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乾、李泰、李恪、李治就能力而言,誰最適合做太子?

蕭曉四姑娘


李承乾,是一個很聰明,又很偏激的人。早年,貞觀十年之前,他和太宗的關係比較和睦,他也因為處理事情很得當,太宗多次讓他監國,鍛鍊他的能力。不久他就曝露出奢靡、喜好遊獵的毛病,但是太宗並不因此放棄他,反而對敢於勸柬的東宮官員予以褒獎。父子關係惡化的轉折點可能是他的男寵稱心被殺,李承乾認為是太宗偏信了李泰的挑唆導致的,數月稱病不朝,在東宮內祭祀稱心,拉開架勢跟他父親對著幹。偶後還發生他派遣刺客圖謀殺害李泰和東宮官吏的事情,可見他逐漸從一個聰明頑皮的少年轉變為一個偏激,狠毒的人。 後來又受侯君集挑撥造反被廢

李泰,是一個聰明卻又淺薄、囂張的人。他自幼得到父親的寵愛,太宗對他的寵愛幾乎到了沒有節制的地步。允許他乘坐小輿上朝,甚至打算讓他搬到武德殿中居住;對他的府邸遊玩的時候免去鄰居半年的稅負等。正是因為父親捧得太高,可能也造成他囂張和驕傲的態度。太宗多次因為三品以上的公卿對李泰的態度發脾氣,認為他們對李泰不夠恭敬。而魏徵則上書認為李泰在折辱這些王公貴胄。講到這裡先講下三品是什麼概念,因為李世民做皇帝之前做過二品的尚書令,所以唐朝其實二品以上都演變成虛銜,實際上左右僕射是從二品,六部尚書是三品。從這裡我們可以知道李泰和這些老臣貴胄們的關係可能非常差。所以李泰並不是像某些人想象那樣,父親喜歡,朝臣趨附。當時比較有影響力的朝臣,除了魏徵外,褚遂良曾經上書指著李泰用度過大,超越太子,岑文本也曾經上書指責太宗太偏愛李泰。當時影響力最大的兩個大臣,房玄齡和長孫無忌貌似中立,實際上17年長孫無忌露出堅定的反魏派的面目。同樣,李泰在軍中也不得支持,李靖和李績都抱著中立的態度,而侯君集則是站在太子一邊。 貞觀17年李承乾謀反失敗以後,李泰知道父親也非常寵愛自己的幼弟李治,於是向太宗表示自己一定會殺子傳弟立李治為太子,於是太宗默許他為太子。岑文本和劉洎上書請立魏王為太子,長孫無忌立刻表示反對並請求立李治為太子。在兩派僵持不下的時候,李泰威脅了李治,李治將這件事情告訴太宗;加上李承乾又對太宗說自己謀反是李泰逼迫的。兩件事情併發,太宗認為如果再立李泰可能會導致李治和李承乾都性命不保,轉而立李治為太子,希望能保全三子 李恪貌似不管他有沒有缺點都不太可能登上太子之位。李恪僅僅是太宗的庶子,太宗對他比對嫡子的態度差太遠了。加上朝中的肱骨也沒有站在他這邊的,基本上這個人對皇位構不成挑戰。


傑瑞少女


根據題目,單論這四個人的個人能力高低,不考慮其他因素,比如背景,嫡庶之分,看看他們做過的事,再看看當時人給他們的評價,就能估計出誰最適合當太子了。

↑李承乾有成為暴君的潛力↑

先說李承乾:

李承乾作為嫡長子,其母親又是李世民深愛且敬重的長孫皇后,可以肯定一點的是,他之所以當上太子,與他的能力無關。

那他的能力怎麼樣呢?並不怎麼樣!

李承乾的人品很差,頗有成為暴君的潛力,倘若他上位了,估計就是一個弱化版的楊廣,他沒有楊廣那番豪氣,但缺點比楊廣還嚴重。

楊廣好色是不假,但好歹只喜歡女人,可李承乾竟然還有孌童的癖好。在皇權體制下,皇帝是天下人的模範,要是“失德”,會引發一連串兇險的政治風險。

李承乾孌童的癖好,證明他有著荒唐的心理,更有不受世俗規範約束的恣意妄為,難怪李世民得知後幾乎氣死,立即就把李承乾喜歡的那位“稱心”給砍了。

李承乾還有個缺陷:缺乏反思自己的能力。

這個能力對大人物而言,特別重要,因為他們的一念一舉,都是能夠觸發無數人的連鎖利益,事關天下。

↑李承乾極可能成為第二個楊廣↑

李世民之所以能夠躋身明君行列,很關鍵的一點就是他有反思能力。反思能力是非常寶貴的一個能力,能夠幫助你糾正你的錯誤,李世民能夠屢戰屢勝,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能夠及時且清醒的觀察和反思當時的戰場。

對一位有著極強反思能力的優秀人物來說,世事如棋,他能夠舉一反三,見微知著。

可惜,李承乾沒有這個能力,他在老師告發他之後,不是想著改正錯誤,而是派殺手行刺老師;他在“稱心”死後,不反思自己的荒唐,不感念李世民對他的寬容,反而在後花園擺上靈堂,祭奠“稱心”,真是沒腦子。

一個沒腦子,心理歪曲的人物,其能力可想而知。

↑李泰才華出眾,編撰了《括地誌》↑

再說李泰:

此人其實是很有能力的,首先他能夠討好李世民,關鍵是,他長得一點也不像李世民,他是個大胖子,沒什麼軍事才華,但他的文學能力突出。

李泰還有一點,讓人們容易疏忽,其實他的政治能力也是很強的,到最後要不是心太急,差點就能成功當上太子了。

貞觀十二年(公元638年),他奏請撰寫《括地誌》,這是一部具有高瞻遠矚眼光的傑出著作,堪稱地理學鉅著,其價值自然不言而喻,可惜的是,《括地誌》全書在南宋時期就亡佚了。

現存的一些書籍保留引用了《括地誌》一些條目,單只是這些條目,已經具備巨大的史料價值了。

這樣一本鉅著,編撰絕非易事,然而李泰能夠全盤統籌,組織人才,安排計劃,花費了四年時間編撰而成,共修書五百五十卷,堪稱才華卓越。

↑《括地誌》全書已經不存於世↑
<strong>

李泰編寫這本書,當然有討好李世民的目的,但是要說他對這本書本身不感興趣,那也不可能,既然對這類地理山河之事如此感興趣,可以肯定的是,他當了皇帝也不錯。

只不過,他有點狠,有點虛偽,倘若他當了皇帝,恐怕李承乾和李治全都活不了了。

說到李治:

近年來許多文章都在吹捧李治,說是李治治理下的大唐,不但繁榮鼎盛,而且還完成了征服高句麗這樣的李世民都無法做到的功績。

↑李治治國堪稱牛人,文治武功圓滿↑

文治武功,李治全都實現了,他不但罷免過度的勞役,退還老百姓佔地,實現了“永徽之治”,更是能夠滅西突厥,滅百濟,滅高句麗。任何一個戰功,都遠超所謂“十全老人”乾隆的武功。

雖然李治身體太差,以及讓人詬病他分了太多權力給武則天,但實話實說,李治分權給武則天總比分權給太監好,而且他始終能夠壓制武則天,掌控朝局,絕非軟弱的“軟飯男”。

他唯一做錯的,恐怕就是低估了武則天的政治野心,他當然不敢相信武則天竟然會把兒子廢掉,自己搶兒子的權力——這也不能怪李治啊,之前歷史上沒有這樣的操作,他怎麼防備呢?

說到李恪:

很多網友都比較欣賞他(確定不是因為電視劇裡聶遠的顏值而粉的嗎?),但說實話,李世民雖然誇讚李恪“英果類我”,但他應該是被高估了。

↑李恪得到了李世民的極高評價,但無事實支撐↑

李恪歷史上記載的事蹟沒有什麼亮點可言,相比之下,李泰完成的功績比他多到不知哪去了,倒是李恪的黑點流傳了下來: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十月,因數次遊獵踩莊稼、太過擾民,李恪被侍御史柳範彈劾。

注意關鍵詞:“數次”!

<strong>可見他已有跋扈之相,而且真實情況應該比記載的更嚴重。《新唐書》中則記載到,李恪被彈劾的原因不是“擾民”,而是與乳母之子賭錢,但可信度較低。

被彈劾後,李恪被免去安州都督,並削減封戶三百戶,毫無疑問坐實了他的犯錯。

可以說,除了李世民的偏高了的評價,其他沒有任何事實能夠證明李恪適合當這個太子。

此外,大家想過沒有,李治為什麼就沒犯類似的錯誤?李治到底是在裝傻,低調逆襲,還是天然呆萌,人畜無害呢?

↑李治的成就絕非只靠運氣得來↑

倘若是前者,那麼李治的城府真是深不可測,或者是他舅舅長孫無忌教他的?可長孫無忌性格囂張,不知收斂,長孫皇后死前都不放心這個哥哥,長孫無忌能有這個水平教李治嗎?

綜上所述,李世民的兒子中,適合當太子的,當屬李泰和李治。能力最高的,毫無疑問是李治。他能夠實現文治武功,絕不是碰到好運氣而已,而是他智慧的深刻體現。


我見青史多嫵媚


就能力和太子地位而言,李泰最適合做太子。

首先說李承乾,是廢太子。也就是之前當過太子。但是此人能力一般,謀略不足,耳根子軟,沒有主見。所以在李世民出征時,這位太子監國,最後在侯君集等人的唆使下造反,真是愚蠢至極。

再說李恪,這個人的行事作風最像李世民了,很聰明,很能幹,很有謀略。奈何聰明反被聰明誤,太急於想當太子了,在李世民面前表現得太過了,愛出風頭,心胸狹窄,記仇,易怒,這些都是不成熟的表現,更是當領導人的大忌。人們都說宰相肚裡要能撐船,那麼太子皇帝的肚裡要能撐起航母才對。所以李恪不符合。另外再提一點,就是李恪的出身問題了,李恪是李世民與隋朝公主生的孩子。大臣和皇帝都擔心李恪當上太子皇帝后會覆滅唐朝,重建隋朝。個人覺得,這一點有些多餘了,李恪如此聰明不會做這種不得人心,自掘墳墓的事情。

接著說李泰,這個人很優秀,聰明幹練,很有城府,也有功績,是在李承乾被廢后最有希望入主東宮的人。奈何這個人可能是喜歡獨打獨鬧吧,人際關係很差,唯一信任的大臣王圭卻是站在李恪那邊。所以對於李泰想當太子,並且經常有越禮行為,導致大臣經常投訴,李世民慢慢就疏遠他了。

最後說李治,排行第九,本來太子怎麼也輪不到他,只是他當時年紀小,還在深宮,沒什麼功績,表現得很謙卑軟弱。所以長孫無忌這批人為了自己私利,想長期控制朝政,就將這個軟柿子推上了太子之位。事後證明,李治也是一位稱職有功績的皇帝。只是在當時,不管是年齡,還是能力功績,都輪不上他當太子。完全是一幫大臣給推上去的。


十一在上海


從現在的來看,李世民選擇;李治為太子是對的,就實際而言,李治當皇帝的時候,是大唐最昌盛的時期,只不過是他爹和他媳婦太牛X。掩蓋了李治的光芒而已。

我們現在就逐個分析一下。李承乾是典型的爛泥扶不上牆,少爺膏子。荒料一個。李世民一個說對他寄予了厚望,自己得位不正。所以在繼承人的問題上很是慎重,在李世民登基的當年,8歲的李承乾就被立為太子,李世民親自輔導可見李世民對其的喜愛,但長大以後的李承乾卻很糟心,處處學突厥人的打伴(可以說是返祖現象,老李家確實是胡人的後裔)。而且肆意妄為,又加上那腿疾變成了一個瘸子,心裡更加變態,養男寵,處處顯示出了不 是一個合格的繼承人,對李世民的規勸陽奉陰違、對老師的勸勉十分,後來由於不耐煩老師的規勸,派遣殺手刺殺自己的老師。這和弒父已經沒有什麼區別了。又加上同母弟弟李泰有奪位的行行為。李世民對李泰又是很喜歡,導致兄弟交惡。李承乾就想學父親來個二次玄武門之變。但事情最最終敗露。李世民對對此痛惜不已。李承乾這個曾經被李世民寄予了深切厚望最終被李世民放棄,李承乾被終身圈進。公元644年抑鬱而亡,李世以低級的國公禮遇下葬,死時不過26歲。就個人能力而言,在四個兒子裡無疑是最無能的一個,只要李承乾安守本分,低調一些,皇帝之位肯定是就是他的,但他的行為證明他的確不是一個合格的太子,在四個人裡無疑是最差的。

李泰,與李承乾是一母所生,是個小胖紙。天生的好演員,在各個方面很會做人,作秀,也很會揣摩李世民的心思。李泰比承乾小一歲,聰明好學,在文學上頗有造詣,在李世民對李承乾失望的時候,李泰無疑就是最佳人選。所以李世民對李泰異常厚愛。唐太宗對李泰這種種逾越禮制的寵愛,就連史官都不得不感慨到:“其寵異如此。李泰見李世民有意立自己為太子,更加賣力表現。在各個,方面都表現的比李承乾優秀,對老師拜答如禮。但過猶不及,做的太過了,就是虛偽和假的了。在李承乾太子被廢,李世民還猶豫不定的時候,李泰一時暈頭,對李世民說,聲稱自己如果當了皇帝之後,一定會殺了自己唯一的兒子把皇位傳給弟弟李治,宰相褚遂良和魏徵言道,如果這樣,陛下還不如現在就把李治和李承乾給殺了,天下哪有殺自己的道理。李世民也明白殺子傳弟的事根本不可能發生,覺得李泰太虛偽。隨即讓李泰東萊就藩,果斷地立了李治為太子。公元652年。濮王李泰薨逝。終年32歲。李泰的能力應該也不出彩,但明顯高於李承乾。李泰當演員最合適。

李恪,兩朝皇帝血脈,其母是隋煬帝的女兒,身份之之貴重之不必說,但越是這樣他就越當不上皇帝,李世民的太子之位,只能給長孫皇后所生的兒子,李世民說。吳王類我,就是那麼一說。你當真你就輸了,就算李世民立了李恪為太子。李恪也做不長皇帝、但就個人能力而言,李恪在四個兒子中間也許是最強 的,但這就是這個能力以及李世民有意立其為太子的意圖害死了他,在李治登基以後,公元653年。因吳王李恪牽扯進房遺愛謀反案中,李恪被長孫無忌誣陷致死。長孫無忌借涉及謀反之名害死李恪,實在是可惜,可悲。李恪時年33歲,但值得一提是 ,他是唯一一個死後被追封為皇帝的人,史稱孝靜皇帝。



李世民的四個兒子裡,最優秀的無疑就是李恪了,但由於身份的關係卻沒有成為太子。而李承乾和李泰從各個方面來說。都缺乏一個皇帝所應有的素質和能力。李治當太子應該是撿便宜的,但事實卻證明他是一個相當不錯的皇帝。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在李承乾、李泰、李恪、李治四個人中,如果拋開政治原因,單從能力而言的話,李恪最適合做太子,為什麼這麼說呢,且聽我一一分析。


一、扶不起的阿斗李承乾

原本李承乾作為嫡長子,從很小就已經被李世民封為太子,為了能夠讓李承乾成為一個合格的太子,李世民煞費苦心,給李承乾先後找了李綱、魏徽等人作為他的老師,可惜都沒能改變他。

李承乾喜歡陰奉陽違,當面一套 背後一套,弄得幾個老師十分頭疼,除此之外,他還搞同性戀,公然在太子宮中養了一個男子,被李世民發現後派人刺殺。


李承乾得知自己相愛被刺殺,就在宮中設了一個靈牌每天祭拜,差點把李世民氣糊塗。更為糟糕的是,李承乾知道自己太子位不保的時候,也想效仿李世民發動政變,可惜最後被李世民發現廢為庶人。

這樣一個玩世不恭的人,斷然不是太子的合適人選,要是他當了太子,天下蒼生不知又要如何悲慘!


二、心狠手辣的李泰

李承乾被廢后,李世民首先考慮到的就是李泰去做太子,而且根據繼承製度也應該輪到李泰。

可是李泰有些著急,跑去找李世民大表忠心,還說自己當太子願意殺死自己孩子,以後傳位給弟弟李治。

聽到這句話,李世民心灰意冷,想當年他玄武門之變的悲傷還殘留腦海,如今要是讓李泰做了太子,那剩下的兄弟姐妹估計都得死,就連自己這個老頭,估計都難逃一死。


此外,李泰還試圖嚇唬弟弟李治說李承乾的造反與李治有關,本來就膽小的李治被嚇得不輕。

這樣一位心狠手辣的人,如果做了太子,必定生靈塗炭、濫殺無辜,自然不適合做太子。


三、軟弱仁義的李治

李世民最終選擇李治作為太子,並不是能力問題,而是政治局面需要,李治最大的優點就是仁義孝順,可是最大的缺點也來自於優點,仁義的李治有些軟弱膽小。

從後來的歷史來看,李治還過於重感情,也就是感情用事,比如他與武則天的感情就是如此。

一個軟弱的帝王在面對一些棘手問題的時候,總會變得猶豫不決,歷史已經證明了李治其實並不是一個合適的太子人選,只能算中規中矩。



四、文武雙全的李恪

李恪是李世民公認最像自己的兒子,文武雙全、膽識過人,單純論能力而言,李恪是最適合做太子的。

可是皇位面前還有很多政治問題,長孫無忌的反對,以及李恪血統的複雜性,都直接導致李恪註定成不了太子,也只能成為一個遺憾。


結語

其實四個人能力都不差,只是其中有人為了權利暴露出來的缺點太明顯,而有人就少很多,而在面對皇權這件事情上,更加需要那些有膽識謀略的人才能勝任,所以綜合來看,李恪最合適!



嗔痴歷史觀


我是一更歷史,歷史專欄原創作者,專注文史領域!


我先簡單的介紹下這四人的情況!


長子李承乾:李世民的第一個兒子,生母文德皇后,生來便被寄予厚望,以李承乾為名,意為繼承皇位,他天資聰穎,八歲便被封為皇太子。


史書記載承乾“性聰敏”,“特敏惠”,“丰姿峻嶷、仁孝純深”,李世民非常喜歡他。還說“自今以後,訴人惟尚書省有不伏者,於東宮上啟,令承乾斷決。”這就已經把他當儲君培養了。


李承乾生病時,從來不信佛也不信道的李世民卻請了道士為兒子祈福,還特地修建了西華觀和普光寺,將獄中的囚犯減免了罪行,以此為兒子祈福,可見李世民對他的喜愛。

按照這樣的勢頭下去,李承乾肯定能繼承皇位。只可惜,他不爭氣,寵幸一個太常樂人,還是個男的,名為稱心。


傳說稱心年十餘歲,姿容美麗,能歌善舞,李承乾和他同起同睡,這件事被李世民知道後,怒不可遏,將稱心殺死。李承乾倒好,在自己東宮為稱心樹冢立碑,並贈予官職,並經常為稱心而哭泣流淚。


後來李泰得太宗賞識,心生嫉妒,為保全自己太子之位,他將父親兄弟看作假想敵,輾轉之下,他竟生出謀反之意。太宗也不忍心殺他,最後重新易儲,被判充軍。



三子李恪:是唐太宗與隋煬帝之女楊妃的兒子,從這裡可以看出,三子李恪不是嫡出,但他少有大才,曾出鎮宋州,併力薦賢才出仕,將州內治理的很好。

李世民卻常因偏愛李泰與李承乾,而忽略他,甚至對他說“汝方違膝下,悽戀何已,欲遺汝珍玩,恐益驕奢”。


直到李泰與李承乾皆落敗後,李世民才想起這個出色的兒子,一度想將李恪立為太子。卻遭到老臣長孫無忌的反對,為讓自己親外甥坐上皇位,長孫無忌設計誣陷李恪謀反,未得善終。

根據墓誌記載:永徽四年二月初二,李恪在長安宮禁之內被縊殺,年約三十四歲!


四子李泰:生母也是文德皇后長孫氏。

《貞觀政要·卷二直諫》:貞觀十年,越王,長孫皇后所生,太子介弟,聰敏絕倫,太宗特所寵異。


意思是說李泰才華橫溢,聰敏絕倫,曾主編名著《括地誌》。唐太宗其實也非常寵愛他,史載寵冠諸王。

《舊唐書李泰傳》記載: 又以泰腰腹洪大,趨拜稍難,復令乘小輿至於朝所,其寵異如此。

大致意思就是李泰肚大腰圓,唐太宗見到,擔心的卻不是他太胖的身材,而是覺得兒子這樣上朝參拜一定會很辛苦,心疼之下特別准許他乘著小轎子到朝堂。可見其寵愛程度!


不僅如此,唐太宗還將大名鼎鼎“居地三十頃,週迴十七里”的芙蓉園賜給了寶貝兒子。


正因為李世民的溺愛和過分寵愛,讓李泰覺得只要拉下哥哥李承乾的太子之位,自己肯定能入主東宮,成為儲君,於是涉嫌謀嫡,最終慘遭流放。



九子李治:太宗的嫡三子,李治生母也是文德皇后長孫氏,他從小聰慧,端莊安詳,寬厚仁慈,和睦兄弟。李承乾和李泰落敗後,李世民曾擔心李治軟弱性格,會治理不好國家,但遭到長孫無忌的反駁,最後才將他立為太子。


現在咱來總結一下,除了三子李恪,題主中所提到的李承乾、李泰、李治,均為嫡出。除去能力不說,最有可能繼位的,只有這三位嫡出的,因為當時的儲君就是按照這樣的繼承製度,這是其一。其二:這三位可是長孫無忌的親外甥,無論將來誰當了皇帝,他將來都是國舅!所以於他而言,只要這三位中的其中一個當上儲君就可以,是誰不要緊!


但是如果就單看史書記載來說,先看看這四人:


李承乾“性聰敏”,“特敏惠”,“丰姿峻嶷、仁孝純深”;

李恪少有大才,曾出鎮宋州,併力薦賢才出仕,將州內治理的很好;

李泰才華橫溢,聰敏絕倫;

李治從小聰慧,端莊安詳,寬厚仁慈,和睦兄弟。



從這四句史書中記載而言,只是就簡單的說這四人的才能、聰明等地方,並沒有體現出治國之才。太子是未來的儲君,要有治國之道,統治之才!

李恪雖曾將宋州治理的很好,但他畢竟不是嫡出,很難上位。那麼就日後而言,顯然是李治!


而且李治也絕非是歷史所傳的那樣軟弱無能,他曾開創“永徽之治”,又先後滅西突厥、踏百濟、平高句麗,將唐朝版圖擴充為最大,維持三十多年,這還算是軟弱?


在廢立皇后問題上堅持自己的主張,排除了元老派的干擾,這還算是軟弱?


所以個人而言,覺得還是李治的能力比較強,更適合當太子!


一更歷史


按李世民遵循的太子“立嫡立長”的制度,未來皇帝人選只能從李承乾、李泰、李治三人中產生,這三人是李世民與長孫皇后所生,為嫡子!


1.李承乾作為嫡長子,從小就被李世民封為太子,李世民為培養他遍請名師如李綱、魏徽等等作為太子老師,李承乾也曾代理過國事,也讓李世民滿意,但這人有腿疾,心理變態:為人喜歡陰奉陽違,不腳踏實地,任何老師都改變不了他;另有斷袖之癖搞同性戀,公然在宮中養了一個叫稱心的男寵,李世民後來派人殺了稱心,李承乾竟明目張膽地在宮中設了一個靈牌每天祭祀;當他知道自己太子地位將要不保的時,竟聽從侯君集蠱惑,欲效仿老爸搞軍事政變,最終被李世民發現廢為庶人; 這樣一個不求上進、玩世不恭、倒行逆施的人顯然不是理想太子人選。


2.承乾被廢,依繼承製度該李泰當太子了, 李泰才華橫溢,也讓老爸偏愛,可惜有點急不可待,為了上位,主動向老爸表忠心,信誓旦旦地說:“我當太子後,一定殺死自己的孩子,傳位給弟弟李治”。 從“玄武門”走向太子位的李世民聽出了弦外之音,立即心灰意冷; 李泰還嚇唬弟弟李治,說李治與李承乾造反有關聯,把老九嚇哭了; 這樣一位心狠手辣、不擇手段的人自然不適合做太子。

3.李治是仁義、孝順的,但軟弱、怯懦;易感情用事,身體有痼疾;他上位後的“永徽之治”幾乎依賴於關隴集團人物執政,而且讓赤手空拳的武則天奪走了李唐王室的江山;所以絕非理想太子人選。



4.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與隋煬帝之女楊妃的兒子,身上流淌著兩朝帝王的血,他剛毅果敢、文武雙全、膽識過人、敢作敢為,深得李世民寵愛;李世民說李恪是最像自己的兒子,就綜合因素來說:李恪是最理想太子的人選; 但李恪非嫡子,他當太子遭長孫無忌等重臣元老的強烈反對,所以只能成為一個遺憾。


希望星晨58298869


李世民作為眾所周知的賢君明主,其繼位者也被寄予厚望。打江山易,守江山難,李世民能開創貞觀之治已是實屬不易。但是,以唐朝當時的發展趨勢,若有明君把舵,更進一步並非難事。

那麼,若論個人能力,李承乾、李泰、李恪與李治誰更有資格繼承大統呢?<strong>

李承乾,年少時頗有治世之才,但後期耽於美色,行事不端。作為李世民的嫡長子,李承乾自出生時便被寄予總領乾坤的厚望。李世民將李承乾視為儲君,有意鍛鍊其政治能力。杜如晦病重之時,李世民便派李承乾去慰問。李淵病逝時,李承乾暫攝朝政,將國事處理得井井有條。此時的李承乾已經展現出他經國安邦的才能。但是,李承乾身患足疾後,性情大變,開始蓄養男寵。此男寵被李世民殺死後,李承乾為他立碑,還時常為他哭泣。有師長責備李承乾時,他還派出殺手前去刺殺。李承乾耽於美色,又心胸狹隘,已經不適合作為儲君。

李泰,才華橫溢,有稱帝之心,卻無帝王城府。李泰乃是長孫皇后的次子,他自小聰穎,因而備受李世民寵愛。他雖然在文學藝術方面頗有建樹,卻實在沒有心機。李承乾剛剛因為逼宮被廢,李泰就迫不及待去向李世民討要太子之位。李泰許諾,百年以後,會殺死自己兒子讓皇弟李治繼位。但這般殺子傳弟的謊言很快被褚遂良戳穿,李世民也深知此事不可能,沒有讓他如願。李泰有爭奪皇位之心,卻不知道韜光養晦,無帝王城府。

李恪,善於察納雅言,又有政治實踐,頗有明君風範。李恪雖然不是最受寵愛的皇子,卻曾被李世民親口稱讚“英果類我”。李恪曾酷愛遊獵而毀壞農田,被御史所彈劾後罷官。但是李恪並未懷恨在心,反而對權萬紀這類直言勸諫的臣子十分敬畏,願意察納雅言。除此之外,李恪曾出鎮宋州,選賢舉能,將宋州治理得很好。僅就這兩點而言,李恪確實擁有繼承大統的資格。李世民也曾考慮過讓他繼位,但長孫無忌力挺外甥李治,此事最終作罷。

李治,寬厚仁愛,頗有才能,是守成之君,卻無進取之心,太優柔寡斷。李治繼位後,雖然創造了“永徽之治”,但也只不過是延續李世民所制定的政治經濟制度。他唯一一次乾綱獨斷便是在立武則天為後這件事上,除此之外,行事都頗有些優柔寡斷。李治因為頭暈目眩而影響處理政事,武則天慢慢把控朝堂。李治察覺此事後,有廢后之心,但被武則天所知曉。武則天一番哭訴便讓李治收回此心,連為他做廢后詔書的上官儀也被族誅。仁愛無疑是人君獲得支持的重要原因,但是太過仁愛反而走向了優柔寡斷和舉棋不定,這是為人君主的大忌。

李世民四子雖然各有優勢,但文治武功皆不如李世民。相較之下,其實李恪在治世方面要更勝一籌。只是李世民作為賢父,總想保全眾皇子的性命,加之長孫無忌力薦,仁厚的李治便被推上了皇位。


鄧海春


我們先看一下這四個人的簡歷,再評論一下,誰更適合接班李世民。

1、太子李承乾:

李承乾是李世民與長孫皇后的長子,因而備受李世民的器重,在他年僅8歲時就被立為了皇太子,成為了李唐王朝的儲君。 不過,或許是太早被定為太子,李承乾開始在“紈絝子弟”這條道路上越走越遠。

李承乾成年以後,非常不討李世民喜歡。 而李承乾擔心自己早晚會被廢掉,於是就想學自己的父親,搞一次李承乾版的“玄武門之變”。結果,因為做事不周,被李世民率先發覺,李承乾被廢,26歲時鬱鬱而終。

2、吳王李恪:

李恪是李世民的第三個兒子。此人據說非常像李世民,文武雙全,是個出色的皇子,所以也深得父親喜愛。但他身上也有一個明顯的不足,那就是其母親是隋煬帝的女兒楊妃,所以他不是嫡出的兒子。在十分講究宗法制的古代,這是致命傷。

李世民在後來立了李治為太子以後,又曾想過用李恪換掉李治,但一直猶豫不決,或許也是出於這個方面的考慮。後來李恪被長孫無忌陰謀算計,誣告謀反,被殺。

3、魏王李泰:

李泰跟李承乾一樣,也是李世民與長孫皇后的兒子。與李恪不同,李泰的文采非常出色,因此也被李世民所欣賞。

因為此,李泰也動了爭奪太子之位的心思,可惜的是,此人能力不足,反而被唐太宗所懲戒。李治繼位後,李泰發現自己的皇位已經無望,竟然傷心死了。


4、晉王李治:

李治也是李世民與長孫皇后的兒子。李治從小就以仁孝著稱,長大以後也是性格溫和,做事低調,不喜鋪張。跟他的父親不同,他不喜遊獵,也不喜方士長生不老之術。

李治接班以後,做了34年天子,唐朝在他手上,疆域達到最大,國力蒸蒸日上。 李世民雖然是李唐第二代皇帝,但和開國之君,沒有什麼太大區別。

所以說,李唐江山真正第一個守成之君,實際上就是李治。 而李治身上,恰好具備做好一個守成之君的許多優點。儘管李恪非常像李世民,看起來能力也比李治要強,但是大唐決不能有太多的李世民。

一個仁厚、寬容、溫和、不折騰的二代皇帝,對一個王朝的發展是再合適不過了。所以,從能力上講,也是李治最適合成為太子。

如您喜歡我的回答,歡迎點贊、留言、轉發,記得點擊右上角【關注】一下哦!


深夜聊齋


李治相對最合適。

首先,太子不是皇帝,能力什麼的其實都是次要的,最關鍵是要會“大隱於無形”。尤其是給李世民這種人的當兒子,平時更是要注意一言一行。

相對來說,李治在唐太宗眾多兒子中,這方面做的最好,最懂得“太子之道”。李承乾和李泰、李恪在這方面都遠不如他。

舉幾個例子。

比如說,李治平時裝傻充愣,表現得“不問天下事,只讀聖賢書”。李世民每次考他,問他問題,無論大小,他都要先請賜教,自己絕不率先表態,李世民不僅不怒,每次都是樂呵呵的教他。

太宗每視朝,常令在側,觀決庶政,或令參議,太宗數稱其善。——《舊唐書.高宗本紀》


還比如說,李承乾倒臺後,李泰就跑去威脅李治,要他退出太子爭奪戰。李治沒有跟李泰辯論,而是惶恐不安,魂不守舍。李世民見了奇怪,就問他怎麼了?李治死活就是不說,李世民一連問了好幾天,他這才說了事情原委。

李世民一聽,對李治感動的不要不要的,說他小小年紀就會保護哥哥。而對李泰,李世民則是恨鐵不成鋼,徹底對他放棄了希望。

“自今太子失徳,藩王窺視者,皆倆棄之。”——《資治通鑑》

李治的這種表現,其實就是當時最正確的生存之道。像李恪、李泰平日裡勾心鬥角,也不能說不對。但從概率上說,是很容易“觸雷”的。


第二,李治最孝順,選他最省心。

中國古代推崇“以孝治天下”,皇帝對子女孝順這方面看的極為重視。

相比於李承乾、李恪等人來說,李治真的是個孝子,這點從太宗對他的評價以及史籍記載上就可見一斑了。

比如唐太宗評價李治,說他“太子仁孝,公輩所知,善輔導之!”。

還比如長孫皇后病死,李治悲痛欲絕,哭得旁人都感動得不得了。

及文德皇后崩,晉王時年九歲,哀慕感動左右,太宗屢加慰撫,由是特深寵異。——《舊唐書.高宗本紀》

不管李治是真孝順還是假孝順,就憑他這一點來看,李世民也不會忽視他。並且李治後來成為太子,恰恰也是因為他孝順。(李治的孝順觸到了李世民的心理“痛點”,畢竟李世民是靠弒兄篡位上臺的)

李世民認為,如果讓李泰當太子,最後的結果可能就是自相殘殺,引發皇室悲劇。而李治不會有這個問題。於是才選擇了最孝順且比較仁厚的李治當太子。

“泰(李泰)立,承乾(李承乾)、晉王(李治)皆不存,晉王立,泰共承乾可無恙也。”



第三,李治能力並不差。

關於李治能力這一點,不用多說。這裡只說一個方面——唐朝版圖最大時期,就是李治在位期間打下來的。困擾了隋煬帝和唐太宗幾十年的高句麗,也是李治時期滅掉的。

他在位時期,史稱“永徽之治”,並不比貞觀之治差。也是一個國泰民安,百姓安居樂業的時代。(唐太宗是三日一上朝,李治是他一登基就改為每天都上朝)

只不過,由於唐太宗的名聲太響亮,媳婦武則天的名聲更響亮,李治的光芒才被無情的掩蓋了而已。(他爺爺李淵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才被嚴重低估)

然而不管怎麼說,李治時期國泰民安,國力強盛,這都是事實。李世民傳位於他,並沒有傳錯。不能因為武則天篡唐,就否定了李治的成就。


總的來說。太子這個位置是皇帝給的,能力都在其次,關鍵是要順老皇帝的心意。李承乾誤在失徳,李泰失在經營,唯有李治,對老皇帝恭孝,對兄弟親和,他當太子,其實是最合適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