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有多少天王,他們是怎麼排位的,他們又是依照什麼來指揮戰鬥的?

海火天空


太平天國的王壓根就數不過來,初步統計就有2700多個,我替你數了你也會看花眼的。在蘇錫常一帶,走到哪兒都能看到一兩座太平天國昔日的王府。<strong>

不過太平天國剛創業那會兒只有五個王。

分別是天王洪秀全,這是他們的老大。東王楊秀清,這是他們戰術指揮上的老大。西王蕭朝貴,憑藉天兄下凡,成為跟東王分庭抗禮的重量級人物。此外還有南王馮雲山、北王韋昌輝、翼王石達開。這五個人是太平天國創業時期的核心力量,從始至終伴隨著太平天國的大起大落。只有這五個王的時候,太平天國的日子是比較好過的,畢竟掌權的人少,即使有紛爭,也是這五個人內部可以解決的。

後期太平天國完全變了樣子,封王就跟吃飯一樣,是每天必須要做的工作。

股東當中,位居這五位王之下的,還有天官丞相秦日綱,春官丞相胡以晃。這兩個人在起義軍打下永安城後,封為燕王和豫王。這樣一共就有七個王了,除了洪秀全和蕭朝貴,大家本來都是歸楊秀清管理。可是正是這樣的安排,將楊秀清推入了深淵。

楊秀清的權力實在是太大了,而且他太聰明,能力又強,這引起了其他幾個王,尤其是洪秀全的猜忌。

楊秀清甚至以天父下凡的荒謬行為,對太平天國實行操控。那老大洪秀全肯定不答應啊,他利用韋昌輝對楊秀清的不滿,從而策動韋昌輝殺光了楊秀清全家和部下,發起了震動天下的天京事變。不幸的是無辜的翼王石達開,他全家也未能倖免於難。翼王石達開一怒之下帶著十萬大軍離開了天京,這對太平天國的影響實在是太深厚了。<strong>

為了加強自己控制太平天國的能力,洪秀全開始啟用家裡人封王主政。

他冊封自己的哥哥洪仁發、洪仁達封為為安、福王,取代了東王楊秀清和北王韋昌輝。隨後感覺這倆哥哥好像不太有能力,便找來了自己同族的兄弟洪仁玕為幹王,總理全部朝政。洪仁玕是去香港學習的人,對西方資本主義那一套了得非常深,所以開始了自己的改革政策,可惜沒怎麼開始太平天國就下架了。

老一輩的太平天國將領們都故去了,下一代人掌權以後,這封王的事情就開始井噴式地爆發了。

陳玉成和李秀成,這兩個小夥子都是後起之秀,在太平軍中佔有重要地位,所以洪秀全也比較重用他們。可是他們不斷保舉自己的手下擔任高官,這讓洪秀全有些擔心。索性就給他們重視的幾個手下都封了王。陳玉成這邊有五個人被封王:陳得才是扶王,藍成春是祜王,賴文光是遵王,陳仕榮是導王,梁成富是啟王。李秀成這邊也有兩人被封為王:李世賢是侍王、陳坤書是護王。

這都是稍微有點名氣的王,後來陳玉成打了敗仗被抓了,李秀成這邊一家獨大了。洪秀全又犯起了嘀咕,索性就開始亂封王了。一口氣封了李秀成手下十多個人為王,大家都是王,誰能管理誰呢?李秀成這邊的實力確實被削弱了,但是太平軍的秩序也就混亂了。

總結:後來王爵已經成了買賣的商品,只要誰交出一定的銀兩,洪秀全就會封他為王。這麼一來太平天國一下子出現了2700多個王。大家互相不服氣,各自撈好處,造成了內部管理上的混亂,最終太平天國的軍隊是從內部自己把自己給打垮的。

<strong>


江湖小曉生


太平天國的天王就一個,就是洪秀全。 要說起他們的“王”,說出來嚇死你,有2700個以上,具體數字現在都考證不出來。

前期還比較靠譜,只封了六個王,分別是天王洪秀全、東王楊秀清九千歲、西王蕭朝貴八千歲、南王馮雲山七千歲、北王韋昌輝六千歲、翼王石達開五千歲。



另外封秦日綱為天官丞相,胡以晃為春官丞相。後來這二位也分別被封為燕王和豫王,位在石達開之下。

這幾個王都是1851年9月太平軍攻克廣西永安後,建立各項制度。確定官制時分封的。其中楊秀清和蕭朝貴為一等王,馮雲山和韋昌輝是二等王,石達開是三等王。 除了西王蕭朝貴,其他的王都受東王楊秀清節制。



後期的王就越封越多,名稱也越來越搞笑。後期王中,有能力的幾個著名王爺是幹王洪仁玕、英王陳玉成、忠王李秀成。

其中洪仁玕管理內政,陳、李二王統帥一方。 由於太平天國的王實在太多,無法一一列舉,只能搞錄部分:



請王林鳳祥、求王李開芳、輔王楊輔清、贊王蒙得恩、章王林紹璋、侍王李世賢、勤王林啟榮、順王李春發、補王莫仕睽、戴王黃呈忠、首王範汝增、正王徐廣琛、佐王朱一波、慕王譚紹光、遵王賴文光、勇王羅大綱、納王郜雲官、諸王黃文金、烈王方成宗、寧王張學明、隨王楊柳谷、聽王陳炳文、莊王吉志元、翰王項大英、獎王陶金曾、以王陳金剛、顧王吳汝孝、松王陳得風、慰王朱兆英、扶王陳得才、康王汪海洋、寧王周文康、對王洪春元、襄王劉官芳、奉王谷隆賢、來王陸順德、護王陳坤書、啟王粱成富、導王陳仕榮、孝王胡鼎文、航王唐正財、相王陳潘武、古王藍成春、比王錢桂仁、從王陳得德、康王汪安鈞、保王康容海、歸王鄧光明、會王蔡元隆、諧王譚體元、淮王邱遠才等等。



這些王中,除了少數如林鳳祥、李開芳、李世賢、賴文光等有一定的戰鬥力和功績外,其他大多數都默默無聞,有些甚至手下部隊不過千人。


歷史漫談君


太平天國一個建立在清朝時期的王朝,雖然只有十四年的短暫時間,但是他在中國的歷史上有著抹之不去的影響。


1850年,由洪秀全、楊秀清、蕭朝貴、馮雲山、韋昌輝、石達開等人組成的大規模農民起義在廣西金田村暴發,很快這支農民起義軍便攻下了江寧,也就是現在的江蘇省會南京,並在此定都,建立太平天國!


封王之路

有了自己的國都,接下來起義軍們要做的事就是封王了,首先起義軍的首領洪秀全自封為“天王”,接下來就是封“開國”的骨幹成員楊秀清為“東王”、蕭朝貴為“西王”、馮雲山為“南王”、韋昌輝為“北王”、石達開為“翼王”。在封王之路上,起初有大功勞的人才會封王,但到了後來封王就跟過家家一樣,由廣西出來跟著一起起義的都封了王,親戚封王,捐錢糧的也都封王,以至於到了後來小小的太平天國竟然封了二千七百多個王。


令人可發一笑的是,太平天國封王像過家家,他的一些規定也讓人無語,這些王爺們制定出了《欽定避諱字樣》規定,這些王爺們不能姓王,於是姓王的王爺只好改姓汪或黃。後來在太平天國裡甚至發展到見王就改,例如周朝的“周文王”被他們改成“周文狂”,像這種改寫在當時比比皆是。

就這樣,一個“鬧著玩”似的王朝,在這些整天“鬧著玩”的王爺掌控下,苦苦支撐了十四年,最後由於內部矛盾的激化和大清的圍剿下一個短暫的王朝土崩瓦解!


唐古看今


太平天國最初起兵,永安建制時只有六王,即天王洪秀全,東王楊秀清,西王蕭朝貴,南王馮雲山,北王韋昌輝以及翼王石達開。這幾人中,洪秀全是精神領袖,馮雲山管教務,其餘人負責軍事,楊秀清權力最大。

後來馮雲山、蕭朝貴戰死,佔領南京後,又封秦日綱為燕王,胡以晃為豫王,也是負責打仗的。天津事變後,封洪仁玕為幹王,陳玉成為英王,李秀成為忠王。這些是人們比較熟悉的封王。

此外還封蒙得恩為贊王、李世賢為侍王、楊輔清為輔王、林紹璋為章王,都是掌握重權的封王。到了太平天國後期,更是大肆封王,據說有二千多個封王,還將捻軍首領封王,不可枚舉。


三國逐夢


(讀者諸君如有興趣,請關注下我,以五千年國史為鑑,以三十載經驗為鑑,應對您有所啟迪,可讓君少走彎路,同時可交流寫作。謝謝!)

太平天國最初除了天王洪秀全外,只有東王楊秀清、西王蕭朝貴、南王馮雲山、北王韋昌輝和翼王石達開等五王,在後期竟封了兩千七百多個王,號稱“列王之太平天國”。

進入南京後,又封了秦日綱為燕王、胡以晃為豫王但這兩人不久就被革爵。天京事變後,五王只剩下一王也是翼王石達開(西王、南王在廣西湖南戰場戰死,東王、北王在天京事變中被殺),為制衡並防止石達開“一王獨大”,洪秀全又封本家親信洪仁發為安王、洪仁達為福王予以牽制。最終導致害怕被迫害的石達開不得不率部出走。

為了安撫軍心,洪秀全免去本家親信王爵,宣稱永不封王,但隨後為了提升自己親信地位和籠絡有戰功的將領,又食言恢復了安王、福王爵位,加封本家親信、較為才華的洪仁玕為幹王,且為了鼓勵手下人賣力,封了英王陳玉成、忠王楊秀成、贊王蒙得恩、侍王李世賢、輔王楊輔清、章王林紹璋等六王。通過以上王的爵位名稱,就可知道其實從此時起,太平天國就開始初步出現一些濫封王位的怪象,比如後面三王的名稱是根據其姓名中的一個字找一個同音字或乾脆同字封的,比如侍王李世賢的“世”與“侍”,章王林紹璋的“章”與“璋”,輔王楊輔清的“輔”與“輔”完全同字。

到了太平天國晚期,洪秀全更是不斷封王,在最後三年內竟先後亂封了兩千多個,使太平天國前後總計達到兩千七百多個王,使天京城內出現“列王遍地有”的亂象,最終在較有威信的英王陳玉成被俘就義後,忠王楊秀成一力難支,且輔王楊輔清等人與之爭權,最後竟導致各王各有自己的統轄兵力和勢力範圍,造成政令不通,戰鬥時大家都想各自保全實力,最終造成太平天國的失敗。

太平天國的王雖然多,但也是有地位和名分限制的。比如前期五王中,因為天王是萬歲,排名第一的東王便是九千歲,西王是八千歲,是一等;南王是七千歲,北王是六千歲,是二等;翼王是五千歲,是三等。後來加封的燕王、豫王更是排名在翼王之下,是四等。後期初封的異姓六王中,英王、忠王排位一等,分別負責西部的江西安徽及東部的浙江江蘇戰場,是西部東部戰場的太平天國統帥。

在最後濫封的許多個王(多稱為千歲)中,除了按照各王的實際所任軍中或政務職務大小排序外(如軍中的中軍主將、中軍副將、前軍主將、前軍副將等順序依次排位),洪秀全還分封了列王以及一些小王(即在“王”字頭頂再加“三點”,讀音仍是王,只是寫法不同),其中列王位於一般王之後,小王(即“王”字上有“三點”)則排位最後。不過,即使洪秀全這麼給各王排位排序,但由於一等王太多,起碼也在十人以上,而二等王及列王、小王所屬等級範圍內的王更不少,即使有軍令確定某王為主帥,但也最終導致同一等級內的各王互相忌妒、爭權、保全實力,導致大家各不相屬,兵力分散,加上太平天國後期所招之兵皆為富裕之地江浙一帶的新兵,貪圖安逸、貪生怕死,遠遠不及廣西老兵的吃苦耐勞、不怕犧牲,所以導致太平天國最終失敗。

需要特別說明一下的是,天京失守後,太平天國餘部總兵力仍在百萬人(含部分家眷,因太平天國此時已是軍士與家人一起逃難,其中有戰鬥力的軍士應至少仍有三四十萬人)左右,但為什麼一直沒能組織起對清軍的有效抵抗呢?其原因和南明時期非常相似,就是大家都忙著爭權與保存實力(南明是隆武、永曆等幾個“皇帝”都稱為正統,宣佈別人是叛軍,和曹操手下謀士郭嘉分析的袁紹死去後幾個兒子的心態非常相似,只要沒有外敵來攻,他們就會互相爭位內鬥,只是南明幾個皇帝在外敵來攻時,仍不能以“唇亡齒寒”為殷鑑,多數都是作壁上觀,甚至如臺灣鄭氏政權之流,還派兵進攻福建沿海,抄隆武皇帝政權的後路,此是後話),除了侍王李世賢憑藉是忠王李秀成堂弟、有較大戰功和軍事才能等威望,曾經集結起一支二三十萬人的軍隊準備進行抵抗,但很快又被手下康王汪海洋所陰謀殺害,太平天國從此再也沒有組織起一次有效的抵抗。


三少爺的鑑


太平天國是一個政教合一的政權,其主要存在時間為1851年金田起義到1864年天京被攻破。其中天王有且只有一個,那就是洪秀全,但是後期王真的很多,至少兩千多個,以致其並不是非常大的疆域內,王爺如過江之鯽,王府鱗次櫛比。







剛開始的時候還較為正常,總共也只有六個王。

第一個王自然是洪秀全自己,初稱太平王,後改為了天王,洪秀全是登基成王,所以稱萬歲。太平軍攻陷永安後進行封王建制,再度封了五個王。楊秀清被封為總軍師、東王九千歲。蕭朝貴為西王,又正軍師,稱八千歲。馮雲山被封為南王,主管教務,稱七千歲,韋昌輝為北王,稱六千歲。石達開為翼王。金田起義後,太平軍遭到清軍重兵圍剿,北進突圍中,南王馮雲山和西王蕭朝貴雙雙陣亡。由於太平天國實行是軍師負責制,主管軍權。所以在蕭朝貴和馮雲山雙雙陣亡之後,楊秀清實際上集齊了太平天國軍權政權和教權,引起了洪秀全極為的忌憚。再加上楊秀清動不動就以天父下凡,讓洪秀全下跪接天父聖旨,以達到排除異己之目的,這讓洪秀全非常的不滿。
定都南京後加封秦日綱為燕王,胡以晃為豫王。楊秀清狂妄自大,連天王都這麼折騰,更別提其他人。他的狂妄引起了北王韋昌輝,翼王石達開和燕王秦日綱極大不滿。1856年,楊秀清將西征大軍主力調回攻破了江南江北兩座大營,又再度以天父下凡的名義要求洪秀全對他進行加封。洪秀全下旨讓翼王石達開,北王韋昌輝和秦日綱回援,製造了天京事變。但是秦日綱和北王韋昌輝大肆屠殺,致使眾多無辜死亡,包括翼王石達開全家老小。石達開出逃舉兵討逆,致使秦日綱和韋昌輝亦被殺。


天京事變後洪秀全原本打算大權獨攬,但是眾人推舉翼王石達開主政,眾命難違,洪秀全被迫同意



為了牽制石達開,洪秀全封自己的哥哥,洪仁發洪仁達為安王福王,弟弟洪仁軒為軍師、幹王,最終石達開負氣出走。為了穩定政權,洪秀全大肆分封諸王,陳玉成跟李秀成分別被封為英王和忠王,蒙德恩為贊王,李世賢為侍王,楊輔清為輔王。 太平天國運動越到後期,洪秀全封的王就越多,在太平天國滅亡前相加已達2700個王,以至於很多統兵大將雖然是王,但其屬下也有很多王,大家都是王,誰又比誰高貴。諸王各自擁兵自重,以維護自己的利益為先,最終導致太平天國的衰敗,於1864年天京被攻破,太平天國滅亡。


龍武驍衛


太平天國的王倒是很多,但是敢稱天王的只有洪秀全一個!

太平天國的王一開始只有六個

1851年初,洪秀全在貴田縣金平村宣佈起義,太平建號天國,在轉戰中,洪秀全在武宣東鄉稱天王。接著,太平軍北上,同年秋佔領永安,太平軍在永安整頓建制,分封王爵,開始創建了政權。以下是永安封王表:東王(楊秀清)、 西王(蕭朝貴)、南王(馮雲山)、北王(韋昌輝)、翼王(石達開),永安所封其他四王皆遵從東王。

至於後來嘛,那就不好說了

因為太平天國後期,天王洪秀全腐化墮落天國朝政日非,特別是“天京事變”後眾將領之間離心離德,洪秀全為了滿足自己的私心,為了自己的位子穩固,開始大肆的封王拜爵,據史料記載,天國後期封王居然達兩千七百多人,這時候的王已經嚴重的編制,還不如以前的小官呢。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太平天國就一個天王。至於王,倒有不少。

在永安立國之初,便封了五個王。東王楊秀清,南王馮雲山,西王蕭朝貴,北王韋昌輝 ,還有個翼王石達開。這五王,其餘四王皆受東王楊秀清節制。

後來攻下南京建都後,又封了燕王秦日綱和豫王胡以晃。其他還有幾個王比如北伐軍林鳳祥求王,李開芳靖王,吉文元祝王,林啟榮勤王。這些都是死後追封的。

這些王裡楊秀清能力最強,對太平天國事業發展起作用最大。馮雲山管傳教,思想傳播,對拜上帝會的發展起決定性作用,蕭朝貴勇猛善戰,衝鋒第一。韋昌輝亦能打仗,起事前最富,資產全部獻給了太平天國事業。石達開富有謀略,能征慣戰。

此五王在天國排名為,楊秀清九千歲,蕭朝貴八千歲,馮雲山七千歲,韋昌輝六千歲,石達開五千歲。

後經過天京事變,以上諸王死的死,走的走。洪秀全又提拔了一批新將領。封李秀成為忠王,陳玉成為英王。他們是太平天國後期的棟樑。

但到了後期,太平天國各方面開始混亂。洪秀全大封親屬為王,還買賣爵位。最後封的王多達兩千多個。這些王在王印上加一個小字,稱作小王。

太平天國前期,東王權力太大,造成了天京事變。後期濫封王,造成政局混亂,成為太平天國失敗的一個原因。

太平天國軍制對太平軍組織管理很嚴,上下分明,指揮靈活。各王都有自己王府,自己的一套管理班子,能夠管理各自的事物。其中以東王府最大,達到上萬人。




歷史笑春風


首先回答要點:天平天國天王只有一個—洪秀全。那麼這個問題也沒什麼好答的了,就扯點題外話,說說神棍政權的幾個主要的王。

1851年,太平軍攻克永安城,這是為太平軍自金田起義以來佔領的第一座城市,八月初七日,洪秀全進入永安。十月二十五日,洪秀全下詔,封楊秀清為東王、蕭朝貴為西王,列一等;馮雲山為南王、韋昌輝為北王,列二等;石達開為翼王,列三等。西王以下皆受東王節制。

後來的戰鬥中,蕭朝貴和馮雲山戰死,起初六王只剩洪秀全、楊秀清、韋昌輝和石達開。後來,又有燕王秦日綱和豫王胡一晃,不過這個胡一晃的豫王沒幾天就因為作戰不力被擼了,也印證了起名的重要性,到手的王位,一晃就沒了。

後來,太平軍攻克金陵,改為“天京”,洪秀全從此一入宮門深似海,兩耳不聞宮外事,專心研究如何玩女人,管理女人,大權徹底旁落楊秀清。楊秀清雖然是個農民,但擁有第八感的超強小宇宙,其在太平軍前期的軍事策略和指揮上非常成功,但是政治上還是嫩了點。就在一個靜悄悄的夜,洪秀全被天王的好兄弟-北王韋昌輝割了腦袋,韋昌輝順勢殺了東王部將及家屬兩萬餘人,這就是著名的“天京事變”,後來,洪秀全以此為故處死了韋昌輝、秦日綱(燕王)和陳承瑢(相當於宰相),大權從新落到天王手裡。就此事看,洪秀全這個神棍雖然深居簡出,但絕對腹黑啊,讓兄弟乾死對手,然後乾死兄弟,這套路有沒有很熟悉?

後來,石達開回京主持朝政,天王不放心啊,畢竟他不想看到第二個“楊秀清”,於是把自己家的親戚封了一堆官,比如安王洪仁發,福王洪仁達,當然最著名的就是幹王洪仁玕了,這個洪仁玕肚子裡有點墨水,到是有一些成績,但終歸不是大才,戰略上沒有什麼建樹。

天京事變之後,太平天國元氣大傷,已徹底喪失了推翻清室的可能,但畢竟也得掙扎是不是,老洪搭眼一看,國中無人,朝中無將,只能提拔一批年輕人來主軍,最出名的兩個就是英王陳玉成和忠王李秀成了。這倆人能打仗,尤其李秀成,後來都被清軍處死了。

太平天國總計封王兩千餘,其實大部分是五等王,統稱“列王”,跟漢代“列侯”是不是有點相似?或許洪棍也感覺天國支持不了多久,乾脆破罐子破摔,讓兄弟們都過把癮吧。

天平天國就是一場鬧劇和浩劫,主要起事者缺乏戰略眼光和胸襟,不可能成功,其所謂的人人平等的天國,只不過是個騙局而已。


國史君


太平天國本來是一段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反抗封建統治的歷史,但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硬是變成了小孩子過家家,貧下中農突變爆發戶的荒唐歷史,其中一些政策更是在之後的歷史中淪為笑柄,比較典型的就是分王政策。

太平天國時期到底封了多少個王呢?我們比較熟悉的是太平天國初期的六王,除了天王洪秀全自己,還有東西南北四王(楊秀清,蕭朝貴,馮雲山,韋昌輝)以及翼王(石達開)。到了後來洪秀全又封了一堆的王,大概有2700個王,分王變得非常兒戲。

除了最開始封的六個王以外,其他比較有名的王有安王洪仁發,福王洪仁達,幹王洪仁玕,這幾個從姓氏上也能看出他們洪秀全的兄弟。封王最多,最沒有質量的時期是太平天國最後三年,甚至達到了只要是廣西老鄉,有人擔保就能封王的地步,王的名號也五花八門,根據昭王黃文英的供詞:“起初有大功者封王,後來就亂了,從廣東跟出來的都封王,本家封王,捐錢糧的也封王,前後達2700多個王。”

太平天國這場農民起義有很大的侷限性,太平天國從成立到滅亡,內部的鬥爭就沒有停止過,包括洪秀全在內的六個王,一直都在為各自利益不斷的博弈。其實這兩千多個王,真正隨後死於清朝平叛的沒有幾個,大多數其實還是死在內部鬥爭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