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祿山死後,他有個兒子投降唐朝,不僅沒死,還做了宰相,被封王

安史之亂爆發,朝廷為了儘快平定叛亂,對叛將採取討撫兼施兩種手段,只要安史叛將投靠朝廷,朝廷非但既往不咎,還保留其原有的官爵。

有人對這種策略不太理解,如果對叛將都寬大為懷既往不咎,還怎麼體現朝廷的威信?這不是鼓勵將領們造反嗎?反正打不過投降就是,又沒有什麼損失。

其實,朝廷未必不知道這個弊端,這是無奈之舉,內輕外重,如果朝廷不採取寬大為懷的政策,那些已經叛變的將領為了自保勢必死心塌地對抗朝廷,朝廷未必是叛軍的對手,至少平亂時間要延長許多。


安祿山死後,他有個兒子投降唐朝,不僅沒死,還做了宰相,被封王


在寬大政策的影響下,安祿山死後,安慶緒不成器,與朝廷的交戰中屢屢敗北,叛軍各部開始離心,轉而投靠朝廷,這其中居然還有安祿山的兒子。

當然,此人並非安祿山的親生兒子,而是安祿山的養子。此人名叫李寶臣,奚族人,原姓張,李寶臣這個名字是他投降朝廷后皇帝所賜。758年,郭子儀、李光弼等九路大軍圍攻安慶緒,李寶臣在安慶緒軍中,惶恐不已,於是偷偷向朝廷投降。

朝廷大喜,要知道李寶臣這貨雖然慫了,但他可是叛軍中數一數二的驍將。為了籠絡李寶臣,朝廷封他為恆州刺史、密雲郡公。可李寶臣這貨實在狡猾,次年,在史思明的誘惑下,他又轉而投靠史思明,而且身價越來越高,被任命為工部尚書、恆州刺史、恆趙節度使。


安祿山死後,他有個兒子投降唐朝,不僅沒死,還做了宰相,被封王


史思明以為李寶臣既已與朝廷決裂,勢必忠心為史氏效勞,不料史思明死後,李寶臣殺了史朝義的部下,又厚顏無恥地與朝廷聯軍攻打史朝義。763年,史朝義被殺,安史之亂平定。李寶臣作為一名反覆無常的叛將,按說朝廷用他應只是權宜之計,等平叛後必然秋後算賬,可朝廷實在太“仁慈”,非但沒有追究他的反覆,反而賜他丹書鐵券。

這並非朝廷愚蠢,而是那年頭叛將多如狗,朝廷不可能一一追究,如果追究其中一個,勢必引起其他叛將不安,以至於再次舉兵造反。唐朝明知善待叛將是飲鴆止渴,卻又無可奈何。


安祿山死後,他有個兒子投降唐朝,不僅沒死,還做了宰相,被封王


李寶臣是典型的三姓家奴,在成為安祿山兒子和朝廷大臣前,他還當過范陽將領張鎖高的養子。這貨的字典裡就沒有忠義二字,歸順朝廷後,他依然獨霸一方,對朝廷貌若恭順,實則既不聽指揮,也不繳納賦稅,後來連偽善的麵皮也撕掉了。然而,朝廷既無力討賊,只能通過賞賜不斷安撫。

這個三姓家奴後來官做得挺大,居然做到了宰相高位(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又被朝廷封為隴西郡王。最後,這貨還得以善終,於建中二年(781年)去世,享年64歲,朝廷追贈太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