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八王议政逼宫,最后如果十三爷不出现,雍正还有后招吗?

潜水22011


想必很多朋友都曾看过改编自二月河先生作品的电视剧《雍正王朝》,这其中除了八王夺嫡的情节外,最精彩的莫过于八王爷联合八旗旗主逼宫,企图恢复议政王制度,结果却被雍正帝轻松化解这一段。

很多人评论说,当初四爷胤禛能荣登大宝,多亏了十三爷胤祥鞍前马后,而雍正帝能坐稳皇位独揽大权,更是多亏了十三爷力保太平,要不然恐怕早就被八爷党的人给推翻了。

诚然,八爷党根深蒂固,势力遍布朝野,如果没有十三爷的竭力护驾,雍正帝这皇位确实是难以稳当。

但要是说雍正帝的皇位完全是靠着十三爷才保住的,那就太小瞧雍正帝的心计了。

要知道“冷面王”胤禛素来以“刻薄寡恩、内有城府”著称,身处皇位的他自然知道有多少人正虎视眈眈瞄准自己,如果不是做足了准备,他会轻易冒险?

众所周知,雍正帝即位之初便大力推行新政,主张土地制度改革,以求革除八旗旧制的弊端。毫无疑问,这对于懒散惯了的满人来说无异于致命打击,那些大地主旧官僚更是不乐意,所以社会震荡是难免的。

但是偏偏在这个时候,雍正帝做了个叫人匪夷所思的决定,那就是把命令八爷胤襈整顿军务,这几乎是等于把最后的救命稻草扔给了自己的政敌,而后来八爷胤襈也正是趁着整顿军务的机会,联合关外铁帽子王一起上演了逼宫的一幕。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反过来想想,雍正帝为何要把自己的“三寸”暴露给对手呢?难道真的是无心之失么?当然不是!这很明显是欲擒故纵之际,明知道八王爷图谋不轨,反而给他创造条件,这样一来不但不会授人以柄,反而是留下体恤同胞人心宅厚的美名。

当然,雍正帝早已经在私下里备好了“杀招”。

事情的发展的确如雍正帝所料,八王爷胤襈打着维护祖宗制度的幌子联合八旗旗主,在金銮殿中导演了一出逼宫大戏,企图要挟雍正退位,恢复传统的八王议政制度。

同时还疏通了九门提督隆科多,以武力控制了皇宫,满朝文武面对这样公然谋逆的一幕,却只有上书房大臣张廷玉一个人站出来力挺雍正,而雍正帝则一度被气得说不出话来,这场较量,怎么看都是八爷党赢了。

就在这关键时刻,十三爷胤祥半路杀出,不仅收回了京郊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的兵权,而且还把隆科多的部下一股脑全给抓了起来,整个皇宫又完全被雍正帝所掌控。至此,这场逼宫事件被彻底扭转,八爷党也宣告失败。表面来看,十三爷胤祥的确扮演了英雄救主的角色,但在这背后,雍正帝才是真正的导演!

首先,是雍正身边的近亲侍卫统领图里琛,他的兵权并没有被隆科多夺去,而是假装丧失兵权,让八爷党的人彻底无所顾忌;

其二,京郊所驻扎的大军名义上虽然由八爷党掌管,但雍正帝早已经下令“共管”,也就是说不只是八爷党的指挥得动,皇上的人同样指挥得动,更别说部队里门人遍布的十三爷了。

所以这才有了十三爷一声令下,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尽数回到雍正麾下的原因,最后,隆科多所谓的控制住了皇宫完全是家乡,这不过是雍正帝布下的迷幻阵而已,要不然图里琛和十三爷又怎么会半路杀出呢?

可以说,这次逼宫大戏不过是雍正帝为了彻底解决内政之敌所导演的罢了,而八爷党终究只是这出大戏的旗子而已,十三爷又何尝不是呢?


猫眼观史


如果真发生如电视剧中类似情节,炒米抱歉地告诉各位,怕雍正是没有后手了。


雍正一度处于被动状态之下,几次差点跌倒。虽然被九爷骂结巴的状元郎和张廷玉等人都曾直言助阵。但此刻,其实已经不是靠言语可以解决问题的时候了,就是靠兵马在谁的手里。直到十三爷胤祥被抬进来之后,给了雍正一个眼色,意思兵权已经全部掌握了,雍正的脸才有一丝血色。

而胤禩敢于逼宫,在于他暂时掌握了京城内外所有兵权。


四位旗主王爷借整顿军务为名,利用弘时骗了弘昼“误传圣旨”,接管了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在《雍正王朝》里,这两支京畿卫戍部队是北京城城外的除此无他的部队。)而隆科多作为九门提督和领侍卫内大臣,又掌握了紫禁城内的皇家卫戍部队和京城公安武警部队。他利用巡捕五营的人马全部换防了侍卫营人马(《雍正王朝》里提到的御林军)。所以里外里的军权都在胤禩的掌握之下了。


但十三爷胤祥有着其他人没有的特权,那就是无论城里城外那支部队,里面都有胤祥的人,而且由于雍正对胤祥的信任,曾经特旨城外两营(仅仅城外两营,其实也多亏了这个特旨,最终救了自己)只奉圣旨和胤祥的手谕。所以胤祥可以随时接管城外两营的兵权。

但胤禩虽然暂时掌握军权,即便杀了雍正,他也不能自立为帝。他只有两种操作:


一是逼迫雍正同意所谓的“八王议政”。雍正一旦同意”八王议政”参与议政的八王,里面铁定包含四位关外的旗主王爷,他们有兵权入股,而且暂时听胤禩的,那么剩下四个名额,他们最多留一个席位给雍正,剩下的都是八王胤禩的人,所以胤禩最终夺得实际拍板权,也就是通过这个方式,将雍正的权力转移给自己。


二是逼雍正退位,将皇位禅让给弘时。然后自己把持朝政,弘时因为有把柄在胤禩手里,所以弘时便是一个傀儡。但弘时也是有野心的,而且这个方案里也是有漏洞的,所以对于胤禩而言这是下策。所以他选择了“八王议政”。

雍正如果没有老十三解围,那他的最终选择可能是坚决不同意”八王议政”的方案,转而双方妥协,进入下一种模式,即禅位弘时。然而有没有新转机,就得靠弘时了。

当然这一切都是假设,历史上没有“八王逼宫”;弘时也没有把柄落在胤禩手里,因为“恩科舞弊案”也是不存在的。所以这么惊险的一幕是不可能发生的。胤禩集团的力量实际上无法对雍正形成实际威胁。最终雍正的所有政敌都集中在雍正4、5年全部解决掉了!


炒米视角


八王议政逼宫,是八爷党的核心人物八阿哥胤禩,憋出的最后一次,也是最大的一个大招。此时的胤禩和雍正都已经处于晚年阶段,两人斗了一辈子。在胤禩看来,登不登上宝座、过不过把皇帝瘾,都已经无所谓了,重要的是不蒸馒头争口气,最后压过四哥雍正一头。因而,胤禩所有的计划,最终目的都在于打压雍正的气势,从精神上让雍正垮塌。扶植弘时推其登上皇位,为的是让雍正受到来自于儿子的背叛;联合旗主王爷否决雍正的新政,是准备全面推翻雍正多年来的理想和政绩;以满洲亲贵、朝廷百官、兄弟儿子的架势策动逼宫,更是置雍正于孤家寡人的处境,让其感到深深的孤独。可以说,八爷党的险恶用心,一层比一层狠毒。而且在具体的逼宫安排上,胤禩布置得也是相当的充分。枪杆子里出政权,这点胤禩是有相当深经验教训的。


逼宫有风险,更有难度。雍正皇帝的身份,本身就能对八爷党形成绝对性的优势,胤禩等人能够将局面搞成对峙,甚至一度占据先机,已经是很厉害了!只不过胤禩毕竟不是杀伐果断之人,他输也是输在这点上。如若他能像篡夺曹魏江山的司马懿一样,对胤祥、对雍正痛下杀手,也许八王议政又会是另外一种结果。

大琦子


我觉得《雍正王朝》中的八王逼宫,雍正实际上已经赢了。老十三的出现,只是给雍正的胜利盖棺定论,保证他能完胜罢了。而老十三即便不出现,雍正也依然可以惨胜。

理由有三。

第一,逼宫党的目标不一致,这伙人只是一群乌合之众。

根据电视剧里面交代的剧情,逼宫党大致分两派:一派是关外的四位旗主王爷,他们逼宫的目地,不是要杀雍正,而是逼雍正交出部分权力,停止新政,恢复祖宗制度,为旗人多谋利益。

杀雍正,或者逼雍正退位,他们不敢,也没有那个必要。

另一派逼宫党是老八、老九、老十、弘时和隆科多,他们逼宫的最低追求,是把雍正拉下皇位,扶弘时上位。如果能杀掉雍正,他们当然更高兴。(不包括隆科多)

当议政逼宫开始后,这伙人一拥而上,七嘴八舌的,怼得雍正面红耳赤。

但是别看他们怼的欢,当老八开口后,这群人立马就分裂了。为什么会分裂呢?因为老八在逼宫前,他跟旗主王爷说的是“以八王议政取代军机处辅政制度”,他没有把逼宫的真实计划告诉四位旗主王爷。四位旗主王爷对老八的真实心思是全然不知的。


于是,当雍正和老八彻底撕破脸后,旗主王爷们就懵了。比如睿亲王,他在朝堂口水大战开始后,他就没有说过一句话。因为他发现,自己好像貌似被老八利用了。

因此从这个情况即可看出,逼宫党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团结,如果老八敢犯浑,四位旗主王爷是不会支持他的。而从逼宫的资本来说,四位旗主王爷才是逼宫的主力军(他们有四千兵力),老八只是光杆司令。

另外,隆科多跟老八其实也有分歧。他虽然被老八拉拢了,支持老八逼宫,但他行动的指导思想,仍然是“逼雍正退位”,也就是不听雍正的命令。

杀掉雍正,他隆科多也是不敢的。

所以,老八要实现把雍正挤下去的目地,实际上很难。如果旗主王爷们和隆科多都不支持他杀雍正,且雍正命令图里琛守住大殿大门,来他个鱼死网破,到最后逼宫党必然会先分裂。


第二,雍正打赢了“嘴炮”,挽回了百官对他的支持。

从剧情上看,雍正最伤脑筋的不是隆科多带兵逼宫,而是百官都不支持他。百官的态度让他很心寒,对自己的坚持产生了动摇。

但是,由于逼宫党故意混淆概念。明明知道八王议政的实情,却故意不说,因而这也就给了张廷玉绝地反击的机会。

当张廷玉一番慷慨陈词,不仅在理论上推翻了八王议政的合法性,让关外四个旗主王爷从心理上认输了。同时,也让看热闹的百官开始往雍正一方倒。最终只剩下气急败坏的老八、老九、老十,这三个人还在嘴硬。

但是此时嘴硬已经没有用了,因为关外四个旗主已经在心理上产生了动摇,百官也产生了动摇。就凭隆科多带的那几百个兵,显然是不可能应对的了后面复杂的局面了。

第三,逼宫党没有完全掌握兵权。

逼宫之前,老八跟老九、老十等一干心腹说自己之前的失败,是因为没有兵权,这次他拉拢了隆科多和旗主王爷,他有兵权了,他就能兵谏了。

问题是,他真的掌握了兵权吗?

先说四位旗主王爷。实际上,四个旗主王爷并没有取得丰台大营的兵权。他们只带了四千人马,以协助关内驻军整顿旗务的名义进驻了丰台和西山大营而已。他们的兵力跟两大营原有兵力,不是一个量级。

这四千人的作用,只是在逼宫的时候,造成一个已经控制了两大营,给雍正一种自己失掉了兵权的心理错觉。如果真闹翻脸,这四千人被缴械,是分分钟的事。

再说隆科多,他其实是兵谏的关键人物。

PS:有一个误解要先解释一下。不少人以为八王逼宫是在皇宫内进行的,隆科多控制了北京城的防务,有北京城做掩体,京郊两大营一时间打不进城内。但其实电视剧里面的八王逼宫,设定场所是在北京城外畅春园的澹宁居,不是在北京城里面。隆科多也没有把步军统领衙门的两万兵马都调到畅春园逼宫,他只是带了几百个人而已。



试想一下,几百个步军统领衙门的兵,就能造反吗?这点人撒到北京郊外,怕是塞牙缝也不够吧。

并且,步军统领衙门的兵进驻畅春园,隆科多的名义也是保护皇帝,不是造反。如果真的造反了,怕是步军统领衙门的兵也会瞬间军心涣散。

所以,我还是重复前面提到的观点:在大殿之内,真正拥有武力优势的,不是老八,不是隆科多,而是雍正和图里琛。因为隆科多虽然控制了畅春园的外围,但是大殿里面的防务还是由图里琛负责。

虽然说图里琛这个人也不是啥好鸟,一贯的见风使舵,但谁胳膊粗,他是明白的。放着雍正这个现成的皇帝他不保,去投靠不靠谱的逼宫党,他除非失心疯了才会这么干。


说到这里,不得不吐槽一下八爷党的智商问题了。康熙驾崩时,八爷党一伙人就是因为一起行动,没有留一个人在外面呼应,导致京郊大营的兵权被老十三夺了去。八王逼宫时,又是一窝出动,不在外面留人,又被老十三带兵勤王一锅端。这智商也是没谁了。

总的来说,电视剧中的八王议政逼宫,雍正并不是完全没优势。他只是不愿意在大庭广众之下,干这狗急跳墙的事而已,因为这会有辱他身为皇帝的面子。但如果逼宫党敢跟他狗急跳墙,他必然也会狗急跳墙。


Mer86


第2019章 畅春园八王爷突发难,澹宁宫雍正帝挽狂澜

却说畅春园内外,已被隆科多手下的几百人把的严严实实。惟独议政的澹宁宫内外,依旧由图里琛带侍卫把守,皇帝才暂时性命无忧。

在张廷玉一番慷慨陈词之后,关外远道而来的四大亲王面红耳赤。尤其是张廷玉说道愿与八王爷同时辞官归乡,着实的将了八王爷一军。这四位亲王看在眼里,低下头沉默不语,嘴上不再提什么八王议政。这四大亲王中,有的人依旧稀里糊涂,但是也不缺明白人。

睿亲王与其他旗主三位王爷上朝之后,越看发生的情形越不对劲。尤其是在八王与张廷玉一番舌战之后,八王爷根本不想辞官归隐,睿亲王终于明白他们这从关外来的四个王爷是被这位所谓的八贤王利用了,心里道:“哼,什么八王议政,根本不是八个亲王议政,我看就是你这个八王爷自己议政,看样子你这八王爷是想取雍正而代之啊!谋逆是万万不能的!”

想到这,睿亲王刚要说话,又看了看八王和隆科多,还有边上另外三位亲王,又咽了回去,眼下隆科多控制了畅春园外围,其他三位王爷的态度不明,看来还得从长计议,看这情形,一时半会完不了。

果不其然,八王爷依旧在那里慷慨激昂,说到兴起,也不管张廷玉刚才已经戳穿了八王议政根本就是个不存在的东西,直接从座位上一跃而起,指着雍正的鼻子说:“皇上四哥,你即位以来,失德失政,不然你为何害怕八王议政!”

老九和老十见此情形,也从座位上跳了起来,应和着他们的八哥——他们眼中那个应该当皇上的人。一时间,张廷玉刚刚压住的局面又乱了起来,朝堂之上嘈杂震天。

喧嚣之中,儋宁宫梁柱子之上人影晃动,旁人都在关注八爷党的说辞,加之人影无声无息,根本没有人注意头上柱子的情形。只有雍正帝一人看在眼里,紧绷的神经稍微放松了下来,厉声说道:“都给我住口!”八爷见雍正如此镇静,似又恢复了往日九五之尊的威严,十分诧异,但是九爷、十爷却傻愣愣地根本没有注意,依旧吵吵闹闹喊着八王议政。

这个时候,睿亲王站了起来,大声呵斥道:“陛下说了,住口!你们难道还抗旨不成?!”睿亲王也是个练家子,声音异常宏亮,立刻镇住了场面,不过,更重要的是,一下子把九爷、十爷这些人喊愣了,这才不再吵嚷,两个人加上八王不解地望着睿亲王,那眼神分明是在说:“你是哪头儿的?!”

睿亲王哪头儿的?当然是雍正这边的,在雍正察觉柱子上的身影同时,多年习武的睿亲王也敏锐地察觉了到,上面来了两个人,手里似乎还拎着什么东西。再一看雍正的表情,瞬间明白发生了什么。于是乎,在雍正说话之后,立刻起身附和雍正皇帝陛下的口谕:住口!

澹宁宫大殿如死一般肃静,站在外围的朝臣们看着这些满洲贵胄,都不知道接下来要发生什么。

“你们都下来吧!”雍正皇帝一声令下,柱子上的两个人旋即跳了下来,落在地上,宛若轻羽,每个人手里,都拎着两个黑色包袱,囫囵地包着什么东西,圆滚滚,湿乎乎。

“叩见陛下!”两个人一落地,立刻跪在了陛下面前。

“还愣着干什么,快把好东西拿出来,让大家看看!”雍正皇帝一声令下,两人将包袱轻轻一抖,包袱里的“好东西”瞬间滚落在大殿之中。

众人上前一看立刻汗毛树了起来,有人啊的一下,失声道:“人头!”关外那四大亲王,认出了那四个人头,正是他们派去接管西山锐健营和丰台大营的四个参将。

睿亲王跪在地上:“奴才死罪,陛下开恩”,其他三个亲王也跟在后面,高喊:“陛下开恩!”

“陛下,锐健营尽在陛下掌控之中!”“陛下,丰台大营兵马已在畅春园外,随时听候陛下调遣!”梁上下来的两个人跪在地上,向雍正请命。隆科多见情况不妙,就想开溜,被门口的图里琛薅着领子扭了回来,一把扔在地上。

雍正看了一眼他这位舅舅隆科多,从牙关里崩出三个字:“押下去!”又扭过头去看了看四大亲王,道:“你们四个可知罪?”

“奴才们知罪,奴才们也是被人蛊惑。”睿亲王边扣头言道,其他三位王爷依旧是随声附和。

雍正皇帝想了想卧病将亡的老十三,看了看孔武的睿亲王,随即说:“朕看在眼里,睿亲王睿智勇武,忠君侍主,留在朕身边襄理政务,其余三人,出关去吧。念你们被人蛊惑,且不加罪,罚俸一年,下去吧。”

被人蛊惑?被谁蛊惑呢?这事情很明显。以贤明著称的八王爷一听,眼睛黯淡了下来,也顾不得什么君臣之礼,一下子瘫坐回了椅子上,九爷、十爷这俩迟钝的王爷也大概看明了情况,杵在那楞楞地看着他们心中本来要当皇帝的八王,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

怎么办?还容得他们怎么办?失去了军权,他们还能怎么办?此时此刻,已经不需要他们办什么了,雍正皇帝就替他们办了。

“来人,将他们几个送回去,严加看管!”雍正帝一声令下。

八王看了看还在发愣的两个傻王爷,愤愤地说:“还愣着干什么,走!”说完,瞅了一眼雍正,哼了一声,走出大门。九爷和十爷也傻哼哼地跟了出去。

雍正帝终于再也忍不住,指着三个人的背影,顾不得皇家体面,破口道:“你们是猪,你们是狗,你们是阿其那,你们是塞思黑!”

听得在场的人齐刷刷的跪下,山呼万岁,殿堂之上,又复往日威严。雍正帝看着又一次向他摇尾的众臣,坐回龙椅,望着从柱子上下来的两个人,缓缓说道:粘杆处侍卫护驾有功,忠心之至,朕心甚慰,赏...


北玄武


有啊,就是玉泉山后的血鹰。

血鹰手下有两支军队,一支是“血滴子”,另一支是血骑。



《雍正王朝》播了那么多集,大家不感到奇怪,为什么大名鼎鼎的“血滴子”从来就没有出现过?

当年康熙在位时,宫庭安全和随身侍卫由图里琛负责,而康熙外出的时候,狼瞫则率领一支铁骑暗中护卫。

狼瞫铁骑与康熙保持着紧密的联系,而这支部队的其中一部其实就是表面上的负责后勤的那支辎重运输车队。



这支部队的组织很严密,成员都是由以前战争中曾经受过战伤的士兵挑选出来抽调组成,几乎个个都是死士,武艺高强,训练严格,以一当百,待遇也远远高于其他部队的战士。只要他们出现在战场上,必然是一场击溃战。他们打仗是从来不要俘虏的,所过之处,必寸草不留。 当年二征葛尔丹,夜袭大营,击杀葛尔丹大妻的就是这支狼瞫铁骑的一部。

康熙出行时,他会每隔一段时间向附近的辎重队要一种特殊的供给――经书。如果超过一定的约定时间,没有接到来取经书的旨意,这支部队就立刻露出本来面目,全副武装,顶盔披甲,带上兵刃,迅速向康熙的位置靠拢,以防不测。


雍正也一样,与玉泉山血鹰军保持联系的靠的大太监李德全。

每天皇宫向玉泉山取水的那支运水的车队就是血鹰军的小分队。那支取水车队的车上会覆上黄旗,做为皇家标志,但其中一辆车的黄布幔是外镶白边。宫中发生异变,皇帝遇到危险,李德全就会让这辆车把黄布幔的白边换成红边布幔,神不知鬼不觉地把示警信息传达出去。

当玉泉山值队的警卫发现警示信息,就会迅速告知血鹰,盘据在周边的血骑和血滴子就会立即集合起来,领命出发,迅速入京,瞬间把皇城搞得天翻地覆。



营救皇上脱离险境是血滴子的任务,而血骑则会把所有敌对武力杀得片甲不留。

血鹰部队的人员也是由以前的战斗部队中曾经受过战伤的精锐战士严格挑选组成,忠心耿耿,武艺高强,还拥有最精良的兵器和马匹。以前的步兵战士就成为血滴子,而骑兵战士则加入血骑。选拔严格,训练更是十分残酷,是精锐中的精锐。血滴子大约一千余人,血骑则约有一万三千多人。



雍正接手康熙的皇位以后,自然也接手了康熙遗留给他的这些神秘武装,这支血鹰部队的战斗丝毫不亚于当年的狼瞫铁骑,甚至更强。


馋嘴肥猫铲史官


《雍正王朝》中的八王议政逼宫,开始处于下风的雍正与嚣张的八爷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直到最后十三爷胤祥出场,拿回了兵权,才宣告这段精彩紧张的对持结束,看过的朋友才知道究竟是有多精彩,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最后胤祥没出现,那么雍正还会胜利么?

其实我觉得没有老十三,雍正还会是赢的结局,下面我来说一下:

丰台大营的军权还在

其实按照电视剧上面的说法,八爷党以及四位关外的铁帽子王爷,他们并没有完全取得丰台大营的兵权,铁帽子王爷从关外带的兵只有4000多,完全无法压制丰台兵营,并且他们假传圣旨的的时限只有一天(当时没有圣旨,说的是圣旨隔天送达),所以在兵源方面,雍正还没有丧失生力军。


八爷党的包围的兵力并不多

不少朋友受电视剧拍摄影响,以为八爷党以及叛变的隆科多已经夺去了整个京城,城内皇宫内都是八爷党的人,其实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当时八爷逼宫的发生场景是在城外畅春园的澹宁居,而澹宁居的外围只有隆科多的几百人马,也是就说此时京城,皇宫内的侍卫,禁军还是都在的,并且澹宁居也没有完全被包围(十三爷胤祥轻松被抬如澹宁居,说明隆科没多少人包围澹宁居),并且在古代封建皇权集中的年代,几百的八旗兵要造皇帝的反,这是不可能的!

京城大部分控防还在雍正手中

既然隆科多的几百步兵营包围在澹宁居的外围,那么真正担负澹宁居里面安全的是谁的人马?是雍正的!雍正手下有图里琛,如果真要是事情到了八爷动用军队惹怒雍正的情况下,八爷党的主力都在大殿内,只要雍正一声令下,图里琛率领大内侍卫立刻拿下老八老九老十以及隆科多,抓住这几个头,外面的几百步兵营完全不足为惧,这是雍正的后手。

雍正占理

中国人做事,讲究一个理字!关外王爷带兵入京,威胁皇帝,这本身就已经犯了大错!而同时雍正这边的张廷玉站出来慷慨激昂的说反驳,不仅在理论上推翻了重新启用八王议政制度的可能,更重要的是让四个有兵权的关外铁帽子王爷在心里认输了,显然最后雍正是意识到这一点了,同时此刻文武百官也是开始出来支持雍正了,此刻明显雍正已占上风,而八爷党局势不妙。

所以整个八王逼宫议政的戏前半段雍正处于下风,而到了中间开始雍正冷静下来以后开始迅速反击,加上张廷玉的一番言论,已经在气势上胜利了,而最后十三爷胤祥只不过让解决漂亮了一些,所以不论胤祥来不来,最后胜利的都是雍正!


丫丫说史


按照电视剧里西山锐健营,九门各兵马带兵主官都是八爷的了,持兵胁迫雍正也是无可奈何,老十三是军界的一面大旗,十三在军队是不会妄动的。老四有这个臂膀也是福气。




SUUNTO


其实所以的八王议政逼宫即是雍正王朝里最最精彩的一部分也是雍正王朝里最大的bug,为什么呢因为设计这些情节的时候已经把雍正强大的情报部门人为的忽略了,我们都知道雍正是一个控制欲很强的人,其性格非常多疑,像粘杆处和血滴子这样的情报部门就不说了,其密折制度就比康熙时期更加完善和强大。我们可以说雍正对胤祥非常放心那他对像九门提督,丰台大营西山锐健营这些直接决定其安全的军事体系里所有人都那么放心吗??要知道年羹尧远在西北不会对雍正构成直接威胁的情况下雍正都安排了不止一两个密探对其监视,那么近在迟尺的武装力量呢?西山锐健营和丰台大营被旗主王爷接管弘昼都能看出问题来,那么西山锐健营和丰台大营里忠于雍正的各级官员就没有一个能看出问题出来的吗?天天和政治打交道的这些军官们看到防务权限交接这样大的事情时就没有一点政治敏感????就没有一个人向雍正或胤祥汇报???如果硬要解释的话那么所谓的八王议政逼宫其实都是在雍正的掌控之下,以便有足够的理由彻底整到所谓的八爷党,如果不是这样很多问题实在想不通,当然了这只是电视剧里的情节,探讨一下娱乐一下就可以了,如果谁真的当真那就输了。呵呵😊


小飞40531


应该没有,雍正必败。十三爷出现就意味着八爷和铁帽子王在军事方面瓦解了。不然他来干嘛?只是一个人来了,拖着病体,一点用也没有。所以他一来,雍正知道兵权没问题,心里踏实了。

再加上张廷玉的威望和皇权,反派败局已定。八爷临走时说,要不是四哥您是皇上,您是赢不了的,这句话其实不然。皇上只不过是个最大的官而已,要是孤立了,也就是说没有势力,反倒是最痛苦的。古今中外多少例证。要真是这样,那你八爷还搞这个干啥呢?八爷看透了关键时刻没几个人替雍正说话,朝臣中立 ,趁自己人多势众,打雍正措手不及,最容易逼其退位。这其实是兵法集中兵力,在时间和空间的某一点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原理。但是就在这一点上,老十三来了,并且相当于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消灭其主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