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破家亡之际,坐拥八十万大军的左良玉为何坐视不理?

eyeshadow5647


这个问题,从左良玉一生蜕变的轨迹可以一窥端倪。

刚刚从军的左良玉,人如其名,恰似一块良玉,等到明末,这块曾经的良玉已经蜕变成了一块顽石。

左良玉的一生,就是一个明朝猛将如何蜕成为军阀的一生。

刚出道的左良玉,根正苗红,作战勇猛,先后跟随袁崇焕、曹文诏、尤世威等名将对后金作战,立功无数。

这一时期的左良玉,人如其名,恰似一块良玉,是初露头角的军中新秀,前途不可限量。

崇祯五年(1632年),左良玉被调到河南、山西一带,同农民军作战,从崇祯五年到崇祯七年,他同各路农民军交战数十次,胜多负少,升任总兵。

当时流传的一句歌谣说:军中有一曹,流贼闻之心胆凉。次左良玉、汤九州;若京营兵,贼甚轻之。这一时期的左良玉,是朝廷的猛将,农民军的噩梦,被称为左疯子。

崇祯八年到崇祯十年,左良玉继续进剿农民军,这一时期,几个能征惯战的勇将,如曹文诏、邓玘、祖宽、汤九州等都已在长期作战中身亡,左良玉凭借资历和军功,已成为名将。

这一时期的左良玉,逐渐从将成长为帅,在朝廷兵力捉襟见肘的情况下,成为倚重的对象,但同时,他已经开始出现一些抗命不尊、拥兵自重的苗头。

崇祯十一年到十六年,拥有兵力和地盘的左良玉开始表现出两面性。

左良玉对农民军作战有个特点,对张献忠几乎必胜,对李自成几乎必败。

一方面,他继续同农民军作战,杀得张献忠只恨少生两条腿逃跑,张献忠本人几乎被左良玉阵斩,眼看实在摆脱不了左良玉的追杀,不得已只好装孙子假投降。

另一方面,他以河南为基地,自持劳苦功高,又有兵力,逐渐开始不听调遣,拥兵自重。朝廷派出熊文灿、杨嗣昌等督师,都无法调动左良玉,只能听凭他按自己意愿行事。得不到统一调度的军事行动遭遇失败,张献忠复起,左良玉也被李自成击败,退到襄阳,随后进守武昌,自此基本按兵不动,观望自保。

这一时期的左良玉,已逐渐军阀化,名义上还是明朝的人,打的也是农民军,但在哪打,怎么打,完全看他个人心情,如果说之前他确实是块良玉,那么现在,已蜕变成了一块顽石。

(明代周鼎《左良玉出师图卷》)

南明时期的左良玉

到了崇祯殉国,南京立弘光之后,左大爷可就更不得劲了。

为啥,因为他离南京太远,没来得及参与拥立。

眼看着原本只是小字辈,兵力地盘都不及自己的高杰、黄得功、刘良佐们,只是关门开了几个会,就凭空得到拥立大功,并因此平步青云,实力大大得以扩充,他们凭什么?这么好的事也不拉我一起,眼里还有我这个实力派老前辈吗?

这些,被他归罪到弘光朝一号文官马士英头上。好你个马士英,老子要资历有资历,要实力有实力,你假装没看见,去拉拢些虾兵蟹将做文章,把我一脚踢开,以后有你好看!

左良玉很不爽,于是各种作,朝廷发来的诏书,他可以不让使臣读,读了,他也不听,听了,他也没回应,还动不动痛斥马士英,光骂还不够,声称要杀到南京去秒了马士英,以振朝纲。

马士英很无奈,拥立朱由崧,本不是自己的方案,是四总兵与朱由崧勾结的自作主张,但人家有军队在手,腰杆子就是硬,自己如果不加入,被排挤出京的恐怕就不止是史可法,还要加上我马士英。可是这层话,如何能说给左良玉听,好在他远在武昌,暂时也不可能真的动到自己,只能慢慢再来安抚。

朝廷对他也没有办法,宁南侯兵多将广,实力雄厚,崇祯都命令不动他,南京这个小朝廷更加无计可施。相反,不能把他逼急了,左良玉此时的兵力,几乎是江北四镇的总和,号称拥兵八十万,对外更是声称百万,这个数字虽然有水分,但他确实坐镇武昌,扼守长江上游,抵挡着大顺军和清军的威胁,万一他撂挑子,那南京的屏障就要丢失,所以对他无可奈何,一味姑息牵就。

弘光登基以来,左良玉的不爽由来已久,不久之后发生的一件事,则让他做出了匪夷所思的行动。

(明代周鼎《左良玉出师图卷》)

左良玉东征

李自成被清军击败后,一路撤退,一直撤回了陕西老家。没想到,没多久,老家也守不住了,在多铎和阿济格两路清军夹击下,李自成放弃了西安,全军南撤,来到了大顺仅有的一块基地——襄阳。

留守襄阳的是大顺朝大将白旺,他手下还有7万精兵,得到了这支生力军,李自成倾巢而出,发动东征,目标是南京。

据守武昌的左良玉正在李自成的行军路线上,面对老冤家李自成,左良玉先行一步,放弃武昌,以奉太子密诏为理由,发动八十万大军,顺江东下,号称要清君侧,铲除奸臣马士英。

马士英当然不甘心坐以待毙,调动江北四镇原先防备清军南下的兵力堵截左良玉。

左良玉到达九江后,没多久就病死,不过他的部下推选他儿子左梦庚领军,继续进军,最终在芜湖被黄得功等部击败,退回九江。没多久,清军在九江外围击败李自成,左梦庚率余部投降了清军。

左良玉起兵事件,对明末影响巨大,南明仅有的兵力,就这样在内讧中被消耗殆尽,多铎一路清军乘虚南下,几乎没有遭到像样的抵抗,就拿下了南京城,南明弘光政权仅仅一年就宣告了灭亡。


关于南明这段历史,小院有专栏文章详细描述,有兴趣的朋友请关注我的头条号。


小院之观


左良玉生于草莽,起于微末。在乱世之中不但顽强的活了下来,还成为割据一方的诸侯。只可惜其人立身不正,在大是大非面前没能做出正确的选择,最终为后世人所唾弃。

纵观其一生,作为个体左良玉无疑是成功的,但放在历史大环境下,无疑又是失败的。回到具体的问题,他在明亡之际,手中是否握有八十万大军?又为什么面对国破家亡时坐视不理呢?



我们不妨从左良玉的视角重新审视那一段历史。

我不但想活,还想活得更好

一切要从崇祯皇帝登基那年说起。那一年,宁远发生兵变,巡抚畏罪自杀,我成了领罪的倒霉蛋,夺职回家。后来多亏了侯恂侯侍郎,在他的举荐下,我不但官复原职,还在松山、杏山一战立了头功。

从那时后开始,我就不断的告诉自己,不但要好好的活着,还要活的比别人更好。可惜总是事与愿违,从崇祯五年开始,我被调到河南平叛。比起满清八旗,这些从泥浆子里打滚出来的泥腿子更加难缠,就好像入夏的韭菜一样,割完一茬很快就又长出一茬。

不断有打了败仗的总督巡抚被皇帝杀掉,我只好贪生怕死,甚至做些冒功的事多捞些好处。崇祯九年,我和总兵官汤九州在嵩县一带夹击叛军,途中发现贼人势大难以力敌,便率先撤出战场。不过,汤九州却是个死脑筋,明知道寡不敌众还敢孤军深入,最终身死贼手。

我为了不使朝廷追究罪责,再次依样画葫芦进行冒功,果然又得到朝廷的嘉奖。

当年九月,叛军兵围开封,我没有立即响应卢象升的调令,而是先做观望,判断我部与敌军可堪一战,才姗姗于七月抵达登封附近。这一战果然大获全胜,可惜被巡抚杨绳武弹劾畏敌避战,只捞着个戴罪立功的结果。

朝廷总派人来管着桀骜不驯的我

崇祯十年,朝廷派了熊文燦这个蠢货总理六省军务。但这家伙是个只知道说大话的书生,怎么能叫人服气?如果不是这个老匹夫下令禁止我追击已经濒临绝境的张献忠,又怎么会有后来的襄阳之祸?

亏得这些老爷们平日里自诩“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自以为是收降了张献忠,罗汝才这些泥腿子,就是泼天的大功劳。殊不知,张罗之辈不过是拿他当冤大头,要钱要粮养自家的兵而已。

后来,杨嗣昌又总督各省的军务,一面帮着贺人龙打压我,一面听说我打了胜仗便又百般拉拢。这种令人恶心的嘴脸真是一刻都不想多看。

直到崇祯十四年,我拒绝奉调,坐看张献忠打进襄阳,杨嗣昌焦头烂额,畏罪绝食而死,总算出了一口恶气。

死了杨嗣昌,朝廷又重新启用侯恂。我又只得接受侯尚书的节制。

不过,朝廷经历朱仙镇大败以后,已经无力控制散布在各地的军队,所以,我对这位恩人也是阳奉阴违,不论发来多少调令,都只躲在襄阳,绝不到河南去触李自成的霉头。

如果能年轻二十岁,我就做黄袍加身的赵匡胤

崇祯十七年,皇帝下诏封我为宁南伯,平贼后可以永世镇守武昌。这可真是泼天的大富贵,但我并不觉得高兴。因为朱家的天下都快保不住了,皇帝这么做是为了让我带兵去北京救他。

我当然不会带兵被上,那么做的结果是以卵击石,北京的皇帝只能自求多福了。果然,李自成在几个月好打进北京城,皇帝也自杀殉国。

部将们有人嚷嚷着东进南京以自立,这时我却病了,十几年的征战彻底摧垮了我的身体,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后来,福王在南京登基,我便接受他加封的宁南侯。

只剩半壁天下,不想着打反贼,只知道争权夺利,大明不亡没天理

福王是个无能的家伙,做皇帝也只是个任人摆布的木偶。马士英和阮大铖把持着朝政,因为我和侯恂的关系,他们把我划到东林党一派。为防止东林党夺取他们的权力,便时时刻刻防备着武昌的八十万大军。

每每看到朝廷如此,我就忍不住叹息,朱家江山只剩下一半,难道还要没完没了的内斗吗?

我那八十万大军对外号称百万,却心知肚明他们是个什么底子。从河南带过来的亲信嫡系已经死伤殆尽,百十万人里既有降兵,又有新近招募的市井之徒,内部成分复杂,号令不一,根本就打不起硬仗。

随着我与马士英等人的矛盾日趋激化,侍郎黄澍借机假托太子之名煽动三十六营大将发动叛乱。不得已之下,我只得同意起兵讨伐马士英。

我很清楚,我的身体已经撑不到大军抵达南京的那一天了。

尾声

左良玉病死于东进途中,众将秘不发丧,推举其子左梦庚统帅大军。但左梦庚不能服众,八十万大军没等到南京就从内部瓦解。恰逢清军南下,走投无路的左梦庚便扭头投降了清朝。

可见,左良玉手中确实拥有八十万大军。但真相令人齿冷心寒,八十万大军并没有去打叛贼,打清军,而是挥刀杀向了自家人。这样的明朝还有救吗?


五酒煮史


左良玉,是明末著名的军事将领。李自成包围北京时,崇祯皇帝传诏左良玉,要求他进京勤王,他却按兵不动。等到北京城陷,崇祯死难,左良玉却痛哭不已,伤心欲绝。

你说他是忠臣吧,他手握80万大军,闯军来了,他就赶紧开溜,闯军走了,他才出去骚扰一番。闯军攻打北京,他也在一旁坐山观虎斗。哪有这样的忠臣?

你说他是奸臣吧,他既不降清,也不投靠李自成,依然打算效忠南明,最后还死在讨伐马士英的路上。

所以说,左良玉是一个矛盾的历史人物。

左良玉初期在辽东守边,在孙承宗麾下与清军作战,颇有勇力。后来被调往内地镇压农民起义。

左良玉骁勇善战,在镇压农民军的战斗中,屡立战功,步步高升;逐渐成为一个兵力雄厚的军阀。

却又摆出一副忠臣模样。

左良玉的种种举动,大概与他自己经历的种种事情有关:

左良玉在宁远因为军队是个月都没有粮饷,而且前线士兵也吃不饱饭,于是发动了一场兵变,导致左良玉因此事第一次丢官,我觉得这次丢官,给他的教育应该很深,起码有以下几点:1、绝对不能拖欠士兵粮饷;2、要有自己的班底,不至于自己人造了自己的反。因为当时驻守宁远有十四营官兵,只有祖大寿一营没有参与兵变,祖大寿的班底基本是他的亲朋故旧有很强的粘性,虽然挨饿依旧没有参与兵变。

后来多次战役,有胜有负,直到与李自成在朱仙镇大败,左良玉精锐损失惨重,这给他的打击太大,从此不敢再于李自成单挑,不过打张献忠倒是很有心得。

另外一个事情也可以侧面说明左良玉后面的行为——宦官监军,明朝有这个传统,让内廷宦官监军,左良玉多次不听调令,宦官肯定会上奏朝廷,一旦战事平稳,估计也是左良玉被问罪之日,所以他追张献忠入川,才有“献忠在,故公见重”,这种文字被记录下来,他有意放过张献忠,养寇自重,从而求得自保。不曾想,这间接害死当初器重他的杨嗣昌。

左良玉装病不再追剿张献忠,杨嗣昌只得入川亲自上阵,结果张献忠玩了个灯下黑,悄悄溜出四川,设计夺取襄阳,杀掉襄王朱翊铭,杨嗣昌得自此事,活活被气死。

再往后,左良玉佣兵80万,眼看着李自成攻破北京。

岳飞说:“文官不爱财,武官不惜死,宋室何须南渡?”各朝各代无不如此。

在明朝危亡之际,左良玉拥兵自重,保存实力,实在算不得是忠臣。

但也不能把罪过都算在左良玉一人头上。作为皇帝,崇祯也有很大的责任。崇祯太作死了,爱杀大将和大臣,动不动就把大臣和将领关押大牢或者杀头,寒了忠臣谋士的心,没有责任心没有担当。喜欢把责任推卸给别人,疑心太重,从来就不信任别人。孙传庭多次剿灭李自成大军,却被崇祯关押进大牢,差点杀死。要不然孙传庭就彻底灭了李自成了,也就不会贻误战机,让李自成等农民军做大。

可以说从始至终都是崇祯自己把自己玩死了







左良玉是明末著名的军事将领,因能征善战,官至平贼将军、太子少保,封南宁侯。初期曾率部在辽东与清军作战,后在镇压农民军的战争中,势力日渐扩大,野心日益勃勃。

随着李自成起义军进入北京后,崇祯皇帝被逼无奈最后吊死在煤山的大树下,明朝随即宣布灭亡。

然而,历史上却留下了不少疑问,当李自成攻打北京时,明朝仍拥有庞大的军事力量,除了镇守山海关的吴三桂以外,还有拥有80万重兵的左良玉,那为何在崇祯屡下诏书要求诸路明将进京勤王,而他们却按兵不动,尤其是左良玉见死不救,因此,当时和后来的人都大骂左良玉是反贼。

据有关史料记载,当时尽管左良玉手中虽握有80万的大军,但与李自成进行的多次战斗中,他的军队已损失不少,后来尽管进行了扩充,但与连战连克势如破竹的李闯王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与此同时,明朝末年,崇祯对待身边的武将确实不怎么滴,稍有不快就拿屡建奇功的大将来开刀,不少人被诛,家人和部下被流放,将士们对崇祯缺少拥戴之心。因此,除了感觉打不过李自成外,更重要的是,在连年的对敌作战中,左良玉发现明王朝早已是日薄西山,苟延残喘。这时候,左良玉心中已经有了自己的小九九:凭着自己在屡次战斗中树立的威望,如果崇祯死了,无论是自己建国亲自披龙袍还是扶持朱家宗亲,拥有80万大军的左良玉都是当时也是他人生中最大的赢家。

可见,左良玉当时除了考虑打不过对手外,他也确确实实不想去救人,因此,当时和后人骂他也在情理之中,并无过错!

只是,一代明王朝的皇帝老儿崇祯,心中肯定有千种悲哀、万种愤懑,更与何人说?最后,之后用一条绳子,结果了自己尊贵而又悲哀的生命!令人哀叹不已!





风土人情话鲁山


崇祯皇帝是出了名的矜悯百姓,体恤苍生,但同时也是一个刚愎自用,过河拆桥的人,自他继位以来,死在他手上的文臣武将不计其数,他的喜怒无常,刚愎自用常常在朝为官的文武百官战战兢兢,惶恐不安的!深明于此的左玉良对崇祯皇帝的性格脾气,怕过河拆桥,所以拥兵自重盘踞地方对他而言反而是上上之选,一旦猛虎下山,龙困浅滩,那无疑就是自去爪牙,任其宰割,届时以崇祯的英睿果敢自然不会手下留情,所以说,爱自己甚过爱过天下的左良玉自然不会,自投罗网的去擒王!





LX天之蓝


在明末时期,天下局势动乱,全国各地纷纷爆发了不同规模的农民起义,例如问你大家熟知的闯王李自成,四川的张献忠,这都是当时大名鼎鼎的农民军领袖,他们把明朝搅得是鸡犬不宁,这也给了在白水黑土的女真以机会,他们趁机做大做强,想在乱局之中分得一杯羹。但当时明朝有不少军队,只是这些军队都寻求自保,不肯为朝廷出力。


左良玉便是这样的人,他早先在辽东与清军作战,后面又以平叛农民起义有功,在官场上是直步青云,成为掌握重兵的一大势力。左良玉拥有重兵并不是一件好事情,因为他掌握的兵越多,他就越不在乎朝廷的意见,把朝廷的命令都丢在一边。像应天巡抚张国维三次发布檄文要左良玉进入山中搜剿,左良玉没有响应,而是纵兵在当地掳掠妇女。屯居舒城一个多月后,河南监军的太监极力催促他,左良玉才向北去,可见左良玉只是个顾及自己利益而忽视国家大义的人。左良玉贻误战机的例子有很多,像在川陕一战中,杨嗣昌命令左良玉堵截农民军,左良玉袖手旁观,杨嗣昌九檄左良玉,左良玉仍置之不理。由于左良玉观战不至,张献忠从容出川攻打襄阳,农民军大胜,杨嗣昌一气之下汤水不进而亡。可见左良玉此人心中丝毫没有国家大义,为的只是一己私利。

左良玉只顾自己的利益,导致明朝贻误了不少战机,而他注定结局也不会善终,他最终病死在九江。


历史百家争鸣


首先,笔者先来讲讲左良玉是个什么样的人。

左良玉的人生起点很低,比起世袭指挥使的吴三桂,他就是一个孤儿。“良玉少孤,育于叔父,其贵也,不知其母姓。”

天可怜见,十二三岁的穷小子左良玉为了生计,只能投军,来到了当是犹如绞肉机一般存在的辽东战场,作为一个没有家的孩子,放在宗族社会的明代,可以说是社会最底层最微末的人,这种一无所有,一直影响了他的一生。

从《明史》的记载中,我们可以得知左良玉在辽东参加了大凌河之战,之后又参加了松山、杏山一系列的战争,建下功勋,凭借白身成为总兵官,而这一年,他三十二岁。

在没有成为总兵,而只是军官时,左良玉的日子仍然贫苦,有时要考偷猎打野食来吃,甚至暗中做响马、剪径的勾当。最后一次居然误抢了军用物资,罪该杀头。但同伙丘磊很够朋友,愿独担罪名,左良玉幸免于死。死罪虽免,但官职不保。

而仗义的丘磊很幸运地没有死,后来也积功做到了总兵官,却在弘光时被东平伯刘泽清所杀,这件事情加重了左良玉与南京朝廷的矛盾,因为当时刘泽清跟马士英,阮大铖沆瀣一气,救命恩人被杀,左良玉觉得未必不是在针对自己。

老左在丢官之后,托人找关系到了昌平,求到了“明末四公子”侯方域老爹侯恂门下,在侯恂的帮助下,他重返辽东战场,这才一路升迁,做到了总兵。

老左从崇祯四年起任总兵官,作为高级将领东征西讨,身经百战,尤其是在对乱民流贼的剿杀方面,堪称“政府军”所仰仗之干城。但老左这个人的履历有点奇怪,他是明末有名的将领,有常胜,却也有常败,有常大胜,却复常大败。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其实很好理解,这是一种政治投机,即所谓养寇自重,加强朝廷对自己的以来,好几次这个人在河南山西剿贼的时候,都打出了十分窝囊的战斗,实际上是他自己耍奸使滑所致。

如此,在忽胜忽败的起伏之中,左良玉长成了参天大树,崇祯“专倚良玉办贼”。而且老左这个人他的战法也十分有特点,那就是遇张则胜,遇李则败,简直贯穿了他的一生,好几次他都差点干掉了张献忠,但最后都放了人家一马,而面对李自成的时候,被闯军下下破了胆,军队被击溃,人被包围开封,后来还是靠决堤黄河才让李自成退却。

总而言之,这是一个十分有意思的人。

那么,左良玉究竟是终于朝廷,还是奉行“有奶便是娘”的实利主义?老左战斗的一生似乎存在这一的一个现象,那就是“缓则受吾节制”骗取朝廷军饷,“急则拥兵自重”不惜哗变叛乱。

很多事例表明,部队就如同他的私人武装,朝廷能否用上,要看他乐意不与否。不听调遣,对于他来说是家常便饭。高兴则来,不高兴就置若罔闻,旨意、军令均如废纸。

张国维三檄不应,熊文灿在安庆“部檄以良玉军隶焉,良玉轻文灿不为用”,杨嗣昌“九檄皆不至”,连他的恩主侯恂召之“以兵来会”,也“迁延不止”.......

如此左良玉,你还指望他救朝廷,那你脑子真的是坏掉了。

而且,左良玉的军队,还存在一个极大的问题,那就是所过之处,劫掠比流贼更甚,其军纪之败坏,怕是李自成、张献忠都比不过。当然这与明末的财政危机有关,但也从侧面说明,老左这个人实际上是没有什么家国情怀的,他所作所为都是为了自己考虑,后来以“清君侧”为名,在清军南下之际,进攻南京弘光朝廷,也就不难理解了。


稚君


左良玉是明朝末年非常著名的将军,同样也是非常复杂的历史人物。在《明史·左良玉传》中记载他的事迹就有七千多字,像孙承宗、卢承升等也不过只有六千多字。关于左良玉的记载,籍贯就有三处之多,分别是山东、山西、辽宁,真假难辨。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他年幼家贫,读不起书,只能投军。左良玉善左右射,又多智谋,得军心,从普通士卒成长成统率几十万大军的统帅,被誉为“百战名将。”


崇祯帝登基之前,左良玉一直在军队混的不如意,尽管立下不少战功,但是军队的腐败和赏罚不明,让他为此束缚。有一次他受命押送士卒棉衣,欠饷缺粮的宁远士卒哗变,将左良玉押送物资抢劫,自己还差点被处死,最后还是丢官了事。所以等到左良玉被重新启用后攻打农民军时,多次不听号令,他觉得能打就打,不能打谁说也不打。而且他还三番四次的放走张献忠等人,只因张献忠问他如果他们死了,朝廷将如何对他?!

左良玉之所以如此异类,应该有三点原因:1、左良玉没有忠君报效之思想。他出身贫寒,不曾读书,当兵又看透了朝廷之腐败。当时首辅杨嗣昌想重用他许之平贼将军印,后来看他“跋扈”,又许给了别人,等到他打败张献忠,杨嗣昌又要给他将军印。左良玉直接怒了,觉得杨嗣昌用区区将军印戏弄他。后来不听号令,眼看杨嗣昌失去襄阳自杀身亡。2、左良玉的军队和农民军没多大区别,农民军干的事他也几乎不落,拥军自重,根本不怕朝廷弹劾。3、左良玉善用士卒,与士卒同甘共苦,所以对军队的把控力非常强。综上三点,崇祯对他是又恨又不能不用,打仗所向披靡,就是不听号令。

到了崇祯十五年,他眼看明朝灭亡在即,便拥军以观天下之变。明朝灭亡后,他又被福王认命宁南侯,镇守长江中游以御清军,最后竟然为了躲避清军兵锋,以“清君侧”的名义攻打南京,半道患病身亡。正是他的兴兵内斗,加速了弘光政权的灭亡。

参考:《左良玉:封建专制下罕见的变异将军》《明末清初话短长之七 八十万众齐渡江——左良玉以“清君侧”为名的反叛》


几苇渡当年


左良玉是靠与农民军作战起家的,一路升官发财,李自成祸乱华北危机京师,崇祯降旨左良玉北上剿匪,等左良玉将作战计划还没到京师,就听闻京师沦陷崇祯殉国,悲痛不已。趁机收复长江上游大片国土,实力太增,号称八十万大军。


此时,马士英等在南京拥立弘光帝登基,左良玉支持东林党,马士英打压东林党,逐渐矛盾加深,左良玉引兵东下攻打南京,南明内讧。

左良玉对大明是忠诚的,也是战斗在一线,镇压农民军,没来得及救崇祯他是伤心的,弘光小朝廷覆灭他是有责任的,都啥时候啦,怎么能窝里斗呢?


小义老师扯历史


这个问题是伪命题。正因为左良玉部队从武昌沿江东下,是想避免和李自成部队交战…他打的旗号是清君侧,南明马世英为了堵截左良玉,抽空江淮防线,原来江北四镇的防区千里空营,使得清军乘机南下,直取南京,导致南明弘光小朝廷覆灭,左良玉是南明灭亡始作俑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