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淵明一逼明是權力很大的皇帝,為何李世民他就讓出了皇位?

用戶99027385958


綜合很多史料,稍微寫點看法。

一.李世民逼迫李淵退位的背景

當時,在爭奪皇位已經處於明顯下風的李世民兵行險著,孤注一擲,經過精心的策劃發動玄武門之變,弒兄殺弟,並控制皇帝李淵;很多人一直覺得玄武門之變的核心在於弒殺太子李建成,其實恰恰相反,如果兵變只誅殺競爭對手,無法控制皇帝,僅僅只是成功了一半,作為一個開國皇帝,首先關心的是自己的權力是否穩固,再者李淵一共有22個兒子,並不存在李建成李元吉一死,就一定要傳位給李世民。

按史料記載,李世民當時在秦王府私養800多名勇士,通過策反當時玄武門守將常何,得以順利進入玄武門埋伏,弒兄殺弟的時候李世民身邊僅70餘騎,剩下的人去哪裡了?沒錯,去撲殺皇帝李淵的衛隊了。李世民的精心策劃在於他精心的控告(控告太子齊王同皇帝的后妃有染),讓皇帝覺得家醜不可外揚,只能召集幾個重臣秘密會審,選處較偏,護衛不多,以致秦王府的人有機可乘而挾持皇帝李淵,成功讓尉遲恭入宮擔任“警衛”。

二.李淵退位的真正原因

試想如果李淵如果本人沒被挾持,作為一個皇帝,知道發生了兵變,第一件事肯定就是調集御林軍誅殺叛逆,搜捕要犯,哪怕日後要傳位給李世民,也不可能致自身安危於不顧,更不可能接受十個嫡孫李建成的兒子安陸王李承道、河東王李承德、武安王李承訓、汝南王李承明、鉅鹿王李承義,李元吉的兒子梁郡王李承業、漁陽王李承鸞、普安王李承獎、江夏王李承裕、義陽王李承度等幼兒都被殘忍殺害,還在宗室的名冊上刪除他們的名字。

回到李世民讓尉遲恭入宮擔任“警衛”。尉遲恭身披鎧甲,手握長予,徑直來到高祖所在的船上(如果此時李淵還有守衛,能容許尉遲恭這樣?)。高祖大驚,問道:“今日作亂的人是誰?愛卿到此做什麼?” 尉遲恭回答道:“秦王因為太子和齊王作亂,起兵誅殺了他們。秦王殿下擔心驚動陛下,故派臣擔任警衛。” 高祖對裴寂等人說:“不料今天竟然會出現這種事情,你們認為應當怎麼辦呢?”(裴寂 知道事已至此,多說無益,故無語),早就被李世民收買的 蕭瑀和陳叔達 當眾背臺詞:“建成與元吉本來就沒有參與舉義兵反抗隋朝的謀略,又沒有為天下立下功勞。他們嫉妒秦王功勞大,威望高,便一起策劃奸邪的陰謀。現在,秦王已經聲討並誅殺了他們,秦王功蓋宇宙,天下歸心,陛下如果能夠決定立他為太子,將國家大事委託於他,就不會再生事端了。” 高祖說:“好!這正是我素來的心願啊。”(識時務者為俊傑,否則李世民只要一轉身,剩下的就交給尉遲恭了,到時候是史書上就會寫成李建成李元吉叛亂,殺死皇帝及重臣若干,秦王救援不及……)

迫於形勢的李淵還令諸軍並受秦王處分,又使黃門侍郎裴矩至東宮曉諭諸將卒,大勢遂定。

至此,李世民的政變才算大功告成。


逍遙子說歷史


玄武門之變以後,李淵逐漸退居二線,並在幾個月之後成為太上皇,之所以會如此快速,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01 李淵年事已高,心灰意懶

太上皇,是皇帝對自己父親的尊稱。所謂“太上”,實際是“無上”之意,意思是比皇帝還要尊貴。而到底尊貴不尊貴,是榮譽稱號還是實職,都要看是誰幹?古代年齡最大的太上皇是乾隆,85歲時才上崗,可他比皇帝嘉慶還要牛!

而李淵就任太上皇時,是61歲,已經達到了退休年齡,這個時候,當個太上皇也是無可厚非的,畢竟,歷史上還有20多歲當太上皇的人。況且,玄武門之變以後,李淵面對李世民兄弟之間的手足相殘,明顯對朝政已經心灰意懶,做出這個決定,沒有什麼不尋常。

02 李淵主動讓位,十分明智

李淵主動讓出帝位,讓李世民接班,實際上是明智之舉。在他任太上皇的9年間,大唐在李世民的領導下,繼續蓬勃發展。而他的個人生活也幾乎沒受到太大影響。李淵傳位於李世民,儘管有不情願的因素(他鐘意的還是李建成),但是,他能夠在玄武門之變這種突發變故前,保持清醒的頭腦,審時度勢,做出了正確的決策,也說明他是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十分明智。

03 李淵主動讓賢,也屬無奈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作為帝王,也不例外。誰都想在這個位子上幹出一番功業,或者就為了單純享受一下生殺予奪、予取予求的樂趣。

一朝皇位在手,誰也不願意放手,人世間最清心寡慾的人,恐怕也不例外。所以,面對李世民的咄咄相逼,李淵肯定是不痛快的。然而,他心儀的接班人李建成已死,李世民成了唯一選項。如果再佔著位子不走,等李世民動粗,更是會成為歷史笑柄。所以,李淵主動讓賢,還在退下來以後,儘量不結交大臣,免得被自己的兒子猜忌。這也是一個老皇帝的無奈之舉。


深夜聊齋


我覺得李淵讓出皇位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就是識時務者為俊傑與他心力憔悴不堪,為什麼這麼說呢?且聽我一一道來。


一、識時務者為俊傑

在每次分析玄武門之變的時候,人們都習慣性忽略了一個細節,那就是其實李淵在李世民立下汗馬功勞為他奪得皇位開闢大唐的過程中,就已經口頭答應過李世民要立他為太子。

後來真正登基之後李淵卻食言將李建成立為太子,我覺得李淵之所以立李建成為太子就是擔心李世民功高蓋主,他的皇帝坐不穩。


為了自己皇位考慮,李淵才立李建成為太子,一方面可以均衡李世民權利,另一方面自己皇位也可以坐的安穩些。

然而他低估了李世民的能力,才導致最終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與其說玄武門之變是謀權篡位,我覺得更貼切的說法是拿回本該屬於自己的東西。

本來太子之位就該屬於李世民,卻花落李建成之手,這也就算了,李世民為了天下社稷不跟李淵計較。可是自己在戰場上拼命,李建成還與李元吉想方設法弄死自己,換做誰也沒法忍受。

沒辦法,最後在自己干將的鼓舞之下,發動玄武門之變,一方面為了保命,另一方面就是拿回本該屬於自己的東西。

也許是上天眷顧,李世民很快取下李建成與李元吉首級,並且前往宮中找到父親李淵,告訴他已經殺死了李建成與李元吉。


這種情況下,李淵明顯知道李世民的意思,再加上他明白自己當初出爾反爾是不對的,要是再不抓緊時間好好表現,估計自己也會像李建成與李元吉一樣身首異處。

李淵是聰明人,識時務者為俊傑,保住小命要緊,皇位讓給李世民,自己坐享其成,當個太上皇總比去陰間舒服。


二、心力憔悴的李淵

玄武門之變時,李淵已經年老,歷經千辛萬苦,明白的事情與道理更多,對權利的慾望不再像年輕時候那樣。

再加上李淵作為一個父親,看著自己兒子為了權利捨命相鬥,心裡肯定十分不是滋味,而這一切的源頭,又在於當時自己選太子失誤,可是如今事已至此,很難改變。

面對三個兒子相鬥,作為父親,他斷然是狠不下心對他們做什麼過於嚴重的懲罰。如今李世民解決了李建成與李元吉,一場頭疼的災難終於就此結束,而且獲得皇位的始終還是自己的兒子。

李淵綜合考慮利弊之後,已經無慾無求,只想早點告別權利之爭,儘快回家養老,做自己的太上皇多省心,只要裝糊塗一點,李世民肯定不會傷害他。



從後來李淵退位後的所作所為來看,也剛好印證了這一點。他退位後再也不干預朝政,即使李世民請他參與,他也趕快拒絕,有人覺得他是擔心李世民對他不利,我覺得他是對權利厭煩至極,只想躲得越遠越好。


結語

毫無疑問,面對玄武門之變後的權利交接,李淵還是很坦然接受的,這也恰好看出一個真正領導者的聰明才智,看清局勢,待價而沽,不妄自菲薄,讓自己太難堪,這何嘗不是一種聰明的表現!



嗔痴歷史觀


我談談我的看法。

一、李世民並未逼李淵退位

李世民從來也沒有逼李淵讓出皇位,而且從當時的情況看,李世民也毫無逼李淵讓出皇位的必要。

武德九年(626)六月初四玄武門之變發生後,李世民已經掌握了兵權,六月初七被立為太子,李淵也將軍國事務全部委託李世民處理,可以說,李世民此時已經是大權在握。六月十六日,李淵就正式表示,他要退位當太上皇,“朕當加尊號為太上皇”。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對李世民而言,是讓李淵儘快退位有利,還是等一段時間再退位有利呢?

顯然是後者,因為當時人事調整並沒有完成。當時李淵的五位宰相——裴寂、蕭瑀、陳叔達、封德彝、宇文士及仍然在位,而從後來李世民即位以後將他們全部調整離開宰相職位來看,李世民對這幾位宰相是不滿意的。因此,對李世民而言,比較有利的選擇是,暫時延緩李淵退位,以李淵的名義進行人事調整,該免的免,該調整的調整,該晉升的晉升,調整到位以後,李淵再退位,李世民即位,這樣,得罪人的事情由現任君主完成,不把矛盾留給新君,是比較好的。

李世民後來在貞觀後期,就是這麼做的,他親自處置了劉洎、張亮,並外放了李世勣(以便李治即位以後再把他召回),這樣的話,李治面臨的矛盾就會少很多。

但是,李淵在六月十六日就提出退位,這時候,最基本的人事調整都沒有進行,後來在七月間,緊急進行人事調整,實質上也僅僅是拿掉了一個裴寂,其他的仍然沒有調整到位,其他幾位宰相,都是李世民當了皇帝以後才免掉的。

因此,顯然不是李世民要逼李淵退位,而是李淵自己不想幹了,主動要求退位。

二、李淵主動退位的原因

李淵為什麼要主動退位呢?

我認為,就是被他這幾個兒子(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弄的心力交瘁。現在很多人都只注意到李世民殺掉李建成和李元吉對李淵的衝擊,實際上,自武德九年(626)五月開始,李淵遭受了多輪打擊,既有來自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也有來自李世民的。

(一)太白經天后,李元吉勸說李淵殺死李世民

武德九年(626)五月太白經天,太史令傅奕向李淵密奏:秦王當有天下,意思就是李世民要取代李淵掌握天下,此事導致李淵對李世民的態度發生驟變,開始嚴重猜忌李世民。李淵的這一變化,被李建成和李元吉很準確的掌握了,於是,李元吉竟然當面勸說李淵殺掉李世民,面對這一血淋淋的提議,李淵的反應是沉默無語,“高祖不對”,短短的四個字,背後表達的是李淵的痛苦和猶豫。

(二)六月初三李淵向李世民攤牌

六月初三,李淵把傅奕密奏的內容告訴了李世民,意思是想讓李世民自裁,這是一個非常痛苦的決定,李淵此舉,很可能是想避免自己親手殺掉李世民、或者李世民被其兄弟殺掉的局面。這一決定的做出,對於李淵來說,從皇帝的角度看,為了維護自己統治必須如此,但是,從父親的角度看,必然是極為痛苦的。

(三)李世民密奏李建成淫亂後宮

面對李淵的發難,李世民密奏李建成淫亂後宮,同時,李世民提到“臣於兄弟無絲毫負,今欲殺臣,似為世充、建德報仇”,也就是說提到了李建成和李元吉要殺自己,這顯然是把李建成和李元吉密謀的昆明池兵變計劃也告訴了李淵。李建成淫亂後宮和私下制定殺死李世民的昆明池兵變計劃,這對於李淵來說,又是一個突然的打擊。

在這個打擊下,李淵顯然亂了方寸,他臨時決定不再逼李世民自裁,轉而準備在次日質證李建成淫亂後宮的事情。

(四)次日,六月初四日,玄武門之變發生,李世民自衛反擊,先發制人,搶在昆明池兵變計劃之前,殺掉了李建成和李元吉。

可以說,短短一個月時間,李淵連續遭到多次沉重打擊,心情必然是糟糕透頂,玄武門之變當天,李淵“泛舟海池”。很多人覺得不可信,我覺得這有什麼不可信的,這恰恰是李淵在極度痛苦、極度失落的情況下,試圖排解鬱悶心情的一種方式。

玄武門之變,對李淵來說,既是一個痛苦的衝擊,同時又是一個解脫,從此以後,李淵再也不用操心兒子們之間的爭鬥了,這個老頭很顯然是累了,不想幹了,所以才急於退位。

以上是我的一點簡單分析,歡迎大家討論。

如對唐朝歷史感興趣,請關注我,繼續深入討論。


詳侃歷史


李淵的確是權力很大的皇帝,至於李世民有沒有逼迫李淵讓位歷史書裡面也沒有記載。根據《新唐書·高祖本紀》記載:“庚申,秦王世民殺皇太子建成、齊王元吉。大赦。復浮屠、老子法。癸亥,立秦王世民為皇太子,聽政。”公元626年6月4日,秦王李世民殺了皇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施行大赦。恢復奉行佛教,老子的禮法。初七,唐高祖立秦王李世民為皇太子,讓他處理政務。從《新唐書》的記載來看李世民沒有逼迫唐高祖讓位,其實不用逼迫李淵也會把皇位傳給他,為什麼這麼說呢?

第一:唐高祖李淵與竇皇后,生有四個兒子。太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三子李玄霸(李元霸),四子李元吉。這四個兒子,都是李淵的嫡子。按照古代嫡長子繼承製,這四個兒子才有資格繼承皇位。其中,李玄霸(古典小說裡面叫李元霸)英年早逝,據說被雷劈死的。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死於玄武門之變,所以在李淵的四個嫡子當中只有李世民了。

第二:李世民功績卓著,常年在外帶兵打仗,為大唐江山立下汗馬功勞。可以說,李世民文武雙全,即便他不是嫡子,以他的功績,足以被欽點為皇位繼承人了。在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死後,沒人比得上李世民。李淵不至於糊塗到,把位置傳給其他兒子吧!換做是誰,也會把位置讓給李世民。

第三:當初太子李建成在的時候,他不好選擇,畢竟李建成是嫡長子,也沒有犯什麼錯。所以,李淵在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間搖擺不定。直到李建成被殺以後,才堅定了李淵立李世民為太子的想法。說實在的,李淵能做皇帝,也是靠了李世民。如果當初不是李世民逼李淵造反,不知道李淵能不能做皇帝。所以,他別無選擇,自己年齡也大了,沒有必要賴在這個位置上不走。他不即便心理不想讓位,他也知道這麼坐下去,已經沒有多大的意義了。大唐的天下遲早是李世民的,還不如早點讓出去,以免再次出現禍端。


謀士說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政治、人性兩個角度來分析。

玄武門之變,李淵不是毫無察覺,他只不過關心則亂,不知道該如何處理。原本他也很清楚,二郎能力太強、勢力太大,李建成那個天下就是坐了也不穩。但是宇文士及以及裴寂的勸諫阻止了他換儲的決心。

李淵不是一個昏庸、優柔寡斷的人,相反,在歷史上他是一個非常優秀的人,文武雙全、俊逸風流。《雀屏中選》這個典故大家去查一查,就會明白李淵有多厲害了。

但是在牽扯到自己的兒子,十指連心這個問題上往往就很難下決心,因為無論捨棄誰,都是捨棄的自己的心頭肉、都是斷自己的手指,他一直在思謀一個萬全之策,但是他那幾個優秀的兒子們沒有給他時間。建成元吉籌劃的昆明池兵變已經被李世民全面掌握,李世民帶兵打仗那麼多年,從來就沒有坐以待斃過。

由於李淵的難以取捨,實際上三個兒子都對他失去了信心,所以才決定自己撇開他自己幹。李世民知道,等李淵出來主持公道,恐怕自己的屍體都涼了,所以果斷出手策劃了玄武門之變。因為一切有利形勢都在建成元吉那邊,自己只能通過雷霆出擊、搶佔先機才有機會出其不意的取勝。

要做到這些,就必須把李淵的因素計算進去,否則,隨時可能功虧一簣。玄武門政變的血腥和冷酷就不在一一贅述了,總之,李世民贏了。實際上,雖然兵符在元吉和李淵手上,但是唐軍大多數將士都是跟著李世民出生入死過的,李世民這個人不僅僅治軍打仗厲害,個人人格魅力也是很牛的。這才有後來外邦使臣、國君一見他,都為他的外貌傾倒、懾服。

李世民完成玄武門政變的中途,攻打太子府時還逼迫李淵拿出兵符調兵平叛,這就是很高明的算計,是讓天下諸將看到,他殺建成元吉,攻打太子府是李淵授權的。不但讓人明白了他是將來唯一繼承人,還拉著李淵吃了一口兒子們的人血饅頭。

這一切做完之後,李淵做為父親一定是傷心欲絕,但是也無可奈何。不用說他不能再殺唯一的兒子李世民,即便他不管不顧一定要殺,也得考慮形勢,自己還殺不殺得了。他看到李世民的心狠手辣和計算之深,不由得不心寒。李世民兵權在手,他已經事實上成了傀儡皇帝,反正都是自己的兒子,乾脆自己安安心心的當個太上皇,後半輩子起碼落個太平、富貴生活。

如果自己繼續戀權不放,衝突是遲早的,以李世民的手段,沒有什麼做不出來的,不定哪天自己就莫名奇妙的沒了也說不準。再說,經此劇變,李淵對皇權也淡漠了,因為權力爭奪,出現這麼嚴重的家庭慘劇,這權力還有什麼意義?


謝金澎


公元618年,李淵建立唐朝,作為開國皇帝,李淵也是十分有才能的,那麼為何玄武門兵變後,李淵會讓位給李世民呢?

”世民因亦入白其事,高祖初陽不許,欲推薦一下執世民送官,已而許之”,這是《新唐書》中的一句話,也就是說李淵起兵其實是李世民的功勞。

下面我們就根據史書記載,來說說李淵讓位給李世民的原因。

第一,兌現對李世民的承諾。


隋煬帝楊廣繼位以後,大興土木,民不也聊生,李世民看得出大隋江山無法長久,於是就暗中結交一些人才,儲蓄力量。

後來李世民勸李淵起兵,可是李淵覺得自己的力量還不足以和隋朝抗衡,最終李世民說出自己這些年暗中招兵買馬的事。

李淵最終只能依靠李世民的勢力,和自己原有的勢力相結合,與隋朝一決生死。不過在起兵之時,李淵為了激勵李世民,曾許諾李世民如果自己當了皇帝,就立李世民為太子。

李淵的承諾李世民始終記著,但是在李淵稱帝后,他為了穩定根基,按照嫡長子繼承製,立李建成為太子。

所以當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時,李淵讓位,也算是兌現了自己的承諾。


第二,李世民已經掌握了大唐的大部分權利。

李淵攻下長安後,將長安定為首都,當時大唐剛剛建立,就是在長安城裡也並不太平,所以李淵為了穩住都城,登基後,李淵就不可以再親自帶兵打仗了。

而李建成作為太子,是要留在皇帝身邊,幫助處理事務,順便熟悉朝廷之事的。最終李淵決定讓李世民帶著兵,去幫助自己平定四方。

李世民不僅有勇有謀,他還待人寬厚,所以當時他在軍中的威望是很高的。而且李世民一路勢如破竹,還收了不少降將,這些人後來大多成了軍營中的骨幹力量。

其實在大唐平定天下後,大唐的軍隊幾乎都在李世民手中,李世民身邊更有魏徵、長孫無忌等一批文人,和李靖、侯君集等眾多武將。李淵也清楚,自己與其當一個沒有實權的皇帝,還不如讓位給自己的兒子。


第三,不想父子刀兵相見。

李建成死後,李世民成了皇位最合理的繼承人,如果此時李淵還是不讓位,那麼玄武門之變,勢必要給朝臣一個交代,這樣李世民肯定不能獨善其身。

只有李世民自己當了皇帝,他的權利達到了最大,朝廷之中,才不會有人對玄武門之事妄加議論。

李淵知道,此時的李世民是要定了皇位,否則他就會被朝臣刁難,為了不與兒子刀兵相見,李淵只好提前退位。

其實,李淵讓位給李世民,也是一種英明的舉措,因為李世民確實有帝王之才。


斯幽說歷史


他是父親,要成全兒子

李淵,大唐王朝的開國之君,絕非泛泛之輩

能夠在隋末的各路豪傑中最後建立大唐王朝,統一全國,是個很有才幹和有為的皇帝

沒有李淵,李世民是打不下天下的!李淵是李世民征戰四方,打仗的一個大後方,包括政局,都是李淵穩定的,李世民做的,其實更多的是韓信的作用,就是征戰四方,打敗一個個的割據勢力!

只有李淵,也只有李淵願意用李世民為將征戰四方,才有可能李世民建立一個個的功勳!

就像有了劉邦,才有了韓信的用武之地一樣!

在平定四方之後,李世民和李建成的爭鬥進入了白熱化,這沒有誰對誰錯,只是權力鬥爭而已,李建成未必是個昏君,李世民只不過已經有歷史證明了他是個明君!並不能說李建成不行!

在李世民、李建成二位兄弟鬥爭到最後,李建成李元吉死掉為代價,李世民獲勝!

這個時候,李淵失去了兩個兒子,他不願意在失去第三個兒子,他不能幹掉自己的這個兒子,他也不願意在看到這個兒子,既然不能幹掉,又不願意看到,這個兒子又是這個優秀,李世民也應該有逼宮的情形的,這個時候!

李淵就讓位給了李世民,自己退居二線把!自己也老了,不能三個兒子都是去,既然如此,不如養老!

後來的日子裡,雖然李世民一再的要孝順李淵,李淵再也沒有給過李世民好臉色,他不願意見到李世民,每次看到李世民,他就想起了自己的另外兩個好兒子,李建成和李元吉!

還是不見的好,少一些傷心!


鵬程日誌


李世民玄武門之變

李世民先下手為強在玄武門把建成元吉幹掉之前,建成元吉一直排擠李世民。秦王府諸人也人人自危怕太子秋後算賬,屢次勸進李世民除掉太子建成和齊王元吉。武德九年六月初四,趁天有異象,在玄武門埋伏下刀兵。建成元吉來到玄武門感覺有異,調轉馬頭李世民從後面喊他們,元吉搭箭射李世民三次沒射中,李世民確一箭斃命了李建成。尉遲敬德帶兵殺到,有兵士射元吉不中,元吉跌下馬來。同時,李世民馬受驚,奔入樹林。李世民被樹枝掛住,元吉看到機會趕過來用弓要勒死李世民,尉遲恭救主元吉不敵,奔走去找李淵救命,眼看要跑進武德殿,尉遲恭搭弓一箭把元吉射死。

退位禪讓

玄武門之變後,李淵立李世民為太子,大小事務悉數交於李世民處理。兩個月後,李世民登基,李淵為太上皇。

李淵玄武民之變後,已經心灰意冷,他也看到李世民有治國能力,能壓住手下這幫強人,自己養老享樂生孩子去了。四年後,李淵最小的兒子滕王李元嬰出世,這就是建滕州、洪州、隆州三處滕王閣的滕王。


抱影無眠夜歸人


李淵是唐朝的開國皇帝,雖然打天下的不是他,但這並不妨礙他掌握實權,可以說在宣武門之變之前李淵說話還是很管用的。那麼既然李淵是個有實權的皇帝,就算李世民發動了玄武門之變殺了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那他想要壓制李世民也應該是比較容易的,為何他卻甘願把李世民立為太子後就交出軍政大權,又於兩月後退位扶李世民上位?

首先得來分析一下當時的具體情況。玄武門之變那天李淵是想讓李世民三兄弟去到臨湖殿當著滿朝文武的面對質,順便緩和一下他們三兄弟的矛盾。可誰曾想李淵沒有等來他們三兄弟,等來的是身著盔甲手持武器的尉遲敬德,並且身上還沾滿了血。在古代帶著武器身著盔甲見皇帝是絕不允許的,尉遲敬德如今這樣來見李淵,就是不把李淵放在眼裡了,當然這是因為他背後有李世民做靠山,換句話說就是這個時候的李世民已經不把李淵這個皇帝放在眼裡了,李淵若乖乖退位還好,若強行霸佔著皇位那已經殺兄弒弟的李世民也不介意再弒君弒父。李淵顯然也是知道若不交權就會有生命危險的。

其次尉遲敬德去找李淵時實際上李淵是處於被控制的狀態,他已經沒有自由了,一言一行都在李世民的人的監督下,還美其名曰是為了保護李淵的安全。既然李淵已經沒有權力了,那麼他交不交權都不影響李世民掌控軍政大權,還不如主動宣佈交權保留他的最後一點面子。而且李淵也怕這場政變擴大影響,李世民殺死李建成和李元吉後沒有將東宮和齊王府的人趕盡殺絕,而是隻殺死了他們的兒子,這就意味著還有許多忠於太子和齊王的人活著,李淵一直是有些偏袒太子的,若他繼續當皇帝,這些太子和齊王的舊臣一定會上書李淵要求為李建成和李元吉平反,那麼李世民就不一定還會留著這些舊臣了,還不如自己交權退位少死一些人,將政變控制在可控範圍內。

最後一點原因就是李淵當皇帝無法處理玄武門之變事後之事。李世民殺了自己的哥哥和弟弟,李淵究竟是該嘉獎還是該嚴肅處理呢?如果嘉獎,可死的畢竟是自己親生的兒子,李淵不能這麼不近人情。若嚴肅處理李世民,那李淵已經死了兩個成年的兒子了,李世民再死了大唐的江山該託付誰手?所以李淵只有退位讓權,讓李世民自己處理這件事,李淵則當太上皇享清福去,也省去了許多煩惱。還可以整日跟妃嬪作樂,何樂而不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