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李世民立李恪为太子的话,唐王朝的命运将会怎样呢?

长安之客


如果李恪成为太子,不能保证唐朝的命运会有多好,但可以确定至少不会比李治做的更糟糕。

毛主席对李恪的评价非常高:

  • 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卒听长孙无忌之言,可谓聪明一世,懵懂一时。

李世民曾有意立李恪为太子,却被长孙无忌所阻止。毛主席在看到这段历史时,便做出这段点评。


近些年来,网上总有一些李治粉试图翻案。

但不好意思,李治因为体弱多病,长期不能理政,政务一直都由武则天所把持。

李治的哪些“开疆拓土”的功劳,如果无视唐太宗李世民奠定的基础,显然也是毫不客观的。

总之,让唐朝的大统陷落于武则天之手,唐朝宗室几近殒灭,这样的罪过足以把李治钉上耻辱架了。

至于李恪,我们确实不能保证他能做得有多好。

但如果考察皇子时期的表现,会发现李恪显然更适合太子那个位置:

  • 首先,李恪文武双全,唐太宗称其“类己”。

  • 其次,相对于其他太子的竞争者,如李承乾、李泰的丧心病狂,李恪是唯一的正常人。


例如,李承乾胡作非为,太子的老师多次劝谏,他非但不听,反而还准备派人去刺杀老师。

再比如,李泰为了继承皇位,甚至还对李世民说:我将来当皇帝后,会杀了自己的儿子,把未来的皇位传给弟弟李治。

看看上面这些丧心病狂的举动,就会发现李恪是所有皇位竞争者中唯一的正常人。不传给他传给谁合适呢?


HuiNanHistory


小小小百科全书观点

李恪想要成为李世民的继承人难度不可谓不高。原因很简单,李世民皇位得来的不正。他绝对不能容忍他的后代在皇位继承上出现问题。也就是说李世民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一定会按照长幼尊卑来选择的。显然李恪在这方面根本就不满足条件。首先李恪只是李世民的第三个儿子。上面还有李承乾和李宽两人。虽然李宽被过继给唐高祖李渊第五子李智云承继香火并且还早早去世了。但长子嫡孙李承乾还在李恪就没有机会。


其次,就算是李承乾死掉或者被贬。那么也轮不到李恪继位。唐太宗李世民的嫡子只有和长孙皇后生的三个儿子。这三人分别是大儿子李承乾和四儿子李泰以及九儿子李治。如果李承乾不在的话,按照嫡系划分也应该是李泰或者李治来继位。李恪的机会小之又小。而且李恪的血脉也决定了他和皇位继承人无缘。

李恪的母亲杨妃是前朝隋炀帝的女儿。而且其曾祖母与外曾祖母都是西魏八大柱国之一、大司马、卫国公、三朝国丈独孤信的女儿。也就是说,李恪的身上有着隋朝和唐朝外加独孤家族的血统。按理来说李恪的血脉是李世民所有皇子中最高贵的。身兼两大皇朝血统和隋唐时期第一豪门独孤家族血统的李恪。无疑是李世民儿子中最高贵,最善良的一位。这种情况在整个中华历史上都难得一见。但也因为他的血脉高贵。导致很多人把李恪当成了威胁。出身太高贵了,而且他身上隋朝皇室的血统又使得前朝遗臣不自觉的会亲近李恪。这就是李恪的原罪。所有皇子都会把他视为竞争对手。


如果李世民真的把李恪立为太子的话。那么李唐王朝会更快的奔溃。本来因为李世民的关系。导致自李世民之后,李唐王朝继承人竞争就从来没有缺少过血腥。而李世民在教育儿子方面也是一个十足的失败者。嫡子大儿子李承乾和四儿子李泰都先后被废。最终嫡子只剩下李治一人了。虽然李世民在教育孩子和挑选继承人方面饱受诟病。但起码他还是遵从了一条。那就是嫡子继承皇位。如果李世民没有选择嫡子继承皇位而选择了李恪。那么李世民死后李恪继位难保不会出现造反夺位的事情。毕竟李恪虽然是皇子。但毕竟不是嫡子。这就足够别人说他皇位得来不正了。爆发造反事件都可能性也成倍的增加了。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小小小百科全书


李恪不一定会比李治强多少,但至少李治干过的一件大蠢事,李恪不会去做或者做不到,这个事情不是武则天。

李治的最大错误

唐高宗李治的最大错误是打破了唐王朝皇权与臣权的平衡,从此之后唐王朝的文官士大夫阶层再也不能对皇帝产生实质性的约束,皇帝真正变成一言而决的国家主宰。这是唐王朝所有重大历史问题产生的根源,包括藩镇、安史之乱、宦官乱政等等。

至于武则天篡唐,不过是这个错误的一个小小的赠品,武则天能当上皇帝,所有权力仍然来自李治和其他唐朝皇帝。

只有皇帝权力不受任何约束,才会有唐朝皇帝前仆后继的去吃药成仙;

只有皇帝权力不受任何约束,才会有李林甫等权臣借皇帝的信任大兴冤狱;

只有皇帝权力不受任何约束,才会有唐朝皇帝“大功之后,逸欲易生”或者晚年怠政;

只有皇帝权力不受任何约束,才会轻易改变大唐百年军事体制而设立节度使藩镇;

只有皇帝权力不受任何约束,才会让安禄山这样的胡人边将做大;

只有皇帝权力不受任何约束,才会有宦官能够决定新皇继位并执掌大唐禁军。

自从唐高宗李治开始,先借长孙无忌清扫了一批人,又清算了长孙无忌,把权力全部掌握在自己手中,并在病重后原封不动的把全部权力交给了败家娘们武则天。也就是说,曾经贞观年间大唐的行政权力的执掌体系、大唐的国家战略建议体系和国家战略决策研究机构——文官体系,只保留了最基本的行政功能,而制约和劝谏皇帝这个最重要作用已经不存在了。

(李治)

李恪的先天缺陷决定了他不能大权独揽

对于李世民来说,立李治为太子还是立李恪为太子,无非是一念之差。立李治,是李世民对长孙皇后的感情起决定性作用;立李恪,是李世民作为一个优秀帝王的理智在起作用。只要李世民下了决心,无论是谁都能平平安安当上皇帝,当年李治继位时,是李世民遗命程咬金(程知节)率领大军驻守长安数月之久,而老程只听李世民的话,无论他保护的对象是历史上的李治还是我们假设的李恪。甚至李世民为了给李恪扫平障碍,提前弄死长孙无忌都有可能。所以,李恪继位当皇帝不必有任何担心;

而李恪的前隋血统,决定了他必须非常小心的不犯任何错误,否则会招来大唐开国功臣以及隋朝叛臣等一批人反对。那么他在履行皇帝职责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按李世民的办法去做,他越像李世民,反对的声音就会越小。

而李世民最大的特点,其一是重大国策决定之前经过充分的讨论,长孙无忌、房玄龄、魏征等人是真正能够和李世民深入探讨国策的重量级人物;第二是强调选拔任用人才,像马周等人是从平民百姓中提拔起来的名臣。

当时房玄龄、魏征、李靖等人已经去世,最有权势的大臣只有长孙无忌和李绩,只要李恪不像李治那样赋予长孙无忌过多权力以巩固皇位、清除异己,长孙无忌就当不了权臣。而不断提拔新人补充上来,恰好在朝中形成新旧制约和平衡。

李恪轻易动不了长孙无忌,一是没理由,二是会造成非常坏的政治影响;长孙无忌也威胁不到李恪,因为长孙虽然是百官第一人,但不掌握军权。这就形成了一个新的动态平衡:

李恪为了稳固地位,在国事上积极主动,并选拔任用优秀新人分长孙无忌的权势;

长孙无忌要体现价值,既要对李恪的冒进行为进行约束,又要在其他国事上表现出智慧和持重,不给李恪借口削弱自己的权力。

于是,一种相对完美的君臣关系就在双方的不信任之间建立起来,按长孙无忌的寿命,至少这种关系会维持十年以上。而一旦这种方式被制度化,大唐王朝在向好的方向发展就成为必然,至少会比历史上走得更稳健。

用数学和工程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妄图以古喻今。理工男读历史,欢迎关注和讨论。


理工男读历史


虽然历史没有假设、没有如果,种种“假如”,都是事后诸葛亮之言,但我们还是可以就此进行探讨,为后世提供一些观点。

要探讨“假如李世民立李恪为太子的话,唐王朝的命运将会怎样呢?”这一个话题,我们可以先看看李世民立李治为太子后,唐王朝发生了什么命运,再来做一比较。

公元649年,李治即皇帝位,历史上称为唐高宗。

终其一生,唐高宗功过参半:

军事上:灭西突厥、百济、新罗,在位期间国家版图之广阔为唐王朝之最;

经济上:继续唐太宗时期的休养生息之策,并纠正了唐太宗晚期的一些不正之风,国家实力整体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创造了比肩“贞观之治”的“永徽盛世”;

法律上:在《贞观律》的基础上,任用长孙无忌等人编纂了《永徽律》及《疏议》(后世统称《唐律疏议》),是唐代法律的最高峰,也是后世模仿、借鉴的蓝本。

政治上:这也是唐高宗为后人毁誉最多之处,唐高宗本人也勤于政事、政治开明,只是后期由于体弱多病,被武则天趁虚而入,最终夺取了政权,也导致唐王朝中途被篡为周王朝。

看完了唐高宗在位后唐王朝的情况,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题中问题,假如李世民立李恪为太子的话,唐王朝的命运将会怎样呢?

一、唐王朝将不会被女帝篡权,但难逃封建帝国覆亡宿命

最直接的结果就是:不会出现类似武则天篡权的现象,唐王朝将一直延续李氏一脉。

武则天篡权成功,有两个重要的原因:一是李治性格懦弱有余、刚毅不足;二是李治体弱多病,给了武则天可乘之机。

而这两点都恰恰不会在李恪身上发生。

史书记载:李世民曾称赞李恪“英果类我”。由此可见,李恪的性格与李世民类似:果敢、勇猛、雄武;此外,李恪喜好骑射,身体健壮。基于这两点,后宫篡政的情况不会发生,李氏家族将世代传承。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唐王朝最终还是会走向覆灭。因为无论是李恪还是李治当皇帝,都无法改变唐王朝的本质属性,社会根本矛盾不会发生变化,区别就是唐王朝将存续多少年罢了。

二、军事成就上也许将比唐高宗更大

经过唐太宗打下的坚实基础,唐王朝国家实力愈发强大,相对较为懦弱的李治仍能够灭西突厥、百济、新罗,英果类李世民的李恪,对军事上胜利的渴望远远超过李治。

父亲李世民的“天可汗”称号,也是李恪梦寐以求的,也许李恪的性格,会走上穷兵黩武的道路,对国家整体而言并不是好事,但在军事上,他有极大的可能性将超过李治。

对唐王朝而言,也许将会是更加广袤无际、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庞大版图。

三、经济上可能会停滞不前甚至崩溃

这不是危言耸听。

唐高宗时期之所以能够出现“永徽之治”,是与李治的性格有密切关系的,李治信奉道家的无为而治、与民生息,税收等政策较为宽松,同时对外战争较唐太宗时期大为减少,给国家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而如果是李恪继位,在上一点中我就提到,李恪可能会走上穷兵黩武的道路,这一条道路,秦始皇、汉武帝、隋炀帝都走过,他们造成的后果就是国家陷入混乱、经济濒临崩溃。

四、法律上无法评价

这一点我无法进行评价,毕竟没有史料可以说明李恪对待刑罚、法律的态度怎样,但基于《唐律疏议》的巨大成就,我更倾向于不可能达到如此之高度。

总结:李恪如果当皇帝,不一定比李治在治国理政上干的更好;虽然可以避免后宫篡政的现象发生,但国家也有可能因为其军事政策而再次动荡;毕竟,经历了“贞观之治”的唐王朝,需要的是休养生息,需要的是一位守成之君,也许这就是李世民选择李治,而不立李恪为太子的原因。


晓东笔谈


如果李世民立李恪为太子,最起码不会发生武则天夺权事情的发生,大唐王朝始终会在李氏子弟的手中,从李世民对李恪的评价和认可,可以看出,李恪也是一位非常有才能的人,应该能够引领大唐王朝走向繁荣。

影视剧中的李世民


我们纵观李恪的人生发展历程来看,他也是经历了一个由不成熟毛躁到逐渐成熟,懂得自律的成长过程。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与隋炀帝女儿杨妃所生的儿子,总排行老三。因为李恪自小就表现出英武果敢的特点,所以深受太宗的宠爱。而这种宠爱最开始给李恪带来的是骄傲,自小一直受宠,所以被封王,在贞观十一年即637年,李恪拜为都督安随温沔复五州诸军事、安州刺史,在任上他因为游猎过度、损坏庄稼,被御史柳范弹劾,作为惩罚,李恪被免去安州都督,并削减封户三百户。

影视剧中的李恪


但不久,在贞观十二年即638年,李恪再一次被任命为安州都督,在上任之前,李世民写了一封信给李恪,在信中告诫和勉励李恪要好好向榜样学习,克制自己的脾气秉性,为父亲守好江山。也许在经历第一次的教训之后,再加上父亲的尊尊教诲,自此之后李恪再也没有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

影视剧中的李承乾


贞观十七年,太子李承乾谋反被告发,太子李承乾被废幽禁起来,对于接下来立谁为太子,实际上,太宗李世民在感情上是十分想立三子李恪的,因为李恪不管从才学上、性格上都非常与自己想象,太宗李世民就评价李恪:吴王恪英果类我。《旧唐书-太宗诸子列传》中对李恪的评价也很高:太宗诸子,吴王恪、濮王泰最贤。皆以才高辩悟。

所以,在征求大臣的意见的时候,太宗李世民将此意进行了陈述,但是长孙无忌出于自己利益的着想,极力反对立李恪为太子,因为其与李恪之间有过节,一旦李恪被立为太子,自己的日子绝对不好过,于是据理力争一定要立李治为太子,而长孙无忌此时在朝堂上也是一呼百应的老臣,他既然如此,其他的臣子自然也没有意义,都建议立李治为太子。而此时的李世民也是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虽然立太子是自己皇家的事,但更是天下的大事,不能只凭自己的意愿行事,还是要顺应朝臣们大多数的意见,虽然心向李恪,但朝臣们不答应,于是最终还是立李治为太子。

影视剧中的武则天


如果立李恪为太子的话,大唐的发展应该要比唐高宗李治统治的要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不会出现武则天夺权的事件。

唐高宗李治即位后,与自己父亲的才人武则天勾搭在一起,并最终将其接近宫中,武则天非常受宠,而李治身体又不好,所以武则天有了接触政事的机会,越来越干预朝中的政事,最终一步步夺取李家的江山。而如果李恪继位,根本就没有武则天什么事情,她再有什么心机,估计李恪也不会理他,自然她就没有机会接近权力,就不可能最终夺取权力。大唐王朝就会始终掌握在李家子弟的手中。

影视剧中的李世民


【2】有父亲李世民奠定的基础。

李世民开创了贞观之治,大唐王朝实现了空前的繁荣,而作为继任者的李恪,在各方面非常像自己的父亲李世民,他曾经骄傲放纵过,最终被父亲教育走到正规,这个对于他守江山有非常大的益处。在即为后,他应该是一位明君,能够继承父亲太子的使命继续带领大唐走向繁荣。

长安


【3】从长远看对大唐王朝的持久发展十分有利。

武则天在夺取权力的过程中,对李家子弟进行了大肆屠杀,导致李家子弟的暗弱,各个都胆战心惊,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活过明天,最终在武则天晚期,张柬之等大臣发动神龙政变逼迫武则天将皇权归还李家子弟,而这就出现了问题,就是武则天当政这段时期,李家子弟并没有像正常王朝发展的那样立太子、培养太子,练好接班人的功夫和本领,这就导致在大权归还李家后,继任者的能力是否满足于大唐王朝的发展。

而如果李恪登极,他依旧会像父亲那样,立太子,在平时注重对太子的培养和锻炼,以便在自己过世后能够带领大唐王朝继续走下去,也就是有一个对接班人的长期教育培养的过程,这对于大唐王朝的发展是非常有好处的。


所以说,如果李恪当上太子并最终顺利登极,大唐王朝的发展应该会更好。只可惜,就如毛主席评价的那样: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卒听长孙无忌之言,可谓聪明一世,懵懂一时。



李恪作为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子,得宠爱子,几次被唐太宗提到了立储的关节上,原本大有可能继承帝位的,但对他而言,终究是梦一场。李恪的一生,是悲情的,若不是皇子,或许李世民传个家业给他,也没什么关系,但皇位只有一个,爱子终究不是嫡子,更何况,李恪的身上,有着唐王朝接受不了的杨氏血统。



李恪的母亲杨氏,是隋炀帝杨广的女儿,他虽然是李世民的儿子,但也是杨广的外孙。可命运喜欢开玩笑,让李恪生的聪明伶俐,深得李世民喜爱。李世民长子李承乾和次子魏王李泰都是嫡出,不过才华比起李恪,都相差不少。他们兄弟年幼时,或许看不出什么,但年长之后,李承乾的储君做的可就吃力了,不过没关系,他有好的母家,舅舅长孙无忌更是开国功臣,如果一直安于本分,李世民不忍心废他。



然而李承乾最终没有忍,虽然没有落到身首异处的下场,但太子之位没了。李世民这个时候又想到李恪,但碍于朝臣反对,立了当时尚且年幼的皇九子李治为太子,目的很简单,嫡出的李治生性宽厚,将来会善待兄弟姐妹们的。虽然唐太宗给了李恪美梦,没有兑现,但也给他封王授官,领着肥差。



李恪很有才能,如果唐朝给他,那么一定可以发扬传承贞观之治带来的盛世,唐王朝在他手上,不至于传不了几代,但未必会比李治传的久。虽然李治宠爱武则天,让李唐遭遇浩劫,三代而亡,但最终还是回到了李治子女手上,肥水不流外人田,让唐朝在浩劫之后,继承的几代皇帝,励精图治,保留了势力。福耶祸耶,难以说的清。李恪最后的下场并不好,被长孙无忌诬陷至死,直到神龙元年,才被平反昭雪。


翻出历史那一页


李恪是个文武兼备的人才,如果继承帝位,他肯定不会满足于太宗皇帝留下的基业,我们有理由相信大唐的疆域会更加辽阔,大唐的声威会更加远播。

如果李恪继位,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集团会更早的走向衰落,庶族地主阶层会更早登上历史舞台,如此,大唐盛世也会更早的到来。

另外,当朝皇帝身兼圣人可汗(隋文帝)和天可汗(唐太宗)的血脉与传承,那些四夷八荒的边缘地区君主们谁不望风归顺?那些前朝遗老遗少们谁不俯首称臣?

试想一下,之前的大唐已经令后人心驰神往,要是如此的大唐呈现在你面前,你该怎样去表达自己的情怀与感慨?





靖远0204


李恪如果册立为太子,可能造成空前绝后的巨大政治灾难。

第一,违背了嫡生子继承制度。自从禹传子家天下,尤其是周朝时期建立了嫡子继承制,成为汉人建立的封建皇权法统传承的历史惯例。李治的母亲文德皇后,出生于关陇世家的长孙家族,从北魏到唐朝拥有丰厚的政治背景。一旦废嫡立庶和废长立幼,可能造成巨大的政治风险。

第二,李恪的出身影响夺嫡行为。李恪的母亲杨妃,据说是隋明帝杨广的女儿,属于亡国之后。唐朝初期的文臣武将,都是跟随高祖李渊和太宗李世民父子『造反起家』的,通过暴力革命推翻了隋王朝的统治。一旦隋炀帝的外孙继承大宝,会不会在年轻貌美的母亲唆使下,血腥清算功臣子弟,从而引发天下大乱和三世亡国的危险。

第三,李恪的尚武影响夺嫡行为。李恪为人英武果敢,性格和太宗皇帝颇为相似。唐朝初期需要休养生息,与民更始,必须施行符合黄老思想的文治方略,有效治疗隋末十八路烟尘造成的战争创伤,大力恢复和发展农业经济、养育增殖人口和恢复文化气息。一旦遇见尚武的皇帝,穷兵黩武,势必重蹈隋朝灭亡的悲剧。

第四,李恪斗不过长孙无忌的。知子莫若父,知臣莫若君。唐太宗对于吴王李恪和太尉长孙无忌的政治道行、资源储备、关系基础和心机手段,拥有十分深刻的观察、认知和平衡。即使大位传给了吴王李恪,长孙无忌同样带领身后的关陇世家,推翻吴王李恪而拥戴晋王李治,如同西汉的霍光废除昌邑王刘贺一样,毫不留情。

最后,历史没有假设,太宗不是智障。让李治承继大统,肯定经过深思熟虑,尽管内心带有巨大的遗憾和无奈。毕竟,好多事情不是始终左右和完全驾驭的。即便他是天下万民、五湖四海和千秋万代深情景仰的千古一帝。


亲爱de猛兽


抛开李恪的能力不说,李恪立为太子,有两大致命伤:

1、非嫡出。古代皇位继承遵照“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传统的规则不是皇帝随心所欲可以改变的,不然也不会出现中国第一个白痴皇帝晋惠帝司马衷,一句“何不食肉糜”,流芳百世。轻易打破传统的皇太子储立制度,皇子野心勃勃,外戚、大臣各找山头,国家很容易陷入内斗纷争,以致亡国。

2、前朝余孽。这个说法可能过重了,但李恪作为唐太宗李世民与隋炀帝之女杨妃的儿子,自出生就有了前朝皇室的烙印,只能作为吉祥物,安定团结隋朝勋贵遗老,难以被造反起家的新贵族所接纳(害怕即位清算,毕竟打断骨头连接筋),无外戚作为藩篱,内无朝堂之臣辅助,独木难支,即使成为太子顺利登位,顶多也是一个傀儡皇帝,朝不保夕。

可以预见,除非李世民下死手,清空朝堂,不然立李恪为太子,只会是一时起意,难以持久。夺储失败,李恪的生命会提前结束,李治的皇帝之路会曲折但一定会走到终点。


月亮之上有爱


很多人觉得李治弱,中国历史上,敢娶小妈的皇帝有几个?敢立小妈为皇后的有谁?能活着斗垮权臣的皇帝有几人?能打下唐朝最大的疆域面积,能造成隋炀帝、太宗数十年不能完成的任务,灭高句丽,打服突厥。西部疆域越过沙漠和高山,占有半个中亚。

其他不说,光凭他敢娶武则天,并立她为后这点,就可以标榜史册了,只是这个被写成了他的污点,说他无能才丢失权柄,

实际上呢?多少皇帝装作昏庸,让后妃、太监、酷吏“为非作歹”,排除异己,然后夺权成功的?

所以,觉得李治弱,是一种误解,他可能是扮猪吃老虎,大智若愚。

至于吴王李恪,后世觉得他厉害,也只是李世民:“吴王恪英果类我。”罢了,在诸侯王里,他跟李道宗都是非常强势的人,只是都被褚遂良和长孙无忌杀了,

即使李恪做了太子,并且没跟李世民产生矛盾,他跟长孙无忌、褚遂良的矛盾也是不可调和的。

这时候,为了让他能顺利继位,是不是提前除掉长孙无忌、褚遂良呢?不然,他真能爬上皇位?

退一步说,他顺利继位了,并且除掉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了,其他的大大小小门阀士族呢?为了加强皇权,是不是得加强后妃权力,提拔外戚势力?

李治的选择可能不是最好的,但绝谈不上什么错,武则天是篡权了,但是武则天是女人,权力还是会回到李氏子孙手里,如果不用武则天,可能就是外戚篡位,改朝换代了。

他可以不用武则天,也会用其他的后妃、外戚势力,谁敢说,获得权力的后妃,会比武则天本分?

吴王李恪做了皇帝,他的选择也绝不会比李治高明多少,刘邦、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汉宣帝、刘秀、李世民、李显、李隆基无一例外的选择用外戚,加强后妃势力,真的是他们傻?还是别无选择?

李恪做了皇帝,也会这样做,结果有太大区别吗?

唐朝随后的走向基本还是会出现盛世,然后内乱、藩镇割据,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也不是哪个皇帝昏庸造成的,而是没有选择的选择。

所以,李恪做皇帝,跟李治做皇帝,并没有太大形象,他们能改变的,只是小事,而不是大势。

就是长江你怎么改道,改变他的走势,你也改变不了他东流到海的决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