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開國功臣李善長早早辭職歸鄉,為何還是被朱元璋滿門抄斬?

淡曲丶


  • 本文由武史君原創,歡迎大家關注專注武史

韓信死後民間傳言,韓信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一個蕭何左右了戰神的命運,劉邦在私下曾說自己能奪得天下最大的功勞在蕭何,因為蕭何主管後方,是錢糧大總管。可見蕭何的能力與地位,而李善長是被,太祖親口說可以與蕭何想比的人物。但與蕭何相比李善長的結局卻是悽慘太多。

李善長到底是不是冤枉的,這個話題一直存在爭議,有人說他恃寵而驕,目中無人冒犯太祖,最有應得,有人說他是勢力龐大影響皇權統治,等等。在我看來說冤枉是對的,說有過錯也是對的,但最大的問題還是君臣離心,還有李善長沒有探清楚朱元璋的底限。所以死也不冤,畢竟自古有的是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的事情,但罪不及子女可憐了一家七十餘口。我一向內心敬佩太祖但在這件事上,太祖的暴戾實屬大錯。下面是我對整件事的觀點。

  • 李善長對於朱元璋奪得天下的重要性堪比漢高祖之蕭何
關內侯鄂君曰道:“在楚漢戰爭中,陛下有好幾次都是全軍潰敗,隻身逃脫,全靠蕭何從關中派出軍隊來補充。有時,就是沒有陛下的命令,蕭何一次也派遣幾萬人,正好補充了陛下的急需。不僅是士兵,就是軍糧也全靠蕭何轉漕關中,才保證了供應。這些都是創立漢家天下流傳後世的大功勞,怎麼能把像曹參等人只是一時的戰功列在萬世之功的前面呢!依臣之見,蕭何應排第一,曹參第二。 ” 鄂君的這番議論,正中劉邦下懷,於是順水推舟,把蕭何排為第一,准許他穿鞋帶劍上殿, 並封了蕭何的父子兄弟10多人,並加封蕭何二千戶。這樣,蕭何位列眾卿之首,被稱為“開國第一侯”,食邑萬戶

這是漢朝開國後對於蕭何的加封,我們看一下李善長的加封,洪武三年(1370年),大封功臣,太祖說道:“李善長雖無汗馬功勞,但跟隨我多年,供給軍糧,功勞很大,應當晉封大國。” 於是授他為開國輔運推誠守正文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中書左丞相,封為韓國公,年祿四千石,子孫世襲。並授予鐵券,免李善長二死,其子免一死。 當時被封公者,有徐達、常遇春之子常茂、李文忠、馮勝、鄧愈及李善長六人,李善長位居首位,詔書中將他比作蕭何,對他褒獎備至。可見其對於朱元璋的重要性,甚至按照常遇春的經歷,李善長如果安然終老都是可以死後封王的。

雖然李善長和朱元璋之間沒有像蕭何和劉邦那般有深厚的青年友誼,但李善長作為最早跟隨朱元璋的謀臣,幫助朱元璋鞍前馬後,穩住後方,提供錢糧,安排人才,調節各部門關係,是一位十分稱職的CEO,特別是朱元璋在被郭子興壓迫的時候,郭子興要招攬李善長,而李堅定的留在朱元璋身邊,可以說是真愛,文史記載李善長擅長法家,有推演預言的能力,或許是因為他深知朱元璋是真正能奪得天下的雄主。但他算的清別人,卻算不清自己的結局。

  • 開國後君臣之間逐漸離心,溫馨的外表下是互相心理上的忍耐

史料記載李善長外表寬厚溫和,內心卻愛嫉妒,待人苛刻。常常有人因為小事得罪了他,李善長就鬧到皇帝那要求罷免,而皇帝還必須要給李善長面子,一次兩次是容忍,一直這樣可就是煩人了,在胡惟庸案發生後,和胡惟庸有關係的都被處罰,唯獨李善長沒有受到牽連,這是太祖對於李善長的良苦用心,但在李善長眼裡卻是我功勞在此,你朱重八能不敬我?

太祖選擇第二次容忍,在李善長因病回家休養時扔然給與極大榮耀。善長因病辭官歸居,太祖賜臨濠地若干頃,設置守墳戶一百五十家,賜給佃戶一千五百家,儀仗士二十家。一年後,李善長病癒,太祖便命他負責修建臨濠宮殿,將江南富民十四萬遷徙濠州耕種,讓李善長管理他們,留在濠州數年。這可是房地產改造裡面油水巨大。

但估計在李善長眼裡我堂堂丞相,你讓我蓋房子,估計這也是二人賭氣的開始。

  • 朱元璋的步步忍讓換來的卻是失望

可能是因為卻是讓如此功臣做著建築小活心理愧疚,太祖以臨安公主下嫁其子李祺,授為駙馬都尉。初定婚禮,公主嚴修婦道。李家受寵顯赫,時人極為羨慕。但李善長並沒有因此就消氣依然在賭氣中甚至於朱元璋生病都沒有去看望,這在古代兼職是極大的不敬 ,有人告發朱元璋就簡單的懲罰了一下,被削年祿一千八百石而對於動著抄家滅門的朱元璋來說已經是給與極大的恩情了。隨後更是不久又命李善長與曹國公李文忠一起統領中書省、大都督府、御史臺,同議軍國大事,監督圜丘之工程。此時距離李善長獲罪還有十四年。可見朱元璋也不想 殺李善長。

  • 忍無可忍終於爆發,滅滿門,丹書鐵券,世襲罔替成為笑話

李善長一手提拔出來的胡惟庸被定罪為叛逆,這樣的大罪,作為引路人的李善長並沒有被牽連這在現在看簡直是不可思議,或者朱元璋看來李善長已經位極人臣並沒有理由參與,或者他不想君臣關係走到最壞的哪一步,

但隨後發現李善長的弟弟居然有參與其中,而李善長居然還和胡惟庸關係很好提前知道胡惟庸懷有二心,太祖看在李善長的面子上居然還沒有殺李存義父子只是監禁不得不說太祖此時還在忍耐,或者是還在等等李善長能主動找自己說個清楚,但李善長還是不知感恩。

誰能想到一個小小的借用士兵蓋房子事件居然成為絆倒這個龐大家族的火藥引子。最後我們都知道,李善長一家被滅門除了和公主所生的兩個孩子外沒有任何倖免。

只能說李善長的才華可比蕭何到做人藝術上卻天壤之別。朱元璋之兇狠尚且給與李善長數次機會,但是他自己不懂得退卻,假如能放下身份早些認錯或許就不是這般模樣。他自己可以死,可憐那一門老小。


闡釋歷史觀


李善長被賜死一事,相傳是因為他和之前的宰相胡惟庸有謀反的嫌疑,而且不止他一人被殺,李善長全家七十餘口人也被全部斬首,只有他的兒子李祺,因為是朱元璋女婿而免罪,和公主一起被逐出京城了。

這樣來看,李善長倒真的是罪無可恕,誰讓他要謀反呢?可仔細想來,此案確實疑竇叢生,必須翻案的。


朱元璋殺李善長始末,李善長真的要謀反嗎?

最顯而易見的一點就是:胡惟庸謀反案是在洪武十二年(1380年)正月,李善長被殺則是在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五月,而李善長早在洪武四年(1371年)就退休回家養老了。一個不問世事長達二十年的老頭,還能謀反嗎?

再者謀反也是要有動機的,像胡惟庸謀反可以說他是為了權力和地位,但李善長早在開國之初就和徐達一起封為特等公,任左丞相,兒子李祺娶了朱元璋女兒臨安公主。可以說李善長此時已經是享受到了一位臣子能夠享受的所有榮譽了,他又何必跟著胡惟庸這個小弟去謀反呢?

最後一點也和前朝那個被誣陷謀反的人一樣:李善長作為和朱元璋一起起兵的人,他最有能力謀反的時候不是應該在反元的時候嗎?難道韓信、周亞夫、李善長這些人,真的要在天下穩定的時候來謀反,以顯示出自己的與眾不同嗎?不可能的事嘛。

所以李善長被滿門抄斬的原因,其實不是因為他謀反,他也沒可能謀反。朱元璋殺李善長的原因只有一個:完全廢除丞相制度,實現皇權的高度集中。



早在洪武二年,朱元璋就和劉伯溫一起商討如何重組中央機構,意思就是如何處理左丞相李善長和右丞相徐達。兩人商討來商討去,最終決定李善長、徐達留任左右丞相,楊憲、汪廣洋、胡惟庸接任左右丞。(明初最高權力機關為左右丞相和左右丞)

之後李善長和徐達接連退休,由楊憲和汪廣洋頂上,胡惟庸後備。這幾個人都是沒有什麼政治資本的“白身”,雖有才能但難以服眾,把他們扶起來可以起到很好的互相制約作用。之後這三人也同樣死於朱元璋手中,處死胡惟庸後,朱元璋宣佈正式廢除宰相制度,以後誰敢議論復立宰相者處凌遲處死極刑。

李善長受“胡惟庸案”被逮捕,可審來審去都找不出李善長有確實的謀反罪狀。其實這時候的李善長只要上表和朱元璋說說,服個軟就行了。因為胡惟庸案到此也差不多了結了,廢除宰相制度也得到了執行。李善長只能算是這場風波里的一個小插曲,朱元璋根本不用殺他。

可問題就是李善長這人脖子硬得很,完全不願對老戰友朱元璋服軟,就算朱元璋特意下詔免了李善長死罪,可李善長卻始終連個“謝”字都不說,而且免罪回家的數年後,還為了擴建府邸向湯和借了三百士兵幫忙。(這一點更證明了李善長城府不深,心胸坦蕩,他根本就沒謀反,又何必畏首畏尾的)

這一下就激怒了朱元璋,他意識到:李善長樹大根深,即使已經閒居在家但依舊能呼風喚雨,這樣的人不殺不行,不殺不足以“正紀綱”(朱元璋建國之策)。所以李善長才會在退休回家二十年後以謀反罪被殺。因為如果不是謀反,則不能把李善長和胡惟庸連起來,也不能達到滿門抄斬的懲罰程度了。



一貳一橙


李善長,必須得死。洪武四大案中,有兩案(胡惟庸案與藍玉案)與他都有關聯,任何一個帝王念舊情可以放過他一次,但怎麼可能放過他兩次呢?更況且李善長的手伸到了軍隊??

先說洪武四大案

第一:胡惟庸案(結黨擅權,陰謀造反)

第二:空印案(朝廷文書先蓋章,再填數據)

第三:郭桓案(戶部侍郎郭桓,營私舞弊,倒賣官糧)

第四:藍玉案(明太祖以藍玉謀反為藉口,大肆誅殺功臣)

我們接著說李善長與胡惟庸案的關係

胡惟庸是經過李善長推薦,逐步做成了左丞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二人既有師生之宜又有知遇之恩。

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的兒子,李佑是胡惟庸的侄女婿。後來胡惟庸陰謀造反,按規矩應該被夷三族(父族母族子族),也就是說,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和他的兒子按道理也應該被殺掉的。但明太祖朱元璋,看在李善長的面子上下令免死,這已經是一個天大的恩情了。李善長卻沒有表示感恩。這就伏下了殺機。


我們在說李善長與藍玉案的關係。

藍玉是繼徐達,湯和,常遇春之後,大明朝初期唯一的一個帥級人物。本來這樣一個帥才朱元璋準備留這給他的兒子太子朱標的。而藍玉和朱標的關係也是非常鐵的。

但問題就出在:太子朱標英年早逝。這導致了朱元璋不得不殺掉藍玉。因為下一任皇帝朱允文是個孩子,無法來制約這些驕兵悍將。

藍玉案,影響甚廣。朱元璋本著寧可錯殺1000,絕不放過一人方針,先後殺了一個公爵,13個侯爵,兩個伯爵,被牽連的有15,000多人。而李善長再次扮演了一個什麼樣的角色呢?他事先知道這個事兒,但是他沒有向皇帝舉報。就衝這一條就大逆不道。殺他是應該的。


最後真正讓朱元璋動了殺心的是李善長將手伸到了軍隊

李善長在77歲的時候,幹了一件蠢事:他因為要修繕自己的莊園,為了省幾個銀子(或是其他目的),他竟然說動湯和,讓湯和派了300人的軍隊來給他幹這個事。這就是逆龍鱗!也是李善長被殺的直接原因。

我們如果站在朱元璋的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會呈現以下結果:李善長確有治國之才,但當他的政治才能與湯和的軍事才能相結合,那可能會謀反,也可能不謀反。但我不確定你會不會謀反的時候,我肯定會按照你會謀反這個結果來處理。這也就是三體裡面說的猜疑鏈。

於是李善長必死。


少校柳下惠


李善長成了丞相之後,雖然享盡榮華富貴,但他本人愈發膨脹起來,妄自尊大,甚至有人只是無意間冒犯了他的權威,他也毫無寬恕之心,非要定罪或貶黜才行,一時間朝野人人自危。登基後第四年,李善請辭。但李善長離職後卻不願離開京城,恃功而驕。朱元璋雖然將公主許配於他的兒子,但他的兒子做了皇家駙馬後,卻連主動問安都不願意,還要皇帝主動宣他進宮問安。



李善長辭職後,朱元璋命胡惟庸為右丞相。胡惟庸是李善長一手扶植,善於心機,假公濟私,凡事以李善長為尊,此時的朱元璋已起了除胡之心。不久後,朱元璋以謀反罪順利除掉了胡惟庸,朱元璋藉此機會,誓要將其他胡黨中人全數殲滅,但由於李善長求情,同是胡黨人士的李存義父子僥倖被免了死罪,但必須拘禁於崇明島不得出。李善長得知後,也不謝恩,反而找當地的官員徵用了三百兵士用來擴建自己的府邸。當地的官員覺得此事實在不妥,就將此事稟告給了朱元璋。李善長擅自借用兵士以作私用,朱元璋沒發作,但記住了這一筆賬。

不久,李善長突然上書,請求太祖皇帝赦免一名叫丁斌的犯人。朱元璋本就多疑善猜忌,他細想其中必有蹊蹺,便對丁斌進行了拷問,丁斌禁不住酷刑拷打,從實招了李存義乃是胡黨人士。朱元璋氣得重新把李存義下獄,李存義咬出李善長和胡惟庸謀反有牽連。朱元璋得知李善長早知胡惟庸有謀逆之心,但卻從不曾稟告上告,謀逆之心昭然可揭。朱元璋大怒,認為他實在是大逆不道,叛國欺君,其罪可誅。

於是朱元璋立馬下旨,將李善長妻女弟侄家共七十多口人通通誅殺,但朱元璋看在公主的面子上,僅留下了兩位男丁。即使李善長拿出了免死的鐵券丹書,也只是塊無用的廢鐵罷了。一代開國功臣落得如此這般結局,不得不說是自作自受、咎由自取了。



帶帶大米粥


朱元璋真的是因罪想殺李善長嗎?朱元璋殺死李善長的真正的目的是想滅了丞相制度。將相權與皇權緊緊的握在自己與後繼之君的手中。也就是說李善長作為前丞相的身份和現丞相胡惟庸之間的親密關係給其招來了殺身之禍。


李善長作為朱元璋起義早期就加入的重要文臣,實際上是為大明王朝的建立和建立初期的社會穩定做出了卓越貢獻的一個人。也就是說李善長是擔當得起大明王朝第一任丞相這一稱謂,同樣也擔得起他生前所獲得的榮譽和聲望。那麼李善長明明告老還鄉之後為何又會被誅殺全家呢?

但是李善長這個人要有缺點,儘管李善長飽讀詩書,對於民生經濟社會穩定以及後勤工作做的井井有條,且在抗擊元朝的過程中,保障了大軍的後勤補給。但是李善長卻心胸狹隘,犯了文人常犯的錯誤,容易妒忌賢能。對於同為文臣的其他官員經常苛責甚至打壓。反而由於同為淮西人士而與淮西勳貴們這一幫開國武將們關係交好。



大明王朝建國之後,朱元璋深深感受到了曾經跟隨自己打天下的淮西勳貴子弟兵們已經變成了大明王朝的毒瘤。這些在戰爭年代衝鋒陷陣殺敵破牆的驍勇戰將。卻在大明王朝建立之初的和平年代依然不懂得收斂和控制自己的行為舉止。憑藉著朱元璋所賞賜的免死丹書鐵券不斷冒犯律法,已經成為朱元璋無法容忍的紈絝子弟!而恰巧的是李善長又是這些人十分信任和倚重的老大哥。


胡惟庸謀逆案發生於1380年。此時的李善長已經告老還鄉。一開始並沒有受到太多的牽連和問責。然而隨著淮西勳貴以及朱元璋越來越不安的內心,再加上朝中有一些官員彈劾李善長曾經與胡文庸交往密切,其胞弟李存義更是與胡惟庸是兒女親家。李善長因此成為了朱元璋眼中的一顆釘子。欲拔之而後快!

洪武二十三年,也就是1390年。此時距離胡惟庸被誅殺已經過去了十年的時間。但是朱元璋還是將李善長已參與胡惟庸謀反案,連坐誅殺其全家70餘口,只留下了李善長的兒子李祺,這是因為李祺娶了朱元璋的女兒,是當朝駙馬爺而得公主恩惠免於一死。



李善長被殺之時已經76歲,可以說早已經是半截入土的老人。但是朱元璋此時殺害李善長一方面是要徹底清除胡惟庸的影響和黨羽,另外一方面,朱元璋想要將位極人臣極易威脅皇權的的相權徹底消滅。因此李善長作為前丞相自然難逃歷史洪流帶來的劫數!


珞珈山的貓


在老朱的心目中,除了妻子馬皇后和兒子朱彪,後來還有一個皇孫朱允炆是自己人以外,其他的人都是外人,都是準犯罪嫌疑人,所以殺誰都不意外。

老朱本來就是個狠角色,殺人如麻,但是由於妻子馬皇后的阻止還能做到刀下留人。況且太子朱彪年富力強,在軍中和朝中都很有威望,大臣都很服他,老朱也不用太擔心,但是等到朱彪年紀輕輕卻突然暴斃之後,朱元璋的心態就變了,孫子朱允炆並沒有可以馭下的威望和經驗,登基之後會不會被這些大臣處處掣肘甚至推翻,老朱的心裡一直在打鼓。不如干脆把這些功臣殺掉,讓自己的兒子們扶保孫子,這樣大家都是為了朱家的江山肯定盡心盡力啊,老朱 的算盤打得特別響。

而李善長真是功臣中的功臣,當年朱元璋和義父郭子興鬧矛盾,郭子興要來挖牆腳李善長都不為所動,堅決輔佐朱元璋,在朱元璋征戰在外的時候,李善長帶著極少的兵力在家留守,元軍來襲,李善長用這點兵硬是把元軍給打的落花流水狼狽而逃,朱元璋手下將士鬧矛盾也是李善長去調節,朱元璋對他很是倚重。

等到了大明建立,李善長被封為宣國公、左丞相,國家大事都要和他商量才能定奪,授予他丹書鐵券,詔書裡面把他比喻成大漢朝的蕭何,但事實證明拿到這張免死鐵券的人是都要被殺死的。

而大名鼎鼎的胡維庸就是李善長推薦的,李善長弟弟的孫子還是胡維庸的侄女婿,可謂關係親密。但是在胡維庸被殺之後,李善長並未被牽連,但是後來有人告發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是胡維庸的黨羽,朱元璋大怒,把李善長遷徙到崇明。李善長回到老家之後想蓋個房子,於是和湯和借了300軍兵,湯和很不夠意思,表面答應了借兵,暗地裡卻報告了朱元璋,朱元璋很生氣,竟然認為這是李善長要造反。後來李存義父子下獄,嚴刑拷打之下供述出一個細節,說當年胡維庸想要謀反就去勸說李善長,李善長不置可否,只是說:我老了,管不了那麼多了,你們好自為之吧。朱元璋一聽勃然大怒,他認為李善長聽到造反的話不報告,是首鼠兩端遷延觀望,雖然沒有造反之實,也是有造反之心的。於是李善長一家被全部處斬,這一年李善長已經76歲了。

後來有人上書朱元璋為李善長喊冤,朱元璋竟然沒有怪罪這個人。我私下覺得朱元璋也知道自己在冤枉李善長,但是他就是存了心這麼做的,李善長這麼才華出眾,都有蕭何的能耐,那要是他想輔佐別人,別人不也有和自己爭天下的資本了嗎?況且李善長在功臣之中威信頗高,殺了他就可以讓功臣群龍無首,任自己擺弄。

所以我覺得無論李善長是做官還是辭官,他都逃不掉朱元璋的屠刀,因為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


月輪皎皎


李善長是淮西勳貴集團的“隨葬品”。

明朝開國第一功臣、淮西集團首領李善長,洪武三年(1370年)被封為韓國公,是六公爵之首,其他五位公爵分別為徐達、常茂(常遇春兒子)、李文忠、馮勝和鄧愈,朱元璋盛讚“與善長相比,蕭何未必過也”。

洪武四年(1371年),李善長因病辭官歸居,時年五十七。事實上,李善長影響力仍十分大,在濠地有守墳戶一百五十家、佃戶一千五百家、儀仗士二十家,此後還管理著十四萬江南遷徙農戶。

洪武九年(1376年),其子李祺娶臨安公主,這也是此後李善長倖存一脈。

李善長是因為胡惟庸案第二次擴散而遭殃的,所以有必要介紹胡惟庸一下。

胡惟庸同為淮西集團一員,事實上是李善長所扶持的新的淮西集團首領。

胡惟庸乃李善長弟弟李存義的兒女親家,在弟弟百般遊說下,李善長選擇了默許,且說:“吾老矣,吾死,汝等自為之” 這看似並沒有錯,兩不相幫,然而這才是真正的大錯特錯。對於皇帝來說,默許他人的反叛而不揭發就是背叛,李善長算是被拉下水了。

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因任期內遍植朋黨、打擊異己、獨斷專行且不向朱元璋請示被舉報謀反,案發即遭株連九族。此次事件後,宰相制度被徹底廢除,皇權更加集中。

然而李善長始終是朱元璋的一根刺,不僅僅因為他的背叛,更因為他是淮西勳貴集團的前老大。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胡惟庸案發十年後仍繼續發酵,李善長便由此打上了“謀反”、“通倭”、“通虜”等罪名,全門七十來口遭殺戮。這第二次還包括了幾十家權臣勳貴,也就是說不僅僅是李善長——已經七十六的老人。


胡惟庸案前後十年,誅殺者高達兩萬餘,謀反或許真有其事,但皇權加強才是本質。

李善長是因為“謀反”“通敵”罪名處刑的,然而作為開國第一功臣,有這個必要嘛,且已經是六七十歲老者。因此,罪名就需要製造了,這也是第一屆錦衣衛誕生的理由。錦衣衛初設於洪武十五年(1382年)三月,其目的便是為了擴大胡惟庸案打擊面以徹底清除淮西勳貴集團,鞏固皇權地位。

朱元璋曾因李善長、駙馬李祺在其生病期間不加探望而處罰,也曾因李善長不為弟弟李存義免死之事表示感激而怨懟,但真正下定決心“法辦”還是為了消除威脅。

李善長是作為淮西勳貴集團的 “隨葬品”而死的,即使其已經退休多年,聲望在威脅也就在,這是朱元璋所不願的。


谷大粒


李善長何許人也?他是明朝開國第一功臣,也是中國封建王朝最後一位丞相(胡惟庸比他早死)。如此豐功偉績,朱元璋都忍不住誇他:

“當年蕭何有饋晌之功,千載之下,人人傳頌,與善長相比,蕭何未必過也。 ”

翻譯過來就是:當年輔佐漢高祖劉邦取天下的蕭何,後勤搞的那麼棒,千年以來,人人都稱頌他;可是,蕭何與丞相李善長相比,我看也未必比得上!

古來,人臣的最高典範,莫過於管仲樂毅、蕭何張良、諸葛亮。不論哪個能臣,被皇帝誇作“賽蕭何”,一定比賞他千兩黃金更讓他高興。

可是,“賽蕭何”李善長並沒有像蕭何那般,不僅自己善終,子孫後代還富貴了整整一個朝代。李善長“退休”後,在家養老之際,忽然被朱元璋一紙詔書,落了個全家抄斬的悲劇。

蕭何之所以能夠善終,是因為他事事謹慎。劉邦“兔死狗烹”屠戮功臣之際,蕭何也多次受到猜疑,最終,蕭何主動“賤買民田”黑化自己,才躲一劫,成了西漢初年為數不多善終的開國功臣。

相比之下,李善長就沒那麼幸運了。蕭何可以通過黑化自保,李善長根本連黑化的機會都沒有。

須知,朱元璋一上臺就頒佈了一部治理貪腐的《大誥》,發動老百姓監督貪官汙吏,一旦發現,一定嚴懲。簡而言之,就是“用兩顆人頭,換官場的二十年清廉”。

比如說,洪武九年(1376年),63歲的李善長因為連續多日身體不適,沒有去上朝,被御史大夫、右丞相王廣洋檢舉,說他對皇帝大不敬。於是,李善長因此獲罪,被“降薪”處置(被削年祿一千八百石)。

朱元璋當皇帝之後,多少官吏因大不敬,被剝皮實草下油鍋,李善長僅被扣了工資,連打都沒捨得打一下,還把女兒嫁到他們家當兒媳婦,足見朱元璋對他的“厚愛”。

洪武十八年,再度有人檢舉,說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曾經勾結胡惟庸,試圖謀反!

通常,像朱元璋這樣多疑的帝王,最見不得有人謀反,即便有功臣被誣告謀反,也要裡三層外三層地查,只要發現有那麼一丟丟謀反的痕跡,也會不得好死。

李善長與胡惟庸什麼關係呢?

胡惟庸是因李善長的推薦,才得到朱元璋的重用,後來一路飆升,官職左丞相,名副其實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後來,胡惟庸,將自己的侄女,嫁給李善長的親侄女,兩家結為政治聯盟。

這可是妥妥的結黨營私啊,不論哪個有實權的君主,都極力打壓這個。

儘管兩家關係非同一般,胡惟庸案爆發之後,很多和胡惟庸有聯繫的官員受到牽連,李善長卻毫髮無損。

可嘆!如果世間真的有信任,大抵,就是朱元璋對李善長了。也正是朱元璋的這種“信任”,將李善長拖入萬劫不復。

李善長被告發後,朱元璋大怒!即便如此,朱元璋還是沒有將其處死,而是將李善長全家安置在崇明,以現在的話來講,李善長被軟禁了。

皇帝沒有下死手,說明,還顧及往日君臣之恩情。

李善長如果懂得明哲保身之道,就應該明白:朱元璋將其安置在崇明,是一種危險的政治信號,如果再敢以身試法,什麼君臣之恩都是廢話,估計全家都要跟著遭殃。

此時,只要他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撇清官場,好好地享受榮華、安度晚年即可。

李善長是怎麼做的呢?

1390年,李善長的外甥丁斌獲罪(胡惟庸案餘波),被髮配邊疆。

被謀反罪牽連,皇帝沒有將其滿門抄斬,已經是法外開恩了。77歲的李善長在官場混了一輩子,愣是沒有看出其中的門道。

於是,李善長連續向朱元璋上書,請求赦免丁斌。

朱元璋並沒有搭理李善長,而是將丁斌的罪名,由發配邊疆改為滿門抄斬。對於李善長,朱元璋還是選擇“放過”。

如果說將李善長安置崇明,是一種暗示;那麼,此次將丁斌滿門抄斬,幾乎就是在說,你已經觸犯我的底線了,再越界,連你一塊兒弄死。

李善長就算再傻,也知道,自己該閉嘴了。

可惜,他閉嘴有點兒晚。

丁斌在被處死之前,供出,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曾經勾結胡惟庸,而且還參與了謀反的詳細。朱元璋聞之大怒,立即將李存義父子抓來,並嚴加審訊。這一打不要緊,李存義將李善長給供出來了:

“善長與惟庸通賂遺,交私語。”

翻譯過來就是:李善長和胡惟庸關係很好,經常在私下聊天,兩人時不時還互贈禮品。

朱元璋終於忍無可忍,下令將李善長滿門抄斬!

李善長之死,是胡惟庸案的繼續,而胡惟庸案前前後後牽連而死的人,至少有3萬人!而這一切,本該與李善長無關。

他的死,真真應了那句話:“嘴快一時爽……”李善長若是能有蕭何一半謹慎,又何至於此?


祗樹


一、胡惟庸是李善長選定的淮西集團的首領接班人,後來成了丞相。

朱元璋手下,有兩大集團,一是來自他家鄉的、李善長領頭的淮西集團;一是劉基領頭的浙西集團,兩大集團一直明爭暗鬥。



劉伯溫的神機妙算和《三國演義》中的孔明有一拼!(注意不是《三國志》!朱元璋對劉伯溫是心存猜忌的,因為劉伯溫的高明勝過了朱元璋,龍灣之戰到救援安豐,朱元璋想到的,劉基想到了,朱元璋沒有想到的,劉基還是想到了。開國封爵,文職功臣中就李善長封了韓國公,年俸四千石,還名列第一;劉伯溫只封了個誠意伯,年俸二百四十石。



洪武元年,李善長的親信因犯罪被劉基抓起來要殺了,李善長以京城久不下雨為由阻止殺人,劉基斬釘截鐵地回答:殺李彬,天必雨!結果殺了李彬,天沒有下雨,劉伯溫失算了,李善長煽動很多人群毆劉基,朱元璋並沒為難劉基,但劉基於當年八月無奈請假回老家。臨走,劉伯溫還建議老朱不要定都鳳陽、不要輕易攻打實力尚存的北元。劉伯溫臨走,推薦死黨楊憲接任了御史中丞,準備再次與淮西集團開打。楊憲利用言官的力量,抓李善長的把柄,不斷找朱老大打小報告,產生了累積效應,本來就對李善長集團設防的朱老大對李善長有了看法,對他多有指責,十一月又召回了劉基,委以重任。

李善長知道自己已成靶子,目標太大,他也找了個代言人,此人應威望不高、容易駕馭,他選中了胡惟庸。他不知道胡惟庸正如當年劉基對老大點評的一樣:“現在還是一頭小牛,但將來他一定要擺脫牛犁的束縛!"就這樣,胡惟庸站在了大明高層政治的聚光燈下,從這一刻起李善長就把自己的命運有意無意地綁在了胡惟庸的戰車上。

二、胡惟庸的相權獨攬和朱元璋的皇權獨攬不斷衝突,為自保胡惟庸拉上了越來越多的功臣,他最想捎上的還是有兩張免死鐵券的李善長。

胡惟庸在朱元璋幫助下打敗劉伯溫後,越發猖狂,貪汙受賄,打壓不聽話的下屬,甚至挑戰皇權,私截下屬奏章,官員升降、處決犯人都不經過朱元璋批准。朱元璋採用“將欲取之,必先與之”的策略,他想徹底廢掉丞相制度。

胡惟庸知道朱屠夫心狠手辣,他突發奇想,拉儘量多的功臣抱團取暖。他拉到了吉安侯陸仲亨、御史大夫陳寧、都督毛驤……他還想拉李善長下水。李善長可不想踩這趟渾水,他深知當時已無人能和朱老大抗衡,所以他斷然拒絕了胡的請求。

胡惟庸鍥而不捨,他把兒女親家、李善長親弟李存義拉下水,再讓李存義不停遊說李善長。後來李善長就下水了。

胡惟庸自以為牛哄得不得了,誰知朱元璋捏死他相當於捏死一隻螞蟻。從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發,連續查了好幾年,被殺者逾萬!胡惟庸自然難免一死。

李善長本是胡惟庸的伯樂,後來又被胡惟庸拉下了水,但由於他在朝廷的巨大影響力,加之朱老大沒有掌握李善長、李存義兄弟的謀反實據,朱老大暫時沒殺他,他弟弟李存義也免死,放逐到崇明島。



三、李善長在胡惟庸案後暫時僥倖逃脫,但隨後又連續犯了兩個大錯。

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長家修房子,他向湯和請求借三百士兵,湯和密報了朱元璋,朱老大又動了殺機。

他的親信丁斌因犯法被流放,李善長竟然以有罪之身、不避嫌疑、替丁斌求情!朱元璋嗅覺靈敏,他懷疑丁斌掌握了李善長的秘密,於是把丁斌關在監獄裡日夜拷打。丁斌供認了李存義和胡惟庸共同謀反的細節。朱元璋抓回了李存義,李存義供出了哥哥“汝等自為之"的話語。

牆倒眾人推,御史府、欽天監都來踏上一隻腳,最終李善長被殺,夷三族。

四、即便李善長沒有舉薦胡惟庸、後來沒有下水,他也是死路一條,因為朱元璋的屠殺功臣政策是既定的方針。

事實上,開國功臣大明開國後僅有相當低調的湯和、沐英(元璋義子、朱標好友,奉令永鎮雲南,後來思念英年早逝的兄弟朱標,不久跟朱標走了)、耿炳文(擅長防禦戰)等僥倖逃脫朱老大的魔掌。

元璋手下,逃過毒手的功臣掰著指頭數得過來。

逃脫的兩種情況,一種沒等朱老大下手自己先死的,如胡大海、常遇春甚至包括沐英,死人是對朱家三代構不成威脅的;一種是湯和一類,本是老友,建功不驕,尾巴夾得緊得不要不要的,相當於一級保護動物極為稀少啊;一是耿炳文類,防禦戰專家,子孫登基時來護駕的!李善長才華出眾、功高蓋世,尾巴夾得不夠緊,屁股也沒坐得穩,耳朵根子又軟,遇到殺紅眼的朱老大,沒命的!


蒼茫大地顧煒斌


李善長是明朝開國功臣之一,早在朱元璋滁州起兵時就加入朱元璋陣營,長期坐鎮後方,為軍隊提供保障,對明朝建立居功至偉,被朱元璋稱為“再世蕭何”。明朝建立後,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李善長被封為韓國公,位列六位公爵之首,是淮西官僚軍事集團的領袖人物。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鑑於開國功臣特別是淮西官僚集團權勢過大,為穩固皇權,開始著手鏟除異姓功臣勢力。跟隨朱元璋多年的李善長深知自己無疑是朱元璋心目中的頭號目標,伴君如伴虎,為避免引火燒身,洪武四年,李善長以身有疾病為由主動提出辭去左丞相之職,退休回鄉歸隱。但是,在歷經了“胡惟庸案”和“藍玉案”後,退隱多年的李善長還是沒逃過一劫,最終被滿門抄斬,只有兒子李祺因為娶了臨安公主,只被流放,公主兩個兒子得以赦免。李善長被殺的原因很多,表面看來,是由於一些不經意的小事牽連起來,但實質上是朱元璋對李善長的猜忌之心日久,突然得到了宣洩的地方。朱元璋之所以選擇在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對李善長開刀,實際上是“藍玉案”清算的延續,目的是徹底剷除開國勳貴們的勢力,為自己的孫子朱允炆登位掃清障礙。那麼,是哪些事情勾起了朱元璋的殺心呢?

一是李善長借兵三百修繕自家房屋。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長以修繕自家房屋為由,七十七歲的李善長估計是年老昏庸,居然向信國公湯和借衛卒三百,幫助修繕房屋。湯和抹不過面子,借給了他衛卒,但知道此舉違禁,同時也向朱元璋密告此事。要知道擅發衛卒可是有謀逆之嫌,這當然為對功臣保持高度警惕的朱元璋所不能忍受。

二是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長為遠方親戚丁斌求情。此舉引起朱元璋關注,先嚴刑逼供丁斌,查出丁斌原在胡惟庸家辦過事,知道李善長之弟李存義等和胡惟庸相互勾結的情況,接著下令把李存義父子逮到京師審問,牽連得出結論,李善長知道胡惟庸的陰謀卻沒有積極檢舉,反而沉默不言。按照官方的說法,李善長身為“元勳國戚,知逆謀不舉,狐疑觀望,心懷兩端,大逆不道”,說李善長知曉胡惟庸的許多作為應該沒有異議,但認為其是胡惟庸同黨,就有點誇大其詞了。畢竟李善長年長朱元璋十四歲,已經位極人臣,還是皇家親家,參與小字輩老鄉胡惟庸的謀逆,功勞再大也得不到更高的賞賜。從這個角度看,李善長沒有參與胡惟庸密謀的動機,僅僅憑藉幾個親信之人在嚴刑拷打之下得到的證據,只能說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這些事情積累起來,剛好可以用胡惟庸案作為打擊的武器,剷除對皇權有威脅的異姓功臣。於是,即使是有免死金牌在手,即使功勞赫赫,李善長和家人妻妾子侄七十多口全部被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