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敢因父親之死,遷怒衛青,把衛青打了,霍去病知道了就把李敢殺了,你怎麼看這件事?

槿汐詩詞


這事不管怎麼看,李敢其罪當死,被殺並不奇怪

一,李敢傷人理由不成立,屬於無故傷人

李敢傷衛青的原因是漠北之戰李廣之死,李敢認定衛青應該為李廣之死負責。然而李廣之死衛青並沒有責任,漠北之戰原本就沒有李廣什麼事。

然而李廣仗著自己資格老厚著臉皮向漢武帝求取了先鋒之位,但漢武帝轉身一想就覺得不對勁,在對匈奴的戰爭中李廣經常表現不好,不是全軍覆沒就是迷路失期,武帝雖然重新啟用但已經認定了李廣這人“數奇”命不好。

於是武帝讓衛青罷了李廣的先鋒大將之位,處事小心謹慎的衛青遵奉皇命罷了李廣的先鋒之位,讓其繞行東側,順手把自己的救命恩人兼朋友公孫敖送上了先鋒大將,衛青作為全軍統帥,除了李廣皇帝已經做了安排,其他人怎麼安排是他的自由,並沒有做錯的地方。


結果李廣迷路失期,徹底絕了封侯的可能,再加上迷路時期在當時的漢朝可是重罪,為了保全自己的名聲,不願被刀筆吏誣辱,李廣選擇了自裁。縱觀整起事件,衛青並沒有做錯的地方,李廣之死衛青並不應該負責。

二,以下犯上,法不能容。

衛青此時的官職是大司馬大將軍,是全國漢軍的統帥,也是漢朝朝廷的重臣。李敢傷衛青不管是拿拳頭打傷,還是拿劍刺殺未遂,衛青只要對外公佈走正常程序,李敢沒有幸免的可能。


軍隊最高統帥受到毆打,軍法絕不相容;一國重臣被下屬輕易擊傷,國法也難以相容,否則國將不國,軍隊也再難以約束。

衛青下令不予聲張,這本是他的仁厚,也可能是他想為李廣老將軍做一點事。 然而這事被衛青的外甥霍去病知道了。


衛青對於霍去病而言非常重要,衛青也被霍去病尊敬和愛戴,更何況李敢曾是霍去病的直屬下屬,霍去病為此肝火大動,於是霍去病趁著陪獵甘泉宮的機會射殺了郎中令李敢。



霍去病錯了嗎?當然錯了,但是霍去病錯的不是結果,而是過程和方式。李敢以下犯上法不能容,只要走正常的途徑絕無倖免的可能,甚至可能連累家族,然而霍去病卻選擇了最直接的方式,由自己親手射殺,還是當著皇帝的面。 那麼霍去病為什麼敢當面射殺李敢?


仔細分析一下,霍去病射殺李敢大概有三個原因:一,霍去病年少成名,難免年輕氣盛,尊愛的親人被人擊傷,難以嚥下這口氣。二,霍去病從小被人疼愛長大,難免有些桀驁不馴。三,他有這個底氣,此時的霍去病已經是漢朝兩大名將之一,與其舅舅衛青並稱帝國雙璧,更何況衛青已老,國賴冠軍侯,霍去病早晚會成為漢軍的執掌人,成為朝廷的柱石。所以事發之後,連漢武帝都不得不默認,再加上武帝一貫很關愛霍去病,於是為霍去病親自辯護,稱李敢被鹿撞死。


龍武驍衛


想想,霍去病一個22歲就死掉的人,能有那麼大名氣,那肯定是心高氣傲目中無人的,年少氣盛不計後果,打仗也是有勇無謀,只不過匈奴人也無謀,讓他佔了便宜罷了


瘋狂天才


文帝時,李廣16歲取得隴西大捷,數千人大勝老上單于十幾萬,功超萬戶侯。景帝時,能旁敲側擊的知道,李廣的戰績,包括抓一個大當戶,還有5個匈奴王來投降,見《史記周勃世家》。

所謂李敢刺傷衛青,根本不成立,衛青只不過被李敢揍了一頓。

第一,李敢單槍匹馬殺透匈奴4萬騎兵,英勇無敵,別說武技,單是力氣,5個衛青都不是個兒。李敢赤手空拳能打死十個衛青。

第二,大將軍被刺是大事,儘管是過氣的,被打入冷宮的大將軍。衛青被刺傷,衛青身邊的衛士都是死罪,必然全力出擊,李敢為自保,就算不殺,這些衛士受傷是免不了的,大將軍府那麼多衛士受傷,就算衛青想瞞,也瞞不住。

第三,李敢如果是死罪,霍去病有必要去刺殺李敢嗎?沒有必要,直接告御狀就是了。

第四,霍去病打不過李敢,所以平時不敢刺殺,才選擇圍獵時暗殺。

第五,李廣被衛青誣陷逼死,武帝知道衛青假傳聖旨,衛子夫失寵,太子不受待見,武帝都把衛青邊緣化了,李敢是武帝的左膀右臂,又怎麼會幫衛青,處置李敢。

對於回帖裡一些重複的問題,就不一一回復了,麻煩各位看這裡:

一,李敢殺透4萬大軍包圍的原文記載: 匈奴左賢王將四萬騎圍廣,廣軍士皆恐,廣乃使其子敢往馳之。敢獨與數十騎馳,直貫胡騎,出其左右而還,告廣曰:“胡虜易與耳。”軍士乃安。 (見《史記李將軍列傳》)

這段文字不但記敘了李敢殺透匈奴4萬大軍的事蹟,同時說明李廣這4千士兵都是新兵,廣軍士皆恐,要是換了李廣那些久經沙場的老部下,或者是李廣訓練的羽林軍,又怎麼會恐呢

二,李陵和司馬遷是好友的說法,純屬捏造。原文記載如下: 夫僕與李陵俱居門下,素非能相善也。趣舍異路,未嘗銜杯酒,接殷勤之餘歡。然僕觀其為人,自守奇士,事親孝,與士信,臨財廉,取予義,分別有讓,恭儉下人,常思奮不顧身,以徇國家之急。其素所蓄積也,僕以為有國士之風。(見《報任少卿書》)

三,李廣16歲隴西大捷,見 晁錯的奏章《言兵事疏》。起破傷之民以當乘勝之匈奴,用少擊眾,殺一王、敗其眾而大有利。非隴西之民有勇怯,乃將吏之制巧拙異也。故兵法曰:“有必勝之將,無必勝之民。”由此觀之,安邊境,立功名,在於良將,不可不擇也。

李廣的隴西大捷,《史記李將軍列傳》也有記載。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蕭關,而廣以良家子從軍擊胡,用善騎射,殺首虜多,為漢中郎。廣從弟李蔡亦為郎,皆為武騎常侍,秩八百石。

四,李廣文帝時,隴西大捷之後的戰績,為什麼會加升為隴西尉!見晁錯的《言兵事疏》今降胡義渠蠻夷之屬來歸誼者,其眾數千,飲食長技與匈奴同,可賜之堅甲絮衣,勁弓利矢,益以邊郡之良騎。令明將能知其習俗和輯其心者。以陛下之明約將之。即有險阻,以此當之;平地通道,則以輕車材官制之。兩軍相為表裡,各用其長技,橫加之以眾,此萬全之術也。

李廣隴西大捷後,文帝先是把李廣加封中郎,留在京城,數月後,接受晁錯建議,派李廣統領數千義渠兵和數千隴西子弟,連續三年不斷打擊老上單于。迫使老上單于不得不請求和親。

面對李廣如此大的戰績,文帝卻手頭緊,無侯可封,史記記載文帝的話。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

文帝雖然將李廣提升到2000石的隴西尉,文帝明白,李廣的功勞足以與張良,韓信媲美,因為漢初能說萬戶侯豈足道哉的,只有張良韓信。但文帝還要重用李廣,李廣只有20歲,太年輕,以後征伐匈奴,有的是用武之地,過早提拔到頂,接下來沒法獎賞了。因此,口頭獎勵,以免年輕人有想法。

五,《史記馮唐列傳》記載。臣愚,以為陛下法太明,賞太輕,罰太重。且雲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虜差六級,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罰作之。

太守魏尚缺了6顆首級,就被罷官削爵下獄,賞太輕,罰太重。文帝時邊將,就是這樣的待遇。文帝對於年少的李廣李蔡兄弟的封賞,對文帝來說簡直就是比加封車騎將軍,長平侯還豐厚的獎賞。

六,《史記周勃世家》其後匈奴王[唯]徐盧等五人降,景帝欲侯之以勸後。丞相亞夫曰:「彼背其主降陛下,陛下侯之,則何以責人臣不守節者乎?」景帝曰:「丞相議不可用。」乃悉封[唯]徐盧等為列侯。亞夫因謝病。景帝中三年,以病免相。

公元前147年,匈奴王5人來降,景帝封5人為侯,景帝一共沒有封多少侯,這次一下封5侯,大手筆。周亞夫反對封侯被免去丞相。李廣在景帝時與匈奴60幾戰,當時主動出擊的只有李廣,這些匈奴王來降,顯然是李廣的功勞。這時李廣35歲左右。

七,殺霸陵尉,武帝表揚李廣。《史記李將軍列傳》原文如下。廣家與故穎陰侯孫屏野居藍田南山中射獵。嘗夜從一騎出,從人田間飲。還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廣。廣騎曰:“故李將軍。”尉曰:“今將軍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廣宿亭下。居無何,匈奴入殺遼西太守,敗韓將軍,後韓將軍徙右北平。於是天子乃召拜廣為右北平太守。廣即請霸陵尉與俱,至軍而斬之。

霸陵尉醉酒值班,這是死罪,他敢冒死出來嘚瑟,不僅是因為李廣被免職。要知道,李廣的門生好友眾多,不乏高官,霸陵尉敢當眾羞辱李廣,如果他背後無人,這種小人,送他十個膽子也不敢,所以霸陵尉一直安然無事。然而,漢把重兵集結在河南地,東北方向兵力薄弱,抵擋不住左賢王的進攻,韓安國退守右北平,武帝不得已將李廣請出山,斬霸陵尉為李廣立威 。文中用了請字,強調霸陵尉不是李廣想要調動就能調動的,這是武帝的意思。所以武帝事後,特地給李廣寫表揚信,誇李廣做的好,希望他在右北平悠閒地欣賞美景。意思就是,霸陵尉有後臺,我也把他送給李將軍斬了,左賢王你李將軍幫我擺平,右北平安定了,李將軍就可以在右北平悠閒地欣賞美景。

八,關於衛青所謂七戰七捷說法的謬誤。

首先看原文記載的衛青七戰。

第一戰,元光五年,青為車騎將軍,擊匈奴,出上谷。青至蘢城,斬首虜數百。

衛青無功封車騎將軍,出上谷擊匈奴,衛青手握精銳,不擊入侵上谷的左賢王主力,卻跑去所謂龍城,而左賢王也沒有追擊衛青,卻往反方向擊潰公孫敖,並和單于夾擊李廣。說明李廣奇襲單于,所以左賢王才會不理睬近在咫尺的衛青,衛青不顧大局,導致漢軍損失萬人,襲擊單于計劃失敗,這種仗也能算捷嗎?所以衛青無封賞是正常的,李廣公孫敖替衛青擔了死罪。

第二戰,元朔元年春,衛夫人有男,立為皇后。其秋,青為車騎將軍,出雁門,三萬騎擊匈奴,斬首虜數千人。

此戰也無封賞,按某人的理論,千人以上封侯,衛青並未封侯。要麼這數千是老百姓,要麼就是為上一次不擊左賢王,擅走龍城抵罪。

第三戰,明年,匈奴入殺遼西太守,虜略漁陽二千餘人,敗韓將軍軍。漢令將軍李息擊之,出代;令車騎將軍青出雲中以西至高闕。遂略河南地,至於隴西,捕首虜數千,畜數十萬,走白羊、樓煩王。遂以河南地為朔方郡。以三千八百戶封青為長平侯。

具體數字原文記載了,獲首虜二千三百級,斬輕銳之卒,捕伏聽者三千七十一級,執訊獲醜,驅馬牛羊百有餘萬,全甲兵而還。

一共六千,大部分是輕銳和間諜,這不就是拿著弓箭的牧民嗎。全甲兵而還,說明衛青並沒有遇到匈奴部隊。

為了集中兵力給衛青,漁陽和代一帶,韓安國加上李息只有數千人,根本抵擋不住左賢王的進攻,節節敗退。於是,漢武帝把李廣請出山,斬了霸陵尉為李廣立威,李廣到右北平,果然不負眾望,左賢王退兵。至於交戰與否,戰果如何,史記有意無意地漏掉了,只寫一句匈奴數年不敢犯。匈奴是虎狼之師,不吃苦頭,怎麼會輕易撤兵。但史記沒有任何關於右北平戰事的記載,所以不能妄下結論。

第四戰,衛青出高闕無功,李蔡出朔方千里奇襲右賢王。功勞算在衛青頭上,加封大將軍,李蔡退役任御史大夫,位列三公,多麼明顯的置換,李蔡識時務。

第五戰第六戰,定襄二戰,衛青斬獲1萬多,損失士馬十幾萬。蘇建頂罪。寧乘說衛青沒多少功勞,只是靠了皇后關係才做到大將軍,建議衛青用千金賄賂正受寵的王夫人,衛青只拿出500金。

第七戰,漠北之戰。衛青獲取單于人少的情報,假借武帝陰諭,強讓公孫敖領前軍,把李廣打發到右軍,並且把老百姓輜重隊,步兵等一股腦塞給李廣,嚴重影響李廣行軍速度,衛青自己帶領近十萬騎兵車兵,高速前進,進擊3萬左右的單于部隊。結果衛青直面單于,說明公孫敖前軍已經被單于擊潰,而後漢匈損失相當,最後漢軍還有追擊,顯然漢軍數萬損失只能是公孫敖前軍崩潰造成。

衛青找李廣頂罪,以諸校尉性命要挾逼死李廣。回軍後,全軍無功。衛青門客都跑到霍去病那裡去了,衛青從此失勢,只能娶平陽公主維持他的地位。衛家三子被免侯,衛伉繼承長平侯居然要平陽公主求情就是明證。


扶正祛邪正本清源


這件事情確實是真的,李敢打了衛青,後又被霍去病射殺,但這並不意味著李氏家族就是任人欺凌的小白兔,也不意味著衛青、霍去病作為外戚一手遮天。

對於李家與衛家的恩怨,要從以下幾點來分析:

  • 一、李廣先對衛青無禮

李廣與衛青的恩怨,還要從元狩四年,大將軍衛青又帶著大批人馬出擊匈奴說起。李廣也參加了這次戰役,不過當時漢武帝並不看好李廣,認為他太老了,考慮很久才同意李廣跟著一起出徵。

漢武帝的這層顧慮,暗中傳達給統帥衛青知道,因此,當李廣自請為先鋒去與匈奴單于交戰時,衛青拒絕了,另派了自己的心腹公孫敖等人為先鋒,正面與匈奴交戰。李廣則被他派到大後方。

李廣大怒,沒有跟衛青打招呼就走了,氣呼呼地帶手下,與右將軍食其一起,合軍從東道出擊。

結果李廣的迷之黴運再次發作,他又迷了路,沒能打著匈奴。

衛青與匈奴單于交戰,單于逃走,他也沒能捉到人。

幾路大軍在莫府集結,李廣想來想去,覺得自己已經六十多歲了,卻一直沒能封侯,這次原本想來立功,卻連匈奴人影兒都沒摸著,悲憤之下,他一時想不開就拔刀自刎了。

衛青作為一軍統帥,跟手下大將卻不能搞好關係,肯定應該負一定領導責任。但話說回來,李廣不服調配,對待上級乍乍呼呼,想撒氣就撒氣,這種舉動也十分不成熟。

何況,李廣沒能立功,最主要原因還是他運氣不佳、總是迷路,有不少前科在那裡擺著,無論是漢武帝,還是衛青,對他都不放心,不敢任用,也是符合情理的。至於說,衛青是否徇私讓心腹公孫敖打頭陣好撈功勞,這就見仁見智,但明面上,衛青的任命並不算錯,李廣即使不滿,也完全不必自殺明志。

因此,對於李廣之死,衛青有責任,但沒有罪過,他大概也很難相信:老將軍竟然如此剛烈,這種死法,未免不值得。

  • 二、李敢遷怒衛青反被射殺

李廣死後,他的兒子李敢怨恨衛青,認為是衛青沒有公平對待自己的父親,這才導致父親慘死。

李敢也是個剛烈漢子,生死看淡,說幹就幹,他也不管衛青位高權重,還是皇帝的小舅子,找個僻靜無人的時候,就把衛青打了一頓。

衛青也算是個厚道人,沒有跟李敢計較,反而還替他隱瞞了這件事情,但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不知道怎的,衛青的外甥、驃騎將軍霍去病聽說了這件事情。竟然有人敢打自己的舅舅?霍去病也是個狼人,比李敢膽子還大,直接趁打獵的時候,一箭就射死了李敢。

這下子,所有人都傻眼了,這小子還真是啥都敢幹啊?

按理來說,明目張膽殺人,哪怕是皇親國戚,就算判不了死刑,也得受點牢獄之災,蹲幾天班房是少不了的。

但霍去病身份特殊,他不僅是皇后的親外甥,還是皇帝非常倚重的大將,才二十來歲就立下不世功勳,甚至許多人認為他比舅舅衛青更厲害、更有前途,紛紛改換門庭,從拍衛青馬屁,轉而去給霍去病當狗腿子。

漢武帝可能也想借霍去病牽制衛家的勢力,因此喜歡霍去病更勝過衛青,即使霍去病犯下殺人大罪,皇帝也輕描淡寫地掩蓋了這件事,只說李敢是被公鹿用角頂死的。

李敢好歹也是一員猛將,最後竟落了這麼個不明不白的死法,實在令人感嘆。

殺人兇手霍去病,在第二年,也死於病中,有人說他是受了李家的因果,也有人說他是得了瘟疫,但不論如何,李敢與霍去病二人,都是出於維護自己親人的目的而動手,都是膽大心大的武將,可能霍去病比李敢更放肆、更不知收斂,但只因遷怒就動手毆打頂頭上官,李敢的作為,又能好到哪兒去?

所以,在李、衛、霍幾家的恩怨中,真正佔理的,恐怕只有捱了打的衛青,於情於法,他其實沒有愧對李家,不過攤上兩個火爆脾氣的對頭和外甥,也只能背了這口黑鍋,成為史官司馬遷筆下的罪人。

三、李家也是皇帝親戚

有人覺得,在李、衛之爭中,衛青等人佔據絕對的優勢,李家簡直處處在下風,只有捱打倒黴的命。

其實,這並不是真相。

司馬遷嘲諷衛、霍是外戚佞幸,但事實上,李廣家同樣也是皇帝親戚,而且比衛、霍更像佞幸。

李敢的女兒是太子中人,也就是太子的女人,非常受寵。不僅如此,李敢的兒子李禹,也很得太子喜愛,而且頗有武力,但為人貪財好利。

一次,李禹與人喝酒欺負了對方,對方告到漢武帝那裡,武帝就召來李禹,讓人把他用繩子吊到老虎圈裡,原本是想嚇唬他,李禹也是個脾氣烈的,一劍斬斷繩索,就準備下去殺老虎,武帝一看,哇!這哥們兒太猛了,跟他爹、他爺爺相似,也是猛將,不能走失人才,趕緊讓人把他救起來。

李禹逃過一劫。

由此看來,李敢一家也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相反,他們太有煙火氣了,送閨女進太子宮、送兒子巴結皇帝,邀寵的事情一件沒少做,只可惜沒有衛子夫、李夫人等的好命,沒能女兒得道、帶著一家雞犬升天。

另外,李廣的大兒子李當戶,也是一猛人,漢武帝年輕的時候有個白月光韓嫣,二人雖然都是男的,但總喜歡在一起打打鬧鬧,韓嫣對皇帝也很是不尊重,當事人自己看來是在耍花槍,可外人看來,韓嫣就是大逆不道。

李當戶就看不慣韓嫣,有次忍不住動手,打了韓嫣,武帝的這位白月光只能哭唧唧走了,漢武帝沒有因此遷怒,反而覺得李當戶挺勇敢的,給予重用。不過,李當戶比他爹李廣還早死,後面也沒有戲份了。

總體看來,李廣一家子,無論老子、兒子、孫子,都有個共同的特性,衝動、易怒,這也就能解釋,為何李廣名氣不小,但與匈奴大小交戰幾十次,立功不多,到死也沒能封侯。

不是皇帝太偏心,實在是他自己性格使然,沉不住氣,缺少大將之風。


元二使安西


李廣雖是一代名將,心胸卻並不很寬。在失勢被貶的時候有天晚上要過霸陵亭,當時霸陵尉喝醉了不讓他通過。李廣的從騎說:這是前任李將軍!霸陵尉說:“別說是前任李將軍,就是現任將軍也不能夜間通過”——就為了這事,在不久匈奴入侵朝廷重新啟用他的時候,竟然要求和霸陵尉一同赴任,等霸陵尉一到便把人給殺了。從這裡可以看出李廣是何等的氣量狹小。

抗擊匈奴幾十年,雖出生入死,卻是心心念念在封侯。最後一次隨衛青出征漠北,也是他強烈的立功封侯的熾唸作祟。讓他走東路迂迴原本就是照顧他,誰知道一個長年在沙漠與匈奴對仗的人竟然會迷失道路——這也能怪人家衛青嗎?李廣之死全怪自己心氣太高,羞於面對晚生後輩的詰問。

李敢對衛青撒氣,如果衛青按李廣對霸陵尉的做法,恐怕不會有人說太多閒話。可是衛青沒有,而是選擇容忍。光憑這點而論,衛青的境界就比李廣高的多。

再說霍去病,自古孃親舅大,舅舅也屬父一輩的。你李敢為父出氣,我霍去病又豈能看著舅舅任人欺負。所以他替衛青出頭從情理上來說也合情合理。只不過下手太狠,直接一箭射死——這就有點過份了。

最有意思的是漢武帝的態度。自古以來殺人者死的律令似乎在這裡完全失去了效力。是對以前李廣因小忿殺霸陵尉的回報,還是其他就不得而知了。

可以確定的是漢武帝正有意讓霍去病取代衛青,正好這一齣戲可以讓漢武帝的意圖不露痕跡的得以實施。——外甥可以替舅舅出頭,自然也可以替舅舅帶兵出征!

於是後面我們就看到衛青漸漸的邊緣化了,霍去病正式開始崛起。封狠居胥,風頭一時之冠!只可惜天不假年,少年早逝,也算是冥冥之中還了李敢的果報吧!


亂灑風雲


相信大家都讀過一首詩: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裡所說的"飛將"就是漢武帝時期人送外號"飛將軍"的李廣,說明當時李廣聲名之盛,連胡人都不敢輕易來犯,這樣一位能征慣戰的名將,卻一直得不到漢武帝的賞識,一生都未能封侯,在整個西漢王朝地位不高,那麼,為什麼比他年輕的衛青卻早早封候且官至大將軍,而小小年紀的霍去病不到20歲就封候拜將,固然有他們戰功卓著的原因,更是與他們和漢武帝有親緣脫不了干係。

再來說說,導致李廣身死這件事,公元前119年衛青率軍出征匈奴,60多歲的李廣急於立功封侯,再三請求漢武帝讓其出戰,最終,漢武帝同意李廣請求讓他出戰,定為前將軍,也就是先鋒部隊,沒想到臨戰之前,衛青卻改變戰前部署,將李廣的前軍和右軍會合從東邊進軍,從而使李廣失去正面對敵匈奴單于的機會,但不走運的是,李廣軍東進卻迷了路,而衛青的大軍卻正面大敗匈奴單于部隊,大漢軍隊集結後,衛青要問責於李廣,本來急於立功,卻不想還要被問責,已經60多歲的李廣失望至極,所以,在大將軍府承擔下所有責任之後,就拔劍自刎了。

李廣有三個兒子,作為李廣最小的兒子,也是這個時候唯一還活著的兒子,李敢在得知自己父親之死衛青有很大的責任時,血氣方剛的李敢自然對衛青極為不滿,並找機會打了衛青,本來衛青也沒說什麼,事情可能就這麼翻篇了,但這個事兒被霍去病知道了,這位霍少可是皇后的外甥,極度受皇帝器重,少年得志,順豐順水,並養成了極度兇狠大膽的性格,當即大怒,在隨後的狩獵中偷襲射死了以其軍功而封關內侯的李敢,事後因漢武帝的包庇,對外宣稱李敢狩獵時被野獸襲擊致死。

從以上情況來看,李廣父子確實都略顯衝動,不夠沉穩,這可能也是李廣一直未能封侯的原因之一吧,而霍去病因為一點恩怨就暴起殺人,只能說明年少輕狂兇狠衝動,漢武帝則過於縱容霍去病,作為君主有失公允,衛青臨時改變戰前部署,導致李廣自刎身亡,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也許是因為內疚或者其他什麼原因被李敢打傷後並未聲張,還是有一定的大將軍風範。

上文所述,僅是個人觀點,有不同觀點的小夥伴歡迎在評論區交流。


塞科說歷史


公元前119年,漠北大戰中已經年邁七十的李廣因迷路貽誤戰機,自盡而亡。李廣之子李敢卻認為父親之死是因為大將軍衛青長期刁難所致,於是當眾責難衛青,並把其毆打一頓。此事過去許久,但公元前118年,霍去病突然因為李敢曾經毆打衛青之事,在甘泉宮狩獵場當著漢武帝的面射殺李敢,這是偶然事件嗎?

顯然,如此明目張膽的射殺李敢,絕非是霍去病臨時起意的。

漠北之戰後,霍去病從衛青軍中脫穎而出,深受漢武帝賞識,在軍中一時風頭無倆,身邊逐漸聚集起一幫青年將領,迅速成為成為朝廷中一大勢力,與衛青、李蔡形成分庭抗禮之勢。而他個人17歲功冠全軍,21歲便縱橫漠北,統領三軍,形成了他心高氣傲,倔強孤寂的性格。

衛青被李敢毆打後,由於衛青此人溫和大度,低調謹慎,再加上對多年的老戰友之死多有愧疚,所以並未宣揚被打此事。但年輕氣盛的霍去病卻不同,他得知後便憤憤不平,時刻想替他舅舅找回這個面子。公元前118年3月由於李敢叔叔李蔡,也就是當今宰相因為侵佔先皇陵寢用地而畏罪自殺。緊接著在霍去病就在獵場射殺李敢。


李敢此時還是郎中令,九卿之一,霍去病再膽大也不可能對著漢武帝處決一位大臣吧,誰給的他這樣的膽子?

事實上,是漢武帝給的他這樣的膽子。

從時間線來看,公元前119年,李廣自盡。公元前118年,李蔡自盡。同年,李敢被霍去病射死。短短一年多,李氏家族勢力基本被連根拔起,這背後如果沒有漢武帝的授意,我卻是不信的。

從李敢來看,他的死簡直是咎由自取,其父之死且不說,就拿李蔡之死來看,堂堂宰相不懂禮法嗎,竟然敢侵佔皇陵用地?顯然這就是一個莫須有的罪名,更說明李蔡是被漢武帝逼死的。李敢作為九卿之一,看不明白政治局勢,還敢毆打國舅爺、大將軍,的確是活膩味了。


為何說是漢武帝默許霍去病射殺李敢的呢?

這要從隴西李氏說起。隴西李氏在秦朝時便是一方大員,勢力雄厚,其祖先乃與秦王一脈,屬嬴姓,世代以出武將出名。到了漢武帝時,先拜李蔡為相,李廣為將,隴西李氏勢力達到了巔峰,朝中官員依附李氏者十之七八,就連陳湯這樣的大將都依附在李蔡門下,可想而知當時李氏勢力有多大。

這樣的局面對於極力加強中央集權的漢武帝是不能容忍的,於是慢慢剪除李氏羽翼豐滿者,如李蔡、如李敢等等,從李敢被殺,漢武帝包庇霍去病的態度就可以看出漢武帝對李氏的態度來。這樣的態度,在後面還得到了佐證。李陵被匈奴俘虜後,漢武帝怒而誅其全家更顯出其態度,甚至司馬遷就為李氏說了幾句公道話,便讓漢武帝施了宮刑,可見他對李氏集團的打壓有多嚴重。



說到底,這都是漢武帝在幕後操縱著一切。霍去病也好、衛青也好、李敢也好皆是他手上的一顆棋子罷了,最終剪除了李氏集團後,衛氏最終全被清理,甚至連自己的老婆,兒子都沒放過,這就是所謂的帝王心術!


望風瑟瑟


僅分析霍去病殺李敢的行為可以得出的結論是:一是霍去病有殺他的底氣,二是霍去病為舅舅衛青抱不平;三是霍去病確實年輕氣盛。

首先說霍去病有殺李敢的底氣,霍去病年少成名,大司馬驃騎將軍,封冠軍侯,在那個時候在漢武帝心中的分量已經超過舅舅衛青,加上從小在漢武帝身邊長大,形同親人。對於霍去病而言,他知道及時他殺了李敢,漢武帝也不會拿他怎麼樣。在得知李敢傷了衛青後,霍去病在漢武帝和眾大臣的眾目睽睽之下,敢一箭將李敢射死,這是他的底氣。

其二,應該說李廣的死是自己的原因,而非衛青的責任。李敢因此而遷怒衛青並把衛青打傷,衛青出於大度和對李廣的可惜,並未將事情宣揚過大。同時,在漢武帝打擊匈奴的目的已基本實現的情況下,漢武帝已經開始堤防衛青做大,同時將霍去病封為大司馬就是證明,因此,衛青也在刻意尋求低調,想淡化此事。但是,作為外甥的霍去病而言,李敢竟然敢打傷其舅舅,而且衛青是他在世上少有的親人,這是霍去病所不能忍的。

最後,作為霍去病而言,年少成名又深得皇帝喜愛,有點狂妄、年輕氣盛是理所當然的,因此做事情是不考慮後果的。


史海小白丁


我是清風醉史,我來回答此題。

要弄清此事的來龍去脈應該分為兩件事來分析:

1.李敢為什麼敢打衛青,而衛青捱了打併沒報復和處罰李敢。

2.霍去病殺李敢的底氣,要知道當時李敢已經封侯。


一、李廣的怨念

《史記》: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

這是李廣在年輕時,拜漢中郎,為武騎常侍,跟隨文帝身邊護衛時,漢文帝對李廣說的話,對他期望很高,認為他封侯是遲早的事。

此話就像心魔一直深種在李廣的心中,直到死時都念念不忘,未封侯成為其人生最大的遺恨,這也成為李廣全家的怨念。

李廣在文景帝時期,功勞很大,可是因他缺乏政治智慧,沒把握住憑藉自身軍功封侯的機會。

1.文帝時的軍功

李廣當時年輕,不能獨當一面,跟隨大將周亞夫、張武等抵禦匈奴的侵略,是本土邊境作戰,雖常有斬獲,但未有開疆拓土之功,總起來說,功勞只夠加官,未到進爵(封侯)。

2.景帝時的軍功

景帝時,在跟隨周亞夫平定七國之亂的關鍵戰役,昌邑城下,奪取叛軍軍旗,立了大功。


漢封侯的標準:1.親俘斬敵軍王、相、將等重要人物者。2.對外作戰,開彊拓土的主將。3.關鍵戰役,作出重大貢獻者。(奪旗、先登、破陣等)4.父兄立大功而死者,兒子或弟弟可蒙萌封侯。

李廣此時,好不容易有了奪旗大功,可以封侯了,可是得意忘形,接受了景帝的親弟弟梁王授給他的將軍印,得罪了景帝(景帝和梁王這對親兄弟表面一團和氣,實際上都在為皇位互相算計,李廣成了政斗的犧牲品),還師後,他人都先後封侯受賞,唯獨李廣被景帝遷怒無封無賞。


3.武帝時的戰績

漢武帝時期,是西漢軍事實力的巔峰年代,正史記載有26位將領在與匈奴的大戰中封侯,可是李廣在漢朝大軍五次主動出擊匈奴的作戰中,獨領一軍卻以三次未遇敵無功而返和二次全軍覆沒吿終。

王維的一首《老將行》“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道盡了李廣的悲哀!(數奇,命數不好的意思。)

出自《漢書•李廣傳》:“大將軍陰受上旨,以為李廣數奇,毋令當單于,恐不得所欲。”

這是漢武帝叮囑大將軍衛青,不讓李廣做先鋒與匈奴單于作戰,怕他的黴運帶來不利的戰果。何其悲哀,作為帶兵大將,已經不被皇帝和統帥所信任!


二、李廣之死

公元前119年,漢朝發動漠北之戰,衛青領武帝旨意派李廣迂迴繞遠路截擊匈奴單于,可李廣大軍迷路,錯失戰機,使得單于逃脫,衛青要治其罪,李廣不堪受辱,拔刀自刎。

衛青故意把李廣調離先鋒位置,除了上文說到的受到漢武帝的警告;還有一個是有自己的私心,公孫敖是衛青的救命恩人,當時公孫敖剛丟了侯爵職位,任中將軍隨衛青出征,衛青想讓他多些機會與單于作戰以獲得軍功復爵,所以李廣不幸的成為偏師之將,最終導致他不僅未有寸功,還因此自殺。

到這裡可以來回答第一個問題了,作為武帝時位高權重的衛青為何在光天化日之下捱了李敢的暴打而無任何報復呢?

《李將軍列傳》:李敢以校尉從驃騎將軍擊胡左賢王……怨大將軍青之恨其父,乃擊傷大將軍,大將軍匿諱之。

1.心中確實有愧啊,讓仇家打一頓出出氣,自身心裡也好過一些。如果不是他有私心,用公孫教替代了李廣的先鋒位置,李廣也不至於自殺。


2.給武帝和其他大臣看的,忍辱負重,一心為公,不計私怨。(後世史家對衛青評價不高,可能也有這方面的原因)


三、霍去病擅殺功臣的底氣

《李將軍列傳》:敢從上雍,至甘泉宮獵。驃騎將軍去病與青有親,射殺敢。去病時方貴幸,上諱雲鹿觸殺之。

衛青對此事的隱忍,卻激怒了年輕氣盛的外甥霍去病,在隨漢武帝甘泉宮圍獵時故意射殺了以前的部下,現在皇帝近衛的侯爵李敢。

按漢律因私憤殺害國之侯爵者死!可是漢武帝是怎麼處理此事的?眾目睽睽之下,皇帝金口玉言說李敢是被鹿角撞死的。

可見,漢武帝有多寵愛霍去病,而李敢死的有多冤枉!

以上回答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我是清風醉史,歡迎評論、互相探討。


清風醉史


這事其實是個悲劇,直接導致李廣父子身死,而衛青、霍去病也因此事受人指責。

首先得把這事前因後果傳述一遍,李廣之死起源於公元前119年的漠北之戰,當時漢武帝讓衛青與霍去病各自率領5萬人馬出擊攻打匈奴,衛青與霍去病各自獨領一路,原本漢武帝是沒有讓李廣上戰場的,一是因李廣個人能力勇武,但缺少大局觀,也缺少系統的軍事知識,二是因為李廣年齡也大了。



但是李廣因為沒有建功立業,又不服老,三番五次請求漢武帝讓他出徵,漢武帝最終同意了,封李廣為前將軍,歸屬衛青部下,與衛青一起出戰。

衛青所部遇到匈奴單于,打一仗,單于不敵逃走了,於是衛青下令讓李廣與右將軍趙食其一起率軍從側方包抄匈奴單于,最終結局卻是李廣與趙食其迷路,導致衛青沒能包圍匈奴單于。



此戰過後,衛青因為要給漢武帝報告此仗情況,便問李廣迷路情況,李廣沒有回答,衛青就派出手下讓李廣手下的都尉前去報告情況,李廣於是親自帶著手下校尉到大將軍府,李廣對衛青說:

我李廣一生與匈奴作戰七十多次,這次隨大將軍作戰,結果被調走軍隊迂迴側後,偏又迷路,這難道不是天意嗎?況且我李廣現在已經六十多歲了,不能再受這些文字的汙辱了。



說完,李廣拔刀自殺。

李廣的自殺就是個悲劇,因為性格的剛烈,和建功立業的急切,李廣一生對戰匈奴,但是並沒有建立多大的功績,甚至都沒有封侯,李廣對於自已沒有立功耿耿於懷,還對此戰中大將軍衛青不讓自已做前鋒,反而讓自已去迂迴包抄感到不滿,李廣有責備衛青的意思,不願意在戰死再次受到汙辱。



因為李廣在對戰匈奴的多次戰役中受到汙辱,一次是上谷之戰,李廣全軍覆沒,全人還被俘虜,好不容易逃了回來,結果按漢法律當斬,李廣用錢財贖罪,才撿回一條命。

第二次是漠南之戰,衛青和霍去病此戰都建功立業,就連衛青手下不少將領都因功封侯,而李廣此戰無功無過。



第三次就是漠北之戰,李廣都是無功無過,還因為迷路而受到盤問,看著別人建功立業,李廣難免心灰意冷,這次按照漢法律估計又會被貶為庶人,李廣想到此生再無建功機會,於是自殺而亡。

李廣之死,從李廣本人來看,就有責備大將軍衛青的意思,而李廣的兒子李敢更是把父親自殺的原因怪罪在衛青頭上,於是私下裡打傷了衛青,李敢當時的官職只是一名校尉,軍中的一名校尉私自打傷大將軍衛青,這事往大了說,就是死罪,可是衛青身為大將軍,居然把這事瞞了下來不追究,等於是赦免了李敢的死罪,這份胸懷,值得讓人敬佩。



雖然衛青胸懷大度,但是霍去病可是年輕氣盛,這事不知道怎麼就被霍去病知道了,衛青是霍去病的舅舅,霍去病也沒有與衛青商量,在一次與漢武帝打獵的過程中,霍去病私下射殺了李敢,這事就鬧大了。

李敢怎麼說是漢軍校尉,中層武將,雖然之前打傷衛青犯了法,但是一碼歸一碼,這事也輪不到霍去病來執法,雖然霍去病是李敢的頂頭上司,也是如此,李敢犯了法,霍去病同樣犯了法,不過漢武帝為了保住霍去病,就發佈詔書說李敢是被鹿撞死的,替霍去病撒謊。



不過話又說回來,當年李廣任將軍時,也曾因為私仇私自殺害得罪過自已的霸陵尉,事後,李廣也沒有被追責,霍去病也情有可原。

這事放在歷史的角度來看,除了衛青之外,其他人都有錯。

李廣之死與衛青沒有關係,公是公,私是私,大將軍的命令在軍中就是法律,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至於如何排兵佈陣打仗,那確實是衛青說了算,李廣不滿,也不能指責衛青,可以向皇帝上書。



但是李廣選擇了自殺,而不願意受辱,說明李廣當時確實是心灰意冷,而且性格剛烈,其實李廣一生也有很大的汙點,比如私殺下屬霸陵尉,再比如殺害投降的俘虜800多人,另外,李廣帶兵打仗的能力也頗受質疑,多次率軍出征,僅有匹夫之勇,而無實際戰績,多次無功而返。

李廣是個悲劇人物,其一生都在與匈奴作戰,卻終身未能封侯,歷史上有不少文人志士為李廣打抱不平,然而兩漢以功封侯,苦勞是沒有用的。



作為李廣幼子的李敢,多少也繼承了李廣剛烈不計後果的性格,擅自打傷當朝大將軍,要不是衛青好心寬容,李敢早就死了,可正是因為衛青的寬容,才引出霍去病殺李敢的事來。

霍去病殺李敢時,不過23歲,霍去病與他舅舅衛青的性格完全相反,衛青低調,霍去病張揚,衛青寬容,霍去病有仇必報,真是性格決定命運啊。要不是霍去病軍功赫赫,正受漢武帝寵信,也不會如此膽大,從某種方面來說,霍去病的張揚,是漢武帝寵信造成的。



溺愛是一種傷害,霍去病雖然戰功非常顯赫,但也不能無法無天,此事過後不久,霍去病就病死了,天妒英才,一代名將霍去病去世。

整個事件中,最無辜的就是衛青了,據說衛青如此安排,是漢武帝的意思,不管是不是,這都與衛青無關,因為李廣不是一個識大局的將軍,從李廣一生的經歷就能看出來。



衛青無疑是一個偉大的人,雖然出身奴隸,但其為人謙虛、低調,身處高位從來沒有飛揚跋扈,反而是更加的謙虛與謹慎,雖然他有意想保李敢一命,但誰知霍去病去出手,所以衛青是整個事件中最無辜的人,白白捱了一頓打,卻選擇了寬容與原諒,這種胸懷不是人人都有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