嘆楚之亡|戰國二起之楚與春秋楚國實力有著本質區別

楚國,春秋早期諸侯國,至戰國楚威王時期,因為其祖父

楚悼王不拘一格任用吳起變法,加之到他之前,中間歷代名王的勵精圖治,以至於楚國在戰國二次崛起。著名縱橫家蘇秦也評價其“地方圓五千裡、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粟支十年,此霸主之姿也”。 所以彼時楚國的強盛是有目共睹的,但此國卻在其子懷王時期迅速衰落,可見這個南方霸主到戰國之後外強中乾之本質!

而春秋早期,楚國先祖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到武王時期僭越稱王;再到成王時期攻滅數國、拓地千里;莊王之後任用孫叔敖興修水利,與民休養生息, 陳兵洛邑、問鼎中原,強盛之態可見一斑,就算之後晉楚爭霸,遇晉國不世出天才晉悼公,又發生了共王的五子三王之亂,楚國仍然可以憑藉底蘊與晉國舉行兩次弭兵之會,平分霸權!

差距之大,顯而易見!

嘆楚之亡|戰國二起之楚與春秋楚國實力有著本質區別

圖1|楚國遼闊疆域

箇中原因,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戰國楚君自身素質:難復先祖成、莊之雄才偉略!

我們可以先來捋一下 :戰國楚國最強之君 ,除開昭惠(因為局勢未明),就是悼肅宣威。其中悼王大膽改革是最接近成莊的有為之君,但在其為王的二十一年(前402-前381)間,變法只有最後五年,前面十多年一直被三晉欺凌,以春秋楚國獨抗強晉的底蘊,加之魏文侯已在前396年去世,其子武侯與他差距千里!所以即使失都再復,個人自身素質如成莊一樣也不至於這麼慘。何況天不假年,悼王變法五年就赫然崩逝!

而肅王只是誅滅了七十餘家封君,使王令暢通,為宣威盛世打下基礎,之後數年間並沒有大的動作!

最後宣威二主,其個人素質在當時各國中確實算佼佼者,但實際宣王在位的(前370-前340)三十年間,楚國過於緊盯

淮泗地區(淮北和以宋國為首的泗上十二諸侯,大致是今江蘇徐州方圓數百里),各國已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至宣王去世的前340年:秦國商鞅已經變法二十餘年;齊國名臣鄒忌也已經主持數年改革,至前341年,更在馬陵一戰中大敗魏國,一舉奪得霸主之位。但楚國仍然只是憑藉底蘊,慢慢發展!“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國家發展如是,所以楚國之後被秦齊反超是必然的!《史記.楚世家》對於宣王時期的國際形勢也有簡單概述:

秦始復彊,而三晉益大,魏惠王、齊威王尤彊。

戰國楚國最後雄主威王個人素質可以說超過其父宣王,堪比祖父悼王,不僅徐在州一役大敗如日中天的齊國,而且他對於當時國際形勢有著非常清楚的認知,《戰國策.楚策》記載了他和蘇秦的一次談話:

寡人之國,西與秦接境,秦有舉巴蜀、並漢中之心。秦,虎狼之國,不可親也。而韓、魏迫於秦患,不可與深謀,與深謀恐反人以入於秦,故謀未發而國已危矣。寡人自料,以楚當秦,未見勝焉。內與群臣謀,不足恃也。寡人臥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搖搖然如懸旌而無所終薄。 

裡面主要提到了三點:

  • 秦國的實力和野心:虎狼之國,有吞併巴蜀、佔據漢中的野心(巴蜀漢中都在楚國上游)
  • 韓魏的態度:無法確定
  • 楚國群臣無法為楚王分憂:沒有得力助手

這不僅是威王的擔憂,也是楚國當時的真實處境,而且之後威王只在位短短十一年就於前329年去世。因此總體上來說:戰國楚君的個人素質是不如先祖的。

嘆楚之亡|戰國二起之楚與春秋楚國實力有著本質區別

圖2|徐州之戰大敗齊國的楚威王

歷吳師破郢、昭惠二主復國之後留下來的貴族政治(封君)

到戰國時期,楚國還有一點和春秋大不相同,即惠王時期就遺留下來的封君問題。雖然對外攻滅陳、蔡、杞等國,又平定白公勝之亂,同時重用賢臣,體恤臣下。使得楚國以大國強國之態踏入戰國;如果考慮到三晉未起,越國內亂,齊國自桓公之後一直稍遜於晉楚等國。彼時之楚,國力為諸國之首。但是惠王在位時期除了眾多功績之外,為了收攏人心,開始大封封君。封君顧名思義,就是在原來周天子分封制(封土食邑制)的基礎上為楚國眾多貴族分封食邑,並加上君的稱號,儼然國中之國,王權大幅削弱。到戰國中後期,他們已在朝堂盤根錯節,根深蒂固!

僅在惠王一代,就封了十三位,之後陸續加封,到懷襄之後,封君數十,大大阻礙了楚國的發展。《韓非子.和氏第十三》也陳述了封君之弊:

昔者吳起教楚悼王以楚國之俗曰:“大臣太重,封君太眾。若此,則上逼主而下虐民,此貧國弱兵之道也。

吳起對封君之弊一針見血,他們只會讓楚國變成貧國弱兵,與國家利益衝突顯而易見。

嘆楚之亡|戰國二起之楚與春秋楚國實力有著本質區別

圖3|戰國楚國興衰繫於一身的楚惠王

戰國相對於春秋主旋律已經從爭霸變成了兼併統一,國際形勢更加錯綜複雜,但是之後歷代楚君並沒有轉換觀念,作出進退得宜的正確決策

典型就是懷王從連齊抑秦到幻想連秦平分天下的錯誤國策轉變。

彼時秦國在商鞅變法之後迅速崛起,成為新貴,東方各國深恐秦國坐大。針對這種情況,東方各國國力之首的齊楚迅速達成默契:先在前318年,以懷王為縱長,開始了六國第一次合縱,然後長期結成同盟,抑制秦國東出!更在前313年,派兩國聯軍攻秦曲沃,斬斷了秦國東出的觸角。以至於秦國患齊楚之強,派張儀到楚國遊說懷王,以商於之地六百里為誘餌,迫使懷王與齊斷交!這一決策,很快掀起了驚濤駭浪,與齊威王在桂陵馬陵兩戰大敗魏國,使魏國跌落神壇一樣,之後懷王向秦國討要土地,感覺受騙後,迅速發動了打擊秦國的丹陽藍田之戰,但不幸大敗而歸。《史記.楚世家》也記載了這兩場影響戰國進程的戰役:

(楚懷王)十七年春,與秦戰丹陽,秦大敗我軍,斬甲士八萬,虜我大將軍屈匄、裨將軍逢侯醜等七十餘人,遂取漢中之郡。楚懷王大怒,乃悉國兵復襲秦,戰於藍田,大敗楚軍。韓、魏聞楚之困,乃南襲楚,至於鄧。楚聞,乃引兵歸。 

經此兩戰,楚國逐漸衰落,統一天下機會更加渺茫,相比春秋,其在諸國中的地位也是一落千丈!

嘆楚之亡|戰國二起之楚與春秋楚國實力有著本質區別

圖4|丹陽、藍田之戰

春秋之後楚國吸收中原禮樂文明,逐漸失去了先祖的進取精神

楚國在春秋早期篳路藍縷、以啟山林,自稱蠻夷,行事不拘一格,有很強的進取心,比如楚武王準備攻打隨國。

”隨曰:我無罪,楚以我蠻夷也”直接反駁後,三伐隨國,打下了彼時中國最大的銅礦,逐漸使楚國冶煉技術為各國之首;之後楚成王更是兵不厭詐在泓水之戰中大敗宋國,在中原國家中樹立了威望,為後來莊王稱霸奠定了基礎!

到了懷王時期, 蠻已去、詐未立,相對純粹,恪守周禮,以大國自居,導致最終為張儀所騙,後來更發生一系列戰爭,楚國迅速衰落,從此一蹶不振!

在半個多世紀後,楚國最終於楚王負芻五年(前223)為秦國所滅。《史記.楚世家》也為這個先秦時期精彩絕倫的國家,畫上了句號:

五年,秦將王翦、蒙武遂破楚國,虜楚王負芻,滅楚名為郡雲。
嘆楚之亡|戰國二起之楚與春秋楚國實力有著本質區別

圖5|數代進取,形成繁盛楚國

縱觀楚國八百年,明君賢臣不計其數,但是發展到戰國就不再那麼有聲有色,甚至被後起之秀-秦國滅國,其中原因值得深思,今以春秋戰國,不同時期的楚國進行實力對比,來探析箇中原因,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 《戰國策.楚策》
  • 《史記.楚世家》
  • 《韓非子.和氏第十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