被削除了宗籍,还死在了囚所中。


平心而论,雍正打击这些兄弟的手段无可厚非,我们不能用普通百姓的眼光去衡量政治家的世界。一方面,这些兄弟都是皇位竞争强有力的对手,有的政治势力远在雍正之上,出于自保的目的,雍正也得削弱打击他们;另一方面,这些兄弟政治理念有分歧,在新政问题上不合作,甚至成为雍正改革的最大阻力,要想在朝政上有所作为,必须搬开这些绊脚石。雍正处理兄弟关系的手法是否严酷残忍,我们在此不做讨论,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皇室内部经过长期的斗争,产生了严重的裂痕,这种裂痕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

雍正帝在位十三年后突然暴死,留给乾隆的除了大好江山之外,也有重重的隐忧。康熙雍正两朝皇位争夺战的余波未尽,看似平静的朝堂下实则暗流涌动。乾隆四年,发生了一起争夺皇位的“弘晳逆案”,卷入此案的除了为首的弘晳外,还有庄亲王允禄和他的儿子弘普、恒亲王允祺的儿子弘升,怡亲王允祥的儿子弘昌和弘皎等人。这个例子充分说明了在乾隆继位之初宗室内部裂痕之深。

为了弥合皇室内部裂痕,缓和雍正朝紧张的政治气氛,改善朝廷上下各方面的关系,乾隆继位之初,对雍正朝的一些政策进行了大幅度地调整。我们知道,乾隆对父亲雍正的严苛执政并不认同,他推崇并处处效仿的是祖父康熙的宽仁政策,认为宽严相济、以宽为主才是处理朝政的最大要诀,并坦言自己“ 赋性宽缓”, “ 政尚宽大”。

在这种背景下,乾隆采取了“亲亲睦族”的政策来处理宗室问题,意思是亲善优待宗室血亲,保持皇族的内部团结和睦。继位不久,他就释放了被囚禁的十叔胤俄和十四叔胤禵,并赐给他们爵位,继而一大批在雍正朝受到处理的宗室受到平反。乾隆四十三年,他又颁布诏书,说虽然胤禩、胤禟所受的处罚是罪有应得,但雍正在晚年经常对这件事的处理感到后悔,因此撤销了雍正对胤禩和胤禟的处罚,恢复了他们的名字和宗室身份。除此之外,他还为顺治朝获罪的宗室平反,宣布追复睿亲王多尔衮封爵及豫亲王多铎、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肃亲王豪格、克勤郡王岳讬原爵,并配享太庙。至此,前朝积累下来的宗室内部矛盾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乾隆宽大处理了这么多人,惟独没有对他的大伯胤褆有一丝宽容。首先乾隆采取的“亲亲睦族”政策是为了维护其统治服务的,不是无原则地的放纵。胤褆不同于其他兄弟,他的获罪是因为他觊觎皇位,魇镇皇太子,算得上是谋逆的大罪,而且证据确凿,罪行彰显于天下,无反可平。如果强行给他翻案,会给自己扣上一顶“昏君”的帽子。其次这个案子是康熙钦定,康熙严旨胤褆严加看管不得疏忽,违者族诛。乾隆对祖父的崇敬远高过于对父亲雍正,从感情是来讲他是不愿意拂逆康熙意旨的。所以,胤褆没有享受到“亲亲睦族”政策带来的红利。


红袖添香读史


乾隆的大伯是谁?爱新觉罗·胤禔

与雍正相比,他的儿子乾隆帝算得上是一位仁君了,据史料记载,雍正即位之初,面对千疮百孔的大清,雍正选择了实行严苛的法律以挽救颓势,后来雍正积劳成疾,英年早逝,其子弘历登基,改元乾隆。

乾隆即位后,一改雍正帝的风格,平反了很多被打压的康熙皇子,但是对于胤禔,乾隆一直装没有看见,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胤禔作为康熙的长子,雍正的哥哥,比他更适合皇帝,因为皇位向来只传给长子,雍正好不容易得来的皇位又怎么会让其他人抢走,如果乾隆为他翻案,乾隆自己的皇位合法性都会受到冲击,而且乾隆在平反他的叔辈们的案子时,划了一条红线:凡是圣祖康熙爷朝定下的案子一概不究。也就是说,“安慰”的范围仅仅限于雍正执政11年间的事,胤禔的案子是康熙钦定的,作为圣祖的好孙子,这种事情乾隆可做不出来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向敬之

乾隆继位,也从雍正手上继承了一个紧张政治环境。雍正登极伊始,打着“同好恶,公是非”的旗帜,从严打击曾与之夺嫡的诸兄弟,并牵连宗室成员、八旗王公、勋戚子弟和满汉大臣中的异己分子。

雍正二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上谕内阁:“自亲王以下,闲散人以上,若有归附允禩,皆为朋党者,即为叛国之人,必加以重罪,决不姑贷,亦断不姑容也。”允禩集团成员以及自称奴才的皇三兄允祉,是雍正在位期间重点打击的对象。

乾隆柄政后,陆续为允禩等平反,称他们“未有显然悖逆之迹”,雍正晚年曾有反思,故而对已改名的恢复原名,削除宗籍的重新叙入玉蝶,把活着的从拘禁地放出,复爵甚至晋升。

然而,乾隆却对其大伯允褆的处理有些独特,只给了其十三子弘晌一个可以世袭的奉恩将军。这是清朝宗室爵位中最低的,相当于四品武官,按降等世袭原则,继承者即为闲散宗室。

乾隆这么做,应该是把平反的功劳让给了雍正。雍正十二年十二月,已在高墙内度过了二十六个寒暑的康熙皇长子允褆去世,被雍正帝命以固山贝子礼殡葬,随后其子弘昉被安排袭爵镇国公。弘昉病逝,其子永扬袭爵,为辅国公。这是一个降等世袭的安排,似可视为雍正对康熙最早视为“乱臣贼子”给予夺爵、拘禁的允褆网开一面。

只可惜永扬坐事,被革爵。乾隆将允褆世系爵位一撸到底,也算是执行了皇祖康熙对允褆的唾弃,只保留了他们作为宗室成员的一个资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