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上真实的夏侯惇到底有多厉害?

一个人的历史


汉末名将夏侯惇字元让,沛国谯郡人,西汉开国元勋、汝阴文侯夏侯婴的后代,魏武帝曹操实际上的堂兄弟(曹操之父曹嵩本是夏侯惇的叔父,后被送与大宦官曹腾做养子)。据史料记载,夏侯惇为人刚烈、好学敬师,自幼便以英勇、尚气节而闻名于乡里,曾在14岁时手刃羞辱其师之人,令乡里极为震惊(“年十四,就师学,人有辱其师者,惇杀之,由是以烈气闻。”见《三国志·卷九》)。



夏侯惇自幼跟曹操关系亲密,早在后者以骑都尉之职讨伐黄巾军时,便以裨将的身份追随其左右,以勇猛善战著称,并跟随他在陈留举兵。在关东诸侯结盟讨伐国贼董卓期间,曹操被盟主袁绍任命为行奋武将军,夏侯惇则担任司马,成为军中的“二把手”。等到关东联军解散、曹操走上独立发展之路后,夏侯惇或跟随他征战,或负责留守事务,对于后者扩充势力、稳固大后方做出卓绝贡献。


从陈留起兵到出任魏王,曹操凭借着疆场上的浴血奋战,积27年之功(189-216年),才换回削平诸侯、中原一统的局面,逐渐组建起强大的曹魏集团,并在实际上掏空东汉帝国的“根基”。在曹魏集团创建过程中,作为“二把手”的夏侯惇功劳甚伟,并因功屡获升迁,既在地方上担任过东郡太守、陈留太守、济阴太守、河南尹等要职,又在军中出任过建武将军、伏波将军、前将军、大将军,封高安乡侯,食邑二千五百户,可谓位极人臣。



由于正史记载简略,除了做官的履历外,令人难见夏侯惇形象的全貌。从现有的史料来看,夏侯惇虽然是武将,但非常注重自己的外表,因为当年攻打吕布时曾被敌将射瞎过一只眼,由是被时人呼为“盲夏侯”。夏侯惇单眼失明后很是闷闷不乐,每当照镜子看到被射瞎的眼睛时,都会气愤地把镜子摔在地上。不仅如此,夏侯惇每当听到有人喊他“盲夏侯”时,便会跟他拼命。这也是关于夏侯惇个人的一则趣闻了。


太祖自徐州还,惇从征吕布,为流矢所中,伤左目(引文同上)。时夏侯渊与惇俱为将军,军中号惇为盲夏侯。惇恶之,照镜恚怒,辄扑镜于地(见《三国志·卷九》注引《魏略》)。



正因为夏侯惇不仅是跟自己同生共死的好兄弟,而且还多次立下盖世功勋,所以曹操对他极为倚重,对他的恩宠、礼遇也远超过其他人。比如,在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在南征孙权后回师途中,令夏侯惇统重兵屯守居巢以防卫孙权。为了勉励夏侯惇,曹操赐予他多名能歌善舞的乐伎、艺伎,并下令称:“魏绛(春秋时晋国上卿)凭着与戎人修好的功劳尚且能够享受钟磬之乐,何况将军呢?”


三年后(219年),曹操南征关羽以解樊城之围时,率领中军驻屯在摩陂(在今河南郏县东南,亦名龙陂)。在此期间,曹操曾召夏侯惇前来相会,并与他同车出行,特许他不经通传便可自由进入自己的卧室,两者关系之亲密,由此可见一斑(“太祖军于摩陂,召惇常与同载,特见亲重,出入卧内,诸将莫得比也。”见《三国志·卷九》。)



等到孙权袭占荆州、俘斩关羽后,不仅把后者的首级送给曹操,还写了一封劝进信,希望他能应天顺民,早日称帝建国。对于孙权的建议,曹操的部下大都表示赞同,并纷纷劝说主公接受建议,尤其以桓阶、华歆最为积极。然而夏侯惇得知消息后,却提出自己的想法,希望曹操能在平定刘备、孙权后再称帝,如此才会名正言顺。曹操觉得有道理,便就此搁置篡汉计划。


但让夏侯惇没想到的是,就在事后不久,曹操便因病薨逝,由此错过成为开国皇帝的机会。本来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能否做皇帝也是上天注定,但夏侯惇却为此耿耿于怀,坚持认为正是自己的失言,才让曹操的“皇帝梦”破灭,并导致他郁郁而终。正因如此,夏侯惇心中颇为悔恨,并在曹操去世后三个月抱恨而终,时在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四月。



桓阶劝王正位,夏侯惇以为宜先灭蜀,蜀亡则吴服,二方既定,然后遵舜、禹之轨,王从之。及至王薨,惇追恨前言,发病卒。见《三国志·卷一》注引《曹瞒传》、《世语》。



文史砖家


夏侯惇,字元让,沛国谯人。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曹魏名将,西汉开国元勋夏侯婴的后代。少年时以勇气闻名于乡里,曹操起兵,夏侯惇是其最早的将领之一,与吕布军交战时,曾一度被擒为人质,后又被流矢射瞎左眼。多次为曹操镇守后方,曾率军民阻断太寿河水,灌溉农田,使百姓受益,功勋卓著。
夏侯惇一生多在军旅,但仍不忘治学,他常亲自迎师,虚心求教,他为人俭朴,所得到的赏赐全部分给将士,一生不置产业,至死家无余财。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中,对于夏侯惇有如下记载:

名将之后,嫉恶如仇

夏侯惇是西汉名将夏侯婴之后,夏侯渊的族兄,其人勇猛善战,十四岁的时候,有人羞辱他的老师,他便将那个人杀死。曹操举兵讨伐黄巾军时,夏侯惇随曹操征讨。

初平元年,讨董卓联军组成后,曹操担任奋武将军,更以夏侯惇为司马,跟随曹操的扬州募兵,曹操建立势力后,夏侯惇被升折冲校尉,领东郡太守。

为人所制,流矢毁目

兴平元年,曹操征讨陶谦,夏侯惇奉命镇守濮阳,当时张邈、陈宫叛变,暗迎吕布。曹操的家眷都在鄄城,夏侯惇率军队轻装前往救援,吕布趁机进入濮阳,突袭获得夏侯惇军队的军用物资。

吕布又派将领假装投降,趁机和夏侯惇的部下一起劫持夏侯惇,向他索要珍贵的物资。夏侯惇手下的士兵都非常惊恐,此时,部将韩浩指挥军队驻扎在夏侯惇军营门外,命令士兵都按兵不动,并且声称将不考虑人质安全出兵攻击,劫持人质的人害怕,就放弃人质投降了。


曹操听说这件事之后,便将攻击劫持者,不用顾忌人质定为法令,于是以后就没有再发生劫持人质的事件。夏侯惇与荀彧,程昱力保三城,反攻吕布时,却被流矢射伤左目,因而败北而归,从此,夏侯惇被人称为“盲夏侯”。

对抗天灾,取信于民

当时大旱、蝗灾,百姓们苦不堪言。夏侯惇截断太寿水,形成一个池塘,亲自担土,率领士兵种稻耕田,避过了缺粮的危险,百姓们都感念夏侯惇的恩德。

东征西讨,追随曹操

建安元年,曹操迎接汉献帝到许县,夏侯惇转任河南尹。建安三年,夏侯惇受命出兵,帮助被吕布将领高顺攻击的刘备,战败而回。建安七年,刘表派刘备向北进攻到达叶县,夏侯惇受命前去抵挡,双方于博望坡对峙,刘备火烧自己的大营退去。夏侯惇不听李典建议,和于禁一起追击刘备,留下李典断后。最后夏侯惇中了埋伏,为刘备所困,幸亏李典赶来相救,刘备才被打退。


简单从事,不拘于礼

建安九年,邺城被攻破后,夏侯惇受封为伏波将军。授权能简单从事,不用拘于制度,其与田畴为好友,曾帮曹操劝田畴再次投靠,但不成功。

建安十一年,卫固在河东反叛,曹操派夏侯惇前去征剿,大获全胜,斩杀卫固等人。

建安二十年,夏侯惇参加了讨伐汉中张鲁的战斗,建安二十一年,曹操征孙权归还,命夏侯惇督二十六军与曹仁、张辽等人屯兵居巢,防卫孙权。

有谋之将,心腹之人

建安二十四年,曹操与夏侯敦同车,夏侯惇可以不经通传,自由进入曹操的卧室。夏侯惇在政治上也有其远见,认为应该先灭蜀国,蜀地平定了,江东自会归附,天下已定,然后遵循舜禹之路,登基称帝,曹操听从了夏侯惇的这个建议。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故,曹丕登位,同年,拜夏侯惇为大将军,但在四月夏侯惇去世,曹丕亲自穿上素服,到邺城东城门为夏侯惇发丧,赐谥号为忠侯,夏侯家也获得优厚待遇。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一个人的历史


夏侯惇是曹操的远房亲戚,曹家军的悍将。按照《三国群英传》的设定,夏侯惇的武力值很高,在曹营是和典韦,张辽一个等级的武将。就是这样的一个武将,曾经载过大跟头,被敌人挟持过。话说当年曹操在父亲一家在徐州牧陶谦地盘上,突然遭遇了不测,一家几十口人都被斩杀的干干净净。因为死无对证,不知道到底是谁谋害了曹操的父亲,曹操就认定陶谦就是杀父的凶手,率领曹家军出征。第一次出征,打得陶谦落花流水,但曹操粮草不继了,便退了回来。第二次曹操又出征,留下夏侯惇为自己看家护院。夏侯惇拍着胸脯说,放心吧大哥,你去吧,这里有我就行。于是,曹操放心的上路了。曹操前脚刚走,陈宫就发动了叛乱。原来,陈宫是当地人,曹操多次用兵,需要大量粮草,给当地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作为当地人利益的代表,陈宫看不惯曹操的穷兵黩武,也想不通,所以暗中联络来吕布。吕布的并州军很强悍,一下子就把曹操的地盘上的80个郡打下了77个,只有余下三个郡支持曹操。夏侯惇就在三个郡的其中一个驻防。他听说吕布动手了,立即率领留守的大军向吕布扑去。吕布派出特种部队,在本道上埋伏,居然一下子把夏侯惇活捉了。正当夏侯惇的部队傻眼的时候,有一个叫做韩浩的下层将领走了出来,流着眼泪对夏侯惇说,将军,为了国家,对不起你了!说完,指挥人马拼命的向吕布一方进攻。吕布这边美想到有夏侯惇这个人质也不行,被打的手忙脚乱。不一会儿,韩浩就指挥军马把吕布的人全部杀死,重新夺回了夏侯惇。由此可见,夏侯惇是一个粗心大意的人,谋略不高。不久,粗心大意大夏侯惇又被射瞎了一只眼睛,从此被称之为"盲夏侯"。


怀疑探索者


先用一句话,正史上真实的夏侯惇相当的不厉害,那为什么夏侯惇在曹魏地位那么超然呢,原因很简单,因为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夏侯惇的叔叔,因为曹操的祖父曹腾是个太监,所以说从夏侯家抱养了曹嵩,曹操与夏侯惇是堂兄弟关系。

有的人说,曹嵩不可能是夏侯家的,因为曹操的女儿清河公主嫁给了夏侯渊的儿子夏侯楙,这样是不合礼的,说同姓不婚。但其实吧,曹操的女儿应该姓曹,而夏侯渊的儿子姓夏侯呀,怎么会是同姓呢?

还有人说他们的关系近,这个其实存在一个误区,很多人认为夏侯渊是夏侯惇的亲弟弟,两夏侯是两兄弟,但其实不是,夏侯渊是夏侯惇的族弟,就像诸葛诞与诸葛亮的关系那样,隔多少代不清楚,但至少不是堂兄弟。

另外,我们可以再看看西汉,汉惠帝刘盈娶了自己的外甥女,也就是刘盈的姐姐鲁元公主的女儿张嫣,我们还可以再看看春秋时期,晋献公把自己的女儿伯姬嫁给了秦穆公,而秦穆公把自己的女儿怀嬴先后嫁给了晋献公的孙子晋怀公,晋献公的儿子晋文公。

再说这个同姓不婚的事情,事实上春秋的时候,很多诸侯都姓姬,他们之间也互相联姻,还有王莽的皇后也姓王,就算曹嵩过继给了曹家,也算姓夏侯的,两家联姻是同姓,那曹家都汉给篡了,还在意这种同姓婚不婚的说法吗?

历史上的夏侯惇基本无一胜绩,都在打败仗,比如被吕布部将挟持,是夏侯惇的部将韩浩说不管夏侯惇的死活,然后最后救了夏侯惇,还在夏侯惇攻打吕布的时候,也被打败了。

出兵帮助被高顺攻打的刘备,但被高顺打败了。出兵攻打博望坡的刘备,中了刘备的埋伏,被刘备打败,幸好有李典的救援,曹操看夏侯惇打仗实在不行,就让夏侯惇到后方负责屯田去了。

不过确实,夏侯惇在曹魏地位确实是很高,曹丕继位的时候,夏侯惇被拜为大将军,曹丕还穿着丧服到邺城东门发丧,而这种礼仪只能对同族的人,更加说明曹嵩出自夏侯家。


历史简单说


夏侯惇和孙权并称三国两奇葩,一个是战无不败大将军,一个战无不败孙十万。孙权好歹还在濡须之战力敌曹操,让曹操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而夏侯惇连下属都称他盲夏侯看不起他。就这样一中华草包将军榜能进五强的货色被罗贯中硬是加了啖睛吞目的戏份抬高成了能和关羽过招的猛将。任人唯亲是曹操没能统一天下的主要原因,就好比刘邦安排自己擅长种田的哥哥刘仲担任大将军能统一天下么?正史里唯一一个在自己营帐里被小兵绑架勒索财物的将军。征张绣手下青州军叛乱全靠于禁弹压,渣统。伐吕布被几个吕军降卒在营帐里绑架勒索财物得靠韩浩救命,渣勇。讨刘备被素不知兵的刘备在博望坡火攻,渣智。优点是清廉不好财,擅长种田,这在曹操的亲戚里比较罕见,属于孔繁森式的好干部。

——“常败”将军

194年,曹操东征陶谦,张邈、陈宫联合吕布,在曹操身后捅了一刀。

这一刀子下去,夏侯惇伤痕累累,先是被绑了肉票,后又被射伤左眼,终生残疾。

从他当肉票开始,他失败的记录一次次被刷新:

194年,中吕布的诈降计,身为主将却被人挟持——一败

同年,往救鄄城,被吕布所乘,失了濮阳——二败;

同年,跟着攻打濮阳百余日,不克——三败;

198年,吕布讨刘备。前往救援,为高顺所败——四败;

202年,刘备屯兵新野,烧掉军营假装逃走。不听李典劝阻,进军追赶,中埋伏,大败——五败。

正史里,关于夏侯惇出彩的胜仗一次也没有。



大汉破虏


夏侯惇,一谈到这个人,我就想起了电视剧里那个自己把眼珠子扣下来自己吃进肚子里的画面,那个画面我至今难忘。其实历史上的夏侯惇作为大将军还是很厉害的,能文能武。

夏侯惇,曹魏的开国元勋,曹操早期起兵的得力战将,从小就以武勇著称,乡里乡亲都对他刮目相看,后来追随曹操,帮助曹操镇守后方,因为对曹操的忠臣,曹操对夏侯惇极其信任,官至大将军,死后谥为忠侯。



为人简朴,虚心求教

虽说夏侯惇是战将,按道理应该是粗人一个,但是夏侯惇恰恰相反,夏侯惇为人极其简朴,从不奢侈,每次打完胜战所得的战利品自己分毫不取,全部用来赏赐给将士士兵们,不仅如此,身处军营的夏侯惇时常学习政事,用来提高自己,经常亲自请老师来给自己讲课,据说有人侮辱了他的老师,他就把那人给杀死了,那年夏侯惇才14岁,这种虚心求教的精神让整个军营里都充满了文学气氛,可以说他所带领的军队是一支非常有素质的军队。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其实夏侯惇也是个“独眼龙”,这只眼睛是怎么瞎的呢?是因为被曹性射伤的,阵上曹性看见,暗地拈弓搭箭,觑得真切,一箭射去,正中夏侯惇左目。夏侯惇左眼被射中,痛得大叫一声,用手急急拔箭,却连着眼珠拔了出来,他大喊一声:“父精母血,不可弃也!”最后把插着箭的眼睛塞进嘴巴,吃了回去。然后就骑马再次攻击,愤怒下得夏侯惇直接取了曹性的性命,用一眼换一命,算是报了一箭之仇。


但是从这之后,夏侯惇每次照镜子时就会无名的生气发脾气,摔东西,他认为自己已经不再完美,可能还会有些自卑。

忠心曹魏,淡泊名利

夏侯惇对曹操的忠心天地可鉴,当所有人都受与魏的官号,而夏侯惇依然是汉官官职,于是便上书曹操,希望曹操封他魏官,用来表明他对曹魏的忠心。但曹操却认为夏侯惇与他同为汉官,都是汉朝的臣子,用魏的官职是对夏侯惇的不尊敬,所以夏侯惇继续沿用汉朝官职。

据说夏侯惇曾经率领军民阻断太寿河水,筑陂塘灌溉农田,使百姓受益,深受百姓爱戴。最后是病死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