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第四次北伐,为何能够诱杀曹魏名将张郃?

萧晓四姑娘


张郃之死本来就充满了玄机,虽说张郃的的确确是死于诸葛亮之手,可是他的死却不仅仅和诸葛亮有关。


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人是司马懿,因为张郃的死正是因为司马懿的强制出军追击而导致。


公元230年,作为大司马的曹真上书魏明帝曹叡出兵汉中,侵逼诸葛亮驻守的汉中之地。

诸葛亮北伐三次,曹魏势力一直处于被动性的防御战略,从未有主动出击的时候。而镇守在长安的曹真这一次准备主动出击攻打汉中,因为曹真断定诸葛亮的连年征战已经让蜀汉之地苦不堪言,主动出击或许有机会能够侵逼汉中,直接拿下汉中之地,进而可以威逼成都,动摇蜀汉之根本。
为此,这年八月,曹真征调20万大军出兵汉中(南郑为汉中治所),三路大军合力进军。
  • 曹真带领主力大军从长安进入子午道,攻取南郑
  • 张郃带领大军从郿县进入褒斜道,共围南郑
  • 司马懿带领大军从新城进入汉中之地,共围南郑
可是当曹魏三路大军侵逼汉中行军的时候,恰巧遇到了大雨滂沱三十多日,曹真的大军无法在山谷之中进军,遂结束了这一次的三路大军围剿之势。
然而大司马曹真因为这一次的征战,身患疾病,返回了洛阳。

公元230年3月,镇守东线战场的曹真病逝在洛阳。东线长安战线痛失重臣,魏明帝曹魏征调司马懿从荆州奔赴长安负责雍州、凉州两地的军务。
可是,长安之地在上一次大雨之后,遇到了严重的灾情,有近五个月没有下雨。而正是三月诸葛亮带领大军出兵祁山,成为了长安之地的最大一块心病。
诸葛亮侵逼祁山,坐镇长安的司马懿开始安排作战部署,准备拦截诸葛亮继续进军:
  • 前锋部队:费曜、陵留精兵四千驻守上邽
  • 主力大军:司马懿、张郃带领主力大军随后救援上邽

在大军行进之前,张郃曾经建议司马懿分散据点,屯兵于雍县和郿县两地,以便策应大军布防。但是司马懿坚决否决了张郃的计划,认为分散大军驻防容易被诸葛亮各个击破。


诸葛亮带兵在上邽之西击溃了费曜、陵留的部队,并且趁机抢割麦田,充实军资。司马懿听到前线消息之后,迅速带领大军马不停蹄的奔袭上邽之地,双方在上邽之东展开一场抢麦大战,诸葛亮寡不敌众,撤返回祁山。

司马懿抓住诸葛亮撤军的机会,开始追击诸葛亮。可是在卤城追上诸葛亮的时候,司马懿又不敢轻易出战,下令据城自守,带领诸葛亮主动撤军。

为什么司马懿这么做?
其实这里的原因很简单,司马懿追击诸葛亮至卤城,这样来无疑是拉长的自己的战线,一旦交战起来,粮食供应无法及时补充,到时候怎么办?
再者,诸葛亮抢粮的事情被司马懿看在眼中,也进一步证实了诸葛亮在这大旱之年已经十分缺粮。
因此,此时的司马懿婴城固守是最为理智的办法。

可是,诸葛亮哪能和司马懿进行消耗战,他急需要速战速决,不断挑衅司马懿出兵交战。司马懿的婴城固守引来了众多将士的极大不满,部将们纷纷请求出城交战,都被司马懿当了回去。


一时间,在祁山堡和卤城附近有两个对立的局面:


  • 诸葛亮的军队在后方围攻祁山堡

  • 诸葛亮自己则和司马懿在卤城对峙

贾栩、魏平数请战,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宣王病之。诸将咸请战。
因为司马懿的不出战,众多的将士开始嘲笑这位军事主帅,可见这位突然空降而来的司马懿并不十分得其军心。古代更换主将有着一套合理的既定规则,他们往往都是当地区域的部将替补。
想这种从其他之地调遣换将的行为还是很少见的。
这也意味着司马懿并不能很好的统帅长安之地的军队,或者说长安之地的众多部将并不服这位意外空降过来的军事统帅,因为这里还有意味德高望重的不世之将张郃。

可能也正是这个原因,司马懿设计故意诛杀了张郃。



但是其实此时诸葛亮的处境更加的危险,因为诸葛亮的后方虽然是自己的军队在围攻祁山堡,可是如果祁山堡之内的敌军突围出来怎么办?所以,诸葛亮最急切的是想要引龟缩于卤城的司马懿引兵出战。


一直到了五月,司马懿才下令出击,对战诸葛亮,为了能够一举荡平诸葛亮,司马懿下令分兵两路进军:
  • 张郃带领军队绕后进攻驻守在南围的王平
  • 司马懿带领军队进攻祁山附近的诸葛亮
行军打仗最为忌讳心浮气躁,怒而交战。司马懿这一次的出兵被诸葛亮斩杀兵士3000首级,铠甲5000副,弓弩3100张,大大挫伤了司马懿的锐气。
此次交战之后,司马懿再不敢轻易出战,一口气退回了上邽。诸葛亮因为粮草断绝的问题,下令撤军而返。也许是处于愤怒,司马懿下令让张郃带领军队前去追击诸葛亮。
张郃觉得穷寇莫追,劝诫司马懿放弃追击,可是司马懿坚决不听,下令张郃亲自前去追击。张郃带领军队追至木门,被诸葛亮的流矢射中右膝盖而亡。

其实,张郃的死和司马懿有着莫大的关系,我们可以仔细分析一下长安之地的情况。长安之地历来为曹真所驻守,而张郃又是此地的善战干将,极为得起军心。曹真的病逝必然要选一名新的军事统帅,即便是司马懿从荆州之地空降过来,刚来长安的司马懿必然不得军心。
先是张郃分兵驻守各地,司马懿驳斥了张郃的请求。后来又是明知不可追而让张郃追击诸葛亮,这一切的一切都表明其实张郃是死于司马懿之手。也就是说司马懿是故意让张郃去追击,这样一来不仅仅可以让自己在长安之地的军事领导地位巩固,还可以震慑长安之地那些不服从自己的军事将领们。
司马懿无论是追击诸葛亮,还是进攻诸葛亮,都屡屡受挫,这种情况之下,他为何还要强令张郃带领追击?
其实就是想要借诸葛亮之手,除掉自己在长安之地的最大军事竞争对手。张郃的资历要远远高于司马懿。更何况司马懿刚刚从长安之地空降到长安,不立军威,何以震慑群臣?
而诸葛亮帮助他射杀张郃是最好的机会。
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历经半年有余,其实更多的时候仍旧是和曹魏势力处于一种对峙的阶段。而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也是因为长安之地的更换主帅给与了诸葛亮一定的机会。刚刚更换主帅必定不得军心,而这也正好是诸葛亮出兵的最好机会。

历史总探长


说起来张郃真的很倒霉,在正史里,明明是他劝阻司马懿不要追击,但是司马懿却命他追击,最后中计而死。结果《三国演义》里却说是张郃坚持追击,结果被诸葛亮射杀。

在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的时候,因为曹真前一年伐蜀失败,此时身体不好,正在洛阳养病,所以曹叡命司马懿长安防御蜀军。

不过这次司马懿表现不佳,他先是命费曜、戴陵率四千精兵留守上邽,自己率大军去救祁山。张郃劝他留部队驻守雍州和郿县,但是遭到司马懿拒绝。结果诸葛亮率蜀军突击上邽,击败郭淮、费曜等军,抢走了上邽附近的麦子。

随即诸葛亮又故意撤退,将司马懿的大军吸引到祁山附近。张郃认为这样光跟着蜀军没有其他动作军中会不服,提出分兵攻击蜀军后路,但是司马懿不听,率军跟着蜀军一路到了卤城,和蜀军对峙。部下众将果然不满,贾栩、魏平等人多次请求出战。司马懿没办法,率军和蜀军决战,结果大败而归。

而在诸葛亮因为粮尽退兵时,司马懿又命张郃去追击蜀军,张郃以“归军勿追”为由劝阻。结果这次司马懿还是不听张郃的意见,强令张郃前去追击。张郃不得不奉命而去,结果在追到木门时遇到蜀军伏兵,膝盖中箭而死

亮军退,司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宣王不听。郃不得已,遂进。蜀军乘高布伏,弓弩乱发,矢中郃髀。

所以诸葛亮第四次北伐能诱杀张郃,一是靠诸葛亮料敌如神,知道魏军来追,事先设了伏兵,二是张郃被猪队友坑死了,更悲剧的是这个猪队友还是上司,张郃连一点办法都没有。

更倒霉的是,在《三国演义》里这个战败身死的责任还被推到了张郃自己头上,真是比窦娥还冤。


不沉的经远


仔细回顾张郃战死前后的事情,我们或许就能刨除一些误解了。

独特的战争与初来乍到的司马懿

231年春,诸葛亮发起了第四次北伐。

这次北伐,特点鲜明。

1、诸葛亮缺粮、魏军可能更缺粮

众所周知,蜀道难,粮运困难,是诸葛亮的最头疼的问题。

而这次北伐时,诸葛亮有机会不吃这个亏了!


首先:由于第三次北伐时控制了武都等地。已可以借西汉水辅助运输,效率大增。

同时,在陆路运输方面,诸葛亮使用了木牛流马。这个东西究竟有多神奇,如今已不可考,但它能大幅度提高陆运效率是毫无疑问的。

而魏军,日子却难过极了的。

魏国的雍凉地区已经半年无雨!魏军在这个地区的储粮严重不足!而由关中运粮过来,效率也十分低下!

因此,此次北伐,两个饥饿的伙伴主要争战要点是粮食。

2、曹魏换人


诸葛亮的老对手,曹真此时已经病入膏肓。曹叡只得把司马懿从荆州调来坐镇。

司马懿与张郃的争执,贯穿整个战役

临阵上马,司马懿虽不至于两眼一摸黑,但许多情况不熟悉是必然的。幸运的是:他帐下有张郃这样的良将。

可是,这对将帅,一直就意见不合。

在出发前,张郃说:“诸葛亮以一部进围祁山,而大军仍在汉中,这一定是把眼光盯在其他要害之处!如果我们全军支援祁山战场,那后方就很不安全,我们应分兵加强雍、郿的防御,再引军西救!”


司马懿坚决反对:“如果我们分兵后,打得过,分兵可以。可是,现在的情况下分兵,就重蹈当初被英布击败的楚军的覆辙了!”

因此,仅留下四千精兵守上邽,自领大军直接前往祁山解围。

果然,司马懿进军祁山时,吃了个大亏。

司马懿不敢分兵,“一生惟谨慎”的诸葛亮却果断分兵,他在驻守引军绕过司马懿军,击破了上邽魏军,割了附近的麦(当时是三月,麦尚不可食用,此举对诸葛亮军粮草没有太大帮助,但彻底破坏了魏军在当地的储备军粮)。上邽失守,“众将惊惧”。可见诸葛亮此举给魏军带来的威胁。

随后,在司马懿引军来战后,诸葛亮在割了麦后,又引军后退。

此时,对于下一步方略,将帅之间争执又起。

张郃说:“诸葛亮求战于我,显然是后勤压力也很大。现在祁山守军知道我们抵达附近,人心已安。我们完全可以大军屯驻在此,分兵去骚扰他们的后路!如果我们一直被诸葛亮牵着鼻子走,那会让众人失望!”

司马懿再次拒绝,领军前往追击。可是,由于诸葛亮治军严正,司马懿一时也只能跟着,不敢发起进攻。


果然,众人失望了!首先,是将军们失望了。他们讥讽司马懿“畏蜀如虎”,要求出战。在司马懿屡次拒绝后,诸将居然“咸请出战”!

无奈之下,司马懿只得出击。以张郃进攻南围,大军进攻北围。

诸葛亮转来转去,等的就是这样的机会。一战下来,魏军大败。


此战中,新来乍到的司马懿对情况尚不了解,全程被诸葛亮牵着鼻子走!

很多朋友说,司马懿是故意输掉卤城之战,好让将领们闭嘴,这有些牵强。到了第五次北伐时,将领们并没有闭嘴,继续坚请出战,最后司马懿请曹叡下诏才稳住局势。


与后来西陵之战中的陆抗不同,诸将嘲讽司马懿,本质上是不服司马懿。想通过打败仗让别人服,是不可能的。

蜀汉内部矛盾,司马懿有惊无险

此时,占据先手,却又谨慎的诸葛亮向负责后勤的李严征求意见,他提出了三策:上策是出击(骚扰)魏军的关中后方,截断魏军关中供给。中策是继续在祁山附近与魏军周旋,下策是退军。

在沟通后,诸葛亮“虑粮无继”,被迫撤军。

在回到成都后,李严故作惊讶:粮草没问题呀,为什么退兵?


由此可见,诸葛亮在此次北伐中,粮草问题的规划是得当的,蜀汉似乎有能力继续组织战事,不然,李严也不必脱裤子放屁,和诸葛亮翻脸了。

总之,这次北伐,诸葛亮退军,在于内部问题。而司马懿“逼”退诸葛亮,有侥幸成分!

张郃为何要追击

对于张郃追击诸葛亮的企图,有两个说法。《张郃传》的说法,是张郃不听司马懿劝阻,非要去追,结果战死。《魏略》的说法,是司马懿强要张郃追击,郃苦劝无用,被迫追击。

幸亏两位大神都打了一辈子仗。小编以为,司马懿要求张郃追击的可能更大。

在五子良将中,张郃以“奇巧”著称。善于用奇的他,对于对手设伏也一直是很谨慎的。比如:在街亭之战中,大败马谡,士气正旺时,王平虚张声势,张郃也谨慎不追。此时,又怎么会不顾劝阻,追击严整的诸葛亮呢?


可见,张郃说出“归军勿追”,不足为奇。

同时,司马懿的指挥风格,绝不是大家常常以为的“王八风”,倒是有“穷追猛打”的印记。


在平定公孙渊时,司马懿表现出了猛追猛打,不留敌喘息之机的风格。


而在诸葛亮死后,蜀军退军时,司马懿再次组织了追击。

因此,小编以为,张郃追击,是奉司马懿命令,这个可能性是更大的。

张郃如何被杀

可是,即使发起了追击,打了一辈子仗的张郃难道怎么就会中伏而死呢?

《魏略》记载,亮“登高设伏,乱弩齐发”。

诸葛亮对如何在撤退中反杀对手,是很有经验的。在第二次北伐撤退时,他就杀掉了王双。


司马懿催动了张郃追击,诸葛亮以伏击之能完成了对张郃的致命一击。

在常规行军时,以先锋队在前方搜索伏兵是基本套路。至少,对于诸葛亮可以“登高设伏”的典型伏击阵地,张郃是不可能傻不拉叽地往里面钻的。

当初,曹操与张绣作战,贾诩知道,曹公善用兵,退兵时精锐在后。显然,张郃执行追击任务,是要先与诸葛亮精锐一战的。

“郃追之青封,与亮战,被箭死”。

合理的判断是:张郃在追击时,先与诸葛亮军后队发生了战斗,蜀军作出了足以迷惑张郃的努力后开始且战且退诱敌。如果只是精兵对精兵,杀伤相当,追击意义何在?因此,张郃猛冲追猛打,试图突破蜀军精锐,扩大战果。


正是在这种情况中,用兵一生的张郃才可能一路进入蜀军伏击阵地。

最后,给予张郃致命一击的,是蜀军最强的杀手锏:弩兵。

三国时期,各国都有水、陆军。其中,魏国和吴国的陆军,包含步兵和骑兵。而蜀国则编制了独立的步兵、骑兵、弩兵、车兵。把弩兵和车兵,上升了独立编制,这是独有的。

早在汉中之战时,曹操就吃过亏。汉水之战中,曹操追至赵云大营时,“而(赵)云入营,更开大门,偃旗息鼓。公军疑有伏兵,引去。云雷鼓震天,惟以戎弩于后射公军,公军惊骇,自相蹂践,堕汉水死者甚多”。


刨除夸张成分,能让曹操军陷入混乱,诸葛亮发明的元戎弩兵展现出的威力可见一斑。

到了蜀汉平定南中以后,诸葛亮召集了各少数民族能射之士组成了万人的弩兵队。这使蜀汉的弩兵在当时鹤立鸡群。

由于弩射速较慢,在常规作战中,他们是很难不考虑近战保护,单独编组的。

但是,在这种高地伏击中,依托有利地形,这些弩兵在安全的高地进行一轮齐射,造成的杀伤力也一定是令人不寒而栗的。


从184年开始从军,到231年阵亡,长达43年战场经验的老将张郃,也在这轮令人震撼的齐射中不幸中箭身亡。

阴谋论经不起推敲

尽管有理由相信,张郃发起追击,是奉司马懿的命令,但认为司马懿以阴谋害死张郃,确实经不起推敲。

首先,仅仅从逻辑上说。追击诸葛亮,张郃就一定会死吗?以三国战事来看,连年征战,但战死沙场的大将有几人?

张郃追击,吃亏是大概率事件,但张郃战死沙场是小概率事件。司马懿要以这种方式除掉张郃,实在有些无聊。

其次,张郃对司马懿根本就不构成威胁。

张郃确实战功卓著,在军中威望极高,也深得历代魏主信任。但他是绝不可能进入高层的。


曹魏政权的高层,构成力量是曹氏宗族和大士族。因此,曹丕留下的老臣是曹休、曹真、司马懿、陈群;后来曹叡留下的托孤重臣是曹爽、司马懿。

而五子良将们,即使功勋卓著,也是不可能进入最高层的。除非···造反!

何况,张郃的年龄至少比司马懿大了10岁(张郃出生年不详,但184年张郃从军时,司马懿才5岁)。假定司马懿早就想夺权,他与其处心积虑弄死张郃,倒不如想想怎么熬过曹叡!

张郃之死,与所谓阴谋论是没有太大关系的。

张郃之死,更可能是一场纯粹的技术事故。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张郃是曹魏名将,以善于用兵而出名,连刘备都非常忌惮他。而且张郃在汉中驻守多年,与蜀军交锋无数,多有战绩。曾在街亭一战大败蜀将马谡,使诸葛亮最有希望的一次北伐以失败而告终。就是这样一位身经百战的将军却在一次贸然的追击中被蜀军伏击,战死沙场,张郃领军打仗已经40多年,怎么可能会犯年轻将领那种意气用事之错呢?



《三国演义》中写的是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失败,粮尽退兵,张郃执意要追击诸葛亮,主将司马懿劝阻无效,最终张郃身中埋伏而战死沙场。正史中并非如此,而是和小说刚好相反,诸葛亮退兵后,司马懿命令张郃追击,张郃认为兵法中,围城一定要留有缺口,穷寇莫追。司马懿不听张郃劝阻,执意要其追击,最终才导致名将张郃身死。这个说法应该是符合实际的,因为在街亭之战中,张郃在大败在山上安营扎寨的马谡军主力后,面对在山下守卫的蜀将王平率领的1000余人,张郃因担心有伏兵并没有选择追击,可见张郃行事谨慎,并非鲁莽之人。在街亭那样的大胜下张郃都没有选择追击,他怎么会在蜀军实力未损、主动撤退的情况下执意追击呢?



所以说张郃之死完全是司马懿故意为之,在此前制定抵御蜀军北伐军略时,张郃曾提出分出一部分兵力驻守关中,防止蜀军两路进攻,被司马懿所拒绝。后来司马懿的先头部队被诸葛亮打败,便选择据险而守,拒不出战。张郃又建议可以出一支奇兵去切断蜀军的退路,因为蜀军的粮草已经不足,很快就会退兵。司马懿再次拒绝了张郃的建议,反而派遣军队和蜀军正面交战,结果损失甚重,3000多人被俘。司马懿几次都没有采纳张郃的建议,而其自己的战术又都以失败告终,军中对司马懿的指挥能力已经提出了质疑,认为其畏首畏尾,贻误战机,而张郃在军中素有威望,在司马懿看来,张郃已经有取代自己的威胁,所以必须要让张郃打一场败仗来彰显自己的能力,甚至也考虑到了借蜀军之手来除掉这个竞争对手。



最终张郃迫于司马懿的军令不得不率军前往追击,蜀军在木门道高处设伏,射中张郃膝盖,张郃战死。魏明帝曹叡感叹到:“蜀未平而郃死,将若之何?”


战略论


很多人都受一些网文猜测的影响,认为是司马懿故意害死张郃,个人不敢苟同。

其一,张郃死时曹睿尚且健在,把司马懿治得死死的。司马懿不可能有夺权的机会,也就没必要做这种损人不利己的事。

其二,每个人都有大意的时候,曹操也吃过不少败仗,曹真也被诸葛亮伏击过。所以说认为司马懿能力强就不会被诸葛亮伏击这种想法是过于主观性了。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三国志载:“诸葛亮复出祁山,诏郃督诸将西至略阳”。注意!这里是“诏”,是魏明帝亲自诏命张郃与司马懿共击诸葛亮,也就是说张郃是受曹睿的命令行事,并不受司马懿统辖。所以司马懿不可能也没有权力强令张郃。




网络水军大都督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为何能够诱杀曹魏名将张郃?

实际上!不能说是诱杀,而是蜀军粮草将尽,被迫退军;退军途中,诸葛亮在木门道摆了一道伏军,以达到阻断魏军追击的目的。没想到果真有魏军撞进了伏击圈,而且还是当时的曹魏第一猛将张郃,在一番乱射之后,张郃右膝中箭,伤重不治而亡。所以并非诱杀,而是一场追击战。

张郃应该是一位儒将,因为陈寿的《三国志》特别交代了一点,张郃这个人,虽然是武将,却喜欢跟那些儒士交朋友。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张郃的朋友大多为儒士,显然他自己,也不可能是山野莽夫吧!所以张郃是儒将。


而且张郃的军事水平,是得到了多方面的肯定的。根据陈寿对张郃的评价,不难看出,他应该是一位战术型军事家;临场应变,排兵布阵,分析战术,勘察地形等方面皆处在顶级水平。甚至连诸葛亮、刘备等人,对其都有几分忌惮。这点是有“史料”明文记载的。

先看一下原文:

渊虽为都督,刘备惮郃而易渊。及杀渊,备曰“当得其魁,用此何为邪!”——参考,《魏略》

夏侯渊虽然是都督,但刘备并不忌惮,刘备所忌惮的,反而是夏侯渊的手下将领张郃。当定军山一战斩杀夏侯渊之后,刘备的表现,反而是有几分失望,他认为斩了夏侯渊,没有多大的用处,因为张郃没有死,他照样难以取得实质胜利。后来由张郃统领大军,刘备寸步难进。

郃识变数,善处陈营,料战事地形,无不如计,自诸葛亮皆惮之。——参考,《三国志·张郃传》

不光刘备忌惮张郃,甚至连诸葛亮都有几分忌惮。正如原文所说,张郃料战事地形,无不如计,所以才有了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全盘崩溃的结局。诸葛亮岂能不忌惮张郃呢?

所以!张郃的军事能力非常之强悍,这点毋庸置疑!而且他所强势的点,在于他对排兵布阵、地形、战术等多方面的理解。


那么?既然张郃的军事能力很强,为什么又会糊里糊涂的跑去追击诸葛亮,导致自己死于非命呢?大概有两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

这是一个政治问题。也就是说,曹真重疾在身,司马懿认为时机快要到了,准备揽权上身。而张郃作为曹魏的骨干,是曹氏集团的心腹元老,他肯定不会站在司马懿这边。所以司马懿姑且将张郃除掉。

第二种可能:

司马懿的军事能力确实不行,属于典型的猪队友。


至于具体那种可能性更高,这边一时半会也说不清楚。所以!我就单单分析一下张郃的死因。

在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中,张郃一共对司马懿进言了四次,四次皆被司马懿拒绝。而且事实证明了,张郃的每一条计谋都是正确的,司马懿的每条策略都是错误的。其中张郃的最后一次进言被拒之后,就万般无奈的踏上了死亡之路。

当诸葛亮粮尽撤军的时候,司马懿命令张郃领兵追击。张郃经过前三次的进言失败之后,又开始了第四次进言。张郃对司马懿说“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没想到再度被司马懿拒绝,张郃不得已而追之,果然中了敌军的埋伏。原文“郃不得已,遂进。蜀军乘高布伏,弓弩乱发,矢中郃髀。”

所以!张郃之死,严格的说,并非诸葛亮所谋,而是死于司马懿之手。


爱尚文史


诸葛亮能够成功诱杀张郃,离不开司马懿的神助攻!<strong>

佛家有言“凡事太尽,缘分势必早尽”。

魏国五子良将张郃,武艺过人,智谋出众,用兵如神,治军有方。

凭借自身为魏国立下的赫赫战功,张郃本可以功成身退,在荣耀中安享晚年,但他却莫名其妙的死在了对抗诸葛亮伐魏的战争中…

千不怪,万不怪,只怪张郃太优秀,正是他的优秀,令司马懿忌惮,也令诸葛亮害怕。

“郃识变量,善处营陈,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自诸葛亮皆惮之。”——陈寿
张郃在魏国深受曹睿的器重,并且在军中威望极高,张郃的存在,使野心勃勃的司马懿感到了一丝威胁。

街亭之战,张郃击破马谡,直接造成了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失败,从此张郃成为了诸葛亮的眼中钉肉中刺。

<strong>

“诸葛亮出祁山。加郃位特进,遣督诸军,拒亮将马谡于街亭。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南安、天水、安定郡反应亮,郃皆破平之。”——《三国志》

在三国末年,同时得罪了司马懿和诸葛亮两位大佬的张郃,为自己被诸葛亮“玩死”埋下了深重的一笔。

213年,诸葛亮整军伐魏,展开了第四次北伐。 曹睿任命司马懿为大都督,张郃为副都督,组织大军对蜀国北伐军展开反攻。

司马懿先是率大军挡住诸葛亮的去路,然后龟缩大营按兵不动,谨慎的诸葛亮不敢贸然发起进攻。

司马懿耍阴招截断了诸葛亮的粮草供给,蜀国大军粮草用尽,无奈之下只得退军祁山。

诸葛亮在祁山设下了陷阱,企图诱敌深入,司马懿早早便看出了诸葛亮的“诱敌之计”,于是派遣自己最为忌惮的张郃,作为前锋部队向蜀军展开进攻,准备送狼入虎口。

诸葛亮得知张郃是魏军前锋之后,料到了司马懿的意图,诸葛亮儒雅的脸上闪过一缕杀意……

张郃率两万精兵对战蜀军屡战屡胜,蜀国军队节节败退,只得退守山谷。


张郃打仗有三大原则,第一打不过就跑,第二穷寇莫追,第三不打无把握之仗。

张郃对祁山的地形并不熟悉,消灭退守祁山内部的蜀军也没有十足的把握, 另外,张郃认为诸葛亮智谋过人,一定会在祁山设下埋伏,可正当张郃准备退军的时候,司马懿却命令张郃进攻祁山。

张郃杀进了山谷深处,正中了诸葛亮的“诱敌之计”,蜀国部队堵住了张郃的归路,张郃死于乱箭之下。就此,一代名将殒命祁山。

“诸葛亮复出祁山,诏郃督诸将西至略阳,亮还保祁山,郃追至木门,与亮军交战,飞矢中郃右膝,薨,谥曰壮侯。”——《三国志》

<strong>张郃的死,对于诸葛亮和司马懿来说是一个“双赢”的结果,诸葛亮除掉了敌国的一员勇将,司马懿也除掉了自己的一块绊脚石。


张郃死后,司马懿痛苦万分,为其杀马裹尸,诸葛亮也掩面而泣,暗暗吊念这位值得尊敬的敌人, 无尽的利益纷争,永远的杀伐抉择,这就是乱世,英雄是什么?只不过是乱世的牺牲者。


白话历史君


这里是历史有点酷,以下为个人观点,还请各位看官多多指教。

曹魏名将张郃在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中被伏击射中了右膝,伤重而亡。只能说这都是命。

为什么我会说这都是命运的安排呢?且听我一一道来。

在这之前,我们先来先了解一下张郃。
(《新三国》张郃剧照)


张郃其人

张郃在东汉末年应征加入了打压黄巾起义的队伍,这支队伍归冀州牧韩馥管,随后张郃投归了袁绍。在官渡之战中,因为种种原因跳槽到了曹操队伍里。

从此之后一直跟随着曹操混,因作战有勇有谋,深受曹操的器重,是曹操的五子良将之一。

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就是因为魏将张郃攻占了诸葛亮的得意弟子马谡驻守的街亭,使得诸葛亮这边天时地利人和全失,从而使诸葛亮不得不挥泪斩马谡,草草收兵。否则街亭不失,以诸葛亮的能力绝对能够问鼎中原。当然这只能怪诸葛亮用人不当。

从张郃攻占街亭就可以看出其有勇有谋,是名良将。

张郃被诸葛亮伏击射杀的起因经过

起因是蜀军诸葛亮第四次北伐。


在第四次北伐中,诸葛亮在上邽打败了魏将郭淮、费曜,从中获取了收割了魏军的粮草,从而得到一部分粮食供应。随后在上邽和司马懿的军来了个偶遇,司马懿据险坚守不战。

随后诸葛亮退回卤城,司马懿则紧随其后在山上和蜀军相互观望,却不交战。这个时候张郃认为蜀军从大老远来此地,兵多粮少,又没有后方支援,魏军应坚守此处,再分奇兵抄了蜀军的后路。

司马懿没有听取张郃的建议,而是命其攻打蜀将王平。自己则和诸葛亮正面对抗。结果诸葛亮分兵三路,从而大败魏军。

司马懿在第一次正面交锋惨败后见识到了诸葛亮军事谋略的厉害,从此不敢轻易和诸葛亮正面交锋,基本采取拖字诀,就是不出战,拖到蜀军粮草供应不济再寻求战机。
(《新三国》司马懿剧照)


果然蜀军因粮草供应不上,再加上后主刘禅催促诸葛亮打道回府。使的诸葛亮不得不搬师回朝。

魏军司马懿得知蜀军撤退,命令张郃追击蜀军。张郃是和诸葛亮打过交道的,深知其用兵之道。于是对司马懿说“围师必阙,归师勿遏”,司马懿坚持让其出兵追击蜀军。

结果在木门谷被诸葛亮摆了一道,张郃被蜀军的箭羽射中右膝伤重而亡。

为什么司马懿在张郃说了不宜追击蜀军还让其出兵追击?
(司马懿动漫图片)


魏将张郃说的这些兵法谋略难道司马懿会不懂吗?我认为司马懿肯定是懂的,司马懿自幼熟读兵法。没些能力他怎么能坐上这个统帅魏军的职位。

司马懿之所以坚持让张郃追击蜀军。原因是

一是为了再次探明蜀军的动向和实力。

二则因为张郃是魏军名将,有勇有谋。就算危险也能够化险为夷。

三则是司马懿为了打压异己,巩固自己在魏军中的领导地位。
(《新三国》张郃剧照)


张郃是忠于曹魏的,论是曹操、曹丕还是曹叡都对张郃青睐有加。其在魏军中有一定影响力。

张郃多次向司马懿提出建议都不被采纳可以看出其对张郃并不信任。再加上多次向司马懿提出建议相当于是在质疑司马懿的水平能力,为了不落面子所以坚持让张郃出击。

所以张郃只能执行命令追击蜀军了。

结束语

诸葛亮用兵如神。每次北伐蜀军都是因粮草供应不济而撤退时诸葛亮都会布置人马断后专门在地势险要处设伏阻击敌人的追兵。

第二次北伐撤退时魏将王双率兵追击被魏延斩杀。第四次则是张郃追击撤退蜀军被箭羽射杀,只能说这就是张郃的命数,因为诸葛亮在木门谷设伏只是为了拖延魏军,是蜀军正常撤军的一道保障。张郃撞上了只能说时运不济。诸葛亮也算是报了马谡因失街亭被杀之仇了。
(诸葛亮石像)


参考文献《三国志》

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大家对魏将张郃这个人怎么看?欢迎评论。


历史有点酷


说起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张郃被杀,很多人觉得背后的真凶其实是司马懿。因为,在诸葛亮撤军时,张郃认为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所以不应该追击诸葛亮。

但司马懿却坚持要追击,不仅如此,他还点名要张郃前去追击,结果张郃在追至木谷门时,遭到诸葛亮的伏击,不幸中箭身亡。 也由此,大家在说起张郃死因时,就会有意无意将他与司马懿的阴谋论联系起来。

但是,事件的真相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表面上看,张郃反对司马懿追击的理由非常充分,但仔细去分析,就是典型的为反对而反对。因为,历史上的很多大胜仗,都是在敌人撤退时予以追击实现的。 从这层意义上说,司马懿要求张郃前去追击这个决定,本身并没有问题,毕竟谁也不知道后来的结果。

更重要的是,虽然司马懿让张郃追击诸葛亮,但是整个追击的过程却是张郃可以自己做主的。

换句话说,如果张郃抱着应付的态度,出去晃一圈就回来,最后没追上诸葛亮,司马懿也必能因此惩罚张郃。 甚至而言,以张郃当时的身份地位,就是他不听司马懿的命令,司马懿也没有权力来惩罚他,司马懿只能上报朝廷由皇帝曹睿亲自来处理。

从这层意义上说,当张郃开始率军追击诸葛亮时,他十有八九要你管管是抱着应付态度,总而言之,能追上就追上,不能追上就算了,反正他也不会因此受罚,更何况他本身就不赞同追击。



但是,在追击的过程中,张郃应该是突然发现诸葛亮的一个破绽,当然,这个破绽也很有可能是诸葛亮故意留下来的。但不管怎么说,张郃经过短暂的判断后,显然觉得这很有可能是一次重创诸葛亮的大好机会,虽然它存在风险,但风险与收益成正比。

在这种背景下,张郃就面临两个选择:一是放弃这个机会,继续抱着应付态度,等到诸葛亮跑远后就回去交差,总而言之,诸葛亮实在太狡猾,跑得太快,所以没追上。届时司马懿甚至都不会责骂张郃,反而会宽慰他,将军辛苦了。接着,张郃则继续当他的西北军区二把手。

第二个选择,就是果断抓住这次机会,对诸葛亮进行袭击,如果能够重创诸葛亮,甚至击败诸葛亮,那张郃的身份和地位显然可以上一个新的台阶,届时司马懿恐怕也只能老老实实排在张郃的后面,搞不好西北军区从此就会由张郃来负责。毕竟,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司马懿被诸葛亮打的狼狈不堪,现在张郃却能独自击败诸葛亮,大家会怎么想?



客观来说,第一种是明显的保守方案,张郃如果选择这种方案,自然不会存在任何风险,但收益同样也没有。第二种方案是典型的冒险,存在很大风险,但收益却也是显而易见的。我想,如果是司马懿的话,肯定会毫不犹豫的选择第一个方案。但张郃不同,他是军人出身,多年的戎马生涯让他很多时候会习惯性的选择冒险方案。

所以,经过一番考虑后,张郃最终选择第二种方案,他决定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当然,张郃虽然选择第二种方案,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一定会失败。因为,张郃不是王双,他是曹魏五子良将之一,所以他即便选择冒险的方案,也会做好充分的准备。

事实上,张郃不愧就是一代名将。在追击到木谷门时,张郃凭直觉就断定这里可能会有诸葛亮的伏兵,所以他并没有鲁莽的冲过去,而是先派出小股侦察兵前往山谷查探,后再以数千轻骑为诱饵,在确定没问题后,他才亲自带着大队人马进入山谷。

对于诸葛亮而言,他也要做个判断,那就是魏军的这数千骑兵,是不是就是追击他们的主力部队,如果是,诸葛亮让他们顺利的通过木门谷,就相当于放弃了一次大好反杀的机会。不过,诸葛亮也不愧是诸葛亮,他在经过短暂考虑之后,他断定这并不是魏军的主力部队。

随后,等到张郃的大队人马出现在视野之中时,诸葛亮才让蜀军士兵们举起了手中的弓弩。史书上对此是这样记载的:“郃至木门,急滚木石,阻塞后路,蜀军乘高布伏,弓弩乱发。”



对于张郃而言,在此遭遇到伏击并不意外,他甚至都没有一丝慌乱,而是有条不紊的指挥大军进行反击:“不要慌,步兵分两侧用盾牌掩护,前队骑兵加速通过,后队分兵上山杀敌!”短短几句话,瞬间让魏军从慌乱之中恢复过来,以至于在山上的诸葛亮都肃然起敬。

但是,张郃先让手下士兵守住阵地,然后等到阵型稳定后,便开始一步步向谷口方向移动。客观来说,此时的张郃已经处于不败之地了,因为伏击张郃的蜀军人数是有限的,只要张郃退到谷口,他们就很难再对魏军造成威胁。

但可惜的是,张郃的对手,是诸葛亮。对于张郃的战略意图,诸葛亮也是心知肚明,所以他决定不放过张郃,他命令蜀军士兵全部对准张郃射击,在诸葛连弩的强大威力下,张郃身边的将士不断有人倒在地上,但张郃却在阵阵箭雨中面不改色,仍然镇定自若的指挥部下作战。

但遗憾的是,悲剧还是发生了,一支飞来的箭射中了张郃的膝盖,鲜血直流,但即便如此,张郃还是成功将他的这支部队成功带出山谷,算的是全身而退。

对于张郃而言,如果他年仅个十来岁,相信这一箭更本要不了他的性命,但可惜的是,当时的张郃已经是个六十多岁的老人,身体的免疫功能已经和年轻人不能相比,再加上失血过多和医疗条件有限,在张郃撤回到大本营后,这才不治身亡。

从这层意义上来说,张郃并不是在战场上直接阵亡的,而且他的死亡更算是一个意外。在张郃阵亡的消息传到魏国朝堂后,明帝曹睿对着满朝文武,说出了对张郃一生的最高评价:“蜀未平而郃死,将之若何!”随后,曹睿追封张郃为征西车骑将军,算是对他一生功劳的认可。


我是赵帅锅


哪里是什么诱杀,不过是一个巧合而已,诸葛亮本身已经开始败退,一般的情况下,军队撤退都会留下断后阻击部队掩护主力撤退,而汉中陇右一带崇山峻岭,蜀汉军队撤退时要翻越秦岭,地形险要,蜀军据险而守,以强弓硬弩阻击追兵,张郃被流矢射中腿部,之所以后来死亡,很可能是因为伤口感染,而且,张郃的死亡蜀汉根本就不知道,否则,斩杀对方这样级别的大将,蜀军不可能没有人立功授奖的,而所有的史料都没有蜀汉此次北伐行动中的立功授奖人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