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為什麼敢逼李淵下臺?當時李淵皇帝應該權力比李世民大啊?

火山口烤肉300


其實李淵之所以被李世民逼迫下臺,究其原因也是歷朝歷代的一個通病,就是功臣與皇權之間的矛盾,李世民代表的是功臣集團的利益,而李淵和李建成則是代表皇權的利益,只不過在這場爭鬥中,李世民帶領的功臣集團獲勝了而已。

李世民與李建成之間的矛盾

眾所周知,李淵願意起兵,是李世民的注意,相傳為了讓李淵鐵下心造反,李世民在一次李淵醉酒之後安排了兩位隋煬帝行宮的后妃侍寢,醒來後的李淵才發現已經鑄成大錯(畢竟是上了皇帝的女人),也就不得不造反了。

可以說太原李淵的家底還是很厚的,剛起兵的時候就湊了三萬大軍,之後李世民東征西討,為唐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尤其是在洛陽之戰中,李世民率軍圍困了洛陽城,又擊敗了前來援救的竇建德,取得了戰役的勝利,從此李淵成為了當時最為強大的勢力。

▲雖然李建成是太子,但實力遠不及李世民

在唐朝建立之後,李淵考慮到政治上的平衡,立李建成為太子,因為李世民的功績太大,勢力也太大,如果立李世民的話那麼整個權力體系必然失衡,會變成李世民一家獨大,這點來說李淵的安排也不無道理。

但是江山基本上是李世民打下來的,而當時唐朝的大將,如尉遲敬德、程咬金、侯君集、羅成及長孫無忌、房玄齡等一大批精英人物,可以說實力強勁。

相對來說李建成則勢單力孤,不得不聯合齊王李元吉一起對抗李世民。李建成和李世民的矛盾說白了就是皇位繼承人的矛盾。從能力和功績上來說是李世民自然無疑,而李淵要立李建成為太子是為了政治平衡,從李淵的角度考慮也沒問題。

▲李建成雖然是太子,但也是李淵拿來搞政治平衡的

所以最大的矛盾在兩人之間就此展開。對於李世民來說,如果不除掉李建成一黨,或者自己當上皇帝,那麼在未來他必然性命不保。李建成如果繼承了皇位,那麼李世民對於李建成來說就是一個極大的威脅,必然會想法設法除掉李世民。所以即便李世民不動手做掉李建成或者奪取皇位,李建成遲早也會做掉李世民。

兩者的矛盾是水火不容,有你無我。

玄武門之變的真正目的

玄武門之變的真正目的在於李淵,李建成只是第二目標。

我們可以看下玄武門之變發生的地點,在圖中用紅色標註的地方就是玄武門,大家再看看李建成所在的東宮在那裡就知道是怎麼回事了。其實李世民的第一目標是直接從玄武門進入皇宮大內,武力逼宮李淵。如果李建成不來的話李世民就會這樣做,對於李世民來說,奪取大權才是第一要務,只要奪取了大權,即便李建成還活著對他也造成不了什麼威脅了。

只是這個過程中,李建成和李元吉還是來了,於是李世民便在玄武門前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如此一來即便不逼宮李淵,李淵也沒有選擇了,因為皇位只有李世民能夠繼承了。

▲事已至此,李淵還有什麼選擇呢?

在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後,尉遲敬德直接手持兵器來到了李淵面前說是要護駕,其實李淵也明白是怎麼回事便就坡下驢,默認了這個事情。實際上當時李世民已經通過兵變掌控了大權。

第二天上朝,李淵便宣佈李世民為太子。過了些日子就乾脆把皇位讓出來,自己頤養天年去了。

所以,玄武門之變後,實際上李淵對李世民已經毫無反抗能力,只能默認既定的事實。再者當時李建成和李元吉死後,李淵的兒子中也只有李世民能夠鎮住整個唐朝的場面,也只有李世民能夠繼承皇位了,他還有什麼選擇呢?


老威觀史


李淵是皇帝,權力無邊。李世民不過是個皇子。就算他發動玄武門政變,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照理說,李淵畢竟是皇帝,他要對抗李世民,也是很容易的。可是,李淵卻一直認慫,當時他就交出軍政大權給李世民。接著,三天後,他又把李世民立為太子。再接著兩個月後,又把李世民扶上皇位。李淵怎麼會是這樣的表現呢?

(李淵劇照)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應該回到當時的現場,具體來分析一下。

一、李淵不想吃眼前虧。

本來,玄武門政變那天,李淵是召集李世民三兄弟到臨湖殿來,想當著一幫大臣的面,化解他們三兄弟矛盾的。沒想到只一會兒,外面就殺聲震天。接著尉遲恭就身穿鎧甲,手持長矛,滿身血汙地衝了進來,說來保護李淵。

要知道,古代大臣見皇帝,手拿武器也可能有,但身穿鎧甲,則是堅決不允許的。因為這就意味著,你這個大臣會對皇帝進行防範。當年漢文帝的使者去見周勃,周勃因為害怕,穿上鎧甲見使者,就被漢文帝嚴肅處理了。現在尉遲恭居然“擐甲持矛”,可見,已經完全不把李淵當成皇帝了。

也就是說,尉遲恭當時的作為,就是逼迫。既然是逼迫,那麼李淵如果不答應,他肯定就會有生命危險。所謂“好漢不吃眼前虧”,李淵顯然是不想冒這個險的。

(尉遲恭劇照)

二、李淵已經交出權力。

尉遲恭進去找李淵的時候,實際上已經把李淵給控制起來了。李淵沒有了人身自由,他的所作所為,一言一行,都在李世民的人的監督之下。而且,當時尉遲恭還對李淵說,為了保護他的安全,防止李建成、李元吉的“餘黨”對李淵不利,請求把兵權交給李世民。(《資治通鑑》記載:“敬德請降手敕,令諸軍並受秦王處分,上從之。”)

也就是在當天,李淵宣佈把軍政大權交給李世民,三天後立李世民為太子,並說,所有事情,都先向太子彙報後,再向他彙報。

當李淵已經被控制起來,手中沒有了權力的時候,他又還能做什麼呢?

三、李淵害怕殺戮擴大。

李世民在發動玄武門政變後,他的兵將隨即衝進太子府和齊王府,想對太子府和齊王府的人斬盡殺絕。是因為尉遲恭說,最好只殺首犯,不要濫殺無辜,因此,李世民才覺得只把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兒子們殺掉。

正因為沒有對李建成和李世民的人斬盡殺絕,這便意味著,如果自己繼續在皇位上,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餘黨”,一定會希望他為這兩個兒子平反,一定會利用他,繼續生髮事端。這樣一來,殺戮將變得無休無止,沒有結束。在這種情況下,李淵還會面臨著無盡的煩惱。

而且,只要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想報仇,李世民絕對不會善罷甘休。這樣,衝突還會延續,戰爭會因此持續不斷,親人的血還會流。李淵不想看到這樣的結局。

(李世民劇照)

四、李淵無法善後處理。

李世民發動了玄武門之變,殺了哥哥和弟弟。如果李淵繼續在位上,他該怎麼來處理這件事呢?總不能說,這件事殺得好吧?

如果他站出來說,李世民殺得好。畢竟那是他的親兒子啊,這樣的話,他怎麼說得出口呢?而且,就算他說得出口,別人又該如何評價他呢?歷史又該怎麼評價他呢?

但他也不敢說李世民殺得不對啊。說李世民不對,李世民對待兄弟尚且心狠手辣,對待他這個當爹的,能饒過他嗎?還有,李淵已經死掉兩個兒子了,他可不願意再死一個啊。

所以,唯一的辦法,就是把權力讓出去,把皇位讓出去。讓出去了,李世民當皇帝了,就該由他來對這段歷史做評價。不管他怎麼評價,別人也不會說他李淵的不是了。

(參考資料:《舊唐書》《資治通鑑》)


張生全精彩歷史


玄武門之變一直是史學家們研究的熱點,原因就是李世民登基後,篡改了大量歷史事實,導致後人解讀困難。但無論他怎麼篡改,還是留下一些蛛絲馬跡,史學家們就是通過這些零星的證據,試圖復原歷史原貌。

玄武門之變兩天後,李世民被立為太子,兩個月後李淵宣佈禪位,李世民正式登基即位。很明顯,李淵是在某種壓力之下,做出的不得已選擇。那麼一個皇帝,為什麼竟然被兒子逼下臺呢?玄武之變後,李淵為什麼沒有懲治李世民,反而受制於李世民呢?答案只有一個,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就已經控制了部分禁軍,政變中,他以武力挾持了李淵,逼李淵交出了實權。政變後的兩個月,只是父子間故意演給後人看的一出溫馨戲!

玄武門之變的兩個關鍵點

第一個關鍵點無疑是玄武門截殺李建成和李元吉,李世民事先收買了,玄武門當天值班的中郎將常何。毫不知情的李建成和李元吉,進入圈套後發現上當了,想逃也來不及了,結果雙雙被殺。雖然太子府和齊王府兵士兩千多人救援,但為時已晚,面對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頭,瞬間瓦解。

這段故事,在史書中有記載,細節描寫雖然被傾向性地“美化”了一些,但原貌不難復原。不過,解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只完成了政變的一少部分,假如李淵介入,李世民還得束手就擒,其結果無非是兩敗俱傷,這顯然不是李世民想看到的,所以,挾持李淵才是關鍵一步!只要挾持了李淵,即使在玄武門不能得手,李世民還有翻盤的機會,政變的雙保險。那麼李世民挾持了李淵嗎?《資治通鑑》記載:

上方泛舟海池,世民使尉遲敬德入宿衛,敬德擐甲持矛,直至上所。上大驚,問曰:“今日亂者誰邪?卿來此何為?”對曰:“秦王以太子、齊王作亂,舉兵誅之,恐驚動陛下,遣臣宿衛。”

李淵此時正在泛舟,尉遲敬德威風凜凜地走過來,說太子和齊王作亂,我奉命來保護你!這段故事很詭異,其一,外面殺得昏天黑地,李淵毫不知情,直到尉遲敬德出現;其二,李淵身邊有禁軍護衛,你一個秦王天策府的將軍,隨便跑到皇家禁地,算怎麼回事?

很顯然,這是一段經過精心“修飾”的故事!尉遲敬德的使命很清晰,就是負責武力挾持李淵的!李淵也不可能到現在才知道外面發生了什麼,事實上,政變是兩個戰場同時進行的,李世民的手下,一路在玄武門截殺李建成和李元吉,另一路直接攻入海池,劫持了李淵!

受到劫持的李淵,無奈之下,向身邊的大臣求策,早已投靠了李世民的蕭瑀和陳叔達立刻表示:太子和齊王於國無功,還嫉妒陷害秦王,早就該死,秦王功大,天下歸心,陛下應該冊立秦王為太子!李淵只好答應了。接著尉遲敬德脅迫李淵寫下一道詔書,令所有的軍隊聽從李世民調遣。李世民這才出現,撲倒在李淵的懷裡,假惺惺地痛哭起來。

至此,玄武門之變,以李世民的勝利告終!

李世民為什麼能順利控制住李淵

玄門之變是一場精心策劃的政變,幕後主要策劃人應該是房玄齡和杜如晦。將李淵和李建成、李元吉引入圈套的事件編排,就非常巧妙。李世民向李淵控告太子和齊王淫亂後宮,驚愕之下的李淵表示第二天一早讓兄弟三人當場對質。

很明顯,所謂淫亂之事肯定是無中生有,李世民需要一個,能將李建成和李元吉誘騙入宮的理由。這個理由的妙就妙在李建成和李元吉不會緊張,沒做過這事啊,去就去,一點防備沒有二人就踏上了死亡之途。

第二個妙處就是,李淵對這種事不好聲張,畢竟是皇家見不得人的事,必須悄悄處理,不宜大肆宣傳。所以,李淵身邊只有幾位信得過的大臣,海池泛舟也不需要多少護衛。這就給李世民突襲劫持李淵創造了條件。

其實,李世民還早就收買了部分禁軍將領,玄武門當值中郎將常何就是其一,負責海池護衛的禁軍就沒有李世民的人?不可能的!以李世民集團的謀劃能力,肯定算無遺策!有史學家分析,李世民甚至已經做好了政變失敗的打算,他事先已經派張亮、溫大雅、屈突通去了洛陽,一旦長安有失,李世民會立刻逃往洛陽,並以洛陽為基地,武裝攻伐長安!

這就是李世民集團的高明之處,政變沒開始,早早地把一切都安排好了。相對於李世民的精明,李淵、李建成、李元吉完全被牽著鼻子走,連自己身邊有多少人被策反了都不知道,焉能不敗?


尋根拜祖


李淵是唐朝的開國皇帝,權力自然是比李世民大,只不過敢於發動政變的人,要麼成功要麼就是死,李世民在發動玄武門之變的時候,就想好了要逼李淵下臺,對於李世民來說,如果父親李淵不合作,他肯定會叫手下“不小心”的弄死李淵,在李世民掌控皇宮的時候,李淵也只有兩條路可走,要麼交權要麼被殺。

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的矛盾

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帝王,大唐帝國在他的管理下,成了當時世界第一強國,對內百姓能夠休養生息,國泰民安,對外能夠開疆拓土,並且實行恩威並施的策略,使周邊各國臣服於大唐,唐太宗李世民被各民族尊稱為天可汗,可以說李世民的光芒把開國皇帝李淵掩蓋住了,很多人會覺得李世民才是大唐的開國皇帝。

李世民對中國的貢獻自然不用多說,只不過他發動的玄武門之變卻也是繞不開的話題,在那場政變中,他將自己的大哥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都殺死後,還下令將李建成的5個兒子和李元吉的5個兒子全部殺死,殺紅了眼的李世民下令大規模搜捕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部屬,在將大哥和四弟進行滅門屠殺後,李世民還想接著對太子東宮和齊王府臣僚們進行屠殺,這時候親手割下李建成和李元吉頭顱的尉遲敬德卻站出來拼命阻止,李世民這才停止了大規模殺戮。


李淵一生中共有22個兒子,而他和竇皇后就生了四個兒子,分別是李建成、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三子李玄霸早逝,李淵對自己嫡傳的這三個兒子都非常愛護,而長子李建成和次子李世民都是不世出的英才,這既是唐高祖李淵的驕傲,也是李淵頭疼的地方。

唐高祖李淵是大唐開國皇帝,在大業十三年(617年)起兵反隋,第二年五月就建立了大唐坐上了皇帝寶座,在起兵造反的過程中,李建成和李世民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大唐建立後,嫡長子李建成就被立為太子,封李世民為秦王,李元吉為齊王。

李淵建立唐朝後,當時中國還是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各地軍閥鼎立,唐王朝處於強敵環伺當中,然而出身貴族世家的李淵挺貪玩,經常到陝西華陰、終南山去狩獵,李建成身為太子就擔起“監國”的重任,李世民則四處征伐各地軍閥,因此變成了大唐江山大半是李世民打下來的局面,這也使得李世民軍功不斷,威望日隆。


特別是在虎牢之戰後受到了長安軍民的隆重歡迎,李淵對於這位立下諸多戰功的兒子在封賞方面也頗為頭疼,最後將李世民封為天策上將,還下詔特許天策府自置官署,這也使得李世民明目張膽的培養自己的勢力,儼然一個小政府機構,李世民認為自己奠下了唐朝開國基業,並認為李建成是坐享其成,所以一直蓄謀奪權。

李世民為什麼敢逼李淵下臺

對於李世民的鋒芒,李淵也心知肚明,不過仁慈的李淵面對幾個兒子勢成水火的局面卻是痛苦猶豫,不知如何是好,對於他來說,李建成是嫡長子,而且也立下了很多功勞,所以沒想過換太子,而李世民想要奪得皇位,只有通過政變一途,李淵對李世民的野心也有所察覺,只不過他和李建成仍然從親情的角度出發,沒有預料到事情最後會發展為嚴重的後果。


所以李世民在誣陷李建成和李元吉穢亂後宮的時候,李淵也沒想到是李世民要發動政變了,“愕然”的李淵從震撼中回過魂來,讓他們三個兄弟明天早上到宮裡當面對質,全然沒想到是李世民為了血腥政變埋下的一著惡毒狠招。

可以說李世民是有心算李淵和李建成的無心,第二天一早,李淵召集了裴寂、蕭瑀、陳叔達等重臣在太極宮裡泛舟湖上,悠哉悠哉的等著幾個兒子來當面對質,等到尉遲敬德渾身是血、穿著盔甲手握長矛來到李淵面前時,一切都已經掌握在李世民手裡了,皇宮已經被李世民手下包圍,李淵就算是想下命令也送不出去,何況面前還站著一個殺氣騰騰的尉遲敬德?


隨後李淵在尉遲敬德的脅迫下寫了一道手諭,要求所有軍隊全部接受秦王李世民的指揮,李淵在當時的內心絕對是震撼和恐懼的,自己的兒子殺了另外兩個兒子,還將自己的十個孫子都殺了,李淵沒有理由不懷疑李世民會趁機殺了自己。

在政治面前,親情顯的多麼蒼白,當李世民出現在李淵面前時,已經掌握了長安城內外的絕對軍權和政權,隨後李世民撲到李淵懷裡“吮乳而哭”,李淵此時心裡才算稍微安定下來,面對無可挽回的局勢,李淵也只能順勢而為,跟李世民說幾次都有想“投抒”的感覺,算是認命了,隨後下詔斥責李建成和李元吉罪行累累,死有餘辜,另外又下了一道立秦王為皇太子的詔書。


李世民敢於逼李淵下臺,是經過了周密的佈署,再加上他是大唐帝國軍功卓越的皇子,是唐王朝第三號人物,威望很高,他的部下跟著他也是死心塌地,只有李世民登上帝位,這些跟著李世民出生入死的人才可以更進一步加官進爵。

在這些文臣武將的支持下,李世民發動政變,封鎖消息,李淵完全不知情,自然不可能下什麼命令,等到李世民政變成功,李淵已經被軟禁,更沒有辦法下命令了,再說李建成都已經死了,李淵畢竟心善,為自己也為了大唐江山,只能交權給李世民,將大小國事交由新太子管理,被架空的李淵兩個月後禪位給李世民,自己去當太上皇了!


歷史紅塵


觀點:李淵身為皇帝,權力是比李世民大,但是被李世民控制後,他就成了任由擺佈的無用之人。所以,李世民之所以能將父親趕下臺,就是他出奇制勝,殺了大哥和四弟,然後將李淵控制,逼迫父親交出權力。既然大權在握,李淵下臺只是時間問題,而且只有早,沒有晚。



當時,李淵年已老邁,李世民戰功赫赫,掌有軍隊,深得民心,威望很大,推翻清王朝,他功不可沒,為大唐奠定了基礎,另一方面,卻不得李淵信任又頻頻遭受兄長的打壓,所以,他敢逼李淵下臺。

當初在建國時期,大唐帝國可以說是李世民打下來的,特別是在跟瓦崗寨的對戰中,李世民更是立下了很大的軍功,他的部下也是非常喜歡他的。


但他一直遭到李淵的猜忌和打壓,極度不滿之下,他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掉了太子,並把其餘弟兄統統殺掉。這時,李淵嚇得不敢動彈,因為玄武門之變是早早就預謀好了的,他對於軍隊其實沒有多大的控制力,束手無策,加上各方面的施壓,只得把皇位讓給他。


以史正衣冠


“玄武門事變”爆發後,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被李世民、尉遲敬德射殺。消息很快傳到東宮(太子府)和齊王府,建成、元吉麾下猛將薛萬徹、馮立 、謝叔方等人立即率軍前來援救。

見東宮人馬大舉襲來,秦王部下登上城頭,準備迎戰。幸虧秦王府將領張公瑾膂力驚人,奮力將玄武宮門關上。東宮、齊王府兵將攻打玄武門,卻久攻不克,薛萬徹便率領他們轉攻秦王府。此時秦王府的兵將大都在玄武門,府裡只有幾位文職官員留守,情況萬分緊急。就在這千鈞一髮之際,尉遲敬德獻計,將建成、元吉的腦袋割下,火速送到秦王府外懸樑示眾。薛萬徹等人見太子、齊王血淋淋的首級,登時沒了鬥志,謝叔方、馮立率眾歸降了李世民。東宮悍將薛萬徹卻單騎衝出城門,奔泰山方向而去(後來也依附了李世民)。

李世民派尉遲敬德闖入宮中面見唐高祖李淵 。《舊唐書》記載,尉遲敬德全身披掛,手持鋼矛直入宮內,李淵見他全副武裝,殺氣騰騰,身上血跡斑斑,不由得大吃一驚,疾問:“今日亂者誰耶?卿來此為何”?尉遲敬德答曰:“秦王以太子、齊王作亂,舉兵誅之,恐驚動陛下,遣臣宿衛”。

李淵按捺住恐慌對左右大臣說:“不圖今日乃見此事,當如之何”?蕭瑀、陳叔達等大臣早就暗中投靠了李世民,是鐵桿“擁秦派”,於是勸說道:“建成元吉本不預義謀,又無功於天下, 嫉秦王功高望重,共為奸謀。今秦王已討而誅之,秦王功蓋宇宙,率土歸心,陛下若處以元良,委之國務,無復事矣”。

這已是在赤裸裸地逼宮了。事已至此,李淵亦束手無策,只得說:“善!此吾之夙心也”。於是違心地依言頒下一道聖旨。

尉遲敬德宣讀聖旨後,太子、齊王二府的部兵更是人心渙散,已無法收拾,最後逃散的逃散,歸降的歸降。

史載,李世民屠兄弒弟,事後仍不善罷干休,待高祖李淵下旨“赦免”其罪後 ,他又將李建成的五個兒子李承道、李承德、承訓、承明、承義和李元吉的五子承業、承鸞、承將、承裕、承度全部處死。這些人都是李世民的親侄兒。

唐高祖李淵親眼看見十個愛孫全被誅殺,嚇得是魂飛魄喪,哪裡敢出面勸阻,甚至連大氣都不敢出一聲。他自知處境危險,兒子李世民不僅雄才大略,而且心狠手辣,指不定哪天就會將鋒利的屠刀架到自己的脖子上,於是急忙在“玄武門之變” 發生後的第三天(武德九年六月七日)匆匆下旨立李世民為太子;沒過幾天又宣佈要退位作“太上皇”;兩個月後,高祖李淵正式退位,李世民繼位為帝。是為赫赫有名的唐太宗。

“玄武門之變”發生後,唐高祖李淵雖然仍端坐在龍椅上,名義上仍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但他心裡明白,李世民麾下武將若雲,謀臣似雨,人才濟濟,且大唐最能征善戰的精銳基本被他掌控,全國的局勢也被他所控制,加上兩個兒子、十個孫子被殺,那血淋淋的一幕對他刺激很大, “光桿皇帝”李淵無奈,只得主動表示願意早些退位。李世民即位後,李淵徙居泰安宮,過著養尊處優的太上皇生活。

李淵禪位後,自知大權旁落,心灰意冷,也就徹底不干預政事了,李世民表面上也對老爹執禮甚恭,他大興土木修築大明宮,以做老爹的養老與享樂之所。李淵深諳其意,也就知趣的當起了太上皇。李淵的這種做法,雖為自保,但也有利於減少宮廷矛盾,為李世民心無旁騖地施展其雄才大略創造了良好環境。貞觀九年(公元635年)五月,李淵病歿,享年71歲。諡號“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廟號“高祖” 。

唐太宗 李世民

唐高祖 李淵

【插圖源於網絡】

【寫作辛苦 嚴禁搬運】


鐵馬冰河wu


李世民敢逼迫李淵下臺的主要原因有四點,第一點就是知道做完了以後李淵殺不了他;第二點就是計劃縝密,覺得不會失敗;第三點,他還給自己留了後手;第四點,他有屬於自己的團隊,配合默契且支持他。

下面我們就分別展開來說一下這四點原因:

一、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乃是一母同胞,李淵按照現在的話來說,肯定是思想封建的人啦,所以立長不立幼在他的頭腦里根深蒂固,平時他也是這麼做的,處處呵護李建成,秦王李世民身上戰功赫赫,但是還是給李世民封了個“天策上將”,讓他遠離皇宮了。

當時,最有力量和李建成爭奪皇帝位置的就是他這個弟弟,李世民。李世民也知道,所以他敢打賭,自己殺了李建成之後,李淵為了不讓江山落入他人之手,不會殺他(雖然他留了後手)

二、計劃縝密:公元626年,突厥進攻,太子李建成建議讓弟弟李元吉帶兵統帥,而不讓李世民去,但是李淵就是答應了,李建成在這之前就已經感覺到讓自己的弟弟李世民做王爺,李世民肯定是不甘心的。

於是他就有了主意,恰好趕上突厥進攻,他打算以李元吉是兵馬總調度的身份,直接管理李世民手下的精兵強將,滅殺李世民身邊的力量,接著就找個理由殺掉李世民。

但是沒想到,自己身邊有李世民的臥底,於是李世民知道後,就和眾家兄弟商量出一個計策,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直接反了他,自己當皇帝。

626年6月3日,太白星劃過天空,有人說太白星落入了秦王府中,這是秦王要當天子的徵兆,李淵就將李世民叫到宮中詢問是否有此事。李世民一看機會來了,到了李淵面前,李世民說自己的大哥和三弟穢亂後宮,侮辱自己的小媽們。李淵肯定是不願相信啊,就定下明天讓三個兒子一起到宮中對峙。

李世民之後就開始準備,首先他調查了李建成李元吉明天的路線,確定他們會經過玄武門,收買了玄武門的將士,不讓李建成看出破綻,之後安排士兵守住玄武門。待李建成進入玄武門後發現不對想要跑,已經來不及了,李世民在身後的一聲大哥,要了李建成的命,一箭穿喉。

尉遲敬德殺掉李元吉之後,李世民讓渾身是血,手持兵器的尉遲敬德去“保護”李淵,防止太子餘黨叛亂。又派士兵徹底控制皇宮。

三、留的後手是指什麼呢?所謂一不做二不休,他為何讓尉遲敬德披甲持鞭走入殿堂?首先尉遲敬德的金鞭是李淵所賜,上打昏君,下打貧民,帶著進宮是特批的,誰也說不出來什麼,但是李淵看在眼裡就不是這麼回事了。

李淵絕對有理由相信,如果不聽李世民的話,金鞭下一秒就會落在自己的頭上。這就是李世民給自己留的後手,後手並不是說他有退路,只不過這個後手是有弒父的顧慮在,殺兄還可以編造理由,但是弒父卻很難,所以不到萬不得已不會做。

因此他只是控制整個皇宮,卻沒有進一步做什麼。

四、優秀的團隊,瓦崗寨的一眾兄弟,秦瓊,尉遲,程咬金,房玄齡等等都是自己一手帶出來的好兄弟,絕對不會叛變,因為皇上給他的權利讓他自己成立幕府,自己手下的將軍、謀士都是跟著自己真刀真槍留下來的,所以悍勇程度也不是皇宮禁衛能擋下來的。

有了這麼一群有勇有謀的人輔助,也給了李世民無盡的底氣。我能行,所以他才敢逼迫李淵下臺,不然他也只是想想而已,付諸行動不一定什麼時候了。

再說李淵的權力問題

確實是李淵的權利比李世民大,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整個天下都是他的。

但是你有權力也要有人幫助你實施不是,宮中本來大清早的,就沒什麼人,有一點禁兵也都被李世民控制住了,就像毛主席所說,槍桿子裡面出政權,李淵的兵和武器都被控制住了,面對殺氣騰騰的秦王手下,他有權利也沒地方用啊。

結語

李世民登基時候,還不到二十八歲,改年號為貞觀,雖然他登基之後所做的一切都成就了他千古一帝的名聲,但是玄武門這個事情,確實有一些不光彩。也讓他盛世明君的背後,多了一絲陰影。



關注小太陽,每天都有新鮮的歷史知識雙手奉上哦。


小太陽D


雖然說李世民是李淵的二兒子,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他在李淵打江山的過程中發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也可以這麼說,李家的江山過半數是李世民打下來的,所以他在軍中的威望可謂是無人能及,即便是李淵也不得不承認這一點,那些能夠在戰場上打硬仗、打勝仗的將領有幾個不是李世民一系的人?

實際上,玄武門之變的慘劇早在621年,也即武德四年,李淵冊封李世民為天策上將的時候便已經註定了。

當時,李世民率軍在虎牢打敗並俘虜了竇建德,王世充也在走投無路之下向李世民請降,於是李世民押著竇、王二人回到長安,獻俘於太廟。

李世民可謂是意氣風發,他身披金甲,一萬鐵騎和三萬甲冑之士為他列隊開道,浩浩蕩蕩地開入長安,他很得意,也很高調。

可是,這事落到了李淵的眼中,心中卻不由得咯噔一下,老二的功勞也太大了,他在軍中又素有威望,我所不能及也,可是又不能讓他當太子,這下難辦了,應該怎麼封賞他呢?

對於李淵而言,如何封賞李世民和他手底下的一眾將領,確實是一個很讓人頭疼的難題,此時的李世民可以說已經到了封無可封的境地。

最終,李淵想出了一個不算壞也不算好的辦法——冊封李世民為天策上將,允許他在洛陽開府!

李世民能夠獨立開府意味著什麼?他能夠名正言順地組建自己的勢力集團了!

所以,李建成一直將李世民視為自己的威脅,沒辦法呀,老二這麼能耐,手底下能人這麼多,功勞這麼卓著,將來即便是老二對皇位沒有想法,他手底下的人能允許他沒有想法嗎?

所以,李建成和李世民將來必有一爭!

那麼,李世民僅僅是一個秦王,手上的私兵也不過800餘人,為什麼卻敢發動玄武門之變呢?

實際上,李建成和李元吉也已經打算對李世民下手,如果真等到他們下手的話,李世民可以說幾乎沒有勝算可言,所以他只能率先出手,打李建成和李元吉一個措手不及,如此才能多得一分勝算。

除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步步緊逼之外,李世民之所以發動玄武門之變爭奪皇位,原因還在於他自己也有這個野心,李家江山過半數是他打下來的,憑什麼卻讓一個躲在後方的李建成坐享其成?

當然,也少不了他的部將的推動,他的部將辛辛苦苦陪他打江山為的是什麼?不正是封侯拜相?可如果李世民當不了皇帝,甚至是被李建成和李元吉殺了的話,他們的結局能好到哪兒去?所以,他們必須要讓李世民當皇帝,即便強行“黃袍加身”也得讓他當皇帝。

對於此時的李世民,不外乎只有兩種選擇,要麼不出手,要麼出手。

不出手,李世民和他的部將都沒有活路可言。

出手,或許能用他們在戰場上的經驗和狠勁打出一線生機。

所以,他們只能搶在李建成和李元吉出手之前率先出手,並且只能勝,不能敗。

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後,為什麼敢迫使李淵禪位下臺呢?

當時有資格繼承皇位的人只有三個,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李建成和李元吉在宣武門被尉遲恭給殺了,李淵還能選擇誰?

李建成活著的時候,因為他已經當了很多年的太子,李淵有時也會有意地讓他掛個職到軍中撿一撿便宜戰功,所以也積攢了不少的威望,是李淵的兒子當中唯一一個能夠和李世民較量的人。

這時候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死已成定局,李淵難道還能和李世民幹一架?見到了兄弟相殘的慘劇,他可不想親手上演父子相殘的慘劇。

更何況,即便李淵想拋開李世民,再立一個小一點的兒子為皇太子,李世民能放過他?弄不好又是一場玄武門之變。

所以,李淵只能禪位給李世民。

此外,玄武門之變發生得太過突然,李淵根本來不及作出反應。

李淵雖然也知道李建成、李元吉和李世民之間明爭暗鬥,但是他從來沒想過讓李世民繼承皇位,所以一直在有意無意地幫助李建成打壓李世民,可他也沒有想到李世民竟然會鋌而走險地發動兵變。

李建成想對李世民下手,不會告訴李淵。

李世民像搶先對李建成下手,當然更不會告訴李淵。

所以,玄武門之變發生的時候,李淵在李建成、李世民雙方的“默契配合”之下幾乎沒有受到一點風聲,還悠哉悠哉地泛舟湖上。

等到尉遲恭身披鎧甲、手持馬槊出現在李淵的面前時,李淵才驚覺,糟糕,老二搞事了!

尉遲恭能夠身披鎧甲、手持馬槊地出現在李淵的面前,說明皇宮此時已經落到了李世民的手裡,李淵雖然是皇帝,可是畢竟已經成了甕中之鱉,除了乖乖聽話禪位,他還能怎樣?

李世民雖然發動玄武門之變奪到了皇位,可是他一生始終對玄武門之變諱莫如深,不許史書細寫此事,所以史書對此也不過添了寥寥一筆。


吾與吾國



李淵的確比李世民權力大,而正是這個原因,才有了玄武門之變及其後來的事情。

為什麼這樣說呢,接下來宋安之來具體說說。

李世民雖然在唐朝開國過程中立下赫赫戰功,而且手下人才濟濟,但他的父親唐高祖李淵無疑比他的權力更大。不然也不至於支持太子李建成,然後太子李建成和齊王就可以馬上跟李世民搶功勞,並且徵用李世民的人馬了,甚至要架空李世民,可以說與其是太子李建成和李世民爭,還不如說李淵利用李建成在跟功高震主的李世民對招。

很明顯李世民是落入下風了,甚至馬上要被架空任人宰割了。因此不想坐以待斃的李世民,選擇了奮起一搏,於是就有了玄武門之變。

玄武門之變李世民的對手其實有三個分別是明面上的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還有宮中的李淵。因此在殺死太子和齊王以後,李世民派尉遲恭進宮“護駕”李淵,實則是控制李淵,如果李淵要處罰李世民,那麼殺紅了眼的李世民說不定真下令把李淵給殺了,很明顯李淵很識相,接受了既定的事實,立李世民為太子。

但李淵身為皇帝,李世民雖然通過玄武門之變控制了宮禁控制了長安,但很明顯全國各地保皇黨肯定不少,對於李世民來說是一個巨大威脅。

因此李世民讓李淵禪位於他,主動退休,自己成為皇帝,使那些保皇黨自然是威脅不到他了。

現在大家看明白了吧?


宋安之


理解相對論,這個問題方可迎刃而解,因為權利並非絕對,地位也並非一成不變,天子可號令全天下,但歷史上挾天子令諸侯的故事,並不見得沒有。

權力有大小,大小無絕對,就是這個問題最為貼切合適的比喻,結合當時的真實故事,一起來縷一縷,這個千年古問!

皇權確實至高無上,但也因人而異,原則上規定皇帝享有的權利,那也並不是人人可以駕馭,一位成功的皇帝,畢竟洞察人心,洞悉人性,皇權如何能發揮最大威力。僅僅憑藉本身的威嚴,遠遠不夠,還是要憑藉硬實力說話,完全倚仗別人的實力,自己沒有制衡約束的權力,那無異於自取滅亡。

(李建成劇照)

李世民既然有那樣的作為,畢竟他心中有所倚仗,自然也有強大的實力後援,並非毫無準備的莽撞行為,這場蓄謀已久的計劃只不過是由李世民主導政權變更。

當皇帝不能讓子民臣服,必將被人取締。

大一統的唐帝國,也並非完全沒有禍患和危機,為了唐朝統一作出偉大貢獻的李世民,自然也有一顆霸權獨裁的心,讓別人坐享其成,而且要處處受人擺佈,只要是和李世民有相似境遇的人,也都不甘心這樣的命運安排。

而我國古代的帝王繼承,並非舉賢讓能,有人一出生就決定了他的皇帝命,在我國古代絕非危言聳聽,倘若無心繼承,提前表露心意,退位讓賢也未嘗不可。但只要決定繼承,就必須要以有與之相匹配的實力。

按照當時唐朝初年李淵的預想,也立了嫡長子李建成作為太子,但這樣的結局,萬萬是不能被心懷野心抱負的李世民所能接受的。然而皇位只有一個,此時優勝劣汰就是最好的實力證明,但是背上弒兄殺父的罪名奪取皇位,難免有點亂臣賊子的味道,所以逼迫自己的父親,改變先前的太子令,這才是正道。

李建成作為先前被確立的太子,自然也提前進入角色,對於上天命運的安排也甚是滿意,但最令他頭疼的也是那個弟弟李世民,他為了增強自身實力,也拉攏了自己的勢力。

即使被確定為太子,假如自身沒有實力,也面臨被誅殺取締的風險,所以為了穩妥起見,也為了敲打一下李世民,李建成自然也拉攏了李元吉,進一步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

兩人明面上和和氣氣,但暗地裡卻並不簡單,碰撞時有發生。 當時李建成為了增強自身實力,就藉著突厥人入侵的機會,打算藉機削弱李世民的勢力,自然也向父親請求,讓自己與自己交好的四弟李元吉,代替李世民出征。

李建成這一損招如果得逞,必將一舉兩得,一方面削弱李世民的實力,而且可以藉著出征的名義,帶走李世民手下的勇猛將領,最終歸李元吉手下所有,另一方面也可以藉機在李淵面前,展現出自己的運籌帷幄。

但這樣的心思,李世民豈能猜不透?

針對李建成的這一舉動,李世民也提出了相對應的解決之策,畢竟他這些年來費心費力,在戰場上殺敵立功培養自身實力,為的就是將來能有一天,用實力來讓父親改變想法。

既然李建成不仁,那麼李世民也沒有過多必要講究過多的兄弟情誼,縱觀朝政之中,也只有大哥李建成和李元吉,才會成為自己前進道路上最大的障礙。

就在李建成在李淵面前誣告李世民要造反的時候,李世民就想好應對之策反將他一軍。不得不佩服李世民的隨機應變能力,李世民藉著李建成向父親告發他謀反一事,在質問父親的同時,隨口說出了李元吉和李建成淫亂後宮的行為。

這是對父親李淵赤裸裸的挑釁,無論真假,李淵並不可能做到心無波瀾,自然也打算隔天上朝,讓兄弟二人當面對質,但這恰好合了李世民的心意。

李世民已經提前派人在李建成和李元吉上朝的必經之路上設下埋伏。

當天晚上詳細周密的策劃,配合此前言語對父親李淵的誤導,第二天匆匆忙忙趕路的李建成和李元吉,李世民出其不意的突襲,直接讓毫無防備的李建成喪命。等李元吉反應過來為時已晚,被李世民手下大將尉遲敬德斬於馬下。

兩人的人頭也讓趕來的東宮兵馬滿臉愕然,太子的死亡萬萬不是他們所能承受的。李世民挾持父親李淵退位讓賢,自此拉開序幕。當李淵察覺到,朝廷之外的局勢變化,立馬詢問身邊的大臣,這件事的發生也讓他們毫無防備。

只見尉遲敬德從外邊匆匆忙忙闖入,李淵看著他渾身是血的樣子,自然也著急的詢問外邊的狀況,這時尉遲敬德才緩緩開口道,外面作亂謀反的,除了太子還有同時一夥的齊王李元吉,李世民也是一一將其斬殺,他也是急急忙忙跑上前來護駕。

面對這樣的結局,李淵也在一瞬間明白了,人死無法復生的結局,身為父親的李淵承認這就是命運與實力差距,自然也沒有刻意為難戳穿李世民,反而與大臣商議該如何解決,大臣們異口同聲的決定讓李世民當太子,李淵也只能順勢而為,既然如此,也算了卻了他的一大心願。

李世民被擁立太子之前,也逼迫父親交出軍權,曾經太子手下的勢力範圍,有一一被李世民收歸旗下,作為李建成曾經的黨羽,也都被李世民抓獲控制,徹底失去了威嚴的父親李淵,也只能任由李世民作為。

不僅眼睜睜的看著自己的權利被剝奪,就連自己手下曾經有希望的子孫,10個小孫子死於非命。 皇權變相被剝奪,李淵也是時候該退休了。

權力只是名義上的,真正的實力,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這也是李淵一步步被自己的兒子,逼迫下臺的最終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