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登基后为什么放汉献帝一条生路?

我们都爱想念熊


公元220年,曹操怀着天下没有一统的遗憾离开人世,曹丕接受父亲的事业。就在当年,刚刚坐上魏王宝座的曹丕就迫不及待地将汉献帝拉下马。当了皇帝的曹丕,不仅没有杀汉献帝,反而优待他。

杀了汉献帝会引起一大堆麻烦,留下他还能为已所用

一、汉献帝毕竟是一朝天子,也是大汉帝国的象征,关注着他的粉丝还是不少的。

在魏国的朝廷,有许多都是当年的汉臣,对汉献帝怀有几份同情。

如果杀了汉献帝,汉朝的遗民与遗臣就不会答应,会影响魏国的团结。这就好比某些过气明星被欺负了,他仅有的一些铁杆粉丝会跳出来出头。

二、刘备和孙权在名义上,一直都是奉汉室为正统,曹丕篡汉已经让他们不满。如果杀了汉献帝,就给了他们起兵伐魏的正当理由。

三、在道义上说不过去。

禅让是上古时期的圣贤,进行权利交接的制度。曹丕以“禅让”的名义行篡汉之实,也是为了向天下人证明,自己在学习尧舜,努力做个当代的圣贤。

刚刚接管了汉献帝的天下,如果再立刻杀了他,这就不是圣贤的作风,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会让天下人嘲笑自己虚伪。一旦开了杀前朝皇帝的先河,曹丕在历史上就会臭名昭著。

如果优待汉献帝,自己也能得一个比较好的名声。既然是效法圣贤,那就贤到底,无非也就多了一双汉献帝吃饭筷子。

没有杀他的必要性

汉献帝是一个比较悲情的皇帝,当了一辈子傀儡。曹操在世的时候,已经将汉献帝的势力全部清理,让他无法调动一兵一卒。

等到曹丕上位,再通过九品中正制,取得了士族的支持。汉献帝就只有一点象征意义,如同博物馆里的活化石,不构成任何威胁。

在整个禅让的过程中,汉献帝也配合得比较默契,没有制造事端,这让曹丕对他很满意。当了山阳公的刘协,过的都是普通人的生活,没有任何异动,这让曹丕很安心。

双方毕竟是亲戚关系,得饶人处且饶人

当年曹操为了监视汉献帝,将女儿嫁给了他。也就是说,曹丕是汉献帝的大舅哥,汉献帝是曹丕的妹夫。曹丕如果杀汉献帝,他妹妹肯定会跳出来哭哭闹闹,他也不忍心让妹妹当寡妇吧。

后来,汉献帝又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曹丕,两人多了一层翁婿关系,变得亲上加亲。

一家人不说两家话,曹丕总会放过自己的老丈人和妹夫一条活路吧!

放汉献帝一条生路,这不是曹丕一时兴起,主要是由当时的形势和人心决定的。势比人强,曹丕只是顺势而为。


秋媚读史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当年和曹丕争得死去活来的曹植,也死在了曹丕的后头。原因无他,曹丕本身很重情义,不弑杀罢了。关于曹丕的性格,可以从其留世的诗作中窥测一二。

至于一些旁的理由,解释起来实在过于牵强。比如顾及悠悠之口,禅让之事都已经做出来了,难道还怕再补上一刀吗?退一万步讲,就算是人言可畏,那也有一万种方法造成汉献帝意外身亡,泛舟时船沉了,喝水时呛到了,染重病而不治,都不用自己动手,只要暗示一下,手下人自然争着抢着去做了。事后就算有人怀疑,让具体办事的人出来背个黑锅即可。

关于曹丕的狠戾,无非是因为有逼迫曹植做《七步诗》的桥段,但是此诗至今仍有争议,真假难辨,鲁迅先生就曾对此提出质疑。不过既然说到诗句,我们不妨欣赏一下曹丕的诗作,借以窥测诗人内心世界:

诗作风格

相对于曹操和曹植,曹丕的诗歌天赋是弱了些,作品不多,名气不佳,所以很多诗都无法考证创作背景,但是纵观其留世的几十首诗作,风格也极为明显了。

曹操的诗,有雄浑气魄;曹植的诗,有狂野放荡;曹丕的诗,却是多愁善感。这三种迥然的风格,就能体现三人的性格差异。

作品赏析

曹操有一首《气出歌》,前两句:“驾六龙,乘风而行。行四海,路下之八邦。”,还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等诗句,尽显气吞山河之志;

曹植有一首《灵芝赋》,前两句:“灵芝生王地,朱草被洛滨。荣华相晃耀,光采晔若神”,还有杂诗中“远望周千里,朝夕见平原。”等诗句,这是何等的狂妄和不羁。

反观曹丕,就温情许多,一首《见挽船士兄弟辞别诗》,开篇两句“郁郁河边树,青青野田草。舍我故乡客,将适万里道。”诗风柔婉细腻,荤没有乃父的气魄,也不如其弟的狂妄。

这还没有完,曹丕也有一首《短歌行》,却不像曹操那样气势雄浑,反而哭哭啼啼:“

其物如故,其人不存。神灵倐忽,弃我遐迁。靡瞻靡恃,泣涕连连。”,竟然是睹物思人。类似的诗句还有很多,什么“妻子牵衣袂,抆泪沾怀抱”;什么“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什么“凄怆伤人心。心伤安所念”。总之就是内心十分敏感。

试问这样的一位温婉诗人,会是残暴之人吗?换了曹操和曹植都有可能对妹夫汉献帝和兄弟们下手,偏偏曹丕不会。

重情重义

其实《军师联盟》中的曹丕,就比较接近我们刚才分析的诗人形象。做事不果决,不过分,不坚定。时常瞻前顾后,为情所累。所以他继位之后,谁也没有杀,这已经十分不易了。试问自古禅让投降的君主又有几人能得善终呢?

我们透过诗作,就可以直接读懂曹丕的内心,他所向往的不是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利,不是风光无限的征讨,不是与天公比高的豪情,而仅仅是兄弟情义,家庭和睦。

曹丕的一生颇具争议,又没什么争议。谁也说不出他是昏庸还是贤能,只是顺势而为改朝换代。除此之外,他无大过,却也没有奇功,只是安稳的度过了六年光景,就安然逝去了,这么一位简单平淡的君王,又何苦费尽心思,复杂的揣测他呢?


尹禾


原因如下:

其一,当时汉献帝日薄西山,已经没有什么利用价值,此时自己已经是皇帝,父亲曹操当年虽然挟天子以令诸侯,对汉献帝都没怎样,如今汉献帝苟延残喘,自己何必做的太绝呢,因此放汉献帝一条生路,也能彰显自己的宽宏大度。

其二,自己说的是禅让,此时汉献帝是自己的岳父,有点像尧帝把女儿娥皇女英下嫁给舜帝的事情,既然如此,闺女婿自然不能把老岳父怎么的?

其三,自己的三个妹妹都嫁给了汉献帝,此时汉献帝又是自己的妹夫,你说自己刚当皇帝把自己妹夫给杀了,自己的妹妹们不就守活寡了吗,自己下不去手呀。

其四,汉献帝没有军队,没有观众,没有听众,身边没有一兵一卒,此时的他已经没有了威胁,如此自然可以把他放在笼子里,何必让他孤零零的死去呢?

反正曹丕继位放汉献帝一条生路,并不是自己有多仁慈,而是觉得此人对自己的政权构不成威胁。


李治亚文史博客


因为汉献帝是个合格的演员,陪着曹操演了一辈子戏,又配合曹丕演了谦让这场重头戏,投桃报李,作为回报,当然让汉献帝安享晚年了,

至于姻亲关系,那根本不算啥,

有的人认为,当时没有杀亡国之君的传统,并拿孙皓、刘禅、曹奂作证,这就是扯淡了,传统这东西也算事?我能篡权夺位,还跟你讲什么传统?

如果看整个魏晋南北朝的历史,你会发现,配合演戏的傀儡皇帝,一般都没被杀,被杀的多是不配合的。

后来的曹髦,本身也是可以安享晚年的,只要他配合演戏,但是曹髦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以身献国,

既然他不配合,司马昭就换个听话的曹奂,曹奂配合他演戏,得以安享晚年了。


南朝居士


公元220年曹丕废汉称帝,但并没有杀死前朝皇帝汉献帝刘协,而是封刘协为山阳公(汉献帝刘协于公元234年去世,寿终正寝)并且还按照天子礼仪将刘协进行安葬。



那么曹丕称帝后为什么放汉献帝一条生路呢?

先从曹操说起,曹操生前完全有能力和机会可以杀死汉献帝,但是曹操都没有杀汉献帝,自己却一上台就杀掉汉献帝,自己就成了天下攻击的目标。


其次再看汉献帝这边,大汉气数已尽,忠于汉室和忠于汉献帝的势力早已被铲除的干干净净,汉献帝已经不能威胁到曹丕的地位,所以从这一个方面来看,曹丕没必要杀汉献帝(落人口实)

大家都是到曹家是窃国篡汉,但是表面上还是汉献帝禅让曹丕的,这种传承意味着魏带汉是顺应天意,如果杀了汉献帝反而名不正言不顺

还有一个就是亲戚关系,刘协娶了曹操三个女儿,汉献帝又将自己两个女儿送给了曹丕,这关系很亲密吧

......

不管从各个方面来看,当时曹丕若杀了汉献帝刘协不仅对自己没有任何好处,还难堵天下众口

青龙二年(公元234年),汉献帝刘协去世,尽管此时的曹丕已去世多年,不过魏明帝曹叡还是以天子的待遇将其安葬。


左将军


一个早已失去血肉的兔子还有吃的必要吗?

要论刘协和曹丕的关系,那就是姐夫和小舅子的关系。不过这层关系可没那么和谐,完全是一场政治婚姻。曹操在时,把女儿曹节送入宫中,逼死之前的伏寿皇后。曹节被立为新后。

(问题者配图,《三国》电视剧,曹丕形象,演技爆表)

说到底也是曹操提高自身身价,为子孙铺路的方式。曹操喜欢做“周公”,可他的子孙可不是,曹操此行也是加深和皇室的联系,为后代铺路。

曹操时期,刘协已经逐渐失去了“自我”,等到曹丕时,连很多大臣都感和刘协叫板。正像《三国》中华歆给刘协喷的体无完肤,司马也敢和他正面对话,也壮了曹丕的胆。

曹丕时期,北方稳定,南方还有两方势力,这是一种既要吸纳人才,又要展示姿态的时期。杀了刘协,肯定会招来骂名,得了人家的江山还要杀了他,度量太小。刘协早就失去了政治价值,没法兴风作浪,再加上有人监视,就让他“安享晚年”了。

历史上刘协还算是善终,《三国》电视剧是刘协、曹节自杀于水中。体现的自身的气节。

(《三国》影视剧曹节、刘协自杀前夕,来自网络)


泊图泊途


历史本来虚无缥缈,龙涛为您挖掘历史中的惊悚故事。曹丕为什么放汉献帝一条生路?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时透露了一个惊天的秘密,了解了这个秘密,很多问题都迎刃而解。



刘备在夷陵之战后,退居白帝城,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于是招诸葛亮至白帝城托孤。刘备此时和诸葛亮已经貌合神离,关系并不融洽,但是关、张、法正都已经去世,唯一可以信赖的就是诸葛亮了。

诸葛亮、关羽忠于的都是汉室,而不是刘备。为什么刘备依然自信可以驾驭诸葛亮?因为刘备准备放大招了,诸葛亮是无路可走,必须要接受刘备的托孤。

却说诸葛亮拜见刘备,刘备让身边人都退下。



“朕没有想到东吴竟然捅了二弟关羽一刀,坏了我恢复汉室的大计,我就是死了,也忘不了这血海深仇!”

“陛下此话怎讲?”诸葛亮感觉刘备话里有话,但纵然是神机妙算,也不明就里。

“丞相,你有所不知,张辽是我布在曹营里的一颗暗子,除了我和二弟,没有任何人知道。二弟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曹操派徐晃救援,张辽也率军前来。张辽是我的人,曹操一直用他来对付东吴。二弟在荆襄所向无敌,曹操才派张辽为第二梯队过来。”

诸葛亮虽然心里早有疑问❓但还是大吃一惊。

“陛下,你说张辽是我们的内应?”

刘备沮丧地点点头,然后说:“如果不是吕蒙偷袭,二弟只要等到张辽到来,里应外合,不要说是荆襄之地,就是恢复汉室,也是指日可待!那徐晃也是态度暧昧,一旦文远反正,公明也会归顺!”

诸葛亮惊呆了,流下了眼泪,他知道这时刘备是不会吹牛的,为什么刘备坚持要讨伐孙权,是孙权毁掉了刘备所有的希望。

关羽兵败,徐晃已铁心向曹,张辽已经无能为力,刘备集团最好的一次机会就这样被孙权绞杀了。

刘备接着说:“丞相,你以为张辽、二弟忠于的是我?绝对不是,他们忠于的是汉室。而我忠于的也是汉室!”

诸葛亮感觉刘备话还没说完,有放大招的迹象。

“丞相,昔日我兵败投曹操的时候,官拜为左将军,曾有机会拜见帝王,帝让我谋划除去曹操。但我深知如果没有强大的武力,是无法除去曹操的。于是我只能从长计议,想了一个独特的办法。”



诸葛亮十分不淡定了,不知道刘备到底要搞什么。

“当时有甘氏女子投奔于我,我未纳之。我让她化男妆,与我进宫见帝.....甘氏怀了龙胎,帝将她托付于我.....”

诸葛亮彻底的懵逼了,心里想,老大,你是不是在鬼扯啊,这也太狗血了。

“陛下,那汉帝的皇子是太子刘禅?”

“正是阿斗。汉室的正统在我这里也有一枝,所以那曹丕不敢加害帝王。丞相,现在你知道张辽为什么会愿意为我效力了吧,我只是为刘禅代理江山,最终一切是要交给他的。”



诸葛亮热泪盈眶,连忙磕头连呼陛下,盛赞陛下。

“丞相,朕已经失去所有希望,和二弟、三弟同生死,已不久矣!还请丞相看在汉室的情分上,辅佐太子,匡扶汉室!”

诸葛亮此时已接近癫狂,连忙磕头,放声大哭,说:“臣一定忠于汉室江山,早日北伐,克复中原。”

祝头条朋友新春快乐,万事如意。


龙涛的海阔天空


其实答案很简单,因为汉献帝对曹丕压根就没什么威胁可言。

在李郭作乱时,所以人都觉得汉朝气数已尽,末帝刘协充其量也就是个木偶,但曹操把刘协“劫持”下来并且将其很好的运用开来,引得各路诸侯大怒,他们嘴上说是为了护驾救天子去打曹操,实际上更多的是在对自己发泄,自己怎么就没有先见之明把这个香饽饽抢到手里呢。

刘协在曹操的手里一天天长大,自然也觉得自己该有所行动了,于是他多次聚集汉朝老臣想要“复辟”,均被曹操镇压。等到曹操去世时,刘协都快40了,并且那时忠于汉朝的老臣已经不多了,曹操需要曹丕上位后处理的问题压根就不包括刘协的名字。

如果说曹操前期为了示威对刘协有些刻薄的话,那么后来曹操可是为了“套近乎”和刘协结了亲家,曹丕自然也不会对自家妹夫出手。更重要的一点是,曹丕篡汉是事实,但从流程来讲,刘协是以禅让的形式让给曹丕的,要知道禅让制可是华夏祖先尧舜禹那时候的玩法,曹丕一禅让的形式接受这一荣誉,为的也是想让世人知道,自己也有能力做一个像舜、禹那样的明君。

刘协退位后被封为山阳公,日子过的也算是不错的,倒是刘备在得知刘协退位后不打听事情的缘由就以为献帝被杀,大搞国祭为刘协哭丧,这就很有意思了。


当然,如果曹丕杀了刘协,势必会背上逆贼的骂名,所以玩个禅让,其实是最好的结局了。


逻辑文史游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接任丞相、魏王,不久汉献帝刘协被迫禅让于曹丕。但是刘协这位前朝帝王却没有被处死,反而封了个山阳公继续享受荣华富贵,虽然没有自由但日子是过得很好的,一直到魏明帝曹叡时期刘协才去世。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汉献帝刘协的皇后曹节,嫔妃曹宪、曹华都是曹氏宗亲,特别是曹节和曹丕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妹,不论是为了家族形象,还是为了母亲卞太后,曹丕都要善待刘协一家。

其次东汉三国魏晋时期是世家门阀的时代,世家门阀都是诗书礼乐传家,别管私底下怎么样,明面上都是光明正大、看重忠义廉耻、注重名声的。曹丕亲眼看到自己的父亲曹操因为阉宦之后的名声遭到过多少非议、排挤,因此他很注意这些。以魏代汉最起码还有个禅让的遮羞布,要是杀了刘协不就坐实了曹丕乱臣贼子的名声了么?这没有什么好处,只会给政敌攻击自己的口实,曹丕才不干呢。

其实善待前代帝王可能是那个年代的一个潜规则,曹丕篡汉没杀刘协,好吃好喝养着;同样的司马炎篡魏也没杀曹奂,封了个陈留王,食邑万户,生活也挺富裕,不得不说很有意思。

据悉刘协有一个玄孙刘阿知见到天下又要大乱,在“五胡乱华”之前带着刘氏宗亲两千余人离开中国汉朝本土,飘洋过海去了日本,成为日本社会中地位尊高的新贵族,并在日本繁衍生息,形成直、坂上、大藏、内藏、原田、丹波、秋月、高桥、波多江、江上、小冢等47个姓氏。


当狗容易做人难


公元220年继承曹操魏王仅数月的曹丕终于向他梦寐以求的皇位发起了最后一步的行动,那就是让刘协将皇位禅让于他。最终在同年12月10日刘协被迫在许都将大汉皇位禅让于曹丕,随即曹丕在繁阳亭登上受禅坛,接受玉玺,即皇帝位,改国号大汉为大魏,改年号延康为黄初。



但是曹丕虽逼迫刘协退位,不过对于刘协却还算是善待。先是被封为山阳公,食邑万户。后又允许刘协在面君和奏事之时不必下跪和称臣,更是可以在山阳奉汉正朔和服色,建汉宗庙以奉汉祀。而后献帝在封地内可无限制的活动,曹丕几乎不予限制。就这样献帝在山阳安安稳稳的度过了14年时光,直至终老而死,享年54岁。而在献帝去世后,大魏的君主曹叡更是亲率文武百官亲自前往山阳哭祭,而后又将献帝以汉天子礼仪葬于禅陵,并追谥号为孝献皇帝。可以说献帝退位后的待遇几乎是历朝历代的亡国之君最好的,他善终的结局也是所有亡国之君最好的。



而就是如此,很多人都不明白曹丕为何会如此善待于献帝呢?作为夺走刘协皇位的曹丕为何会如此放心于他呢?这里我就试着以我自己的见解来解释为什么曹丕会如此善待刘协。

其一、杀污名不杀扬名。众所周知历朝历代靠杀皇帝来登上帝位的名声都不好,如朱温和司马氏等,可以说只要你敢杀你在后世的史书上基本就是遗臭万年啦,毕竟历朝历代的皇帝都不想这种弑君夺位的事情流行于世,所以绝对是大力阻止的。而如果你不杀却是善待那些亡国之君的话,虽然你的名声也不是会很少,但至少会在后世落个仁义之君的名声,如赵匡胤等,而且在当时也会有很多人都会说你这个皇帝心胸宽广,是位仁君,毕竟你对待一个前朝的君主都能如此仁义,那么对待我们这些臣民肯定也不不会太差。



况且最重要的是在当时献帝对于曹丕已然无任何的威胁,献帝的那些誓死追随的忠臣们早已在曹操的时候被诛杀殆尽。而且最重要的是献帝从一登基就是傀儡皇帝,他没有任何的实权,而在当时整个许都几乎都是曹家的臣子,你说就这样的献帝有何威胁呢?所以此时的曹丕根本就没必要杀了献帝,这样反而会让自己在后世落个污名,而如果不杀反而会让自己有个好名声,让当时还对大汉有心的那些臣子能够感恩戴德,这样到底如何难道不好选择吗?



其二、顾念亲情。熟悉三国史的都知道曹操先后有三个女儿嫁给了献帝,其中曹节更是献帝的皇后,那么严格意义上来说献帝还是曹丕的妹夫。而曹丕与自己的三个妹妹关系都还不错,如此如果曹丕杀掉了献帝,那么他的三个妹妹无疑就会成了寡妇,就这样难免他的那些妹妹不会到他那里哭诉吧。再者上面已经说了,献帝本来对曹丕已无任何威胁,再加上杀了献帝还会让自己的妹妹们守活寡,那么自然而热曹丕就更加不会杀了献帝啦。



其三、登基未稳,杀献帝则会让那些还对大汉有心的臣子彻底寒心,亦或朝堂会出现动荡。两汉已立国四百余年,可以说他的统治早已深入那些士族和读书人的心。而这个根深蒂固的思想远非是曹操这四十余年能够消除的,毕竟大汉已过百年,而曹操只是数十年。那么作为大汉的君主献帝在那些还对大汉有心的臣子中还是有分量的,虽然他们知道曹丕代汉已成必然,但是他们还是希望大汉的血统能够继续传承下去,他们不希望献帝死。



同时在当时曹丕刚登基不久,天下还是三分,朝堂还是不稳。可以说如果此时曹丕杀掉献帝,虽不会产生太大的骚动,但是注定会让那些忠于大汉的士族们寒心的,而如此则势必会影响大魏日后的统治,因为此时的他虽能牢牢掌控着大魏的朝廷大权,但谁也不能保证日后的子孙是否能够掌控,而如果他不能掌控,士族又不真心实意帝王辅佐着曹家,那么曹家势必会步入献帝的后尘。可以说曹丕也会害怕自己如果杀掉献帝,后世之人也会学着对待自己的子孙后代。



可以说就是以上的几点重要的原因最终让献帝享受到了历代亡国之君都未曾真正享受到的待遇,并得到了善终。当然以上只是一些重要的原因,其他的比如曹丕不喜杀戮等,这些我就不一一说明了,可以说如果没有以上的几个原因,就算曹丕再不喜欢杀戮,献帝也必死无疑。只能说献帝的前半生的命运虽有点悲剧,但后半生却过得比大多的亡国之君都要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