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發土木堡之變,又殺害於謙,淺談朱祁鎮尊為“英宗”的背後邏輯

明英宗朱祁鎮恐怕是明朝歷代帝王之中,最不受生活在現代文明社會的人們所待見的皇帝了,終其原因,主要有二:

1、他打破了宦官不得干政的祖訓,開啟了大明宦官專權的先河。正因為他過分地聽信王振,從而導致了土木堡之變,讓盛世大明蒙上了一層陰影。

2、奪門之變後,在徐有貞的讒言下,殺了有“再造大明”之功的“救時宰相”于謙。

引發土木堡之變,又殺害於謙,淺談朱祁鎮尊為“英宗”的背後邏輯

于謙

這兩起公案,使得朱祁鎮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非常不光彩的一頁,由此,在現代文明社會下,他背上了沉重的道德枷鎖和罵名。

故此,很多人對朱祁鎮的廟號“英宗”表示不滿,認為他雖然兩度臨朝稱帝,但縱觀其所作所為,不配用“英”這樣的褒義字眼對他的一生進行蓋棺定論。

然而實際上,這裡混淆了一個概念,即把廟號等同於諡號。

“英宗”其實是朱祁鎮的廟號,主要是用於他的後世子孫在祭奠他時對他的稱呼,以及用於大明文人日常交流和文獻著作中的代稱。

“法天立道仁明誠敬昭文憲武至德廣孝睿皇帝”才是朱祁鎮的諡號,也是他的兒子成化帝朱見深和群臣對他的一生進行最後的定論。

廟號和諡號,這二者有著本質的區別!

引發土木堡之變,又殺害於謙,淺談朱祁鎮尊為“英宗”的背後邏輯

朱祁鎮

當然,也有人會再一次提出質疑,雖然“英宗”不是諡號,但從朱祁鎮的一生來看,還是不配享有“英”這種帶有褒義的字眼。

因為奪門之後,朱祁鎮又做了兩件讓人詬病的事。

1、不肯正視病逝的親弟弟朱祁鈺為穩定大明社會秩序,恢復大明民生經濟所做的貢獻,反而給朱祁鈺上了一個惡諡,“戾”,並將朱祁鈺逐出皇陵,缺乏英主該有的氣量!

2、天順初年,不吸取正統年間的教訓,依舊寵信宦官,只是寵信的對象由王振變成了曹吉祥,以致引發了“曹石之亂”,將大明再次置於險境。

綜合土木堡之變和冤殺于謙,朱祁鎮為何還能被尊為“英宗”?很多人的困惑就在這裡!

但汪郎想說的是,朱祁鎮廟號“英宗”裡的“英”,其實並不是“英明神武,明識大略”的意思,而是“英年早逝,大業未成”的意思,其中蘊含著成化帝君臣對朱祁鎮的英年早逝感到無限惋惜外,更多的還有對大明社會倫理道德的邏輯考量!

看到這裡,肯定有人會認為汪郎是胡說的,那麼汪郎帶大家認識一下另兩位廟號為“英宗”的皇帝。

引發土木堡之變,又殺害於謙,淺談朱祁鎮尊為“英宗”的背後邏輯

太廟

1、宋英宗趙曙

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三月,趙曙登基,次年改元治平,此時的大宋早已經陷入了積貧積弱的社會危機之中。

官僚機構龐大而臃腫,中央財政入不敷出,養兵之策以致兵多而不精,冗員、冗費、冗兵,嚴重的社會現實擺在趙曙的面前,這是大宋的內憂。

經歷了檀淵之盟和慶曆增幣,宋遼邊境雖然較為安寧,但每年的歲幣無形中又增加了宋朝的經濟壓力;而西北邊界,既要和西夏、吐蕃爭奪河西走廊的控制權,又要提防西夏和吐蕃對宋土的侵擾和蠶食,這是大宋的外患。

就是在這樣的內憂外患下,趙曙決意進行改革,試圖改變“三冗”給大宋朝廷帶來的財政壓力,同時提高大宋國力,揚威內外。

趙曙的思路是對的,他直接切到了宋朝最弱的脈搏。

為此,他提拔並重用韓琦、歐陽修、富弼等慶曆新政時的改革派,積極地向大臣們提出了裁救積弊的要求。

只可惜,他的身體不行。

治平四年正月八日丁巳(公元1067年1月25日),在位四年的趙曙,於福寧殿駕崩,年僅三十六歲,遺留了改革“三冗”的未盡事業。

引發土木堡之變,又殺害於謙,淺談朱祁鎮尊為“英宗”的背後邏輯

宋英宗趙曙

2、元英宗孛兒只斤·碩德八剌

延祐七年(公元1320年)三月,孛兒只斤.碩德八剌即位,次年改元至治。

此時的大元,在朝堂上已經陷入了守舊派和革新派之間的鬥爭,而民間百姓又因為各種苛捐雜稅導致生活極為艱辛。

深受“儒學”教育的大碩德八剌,很清楚大元面臨的現實困境,所以他決意通過改革,實現加強中央集權和封建官僚體系建設的目標。

為此,他採取“以儒治國”的政策,大量啟用漢臣,加大了“漢化”進程,並罷免了元世祖駕崩後歷代元帝設置的冗置官;為了恢復民間的生產力,減輕百姓負擔,他強推“津助賦役法”等。

至治三年二月(公元1323年),碩德八剌又頒佈了《大元通制》,為在大元境內實行中央集權的政治法度提供了依據。

元英宗的這一系列改革,史稱“至治新政”,不僅在當時樹立了自己是中原正統王朝的形象,還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國勢得到提升,政治得以清明。

然而,新政嚴重觸犯了蒙古保守貴族的利益。

至治三年八月初四(公元1323年9月4日),在位四年的孛兒只斤.碩德八剌,於上都以南30裡的南坡店被蒙古守舊派刺殺而身亡,年僅二十歲,史稱“南坡之變”,新政被迫停止,大元進入了多事之秋。

引發土木堡之變,又殺害於謙,淺談朱祁鎮尊為“英宗”的背後邏輯

元英宗孛兒只斤·碩德八剌

由此可見,無論是宋英宗,還是元英宗,都是心懷壯志之君。

在面對帝國的危機時,他們並沒有選擇逃避,而是敢於通過改革來解決,甚至不惜觸犯守舊派的利益。

如果不是因為早逝,以他們堅定的意志也許真的能夠實現改革的成功,那對於他們各自的帝國而言,將是一個質的飛躍!

只是歷史沒有假設!

宋英宗病逝,元英宗橫死,無論他們各自的後繼之君是繼續進行改革,還是維持舊制,都已經不重要了,因為屬於他們自己的時代就此終結,而改革未盡也就成了他們的歷史遺憾。

故而,他們駕崩後,被後繼之君上廟號尊為“英宗”,恰恰也說明了“英宗”的“英”並非是“英明神武,明識大略”的意思,而是“英年早逝,大業未成”。

那麼,朱祁鎮呢?他被尊為“英宗”的理由是什麼?

引發土木堡之變,又殺害於謙,淺談朱祁鎮尊為“英宗”的背後邏輯

變法,王朝的自救運動

一、朱祁鎮一直想解決的,但沒有解決好的主要問題,是大明和蒙古部落之間的邊境爭端!

很多人認為土木堡之變的背後,是少年天子無底線地寵信王振所帶來的結果,然而,汪郎以為,這其實是站在祖父輩盛世餘蔭之下的朱祁鎮,試圖通過御駕親征來證明自己能夠延續大明國威的能力。

看似執意御駕親征的任性,實際上是朱祁鎮想一勞永逸地解決蒙古瓦剌部對大明邊境的蠶食。

王振在其中的影響有沒有?有,但作用不大!

朱祁鎮畢竟是皇帝,對於瓦剌的屢屢犯邊,少年意氣的他是受不了的,站在他的角度,會認為這是瓦剌欺負他年輕,不把他放在眼裡。

這種思想,早在正統元年(公元1436年)就存在了。

(丁丑)上以西北邊情緊急,諸將未即奏功,命驥等會官計議以聞,越五日猶未回奏。是日早朝奏事畢,上召驥等至前面責之,曰:[ 邊情緊急如此,爾等何故遲延不議?欺朕年幼邪?]”---《明英宗實錄.卷二十五》

引發土木堡之變,又殺害於謙,淺談朱祁鎮尊為“英宗”的背後邏輯

王振石刻像

而當時的瓦剌絕對不是洪武、永樂時期的草原小部落。

事實上,正統年間的瓦剌已經統一了草原,並不斷入侵河套、大同等地,對大明形成了嚴重的軍事威脅。

土木堡前夕,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七月,瓦剌分四路進攻明朝,其中,東路攻遼東,西路攻甘州(甘肅張掖),中路分兩支,一支直攻宣府圍赤城,另一支攻大同。

這才是朱祁鎮執意親征的原因!

他想通過親征的方式,在實現自己軍事夢想的同時,徹底解決瓦剌入侵。無奈,只是他並不具備軍事天賦,又受到太監王振的哄騙,結果也就不言而喻的了。

天順時,瓦剌雖然衰敗,韃靼也分裂成多個部落,即使如此,草原部族依舊是明朝最為頭疼的存在。

無論是衰敗的瓦剌,還是尚未統一的韃靼各部,猶如蜂群般在大明邊境掠奪。

“天順中,瓦剌阿失帖木兒屢遣使入貢,朝廷以其為也先孫,循例厚賚之。又撦力克者,常與孛來仇殺。又拜亦撒哈者,常偕哈密來朝。其長曰克舍,頗強,數糾韃靼小王子入寇。”---《明史》

引發土木堡之變,又殺害於謙,淺談朱祁鎮尊為“英宗”的背後邏輯

瓦剌和韃靼示意圖

二、流民問題一直是正統、天順年間的內患,但朱祁鎮沒有處理好,最終在成化元年爆發了荊襄流民起義!

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三月,地處湖廣承宣布政使司荊襄山區的房縣大木廠,一位名叫劉通的流民在此聚眾起義,他自號“漢王”,設年號“德勝”,對襄陽、鄧州等地發動猛烈攻擊,史稱“荊襄流民起義”。

動亂從來不是一觸即發的,需要經歷一個質變的過程。

成化元年的這場動亂,根源其實在朱祁鎮的統治時期就已經埋下了,或者說朱祁鎮根本沒有對流民採取有效的治理措施!

明初是沒有流民的。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他在吸取元朝的歷史教訓上,採取減免賦稅、休養生息的政策;同時,他將宋朝沒有形成體系化的國家福利機構進行補充和完善,進一步穩定了社會秩序。

在明初幾代帝王的努力下,明朝從元末的社會凋零中得以恢復。

然而,當大明進入正統、景泰、天順三朝時,社會雖然趨於穩定,但天災對帝國的威脅突然增多。

據不完全統計,三朝總計30年間,自然災害,如澇災、旱災、蝗災、疫災、雹災、霜雪、地震等竟高達近千餘次,而且每次災害涉及的地域廣,時間長①,這就導致明朝各級政府的賑災效率跟不上。

同時,在這樣頻發的天災面前,明初就已經建立並完善的國家社會救濟機構,在農耕社會的有限生產力下,儲備的物資也跟上賑災的需求。

故而,從正統到天順的三十年間,一旦出現天災,往往會出現一個極為尷尬的場面,只要官方主導的賑災稍有遲緩,就會導致大量的流民誕生。

引發土木堡之變,又殺害於謙,淺談朱祁鎮尊為“英宗”的背後邏輯

流民圖

流民的訴求是什麼?吃飽飯,活下去!

流民的本質還是普通的農民,對耕種是不陌生的。因為泛災導致他們無法在故土繼續生存下去,那麼尋求一處可以開荒種植,賴以生存之地,就成了他們唯一的訴求。

湖廣荊襄山區處於湖廣、河南、四川、陝西四省交界地,此處範圍廣大,西起終南山東端,東南到桐柏山、大別山,東北到伏牛山,南到荊山,放眼望去,山巒連綿疊嶂,人煙稀少,地勢險要,地貌複雜。

即使如此,荊襄山區也有其優勢。

因為常年被原始森林覆蓋,故而土地肥沃,礦藏豐富,而且氣候溫和,雨水適中,既可以耕植水田,也可以播種旱地,故而,這裡也就成了流民首選的聚集地。

“南人利於水耕,北人利於陸種,而南北流民僑寓於此者比他郡為多。”---《大學衍義補》

但問題就在於,荊襄山區是明朝的軍事禁區!

引發土木堡之變,又殺害於謙,淺談朱祁鎮尊為“英宗”的背後邏輯

荊襄山區的大致範圍

荊襄山區適合人類生存,同樣也適合反抗朝廷壓迫的百姓匿藏。

故此,早在元朝至正年間,元廷為了鎮壓民間起義軍,為了打擊流民,就已經把荊襄山區設置為禁區。

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吳王朱元璋在徹底解決陳漢政權後,荊襄山區納入了他的統治範圍。

為了防止陳漢的殘餘勢力躲進荊襄山區和自己進行對抗,同時為了鞏固政權、穩定民生的需要,朱元璋延續元朝對荊襄山區實行封禁的制度,嚴禁流民進山開荒種地。

這一封禁,一直延續到天順朝!

只是朱元璋、朱棣時期,流民問題微乎其微,基本上在明廷的可控範圍內,但到了朱祁鎮的兩次臨朝,流民已經成為嚴重影響王朝內部穩定的社會問題。

然而,針對流民這一不穩定因素,朱祁鎮或者說他的內閣,無論是正統時期的“三楊”、曹鼐,還是天順年間的徐有貞、李賢,都沒有制定出切實有效的解決措施,他們秉持的依然是明初制定的封禁之策。

只是明廷對荊襄山區的封禁,已經無法阻止流民的湧入。想要活下去的流民,想要地方穩定的朝廷,二者之間的矛盾一旦達到衝突的臨界點,流民數量已達百萬之眾的荊襄山區,猶如帝國的火藥桶,一觸即爆!

引發土木堡之變,又殺害於謙,淺談朱祁鎮尊為“英宗”的背後邏輯

荊襄流民起義

三、在皇權為尊的道德架構體系下,有宋英宗、元英宗的案例在前,如何上朱祁鎮的廟號,須堅持“以孝治國”和“三綱五常”的原則,鞏固封建社會的倫理道德!

子不言父過,臣不議君失,這是儒家思想道德體系的根本!

站在朱見深的角度,他必須遵循“以孝治國”的思想,儘可能的抹去朱祁鎮的汙點;站在群臣的角度,朱祁鎮的兩度臨朝,雖然期間有失,但總體上還是能夠虛心納諫,尤其是在“曹石之亂”後,朱祁鎮開始傾向文治,這符合文官集團一直堅持和皇權共治天下的理念。

何況,朱祁鎮生前也並不是一無是處。

正統年間,朱祁鎮頂住了以“三楊”為首的文官集團施加的壓力,毅然出兵征伐麓川宣慰司思家父子的叛亂,鞏固了西南邊疆。

“臣又有愚忠,冒瀆天聽,昔太宗皇帝征討有罪,必先遣人再三撫諭,及其不從,然後加兵。今麓川拒命,臣亦深切惡之,非欲釋其罪,但思古人有言:[兵者兇器,戰者危事],自古聖帝明王皆不輕用者,恐害及無辜,有傷天地之和氣也。”---楊士奇《論遣將徵麓川》

故而,即使朱祁鎮的御駕親征引發了土木堡之變,站在成化帝君臣的角度,這是朱祁鎮試圖解決大明邊患時付出的代價;而奪門之後冤殺于謙,站在成化帝君臣的角度,是朱祁鎮為了加強自己統治的緣故,也是符合儒家體系下的君臣之道的。

但于謙被冤殺,民間是有不滿情緒的,所以成化帝才會為于謙平反,即使如此,大明的社會倫理道德秩序不能亂。

而朱祁鎮生前沒有解決蒙古蠶食大明邊境的外患,沒有解決流民困苦、四處求生的內憂,綜合以上種種,就不難理解,為何年僅三十七歲的朱祁鎮駕崩後,成化帝君臣要給他上廟號“英宗”了。

引發土木堡之變,又殺害於謙,淺談朱祁鎮尊為“英宗”的背後邏輯

在孔子儒學基礎上誕生的程朱理學,是明朝前期社會道德秩序的根本!

結語:

汪郎說了這麼多,可能有人會認為是替朱祁鎮洗白,但並不是!

事實上,殺于謙,站在今天的角度來看,這是朱祁鎮永遠也洗刷不掉的汙點。

但歷史需要有一定的代入感。

站在朱祁鎮父子的角度,于謙雖然取得北京城保衛戰的勝利,但他畢竟扶持了朱祁鈺做了皇帝。

按照皇位繼承秩序,在明知國家有皇帝、有太子的大宗正嫡情況下,還擁護小宗、庶支來做皇帝(朱祁鈺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庶子,而朱見深是朱瞻基的嫡長孫),這在封建道德體系下屬於謀朝篡位,儘管國號還是大明,皇帝還是姓朱。

所以朱祁鎮在奪門之變後殺于謙,除了那些參與奪門的野心家慫恿外,更多的是他在維護自己的權威和社會秩序。

同樣,朱見深恢復于謙的身後名,也是出於人性的考慮!

而朱祁鎮生前沒有解決的兩大難題:大明和蒙古部族之間互相攻伐的問題,一直到一百多年後的隆慶年間,通過冊封和互市才得以解決;而流民問題,則在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得以解決。

這一年十二月,成化帝撤銷了荊襄山區長達百年的封禁令,從襄陽府中析出鄖縣,升級為府,命名為“鄖陽府”,該府下轄鄖縣、房縣、竹山縣、竹溪縣、鄖西縣、上津縣等六縣,並鼓勵流民放棄原籍,附勳陽籍,可以在勳陽境內安心開墾荒地,享受大明百姓該有的權益,種地、科舉、經商等。

當然,這一切,朱祁鎮自然是不知道了!

注:

①災害數據來源統計,取自《明英宗實錄》;據我國著名氣候學家竺可楨先生的研究,正統、景泰、天順時期,中國處於小冰河時代。

【我是江東汪郎,帶給你不一樣的歷史視覺!堅持原創,喜歡我就請關注我吧!】

引發土木堡之變,又殺害於謙,淺談朱祁鎮尊為“英宗”的背後邏輯

成化十二年設置的鄖陽府,是明朝統治者解決流民的最佳措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