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风华》朱棣与建文居然见面了,历史上朱棣到底有没有找到建文?

孙仁文


  建文帝自靖难之役中便消失了,在电视剧《大明风华》中,找不到建文帝,也成了明成祖朱棣最大的一个心事了。《大明风华》建文帝去哪了?建文帝最后出现了吗?据了解,在真实历史上,朱棣好像并没有能够见到建文帝,而民间对于建文帝的下落,也是充满了猜测和争议。

大明风华建文帝去哪了

  朱棣虽然通过靖难之役成功坐上了皇位,当上了大明江山的主人,但是他还是费尽心思想要寻找建文帝。在《大明风华》中,也交代了朱棣想要迫切找到建文帝的原因。因为朱棣年纪大了,而建文帝如果还活着的话,正当最好的年纪,朝中有很多以前跟着建文帝的大臣,朱棣担心自己死后,皇位会再次回到建文帝的手中。所以他要找到建文帝,并且杀了他。虽然朱棣没有明说,但是,只要建文帝还活在这个世上,他就会是朱棣最大的威胁。

大明风华建文帝去哪了

  起初朱棣派郑和下西洋也是为了寻找建文帝,《大明风华》中,朱棣为了寻找建文帝,的确也做了不少的努力。他让姚广孝推测建文帝的所在,甚至还跟靖难遗孤合作,拿自己最疼爱的皇太孙冒险,就是为了让建文帝现身。虽然在剧中建文帝的确现身了,但是历史上他消失了之后却是再也没出现。

大明风华建文帝去哪了

  对于建文帝的下落,目前为止民间主要有这样几种猜测。一种猜测认为建文帝朱允炆早已在靖难之役中被大火烧死了;一种猜测认为建文帝朱允炆逃亡到海外去了;还有一种猜测,那就是认为建文帝躲到某个地方出家当和尚了。

  朱棣曾派胡濙出去寻找建文帝,胡濙一走就走了二十多年。二十多年后,朱棣快不行了的时候,他回来了。胡濙是深夜进贡的,朱棣听闻胡濙回来的消息,拖着病体,很激动地起床迎接他。

大明风华建文帝去哪了

  至于那晚胡濙跟朱棣谈了些什么,我们就不得而知了。也许他找到了建文帝,但是建文帝已经死去。也许建文帝已经出家当了和尚,他对皇位没有什么贪恋了。总而言之,这个时候,不论建文帝是死是活,都不重要了。朱棣虽然到死,都没有再见建文帝一面,但是相信那晚胡濙带回来的消息,一定是能够让他感到安心释然的好消息。


西门有酒


《大明风华》中,朱棣与建文帝见面了,这事其实很靠谱。

当然无论正史野史都是无法记录这一幕的,因为它回避不了一个实质性问题,那就是见面后,朱棣和建文当如何自处?


《大明风华》其实按照几个已经被很多人都认为合理的逻辑来叙事铺排的。那就是,朱棣派郑和下西洋,目的就是为了找建文;建文帝就在福建,而且甚至还有一个专门和朱棣对抗的地下组织联络处。还有就是姚广孝知前知后,知道建文的下落,甚至知道朱瞻基的命运。

但是有一个很幼稚的逻辑,既然连锦衣卫都知道建文帝在福建,朱棣又何必让郑和六下西洋?


其实剧中这些逻辑都是我们现代人对建文下落的探寻结果,以及对朱棣寻找建文的猜想。

总体逻辑基本符合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里的逻辑。由于《明朝那些事儿》的影响,我们有一个“共识”,那就是在一个深夜,胡濙不远千里赶回求见朱棣,朱棣原本已经睡下了,但听见胡濙回来了,立马召见,谈了很久。因此必然是建文的下落有了了结。


但究竟是个什么结果,《明实录》并没有给我们答案。

但是到了2008年,历史再次给出了最接近可能的答案,那就是建文帝在福建,并且是以僧人的身份离开的人世。

2008年,在福建宁德金涵乡发现了一处后经鉴定为明初的一处古墓,墓中竟然发现了有象征皇室的龙头和纹饰,与明皇陵纹饰极为相似。疑似明皇陵出现在福建深山,这是相当不寻常的事情。


更有价值的是在古墓舍利塔碑上,刻着的“御赐金襕佛曰圆明大师第三代沧海珠禅师之塔”这几个字非常有内涵。“圆明大师”的意思是“明朝创始人”,也就是暗指朱元璋,朱元璋的“第三代”,暗指建文;“沧海珠”指天下唯一正宗,这同样指向建文。

而这碑最有可能是谁立的呢?“御赐”又说明了很多问题。


朱棣或许真的和建文见过面,即便没见过面,也通过其他人沟通谈判以后达成了共识。

那就是朱棣继续当他的皇帝,建文继续当他的和尚,并且不对外透露自己还活着的信息。而暗中实际上受到朱棣的照顾,毕竟还是一家人的么。


炒米视角



根据《太宗实录》和《明史稿》记载,燕王大军入城后,建文帝确曾纵火焚宫,并且携皇后马氏跳入火中自焚,妃嫔侍从跟随自焚者甚众。

朱棣看到宫中火起,得知朱允炆自焚,遂命人抢救,但终究只在残垣断壁中找到朱允炆的尸骨,燕王不胜悲切,抚尸痛哭,还念叨大侄子咋就误会自己了,他只是前来“ 清君侧 ”支持工作的。

事后,朱棣以帝礼葬建文帝,遣官致祭,辍朝三日。



然后,坊间流言又起,说建文帝朱允炆已经出逃,自焚只是假象而已。并且佐证如下:

一、朱允炆的主簿被关押审讯了十多年,目的就是查找建文帝的下落;

二、郑和下西洋就是风闻建文帝流落到南洋去了,所以下西洋宣耀国威是假,寻找建文帝是真;


三、崇祯帝要祭奠建文帝时,根本找不到建文帝坟茔,所以建文帝未死,根本就没有立墓。

《大明风华》便以此悬案作为引子,写出了一段曲折的宫廷政变、朱棣重会建文帝的故事。不过,我个人观点,建文帝应该是死于靖难之役了。

首先,关于疑问建文帝焦尸与本人有形体差距的问题,既然是焦尸,早已萎缩,怎么可能跟真身一致?

其二、朱棣怀疑朱允炆未死确实有可能,因为朱棣原本得位不正,总是惴惴不安,疑神疑鬼,担心朱允炆出逃留下隐患。

其三、朱棣本来就是沙场征战了一辈子不信天不应命的人,从他修撰《永乐大典》,建立武功无数可以看出,他只是一个具有雄韬伟略、闲不下来的人,在这样的人内心中不会把建文帝这样的失败对手作为人生目标,耗费国库巨资命令郑和下西洋的。

第四、倘若建文帝流落民间,自古不乏立场不同或者铤而走险的人,这些人必然利用建文帝的身份多少闹一点动静,但是事实是从此之后,建文帝再无音讯,半分波澜不兴,只能说明他确实已经烧死。比如清朝的朱三太子的事情,整整折腾了两三代人,即便是极盛时期的康熙王朝,民间都时有折腾。即使朱允炆自己心灰意冷不想折腾,也架不住有心之人的裹挟前进。



民间传说,大多都是阴谋猎奇而已,比如杨玉环被哗变将官勒死于马槐坡,这是铁的史实,但是民间传说硬是把她空降到了日本,你信还是不信?


谢金澎


朱棣跟建文见面肯定是编的,这个脑洞开的有点大,但是建文跟明宣宗见过。



南京城破,建文没死,一把火烧了皇宫,穿着朱元璋给他留下的袈裟跑了。据说这身袈裟是朱元璋专门为建文量身定制的。



建文先一口气跑到武当山,得到了张三丰的庇护,但是张三丰生怕朱棣找上门来,所以没敢继续收留他,而是让他再往南跑,一口气跑到福建南少林,潜伏下来。



朱棣为了上武当山找建文,亲自多次拜祭真武大帝,把武当山翻遍了,但是也没找到建文帝。又听说建文下了南洋,于是派郑和下南洋去找,也一无所获。



过了几十年,明宣宗在位,就是大明风华中的男主角,朱亚文演的角色,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和尚求见明宣宗,自称自己是建文帝,把大明皇宫说的一字不差,还认出了一个老太监,说小时候给这个老太监吃过苹果,老太监也说,有这回事。



明宣宗把老和尚安顿在一个房子里,没过多长时间老和尚就死了。据说是被毒死的。


唐风宋月


当年朱棣起兵造反,建文帝朱允炆就跟人间蒸发一样消失了。这是朱棣的心头大患,所以朱棣派了胡濙寻找朱允炆,这一找就是二十几年。

朱棣作为皇帝,他是成功的。但是他的皇位得来是名不正言不顺的,如果有一天侄子卷土重来,像当初的他一样把自己赶下皇位,那他不得死的很惨。于是朱棣一直派人在暗中寻找朱允炆,想要找到朱允炆,了结他的心结。

胡濙是朱棣一手提拔起来的,胡濙对朱棣很忠诚,胡濙一直在秘密寻找朱允炆的下落,后来著名的郑和下西洋,其实也是为了寻找朱允炆。

在一个深夜,胡濙求见朱棣,此时的朱棣本已睡下,却仍然召见了胡濙,只有一个可能便是胡濙带回了朱允炆的消息。

胡濙和朱棣汇报了情况,但这些消息只有他们两个知晓,后人有三种猜测。第一是朱允炆已经死了,而且胡濙找到了他的葬身之地。第二种是朱允炆被胡濙杀了。第三种是朱允炆已经阪依佛门,对朱棣没有威胁了。


山水142169802


在电视剧《大明风华》中,“靖难之役”南京告破之后,建文帝朱允炆顺利逃走,此后朱棣曾费尽心思的想要与其见上一面,且最终成功见面,那么历史上果真如此吗?根据现有资料来看,南京告破之后,建文帝应该的确是逃走了,但关于他的下落却一直是个谜团,朱棣明里暗里也的确派出大量人马探查,而从最终的结果来看,两人虽未见面,但建文的下落应该是找到了。

△《大明风华》中朱棣与朱允炆见面

从史料记载来看,朱允炆应该是逃掉了

根据《明太宗实录》的记载,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三,李景隆和谷王朱橞打开金川门,燕军就此攻破南京城,城中诸王和文武群臣纷纷前往拜见燕王,建文帝朱允炆也曾打算出迎,但旋即叹道“我何面目相见耶”,逐阖宫自焚。朱棣得知后连忙派人前往救火,结果使者“出其尸于火中”。

关于朱允炆是否真的自焚而死,正史的记载模棱两可,《明太宗实录》记载,朱棣登基后,在给朝鲜国王的诏书上写道,“不期建文为权奸逼胁,阖宫自己焚燃”。《明史·成祖本纪》中同样记载着“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从这两个记载来看,朱允炆显然已经自焚而死。

然而《补本》中却记载道,“棣遣中使出后尸于火,诡云帝尸,越八日壬申,用学士王景言,备礼葬之”。《明书·建文皇帝本纪》中也记载道“上入宫,忽火发,皇后马氏暴崩,程济奉上变僧服遁去。燕王遂入宫……因指烬中后骨以为上!”这两种记载则表明,朱棣只在火场中发现了皇后的尸体,却指着尸体言称这就是朱允炆,几天之后按照学士王景的建议,将其厚葬。

虽然史料出现了不同的记载,但根据《明史·胡濙传》的记载,朱棣曾在永乐五年(1407年)派遣胡濙“隐察建文帝安在”,可见朱棣是知道朱允炆逃走消息的,或者说至少没有明确发现建文帝的尸体,只是由于当时局势影响,他必须造成朱允炆已死的“事实”。

关于朱允炆的具体下落,目前流传着多种说法

关于建文帝的下落之谜,一直以来都为人所热议,甚至时常会因此爆出一些建文帝在各地留下的“痕迹”,不过正是由于各种错综复杂的信息太多,反而使得他的下落让人难以判断。目前关于建文帝的下落,主要有以下三种说法:

说法一:曾试图东山再起。这种说法认为,建文帝在南京城破之际,其实并不甘心失败,这才逃出皇城意图东山再起,毕竟城破之时负责外出征兵的齐泰、黄子澄还未返回,朱允炆未必便没有实力再度崛起,而《明史纪事本末·建文逊国》中,朱允炆的“遥想禁城今夜月,六宫犹望翠华临”两句诗也表明了他的复辟之心。此外,朱棣登上大宝之后,曾对建文旧臣进行了大规模清洗,说明他也极为担心朱允炆会东山再起,毕竟建文帝还拥有着正朔这个天然优势。

说法二:出家为僧就此隐居。这种说法流传最广,甚至传说朱元璋曾为朱允炆留下了一条出家的退路,而《大明风华》正是采用这种说法,而全国各地多所寺庙均爆出了朱允炆出家的种种迹象。例如云南狮子山正续禅寺的大雄宝殿门前便有一副楹联,“僧为帝,帝亦为僧,数十载衣钵相传,正觉依然皇觉旧;叔负侄,侄不负叔,八千里芒鞋徒步,狮山更比燕山高”,这被认为是朱允炆出家的一个力证。而《明史纪事本末·建文逊国》也有记载,说建文帝流落西南后曾作诗说“阅罢楞严磬懒敲,笑看黄屋寄团瓢。南来瘴岭千层回,北望天门万里遥。款段久忘飞凤辇,袈裟新换衮龙袍。百官此日知何处?惟有群鸟早晚朝”,这同样表明了皇帝和僧人的双重身份。

说法三:年老之后落叶归根。《明史纪事本末·建文逊国》有载,明英宗正统五年(1440年),朱允炆“出亡盖三十九年矣。会有同寓僧者……诣思恩知州岑瑛,大言曰,‘吾建文皇帝也。’瑛大骇,闻之藩司,因系僧,并及帝,蜚章以闻,诏械入京师。”即朱允炆出逃三十九年后,思恩知州岑瑛发现了朱允炆下落,“朱允炆”遂被召入京城,然而入京之后经过调查,却得出了此人乃是一个叫杨行祥的人冒充的,但曾经伺候过建文帝的老太监吴亮则认定此人正是朱允炆,“于是迎建文帝入西内”。《万历二年十月实录》也证实了此事的存在,虽细节略有差异,但大体不差。不过在《罪惟录·惠帝纪论》中,却直接认定杨行祥乃是假冒建文帝,并认为建文帝到北京之说乃是假的。

以上三种说法各不相同,却均有证据可以佐证,至于哪种说法最为可信,目前尚无准确说法。

朱棣虽然最终未与朱允炆见面,但应该是找到了朱允炆的下落

前文说过,朱棣曾在永乐五年(1407年)派遣胡濙“隐察建文帝安在”,胡濙因此而外出秘密查访长达十六年,除了永乐十四年(1416年)至永乐十七年(1419年)之间曾短暂返朝为官外,一直在外查访。此外,传说郑和下西洋也担负着查找建文帝下落的使命。

虽然史料没有明确记载胡濙寻找建文帝的结果,但种种迹象表明,他的查访其实已经有了结果。《明史·胡濙传》记载,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胡濙寻访十六年后返回朝廷,朱棣得知之后,在已经就寝的情况下立即起床召见两人私下交谈深究,“濙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乃出”,而朱棣听了胡濙的叙述之后,“至是疑始释”。

这个“疑始释”用的极为巧妙,朱棣寻访朱允炆的目的是什么?自然是担心他会东山再起,威胁到自己和后世子孙的帝位,而能够使朱棣“疑始释”的,自然是说朱允炆对于皇位已经没有了威胁,可见胡濙就算没有亲眼见到建文帝,恐怕也是得到了极为可靠的消息。

至于胡濙寻访的结果到底是什么,恐怕已经无人能知了。当然,情况也无非以下几种,要么已经确定了建文帝的死讯,亦或者建文帝已经没有了东山再起的雄心。总之,胡濙的探访结果已经成了谜团,但从最终的结果看,胡濙显然是有了具体的寻访结果,且这个结果足以令朱棣“疑始释”。


香茗史馆


靖难之役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为数不多的造反成功的案例。大明王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四子燕王朱棣在自己的侄子朱允炆继承皇位之后,着手削藩之时开始起兵谋反。


明太祖朱元璋一生拥有26个儿子。而其中长子朱标最受明太祖朱元璋的器重和寄予厚望,早在朱元璋的事业尚在起步阶段时,听闻夫人马氏为其诞下一子就欣喜万分!后来更是对朱标进行了全方位和重点的培养。请来了当世大儒宋濂做了朱标的启蒙老师。

大明王朝建立之后,明太祖朱元璋登基之后马上将皇长子朱标立为皇太子。由此可见皇长子朱标在朱元璋心目中的地位,以及朱标作为皇位继承人乃是不二人选。


其实皇长子朱标确实配得上父亲对他的器重和寄予的厚望。朱标身为朱元璋的嫡长子,由于父亲常年征战在外,皇长子朱标承担着照顾家中幼弟和稳定后方的重任。在留守皇城期间能够广施仁义、监国代政、施恩百姓。因此皇长子朱标在大明王朝立国之初便拥有着无法撼动的政治优势和地位。

但是天不假年,皇太子朱标早于自己的父亲朱元璋去世。明太祖朱元璋因为先后痛失结发妻子马皇后和爱子朱标整日悲痛之余,又不得不考虑大明王朝的传承延续问题和皇位继承人的人选,经过认真的思考之后,明太祖朱元璋坚持要将皇位留在长子一脉。于是将十分仁慈孝顺的朱允炆立为了皇太孙。


朱元璋去世之后朱允炆继承皇位,将年号从洪武改为建文,年轻气盛的朱允炆登基之后便马上着手撤藩事宜。这给燕王朱棣造反提供了借口,同时也将众多的皇叔推向了燕王朱棣这边。靖难之役同年爆发!

经过三年的艰苦战争,燕王朱棣的大军攻破了南京城城墙。但是此时的南京皇宫内一场大火正在冉冉雄起。战争加上火灾造成了后宫之中乱翻了天。带到燕王朱棣率领大军扑灭大火,进入皇宫之中搜索之时,却不见建文皇帝朱允炆的下落。只有一具烧焦的尸体被宫人说成是建文皇帝朱允炆。


燕王朱棣十分悲痛,将建文皇帝的尸体以按照国礼下葬。随后燕王朱棣便在南京皇城之中在百官的拥护下登基为帝。做了大明王朝的第三任皇帝。

然而许多野史一直记载建文皇帝朱允炆并没有在靖难之役中去世。而是趁乱借势逃走出家做了和尚或者远渡重洋,临走时故意放了一把大火将整个皇宫点燃,并且找了一个与其身材样貌相当的男子造成了被烧死的假象,使得世人无法辨明真伪。

但我们可以断言的是,永乐皇帝朱棣在位期间并没有与所谓逃出生天的建文皇帝见过面。而建文皇帝无论是生是死,对于当时的永乐皇帝来说都构不成严重的威胁。毕竟永乐皇帝朱棣在位期间一直对外用兵扩张国界,将国家的军政大权牢牢的掌握在自己手中。

而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大明风华》之所以安排朱棣与建文皇帝见面这一出戏,实际上也是参考了一些野史风闻。为的是增加影视文学作品的层次感和艺术性。对于此事大家还是不可太过当真!


珞珈山的猫


其实,对朱棣和朱允炆叔侄二人来说,一把大火后,现任皇帝下落不明,找个烧焦了的尸体安葬一下,然后叔叔顺利接班坐龙庭,属于最理想的结果。不然怎么个“了断”都会更加血腥和尴尬。

当年的靖难之役,南京城被攻破,燕王“清君侧”的大军,团团围住了皇宫。此时,朱棣下令,先停止强攻。

朱棣之所以这样做,显然不是怕吓坏了大侄子,那是因为,考虑到,皇宫里的朱允炆还建在,若军队冲进去生擒了建文帝,将会非常不好收场的。

如果杀掉他,你燕王是以“清君侧”为名出师的,声称要“清除”的是朱允炆身边方孝孺一伙,直接杀掉现任皇帝,自己的亲侄子,然后自封天子,这不成了明摆着的“夺嫡”和“篡位”了,失仁,失德,又失道,于情于理都说不通,还会遭到各界的鄙视和非议。

那么,让他好好活着?这自然更让朱棣无法接受。无论是朱允炆本人还是他的后代,都属于巨大祸患。将会严重威胁自己和子孙后代的权力延续。

于是,朱棣当年的考虑可能是,先等等,没准他会自杀呢。要是他选择了自我了断,问题就简单多了。反正皇宫被围的死死的,插翅也难飞。

然而,飞起来虽然有难度,但也可以打洞走啊。

这就有了广泛流传于后世,非常戏剧性的说法——绝境中,少监王钺告诉他:“太祖皇帝驾崩前,给陛下留下一个箱子,让我在你大难临头时交给你。我一直把它秘密收藏在奉先殿内。”建文帝打开一看,箱子里边有三张度牒(和尚的官方身份证明)。

还放着三件僧衣、一把剃头刀、白金十锭、书信一封,信中写明了地道的入口、逃生路线。

于是,建文帝一行,先放了一把火,趁乱化妆成和尚,通过宫中暗道,成功逃生。

那边,朱棣找了个烧焦了尸体,跟建文帝的马皇后的遗体摆在一起,抚尸痛哭了一番。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念叨大侄子怎么这么想不开,真是误会自己了,叔叔只是来指导协助工作灭“小人”的,不针对自己的亲侄子侄媳。

然后,擦干眼泪,大大方方的坐上了龙庭,年号“永乐”。

结果,这类传说,给现今的影视娱乐业,提供了大量素材和想象空间。除了当和尚的版本,竟然还有穿越到了现代的演绎,比如《穿越时空的爱恋》,情节的安排上,竟然能让观众感觉,还挺合情合理的。

朱棣与建文见面的情节,大概源于《明朝那些事儿》。朱棣的亲信胡濙,用了16年,跑遍大半个中国。最终,在一个漆黑的半夜,老胡拿着今牌,急乎乎的直闯寝宫,跟朱棣很神秘的谈了许久。具体说的什么没有任何记载,只是谈完后,朱棣长出了一口气,貌似打消了多年的疑虑。

结合一些蛛丝马迹来分析,要说建文帝借助地道跑了出来,通过大火消灭了出逃痕迹,也不是没有可能,但两人见面的可能性,其实并不大。

关于建文帝宫中自焚而亡的说法,来源于明成祖永乐年间的的官方说辞。正如前文所言,这种结局,朱棣来说,属于最理想的解决方式。因此,被计入正史,也是情有可原的。

到了后来,清代修编的《明史》,沿用了明朝官方说法,但结尾加了句“或云不知所终,或云帝由地道出亡”。

毕竟,就算是大火中找到了烧焦的帝后两具尸体,但所谓的“安葬”仪式,还有建文帝夫妇的坟墓,一直没有明确记载,这个非常不符合常理。

此外,后人还联系了前面说的胡濙揣着御制诏书,以寻访仙人张三丰为名,游走于大江南北的活动。很显然,这属于陆路侦察建文帝踪迹的一支;还有大名鼎鼎的“郑和七下西洋”活动,也带有海陆寻找建文帝的色彩。

最终,还是胡濙在朱棣晚年的彻夜长谈,让成祖随即释然。因此,很大可能是,胡濙将朱允炆已经不在世的消息告诉了朱棣。

但是,这次谈话后,过了6个月,朱棣就驾崩了。这么看,两人生时见面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真没时间见。更何况,对于皇权异常执着且非常缺乏安全感的朱棣,哪能有那么好的心态去面对大侄子。

目前,关于建文帝的下落,除了《明史》里的“自焚说”外,对于逃亡后当了“真和尚”的说法,在本世纪,竟然还被很认真的“考证”了一番,一些古迹文物,貌似挺能说明问题。

2008年,福建宁德市蕉城区金涵乡进行道路施工,意外地发现了一座墓塔混搭的古墓,有龙纹图案,结构奇特。

施工队员赶紧汇报了当地文物部门。

于是,省、市考古人员赶到现场深入考察。

他们发现,古墓结构复杂,规格很高,有拜亭、舍利塔、地宫,地面上散落有鱼形状鱼纹和龙形石脊的构件,古墓陵墙上竟然采用大量龙纹进行装饰,龙的造型属于典型的明初样式。

舍利塔上的一处碑文刻有——“御赐金襕佛曰圆明大师第三代沧海珠禅师之塔”。

也就是说,墓主是一位高僧。

“圆明”有“明朝创始人”之意;“第三代”是跟朱元璋的孙辈,也与朱允炆的身份暗合;“沧海”有天下的隐喻,“珠”暗指“墓主姓朱”。

顺藤摸瓜,考古人员又来到了这位沧海珠师傅600多年前的原“工作单位”——蕉城区霍童支提寺。

在寺中,发现了一些皇家遗物,包括了一件带有龙纹的明代袈裟。

因此,联系墓地建成时间和其装饰,考古界和史学界认为,这位墓主——沧海珠禅师就是建文帝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而且,应该是朱允炆死后多年,在大明皇室的默许,甚至资助下,进行的重新安葬。

目前,这个古墓已经成了福建宁德市的一处受政府扶持的旅游项目,正在打造“以建文帝为品牌”的一系列相关第三产业,呵呵。


大学军事理论教师


明朝那些事里面有过一段分析,如果当年明月所采用的史料可靠,那不用说,建文必然没有在应天城破的时候死的。也确实很可疑,尤其是胡滢这个人,一直是尚书级别的高干,历经六朝,而且,有些史书的记载的朱棣见胡滢的反应“始释疑”,确实难说朱棣的疑到底是什么。

曾经看过历史学家吴晗的一本书,分析一大通,最终给了个确定答案:并没有逃出去,当时就死了。

所以,该听谁的,真不知道。

在当时,为了朝廷稳定,建文在明面上必须是死了。其实,这就够了。

马未都老先生说,历史没有真相,只残存一个道理。朱棣一生,文治武功,堪比唐宗宋祖。但是,朱棣其人确实有点多疑,这一点他并不如他的孙子朱瞻基。剧中朱瞻基一次为了孙若微顶撞朱棣,说我就昭告天下,她是靖难遗孤。这是要表明,在这一点上,朱棣内心是多疑不安的,朱瞻基就显示出了帝王的足够的自信!当然,朱棣内心的不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朱元璋,他是经历过来的,知道朱元璋的厉害,朱瞻基错过了那一段腥风血雨,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吧~


若谷无声


朱允炆也就是建文帝,当年因为削藩没削好被他四叔朱棣赶下了台。当年朱棣攻进南京城,死活不如皇宫,等的就是朱允炆能自我了断。可没想到的是这位养在深宫中的年轻皇帝舍不得死,反而是放了一把火,玩了个火遁。

《明史》记载说:“都城陷,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又云:“自后,滇黔巴蜀间,相传有帝为僧时来往迹。”

明面上,朱棣肯定不能说皇帝侄子还活着,反而是跑到宫中大哭不已,还假惺惺的说“即吾来为扶翼尔,为善尔”,可实际上他心里颤抖抖的,这可是名正言顺的大明第二任皇帝,要是跑出去再建个小朝廷那就有意思了。于是,朱棣很着急。

几乎可以认为的是朱允炆没一把火把自己烧死,结合《明史纪事本末》等众多史料,当时朱允炆应从宫中暗道跑了出去,并且化装成出家人跑到了城郊的神乐观,经两湖,入巴蜀,进滇南。据说朱允炆还和云南镇守将军沐晟相识,曾在五华寺中密谈,之后送朱允炆到武定府狮子山隐藏。

云南狮子山正续禅寺的藏经楼下有帝王宫,其中内塑三尊真人大小的像,其中是身穿袈裟的建文帝。据说这藏经阁和建文帝像是康熙初年造的,上面还有匾联,其中一个是:“憎为帝,帝亦为僧,数十载衣钵相传,正觉依然黄觉旧;叔负侄,侄不负叔,八千里芒鞋徒步,狮山更比燕山高。”

朱棣虽然屁股坐在了皇位上,但是对于曾经也坐过这个位子还没死的人却非常警觉,他派胡潆去寻那张三丰,就是在探查朱允炆的踪迹。之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之一,也是疑心朱允炆流亡海外,想要探查他的踪迹。

一个想抓,一个自然就要躲。朱允炆居无定所,行踪飘忽,常年在外漂泊,才躲避了搜捕。胡潆最后找了十几年,才突然在朱元璋北征时出现在了他的营帐内,并且两人一直谈到了凌晨四点,除非是胡潆找到了朱允炆,不然也没有其他理由了。关于他们两人的谈话,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了,应该是胡潆见到了朱允炆,获得了朱允炆的某种承诺,这时候朱棣也已经快入土了,估计也没了那份赶尽杀绝的心了。

据说后来朱棣死了,朱高炽、朱瞻基也都死了,一直传到朱棣的重孙子辈朱祁镇,朱允炆觉得自己安全了,才向地方官陈述当年始末,并被送到了宫中。经由老太监吴亮辨认后,被皇帝接入后庭,称为“老佛”,死后葬在了北京西山。这最后一个结局挺好,挺符合我们华夏文化大团圆的风格,但听听便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