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王勾践灭吴后没有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seventao


所谓的“战国”和“战国七雄”,是后世人根据公元前475年~221年之间的混战状况与当时国家强弱评定的。

西汉文学家刘向曾写道:“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这是现在公认的“战国”和“战国七雄”概念的由来。

也就是说,战国时期的人并没有战国七雄的概念,所谓“七雄”是后世人评定的。越国因为标准不够,因而也就没被后世人列入七雄名单。



至于是哪些标准不够,古人也没说,我觉得可能是两项:一是越国没有变法,国力始终没有飞跃式进步;二是越国的灭亡时间太早了,没有享受被秦始皇灭国的待遇。

先说第一点。战国七雄,全部都有变法图强。首先变法的是魏国。

公元前425年,赵襄子病死后,晋国的赵氏陷入乱政,魏国取代赵国成为三晋之首。其后魏文侯任命李悝变法,并广泛选拔了西门豹、乐羊、吴起等名臣,开启战国时代魏国首霸之局面。

魏国变法成功后,其他诸侯国效仿魏国变法图强,如秦国商鞅变法、齐国邹忌治国、楚国吴起变法,秦齐楚三国迅速崛起。



此外,韩国经过申不害变法、赵国经过赵烈侯变法(后来的赵武灵王还进行了“胡服骑射”改革),韩赵也是称雄于一时。

战国七雄中,最后一个变法的是燕国。公元前312年,燕昭王在易水筑武阳城,励精图治,决心兴复燕国,向齐国报仇雪耻。后来燕昭王采纳郭隗的建议,招贤纳士,“卑身厚币以招贤者”,筑黄金台,“千金买骨”,结果各国贤士们争着奔赴燕国,燕国很快集中了一大批各方面的人才。其中最著名的人才有乐毅、邹衍、剧辛等人。

公元前284年,乐毅带领燕军以及赵楚魏韩四国联军攻破齐国七十二城,齐国国君齐湣王出逃,齐国势微,燕国也因此跻身于七雄之列。



相比于秦魏赵韩楚齐燕,越国没有变法,始终没有拿得出手的对外战争成绩,这是越国的软肋。

虽然说战国初期,越国一度很强大。越王勾践为了与中原大国争霸,将国都由浙江会稽迁至山东半岛的琅琊,压得中原小国喘不过气,并与齐国、楚国、晋国等老牌大国并列为战国初期四强。

PS: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点有六种说法,这里取《史记》的说法,也就是公元前475年为战国元年。

但是,越国很倒霉。一方面,越王勾践称霸之后没多久就突然病死了,他的儿子、孙子都很柔弱,停止了对外扩张。曾孙越王朱勾倒是个有为之君,频繁对外扩张,但朱勾对大环境的认知水平仍然停留在春秋时代那种争霸当霸主的层次,别国都在变法,而他则因为认知不够错过了变法图强的最佳时机。

另一方面,从越王翳开始,越国长时间陷入内战,国力一日不如一日。内战一直持续到公元前362年,越王无颛继位后,才终于停止。

越王无颛与其弟越王无疆在位时期,越国的国力小有提升,但是这两位始终不变法,这使得越国已经无力再与经过变法后,实力强大的齐国、楚国对抗了。

而且最要命的是,末代越王无疆运气还特别糟糕。公元前306年,他发兵攻楚,结果谁知道越军刚和楚军一交战,立即就大败,越王无彊在溃败中也被乱刀砍死。

而无疆死后,越国立刻分崩离析,楚国陆续吞并越国土地,居然将越国灭了。

PS:越国被灭后,越人南迁,又分别建立了闽越国和东越国,但这两国不成器候,而且也没有称王。中原诸侯将其视为蛮夷。

由于越国被灭得太早,于是这就产生了第二个问题:越国有没有资格与七雄并列?

如果越国有资格,那么也没有熬到最后,实力同样也不弱的宋国、中山国为什么不能与七雄并列呢?

单论实力,燕国和韩国的实力并没有超出宋国和中山国太多。

所以我觉得,除了没有变法外,越国没有列入七雄,将“七雄”变为“八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越国没有熬到最后。它是被楚怀王灭掉的,而不是被秦始皇灭掉的。

这里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当年魏国灭了韩国,韩国没有撑到最后,韩国有资格被列入七雄之列吗?我想,应该也没有吧。

另外,有人说越国地理偏僻,文化落后,所以不能与七雄并列,这个我觉得没道理。因为燕国的地理同样也很偏,文化相对也较落后。燕国为什么能列入七雄之列呢?

实际上,越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其首都都是在琅琊,越国的政治中心离中原并不远。

所以,越国没有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关键就在于越国始终没有变法,国力与战国七雄的差距越来越大。更关键的是,越国的灭亡时间太早了。如果它能熬到战国末期,享受被秦始皇灭掉的待遇,我觉得战国七雄应该就会改成“战国八雄”吧。


Mer86


答:越国称霸是春秋时代的最后一个章节。他如同烟花一般的绚烂,在极短的时间内将自己最精彩的一幕就这样上演完。剩下的霸业就被他们的子孙相互的倾轧最终被楚国终结。当然越国存在的时间还是挺长的,只是勾践死后这个国家就逐渐进入了被楚国吞并的命运,再加上自己也不争气,只能落得这般田地。

关于越国为什么没有成为战国七雄之一。我的理解大体上有四个方面

一、秦国最终灭六国,而越灭于楚。

我认为所谓的战国七雄的说法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来看天下的。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他们所产生的诸侯国最终都被秦国所灭。而庞大的楚国因为鲸吞了太多的国家了所以就不能在一一分出来进行表述。另外越国和秦国也几乎没有什么交集,很难想象当时的史官会把越国作为对手来看待,当然也是为了读法舒服,七雄总比八雄听的舒服。

这里也有几个案例可以佐证。郑国亡于韩国,宋国被齐楚魏国瓜分,卫国被魏国所灭。所以这些所谓的百乘之国最后都不是被秦国所灭。只能作为陪衬出现在历史之中。

二、越国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而且在楚国灭亡越国之后仍然有大量的闽越、瓯越、南越等国家或者部落城邦形态存在。也不好就说越国亡了啥都没有了。这一点来说也是史观做了记忆性的删除,让越国失去成为七雄之一的资格。

三、越国的史料太少,和中原地区的交集太少。虽然有《吴越春秋》、《越绝书》等史料存世。可是主流观点中的《战国策》并没哟过多着墨,让越国非常的吃亏。另外在勾践之后,越国也没有干什么轰轰烈烈的事情,就是默默的等着被楚国一点点的吃掉,也没有做出一个雄国应该有的霸气的自豪感。不列入七雄之一我觉得也是正常的。

四、正如勾践去世的时候所说的:"吾自禹之后,承元常之德,蒙天灵之祐,神祗之福,从穷越之地籍,楚之前锋,以摧吴王之干戈。跨江涉淮,从晋齐之地,功德巍巍。自致于斯,其可不诫乎?夫霸者之后,难以久立,其慎之哉!"

霸业难久,这才是越国最大的痛点


南阁水哥


越王勾践是春秋时代的最后一位霸主,然而其霸业却如昙花一现,在勾践去世后,越国的光芒就褪去,终于在战国时代默默无闻,没能跻身于战国七雄之列。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越国灭掉吴国,实有很大的侥幸成分

在春秋时期,越国只是僻处东南的小国,地小人稀,文明落后,国力也并不强大。实际上,在吴越争霸战中,吴国基本上是压着越国打的。吴国曾经一度把越国打得差点亡国,如果不是夫差犯了一个错误,勾践是没有翻盘的机会。夫差的错,在于没有斩草除根,没杀了勾践,而是把他当奴仆以羞辱。但是勾践能屈能伸,忍辱三年,成功骗过夫差,重新返回越国。

此后,勾践以范蠡、文种之计,以财货、美女贿赂夫差,以弱其志,并暗中发展自己的势力。夫差后期任用奸臣,伍子胥被杀,孙武离去,而他犹妄自尊大,忽视勾践的威胁,却一味想着与晋国争霸。在夫差带着十三万大军北上黄池,与晋国争夺霸权之际,勾践突然从背后下手,突袭空虚的吴国。这是越盛吴衰的关键一役,此后,勾践越战越勇,最终完成灭吴的大业。

平心而论,以国力来说,越国与吴国并不在一个水平。勾践能取得惊天成就,主要是吴王夫差犯一系列不可饶恕的错误。因此,越国的非凡成就,更多应归功于勾践个人的能力,而非越国的国力有多强大。

第二,越国灭吴后,并没有大肆扩张

勾践灭吴,主要是一场复仇之战。在灭吴之后,周元王封勾践为伯,伯就是侯伯,也就是诸侯之长。其实此时的周天子已经全然没实权,所谓封伯,象征性的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越王勾践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他对自身实力的估计还是比较合理的。灭吴之后,勾践不失时宜地会齐、晋诸侯于徐州,并致贡于周。对于所占领的吴国之地,勾践只吞并一部分,为了巴结邻国,他把淮上之地划给楚国,把吴国侵占的宋国土地归还宋国,把泗水以东六百里之地划给鲁国。从这里可以看出,越王勾践实际上并没有称王称霸的意图。

应该说,勾践的做法还是明智的。古代政治与今天的政治并没有很大不同,当你吞并一个强国时,很容易引来邻国的恐慌,而这往往导致灾难。比如战国时代的齐国在吞并宋国后,就引来五国伐齐,最后齐国差点灭亡,从此一蹶不振。勾践吸取夫差的经验教训,在国际上保持低调,主要还是考虑到自身的实力,与晋、楚、齐这些老牌强国,还是不在一个档次上。

第三,范蠡出走,文种被杀,越国初现衰落之征兆

越王勾践是一位伟大的英雄,但他的猜忌心也是很强的。

最能洞悉勾践内心的,当属谋臣范蠡。范蠡辅佐勾践二十余年,功劳赫赫。但是在勾践灭吴大业完成后,范蠡却选择急流勇退。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不可思议的,你辛辛苦苦奋斗图个啥呢,不就是为了功名吗?但范蠡有自己的看法,跟随勾践这么久,看清勾践猜忌心是很强的。像勾践这样的人,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安乐。所谓“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盛名之下,难以久居。于是他急流勇退,云游四方,最后落脚于齐国陶地,开始他人生第二次创业。

范蠡是不是多虑了呢?事实证明,他的选择完全正确。范蠡的好友,越王勾践的另一位大功臣文种放不下功名二字。范蠡曾写信警告他,认为勾践复仇心愿已遂,他们这样的谋臣就失去了价值,你肚子里的韬略那么多,君主不防你防谁呢?但是文种不相信,自己功劳这么大,能力这么强,怎么会没有容身之所呢?

果然如范蠡所料,勾践的猜忌心日甚一日,当年文种为灭吴提出九策,而勾践仅用其三策便大功告成,他不能不提防着文种以同样的手段来对付自己。勾践的一席话暗藏杀机:“当年你的九策,仅用三策就破强吴,还有六策尚在,希望你到九泉之下,用这些计策对付吴国的祖先。”并赐送一柄属卢之剑,文种明白越王欲置己于死地,最终只得以伏剑而死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生命。

范蠡出走,文种被杀,本来就缺乏人才的越国就无以为继了,而其走向衰落,似乎是必然的趋势。公元前465年,越王勾践去世。越王勾践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天才,他意志顽强,坚忍不拔,在失败面前能卧薪尝胆以图东山再起。像勾践这样的人,几百年也不一定出得了一个,因此,我们不能奢望其继承者有他那样因坎坷而磨砺出的坚强品质。因此,勾践之死,就意味着越国的衰落,其文化与国力不足以支撑强国的地位,在战国时代逐渐被边缘化,理固宜然。


君山话史


一、越国国力达到强盛的时期是在春秋晚期,历史上的一种说法,越王勾践被誉为春秋五霸之一,因此越国在战国时期存在感很低。公元前494年,越国攻打吴国,但惨遭失败,越王勾践受辱与吴王夫差,从此开始了二十多年的韬光养晦,经过二十年的发展,越国重新崛起,到公元前473年,越国灭掉吴国。勾践灭亡吴国之后,就率军队向北渡过黄河,在徐州和齐、晋诸侯会盟。在当时,越国军队在长江、淮河以东自由畅行,没有限制,诸侯们都来祝贺,越王号称霸王,开始称霸。

二、内乱和战争导致越国的强盛没有持续到战国时期。勾践灭吴之后,范蠡归隐辞退、文种被越王赐死,一批批有才能的大臣被勾践疏远之后,越国的霸业昙花一现,迅速衰落。经过几代越国君主以后,越国的国力被消耗殆尽,越王无强,经常与中原国家征战,向北攻打齐国,向西攻打楚国,在与楚威王争胜中,越国大败,无强被杀,占领了越国大量的领土,从此之后越国内乱不断、国内贵族争权夺利,分崩离析,因此只能乖乖臣服于楚国。到楚怀王时期,公元前306年,楚王趁越国内乱的契机,出兵将越国灭亡,设江东为郡。

三、从地理环境可以来看,当时越国位处中国东南地区,开发程度远远低于中原地区,因此该地区经济落后,农业不发达,人口少,产生的人才就相对少,因此没有条件可以持续越国的强盛。

总之,越国没有成为战国七雄之一,这三个原因不容忽视。


小江论史


越国在勾践灭吴之后,成为春秋后期的最后一个霸主,可强大的越国为什么没有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越国的高光霸主时期

勾践卧薪尝胆,灭亡吴国之后迁都琅铘并朝见周王,周王赏赐了勾践,勾践又通过交好周边的楚国、鲁国和晋国成为当时的霸主,越国风头无两。越国兴盛了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立,越国基本上是以霸主的姿态对外,仅在勾践之后的第三任君主任内曾对外作战灭过几个小国,大部分时间里没有参与对外作战。

越国衰弱南迁

随着时间的前进,越国陷入长时间的内乱之中,国力持续衰退,并伴随着越国的国都不断回迁,从勾践时期的琅铘(山东青岛附近)到吴地(江苏苏州)再到会稽(浙江绍兴)。可以看出,越国的中心是不断南迁的,国力不断的衰弱,越国也越来越无力参与中原的征伐战了,直到最后的越王无疆,无疆想要参与中原征伐,但被楚国打败杀死了,越国从此分裂,后期再也没有越国什么事情了。

战国的定义

“战国”这个词在战国时期就有了,但当时并不是指这一时期,而是指当时的几个主要大国,这些国家长期进行征伐兼并战争,所以被统称为“战国”。这一时期因为国家之间的战争主要是兼并战争,越国虽然曾经是春秋末期、战国初期的霸主,也短时间的进行过兼并战争(越王朱勾兼并几个小国),甚至被墨子拿来和齐国、晋国、楚国相比,但长时间内越国并没有参与多少兼并战争,所以并不符合当时对于“战国”定义。而越王无疆灭亡时期,基本上是秦国秦武王去死,秦昭襄王即位时期,这时期基本上是战国中期,此后的一百多年时间,越国对中原的影响基本为零,不再站在国际舞台忠心的越国,很快就被当时的七国夺去了光华,所以也就不能进入“战国七雄”之列了。


天天故史汇


看了这么多雷同的回答,我想来点不一样的,让大家耳目一新的感觉。

第一,地理因素。吴越在春秋时代来说都是属于偏远地带,未开化之地,无论人口,还是军事素质,文明程度和当时中原的大国根本无法相提并论。

第二,越国贵有自知之明。吴国是怎么被越过灭掉的?曾经吴王夫差打的越国躲进会稽山,举旗投降,献国称臣,如果你是夫差,你会放过这个灭掉越国的千古良机吗?况且纵观吴越记载,夫差在前期的形象一直是励精图治,又怎么突然会为了几个美女和一些金箔而放过勾践呢?春秋无义战,君王各自有志,人都不是傻子。

当时吴出兵已久,聚集会稽,多染疾病;而越兵熟悉地形,且人虽少,然仍作困兽。以劳对逸,虽然能够取得胜利,但相必也是损失颇多。况且吴王夫差当时想的恐怕是北上会盟,与晋国争霸,因此在得到了相应的补偿(美女,附属)后,放弃了灭掉越国的想法。而后,越国正是趁吴国大举北上,国内空虚时,才趁虚而入,一举灭亡吴国。

试想,北上争雄才是吴国灭亡的主因,越王又怎会犯同样的错误。相必其出兵等事一定更加谨慎。

第三,越国不具有争雄的人才。春秋战国时代,人才是很重要的。而且人才往往能够成为战争成败的关键。有人可以合纵,有人可以连横,有人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越国知名的只有文种,范蠡。文种明显只是谋士,不足以和中原大国名臣并列。而范蠡早早离开了越王。其他无名之辈相必也谈论的必要。

此三点,相必更深层次的回答了越为何没成为七雄的原因。你可以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当你去创业,一是没有好的先天环境,二是没有想成功的决心,三是没有有力的团队,那么你会成功吗?


会跳高的猪


越王勾践二十四年(前473年),越国灭掉了当时的霸主吴国,并向北渡过淮河,在徐州与齐、晋诸侯会合,宋、郑、鲁、卫、陈、蔡执玉入朝。"当是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

越国原来偏居浙江福建一隅,直到灭吴后,才与中原文化有了交集


这时候已经是春秋末年,因此勾践是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位霸主。越王勾践为了争霸中原,把都城北迁到琅琊(今山东青岛琅琊台),甚至远征秦国,迫使秦国臣服,所谓“陈兵未济秦师降,诸侯怖惧皆恐惶”,可谓是威风到了极点。

越人“断发纹身”(这个越人佣留着现代的中分发型和原始的纹身图案),和中原文化格格不入,文化差异导致越国思想上总是慢半拍,无法适应时代剧烈变革的需要,而且不利于招揽他国人才



越王勾践三十二年(前465年),勾践去世,他的儿子鹿郢和孙子不寿继续坚持勾践礼义相待诸侯的政策。但在越国仍然坚持春秋那一套旧体制时,中原已经发生了巨大变革,中原诸国开始全心全力投入到兼并小国、掠夺土地的新游戏当中,也就是越国这种距离中原太远的蛮夷还把霸主的名号当回事。例如勾践灭吴后,将吴国占据的淮河流域还给楚国,吴国所侵占的宋国领地还给宋国,泗水以东600里土地还给鲁国。这不是脑子进水是什么?

战国初期,越国是大国、强国,确实很有实力争夺七雄的位子

战国初期,东周境内尚有十几个国家,其中以齐、晋、楚、越四国的实力最强,有四分天下之势。墨子曰:“今天下好战之国,齐、晋、楚、越。……今以并国之故,四分天下而有之。”但这四大霸主,除了楚国,都没有笑到最后。

第一个倒霉的是晋国。公元前453年,韩、赵、魏推翻智氏,三家分晋。但直到四十年后,迟钝的越国才开始改变对外政策,加入吞并小国的行列。越王朱勾三十三年(前414年)并吞了滕国(今山东滕州)、三十四年(前413年)吞并了郯国(今山东郯城),越王翳七年(前404年)吞并了缯国(今山东枣庄)。

三家分晋,奠定了战国七雄的基础格局

越王翳二十年(前391年),第二个倒霉蛋出现了,齐国权臣田和篡位,把齐国君主(妫姓)放逐海岛。越王翳乘机发兵讨伐齐国,史书上没有细说战争经过,但这次战争很显然没有成功,甚至可能失败了。因为越王翳三十三年(前378年),越国被迫迁都吴(今江苏苏州),显然是受齐国逼迫所致。


越国的政治体系是典型的王族政治,之所以多次出现弑君事件,就是因为近亲王族、卿大夫各有兵权,“臣权太重”。

这次失败后不久,越国陷入长期内乱。越王翳三十六年(前375年),越王翳的弟弟豫企图谋害太子诸咎,诸咎发动政变,杀了父亲,但自己随后也被杀,吴地的贵族拥立诸咎之子错枝为王,这引起了越地贵族的不满。越王错枝二年(前373年),越地的卿大夫寺区率兵废黜错枝,拥立了越王翳之子无余为王。越王无余十年(前363年),寺区的弟弟思又弑杀了无余,拥立无颛为越王,将国都从吴迁回故都会稽。长期的政局混乱、社会动荡、经济倒退,越国走向不可挽回的衰落。

当中原强国争先恐后引进他国人才,变法强兵之时,越国却故步自封,啥也没干


从根本上来说,越国的衰落不仅仅是因为内乱,而是因为思想落后。当时以魏国的李悝、吴起,秦国的商鞅改革为代表,中原各国争相进行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变法运动,而越国依然死抱着世袭等级制度和奴隶制不放。落后于时代,自然会被时代所抛弃。

对楚战争失败后,越国丧师失地,内部分裂,再度沦为与中原隔绝的蛮夷

越王无疆三十七年(前306年),越国试图通过伐齐来恢复霸业。齐使以楚国分兵在列国争胜、国内空虚为由,引诱越国和齐国一起伐楚。越王无疆听从齐使计策,转头讨伐楚国。结果楚军大败越军,杀死无疆,同时在徐州大败齐军。吴、会稽都被楚国占领,越国只剩下浙江南部、福建的领土。

越国后裔在东南沿海坚持到了西汉建立才被统一(秦始皇时曾被统一过,秦末再次立国)

而且由于越王无疆生前未曾明确指定王位继承人,导致他的儿子们各据一方,纷纷自立建国,越国分裂成东瓯、闽越等几个小国家,彻底退出了争夺天下的行列。不过,残存的越国尽管丧失了勾践成功以来的全部征服土地,却也侥幸躲过了后来的很多诸侯兵灾,一直到汉朝建立后百多年,才逐步被征服。


海军史研究会员


简单的说,越国没有成为战国七雄之一,是因为越国在公元前306年就灭亡了,这一年秦国国君秦武王也因为在洛阳举鼎而死,而秦始皇统一六国则是在公元前221年,也就是说,越国早在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前85年就灭亡。

复杂的说,越国灭亡是因自身经济基础、政治制度、文化发展、地缘政治没能支撑越国继续发展下去,或者说越国的各项制度远远落后于中原各地。



越国也曾强大过一段时间,最强大的时候就是越王勾践在位期间,勾践在强大之前,曾经卧薪尝胆经过20年的修炼,在范蠡、文种的支持下,才最终灭亡吴国,吴国灭亡后,越国迎来建国史上最强盛的一段时期。

如果你仔细研究一下,越国是如何灭亡吴国的?就会明白越国为什么不能一直强大起来。



越国灭亡吴国有几个原因:

1、勾践卧薪尝胆,有灭吴的决心;

2、重用文种和范蠡等人才治理国家;

3、休养生息的同时,麻痹吴国,让吴国失去防范,最终一战灭吴。



换句话,勾践灭吴,就是为了灭吴而灭吴,灭亡吴国是勾践终身的愿望,依靠的是20年的修养生息和刻意甚至变态的隐藏自已,在灭亡吴国后,勾践赐死文种,逼走范蠡,会盟诸侯,横行江淮,成为春秋晚期最后一位霸主。

越国在什么地方啊?

越国的地盘在今天的浙江、福建、上海、江苏,一直到山东一带,在当时绝对处于华夏文明的边沿,其国内甚至还处于奴隶社会,生产力完全不能与中原诸侯国相比,而且还未能摆脱野蛮落后的文明,就连帮勾践灭吴的功臣文种和范蠡居然一死一走,要知道当时的越国国内根本就没有人才。



吴越之地,在当时原本就是愚昧落后之地,虽然当时的秦国也有这样的味道,但是秦国从秦穆公以五张羊皮换百里奚开始,对待外来人才的态度简直与越国不可同日而语,外来人才在秦国大多能受到重用,比如商鞅、范睢等。

而越国对待外来人才的态度请参考文种和范蠡的结局,对于地处偏远,又野蛮落后的越国来说,勾践的行为简直阻断了外来人才为越国效力的可能性,而越国自身在发展过程中显现出来的野蛮落后则亲自断送了越国的将来。



从勾践之后的第三代越国国君朱勾开始,越国出现了弑父篡位的事件,朱勾是越国勾践的重孙,继承了勾践的狠毒,居然弑杀了自已的父亲越王不寿,自立为君主,如同匈奴单于冒顿一样。

但越国可不是胡族,怎么算也是华夏民族,华夏民族是绝对不做出弑父篡位的事情,要知道到春秋晚期时,中国社会早已进入文明社会,虽然伴随一系列的战争和屠杀,但是弑父篡位这事在中原不能被接收,为中原诸侯国所不耻。



虽然越王朱勾武功不错,越国也曾一度强大,在朱勾时期,越国与齐国、晋国、楚国并列为四大强国,还曾出兵灭亡了滕国(今山东滕州)和郯国(今山东郯城)。

但是朱勾开了极端恶劣的头,为越国后来的宫廷政变和恶性屠杀,作了一个很坏的榜样,朱勾的儿子越王翳晚期,越王翳的弟弟豫趁机作乱,为了王位,害死了三个王子,还想害死太子,结果太子诸咎率军发动政变,赶走了豫,还杀了自已的父亲越王翳,又一次弑父篡位。



后来太子诸咎也被杀,越国乱成一团,宗室自相残杀,直到越王翳之子无余为越王,没多久越王无余又被弑杀,无颛为越王,无颛在位18年,死后由无颛的弟弟无强继位。

公元前306年,越王无强发兵向北攻打齐国,受到齐国的引诱,越王无强改变主意攻打楚国,结果楚国早有准备,早就派间谍在越国五年,就是为了灭亡越国,由于楚国早有准备,越国大败,被楚国击败,自此越国灭亡,其国内又分裂为若干个小国,再也无力争霸中原,直到灭亡。



越国与齐国一样,都是地处边陲,都是依靠武力打出来的地盘,但不一样的是,秦国有接纳人才的优良传统,和起用商鞅变法的正确政治、经济、军事制度,而越国没有,还排外,杀功臣,靠武力的强大,只能强大一时,不能强大一世。

同时越国由于地处边陲,没有实行或接纳华夏文明,其国内的政治生态一直处于血腥弑杀阶段,其国内屡屡发生的弑父篡位为华夏文明所不耻,也就不能永远强大,更不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了。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我们都知道无论是越国还是吴国都是当时中原偏南地区的一方霸主,但事实上他们的霸业能够影响到中原地区,比如说被越王勾践击败的那个吴王夫差,创造了一个成语叫做如火如荼,就是他率领军队在北方和齐国的军队争霸的时候创造出来的,并且获得了霸主的称号,这个时候越王勾践也率领军队北上称霸,并且在那个时候也算得上是一方小霸。

但事实上此时的吴国和越国和当时的秦国差不多,秦国在这之前秦穆公的时代。就称霸一方,并且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但事实上,故事的结局大家都知道,秦穆公一死,整个秦国立刻就没落下去了,若非最后商鞅变法强行替秦国勖灭秦国,也不至于后来成为战国七雄,早就被魏国给灭了。

为什么当时的秦国无法维持自己的霸业和当时中原地区的国家并列称雄呢?这其中的原因其实和吴国越国称霸不了也是一样。

无论是吴国还是越国,我们看一下辅佐他们成长起来的大臣,一个伍子胥,孙武,还有一个就是柏喜,这三个人其中有两个确定不是吴国本地人,偏远地区实际上就是有这个问题,有的君王雄心壮志想要成就一番霸业,但是比较坑爹的就是手底下没人,没有人帮他管理国家,没有人帮他发展法律,没有人帮他训练军队,他就算空有雄心壮志也只不过是野心根本实现不了。

相比较而言,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战国的几个大的国家。(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他们之所以能够一直维持自己的霸业,能够维持自己在中原地区的影响力,就是因为他们发展并且完善的人才培养制度,他们可以持续不断地替国家生产出来人才,甚至有些人才待不下去,还跑到其他国家成就一番霸业。

这是什么?20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战国时期什么最重要,人才?春秋时期什么东西最重要还是,人才?但是对于吴国和悦国来讲,自己本身没那个能力,自身培养人才为什么太落后了?这个地方不是发达地区不可能出现那种。批量生产的人才而有雄心壮志,有自己见解的那些人才会一个劲儿的被吸引到其他发展比较强势的地区,去开阔自己的眼界去获得更多知识,总之不会呆在你的穷乡僻壤的地方。

没有人才的出产最终会导致这些国家会因为缺乏人才最终慢慢的走向没落,可能有一两个雄心壮志的君王会去接受其他地区生产的人才跑到你这边担任重要官职,太多的君王都是庸才,他们不会允许其他地方的人掌握大权,毕竟手底下还有其他的人要弄一个权力平衡。

这是吴国和越国没有办法继续称霸,继续扩大自己影响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吴国和悦国这一点跟秦国比较相像,但秦国没有灭亡,而吴国和越国则被灭了,这是什么原因呢?

楚国,秦国虽然没落,但秦国一直维持着自己的生存,为什么秦国有自己的天险?战国七雄,其他的国家想要去灭了秦国,除非花费大的代价,否则很难把它给灭了,但是楚国和越国之间的关系特别紧密!关系特别紧密,说明什么说明二者之间互通有无,而且来往非常频繁,有的时候闭关锁国也能够带来一定的好处,什么好处?别人进不了你的国家,你的国家交通闭塞,这样的话想要灭了你都要花费很大的功夫。

楚国和悦国之间关系紧密,并且二者之间互通有无,最终会造成如果楚国想要灭了,越国,越国根本就没有任何反应的时间就会被楚国给灭了!

事实也确实如此,正是因为楚国和悦国之间紧密的关系,最终导致越国被灭的时候,他的国军被抓了,而大多数贵族却逃了!


漩涡鸣人yy


楚国是看在越国,勾践死后,越国上下大乱,群龙无首才去攻打越国的,勾践死的时候是公元前465年,63年后,三家分晋,战国才开始,所以越国没有成为战国七雄之一。齐,楚,燕,魏,赵,韩,秦,始称战国七雄。



越人在公元前537年以前的历史除了关于越王室起原的传说外,全是空白。是年,越人开始随楚人伐吴,其后吴师入郢,越人即乘虚袭其后。入郢之后十年,吴王阖闾与越王勾践战于槜李(今嘉兴)大败,受伤而死。其子夫差于继位后三年(前494年)大举报仇,勾践败到只剩甲楯五千,退保会稽,越王勾践向吴王乞和,吴王夫差认为,越国无实力再战,对越王放松警惕。

吴王夫差,当时有两个原因,不杀越王,一是心软,二来他认定越国再无能为力,而急于北进与诸夏争霸,不愿再向南荒用兵了。

在此后十二年间,夫差忙于伐陈伐鲁,筑城于邗(即今扬州),凿运河连接江淮,从陆路又从海道(吴以舟师从海道伐齐为我国航海事见于记载之始)伐齐,和朝会北方诸侯,而勾践则一方面向夫差献殷勤,向他的亲信大臣送贿赂,一方面在国内奖励生育(令壮者不得娶老妇,老者不得娶壮妻;女子十七不嫁,男子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并给人民以军事训练。

前482年,夫差既两败齐国,大会诸侯于齐的黄池。他要学齐桓、晋文的先例,自居盟主。临到会盟的一天,晋人见他神色异常的不佳,料定他国内有变,坚持不肯屈居吴下,一直争执到天黑,结果他不得不把盟主的地位让给晋国。原来他已经秘密接到本国首都(吴原都句吴,在今无锡东南,至夫差始迁于姑苏,即今苏州)被越人攻陷的消息了。夫差自黄池扫兴而归后,与越人屡战屡败。

前473年,吴亡于越,夫差自杀。勾践踏着夫差的路径北进,大会诸侯于徐州(据顾栋高考,此徐州在今山东滕县,非江苏之徐州),周王亦使人来“致胙”。后又迁都于瑯琊(越本都会稽,即今绍兴。至勾践前一代迁诸暨),筑起一座周围七里的观台,以望东海。这时越已拓地至山东,与邾、鲁为界了。

勾践死于前465年,又六十三年而晋国正式分裂为三,那是战国时代的开始。在这中间,越灭滕(后恢复),灭郯,楚则灭蔡、灭杞、灭莒,亦拓地至山东境(莒后入于齐)。在转到战国时代之前,让我们补记两个和向戌先后并世的大人物;一个是郑公孙侨,字子产,即弭兵大会中郑国的代表之一;另一个是鲁孔丘,字仲尼,即后世尊称为孔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