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杀吕伯奢说宁可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你有什么感触?

诚挚人生为梦启航


谈起吕伯奢这个人,还蛮有意思是的,此人本是曹操故交,为了救曹操,却被曹操给杀了一家子,对!就是连老少妇孺都不放过的一家子,那么说,曹操真的就是这么恩将仇报的吗?后有人责备曹操,这样做有点不仁义啊,责备曹操的这个人,还是一个在三国演义当中,非常出名的谋士陈宫,而曹操那时还说了一句,“宁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乍一听这就话听起来有点无耻自私,但是若是细细品味,其中何尝不夹杂着丝丝王者的那一种傲然?

或许还有不少人不知道吕伯奢这个人,那么我们就把这段故事给大家阐述一下,当年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将整个朝堂弄的乌烟瘴气的,敢于反抗的臣子都被董卓给杀了,其它的人都龟缩起来,寄于篱下,苟且偷生,司徒王允借大寿之日商议如何对付董卓,此时曹操自告奋勇,携七星宝刀,准备刺杀董卓,然而曹操刺杀失败,一路狂奔,后有吕布及属下抓捕,先是被县令陈宫抓获,准备明日送给董卓。

后问起曹操为何要刺杀董卓,曹操便一五一十的回答,当然此时曹操被囚当然要说的壮烈一点,结果一番话过后,却将陈宫感动,这陈宫干脆也放弃了自己一片大好前程,带上银两,与曹操一起踏上了逃亡路,而在逃亡的过程当中,却遇到了坏了曹操一生名气的吕伯奢,吕伯奢是曹操的至交,得知曹操被董卓通缉,不惧杀头之罪,将曹操收留,收留倒也罢了,还到集市上置办了一些东西,而曹操和陈宫在吕伯奢本可以好吃好喝睡好觉,但是在睡梦之中听到了磨刀霍霍的声音,曹操一惊,随手抽出佩剑

冲了出去将吕伯奢一家子和下人都给杀了,然而当他们看到拴好待宰的羊的时候,才反应过来。

后陈宫开始唾骂曹操没有节操的无耻小人,曹操才说了“宁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一番话,一句话定了曹操乱世奸臣的地位


紫檀添香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这么精美的诗句,坊间街巷怕是有多人不知出自谁口,而一句“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相信十人中有九人会答出,这不是大奸臣曹操说的么。

精美的诗句与十有九知的那句话,都与一个人有联系,三国魏王曹操。

曹操倘若有知,会很烦恼,有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的头衔,也有白脸勾黑线的乱国奸臣面谱。后一条全赖一个人所赐。

六百多年前,明朝初年小说家罗贯中写了一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小说以东汉末年乱世为背景,展现了魏、蜀、吴三国争霸、开基创业的历史烟云。他没有想到,这本小说在后世的时光长河中,名传华夏,乃至全球。火热之势,就没出现过低焰之时。他没有想到,就这一本演义的书,永远把一个原本异于常人——曹操,摁趴在地下。

他的小说中,以蜀汉刘备集团为正角,为了抬高正角,与刘备争锋的曹魏、东吴,都被用来作为反衬、铺垫。其中曹魏老大曹操,被贬低犹甚。

罗贯中刻画曹操奸雄之墨,最深一笔就是曹操借宿好友吕伯奢家,杀吕一家人之段落了。曹操误杀了款待他的吕伯奢及家人,还放话:“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一副心狠意绝的形象跃然纸上。华夏我族最大一默契的道德观念,就是知恩图报,敬重感恩之人。罗贯中这一浓笔墨之,倒是达到了烘抬正角刘备才是忠善的目的,却没想到,他的书在后世影响之广大,不啻东海之深,圈粉亿计,足可搅动后世对历史烟云的思维取向。

曹操不奸谁还奸,曹操不狠谁还狠。宁可对不起别人,也不能让人对不起他。这脸皮得多厚哦!读粉生叹。更有原本心硬心劣之人,拿来用作处事教条说事。足这一笔,就难让曹操洗净数百年来,戏剧舞台上永远白脸奸阴的油彩。

史官轻重一笔,都可让他记录的人物产生良与伪的走向。别说是脍炙人口的用真名虚其事的历史小说了。古代人文化普及率低,文娱方面书籍有限。描写计略、战争出众的《三国演义》如大餐硬菜,时人咀嚼之大悦,多奉为正史。刘忠曹奸于心中已消化为固化的思维。

现代社会科技时代,讯息妙传,思维纵横发展。更多的人认识到《三国演义》与正史还差着个小说的距离。生活中,谁要是净做对不起人的事,还不能让人对不起他,那这个人将是寸步难行,得到的只能是拉黑再拉黑。更多的人知道,曹操原话是“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是罗贯中为小说服务,在里面加了俩字:天下。这一加,在结合当时的剧情,性质就大变了。上升到毁灭地球之大boss的级别了。

事实上,曹操过吕伯奢家,是怀疑吕家谋害他,致成误杀,还是吕家却有谋害之心,史料中一直没有清晰的说法。散发弄舟本人,觉得最可信的是东晋中期史学家孙盛所著的《孙盛杂记》,该记曰: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

重点在凄怆二字。凄怆的现在释义是:凄凉悲伤。这二字道出了曹操当时的心境,是伤心的悲疚的。说出那句话,很明显,是对自己酿错的一种负疚心理,找一下自我安慰的平衡或发泄。事实上,很多孩子包括成人,在对某一件事犯了大错后,出现的对应,不是人们想象中的揪头跪地,哭悲流涕。重愧重压之下,反而会出现一种错就错了,爱咋地咋地的逆反心态。这,并不表示他心中无愧,而是压力太大的一种自我找平。

曹操其实一生做的很对的起人的事多了。有个“分香卖履”的典故,就是出自曹操。曹操在《遗令》中说:我的婢妾和歌舞艺人,都很辛苦,好好安置她们,就让她们住在铜雀台。余下的香分给诸夫人,不用祭祀。各房的人无事做,可以学着制作带子、鞋子卖。后世人们把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临死不忘妻妾。还有曾让位大将军于袁绍,操心让蔡文姬归汉。就算例举小说中的,也有大家都知道的,曹操明知刘备是枭雄,还推荐给献帝认亲封官,视为密友。要是真负人之人,早动刀了,何至成为日后大患。关羽,明知要去投奔刘备,日后与之为敌,还是赠金相送。要是真狠绝之人,后世哪得再有庙拜关公之说了。

小说之言,今世之人,足不可再尽信也。

我是爱看古书爱侃古史的散发弄舟,欢迎同好关注交流赐教。


跨越时空—散发弄舟


曹操原话是: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意思是:宁可我对不起其他人,不能其他人对不起我。

自从曹操这一番话一出之后,给后人的感触很深,很多人咬文嚼字,一字一字地进行研究,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该句最早出现在孙盛《杂记》中。曾经有人理解为 “难道是我对不起别人,没有别人对不起我吗?”,但是该理解不符合古汉语的特点,古汉语。

先来看着这段文字要注意的两个地方

一、既而凄怆曰

从人的心理角度上来看,人知己铸成大错,愧疚难当,悲怆恸哭者,乃人之常情,很简单的说,一个人在悲痛的时候,他说的话定然是饱含痛苦之情的,当他因为自责而悲痛的话,语句中的感情色彩更加是自愧难当的,这里总结来说,姑勿论曹操后来所说的话的意思,就从感情色彩来说,在曹操杀死吕伯奢一家以后,若是发表言论,那当然是愧疚悲伤的语句的。

二、“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为什么在“宁”和“毋人”上面加上双引号呢?当然是为了着重这两个词的意义了。

(1)“宁”字的意思有很多,比如说解成“宁愿”、“宁可”、“女子归省”等等等等,那么当代社会在“宁”字的解释中,有哪个解释能符合这一句话呢?

有两个,一个是“宁愿”、“宁可”;另外一个就是“难道”、“难道说”了(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那么“宁我负人”这一句话就有两个意思了:“宁可我辜负/对不起别人”和“难道是我辜负/对不起别人”。

那么来看“毋人”的意思了。

(2)“毋”字的意思也有很多,“毋”字有“不要”、“不”、“没有”、“无”等禁止的意思。

那么到底哪一种适合用在解释“毋人负我”一句上呢?

我们先看此前的一个说法:“不可天下人负我”,好了,这个解释里面,“不可”包含了两个意义:一是禁止词“不”,二是允许词“可”。

那么按照上面对于“毋”字的使用例子来看,要说成“不可”的意思的是“毋或”,只有“毋”是不能表示“不可”的,而在“毋人负我”这句中,“毋”是一个代词而非动词,那么适合的意思就是“没有”、“没有人”。

那么整句的解释应该怎么说呢?“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就应该是:“难道是我辜负\\对不起别人,没有人辜负\\对不起我吗?”

在这句话里面,不可能把“毋人”解释成“莫叫人”、“不可天下人”,为什么呢?把“莫叫人”摊开来说,就是:“不要让人”,把“不可天下人”摊开来说就是“不可让天下人”,就是说,即使勉强把“毋”解释成“不可”、“莫”等意思,但是这句话里面却缺少了一个词,就是要解释成“让”、“使”意思的词,这个词可以说是整句中的重心词,也就是说,这个词是不可省略的。然而“宁我负人,毋人负我”一句中正是没有解释成“让”、“使”等意思的词,那么这句话的解释就不可能解释成“宁叫天下人负我,莫叫(不可)天下人负我”了。

所以,“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应该是一个反问句,自责的反问句,“难道是我对不起别人,没有人对不起我吗?”

操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遂行。 --元末明初·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回) (演义中误作“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其实是别有用心,实为贬低曹操。而曹操原话又加上说话的语调则更能说明他是在进行自我安慰。 )

解释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解释:我曹操心怀天下,若天下太平,我死不足惜。但汉末天下纷乱,我死后谁来诛董卓匡扶天下?天下人虽多但又有谁?有志有能,能够做到?恐怕只有我一人吧!我之命要为将来天下人博取幸福。他吕伯你陈宫对我如此,不正是对我寄予厚望吗?而天下有识之士也有许多望着今日之我曹操,故我宁愿负了一些人,但绝不负天下人对我之所望。正因为这样,我不得不慎。因此曹操凄惨悲伤道:“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我是这样认为,感触曹操这句话的意思是为了打天下“我宁可负天下人,天下人不可负我”。


王松林


曹操杀吕伯奢家人是误杀,杀吕伯奢就是故意为之。其目的除了灭口,还有就是为了迅速脱身继续逃亡,毕竟曹操是董卓严令通缉的要犯。陈宫斥责曹操:“知而故杀,大不义也!”曹操便回道:“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是《三国演义》中的情节,曹操的奸雄本质展露无遗。

这句流传千古的话还有一个版本,记载在孙盛所著的《杂记》中。原文如下:

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

细细品读,便会发现,这是一个不同的曹操。

首先肯定,绝对是误杀,不存在灭口的问题。下手果决,乘夜杀人,干净利落。很快发现杀错了人,于是曹操才说出这句话。

参考一下当时的背景:曹操拒绝了董卓的任命,改名换姓,逃出京城。在逃亡途中,为了个人安危,曹操的“草木皆兵”,心生疑而杀人也就可以理解了。

凄怆,这个词提现了曹操当时的心情。误杀故人的悲伤与悔恨,而说出的“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这句话,更是表现出曹操的痛苦和无可奈何。

抛开《三国演义》中的刻版印象,正史中的曹操绝对不是一个奸雄。尤其是青年和壮年时期的曹操,简直就是一个顶天立地、智勇双全的英雄。

来看一下《三国志•武帝纪》中的记载:

武艺高强,胆识过人。

曹操曾经潜入宦官张让内室,被发觉后,挥舞短戟,越墙而走。

执法严峻,不畏强权。

汉灵帝宠幸的宦官蹇硕叔叔违法夜行,被曹操依法处死。

深谋远虑,不立危墙。

王芬、许攸等人联络地方豪杰,图谋废除灵帝,拥立合肥侯为皇帝。他们希望曹操参与,曹操果断拒绝。事实证明了曹操的选择是正确的,废立之谋就很快失败了。

如此般的英雄人物,误杀故人,凄怆而言,也就能说得通了。

还有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也是关于吕伯奢。《魏书》中说,曹操借宿吕家,吕伯奢不在。其子与门客窃取曹操的马匹和财物,曹操反击,“手刃击杀数人”。

事实真相究竟如何,就留待后人见仁见智了。









史文书苑


如果做为小说故事,可以说把曹操多疑自私的性格暴露无疑,写的栩杨如生。但小说是小说,必竟不是真实的历史,何况《三国演义》“拥刘反曹”人人皆知。经查陈寿所记录的三國時期的正史《三国志》,曹操逃亡并非行刺董卓未遂,而是不接受董卓的封赏而逃亡,既没有吕伯奢,也不存在陈宫,因此假的就是假的,应还原历史的客观真实。曹操也不愧伟大的政治家,而著称,这大概是真实的。


老兵4200


曹操说出这句话的背景做个简单介绍:董卓乱京,曹操欲借献刀之名行刺董卓,事败后出逃,路过好友吕伯奢家,吕伯奢欲款待曹操,让其住在家里,自己去买酒。曹操听到后院有磨刀声,疑其图己,遂拔刀杀人而去。路上碰到好友打酒归来,才发现杀错了人,就又拔刀把好友吕伯奢杀了,杀完后说出这么一句话。

关于这句话,有两个版本:

  • 一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 二是孙盛的《杂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两个版本仅差距一个词,即“天下”二字,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讲得是指定一个人,即吕伯奢。宁愿我对不起吕伯奢,我也是被逼无奈的。而且曹操讲这句话的语气是“凄怆曰”,是很伤感地说。

当时被《三国演义》改成:“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那就是地地道道的无赖了,唯天下所不齿。

因而,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首先的感触是,曹操在什么情况下说出这句话,说出这句话的语气是怎样的。而没有纯粹从字面去理解。


三国史话曾得不错


曹操最著名的话可能就是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那为什么曹操会说这句话?

要先了解曹操是个怎样的人。历史上真实的曹操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曹魏政权的奠基人。政治上官至宰相,位极人臣;军事上官渡之战,以少胜多。文学上短歌行篇,千古流传。可以说,曹操乃历史少有,雄才伟略之大才。那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是怎样的人呢?一样的雄才伟略,但是多了奸诈。

曹操刺杀董卓失败后,和陈宫逃到了吕伯奢家中。吕伯奢是曹操故人,待曹操如待亲人。可生性多疑的曹操,却残忍杀害了吕伯奢及其家人。然后,对陈宫说:“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至此,曹操不仁不义的真面目揭开。对于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读者多数持批评态度。可我觉得曹操奸诈是有理的。生于乱世,不奸诈难以活命,不奸诈难以成功。从来大奸似忠,大伪似真。曹操不否定自己的奸诈,反而把奸诈当成一把剑。用这把利剑,曹操统一了北方,走向了人生巅峰!





用喜欢温暖爱


宁可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

说这话的,不是曹操。谁呢?是写了三国演义的罗贯中,因为根据三国演义这个小说里交代。背景是曹操当时行刺董卓未遂,弃官逃亡,逃到了中牟县,被军士给抓住了,为求脱身。曹操自称客商,当时守关的军士,并不认识曹操。而中牟县的县令叫陈宫认识他,知道他是朝廷通缉的要犯。本来陈宫可以不说破的,但他却当众说破,还扬言要押解曹操去京城请赏。陈宫是已决定弃官不做,跟随曹操一起起兵打董卓。到了晚上亲手把曹操放了弃官携款随曹操一起逃亡。

两个人一路逃窜到了曹操家的世交,叫吕伯奢的住处。吕伯奢诚意相待,外出置酒,家人的是杀猪接风。不料磨刀声霍霍惊醒曹操。曹操以为这家人要杀他,因此杀掉吕的家人逃出吕家,路上又遇到了吕伯奢打酒归来,是倍感懊悔呀。但是又怕吕伯奢回去以后看到家人惨死心生报复。所以呢,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就把吕伯奢一个杀了之后就量下的这句狠话,“宁叫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说白了,就是说我老曹绝对不能吃一丁点儿亏,谁让我吃亏我弄死谁,但是《三国演义》是本小说。我们来看看陈寿的正史《三国志》武帝纪,里边明确就写了: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字刃击杀数人。也就是说,不是刺杀董卓失败了啊,是看到董卓实在成不了事官居不做了,跑了。也没有出现陈宫放曹,只是数骑到故人家,故人不在,其子与宾客想劫物,于是被迫的自卫反击。没有曹操杀人之后所发的这个感慨的记载。

而在东晋。有一位史学家孙盛,他写的一本《杂记》,里面又说: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

注意是“宁我负人,毋人负我”,不是三国演义里头那几个字。根据《杂记》的记载,虽然说杀人的起因有点跟三国演义类似。但是他杀完人的情感状态。我们细细分析一下,和三国演义里头的可不一样。应该是他在已知铸成大错时,是愧疚难当啊。在悲怆痛哭时说的那句话,翻译过来就是,难道是我对不起别人,没有人对不起我吗。这应该是一个自责的反问句,而绝对不是“宁可我辜负天下人,也不能让天下人辜负我”来凸显曹操是个无毒不丈夫的奸臣。

其实乱世当中啊人,是没有什么好人坏人之分的,曹操也一样,但是无论怎么说吧啊,罗贯中的这句话还是比较有霸气的。


那时情节


“宁可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一句话让曹操留下了千古骂名,被称为一代枭雄、奸雄。

在《三国志》中曹操原话是“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意思就是宁可我辜负他人,但不能让他人辜负我。在古代儒家思想讲究仁爱、正义、厚生,很多人在做一些大事的时候 动不动就打着拯救天下苍生的旗号来体现自己做的事是多么伟大 以此来获取更多人的响应和跟随。很少有人敢说出自己的私心,因为一旦说出就会受到世人的抨击,下一个被讨伐的对象也许就是你。



例如袁绍集结十八路诸侯讨伐“逆贼董卓”,确实大义。但仅仅是为了匡扶汉室吗?答案是否定的,正是十八路诸侯各有私心,才导致讨贼失败。

曹操准备杀吕伯奢前已经将吕伯奢一家上上下下全都误杀了,这时候对他而言只有两个选择,第一,以死谢罪。第二,斩草除根。从曹操只身刺董一行为可以看出 曹操已经决定要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他是个野心非常大的人,对于这样一个人他怎么甘心就这么死了。



所以对他而言 只能选择第一种。在选择之后他能如此坦然地说出自己的私心,这绝对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在儒家思想浓厚的时代,即便是杀了,一般人也应该是战战兢兢 心生愧疚 心有不安的。曹操却将自己的私心表露无遗,一句话道出了他的野心!

听到这句话,我的第一想法就是曹操这一生注定要做一番惊天动地的事,注定要成为一代枭雄,当然也只能是枭雄,因为他的行为确实违背了君子之道。但他敢为他人所不敢为的勇气和气势已经在这个极其看重名誉的世道中取得了胜利的先机。诸葛亮为刘备谋划天下,《隆中对》已经将如何统一天下策略布置的好了,只要按此一步步执行 天下可定,但刘备一生以仁义著称,他成于仁义也败于仁义。而曹操敢于冒天下大不韪这份勇气正是他能统一北方,在三分天下中占据领土最多的原因。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确实不义,但他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在统一北方之后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等从而使中原社会渐趋稳定、经济出现转机。曹操一生节俭到死都没有什么自己的财产,甚至遗言中也要求自己丧事从简,将自己衣物留给儿子。这样一个人仅仅是一个奸雄、枭雄吗?


历史湮灭的足迹


那时候曹操已是惊弓之鸟,刺杀董卓失败,逃亡中被县令陈宫擒获,陈宫敬佩曹操刺杀董贼国士无双,自愿弃官与曹操一起逃亡!两人逃亡中投奔曹操父亲故人吕伯奢处求吃求和求暂时收留,然后吕伯奢愿意给吃给喝提供收留,然后热情招待故人之子,杀猪宰羊买烧酒不在话下! 可是曹操当时是悬赏通缉犯,俨然一座行走的金山,十分敏感是正常的! 所以在吕伯奢外出买酒的空当,曹操听到吕家人磨刀霍霍心里犯嘀咕,曹陈两人一合计,觉得吕伯奢这老头肯定是报官去了,所以先下手为强呗!咔里咔嚓就把吕伯奢全家都杀光了! 杀完人才发现一头猪被绑着,心里陡然醒悟——卧槽,坏了,原来吕家人磨刀是为了杀猪啊。 但此时为时已晚,吕家人全都被白刀子进红刀子出了,死者已矣还能怎样呢?!继续逃呗! 巧就巧在两人刚逃出去就路遇买酒返回的吕伯奢,陈宫是惭愧不安的,曹操却上去就是两刀!陈宫这时候对曹操有了另一种认识,之前认为是大英雄,突然觉得曹操这玩意几乎毫无人性!便和曹操争执起来,曹操便说了那句日后被标签化“宁教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

我觉得曹操杀吕伯奢杀了也好,不然呢?吕伯奢报警不报警是小,一个老头如此活着会更残忍。记住,杀吕伯奢全家是陈宫和曹操一起的,陈宫没多大资格来教训曹操! 再者,也许确实杀了更好,人死了一了百了! 难以想象一个老头全家七八口被杀还能如何活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