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基為何要廢原配皇后?孫貴妃是如何當上皇后的?

賴俊生


明宣宗朱瞻基是明朝的第五個皇帝,他所在的年代是大明朝的初期,也算得上是一位有作為的君主,他和他父親明仁宗朱高熾一起被稱為仁宣之治,可見歷史上對他們父子的肯定。

不過明宣宗朱瞻基在上臺之後,卻很快廢掉了他原先的皇后,而立了另外一個人為皇后。這另外的一個人是孫貴妃,而原先的原配皇后叫胡善祥,是當時山東地區名門淑女,給明成祖朱棣指婚給朱瞻基的。因為之前朱瞻基已經有了一個自己的意中人,就是孫貴妃,但是祖父強行安排的婚姻,他也不能夠反對,所以就有了後來那種局面的出現。

胡皇后叫胡善祥,是錦衣衛百戶胡榮的第3個女兒,本來也是品貌端莊賢淑,深得朱棣的肯定,所以指婚給自己的皇太孫。而朱瞻基並不喜歡這個強行指派給他的正妻,而喜歡另外一個和他從小長大的孫氏。不過在古代一般都是父母指婚,而且尤其是朱棣這種強勢的皇帝,朱瞻基更加不敢輕易的去違抗他的命令。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他只能夠娶了胡善祥為正妻,而讓孫氏當了側妃。

不過到了他當皇帝的那一天,他終於不用再忍受之前的那種無奈了。本來他沒有兒子,不過孫氏突然生了一個兒子,據說是從宮女中取來的一個,就類似於宋真宗的皇后劉娥一樣。不過朱瞻基也沒有過於追究,而是以胡善祥沒有生兒子為由,最終逼她出家,而把孫貴妃升為皇后。

仔細想一想,因為朱瞻基和孫氏本來就是真愛,而胡善祥是因為是包辦婚姻,所以朱瞻基不喜歡,所以在自己能夠決定一切的情況下,自然就廢掉了原來的皇后,立了自己喜歡的人當皇后。

我是冰哥聊史論古今,期待您的關注和點評!


冰哥聊史論古今


向敬之

明宣宗朱瞻基廢原配胡後,而改立孫氏,關鍵點就是胡後沒有生兒子,而孫氏弄出一個兒子。

為何說“孫氏弄出了一個兒子”?孫氏並沒有生育,但她讓宮女上床,替換了自己懷孕,然後假懷孕,稱自己為朱瞻基誕下了皇長子,即那位在土木堡之變淪為瓦剌俘虜的主——明英宗朱祁鎮。

孫貴妃陰取宮人子為己子,朱瞻基應該是知情的,不論是哪個女人生出的,都是自己的種。然而,孫氏玩小動作,朱瞻基默認,並以此命只生了兩個公主的原配胡後請辭。因為他與孫氏為青梅竹馬。孫氏十多歲入宮,嫵媚可人,又與朱瞻基朝夕相處,成為初戀。

只是朱瞻基的祖父永樂帝,喜歡這個好聖孫,早早地冊立為皇太孫。但在給孫子選擇媳婦時,卻將忠厚端莊且有賢名的胡氏定為皇太孫妃,即為正妻,而孫氏則為嬪,即為小妾。仁宗即位,朱瞻基成為皇太子,而胡氏也就成為了太子妃,孫氏仍為嬪。朱瞻基即位,胡氏成為皇后,孫氏被封為貴妃。

朱瞻基對胡氏只有尊重,而對孫氏卻是寵愛。孫氏有了一子,母憑子貴,加之朱瞻基的操盤,成功取代元后胡氏。傳聞朱瞻基後來懊悔少年荒唐事,也是不了了之,畢竟他與胡後的緣分盡了,他只是沒把胡後趕出宮而已。

胡氏廢居長安宮為道姑,或宣宗賜號靜慈仙師,於正統八年病逝,英宗按孫太后的意思,以嬪妃的規格下葬。天順六年孫太后去世,英宗對胡後恢復名位,諡為恭讓皇后,頗合乎其形,但不祔廟,亦不繫宣宗之諡“章”,也就是說明宣宗只有唯一的一任皇后孫皇后。


以禮觀書


朱瞻基的原配皇后就是胡善祥。

她是明朝的第一位廢后,下場極為悽慘。朱瞻基廢后的原因,可以說是埋藏了十幾年,這樁婚姻從一開始就是個雷。

永樂十五年(1417),來自山東濟寧的少女胡善祥因為賢德的名聲,被明成祖朱棣選為愛孫朱瞻基的皇太孫妃。

胡善祥滿心滿意地期待著未來的宮廷生活,卻不知道這樁婚姻對她來說是個雷。

原來,早在胡善祥入宮前,朱瞻基就已經有心儀的太孫妃對象了,這個人就是後來的孫貴妃。她被朱瞻基的外祖母彭城伯夫人推薦入宮,由太子妃張氏親自教導宮中禮儀,但現在只能讓位於胡善祥,孫氏屈居於嬪。

這個時候改變婚姻對象,無疑是讓朱瞻基不快的。在朱瞻基看來,胡善祥就像是朱高煦那樣,都是祖父難為他們太子東宮的象徵。

宣德元年(1426)朱瞻基即位後,胡善祥被封為皇后,孫氏成為貴妃。

按照宮廷制度。皇后有金冊金寶,貴妃有冊無寶。朱瞻基為了彌補孫貴妃,特意破格,制金寶賜與孫氏。

因此,朱瞻基其實早就想要廢后了。由於胡善祥長期無子,且孫貴妃這個時候生下了皇長子(一說為隱取宮人子),給了朱瞻基廢后的藉口。

宣德三年(1428),朱瞻基以胡善祥無子多病為由,命其上表辭去皇后之位。胡善祥被賜號靜慈仙師,居住於長安宮,孫貴妃終於成為了皇后。

總而言之,這樁無愛的婚姻或許從一開始就是錯誤的。


HuiNanHistory


這個問題從最近的熱劇《大明風華》可以瞭解少許情況,孫貴妃就是劇中的孫若薇,原配皇后就是女官胡善祥,當然這都是按照真實歷史改編而來,既然是改編姑且看個熱鬧即可,作不得準。

從根本而言,明宣宗朱瞻基廢胡後與立孫貴妃為後其實是一碼事,且來慢慢分析。

朱瞻基兩任皇后之出身

劇中所演,胡善祥與孫若薇皆是建文朝御史大夫景清之後,但真實歷史絕非如此。景清此人因圖謀刺殺朱棣被實行了歷史上絕無僅有的“瓜蔓抄”,即“赤其族,籍其鄉,轉相攀染,村裡為墟”,那有可能兩個女兒逃出生天?明人曾記述了當時的慘狀。

所居之地,在府城西隅碩鋪坊,一路無人煙。雨夜聞哀嚎聲,時見光怪。嘗有一猿,獨哀鳴徹夜。東西皆汙池,黃茅白葦。少夜,人不敢行。

這個過程進行了十年之久,就算景清真有後人當時逃脫,十年也足夠把她揪出來了,所以劇中所演是編撰的故事而已。

恭讓章皇后胡氏出身

胡善祥真實身份是錦衣衛百戶胡容之女,山東濟寧人,永樂十五年,朱棣命各宮推舉皇太孫妃人選。胡善祥大姐胡善圍當時是宮中女官,便推薦以賢惠聞名的三妹胡善祥入宮備選,太子妃張氏見其忠厚善良,舉止莊重,便選定其為皇太孫妃。仁宗即位後,皇后張氏再次親點胡善祥為太子妃,宣德元年,胡善祥被立為皇后。

孝恭孫皇后的出身

孝恭皇后孫氏,山東鄒平人,其父為永城縣主簿孫忠,當時正在明仁宗張皇后母親的家鄉為官,孫氏少年時期就頗有美色,於是永樂八年被張皇后母親送入宮中。與《大明風華》中演繹不同得是,孝恭皇后少年入宮,與劇中胡善祥角色反而相近。永樂十五年,胡善祥被朱棣立為皇太孫正妃,而孫氏被封為嬪。宣德元年,朱瞻基即位後,被封為貴妃。明宣宗更是對其大加讚揚:“

貴妃孫氏,皇祖太宗選嬪於朕,十有餘年,德義之茂,冠於後宮”。

從以上可以看出,胡氏與所氏皆是清白人家出身,並非建文舊朝景清之後,再加上太祖皇帝為了防止外戚專權擅政,規定皇子們選妃必須從民間家世清白之人中選起,故二人都是絕非劇中所演。

那麼為何朱瞻基要廢胡後而立孫後呢?

這還是要從明宣宗朱瞻基與孫氏青梅竹馬的感情說起。說來奇怪,總管明朝,大多皇帝都專情的很,比如太祖馬皇后、成祖徐皇后、仁宗張皇后以及後面的錢皇后、萬貴妃等等,宣宗皇帝自然也有所愛之人,他對孫氏也是情有獨鍾。

宣宗皇帝在登基之初便不準備立胡善祥為後,只不過在太后張氏的一再要求下不得已立刻胡氏為後,孫氏為貴妃,他一直在尋找一個機會讓孫氏上位。宣德二年,孫貴妃為宣宗皇帝誕下長子,也就是後來的英宗朱祁鎮,這一來他終於找到機會,但又苦於皇后胡氏素來賢德無過,遂把眾大臣叫來商議廢后之事。

朕有一大事與卿等議,固出不得已,然亦決矣。朕三十無子,而中宮屢身不得育,頃且病。日者言中宮祿命必無子,今貴妃有子,當立為嗣。夫母以子貴,禮也。特何以處中宮。

楊士奇答曰:“臣事帝后,猶子事父母也。寧有為人子而言廢母者”?接著又說“宋仁宗廢后,至今史冊尤譏之”。宣宗皇帝見說服不了眾臣,於是讓他們回去考慮好再說。出大殿之後,楊榮對眾大臣說“皇帝廢后之志久矣,與其君臣失和,不如讓皇帝決定,此乃皇帝家事。”眾人皆稱善。

還是楊士奇最後拿了主意,既然說服不了皇帝廢后,那最起碼為皇后爭取一些利益總是好的,於是第二天覲見宣宗皇帝曰:“願陛下待兩宮均等,無厚薄、無崇庳,終之始之。昔宋仁宗廢郭後而恩意彌篤,可監也。”這就定下了廢后的基調。宣德三年二月,宣宗皇帝讓在病中的胡善祥上表辭後,退居長安宮,賜號靜慈仙師,而改冊孫貴妃為皇后。

皇后胡氏,自惟多疾,不能承祭養,重以無子,固懷謙退,上表請閒。朕念夫婦之義,拒之不從。而陳詞再三,乃從所志,就閒別宮。其稱號、服食、侍從悉如舊。貴妃孫氏,皇祖太宗選嬪於朕。十有餘年,德義之茂,冠於後宮。實生長子,已立為皇太子。群臣鹹謂《春秋》之義,母以子貴,宜正位中宮。今允所請,冊妃孫氏為皇后。

就這樣胡善祥被廢后的同時,孫貴妃為成功上位,終於坐上了皇后之位,這就是宣宗皇帝后來被人們詬病的“無過廢后”,終明一朝,廢后之事常有發生,就是源於宣宗皇帝,罪過大也!

再來說說大明奇女子孝恭孫皇后

孫皇后一生中歷經七朝六帝,在大明後妃中這是頭一份,歷史評價對其也多有褒貶不一,但就我個人而言,我認為孝恭孫皇后對大明有兩次再造之恩,委實功勞不淺,僅僅爭奪後位那些後宮齷齪是抹殺不了她對大明的功績。

  • 首先是在土木堡之變後,她擯棄南渡主張,支持郕王朱祁鈺即位,並且“太后知于謙能任難,即以侍郎升本兵”,幾乎是以一人之力力挽狂瀾,可謂巾幗不讓鬚眉。
  • 其次,景泰末年,鑑於朱祁鈺病重,英宗被囚禁,國本不定時,“石亨謀奪門,密白於太后,許之。”然後歸政於英宗,避免了明朝的又一次動盪。
  • 再次,英宗之諡號得益於其廢止了殘酷的“人殉”制度,但其實真正提議廢止此制度的是太后孫氏。
  • 最後,太后孫氏有權而不擅權,問政但不幹政,體現了其良好的政治素養。

總之她並非一般女人,她具有開明且遠大的政治眼光,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孫後兩度救大明於水火已足以在歷史中的“賢后”中佔有一席之地。

結語:在殘酷的後宮爭鬥中,胡後終於還是敗下陣來,被孫氏取而代之,但不可否認的是,孫後在後來的表現遠超一般皇后。雖然明宣宗廢后成為其汙點,但從現代觀點看來,這又何嘗不是宣宗皇帝對愛情的執著追求和對傳統禮教的一種反抗呢?


望風瑟瑟


明宣宗朱瞻基廢胡皇后,立嬪妃孫氏為後,唯一的原因是孫氏生了第一個兒子,並沒有其他原因。

明宣宗朱瞻基深受明成祖朱棣的喜歡,在他爹朱高熾還沒登基當皇帝的時候就被朱棣封為皇太孫,朱瞻基很早就被朱棣確定為接班人。永樂年間,朱棣就給朱瞻基定下了婚配。

永樂十五年,朱瞻基大婚,胡善祥胡氏為太子妃,孫氏(正史裡沒有名,電視劇裡叫孫若微)為嬪妃。她們兩人都沒有深厚的背景,卻都非常的賢惠、聰慧、漂亮。

胡氏是山東濟寧人,他的父親胡榮是錦衣衛的百戶,而她的出名卻是因為漂亮溫順賢惠,後來被選為太子妃的備用人選。

孫氏是山東鄒平人,永城縣丞主簿孫忠的女兒,她是被朱瞻基的外婆明仁宗誠孝皇后張氏的母親彭城伯夫人發掘出來的,因為彭城伯夫人也是鄒平人,她發現孫氏容貌俊美,特意把他帶到宮裡。

據史料記載,孫氏和朱瞻基認識得更早,畢竟孫氏在自己外婆家,朱瞻基也沒少往她家跑,這樣一來二往就認識並熟悉了,可以算得上青梅竹馬。

胡氏和孫氏都不錯,背景都很一般,一個是百戶之女,一個是主簿之女,選誰當太子妃都很正常,誰都可以做決定,唯獨朱瞻基不成,誰當老婆,誰做側室,由朱棣說了算。

朱棣選了胡氏為太子妃,孫氏為嬪妃。命運似乎就此決定,卻沒想到未來會有鉅變。

朱瞻基登基當了皇帝后,太子妃胡氏就榮升為皇后,嬪妃孫氏榮升為貴妃。此時真正的比拼才剛剛開始。

朱瞻基在當皇太孫期間就有了家室,兩個明成祖選的老婆和側室,卻沒有兒子;朱棣死了,明仁宗朱高熾當皇帝的時期,朱瞻基成太子了,依然沒有兒子,只有三個女兒,兩個是太子妃胡氏所生,一個是側室孫氏所生。

朱瞻基當了皇帝了,還沒有兒子,就說不過去了,國之根本,要人繼承。

宣德二年,孫氏終於生了朱瞻基的第一個兒子朱祁鎮,也就是後來的明英宗,朱瞻基非常的高興,就是一般百姓人家生了兒子也要擺三天酒席,何況是皇帝。

朱瞻基有了兒子很高興,對生了兒子的孫氏就寵愛有加,這其實並不妨礙皇后胡氏的地位,更何況皇后胡氏和貴妃孫氏都以賢明著稱,兩人並沒有現代狗血宮鬥劇裡面的爭風吃醋與搶班奪權。

兩個女人雖然賢明不爭鬥,但朱瞻基卻有想法,宗法制度確定了嫡子繼承的法統,孫氏所生的朱祁鎮只能算是庶子,他不具備繼承皇位的權力。要解決這個問題,有兩個辦法:1、皇后胡氏生個兒子,那麼就有嫡子;2、把孫氏立為皇后,那麼朱祁鎮就是嫡子。

朱瞻基選擇了後者,他與皇后胡氏商議後,胡氏自己上表由於自己多病無子,辭去皇后,隱居長安宮為道姑,稱靜慈仙師,明宣宗立孫氏為皇后,長子朱祁鎮為太子。

胡氏與孫氏的地位發生了鉅變,都因為兒子引起的,母憑子貴。平心而論她們兩人並無任何關於皇后之位的爭奪和嫌隙。

胡氏雖然被廢,但是還是得到了很大的優待,其實後來的明宣宗朱瞻基對胡氏被廢很是後悔,稱自己年少不更事,做事太過沖動,傷害了胡皇后。

“後無過被廢,天下聞而憐之”、“此朕少年事”——《明史 后妃列傳一》

胡氏在正統七年過世,葬於北京金山,並沒有入葬皇陵,因為她的身份此時已經是道姑。

明英宗朱祁鎮二次登基,年號天順,在天順六年,朱祁鎮的親身母親孫氏過世,葬入景陵與朱瞻基合葬。

天順七年,明英宗朱祁鎮在自己皇后錢氏(朱祁鎮非常寵愛錢皇后)的勸說下,給予了前廢后胡氏追封,甚至還與此事和當朝首輔李賢商議過,追封其皇后尊號,並重修了胡氏的陵寢。

“以陵寢、享殿、神主俱宜如奉先殿式,庶稱陛下明孝。”——李賢

朱瞻基的兩任皇后胡氏和孫氏都讓人唏噓不已,在封建皇家裡,這樣的子憑母貴的例子比比皆是。


沉墨I方之城


朱瞻基是明朝第五位皇帝,也就是明宣宗,朱瞻基的父親是明仁宗朱高熾,公元1425年,在位不到一年的朱高熾病逝,朱瞻基繼位。朱瞻基在位時長共10年,他在位這個時期,明朝的生產力、經濟、國力都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朱高熾和朱瞻基統治時長不過十一年,卻被歷史學家稱讚”功績堪比漢文帝、漢景帝“,他們所統治期間被稱為”仁宣盛世“,是整個明朝最強大的時期。

朱瞻基的第一個皇后名為胡善祥,是他的原配妻。胡善祥的父親是明初時期的大臣名為胡榮,胡善祥是他的第三個女兒,公元1417年,胡善祥被冊立為皇太孫妃,這個皇太孫指的就是朱瞻基。後來,朱瞻基登基為皇帝,胡善祥也就成為了皇后,胡氏一族也得到了光速發展。

胡善祥能夠當選為皇太孫妃,其實是因為其賢名遠揚,她生性善良、莊重,被朱瞻基父親朱高熾所喜愛,所以就將他許配給了自己的兒子。而朱瞻基呢,並不寵愛胡善祥,因為她自己不爭氣,只生公主不生皇子。與此同時,朱瞻基開始寵愛孫貴妃。

這個孫貴妃能夠進入宮中完全是因為其美貌,她和朱瞻基朝夕相處,所以深得朱瞻基的寵愛。公元1427年,朱瞻基當皇帝的第三年,孫貴妃為朱瞻基誕下了長子,也就是明英宗朱祁鎮。因為是朱瞻基的第一個兒子,所以朱瞻基非常喜歡他。

第二年,公元1428年,朱瞻基以胡善祥沒有生皇子且體弱多病為由,讓胡善祥主動辭去皇后一位。胡善祥被廢后,成為了道姑。同年,朱瞻基便立孫貴妃為皇后,即孝恭孫皇后,並立剛滿四個月的朱祁鎮為皇太子。


理科男讀歷史


朱瞻基為什麼要廢除原配胡皇后,其實沒有太多的原因,就是因為不喜歡胡皇后而寵愛孫貴妃。

當時,孫貴妃自小和朱瞻基呆在一起,日久生情,兩人的感情很好。可是,後來朱瞻基娶了胡氏為妃,孫貴妃只能當個嬪。

朱瞻基即位,但玩心挺重的,導致有時候會因為玩耍而耽誤國事,於是胡皇后就勸諫朱瞻基要管理政務。因此,朱瞻基就覺得胡皇后太囉嗦了,什麼都要管著他。而孫貴妃什麼都不管他,他想做做什麼就做什麼。

這樣一來,兩人就有了區別,朱瞻基又不喜歡胡皇后,於是就動了廢除胡皇后的念頭,說幹就幹。

朱瞻基先是去張太后申請給孫貴妃個金寶,提高孫貴妃的地位,讓她處於皇后與貴妃之間,同時試探一下太后對此事的態度。當時,為了區分皇后與貴妃的地位,皇后是有金寶金冊的,而貴妃只有金冊沒有金寶。

後來,太后同意了朱瞻基的請求,給孫貴妃也製作了一金寶,孫貴妃晉升為皇貴妃。但是,改立皇后這事到這裡就沒有了下文,張太后也沒提起過這事。

朱瞻基見這事就這樣僵持不好,此時孫貴妃為朱瞻基“生”了一個孩子,作為第一個兒子要被立為太子的。這個孩子也討太后喜歡,於是朱瞻基就直接向太后攤牌,母以子貴,說要立孫貴妃為皇后。而張太后早知道朱瞻基的想法,心裡也明白皇帝想做的事沒人攔得住,就同意了朱瞻基的做法。

於是,朱瞻基得到了太后的同意,就招集楊士奇、楊榮等人商量此事。其實,幾個內閣大臣都知道朱瞻基的想法,也同意朱瞻基的做法,但是楊士奇不同意。

楊士奇覺得皇后無過而廢是不好的,所以就為皇后說話。改立皇后這一事就卡在楊士奇身上了,經過三次會議,朱瞻基把太后同意搬出來,才結束了這一場的爭奪。

最終楊士奇給朱瞻基出主意,讓胡皇后主動推遲皇后一位,改立孫氏為皇后。


【end】我是十點烏托邦!


十點烏托邦


朱瞻基早就動了廢除皇后胡氏的念頭,一是因為孫貴妃比胡皇后聰明漂亮,二是胡皇后老是勸諫朱瞻基,讓他勤勉政事,朱瞻基嫌她煩,這才有了孫貴妃上位的事情。

朱瞻基的婚事是朱棣為他操辦的,指定胡氏為皇太孫妃,孫氏為皇太孫嬪。一開始朱瞻基對待兩個女人沒什麼差別。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朱瞻基就漸漸喜歡機靈貌美的孫貴妃,而對傳統端莊的胡皇后就漸漸冷淡。

朱瞻基繼位以後,還是改不了好玩的天性,經常接著出巡的名義,到處遊玩。胡皇后就感到朱瞻基有點不著調,就勸他把心思花在處理政務上。朱瞻基正忙著鬥蛐蛐呢,哪有功夫理會胡皇后。胡皇后就不斷的說,朱瞻基就對她也來越厭煩。

而孫貴妃就不一樣,她就比較會討好朱瞻基,從來不在朱瞻基興頭上說些掃興的話,朱瞻基就喜歡跟孫貴妃待在一起。

朱瞻基和孫貴妃兩人就合計著,想讓孫貴妃上位。但是沒有合適的理由,是不能廢除皇后的,兩人就一步一步精密策劃著。

第一步是要爭取太后的同意,於是朱瞻基就去忽悠他娘。張太后什麼人啊,那是跟著朱高熾一起處理過國家大事的女人,水平見識可不一般。朱瞻基一張嘴,張太后就知道他要幹嘛,她對自己的這個兒子太熟悉啦。任憑朱瞻基怎麼說,張皇后就是不鬆口。朱瞻基最後沒辦法,提了一個要求。就是給孫貴妃賜予金印,這是皇后才有的東西,皇后有金冊和金印,而貴妃就只有金冊。孫太后經不住朱瞻基的鬧騰,就給孫貴妃賜予了金印,這下孫貴妃和胡皇后算是平起平坐了。

就下來就是生育問題,現在胡皇后和孫貴妃都沒生下皇子。要是孫貴妃率先誕下龍子,那距離皇后寶座就近得多了。於是,在兩人策劃下,一個的宮女生下皇子。孩子一生下來就抱給孫貴妃了,而孩子的親生母親卻杳無音信了。朱瞻基也向外宣佈孫皇后生下龍子,她對孫貴妃就更加寵愛了。

朱瞻基是個愛惜名聲的人,他不想不想把事情做的那麼露骨,他也沒立即就把胡皇后廢除。而是讓內閣大臣楊榮提議,看看朝臣的反應。結果朝中大臣反應很冷淡,沒人借這個話題,這讓朱瞻基很尷尬。

他現在是既不想揹負“寵美豔而廢原配”的罵名,又想達到自己廢后的目的。無奈之下,朱瞻基又來找他老孃,軟磨硬泡之下,張皇后勉強答應,朱瞻基露出勝利的笑容。

於是朱瞻基召集內閣大臣商議,楊榮自然是想為皇帝排憂解難的,但是朱瞻基還是想讓楊士奇來辦這件事,因為楊士奇辦事細膩,滴水不漏。楊士奇一開始也不答應,他以為太后肯定不會同意,就把太后搬出來想壓一壓朱瞻基。誰知朱瞻基已經將太后說動,楊士奇也不再堅持,就給朱瞻基出了一招。

他讓朱瞻基借皇后病重身體不適,讓胡皇后自願讓出皇后一職,這樣朱瞻基再拒絕,胡皇后再請辭,這就讓人說不出閒話了。朱瞻基一聽,很高興,這是個好辦法。

於是胡皇后就遷出正宮,退居長安宮,賜號“靜慈仙師”。孫貴妃如願以償的坐上皇后寶座,但是張太后一直也不待見他,每次皇宮設宴,胡氏的位置總是在她前面。


老蟲


首先要說一下,用明史后妃傳所謂的“此朕少年事”這句話,來說明宣胖朱瞻基後悔廢后是大錯特錯的,這句話很明顯是杜撰的,宣胖朱瞻基到死都沒後悔廢后,如果他後悔廢后,不會留下那樣照顧孫皇后的遺詔,而對胡皇后卻沒有隻言片語。

朱瞻基臨死前留下遺詔:家國重務必須稟報皇太后和皇后之後再實行。臨死前授予妻子這樣的權力,足可以證明朱瞻基對孫皇后的真愛,那是愛她就要給她最好的,要給妻子留下最好的保障。

宣德十年春正月癸酉朔○乙亥臣曰朕疾今不復起蓋天命也其命長子皇太子祁鎮嗣位諸王宗室悉遵祖訓謹守藩國嗣君年幼惟望聖母皇太后朝夕教訓爾文武大臣盡心輔導 家國重務必須上稟皇太后皇后然後行 喪禮以日易月上崩遺詔天下
詔曰朕以菲薄獲嗣祖宗大位兢兢夕惕懼弗克負荷蓋今十有一年矣而德澤未洽於天下心恆愧之比者遘疾日臻彌留夫死生常理修短定數惟不能光承列聖之洪業終奉聖母皇太后之餋中心念之雖歿弗寧長子皇太子祁鎮天性純厚仁明剛正其嗣皇帝位在廷文武之臣協心輔佐務以安餋軍民為本毋作聰明以亂舊章 凡國家重務皆上白皇太后皇后然後施行 中外大小臣僚各敬乃職效忠嗣君毋忝朝命喪制悉遵皇考洪熙元年五月遺詔毋改山陵務儉約宗室親王藩屏任重謹守封國各處總兵及鎮守官及衛所府州縣悉心盡力安撫軍民勿擅離職赴闕進香者令佐貳幕職或遣官代行兩廣四川雲南貴州七品以下衙門並免進香故茲詔諭鹹使聞知(明宣宗實錄)

朱瞻基為何要廢皇后和孫皇后怎麼當上皇后,這兩個問題其實算是一個問題,因為胡氏被廢和孫氏被立的原因是一樣的,她們之間是密切相關的。

關於朱瞻基和孫皇后的愛情故事參見文章 愛她就要給她最好的,宣胖朱瞻基和孝恭皇后孫若微的愛情傳奇

朱瞻基廢后的原因有三點:

其一,也是最重要的,是孫氏生了一個兒子,終於讓他有後;

其二,就是孫皇后他倆的青梅竹馬情義;

其三,是胡善祥並不合他的意。

在孫氏生子之前,朱瞻基還沒有兒子,只有三個公主,他已經二十八歲了,在古代,在皇室,這個年齡還沒兒子,不管是皇帝還是大臣都要開始著急了。

還好在宣德二年,孫貴妃懷孕,並在當年十一月十一生下大皇子朱祁鎮,朱祁鎮的出生讓朱瞻基欣喜若狂,對兒子好好的表現了他慈父的一面。

而有了兒子,孫貴妃則更有底氣,不但擁有皇帝的感情,還有帝國的繼承人,當然,她對皇后的渴望也就不用遏制。

相反,後來者居上的胡善祥卻失去了她的優勢,婚後十年,只生了二個女兒,沒有誕育嫡子,對皇后來說,也不一定就有傾覆的危險。

但是,胡善祥的對手是和皇帝有感情基礎的貴妃,更不妙的是,後宮妃子再沒有生育的來分薄皇帝對貴妃母子的寵愛,對胡善祥來說,有野心,還和皇帝青梅竹馬,現在又生了兒子的孫貴妃,怎麼會願意屈居人下?

所以,廢后也是水到渠成的。胡善祥有賢名,但是她遇到的是愛玩的帝三代宣胖朱瞻基,胡善祥或許有做賢后的想法,但也要考慮宣胖愛不愛聽人囉嗦,我在外朝聽大臣嘮叨,回到後宮找點小開心還要被皇后嘮叨,這日子沒法過。

宣胖是個多才多藝又聰明能幹的皇帝,有很多小情調,愛畫畫,愛鬥個蛐蛐,本來就是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就是愛玩,但人家沒耽誤學習啊!他又不是那種自控能力差的皇帝,偏偏胡善祥成天像個教導主任似的在他耳邊唸經敗興,時間久了,宣胖怎麼可能會待見。

再看看青梅竹馬的小孫,兩人是情投意合長大的,還能一起玩耍,小孫也不在宣胖耳邊嘮叨這樣那樣的,耳根別提多清靜了,如果問宣胖喜歡去誰哪裡,自然首選小孫。

這就是區別,也是廢后的根本原因。宣胖本來就膩歪胡善祥,你不活潑也就罷了,還囉嗦,還不會生兒子,要你作甚?親親兒子出生了,當然要給兒子最好的,庶長子自然沒有嫡長子好聽,為了兒子,也為了青梅竹馬的感情,廢后撒!

胡善祥是婆婆喜歡的兒媳婦,卻不是丈夫喜歡的老婆,雖然張太后在大事上能管著兒子,比如宣胖繼位後,立胡善祥為後,那其實就是張太后的壓力,如今,小孫生兒子了,宣胖執意廢后,張太后也的確沒理由再攔著,她只能提高胡善祥的地位,來給孫皇后找點不痛快,其他的也沒辦法。

就是這樣。

透過表象尋找歷史真相,以史為論,訴說個人見解,謝絕無謂腦補解讀過度。有喜歡遼夏金元以及後宮八卦的朋友可以關注猴格,不會讓您失望!


猴格大人


朱瞻基是明朝的第五位皇帝,在位時間為1425年到1435年,統治中國十年。

朱瞻基是永樂皇帝朱棣最為看重的孫輩繼承人。永樂皇帝朱棣對自己的長子,朱瞻基的父親朱高熾並不滿意,但因為喜歡這個孫子,一直保留長子的太子之位,不然太子為就可能落到朱棣的第二個兒子漢王朱高煦頭上了。

朱瞻基是祖父和父親兩代人都賞識的對象。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朱瞻基是兩代帝王共同培養出來的繼承人。他是明朝中後期少有的有為之君。可惜,這樣的一個帝王,身上有兩個遺憾。

一個遺憾是在位時間只有十年,短暫如繁星墜落。另一個遺憾則是他引起的廢后風波。

朱瞻基生命中有兩個重要的后妃,一個是原配胡善祥,一位是繼後孫氏。

朱瞻基18歲時,明成祖朱棣下詔冊封胡善祥為朱瞻基的正妃,孫氏為皇太孫嬪。

這個決定其實非常微妙,讓眾人大跌眼鏡。孫氏十歲入宮,由朱瞻基的母親和明成祖朱棣的后妃撫養長大,和朱瞻基有青梅竹馬之情。孫氏很早就被大家認為是內定的皇太孫朱瞻基正妃,流程上只差一道公開的聖旨。

在擇選過程中,應該有人使用過心機。具體的情況,限於宮廷保密和史料記載,早無蹤跡。大致的過程是,胡善祥和孫氏兩個人競選正妃走到一個旗鼓相當如火如荼的節點時,欽天監官員忽然上書表示,胡善祥的生辰八字更加符合天相星氣。明成祖朱棣非常相信欽天監的話,於是胡善祥成為正妃,孫氏不得不為側室。

這一局上,胡善祥勝出。但以長輩和權力強扭的瓜,註定結局苦澀。

朱瞻基和孫氏感情深厚,忽然之間殺出一個第三者,令朱瞻基內心非常憋屈。但是這個時候,他沒有選擇權,只能接受。

1425年,朱瞻基繼位。這一年朱瞻基26歲,正是一個男人最為大膽自由無所顧忌的人生階段,又碰上他大權在握,那麼廢后的事情就被朱瞻基提上了日程。

朱瞻基繼位之初,他的母親張太后就特意下旨:“謂兩家定位久,無可議,仍冊胡氏為皇后,孫氏為貴妃”。

這道懿旨短短數字,卻富含深意。

按理說,皇太子或者皇太孫的正妃,在丈夫繼位後,升級為皇后是無可爭議的事實。為什麼張太后還特地下旨進行說明以安心人心呢?

這側面說明了當時宮廷內對於昔日胡善祥和孫氏的地位角逐,還有異議。胡善祥的地位並不穩固。在新帝登基后妃品級地位不確定的情況,有人認為需要重新確定胡善祥和孫氏的位分。

根據史料的記載,持有異議的人可能是兩個:

1. 朱瞻基的外祖母,明仁宗正妻誠孝張皇后的母親彭城伯夫人。

2. 朱瞻基本人。

彭城伯夫人是永城人,孫氏也是永城人。彭城伯夫人也許是一個很好的老鄉了,就是她把孫氏帶入宮中,打開了孫氏人生中最為重要的一道大門。

當初明成祖朱棣半路決定孫氏為嬪,胡善祥為正妃,彭城伯夫人私底下頗為不忿。現在外孫繼位,便肆無忌憚,慫恿著把孫氏扶正。

作為C位男主角,朱瞻基的態度更加關鍵。他不喜歡祖父強加給他的正妻,特別寵愛孫氏。這一點看來,他的外祖母彭城伯夫人倒真是懂得外孫皇帝的心思。

在第二個節點上,張太后明白新帝繼位,後宮最好不能起衝突,不然這個過渡期有些麻煩,因此出面保住胡皇后的位置。

於是,朱瞻基冊立胡善祥為皇后,冊立孫氏為貴妃。為了顯示孫氏的與眾不同,朱瞻基打破慣例,在冊封孫氏時,特別授予一枚貴妃金印。按照之前的規定,所有妃子,只有金冊沒有金印。

在前面兩個節點上,胡善祥搖搖晃晃地走過。後面的路,則倍加艱辛。

胡善祥在和孫氏的競爭中,贏得的是長輩緣。在最為核心的一點上,贏得丈夫眷顧上,她輸得徹徹底底。

朱瞻基和胡善祥成婚多年,只生育了兩個女兒。長女活了二十多歲,次女夭折。孫氏則生有一子。孫氏長子在手,更佔優勢。

朱瞻基在長子出生後,開始正式實行廢后計劃。胡皇后沒有大的過錯,朱瞻基因此不知道用什麼方法說服胡皇后主動上書,以身體不好為由辭去後位。

五位首輔大臣張輔、蹇義、楊榮、夏原吉和楊士奇在朱瞻基提出廢后之初,強烈反對。但是五位大臣對此事的態度並不統一。楊榮、蹇義二人無所謂,屬於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一方;張輔、夏原吉反對無效後,不在抗爭。只剩下一個楊士奇,獨木難支,最後無力反對。

兒大不由娘。誠孝張皇后拗不過兒子,只能看著胡善祥被廢。

在第三個節點上,胡善祥輸掉了。

胡善祥得到了婆婆的憐惜。在之後的家宴上,誠孝張皇后都要求胡善祥的位置在孫氏之上,對胡善祥的生活非常照顧。

誠孝張皇后去世後,胡皇后失去宮廷內最後的依仗,不久後,也鬱鬱而終。死後僅以嬪禮下葬。

孫氏成為太后,則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明人對胡皇后無辜被廢,非常同情。二十年後,孫氏的兒子明英宗在孫氏死後不到一年,就在妻子錢皇后和大臣李賢的建議下,恢復了胡善祥的皇后之位,徹底為胡善祥和孫氏的後宮爭鬥畫下句號。

在嫡庶觀念下,很多明人認為孫氏性情狡黠,狐媚朱瞻基,才惹得這位英明天子落下了汙點。

其實孫氏登上後位後,所言所行符合禮制,關鍵時刻總能起到穩定大局的作用,並非一個無德狠毒之人。

胡善祥和孫氏的爭鬥,只能說嫡庶制度下的婚姻,本身就有問題。為什麼非要在一場婚姻下擁擠著容納三個人呢?所以不被愛的那個人,只能落敗出局。

胡善祥剛好就是這樣一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