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身为平西王,可以在西南世代称王,为何他偏偏要造反?

一壶老酒敬人生


吴三桂确实想好好做他的平西王,并且可以世代世袭罔替,如果可以一辈子这样,吴三桂永远不可能谋反的。但是康熙由于各种原因要裁撤三藩,作为最大的藩王吴三桂受影响是最大的,在思虑再三之后吴三桂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开始了造反之路,所以吴三桂造反完全是被康熙削藩政策给逼反的,毕竟自古以来只要皇帝削藩,往往会引发藩王谋反!



康熙决定裁撤三番

康熙即位之初一直受到了顾命大臣鳌拜的制约,为此康熙一直处在担惊受怕之中。但是康熙也不是个甘愿受欺负的主,后来康熙娶了索尼的孙女,并立为皇后,因此得到了索尼的支持。在索尼的支持下康熙和鳌拜斗智斗勇,并且成功斗败了鳌拜,康熙开始了亲政之路!

斗败鳌拜之后康熙是志得意满,觉得自己是一个非常厉害的皇帝。后来康熙发现各地的藩王每年不但不给朝廷纳贡,而且需要朝廷拨给藩王巨大的银两,同时藩王们个个拥兵自重。在这种背景之下康熙决定裁撤三藩,但历史证明康熙是自负了,一场削藩运动差点害的大清朝提前灭亡,康熙把藩王给小看了。


吴三桂的造反之路

吴三桂本身是愿意好好做他的平西王的,虽不是帝王,却胜似帝王。他在云南有自己的大臣,并且还不用担心财政问题,由朝廷给自己拨款嘛。但是好景不长,康熙看到藩王的隐患后下令裁撤三藩,各个藩王陷入了惊慌之中。

如果接受撤蕃的话,吴三桂将会失去自己的权力,并且自己的部下也会被朝廷重新量才录用,实权都会大大下降。更要命的是自己没有实权之后将会是朝廷的威胁,自己能不能保全性命都是两说的事。正是削藩政策危及到了吴三桂和手下的切身利益,于是他们轰轰烈烈的开始了造反之路!


吴三桂迫不及待称帝,造反向失败迈进

吴三桂造反之初打的是反清复明的旗号,而大清建国不久,而且汉人百姓居多,所以吴三桂得到了各地百姓以及明朝旧臣的响应,得到了巨大的支持。吴三桂的军队在和大清旗兵的对抗中势如破竹,很快占领了大清南方的半壁江山,此时的大清朝已经是岌岌可危了。

但年老的吴三桂却已经迫不及待的称帝了,支持吴三桂的百姓以及明朝旧臣看到吴三桂造反并不是为了反清复明,而是单纯为了权力而造反,所以支持吴三桂的越来越少,吴三桂的大军慢慢的由主动变为被动;由优势变为劣势,直到逐渐的被大清一步步消灭殆尽。

所以吴三桂造反是被康熙的削藩政策逼反的,而吴三桂的造反失败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称帝导致的,政治的错误导致了支持者背离!


唐朝的长老


1644年,吴三桂马不停蹄地赶往京城勤王,却只得到了大明已亡的消息。为了寻找新的靠山,吴三桂最终投靠了满清。

对于清朝统治者来说,吴三桂拥有当时最强的军队——关宁铁骑,是一个可以利用的对象。后面的事情证明,吴三桂确实是一条听话的狗。

在此后的十几年,吴三桂先是被派去平定了西北的叛乱,又转头南下攻灭了张献忠,最后来到云南地区,亲手绞死了南宁永历帝,为清朝的统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跑遍了半个中国,外加卖主求荣之后,吴三桂终于得到了一个平西王的称号,还有云南一大块地盘,这样的结果似乎还不赖。他的儿子吴应熊甚至还娶了建宁公主(被扣在京城当人质),此时吴三桂的权力可谓达到了顶点。

但是几年之后,吴三桂不顾儿子的死活,毅然决然地选择了造反,这又是为何呢?其实原因无非就两点:

一是康熙皇帝采取的削藩政策。吴三桂坐镇云南之后,日子过得十分舒服,俨然就是一个土皇帝。他也想学200多年前的明将沐英,让子孙可以世代为王。

但是卧床之榻,岂容他人酣睡,康熙皇帝早就看穿了吴三桂的心思,在吴三桂杀死永历帝之后,康熙皇帝就开始裁撤吴三桂的势力。

雪上加霜的是,当时还发生了一件让吴三桂猝不及防的事情。三藩中的尚可喜、耿精忠都上书康熙,请求撤去自己的藩号,以求自保。

在这种情况下,吴三桂自然显得十分孤立,于是他也效仿两位上书请求撤藩,想试探一下康熙。但是这样一个好机会,康熙又怎会放过?立即就通过了吴三桂撤藩的请求。

这可就大大出乎了吴三桂的意料,他本想通过假意撤藩保住自己藩王的地位,向清朝要一个铁饭碗,谁知现在连饭碗都被打烂了,吴三桂真的不能忍。

退一万步说,哪怕吴三桂真的忍了,他手下的人也不会答应,毕竟这是动了整个集团的利益,吴三桂实在骑虎难下,不得不反。

第二个原因就是为自己洗白。当初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又残忍地镇压汉人,甚至还杀死了南明的皇帝,这些污点怕是一辈子都洗不掉了。

当时清朝的统治尚不稳固,吴三桂想趁机造反,一来是为了洗白自己汉奸的身份,只要最后能够够成功,自己之前的行为都可以被理解为“曲线救国”;二来,如果造反成功,自己也可以过一把皇帝瘾。

于是乎,已过花甲之年的吴三桂揭竿而起。一时间,各地的大明旧臣纷纷响应,大有成功的势头。

但可惜的是,吴三桂的战略严重失误,各个势力之间又离心离德,叛乱很快就被平定了,吴三桂只能永远带着汉奸的身份,遗憾地死去。


逍遥侃历史


吴三桂戎马一生,年过古稀时日无多,当然晚年想安安心心在云南养老,这么大的封国、荣华富贵流传给子孙后代,岂不美哉?

事实却是平西王吴三桂很大程度上是被逼反的,这点可以从吴三桂造反后提出“裂土封王”的请求可以看出,志不在天下,明知以云南一隅加上其他二藩的军事力量联合都难以撬动清朝统治。

康熙乃是千古帝王,容不得任何干涉君主和中央权力的人物存在,鳌拜就是前车之鉴。

为实现三藩并撤,康熙喊着”削亦反不削亦反,早削早反“的口号,事实上这句话只是康熙一人单方面的说法而已,并无证据,如此活活把吴三桂逼反。

一旦撤藩,吴三桂手下数万大军,本来拿着朝廷的铁工资,旱涝保收,撤藩之后,多半只能做浪人了,只好反TM了,吴三桂不反,部下也要造反。

一、吴三桂心里苦,不想反也得反

康熙提出的削藩安置政策非常敷衍,就相当于无补偿的强拆,安置也只安置吴家人,这不是笑话,吴三桂要是能答应,他下面几万部众也不答应啊,不反,还能怎么办?

另外对于直属吴三桂的部将官员们,拥有实权的显贵将成为边缘人,部分曾经有反清历史的人甚至有被清算的风险。

人家三藩多次血战为大清贡献战功,得到地盘后辛苦经营,励精图治,现在朝廷说削就削谁受得了?

吴三桂要是真想反早反了,早就在清军入关天下大乱后混水摸鱼反了,反而要等满清稳定天下几十年再反,肯定不可能啊。

吴三桂的人生目标也就是当个明朝的沐英,世代镇守云南,特权不大不小,地位不高不低,最重要的是能世袭罔替,山高皇帝远,如何不欢乐。----吴三桂的心胸志气,也就这点了!

但是,康熙不可能把吴三桂当成沐英,他吴三桂又不是自己干儿子,肯定不放心。不过就吴三桂的战功而言,那肯定是远超过沐英。

如果说康熙能够给予吴三桂所辖4镇10营53佐领三万余人编制的部队同满洲八旗铁杆庄稼待遇,吴三桂哪造的了反,造反最重要的是收买人心,人心离散怎么反?还没开打人头就送到北京了。

吴三桂就算成功造反手下人也会离心离德,利益才是硬道理,真正能过好日子,谁还会冒着被砍头灭族的风险揭竿而起?

二、清朝强行削藩的实质

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康熙当政时三藩问题显得格外突出,首先三藩所属的地方财政税收,中央肯定是拿不到一分钱,甚至每年三藩要倒吸中央财政。

据《清史稿》记载,顺治17年,仅云南一省,俸饷之初就达九百余万两,几乎占到了当年财政总收入的40%。

十七年,户部疏言云南俸饷岁九百馀万,议檄满洲兵还京,裁绿旗兵五之二。三桂谓边疆不宁,不宜减兵力。是时三桂已阴有异志,其藩下副都统杨珅说以先除由榔绝人望。

光吴三桂专制两省,每年军费超过两千万两,而当时中央财政总收入打顶三千万两。以致朝廷拿出全部的财政收入,尚不足以维持吴三桂一藩开支,还需要严令江南诸省为其协饷。

其实三藩已经隐有割据态势,私自征收关税,抢占矿场,垄断贸易,放纵部下杀人越货,赚取黑钱等等,可谓恶贯满盈。云贵诸省,搅的鸡犬不宁,各地官员百姓,怨声载道。

地方与中央的矛盾日益增长,加上一贯满汉间的猜忌不信任,终于在康熙亲政后无法容忍直接强行削藩。


谱写历史长歌


吴三桂如果造反一直有反心,应该在经营云南和贵州的时候,积蓄力量。清动手消藩,吴三桂就独立,把云南和贵州做为根据地,以国家政策抚育地方人民,修备坚强的防御工式。从缅甸通外国,买来外国火器装备。

做好这点,清如派兵来攻,可以把他们打回去。

下一步,举大旗招贤纳士,中国不缺象诸葛亮那种读书的村夫,学富一身,也想找个能试自己学问的地方。吴三桂的才能并不大,但是用上了这些顶级谋事或军事家,那就不一定,事在人为。只要清朝攻不进,下一步,吴三桂就进攻湖南或广西。同样,台湾的郑经在福建浙江沿海也有势力,加上那几个王,清朝的压力也不小。

事实证明,吴三桂造反之初,一路也是这么进攻,康熙差点乱了阵脚。但是等康熙缓过来后,有谋之士,让康熙派兵将反王各个击破。而这个时候,吴三桂是急于称帝。等到清朝主力专对付他时,他只有败的份,说明了吴三桂本人和手下里,真的没有什么大才能。

我们看,刘邦这个人,打仗没有什么军事水平,跟项羽也不同一个档次,但是他会用人,手下韩信,张良,萧何,陈平,都是奇才,更有十几个特别历害的武将。

自己没有谋,光有志气不行,刘备听说得孔明能得天下,三顾茅庐。

朱升劝朱元璋,高筑城,广积粮,缓称王。目的就是称王,成出头鸟,众人打。高筑城,是坚固根据地,防止别人攻。广积粮,是军备所需,朱元璋占领的应天,当时周边农田好多被元军用做马场,这也为朱元璋积养了好多战马。

吴三桂不懂历史,没有请好的谋士,没有搞好根据地,又急急称帝,他不败才怪。


黎家第一汤


我是鹏正!我来回答!我是喜欢军事和历史的小学弟鹏正!

(影视剧中的吴三桂)

吴三桂为什么要造反,说白了就是形式所逼,不得已。是被康熙逼反的。

康熙皇帝一直想要撤藩,吴三桂的势力太过庞大,严重危害了清帝国的统治,而吴三桂更是土皇帝,在西南他说了算,根本不听康熙帝的,导致清廷和吴三桂矛盾越来越大。

按当时的年龄计算,吴三桂虽然马上就要入土了,但是也在时刻的威胁着国家安全,而且吴三桂的儿子以及亲信将来也会反清,只是静待时机而已,而此时的康熙皇帝年轻气盛,想要创造一番功业,觉得等他反,还不如主动出击为妙,所以说白了就是把吴三桂逼反的,首先,西南各地都是吴三桂说了算,当时的赋税和军队、粮食都归吴三桂,而北京方面仅从这一点就必须要铲除吴三桂,所以吴三桂必反。

(影视剧中的吴三桂)

吴三桂曾经为了更大的利益出卖明朝,而获得了清朝的巨大利益,随着清廷平定天下,开始找后账,康熙皇帝自然把目光放到了吴三桂身上,吴三桂为了保住现在仅有的利益而反清。如果吴三桂不反,自己就会成为阶下囚,家里自然也会被抄家,没有好结果。所以,吴三桂认为,想要单车变摩托,赌一赌,可惜,天意不在吴三桂这。而且吴三桂这种人,吃里扒外、毫无底线可言的人注定失败。背叛明朝,后来却又厚着脸皮说什么:“反清复明”根本就是不忠不孝之徒。

(吴三桂反清 彩图)


鹏正


吴三桂造清朝的反,既有偶然的因素也有必然的因素。

吴三桂原本是山海关守将首领,是关宁军事集团的利益代表人物,随后在大顺军与满清之间选择了出价更高的满清政府,最后在一片石之战中,辫子军正式入关,从此开始了蛇吞象般的征服天下历程。

因为当时满清全族男女老少加起来也就二十万人,所以凡事都以汉军冲杀在前,而当时满清的战争动员制度确实优于明朝的文官配给制度,所以汉军打清兵不行,但是回过手来打自己人突然就厉害起来了,以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孔有德等四人立功最大,被封为王爵,其中以平西王爷吴三桂的封地最大,而吴三桂对满清的回报是亲手处死南明末代天子永历皇帝朱由榔。

可惜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朝也慢慢坐稳了江山,到了康熙时期,三藩、漕运和河务就是少年天子面前的三座大山,而首当其冲的就是要撤除三藩。

其实这也难怪,毕竟自古有云“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清朝已经顺而治之了十八年,也到了鸟尽弓藏的时候了。

于是康熙先了下诏,命令平西王吴三桂等三藩人马进京养老,可是因为满清政府先前出尔反尔的事情干得太多,比如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降清后来就算账被杀,吴三桂哪里敢去北京城送死,伸头一刀缩头也是一刀,于是吴三桂干脆扯旗造反。

康熙十二年,吴三桂杀满清政府在云南的最高官员云南巡抚朱国治,正式宣告造反,吴三桂自任“天下兴招讨兵马大元帅”,并且不知道从哪里找来个人假扮明朝宗室后裔,随后联络各地有心反清的汉人如台湾郑家等势力,初期战局顺利,一直打到湖南长江沿线。

随后吴三桂目光短浅的毛病就露了出来,被康熙抓住机会,在湖南阻击吴三桂的大军,并且分化拉拢其他势力。

康熙十七年,见势不妙的吴三桂为了激励军心,在衡州登基称帝,立国号为周,并大封诸将,可惜收效甚微,最后在康熙二十年清军攻破昆明,当时吴三桂早已死去,其孙吴世璠自杀。

成功平定三藩是康熙的武功之一,康熙的战绩可比十全老人的武功扎实多了,而三藩的彻底平定也标志着清王朝的统治进入了相对稳定的时期。


飞凡看历史


如果吴三桂只做一个无权的闲王,他又怕自己面临兔死狗烹的结局。所以他就想拥兵自重,独立一方。但问题不在于吴三桂的王爵,而在于他手下几十万兵马。因为这几十万兵马,吴三桂所以有恃无恐,几成尾大不掉,西南成为清廷之外的独立王国,为祸一方。直接威胁到了清廷的大局。这是任何一个政府都无法容忍的。因此,清廷必然要撤藩,撤藩必然危机吴三桂等三藩的根本利益。吴三桂造反就不足为怪了。加之,经过长期战乱,人心思安,吴三桂反复无常,不得人心,所以,最终兵败自决。


东说西读


第一他不可能世袭平西王,清朝没有那么大方。即使是世袭罔替的没有权利的平西王,也不能跟现在掌握西南几省的人事权,财权的事实割据势力相比。第二吴三桂是代表一个集团利益的总代表,整个利益集团也不允许他放弃权利。第三吴三桂当时有问鼎中原的实力,完全可以放手一搏,如果他当时不是有些保守,而是放手一搏,成功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起码有五成把握!如果有五成把握,就能获得泼天富贵,吴三桂的谋反就是历史的必然了!


衡威159513


这个问题本来就不成立。因为清廷已经明确告诉他吴三桂要削藩了,除去他平西王的头衔要他回辽东养老。


缅北支教哥


因为朝廷要削藩,为了维护既得利益,被逼造反。

就算没有削藩一事,也会有其他借口,来削减这些藩王实力。

历代都是如此,地方实力强对中央是一个大威胁。朝廷总会想方设法打压,打压的好“康乾盛世”,打压不好“靖难之役”,“潘镇割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