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为何不能像南宋涅槃重生?

lanssrode


南明和南宋都是由于北方陷落而从北迁至南,同时又都被“异族”入侵,但迁都之后,两者的结局却是截然不同,南宋政权在南迁后依然存在了一百五十二年而且大部分时间都处于较为和平的状态。而南明,即使加上郑成功占领台湾的二十年时间,也只在战乱中存活了三十九年。为什么开始情况如此相似的两朝,结局会有如此大的差异?笔者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明朝没有指定继承人,政治斗争严重。宋朝开封失守后,北宋皇室被金国军队一锅端了,只留下高宗赵构等人南逃,这支独苗毫无疑问的成为了南宋皇帝,有了君主之后,南宋统一了国家内部抵抗侵略的力量而没有浪费在内耗中。而南明则不同,崇祯吊死在煤山,并没有指定继承人,南明政权在南京立福王为弘光帝,此时还勉强能够稳定局势,但八个月后南京失守,弘光朝廷覆灭,南明陷入了巨大的混乱之中。短短几年南明朝廷立了鲁王监国、隆武政权、绍武政权、永历政权三帝一监国,甚至出现两帝并立的情况,南明内部因正统问题闹得不可开交。

像鲁王与隆武帝就因谁是正统这一问题,互相杀了使者,差点打起来,而之后绍武帝和永历帝就直接兵戎相见了,严重的内耗导致了南明无法统一内部力量抗清,白白被清朝捡了便宜。

二、南明失去了对军队的掌控,国内军阀横行。宋朝一直对武将有很强的提防,军队的掌控权一直都牢牢的把握在皇帝的手中,做到兵将分离,将领往往在出征之前才会见到自己带领的士兵,这有效抑制了拥兵自重的情况。

而由于明朝末年财政收入难以支付连年的战争,所以明朝将领经常需要自己去募集军费,这就削弱了军队与朝廷的联系,导致士兵只听将领的命令,大大强化军队的独立性导致了大量军阀诞生。到了南明时期,明朝的军事已经被军阀把持了,像郑芝龙、何腾蛟、孙可望等人,朝廷一方面要给大量的军费另一方面却难以调动他们。不仅如此,军阀们还为了自身利益,出卖国家利益,抗清名将李定国就曾被孙可望出卖,导致手下精锐死伤惨重。

三、南明“联虏平寇”的错误策略和统治者的无能。北宋灭亡之际,国内并没有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南宋只用专心对付金国军队,所以赵构一称帝,南宋就积极备战抗金,而且相比南明皇帝,赵构表现好的太多了。

而明朝亡于农民起义,所以南明建立之初对起义军态度十分敌视,提出了“联虏平寇”的策略,打算借助满清剿灭北方的起义军。在弘光立国将近一年的时间里,南明消极避战,一方面不出兵参与清军和起义军的战事,另一方面也不积极备防,就在江南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弘光帝甚至在国家危难之际组织选妃,大肆抓蛤蟆炼制春药。等到北方战事结束,满清南下,南明这才慌忙备防,但为时已晚,南京迅速就失守了。讽刺的是,南明费尽心思对付的起义军,之后却是南明抵抗满清的主力,比如抗清战绩最佳的南明将领李定国就是归降的义军领袖。

南明为何没能成为南宋,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自己作死,历史其实给过南明很多次机会,像李定国两蹶名王清军实力大损、多尔衮执行“剃发令”民间起义不断,这都是南明翻盘的重大机遇,可惜却因为南明的内斗而错过了。康熙二年(1663)南明最后一位皇帝永历帝,被吴三桂勒死在云南,二十年后,施琅占领台湾,南明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变成了史书上的一个符号。


邓海春


历史最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同样一个王朝兴衰的剧本往往能演绎出不同的结局。就拿晋、宋、明三朝末期来说吧,西晋末期历经八王之乱帝国元气大伤、极端虚弱,又被外敌趁虚而入眼看一口气喘不上来就要寿终正寝了,更加雪上加霜的是最后剩下的一支精锐部队又在宁平城惨败中被石勒一扫而光连带着随行的皇族、大臣也全部罹难,结果就一个光杆司令琅琊王司马睿到了建康、承继了帝位就迅速稳定了形势又延续了一百多年;北宋末期,靖康北狩,成为周幽王被杀之后面对外敌最大的耻辱,整个帝国已呈土崩瓦解之势,金军不断向南号称要‘搜山检海捉赵构’,结果硬是被岳飞、韩世忠、吴玠三人以劣势兵力稳定住了局面之后又偏安了一百多年。


明朝吸取了之前的教训,特意在成祖北迁值守国门后于南京师留了一套齐备的政权机构以防不测,本来崇祯自缢之后以南方之富庶再加上甩掉了连遭天灾、兵祸蹂躏的北方之地,若能团结一致、整军备战、励精图治,再差再差也能保有半壁江山。可历史就是这么不按常理来,眼看马上就坚持不下去的却挺了下来,怎么看都能坚持下去的却只是苟延残喘了几十年而已。到底是什么原因完成了这样的结果,战歌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没有明确皇位承继

崇祯皇帝在崇祯十五年、十六年历次决定帝国存亡的战略决战中连续遭遇惨败之后,精锐丧尽、士气全无。面对这样的局面崇祯很清楚,北方守不住了,南迁或许还有生机。本来想好了就赶紧行动吧,可他却在自己制造出来的帝王英明形象与没有大臣愿意替他承担的困境中进退两难、犹豫不决。 眼看关外强敌虎视眈眈,西北叛军步步紧逼,崇祯既找不到背锅的又迟迟下不了决断,这时就有人提出来希望能让太子监国南京。


战歌认为这在当时那种困境之中无疑是最好的一个折中办法,本来明朝就有太子镇南京的制度。但崇祯皇帝既不愿意承担天下糜烂至此的责任,又气愤于无人替其背锅要让他困守死地,就索性孤注一掷,全都留下来等待帝国最后的命运。按说有心殉社稷,应该敬他的节烈与骨气,可你就真不为帝国剩下的半壁江山考虑考虑?假如京师不守,皇帝与皇子们一个都逃不出去怎么办?其实他完全可以下发一道指定了某位藩王建国的密诏给当时的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并嘱咐他若京师不守则将此密诏昭告天下;若京师能守卫成功则立即将此密诏毁掉。 若能如此,便能避免后来南明各地督抚皆暗怀拥立之心、各地藩王皆图谋大位的局面。就是因为始终没有一个得到一致认可的皇帝,看似庞大的南明实则往往是以一省之地面对各个敌人,同时各地督抚、实力派在拥立成功后往往也随即成为把持朝政的权臣,将皇帝当成傀儡,南明的皇帝还不得不从他们手中争取皇权。

内部争斗,始终不能团结一致

南明从开始筹备建立就纷争不断:

比如崇祯自缢后,跟皇室血缘关系最近的就是福藩,福王的继位既无争议也能服众。可东林诸人却担心由于当年国本之争,使得福王记恨自己因而导致失势就拼命反对最合适的福王继位。并且为此还打出了立贤的旗号,首先就造成了南明力量的撕裂。然后在反对失败后又利用各种手段拼命诋毁弘光皇帝,造成皇帝在整个南明的形象尽失,一个这样的皇帝还有多少人愿意为去守卫他而浴血奋战?

又比如,南明各地实力派都想给自己弄个拥立之功的所以从南直隶到福建到广东,弘光、隆武、绍武实际上都是在以一省抵抗。并且有人论血缘、有人论兄终弟及、有人论贤……各种各样,相当混乱;

再比如,拥立成功后有些人想把皇帝当傀儡,而有些人坚守王朝正统,彼此之间又是纷争不断。

不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在李自成、张献忠相继败亡之后,还留下了相当庞大的力量。并且这些人一不愿屈服外敌;二还认为明朝气数未尽,想要主动归于南明共御强敌。可南明之中始终有一大部分占据高位、主流之人仍然对他们抱有深深的成见,始终不愿接纳他们。并且在李自成余部于湖南等地接连取得胜利后、张献忠余部在广西、江西等地接连取得胜利后。这些人不是卖队友,就是据拒不提供一切急需的物资支援,更有甚者还妄图借敌寇之手消灭他们。 在当时南明官军纷纷投降之后倒戈,他们实际上已经成为整个南明最后的依靠。可就这样还是不行,硬是要排挤,就这些力量也无法全力发挥。



南明之败,真是越看越气人,空有那么好的条件,却只是苟延残喘了一些时日,真是可悲、可叹、可气、可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