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将军,被领导高估且重用,最后导致了什么样的结果?

不才讲史


要说被领导高估的将军一定得说到李广利同志。李广利能力没有多少,但是李广利的命好。李广利的兄弟李延年和妹妹李夫人非常受宠于汉武帝。尤其是李夫人堪称是汉武帝最喜欢的女人,一个让汉武帝魂牵梦绕的女人。汉武帝爱屋及乌,爱李夫人自然就爱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因此非常得汉武帝的喜爱。



卫青和霍去病去世之后,汉武帝打击匈奴的心并没有减弱。汉朝当时可以独当一面的武将已经不多,汉武帝却认为李广利能成为另一个卫青,一个可堪大任的外戚。其实李广利就是一个草包,一个在军事上没有多少才能的草包。但是汉武帝却不认为李广利是个草包。汉武帝为了让李广利立下军功,把李广利推到了汉军主帅的位置。

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封李广利为贰师将军,让李广利率领几万兵马攻打大宛国。大宛国对于汉朝来说就是一个弹丸小国。李广利的兵马占据绝对优势,可是李广利带着好几万人硬是没有打下大宛国。李广利还没有打到大宛国,对付周边更小国的时候就损失惨重。当李广利大军打到大宛国的时候,所带的兵马就仅剩下几千人。李广利率领剩下的军队攻打大宛的郁成城,打了很长时间硬是没有打下来。李广利连一座小城都打不下,更不用说攻打大宛城。李广利率领几万人出发,最后回来的人也就是不到两成。李广利眼看攻打无望便想撤军。汉武帝对李广利的撤军请求非常不满,下令玉门关守将不得放李广利入关。李广利还真是烂泥扶不上墙。如果霍去病率领这么多军队攻打大宛,估计西域各国就要全部亡国了。李广却损失得只剩下几千兵马。



汉武帝虽然对李广利撤军的请求非常不满,但是却没有放弃李广利。第二年汉武帝为李广利调拨了大量援军。李广利所统帅的全部军队人数已经达到了10多万。李广利统帅军队人数几乎等于大宛国的男子数量。卫青和霍去病和匈奴进行漠北决战所率军队数量也不过如此。汉武帝为了保证战争,还派出大量水工、征夫等支援李广利。李广利在如此优势下才艰难地打败了大宛。大宛虽然战败,但是李广利并没有彻底把大宛打趴下,也只是逼得大宛献出了良马。汉武帝前后动用近二十万军队,历时三四年,最终李广利却只给汉武帝带来几十匹良马,三千匹中等马。后来李广利在上官桀和赵弟等人的协助下彻底打败了大宛,李广利得以“威震”西域。只不过李广利“威震”西域的成本实在太高了。



李广利得胜回朝以后,汉武帝非常开心,汉武帝封李广利为海西侯。汉武帝用几万将士的鲜血和生命成功地把李广利捧上侯爵的位置。李广利虽然已经获得了侯爵,但是汉武帝还觉得李广利的功劳还不够,他还要为李广利积累更多的军功。

公元前99年,汉武帝又让李广利率领三万精锐骑兵攻击匈奴,又让李陵率领五千步兵协助李广利。虽然李广利也打死了匈奴近万精兵,但是自身损失远远大于匈奴。李广利能打死匈奴近万精兵的原因在于匈奴把主力部队用于对付李陵。李陵仅用五千步兵硬抗了匈奴十几万骑兵的进攻,还打死了一两万匈奴骑兵。由于李广利主力部队无能,导致李陵全军覆灭。汉武帝却迁怒于李陵。司马迁替李陵说了一句好话,汉武帝认为司马迁污蔑贰师将军李广利,司马迁被判处腐刑。李广利回到长安的时候,所带的军队只剩下三成左右。汉武帝以李广利为主力的这次出征,基本上算以失败而告终。汉武帝再一次高看了李广利。但是汉武帝还是认为李广利可以变成下一个卫青。



公元前97年,汉武帝又命令李广利率领骑兵六万、步兵七万攻击匈奴。为了配合李广利,汉武帝又令路博德率军一万,韩说率军三万,公孙敖率军四万出击匈奴。一次性出兵二十几万,在汉武帝有生之年也没有几次。占据绝对兵力优势的李广利,硬是没有打赢只有十万军队的匈奴军队。李广利二十几万大军的战绩和当年李陵五千步兵的战绩差不多。李广再一次用实际行动证明,汉武帝高看了自己。

即使李广利没有打过一次漂亮的胜仗,汉武帝依然认为他是一个将帅之才。公元前90年,汉武帝又命令李广利率领七万军队抵抗匈奴入侵。此外,汉武帝还命令商丘成率三万余人出西河,重合侯马通率四万骑出酒泉,配合李广利。

李广利虽然能力不行,但是他却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人。李广利出征之前,竟和丞相刘屈氂两个人合起伙来想拥立昌邑王为太子,以求自己的荣华富贵。李广利出征不久,他和刘屈氂的密谋便被汉武帝所知。汉武帝异常愤怒,决定不再信任李广利。汉武帝下令将刘屈氂腰斩示众,将刘屈氂的妻儿也全部斩首,同时下令捉拿李广利的家属。



李广利知道自己的家属被抓之后,如五雷轰顶。不过李广利并没有立即投降匈奴。李广利希望通过军功拯救自己的家人。于是李广利决定孤注一掷,不考虑实际情况,只求和匈奴军队决战。李广利不顾一切的战术,在开始倒是起到了一些效果,很快就开始逐渐失利。此时汉军内部也发生了分裂。长史和决眭都尉煇渠侯商议,策划扣押李广利,防止其继续盲目冒险。李广利觉察之后,将其斩首。匈奴单于觉察到汉军的变化,便亲自率领五万骑兵偷袭李广利,李广利损失惨重。李广利打败之后,自己先乱了阵脚、不知所措。匈奴单于再一次率军偷袭李广利,李广利没有任何警觉,再一次被打败。至此李广利率领的七万汉军全军覆没。李广利兵败之后,投降了匈奴。愤怒的汉武帝杀死了李广利全家。李夫人一家至此被斩尽杀绝。

李广利一次性损失七万大军,堪称汉朝对匈战争史上,最惨重的损失。卫青打了一辈子匈奴,损失的总人数也比上李广利一次损失的士兵。李广利兵败之后,也没有保持自己的节操,李广利无耻地投降了匈奴。匈奴单于对李广利还算不错,将女儿嫁给了他。匈奴单于对李广利恩宠逐渐超过了卫律。后来卫律害死了李广利。据说李广利临死之前诅咒匈奴灭亡,没过多久匈奴便发生了严重的灾害。当然这只是“据说”。



汉武帝提拔了卫青和霍去病,卫霍两人用不朽的功绩回报了汉武帝。他们两人证明了汉武帝的识人之能。汉武帝晚年以后,识人之能明显下降,汉武帝太高估李广利。汉武帝以为李广利会是下一个卫青,现实情况是李广利连卫青的十分之一都没有。如果把李广利换成卫青,估计匈奴早就被打败了。李广利拥有如此军事实力,却始终打不赢匈奴。汉武帝后期的衰败,和李广利的无能有一定关系。汉武帝集全国之力支援李广利的对外战争,李广利却用一次次失败回报汉武帝。李广利投降匈奴之前,又损耗汉朝七万精锐部队和数不清的军用物资。如果汉武帝重点培养的是李陵而不是李广利,我认为李陵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卫青。即使不能成为下一个卫青,也不至于白白消耗大汉的国力。


依稀说史


解放战争初期,陈毅被任命为山东野战军司令员,指挥山东野战军出击外线,但在泗县战役失利,两淮保卫战也失利, 鉴于山野主帅军事指挥的弱项,毛泽东要调徐向前到山野挂帅,徐向前因生病未能成行。后来陈毅的山东野战军和粟裕的华中野战军会合,1946年10月15日,毛泽东明确指出战役指挥由粟裕负责,才有了战绩显赫的华野(三野)。


江山归一统


要说被高估,现在很多果粉口中的抗日名将孙立人,肯定要算一个。

孙立人因为曾经留学美国,所以一直是比较亲美的。回国后先在税警总团,后来被任命为新编三十八师师长,参加中国远征军。远征军第一次出征缅甸失败后,杜聿明不惧艰险,奉命翻越野人山,向国内撤退,历经九死一生。孙立人则在仁安羌之战中,因为奉命为英军解围,随后就成了英军从缅甸向印度撤退的后卫部队,最后跟着英军撤退到了印度英普哈尔。杜聿明部则在得到救援后,也撤到了中印边境地带,后来杜聿明奉命回国,所部新编二十二师则留在印度,和新编三十八师组成了驻印军。

远征军退入印度之后,美国人和英国人协商后,将远征军余部集中到了印度加尔各答北部的兰姆伽,由美国人进行训练。史迪威因为对中国军队的高级将领和军官不信任,从国内征调了三百多名各级军官,准备彻底改造驻印军部队,营长以上的职务全部由美国军官担任。只是在驻印军各级军官和将领的坚决反对下,史迪威才被迫放弃了这个计划。之后,史迪威又致电军委会,罗列了远征军第一路军总指挥罗卓英的十大罪状,迫使军委会将罗卓英撤职,但军委会同时成立了新编第一军,原计划任命邱清泉为军长,因为邱清泉性格火爆,怕他和美国人和做不好,于是改由郑洞国担任。

在史迪威和国军统帅部的斗争中,孙立人基本上都是站在史迪威一边的,表现十分亲美。因为美国人对中国人态度非常恶劣,经常颐指气使,所以驻印军将士大多数对美国人非常反感,以至于有人说,我们还没有亡国,但我们却成了美国人的奴隶。因此,驻印军的高级军官经常和美军发生冲突。驻印军各级部队都驻有美国军官作为联络官,但在训练的时候,经常由联络官直接调动部队,而不通知国军各级主官。在训练中,中国士兵也不太配合美军,如果没有中国军官在现场指挥,秩序往往非常混乱,后来美军不得不让中国军官也参与训练。

因为孙立人表现比较亲美,所以在接收美械装备的时候,在史迪威的主导下,给新编三十八师的装备就要比廖耀湘任师长的新编二十二师好。后来,国军统帅部为了接收美械装备,又从国内抽调了三个师,也就是新编三十师,十四师和五十师,这样,驻印军就有了五个师。装备训练完成后,驻印军的这五个师又被改编为两个军,也就是新编第一军和新编第六军,孙立人任新一军军长,廖耀湘任新六军军长,但在一开始,因为只有五个师,所以新一军下辖三个师,而廖耀湘的新六军只有两个师。按照国军当时的编制,就等于新一军是甲种军,而新六军只相当于乙种军的编制。

因此,孙立人与廖耀湘之间一直存在矛盾,并且,孙立人和杜聿明之间也存在矛盾。解放战争之初,新一军和新六军都被调往东北参战。中间因为杜聿明生病修养了一段时间,推荐郑洞国担任东北保安司令部副总司令,代理他的职务。但无论杜聿明还是郑洞国,都更加倾向于新六军,而对新一军不太感冒。一开始,大战在即,孙立人受邀到英国受勋,这是经过军委会批准的,但之后他没有经军委会批准,就擅自跑到美国去了,经过军委会连电催促,他才姗姗而回。他一回到东北战场,就开始又和新六军廖耀湘竞争,争装备,争功劳,闹得不可开交。以至于杜聿明病愈返回战场时,郑洞国对杜聿明抱怨说,孙立人回来后,新一军反而不如他不在的时候好指挥了。

四平之战中,新一军、新六军和七十一军并肩作战,新一军装备更好,是主攻部队,但新六军的迂回攻击也对四平之战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四平之战结束后,解放军放开大路,占领两厢,直接向北满和南满撤退,杜聿明指挥国军相关部队向长春追击,新一军在中路沿中长路北进,新六军和七十一军分居左右两侧。追击开始后,新六军和七十一军进展顺利,而新一军却在孙立人的指挥下,按兵不动。为此,杜聿明和孙立人大吵一架,但孙立人就是不肯受命北进。杜聿明事后才知道,这是因为孙立人认为,四平之战是新一军主攻,可是攻占当时的东北中心城市长春这样的任务,杜聿明却交给了新六军廖耀湘,所以孙立人认为杜聿明指挥不公平,才不肯配合。

也是因为孙立人故意保存实力,不服从指挥,在救援滇军六十军下辖的一八四师潘朔端部时,杜聿明见军情紧急,知道自己指挥不动,于是通过在东北的蒋来指挥,孙立人仍然不服从指挥,磨磨蹭蹭,坐视一八四师在解放军的围攻之下苦战了几天,最后见救援无望,干脆在海城宣布起义。之后不久,孙立人就被调离东北战场,从此赋闲,再未返回前线,指挥过部队作战。到台湾后,因为美蒋矛盾,美国一度策划像韩国一样发动军事政变,扶植一个有一定声望的将领,取代蒋的位置,因为孙立人一贯亲美,从而被视为合适人选。也是因此,孙立人被蒋长期软禁。其实,如果美国人当时的计划得逞,目的是让台湾脱离中国,孙在这个问题上的立场并不明确。

也就是说,孙立人从抗战时开始崭露头角并成名,从师长一路上升为军长,但最高职务也就是军长,并未担任过更高级的职务。从作战指挥来说,他的表现也并没有比其它国军高级将领突出什么,只是因为他的部队装备了更好的美械装备,所以表现出来的战斗力更强一些,加上他的亲美立场,从而得到美国和英国的赞扬,一时间被吹捧成了国军中的明星将领。其实就能力而言,他和杜聿明完全不在一个层次,甚至不一定比廖耀湘更强,但却因为他亲美的立场,从而得到了一部分果粉的过分吹捧,乃至于被一部分人当成了什么所谓的战神。流言所被,甚至连孙立人杀俘这种一望可知的谣言都能广泛流传。其实就抗日时期的战绩而言,他也不过是师长和军长,怎么可能有太大的功劳?李宗仁、薛岳、汤恩伯、宋希濂、杜聿明、郑洞国这些人往哪里放?


萧武


近代的陈诚。陈诚是蒋介石的同乡,为蒋所重用,称“小委员长”。

陈诚从北伐时期,几乎一仗未胜的团长,到北伐胜利后,成为蒋氏集团的核心人物,爬升之快,世人侧目,皆因蒋的重用。但陈诚却十分无能,甚至象敌方的暗桩。

一、抗战时,泸淞会战初由陈诚指挥,他打打停停,以三个德械师,用时十五天,居然胜不了日军驻上海的四千陆战队,自己却伤亡惨重,至日军增援赶到,失去先机。二、武汉会战,中国军队一百万,南岸总指挥陈诚指挥七十万,北岸李宗仁指挥三十万。但陈诚指挥何无章法,至日军很快突破南岸,占领武汉。而北岸的李宗仁率将士,还在和日军第三、六、十三等甲级精锐师团及大批伪军奋战,阻敌在太湖、黄梅一线,可见陈诚之无能。三、陈诚不战弃宜昌,陈诚任第六战区司令长官,握蒋谪系26万余,其谪系18军五万余人守宜昌,11师驻宜昌城。日军八千余人攻宜昌,陈诚居然令18军弃宜昌而逃。拥五万人握全苏械配苏式150重炮团的18军,对八千日军不战而逃,是不是当暗桩?四、石牌之战,居然令胡琏的18军11师按兵不动,由第五师与日军拼斗,战后又把第五师战功归11师,是什么行为?五、湘西雪峰山之战,陈诚暗令18军让道给战败的日军116师团“转进”,使日116师团大部逃逸,是否汉奸行为?

解放战争就更不用说了,陈诚替蒋介石丢东北败山东,可以说奠定了蒋介石军事上的败局。特别是在山东战场,为了借共军之手消灭桂46军,达到让桂共两败俱伤,自己坐收渔利,至整个山东战局于不顾,让李仙洲集团,全部当了共军的俘虏,是否共军的暗桩?

陈诚,应该是近代最受重用,又最无能的将领!


安平144796971


民国三个半军事家之一的蒋百里!

真实的情况是,蒋百里不仅够不上“三个半之一”,甚至在民国时期所有军事家里,连前二十都排不上。

在很多人的认识里,蒋百里曾以第一名的成绩“夺走”天皇御赐的军刀一柄;近300名日本学员眼睁睁的看着一个中国人,将他们视为荣耀的军刀拿走,真真羞煞人也。

更让日本人尴尬的是,第二名也是中国人——蔡锷。

蔡锷很厉害了吧?当然厉害了!毕业之后回到国内,又是练兵、又是开办军校、又是领导起义,还发动了护国战争和四川战役,一生少有败绩。然而蔡锷只是第二名,排在他前面的是蒋百里。

蔡锷如此厉害,排在他前面的蒋百里岂不是更厉害?

据说,蒋百里同志除了在日本“智夺第一”为国争光,他翻译的《欧洲文艺复兴史》直到现在仍是中央美院的教材!一个陆军军官,将英文著作翻译成汉语,而且沿用了一百多年,这还不够厉害?

顶级海归、精通多种语言,又是当时紧缺的军事人才,各种光环笼罩之下,蒋百里理所当然地成了当时最闪耀的那颗新星。

1906年,蒋百里刚回到中国,就被东三省总督赵尔巽聘为东北新军督练公所总参议。赵尔巽聘请到蒋百里之后,喜不自禁,特意给老北京慈禧佛爷写了一奏折,特意用八个字夸奖蒋百里:

“特异人才,可以大用!”

这八个字,分量可不低啊!

于是,蒋百里从赵尔巽这里跳槽之后,立马被清廷挖走(1910年),成了禁卫军管带。要说蒋百里这战略眼光,也是没谁了!为啥这么说呢,因为第二年就被人通知,禁卫军要充公归袁世凯了。

就这么,蒋百里成了袁世凯手下的一名参谋。

1912年,或许是袁世凯的小庙容不下这一尊大佛,或许是两人的理念不同,蒋百里出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校长。1916年,蒋百里投靠蔡锷,一起反抗“旧主”袁世凯;1917年,蒋百里旋投黎元洪,继续担任参谋一职。

蒋百里的人生走到这里,资历不可谓不老、人脉不可谓不广,说他是全中国最顶级的军事人才之一,应该没有人反对。

中国有句老话,叫“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

1925年,蒋百里出任吴佩孚的总参谋,因为吴佩孚不“听”他的,所以蒋百里离开吴佩孚转而投奔孙传芳。要知道,这俩人可是国民革命军讨伐的重点对象!

不用想也知道,蒋百里再度跳槽。1929年,蒋百里投奔唐生智,一起反蒋——当时已经是全国最大的军阀。谁知,蒋百里投奔唐生智不到半年,就被打的连他母亲都不认识了,蒋百里也被抓了个正着,被捕下狱。

出狱之后,蒋百里也没脸在国内待着了,毕竟他有“克主”之嫌,否则,怎么解释他“投奔谁、谁倒霉”的诅咒呢?

1933年在昔日的敌人——蒋介石的安排下,蒋百里赴日考察。到这里,蒋百里已经换了7个老大,却没有正儿八经地指挥过一场战争。

1935年,蒋百里回国,蒋介石聘他为高级军事顾问。那一年,蒋介石正在西南地区积极清剿,或许是蒋百里的出现吧,蒋介石差点被“四渡赤水”闪了腰。

至此,蒋百里再无参谋建议的机会——站在上帝视角,两年后他就会去世。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蒋百里被人捧倒天上,却没有拿出像样的成绩,恰应了中国那句老话: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事实上,蒋百里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时,拿到天皇御赐军刀一事,亦系杜撰,因为中国学生是单独编班单独考试,而且只有5个中国学生,蒋百里当然是不管怎么考,都稳拿前五。

至于蒋百里的这本《欧洲文艺复兴史》,可以咨询一下美院的同学们……真实答案可能会让诸位失望。

总的来说,蒋百里是民国时期,最被高估和重用的将领之一。得亏是在抗日战争刚刚爆发就去世,否则,真的难以承受“三个半”这一称号。


祗树


民国时期流传着三个半军事家的说法,一种是蒋百里、白崇禧、刘伯承、刘斐;另一种说法是蒋百里、白崇禧、刘伯承、杨杰。

这两个版本中真正带兵打仗的只有白崇禧、刘伯承两人,其他的则属于军事理论家或者说是参谋型的军事家。


天皇陛下挽留的传说

这个传说跟早期的士官三杰有着相似的情节,究竟真相如何,无从考证。不过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杨杰的军事理论成绩确实较为优异。

不过杨杰也并非没有实战经验,由于得到程潜的赏识,在北伐早期曾经担任第六军总参议,自北伐后期担任第六军第17师师长。

中原战场提出中央突破

在中原大战的第一阶段后期,西北军在陇海线和平汉线取得胜利,蒋军退至豫南和鲁西南一线;晋军渡过黄河,战领济南,韩复榘孤军难支,形势不利于蒋军。

为了扭转颓势时,任陆海军总参谋长的杨杰制定了一个在陇海线实施中央突破的计划,结果由于计划死板和对地形的缺乏实际考察而遭到挫败。

西北军由于有战壕的掩护没有遭到太大伤亡,而晋军利用火炮优势对中央军进行了大量的杀伤,战局形成僵持局面。


相较于战略上的高明,杨杰短于实战缺少实地考察的机会。实际上,他也没法儿实地考察调研,除非他在军队中长期任职。

在电影《血战万源》中,有一个"半仙儿"刘从云,打仗全靠扶乩算卦,结果军队进军路线与实际要求南辕北辙,导致各部步调未能协同一致而失败。

杨杰算是民国兵家的一个特点:长于谋划,而短于战阵,有宏观视野而缺乏基层经验,这正是古代谋士的形象,算是用错了地方。


金锣山读史


靠脸吃饭的国军将领,曾经4次逃跑躲过死刑,最后103岁善终

近代的国民党军队中,发生过很多狗血剧情,最有趣的莫过于靠脸吃饭的白马将军孙元良。

这样的相貌确实讨喜

国军的委员长总司令常凯申将军,是曾文正老先生的拥趸,每天拿着一本《冰鉴》学相面之术,结果只学了一个皮毛。最看走眼的便是人高马大仪表堂堂的孙元良。

据徐向前元帅回忆,常校长在黄埔最喜欢搞一些单独谈话的“鬼把戏”。黄埔一期几百学员,他都挨个接见,然后嘘寒问暖收买人心。不少黄埔一期毕业生就因为校长的一席话,肝脑涂地愿为前驱。当时徐帅在老蒋面前,本身相貌上帅得不明显,又不太爱说话,连一点深刻印象都没有。反倒是相貌堂堂的孙元良,一亮出名字,还是“党国元良”,一下子就把老蒋吸引,认为这是黄埔学员中不可多得的将才。

徐帅确实帅得不明显

事实却是,这个相貌堂堂的孙元良,日后的经常性爱好是丢下部队逃跑,而徐向前几年时间成为红四方面军统帅,让老常头痛不已,悬赏20万大洋要他人头。老常是捶胸顿足,后悔不已。

说回孙元良,第一次逃跑是南昌之战中孙元良团不战而逃,第一军第一师全军覆没。当时孙元良是第一师第一团团长,没有收到命令直接就跑了。当时常凯申发表公开讲话,痛斥师长王俊带兵无方,下令枪决孙元良。

黄埔三杰的蒋先云,也是帅的一批

然而,孙元良却在蒋先云的事前通知下逃跑了。蒋先云当时是老蒋的秘书,黄埔一期同学真讲义气。孙元良跑到武汉,找了邓演达,邓演达不理他,直接就到日本去了。常队长得知,亲自寄去了3000大洋学费,让他好好学习,将来回国报效党国。

孙元良长得那么帅,黄埔校草啊!校长怎么会忍心杀了你?

暑假时闹得沸沸扬扬却被停播的电影《八百》,主创人员居然专门采访孙元良的幼子秦汉,还给孙元良挂上了抗日名将的称号,这样的片子要是不禁了,实在是对不住孙元良的逃跑功夫。话说谢晋元的孩子咋没人关心呢?

事实上,孙元良自己撤退,让524团副团长谢晋元带着400官兵守一个大楼作为最后的“表演”真的挺不厚道的。孙元良从淞沪战场上撤退,带着卫士与部队失散,到了苏州才恢复了参谋部,收拢残军。

淞沪会战,大家都是大溃退,这锅该常队长背着,所以没有人追究孙元良逃跑的问题。

南京保卫战,孙元良又跑了。不管当时36师师长宋希濂的回忆录,或者是88师葛天的回忆录,又或者是任何一个严肃史书,都确凿无疑只认孙元良的逃跑行为。

带着红帽子还能提拔,宋希濂真帅

孙元良是脱离军队逃走的,不管是混在难民中,还是躲在妓院里,反正没有和士兵在一起。这一点,确凿无疑就是逃兵了。可是南京大屠杀过后,孙元良逃到武汉,为了免除死罪,用之前搜刮到的钱搜买很多人,编造了自己在栖霞山打游击的故事。于是,常校长再次犯了恻隐之心,饶了孙元良。

当时作为孙元良的部下,旅长廖龄奇以88师全体官兵名义请愿要求枪毙孙元良。却没想到,廖龄奇却在第二次长沙会战中被常队长以“临阵脱逃”而枪毙。后来,老常马上后悔,给他平反并且抚恤妻儿。

孙元良也不是只靠脸吃饭,偶尔也靠运气。豫湘桂战役中,孙元良奉命驻守贵州独山,日军在桂柳会战后一路追击,到了独山已经是强弩之末,在独山劫掠一空后扬长而去。孙元良一枪没放居然就收复了独山县,获得了青天白日勋章,跻身于抗日名将之列。

长得帅真的很有用。遇上个痴迷相面的领导,只要不是死罪全是大功!

淮海战役中,孙元良跟着大部队一出徐州城就打算逃跑。当杜聿明等人商定突围计划后,孙元良第一时间切断通讯,一路逃跑,第一时间脱离战场。只是跟着孙元良的两个军六七万人,一夜之间化为乌有。

按理说,孙元良抗命突围是死罪,逃回去怎么也会受到军事法庭审判。可是,常队长连个样子都不想做一下,转眼就让孙元良去四川重建军队,还当兵团司令。

孙元良晚年,为了给自己洗地写了《亿万光年的一瞬》,把光年当作时间单位来说,真实贻笑大方。不过,颜值高就是有好处,大家只记得他的一张帅脸了,至于临阵脱逃祸国殃民,实在是不值一提。


历史知事


历史上被领导高估并重用的将军很多,最后导致的结果是为因才不能及而付出代价!

1、关羽

关羽是忠义的代名词,被后人尊奉为“武圣”,民间“关公”的美名代代流传,关帝庙比比皆是,可见百姓奉之神灵。《三国演义》中,更是给关羽描述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典故: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等等。关羽有那么厉害吗,答案是:被小说《三国演义》夸大了。在另一部著作《三国志》里,关羽一生多是胜少败多的战绩,败投曹操,败麦城、败荆州、败徐州等等真实的再现了关羽的才能。水淹齐军是《三国演义》中关羽指挥的最出名的一场战役,可没过多久就被吕蒙打败,夺走了荆州,大书特书了。其实在《三国志》中压根就没有关羽决堤水攻的记载,水淹七军恰巧是关羽赶到决堤的时候碰巧了。



结果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十一月,孙权西征关羽,任命吕蒙为前部,派陆逊攻占夷陵、秭归(今湖北秭归),切断关羽入川退路。是年十二月,关羽率少数骑兵从麦城突围,西逃璋乡(当阳县东北),其部下皆降于孙权。孙权又派朱然、潘璋截断了他的退路。关羽父子最终在临沮为潘璋部将马忠擒获,斩首。

2、李广

李广的名声在历史上是如雷贯耳,很大的功劳是因为司马迁。《史记》作者司马迁是李广的好朋友,他不仅在《史记》里夸赞李广,还专门为他量身定制了单传《李将军列传》。在列传里,司马迁用感人至深的语言,生动地描绘,把一个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大将形象深深地刻画出来,挥之不去。

李广武艺高强,擅长骑射,和士兵同甘共苦,但是他带出来的军队:自由散漫,缺少纪律。战绩是,败多胜少,一生都没达到封侯的标准。李广久经沙场,亲身经历了汉朝和匈奴战争中最重要的三次战役,但因长期以来一直其不专心于带兵打仗,而主要专心于自己单枪匹马冲杀,所以他的部队看似凶悍,实则溃不成军,即是李广本人才气无双,但因不知兵团作战,一直以来败仗具多。



结果

在汉朝四路齐出进攻匈奴的时候,自己手下的军队几乎全军覆没,自己也被敌人俘虏,最后经过搏斗才逃回了汉朝。

以上两人虽然传的有点儿神话了,但也掩盖不了他们的才华和光芒,他们的事迹代代相传。


王者说史


说一个近代的吧,那就是所谓的天子门生胡宗南了。

胡宗南本人也算是正儿八经的黄埔出身,如果说他是一点军事都不懂,那确实有点贬低他了;但是要说他能够统帅几十万士兵驰骋在疆场,那也是抬举他了。黄埔的各期中不乏名将辈出,世人多有评价。但是对于胡棕南的评价就是:他也就是个排长,却当了将军。

排长的指挥方式与军团级别的指挥方式是完全不同的。一个是在战斗级别中完成单次的战斗任务,一个需在战役乃至战争中通盘考虑。说到底就是视野和格局的不同。如果说白崇禧,李宗仁等人能够从战役的角度去看待和考虑问题,那么胡宗南确实只能做一个排长。

但是历史就是如此的可笑,一个只能做排长的材料的人,却当上战区司令。不过他的战绩确实难以让人看得上眼。解放战争 时期被解放军在陕北牵着鼻子走,最后得到了一座空城延安,但是兵马却损失不少,得地失人,最后啥也没有。

在解放战争后期,将本来指望他能够扼守西南,也许还具有一丝的胜算,但是这位天子门生的军队简直就是一触即溃,随后本人又临阵脱逃,成为历史的笑柄。


嘉佳小博士


1949年1月20日,在南京上海杭州警备总司令汤恩伯的就职仪式上,蒋介石亲自为其“站台”,并发表训话说“我们一定要听汤司令指挥,以扭转局势!”

第二天,蒋介石就宣布“下野”,离开南京回到了奉化溪口老家。在下野之前把汤恩伯抬到负责长江江防的重要位置上,既算蒋送给汤的最后一份“厚礼”,也算是留给代总统李宗仁的一份特殊的“见面礼”了。

汤恩伯为总司令的警备总司令部,下辖有21个军、75个师,总计兵力为50万左右。仅从兵力这一点就可以看出,这个所谓国民党所能拼凑的最豪华阵容,75个师总计才不到50万兵力,除去各军直属部队,或许每个师只有五千人左右了,说是残阵一点也不为过。

李宗仁却认为,“蒋先生最不可恕的干预,就是破坏了政府的江防计划”:此次守江,虽属迫不得已的下策,但国军终究有强大的空军和几十上百艘军舰在手,若善加利用,守住江防也许并非完全不可实现之事。

为什么是汤恩伯?

实际上,1947年的孟良崮战役失利后,作为第一兵团司令的汤恩伯过了半个月才敢去面见蒋介石。刚一进办公室,蒋介石就让汤恩伯跪下,当着顾祝同等几位高级将领的面扇了一个耳光,然后又举起手杖打的汤恩伯满头是血。

汤恩伯到上海找到恩师陈仪哭诉,说自己效犬马之劳一生,为一场失败却受此奇耻大辱,干脆及一死了之算了。陈仪劝慰说军人胜败乃是常事,只要过了这道坎,大好前途还等着你呢。不久,在陈仪及汤恩伯的多方运作下,汤恩伯官复原职不说,还开始代理陆军总司令一职。

陈仪

1948年8月,汤恩伯就任衢州绥靖公署主任,并在几个月后出任京沪警备总司令,完美避开了徐蚌会战,也避免了再一次的个人失败。

蒋介石考虑负责长江江防的人选时,有两个标准:一是必须对自己绝对忠诚,如果这个人再与自己下野后就会接棒的副总统李宗仁有私人恩怨,那就更好了,不会被李宗仁拉走;二是军事上也要有一定能力,刚刚在大决战中成为败军之将的人就不考虑了;而汤恩伯则完全符合这两个标准,所以他被蒋选中了。

汤恩伯怎么干?

1949年1月25日,蒋介石在溪口召见国防部长何应钦、参谋总长顾祝同及京沪杭警备总司令汤恩伯等人,向他们安排了自己的江防计划。该计划核心就是,以长江防线为外围,以南京、上海、杭州三角区域为重点,以淞沪为核心。其实意思就是视情况放弃南京,收缩主要兵力到上海。

这份机密计划,除了以上与会者,甚至连代总统李宗仁及负责防御江西湖口到湖北宜昌长江防线的白崇禧都不知道。所以,在李宗仁主持召开的江防会议上,就出现了十分诡异场面。

当时,李宗仁召集国防部、参谋总部、江防总司令部等开会,由国防部作战厅厅长蔡文治讲解江防方案。该方案重点是重点防守南京至江阴长江段,江阴以下因江面开阔不易渡过而不必设置重兵。

但汤恩伯坚决反对该方案,他主张江防军应该重点防御江阴以下,以上海为支撑,核心就是不守长江而守上海。见与会其他人不服,汤恩伯直接放了大招说,反正我不管,总裁怎么安排我就怎么干。后来,汤司令果真把精锐的30万部队调到上海周边了。

其实,蒋介石之所以让汤恩伯重点防御上海,主要是为争取时间要把集中在上海的大量黄金、银元、美金等运往台湾,他压根就没幻想能守住长江防线。他甚至对汤恩伯说,只要你们能在上海打六个月,就算完成任务了。。。

最后,国民党号称“固若金汤”的长江防线全线崩溃了,李宗仁也离开南京飞往桂林。但蒋介石念念不忘的在上海的巨额财富,还是在海军总司令桂永清的执行下几乎全部船运到了台湾。

后果是什么?

国民党的长江防线崩溃后,经历了上海战役的失败的汤恩伯被任命为东南军政长官公署厦门分署主任,仍然是屡战屡败,最后只好灰溜溜地逃离了大陆。

也许最让失去大陆的蒋介石最为欣慰的是,大批的黄金白银还算完整完好地转移到了台湾,可能这也是他制订所谓江防计划的终极目的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