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時明月(一)郡縣制牛在哪?沒有它中華大地就是歐洲現在的格局

封建社會這個概念,在中國歷史上其實只存在了很短的一段時間,周的分封制導致了後來的春秋戰國——華夏版的“冰與火之歌”,嬴政作為不世出的千古一帝,橫掃八荒六合,完成了統一,隨後天才般實行郡縣制,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王朝建立。

郡縣制,這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體制,奠定了秦始皇千古一帝的基礎,他將成為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上最偉大的皇帝!

論武功,秦始皇二十六年,嬴政滅六國統一天下,在已知範圍內的所有文明納入版圖;論文治,一手搭建了中國此後兩千多年的統治基礎,在沒有任何前人可參考的情況下,實行了一系列前無古人的決策。

“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秦皇其實跟後三者根本不是一個數量級的,段位高出太多!

秦時明月(一)郡縣制牛在哪?沒有它中華大地就是歐洲現在的格局

天子基業稱為天下;

天子將土地分封給功臣宗室賜予爵位,封邦建國,是為諸侯;

諸侯利用大夫進行邦國管理控制,分封更小的“采邑”,也就是“家”;

大夫再往下,就是家臣,也就是士;

士控制最底層的平民。

這就是一個完整的分封制度,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來源於此,封建制度的好處在於將鬆散的個體組成一個能夠產生合力的整體,但其最大的弱點就在於大夫對諸侯負責,卻不對天子負責,士對大夫負責,卻不對諸侯負責,簡單來說就是無法越級產生聯繫,臣屬的臣屬不聽我指揮。

這才導致了多代之後,周天子成為擺設,各諸侯相互攻伐,也才有了春秋五霸,三家分晉,戰國七雄。

嬴政敏銳地認識到分封制對於國家統一的威脅,採納了李斯的建議,決定不走周朝的老路。

李斯的建議雖然很有高度,但功勞卻明明白白是秦始皇的,因為這事說起來容易,但做起來卻相當困難。

這種沒有借鑑的制度,在當時所有人看來,是一個巨大的冒險,不用分封制,組織一個疆域遼闊的超級帝國,根本沒有人做到過!

為什麼?因為太大了!不同語言,不同種族,不同文化,不同歷史,怎麼能攢到一塊去?人們早已習慣上千年的分裂,習慣各個諸侯國的存在,突然處於一個大一統的國家框架之下,這種統治的操作複雜程度,已經超乎想象。

秦時明月(一)郡縣制牛在哪?沒有它中華大地就是歐洲現在的格局

統一後的秦朝疆域

例如現在的歐洲,之所以一小塊地一個國家,有多種原因,比如貴族分封制度,例如民族血統,究其根本,還是因為歐洲大陸從來沒有出現過一個大一統的帝國,建立一個龐大國家的統治基礎不存在!沒有一個強大的統治框架出現,疆域太大無法統治,也不會統治!

歐洲那種一馬平川的地形,要是放在咱中國,估計能統一個一兩千年,除了南歐的山脈和伊比利亞半島,剩下一片平原(所以希特勒的坦克軍團能橫掃歐洲),連叛亂都起不來,這邊剛鬧獨立,中央的大軍轉眼即到,這也是為什麼阿拉提的匈奴軍隊和蒙古人一殺到,整個歐洲就淪陷的原因。

無險可守啊!

秦時明月(一)郡縣制牛在哪?沒有它中華大地就是歐洲現在的格局

歐洲地圖

說回郡縣制,這絕對不是郡和縣兩級地方行政制度這麼簡單,中央的政令能夠得到地方的有效執行,基於秦始皇幹好了三件偉大的事情。

第一,書同文,解決文化和政治認同。

十年橫掃六國,太快了,快到大量的楚國人,齊國人,趙國人,魏國人,燕國人,韓國人在短時間內全部失去了祖國,變成了秦國人。然而,文字語言不通成為讓這些六國舊民認可自己秦國人的身份,遵守秦國的規章制度最大的障礙。

中國地大物博,山川縱橫,各地方言眾多,雖然推廣了普通話,但北方人到了廣東或者江蘇,耳朵基本沒什麼用,為什麼?粵語和吳儂軟語聽不懂啊!

但這並不妨礙你和當地人交流,為啥?因為文字統一。

我們再看看戰國七雄的文字,不統一,你說咋認?

秦時明月(一)郡縣制牛在哪?沒有它中華大地就是歐洲現在的格局

七國文字

嬴政拍板——統一文字。李斯以秦國文字為基礎,創造了“小篆”,作為官方規範文字;程邈整理了一套變圓為方,筆畫改曲為直的“隸書”,也被秦始皇採納,因為易於書寫,全國人民學習成本低,成為了民間的日用文字。

自此,官方與民間的表達雙軌制基本確立,從文化層面幫助秦國完成了消化六國的第一步,也為官僚系統奠定了基礎。

能熟練使用標準文字作為交流方式,執行國家政法軍國大事部署的專職群體稱為官僚!

秦時明月(一)郡縣制牛在哪?沒有它中華大地就是歐洲現在的格局

官僚體系

第二,車同軌,解決交通和運輸難題。

車同軌,就是規定車輪之間的距離為六尺。

這可不是皇權壓制下管的太寬,古代的路都是土路,一下雨就泥濘不堪,車輪滾過久而久之在路上就形成車轍。古代的車都是木輪包鐵皮,如果不走車轍,車走得慢顛簸磨損不說,還容易翻車,尤其遇到那種只能容一輛車的狹小道路,車要是跟車轍不匹配,壓根就走不了。

秦時明月(一)郡縣制牛在哪?沒有它中華大地就是歐洲現在的格局

驛道的車轍

所以車同軌,實際上是統一全國的車軌,意味著全國以後壓出來的車轍都是統一的,這對交通運輸的意義不言而喻!舉個例子,調糧百萬石上前線,到了趙地,車轍不同走不了,換車走到齊地,車轍又變了,如此反覆耗時,糧沒運到,將士都餓死了!

車同軌之後,秦始皇修建了以咸陽為中心通往全國的馳道。從此,秦國的影響力東窮燕齊,南極吳楚,實現了戰略投放的質變,指哪打哪!中央的控制力延伸到全國各縣。

秦時明月(一)郡縣制牛在哪?沒有它中華大地就是歐洲現在的格局

第三,統一度量衡,搞定稅收。

在商品經濟極不發達的年代,稅收上繳的不是貨幣,而是糧食。但七國的度量衡都不一致(鬥和石的容器大小不一),極大影響了秦國的稅收徵繳,既不好算,也不好收,還容易被官吏鑽空子,而一旦稅收不均導致民怨,國家的公信力也會跟著受損失。

統一度量衡,不止稅收問題解決了,還能順帶解決官員的績效以及薪酬待遇核算,這樣秦始皇開始準確地知曉他所統治的國度有多少家底!有多少田,能收多少糧食,國家機器的開支是多少,能支持多大的工程和戰爭規模。

這是一場偉大的金融改革,這也保證了秦始皇雖然連續上馬打匈奴,打百越,建長城,修驪山陵墓,但從來沒有鬧過饑荒,國家機器從未因此停擺!

從此一個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的中央集權國度出現了,基層的財稅可以源源不斷輸送到中央,黃河氾濫可以組織起龐大的民力修堤壩,異族入侵可以武裝起龐大的軍隊保家衛國。

更重要的是,“天下一統”的概念在中國大地打下烙印,分久必合深入人心,從此,哪怕幾百年的大亂世,無論打成什麼樣,分裂多久,總有一股力量會最終將這片土地統一為一個整體,因為信心的來源就是——有人做到過,第一個榜樣,就是秦朝!

所以秦始皇這個千古,不,萬古一帝,你認同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