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最令人尊敬的皇帝是谁?

历史讲堂学历史


我认为清朝最令人尊敬的非康熙皇帝莫属,康熙皇帝有着千古一帝的美誉,在孝庄太后的辅佐下,年幼登基,16岁擒权臣鳌拜,27岁平定三藩,维护国家大一统,后极力提倡汉化,促进了满汉民族的融合,收复台湾,设台湾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明确的国家机构统治台湾,御驾亲征,三次讨伐噶尔丹,奠定了中国大一统的国家版图,经济上开创康乾盛世,对后世影响甚巨。

康熙皇帝年幼登基,孝庄太后亲自施教,实行满汉双语教学,孝庄经常训诫康熙,要想立足中原,必须实行汉化,在清朝所有的皇帝中,康熙的汉化程度是最深的,同时康熙书法也是非常牛的,颐和园和故宫都有康熙的题匾。

在康熙年间,很多人染上疟疾,包括康熙本人也染上过疟疾,当时的中医根本无法治愈,但被法国的传教士用西医治愈了,从那时起,康熙对西方的科学技术非常感兴趣,法国人白晋的《康熙帝传》记录,康熙每天学习数学、欧几里得几何、实用几何学、哲学、力学,康熙是个很勤奋的学生,每天风雨无阻,坚持上课学习。天文地理、物理化学、高等数学、西洋音乐都学过,300多年前,绝大部分清朝人连地球都不知道是什么概念时,他们的皇上已经在紫禁城内手摇计算机、开平方根、设立实验室,通过解刨熊的尸体学习解刨学,黄河大堤上,他指着东流的河水,向负责管理水利的官员讲解如何计算水的流量,在中南海里试验杂交水稻,比袁隆平还早300年,康熙帝是最早最接近西方科学的皇帝,牛的是这些都是他的业余爱好,他的职业是皇帝!

一、平定三藩、维护统一

在吴三桂带领三藩造反后,康熙帝喜出望外,十九岁的康熙面临着人生的一个巨大的挑战,他采取的策略是招抚耿精忠,瓦解尚可喜,专打吴三桂。因为吴三桂三藩中带头人,打蛇打七寸,先斩其首,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于是集中兵力攻打吴三桂,吴三桂在当时提出反清复明的口号,但当年清朝打天下时,吴三桂可是先锋官,老百姓都不信他,吴三桂在中途仓惶称帝死去,传位给孙子吴世璠,最后被康熙轻松拿下。整个过程历时八年,康熙最终平定了三藩。

二、收复台湾,设台湾府

康熙平定三藩后,便冲台湾喊话,武力解决还是自己投降,这时的台湾由郑成功的儿子郑经统治,郑经不正经,气死了他爹郑成功后,又想跟着三藩作乱,郑经有贼心没贼胆,回复康熙:我不投降,我学高丽日本,给你年年纳贡,岁岁称臣。康熙回复:台湾皆闽人,不得与日本高丽同。康熙派大将施琅武力收复了台湾,设台湾府,巩固南海疆域。后写了一副对联赞扬郑成功:

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
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康熙占领台湾后,不仅没有压迫百姓,反而对老百姓很好,并且给台湾百姓引进很多大陆先进的东西,赞扬郑成功,而且还是死了的,郑成功深受台湾老百姓爱戴,名声很好,赞扬郑成功也是康熙的权术,这样台湾的百姓才归心于康熙。

三、御驾亲征,平定噶尔丹内乱

在明末清初,蒙古按照地理位置可分为漠南蒙古、漠北蒙古、漠西蒙古三部分,漠东是满洲(现在的东北),不算蒙古。漠南地区的蒙古人和满族人早已是满蒙一家亲,孝庄太后便是漠南的蒙古人,漠南的蒙古也有八旗,与清朝早已形成政治同盟。

清军入关后,西北的兵力比较空虚,漠西蒙古便在沙俄的支持下开始闹事,漠西蒙古有一个部落名曰噶尔丹,与沙俄同盟,意图占据中国北方,甚至上书康熙,想与康熙并称二帝、平起平坐。康熙大怒,御驾亲征,三次征讨噶尔丹,首领噶尔丹追破至死,康熙帝历时六年平定了噶尔丹叛乱,为清朝大一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你还知道康熙在历史上有哪些贡献?欢迎留言讨论~


历史课课代表


清朝入关十个帝王:福临(顺治);玄烨(康熙);胤禛(雍正);弘历(乾隆);永琰,后改顒琰(嘉庆); 绵宁,后改旻宁(道光);奕詝(咸丰);载淳(同治); 载湉(光绪);溥仪(宣统)。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越到后期越是无所作为的帝王,一般优秀的君主要是开拓者,要么是发扬光大者,在清朝莫过于康乾盛世,很多朋友比较支持康熙,当然政绩在那里,但个人觉得雍正更令人尊敬。康熙雍正乾隆,好比一个挖土一个种菜一个收获,祖孙三代,后代享福,但要按照有清一代来算,雍正的功劳最大,如果没有雍正,清朝不说提前100年,50年还是有的,over!

一、康熙后期已经很腐败了,什么都不行了,而且康熙已经上年纪了,精力跟不上,想法变化了,所以在有所作为之后就是享福的了,这时他的继任者雍正用自己的行动和能力来为大清续命,最厉害的就是反腐,把空空的国库装满了让乾隆舒服了一辈子;

二、作为帝王,没日没夜的工作,真的是把命都搭上了,试问有几个帝王可以做到?就凭这一点也是很值得令人尊敬的,换我还不得到处耍耍,康熙乾隆都6次南巡,带着大队伍到处耍,这个控制力,确实佩服;

三、重用汉人,核心团队大部分都是汉人,也就是他的军机处,智囊团,出谋划策的汉人,他都能信任的落实政策,这个确实也佩服,很果断;

当皇帝虽紧紧13年,但雍正一朝皆是清官,他之后如果来个开明的皇帝,估计大清就要变巨无霸了,可惜谁也逃不过历史的年轮!


大象猛得翻斯基


提起清朝的皇帝,让人熟知的无非就是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要说那位最值得尊敬我觉得应该是雍正。

对于雍正,他是一位非常矛盾而复杂的帝王,在他身上至今还存在着很多的秘密。

雍正对朝廷和地方进行多项制度的改革,确实对康熙晚年的弊政有了很大的改观。其统治时期的三大政策对清朝的发展很重要。

一、改土归流。在西南少数民族聚集区多实行土司制度,他们对当地的百姓拥有实际的统治权,视百姓如草芥,统治十分残酷,雍正强制实行改土归流于国于民都非常值得称赞。这就进一步保证了清朝在这些地方的统治权。

二、摊丁入亩。雍正把税收与土地挂钩,地多的多纳税,地少的少纳税,没地的不纳税,取消历朝历代的人头税。让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无不欢欣鼓舞,也取得了一定的民心。

三、整顿吏治。康熙晚年弊政丛生,雍正继位后,对吏治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官场上哀嚎不断,民间却得以好转,因此吏治得以改变。国库也慢慢的富起来了。

平常所说“康乾盛世”,但如果没有雍正呕心沥血的改革,后面的乾隆怎么办?雍正是“康乾盛世”的承上启下者。

虽然个人觉得雍正不错,但他毕竟还是封建社会的皇帝,在位期间有过文字狱,统治手段有些残忍强硬。就清朝整个大的时期来说雍正还是一位值得尊敬的皇帝。





蓋世楠爵


【俗语道,打天下容易治天下难,何况是一个烂摊子的天下】


大清一朝,值得史学家肯定的便是康乾盛世,其实准确的说应该是“康雍乾盛世”,自打多尔衮带着八旗兵入得山海关,最后让顺治成为入关后的第一任ceo起,(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这十位皇帝有建树的也就康雍乾,其他的就是废柴。那么从康雍乾中非要选一个的话,掐头去尾,我认为雍正皇帝应该算是一位在大清ceo任上比较值得尊敬的一位,其原因有三。

第一点,最开始也说了,打天下和治天下都不容易,但是治天下相对而言还是更难一点,因为康熙皇帝用自己的行动证实了这一点,康熙其人武功了得,干鳌拜,平三藩,收台湾,驱沙俄,三次讨伐西北霸王噶尔丹,这些康熙都赢了,给大清帝国打下了更大的领土,但之后他治国能力实在有限,在其执政后期,吏治腐败,国库亏空,可以说如果没有一位强有力的改革者,大清已经开始日落西山走下坡了。这个时候,雍正接任,他几乎用一己之力,改革了千疮百孔的大清,让它重新焕发了活力。

第二点,雍正皇帝极为勤政,为了改革大清,他几乎呕心沥血,在任大清ceo后,从没有一次木兰秋妳,从没有一次南巡,从没有一次享受排场,一年中,他仅仅给自己放假一天,每天几乎都工作十几个小时,在数万年件奏折上写下的批语多达一千多万字!虽然他短短的干了十三年,他日日“以勤先天下”。


第三点,不巡幸,不游猎,日理政事,终年不息。除去这些,他大刀阔斧的开始改革,对吏治重组,在他执政的13年中,手下全都是后世称道的清官,这足以说明,上梁不正下梁歪,那些贪官横行的朝代,就是皇帝本人也有极大的问题,(比如乾隆),实行改土归流,官绅一体纳粮,耗羡归公等等,这件件都是让大清朝续命的法宝,有人说,没有雍正,可能大清朝在乾隆手上就完蛋了。


老猪的碎碎念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的一个封建王朝,是第二个也是最后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清朝自努尔哈赤建立后金以来以至溥仪为结束,一共有着十二位皇帝。在这十二位皇帝中,努尔哈赤和皇太极都在入关之前就因为生病死了,所以在清朝入关之后只有着十位皇帝。而且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顺治,因为执政时期不长,所以将大量的安抚政治工作都交给了康熙帝。康熙也不负众望,不仅仅平定了天下的叛乱还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政权的稳定,同时康熙帝执政时间长达六十年。所以,我认为康熙皇帝是清朝最令人尊敬,最有作为的皇帝。



一:政治上励精图治,平定叛乱。

康熙上台之后,整个清朝面临着及其严峻的政治形式,内有鳌拜专政,外有明朝势力叛乱。在康熙少年时期便运用皇帝的威严合理的拉拢了一批支持他的大臣,结合计谋将鳌拜处死,将大权收拢至自己手中。接着康熙对外部积极使用武力,大规模派遣军队镇压地方势力,积极进攻谋反的吴三桂,在吴三桂死后吴世璠接替谋反,但是不敌清军的进攻自杀身亡,三藩之乱平定。接着康熙又对入侵北方地区的沙俄开战,战事持久惨烈,但是清军仍旧占有优势,于是康熙帝与俄国摄政王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割让了贝加尔湖地区,划定了清朝与俄国的界限。在漠北地区准格尔部落发起对清朝的反叛,接着康熙帝又展开对准格尔的清剿行动,直至最终将准格尔驱逐出新疆地区。



二:经济稳定,减少赋税,促进发展

康熙采取轻徭薄赋的安民政策,并且禁止豪强贵族圈地抢地,给了普通老百姓生存的空间,而且有利于社会的经济发展。接着为了解决土地洪涝干旱等灾害,大力发展改善河道,造福于民。因为清朝的农业属于国之根本,仍旧实施重农政策,所以清朝对商人以及手工业者的政策还是具有一定歧视。但是康熙帝废除了原本工匠等所具有的匠籍,促进了清朝手工业的发展,并且间接有利于清朝的商业发展。



三:文化思想统一,促进中国文化的大集合

清朝在本质上仍旧属于少数民族的满族统治大部分的汉人,所以出于政治的敏感,清朝所推行的思想仍旧带有一定的禁锢性。但是在康熙帝时期,中国文化开始向统一的集成靠拢,不断有着类似于《康熙字典》之类的书出版。而且康熙本人喜欢西学,也带动了中国思想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初步交流。康熙时期的海上贸易也非常频繁,不断有些新引进的西方科技发明进入中国。



康熙帝从执政时间上来讲是比较长的一位皇帝,并且康熙帝彻底稳定了清朝政治统治,消灭了大量的反对势力。康熙在执政期间促进中国文化向大集成发展,安抚百姓,有利于清朝经济的恢复。虽然康熙在位期间大兴文字狱,但是康熙帝在清朝历代皇帝中还是比较杰出的一位,对中国的疆域划定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想要了解更多深度回答?快来关注罗马纳说历史!


弋北谈古今


诚邀,谢谢。

我认为清朝最令人尊敬的皇帝当属雍正帝。也许有人会说是康熙帝,那么,我为何认为是雍正帝呢?


诚然,比其父亲康熙,雍正帝在武功上稍逊一筹,但从政治、经济、军事以及历史地位等各方面来看,雍正帝应该超过其老子康熙。法国著名的思想家伏尔泰评价道:“新帝雍正爱法律、重公益,超过父王”。清史专家杨启樵说:“康熙宽大、乾隆疏阔,要不是雍正的整饬,满清恐怕早已衰亡。在位十三年中,宵旰焦劳,勤于庶政确是事实。如果像乃父康熙那样的寿考,多活十一年,政局就会不同;要是像儿子乾隆那样的长命,多活三十一载,政治上变化之大,自不在话下——夸大的说,也许因而改易了此后中国的命运,亦为可定。”

俗话说:创业难,守成更难。康熙晚期,因老人政治,已浮现官僚组织膨大腐败、农民生活水平恶化的危机,雍正通过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迅速扭转了康熙晚期积弊严重,社会发展受到阻止的局面。在此基础上,康乾盛世方能进入鼎盛时期,使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达到其最高峰。 著名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南怀瑾说:“清朝入关定鼎八十年后,有了一位文学词章并不亚于任何一位翰林学士;谈禅说道,并不逊于禅门宗师的雍正皇帝。他的为政之道,使人不敢欺,亦不可欺。内肃权贵,不避亲疏。外立纲常,赫如烈日。用此守成,当然可使内外肃穆,谁敢与之抗衡。他是真实奠定了清朝的江山,付予儿孙好自经理。实在可算是历代定鼎守成帝王中的一代奇才,为历代职业皇帝中绝无仅有的一人。”



一方面雍正皇帝通过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使得清朝的国力得到巨大的提升,为“康乾盛世”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很多人把“康乾盛世”称之为“康雍乾盛世”。另一个方面雍正皇帝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即设立军机处。我国历史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有两个关键点,一个是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另一个就是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他们使得专职皇权达到历史的最高峰,皇权再也没人能撼动。 清史研究专家杨珍说:“雍正帝在位仅有13年,然而他却通过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迅速扭转了康熙晚期积弊严重,社会发展受到阻止的局面。在此基础上,康乾盛世方能进入鼎盛时期,使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达到其最高峰。这一为期百年的历史进程中,雍正帝所具有的承先启后作用,无可或缺。如果从在位时间相对短暂,但建树之多,政绩之大并不亚于其他历史名君这一角度审视,雍正帝当属更为不易。”


雍正帝在清十二帝中,不仅出类拔翠,而且在中国古代四百余位皇帝中,也是受人尊敬的皇帝之一,他是最勤政的皇帝。即位后,雍正就开始了他的“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十三年工作达人生涯。他几乎每天早上起床,每天工作18个小时,每天只睡4个小时,只在节假日或生日那天睡7个小时,并且不要加班费,堪称勤奋工作的标兵。他一生阅读了24万份奏章,可以说是呕心沥血,天天忙着批阅奏折,有时候连大臣在奏折中写了错别字,雍正都要细心的圈出来,不仅如此,雍正批复的字数往往比大臣汇报的字数还要多。即便身体得病,雍正仍是工作状态,手不离奏折,可称爱岗敬业的模范。


还有个小例子可以佐证他的勤奋。雍正皇帝年轻时视力就不好,常年批阅奏折又加重了近视,他很早就开始配戴眼镜,眼镜全由内务府造办处制作,造办处档案详细记录了雍正关于制作眼镜的不少旨意。据不完全统计,造办处为雍正帝专门制作的各式眼镜就有35副。

九重三殿谁为友?皓月清风作契交。估计是积劳成疾,1735年,这位劳模“因公殉职”,猝死在工作岗位上。雍正的一生是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一生,雍正的勤奋换来了不凡的政绩,是康乾盛世中最重要的一环 。雍正继位之初,康熙留给他的国库只有三百万两存银,而当雍正驾崩时,留给乾隆的国库,却足足有五千多万两银子,为乾隆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却只得到一世恶名,最集中的是他“改诏夺位”、“骨肉相残”、“不得善终”三大恶名。传说他谋父、逼母、弑兄、屠弟、贪财、好杀、酗酒、淫色、怀疑诛忠、好谀任佞。其实,这大都是政敌对他的诬陷之词,他的一世恶名恰恰来自于他的功绩。“雍正在位十三年,严厉明察、循名责实、整饬吏治、清理财政,大大矫正康熙以来宽纵的弊端,雍正一朝吏治清明,臣下莫不奉公守法,吏治之隆是清代之最,历代仅见。”




他不仅“日夜忧勤,毫无土木、声色之娱”,而且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法国传教士杜赫德评论道:“雍正皇帝不知疲倦地热衷于政事,他为了天下百苍生的福乐安康夜以继日地致力于改革政弊。您能给雍正皇帝带来最的乐事就是向他提出一个能够提高民众福利、缓解百姓的生活压力的良策;他会不惜一切代价努力将这项计划尽快诉诸实践”。他在位十三年,整顿吏治、摊丁入亩、创立军机处 、实行密折制度、开放洋禁、废除腰斩、惩治贪污、解放贱民、平定罗卜藏丹津、始派驻藏大臣。

著名清史研究专家冯尔康说:“雍正立志清除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数百年积弊,所实行的摊丁入亩政策,成功解决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人口税问题,是巨大创举。所实行的耗羡归公和养廉银政策,具有现代财政预算、财政管理的意义。在古代历史上,唐朝刘晏实行两税法,明朝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很得人们的赞誉,雍正的经济政策,比之他们有过之而无不及。统观雍正的历史地位,他应当是古代历史上的杰出帝王。”

雍正自题诗: “有志肝胆壮,无私天地宽”,他在位时期推行的摊丁入亩、改土归流等政策和制度是有功于历史和社会进步的。尤其是他从严治吏,“雍正一朝,无官不清。”

总体而言,雍正帝深谋远虑,性格刚毅,处事果断。在位十三年,励精图治,力行改革,整治贪腐,清理钱粮,摊丁入地,扩大垦田,火耗归公,以银养廉,创设军机处,革除旗主,平定青海,安定西藏,改土归流,等等。促进了国家生产发展,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政局稳定,边疆巩固,统一增强,对康乾盛世的连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为乾隆创建“大清全盛之势”,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勇于革新、勤于理政的杰出政治家。


碧影悠悠


当然是康熙皇帝。

康熙皇帝作为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其61年的皇帝任期内,擒鳌拜、平三藩、抵御沙俄、收复台湾、平定准噶尔。这一桩桩丰功伟业的功绩,不仅为康熙皇帝赢得了"千古一帝"的称号,也奠定了今天中国的疆域版图。

英雄出少年,擒鳌拜、夺皇权

古人云:"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康熙8岁继位,小小年纪就失去了父亲,还肩负着整个帝国的重担。但是这还不算最痛苦的,最痛苦的是当康熙懂事之后发现有这么一个权臣时时刻刻压制着自己。

14岁亲政那年,表面上康熙成为了帝国真正的主人,实际上还是得听命于鳌拜,没有实权的康熙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苏克萨哈冤枉被杀。为了夺回皇权,摆脱鳌拜的控制,康熙不露声色地挑选一批身强力壮的亲贵子弟,在宫内整日练习布库为戏,以此迷惑鳌拜。让鳌拜以为康熙年少贪玩,实则训练一支擒拿鳌拜的亲军。

2年之后这支亲军也训练成熟了,康熙便将鳌拜的党羽调离出京,把戍卫京城的守军将领都换成了自己亲信。在一切准备就绪后,康熙召见了鳌拜进宫,最终这位压制了康熙近八年的一代权臣被康熙用计擒拿,最终退出了清初的政治舞台,而康熙这颗耀眼的新星则借此机会登上了这个舞台,开始了他辉煌的一生。

平三藩,避免出现一个四分五裂的中国

在擒拿鳌拜后的第四个年头,刚刚完成弱冠之礼的康熙决定消除帝国最大的威胁——三藩。康熙十二年春,康熙皇帝作出撤藩的决定。同年吴三桂拒绝撤藩,杀云南巡抚朱国治,出兵反叛清王朝。

因为吴三桂打着"兴明讨虏"的旗号,吸引了一大批汉人前来投奔,很快云南、贵州、四川、湖南等地纷纷沦陷,福建、广东、广西、陕西、湖北、河南等地也纷纷响应吴三桂的号召。大清王朝半壁江山危在旦夕,如果处理稍有不当,一个四分五裂的中国随时可能会出现。

好在康熙放下了民族芥蒂重用汉军,分化、重新招揽了耿精忠、尚之信二人。三藩当中只剩吴三桂一人,狗急跳墙的吴三桂选择了称帝。吴三桂的这一做法伤透了那些恢复明室的汉人之心,最终众叛亲离的吴三桂抑郁寡欢而亡,将所谓的"帝位"传给孙子吴世璠。三年后,清军进入云南省城昆明,吴世璠自杀,历时8年的三藩之乱被平定。

抵御沙俄、收复台湾,维护了领土完整

三藩一平,康熙便把矛头指向了一直蠢蠢欲动的沙俄跟台湾郑氏。早在三藩之乱的八年里,外东北地区沙俄就早有入侵的动作,台湾郑氏也有相应吴三桂的动作,奈何当时清军全部主力都在内地对付三藩大军,无暇北顾、东顾。

康熙二十一年春,康熙亲自出巡东北,视察盛京和吉林乌喇等地的防务,准备抗击沙俄侵略军。康熙二十四年,清俄两国在雅克萨城两度决战,最终清军战胜了沙俄入侵的军队。恰逢此时西北准噶尔部时局不稳,害怕陷入两线作战的大清王朝只得与沙俄和谈,最终双方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东段边界,维护了中国的领土完整。

康熙二十年,郑经中风而死,台湾郑氏王朝发生政变,年仅12岁的郑克塽继任延平王。到了康熙二十二年,康熙以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出兵攻台,在澎湖大败刘国轩所率领的郑氏海军,收复了台湾。康熙二十三年,康熙下令在台湾设一府三县,即台湾县(今台南)、凤山县(今高雄)、诸罗县(今嘉义),隶福建省,宝岛台湾终于再一次回归到了祖国的怀抱。

平定准噶尔,避免了西北地区的丢失

康熙二十七年,噶尔丹亲率骑兵3万自伊犁东进,越过杭爱山,进攻喀尔喀,占领整个喀尔喀地区。面对噶尔丹的叛乱,康熙先是责令噶尔丹罢兵西归。但噶尔丹气焰嚣张,置之不理,反而率兵乘势南下,深入乌珠穆沁境内。

康熙二十九年六月,康熙御驾亲征,分兵两路出击。左路军出古北口,右路 军出喜峰口,从左右两翼迂回北进,消灭噶尔丹军于乌珠穆沁地区。

平定了由噶尔丹领导的准噶尔部的叛乱后,西北地区暂时恢复了往日的和平,此战也保住了清王朝对西北地区的控制,避免了西北地区的丢失。

丰功伟绩却抵不过思维的局限

如果单单以对国家的领土完整的贡献而言,康熙这个"千古一帝"的称号是当之无愧的。但是也还是这个英明神武康熙皇帝却骄傲自大、固步自封。即便经常接触到西方的传教士,还是认为中国地大物博,不需要西方的"奇淫异技"、也不需要加强与世界其他地区的接触。最终导致了清朝不断的落后于西方,到了清末更是惨遭西方的凌辱。

从国家运作的角度而言,正是康熙闭关锁国、固步自封才导致中国开始慢慢落后于西方国家。要知道同一时期内,俄国沙皇彼得一世化成平民游历西欧,回国后更是开放俄国国门大力学习西欧文明。


跪射俑


雍正,承上启下


槻濹


康熙和雍正父子两代皇帝应该算是清朝历史上最有作业和最令人尊敬的好皇帝了。康熙年少登基,除鳌拜、平三藩、收台湾、征噶尔丹,可谓文治武功赫赫辉煌,奠定了大清两百多年的基业。雍正承康熙帝业,兴利除弊,革新吏治,将大清盛世推向高潮,奠定了儿皇帝乾隆六十余年的强盛与太平!


观大千视界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这个王朝里,有三位勤奋皇帝,一位读书到吐血,一位把老师累惨,一位最勤奋,把自己活活累死。


顺治帝。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个皇帝。因为年幼时多尔衮执政,耽误了他的学习。顺治亲政后,发奋苦读,恶补文化知识。在《北游集》中,顺治详细描述了自己刻苦攻读的情景:“发奋读书,每晨牌至午,理军国大事外,即读至晚。然顽心尚在,多不能记,逮五更起读,天宇空明,始能背诵。计前后诸书,读了九年,曾经呕血。”读书读到吐血的份上,清朝皇帝中有顺治一人。

康熙帝。清朝入关后第二个皇帝。因为顺治吃过耽误学习的亏,所以对皇子的学习抓得特别是紧。康熙帝在诸皇子中是最勤奋的。他每天读书多达10余小时,经、史、子、集能背得滚瓜烂熟。亲政后,他还努力学习各方面知道,请中外老师给他讲课,而听起课来,他更是到了疯狂的程度。西人张诚写“述职报告”时:“每朝四时至内廷侍上,直到日没时还不准归寓。每日午前二时及午后二时,在帝侧讲欧几里德几何学或物理学及天文学等,并历法炮术实地演习的说明,甚至有时忘记用膳……”康熙帝把老师累惨,自己自然也不清闲,学到了很多知识,在清朝皇帝中算是学问最大的。

雍正皇帝。清朝入关后第三位皇帝,康熙帝第四子。这位皇帝是大清最勤奋的皇帝,江山一人扛,所有文件都自己处理,一天要拿毛笔写好几千字,当皇帝以后,没有一天睡过整宿觉,起五更,睡半夜,一辈子没出过北京城。雍正干十多年皇帝,“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事必躬亲,人都累走形了,最后竟累死在龙书案旁,这份敬业精神真是感人。被活活累死的皇帝,雍正是清朝唯一一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