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基为何要废原配皇后?孙贵妃是如何当上皇后的?

赖俊生


明宣宗朱瞻基废胡皇后,立嫔妃孙氏为后,唯一的原因是孙氏生了第一个儿子,并没有其他原因。

明宣宗朱瞻基深受明成祖朱棣的喜欢,在他爹朱高炽还没登基当皇帝的时候就被朱棣封为皇太孙,朱瞻基很早就被朱棣确定为接班人。永乐年间,朱棣就给朱瞻基定下了婚配。

永乐十五年,朱瞻基大婚,胡善祥胡氏为太子妃,孙氏(正史里没有名,电视剧里叫孙若微)为嫔妃。她们两人都没有深厚的背景,却都非常的贤惠、聪慧、漂亮。

胡氏是山东济宁人,他的父亲胡荣是锦衣卫的百户,而她的出名却是因为漂亮温顺贤惠,后来被选为太子妃的备用人选。

孙氏是山东邹平人,永城县丞主簿孙忠的女儿,她是被朱瞻基的外婆明仁宗诚孝皇后张氏的母亲彭城伯夫人发掘出来的,因为彭城伯夫人也是邹平人,她发现孙氏容貌俊美,特意把他带到宫里。

据史料记载,孙氏和朱瞻基认识得更早,毕竟孙氏在自己外婆家,朱瞻基也没少往她家跑,这样一来二往就认识并熟悉了,可以算得上青梅竹马。

胡氏和孙氏都不错,背景都很一般,一个是百户之女,一个是主簿之女,选谁当太子妃都很正常,谁都可以做决定,唯独朱瞻基不成,谁当老婆,谁做侧室,由朱棣说了算。

朱棣选了胡氏为太子妃,孙氏为嫔妃。命运似乎就此决定,却没想到未来会有巨变。

朱瞻基登基当了皇帝后,太子妃胡氏就荣升为皇后,嫔妃孙氏荣升为贵妃。此时真正的比拼才刚刚开始。

朱瞻基在当皇太孙期间就有了家室,两个明成祖选的老婆和侧室,却没有儿子;朱棣死了,明仁宗朱高炽当皇帝的时期,朱瞻基成太子了,依然没有儿子,只有三个女儿,两个是太子妃胡氏所生,一个是侧室孙氏所生。

朱瞻基当了皇帝了,还没有儿子,就说不过去了,国之根本,要人继承。

宣德二年,孙氏终于生了朱瞻基的第一个儿子朱祁镇,也就是后来的明英宗,朱瞻基非常的高兴,就是一般百姓人家生了儿子也要摆三天酒席,何况是皇帝。

朱瞻基有了儿子很高兴,对生了儿子的孙氏就宠爱有加,这其实并不妨碍皇后胡氏的地位,更何况皇后胡氏和贵妃孙氏都以贤明著称,两人并没有现代狗血宫斗剧里面的争风吃醋与抢班夺权。

两个女人虽然贤明不争斗,但朱瞻基却有想法,宗法制度确定了嫡子继承的法统,孙氏所生的朱祁镇只能算是庶子,他不具备继承皇位的权力。要解决这个问题,有两个办法:1、皇后胡氏生个儿子,那么就有嫡子;2、把孙氏立为皇后,那么朱祁镇就是嫡子。

朱瞻基选择了后者,他与皇后胡氏商议后,胡氏自己上表由于自己多病无子,辞去皇后,隐居长安宫为道姑,称静慈仙师,明宣宗立孙氏为皇后,长子朱祁镇为太子。

胡氏与孙氏的地位发生了巨变,都因为儿子引起的,母凭子贵。平心而论她们两人并无任何关于皇后之位的争夺和嫌隙。

胡氏虽然被废,但是还是得到了很大的优待,其实后来的明宣宗朱瞻基对胡氏被废很是后悔,称自己年少不更事,做事太过冲动,伤害了胡皇后。

“后无过被废,天下闻而怜之”、“此朕少年事”——《明史 后妃列传一》

胡氏在正统七年过世,葬于北京金山,并没有入葬皇陵,因为她的身份此时已经是道姑。

明英宗朱祁镇二次登基,年号天顺,在天顺六年,朱祁镇的亲身母亲孙氏过世,葬入景陵与朱瞻基合葬。

天顺七年,明英宗朱祁镇在自己皇后钱氏(朱祁镇非常宠爱钱皇后)的劝说下,给予了前废后胡氏追封,甚至还与此事和当朝首辅李贤商议过,追封其皇后尊号,并重修了胡氏的陵寝。

“以陵寝、享殿、神主俱宜如奉先殿式,庶称陛下明孝。”——李贤

朱瞻基的两任皇后胡氏和孙氏都让人唏嘘不已,在封建皇家里,这样的子凭母贵的例子比比皆是。


沉墨I方之城


向敬之

明宣宗朱瞻基废原配胡后,而改立孙氏,关键点就是胡后没有生儿子,而孙氏弄出一个儿子。

为何说“孙氏弄出了一个儿子”?孙氏并没有生育,但她让宫女上床,替换了自己怀孕,然后假怀孕,称自己为朱瞻基诞下了皇长子,即那位在土木堡之变沦为瓦剌俘虏的主——明英宗朱祁镇。

孙贵妃阴取宫人子为己子,朱瞻基应该是知情的,不论是哪个女人生出的,都是自己的种。然而,孙氏玩小动作,朱瞻基默认,并以此命只生了两个公主的原配胡后请辞。因为他与孙氏为青梅竹马。孙氏十多岁入宫,妩媚可人,又与朱瞻基朝夕相处,成为初恋。

只是朱瞻基的祖父永乐帝,喜欢这个好圣孙,早早地册立为皇太孙。但在给孙子选择媳妇时,却将忠厚端庄且有贤名的胡氏定为皇太孙妃,即为正妻,而孙氏则为嫔,即为小妾。仁宗即位,朱瞻基成为皇太子,而胡氏也就成为了太子妃,孙氏仍为嫔。朱瞻基即位,胡氏成为皇后,孙氏被封为贵妃。

朱瞻基对胡氏只有尊重,而对孙氏却是宠爱。孙氏有了一子,母凭子贵,加之朱瞻基的操盘,成功取代元后胡氏。传闻朱瞻基后来懊悔少年荒唐事,也是不了了之,毕竟他与胡后的缘分尽了,他只是没把胡后赶出宫而已。

胡氏废居长安宫为道姑,或宣宗赐号静慈仙师,于正统八年病逝,英宗按孙太后的意思,以嫔妃的规格下葬。天顺六年孙太后去世,英宗对胡后恢复名位,谥为恭让皇后,颇合乎其形,但不祔庙,亦不系宣宗之谥“章”,也就是说明宣宗只有唯一的一任皇后孙皇后。


以礼观书


朱瞻基的原配皇后就是胡善祥。

她是明朝的第一位废后,下场极为凄惨。朱瞻基废后的原因,可以说是埋藏了十几年,这桩婚姻从一开始就是个雷。

永乐十五年(1417),来自山东济宁的少女胡善祥因为贤德的名声,被明成祖朱棣选为爱孙朱瞻基的皇太孙妃。

胡善祥满心满意地期待着未来的宫廷生活,却不知道这桩婚姻对她来说是个雷。

原来,早在胡善祥入宫前,朱瞻基就已经有心仪的太孙妃对象了,这个人就是后来的孙贵妃。她被朱瞻基的外祖母彭城伯夫人推荐入宫,由太子妃张氏亲自教导宫中礼仪,但现在只能让位于胡善祥,孙氏屈居于嫔。

这个时候改变婚姻对象,无疑是让朱瞻基不快的。在朱瞻基看来,胡善祥就像是朱高煦那样,都是祖父难为他们太子东宫的象征。

宣德元年(1426)朱瞻基即位后,胡善祥被封为皇后,孙氏成为贵妃。

按照宫廷制度。皇后有金册金宝,贵妃有册无宝。朱瞻基为了弥补孙贵妃,特意破格,制金宝赐与孙氏。

因此,朱瞻基其实早就想要废后了。由于胡善祥长期无子,且孙贵妃这个时候生下了皇长子(一说为隐取宫人子),给了朱瞻基废后的借口。

宣德三年(1428),朱瞻基以胡善祥无子多病为由,命其上表辞去皇后之位。胡善祥被赐号静慈仙师,居住于长安宫,孙贵妃终于成为了皇后。

总而言之,这桩无爱的婚姻或许从一开始就是错误的。


HuiNanHistory


这个问题从最近的热剧《大明风华》可以了解少许情况,孙贵妃就是剧中的孙若薇,原配皇后就是女官胡善祥,当然这都是按照真实历史改编而来,既然是改编姑且看个热闹即可,作不得准。

从根本而言,明宣宗朱瞻基废胡后与立孙贵妃为后其实是一码事,且来慢慢分析。

朱瞻基两任皇后之出身

剧中所演,胡善祥与孙若薇皆是建文朝御史大夫景清之后,但真实历史绝非如此。景清此人因图谋刺杀朱棣被实行了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瓜蔓抄”,即“赤其族,籍其乡,转相攀染,村里为墟”,那有可能两个女儿逃出生天?明人曾记述了当时的惨状。

所居之地,在府城西隅硕铺坊,一路无人烟。雨夜闻哀嚎声,时见光怪。尝有一猿,独哀鸣彻夜。东西皆污池,黄茅白苇。少夜,人不敢行。

这个过程进行了十年之久,就算景清真有后人当时逃脱,十年也足够把她揪出来了,所以剧中所演是编撰的故事而已。

恭让章皇后胡氏出身

胡善祥真实身份是锦衣卫百户胡容之女,山东济宁人,永乐十五年,朱棣命各宫推举皇太孙妃人选。胡善祥大姐胡善围当时是宫中女官,便推荐以贤惠闻名的三妹胡善祥入宫备选,太子妃张氏见其忠厚善良,举止庄重,便选定其为皇太孙妃。仁宗即位后,皇后张氏再次亲点胡善祥为太子妃,宣德元年,胡善祥被立为皇后。

孝恭孙皇后的出身

孝恭皇后孙氏,山东邹平人,其父为永城县主簿孙忠,当时正在明仁宗张皇后母亲的家乡为官,孙氏少年时期就颇有美色,于是永乐八年被张皇后母亲送入宫中。与《大明风华》中演绎不同得是,孝恭皇后少年入宫,与剧中胡善祥角色反而相近。永乐十五年,胡善祥被朱棣立为皇太孙正妃,而孙氏被封为嫔。宣德元年,朱瞻基即位后,被封为贵妃。明宣宗更是对其大加赞扬:“

贵妃孙氏,皇祖太宗选嫔于朕,十有余年,德义之茂,冠于后宫”。

从以上可以看出,胡氏与所氏皆是清白人家出身,并非建文旧朝景清之后,再加上太祖皇帝为了防止外戚专权擅政,规定皇子们选妃必须从民间家世清白之人中选起,故二人都是绝非剧中所演。

那么为何朱瞻基要废胡后而立孙后呢?

这还是要从明宣宗朱瞻基与孙氏青梅竹马的感情说起。说来奇怪,总管明朝,大多皇帝都专情的很,比如太祖马皇后、成祖徐皇后、仁宗张皇后以及后面的钱皇后、万贵妃等等,宣宗皇帝自然也有所爱之人,他对孙氏也是情有独钟。

宣宗皇帝在登基之初便不准备立胡善祥为后,只不过在太后张氏的一再要求下不得已立刻胡氏为后,孙氏为贵妃,他一直在寻找一个机会让孙氏上位。宣德二年,孙贵妃为宣宗皇帝诞下长子,也就是后来的英宗朱祁镇,这一来他终于找到机会,但又苦于皇后胡氏素来贤德无过,遂把众大臣叫来商议废后之事。

朕有一大事与卿等议,固出不得已,然亦决矣。朕三十无子,而中宫屡身不得育,顷且病。日者言中宫禄命必无子,今贵妃有子,当立为嗣。夫母以子贵,礼也。特何以处中宫。

杨士奇答曰:“臣事帝后,犹子事父母也。宁有为人子而言废母者”?接着又说“宋仁宗废后,至今史册尤讥之”。宣宗皇帝见说服不了众臣,于是让他们回去考虑好再说。出大殿之后,杨荣对众大臣说“皇帝废后之志久矣,与其君臣失和,不如让皇帝决定,此乃皇帝家事。”众人皆称善。

还是杨士奇最后拿了主意,既然说服不了皇帝废后,那最起码为皇后争取一些利益总是好的,于是第二天觐见宣宗皇帝曰:“愿陛下待两宫均等,无厚薄、无崇庳,终之始之。昔宋仁宗废郭后而恩意弥笃,可监也。”这就定下了废后的基调。宣德三年二月,宣宗皇帝让在病中的胡善祥上表辞后,退居长安宫,赐号静慈仙师,而改册孙贵妃为皇后。

皇后胡氏,自惟多疾,不能承祭养,重以无子,固怀谦退,上表请闲。朕念夫妇之义,拒之不从。而陈词再三,乃从所志,就闲别宫。其称号、服食、侍从悉如旧。贵妃孙氏,皇祖太宗选嫔于朕。十有馀年,德义之茂,冠于后宫。实生长子,已立为皇太子。群臣咸谓《春秋》之义,母以子贵,宜正位中宫。今允所请,册妃孙氏为皇后。

就这样胡善祥被废后的同时,孙贵妃为成功上位,终于坐上了皇后之位,这就是宣宗皇帝后来被人们诟病的“无过废后”,终明一朝,废后之事常有发生,就是源于宣宗皇帝,罪过大也!

再来说说大明奇女子孝恭孙皇后

孙皇后一生中历经七朝六帝,在大明后妃中这是头一份,历史评价对其也多有褒贬不一,但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孝恭孙皇后对大明有两次再造之恩,委实功劳不浅,仅仅争夺后位那些后宫龌龊是抹杀不了她对大明的功绩。

  • 首先是在土木堡之变后,她摈弃南渡主张,支持郕王朱祁钰即位,并且“太后知于谦能任难,即以侍郎升本兵”,几乎是以一人之力力挽狂澜,可谓巾帼不让须眉。
  • 其次,景泰末年,鉴于朱祁钰病重,英宗被囚禁,国本不定时,“石亨谋夺门,密白于太后,许之。”然后归政于英宗,避免了明朝的又一次动荡。
  • 再次,英宗之谥号得益于其废止了残酷的“人殉”制度,但其实真正提议废止此制度的是太后孙氏。
  • 最后,太后孙氏有权而不擅权,问政但不干政,体现了其良好的政治素养。

总之她并非一般女人,她具有开明且远大的政治眼光,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孙后两度救大明于水火已足以在历史中的“贤后”中占有一席之地。

结语:在残酷的后宫争斗中,胡后终于还是败下阵来,被孙氏取而代之,但不可否认的是,孙后在后来的表现远超一般皇后。虽然明宣宗废后成为其污点,但从现代观点看来,这又何尝不是宣宗皇帝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对传统礼教的一种反抗呢?


望风瑟瑟


朱瞻基是明朝第五位皇帝,也就是明宣宗,朱瞻基的父亲是明仁宗朱高炽,公元1425年,在位不到一年的朱高炽病逝,朱瞻基继位。朱瞻基在位时长共10年,他在位这个时期,明朝的生产力、经济、国力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朱高炽和朱瞻基统治时长不过十一年,却被历史学家称赞”功绩堪比汉文帝、汉景帝“,他们所统治期间被称为”仁宣盛世“,是整个明朝最强大的时期。

朱瞻基的第一个皇后名为胡善祥,是他的原配妻。胡善祥的父亲是明初时期的大臣名为胡荣,胡善祥是他的第三个女儿,公元1417年,胡善祥被册立为皇太孙妃,这个皇太孙指的就是朱瞻基。后来,朱瞻基登基为皇帝,胡善祥也就成为了皇后,胡氏一族也得到了光速发展。

胡善祥能够当选为皇太孙妃,其实是因为其贤名远扬,她生性善良、庄重,被朱瞻基父亲朱高炽所喜爱,所以就将他许配给了自己的儿子。而朱瞻基呢,并不宠爱胡善祥,因为她自己不争气,只生公主不生皇子。与此同时,朱瞻基开始宠爱孙贵妃。

这个孙贵妃能够进入宫中完全是因为其美貌,她和朱瞻基朝夕相处,所以深得朱瞻基的宠爱。公元1427年,朱瞻基当皇帝的第三年,孙贵妃为朱瞻基诞下了长子,也就是明英宗朱祁镇。因为是朱瞻基的第一个儿子,所以朱瞻基非常喜欢他。

第二年,公元1428年,朱瞻基以胡善祥没有生皇子且体弱多病为由,让胡善祥主动辞去皇后一位。胡善祥被废后,成为了道姑。同年,朱瞻基便立孙贵妃为皇后,即孝恭孙皇后,并立刚满四个月的朱祁镇为皇太子。


理科男读历史


朱瞻基为什么要废除原配胡皇后,其实没有太多的原因,就是因为不喜欢胡皇后而宠爱孙贵妃。

当时,孙贵妃自小和朱瞻基呆在一起,日久生情,两人的感情很好。可是,后来朱瞻基娶了胡氏为妃,孙贵妃只能当个嫔。

朱瞻基即位,但玩心挺重的,导致有时候会因为玩耍而耽误国事,于是胡皇后就劝谏朱瞻基要管理政务。因此,朱瞻基就觉得胡皇后太啰嗦了,什么都要管着他。而孙贵妃什么都不管他,他想做做什么就做什么。

这样一来,两人就有了区别,朱瞻基又不喜欢胡皇后,于是就动了废除胡皇后的念头,说干就干。

朱瞻基先是去张太后申请给孙贵妃个金宝,提高孙贵妃的地位,让她处于皇后与贵妃之间,同时试探一下太后对此事的态度。当时,为了区分皇后与贵妃的地位,皇后是有金宝金册的,而贵妃只有金册没有金宝。

后来,太后同意了朱瞻基的请求,给孙贵妃也制作了一金宝,孙贵妃晋升为皇贵妃。但是,改立皇后这事到这里就没有了下文,张太后也没提起过这事。

朱瞻基见这事就这样僵持不好,此时孙贵妃为朱瞻基“生”了一个孩子,作为第一个儿子要被立为太子的。这个孩子也讨太后喜欢,于是朱瞻基就直接向太后摊牌,母以子贵,说要立孙贵妃为皇后。而张太后早知道朱瞻基的想法,心里也明白皇帝想做的事没人拦得住,就同意了朱瞻基的做法。

于是,朱瞻基得到了太后的同意,就招集杨士奇、杨荣等人商量此事。其实,几个内阁大臣都知道朱瞻基的想法,也同意朱瞻基的做法,但是杨士奇不同意。

杨士奇觉得皇后无过而废是不好的,所以就为皇后说话。改立皇后这一事就卡在杨士奇身上了,经过三次会议,朱瞻基把太后同意搬出来,才结束了这一场的争夺。

最终杨士奇给朱瞻基出主意,让胡皇后主动推迟皇后一位,改立孙氏为皇后。


【end】我是十点乌托邦!


十点乌托邦


朱瞻基早就动了废除皇后胡氏的念头,一是因为孙贵妃比胡皇后聪明漂亮,二是胡皇后老是劝谏朱瞻基,让他勤勉政事,朱瞻基嫌她烦,这才有了孙贵妃上位的事情。

朱瞻基的婚事是朱棣为他操办的,指定胡氏为皇太孙妃,孙氏为皇太孙嫔。一开始朱瞻基对待两个女人没什么差别。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朱瞻基就渐渐喜欢机灵貌美的孙贵妃,而对传统端庄的胡皇后就渐渐冷淡。

朱瞻基继位以后,还是改不了好玩的天性,经常接着出巡的名义,到处游玩。胡皇后就感到朱瞻基有点不着调,就劝他把心思花在处理政务上。朱瞻基正忙着斗蛐蛐呢,哪有功夫理会胡皇后。胡皇后就不断的说,朱瞻基就对她也来越厌烦。

而孙贵妃就不一样,她就比较会讨好朱瞻基,从来不在朱瞻基兴头上说些扫兴的话,朱瞻基就喜欢跟孙贵妃待在一起。

朱瞻基和孙贵妃两人就合计着,想让孙贵妃上位。但是没有合适的理由,是不能废除皇后的,两人就一步一步精密策划着。

第一步是要争取太后的同意,于是朱瞻基就去忽悠他娘。张太后什么人啊,那是跟着朱高炽一起处理过国家大事的女人,水平见识可不一般。朱瞻基一张嘴,张太后就知道他要干嘛,她对自己的这个儿子太熟悉啦。任凭朱瞻基怎么说,张皇后就是不松口。朱瞻基最后没办法,提了一个要求。就是给孙贵妃赐予金印,这是皇后才有的东西,皇后有金册和金印,而贵妃就只有金册。孙太后经不住朱瞻基的闹腾,就给孙贵妃赐予了金印,这下孙贵妃和胡皇后算是平起平坐了。

就下来就是生育问题,现在胡皇后和孙贵妃都没生下皇子。要是孙贵妃率先诞下龙子,那距离皇后宝座就近得多了。于是,在两人策划下,一个的宫女生下皇子。孩子一生下来就抱给孙贵妃了,而孩子的亲生母亲却杳无音信了。朱瞻基也向外宣布孙皇后生下龙子,她对孙贵妃就更加宠爱了。

朱瞻基是个爱惜名声的人,他不想不想把事情做的那么露骨,他也没立即就把胡皇后废除。而是让内阁大臣杨荣提议,看看朝臣的反应。结果朝中大臣反应很冷淡,没人借这个话题,这让朱瞻基很尴尬。

他现在是既不想背负“宠美艳而废原配”的骂名,又想达到自己废后的目的。无奈之下,朱瞻基又来找他老娘,软磨硬泡之下,张皇后勉强答应,朱瞻基露出胜利的笑容。

于是朱瞻基召集内阁大臣商议,杨荣自然是想为皇帝排忧解难的,但是朱瞻基还是想让杨士奇来办这件事,因为杨士奇办事细腻,滴水不漏。杨士奇一开始也不答应,他以为太后肯定不会同意,就把太后搬出来想压一压朱瞻基。谁知朱瞻基已经将太后说动,杨士奇也不再坚持,就给朱瞻基出了一招。

他让朱瞻基借皇后病重身体不适,让胡皇后自愿让出皇后一职,这样朱瞻基再拒绝,胡皇后再请辞,这就让人说不出闲话了。朱瞻基一听,很高兴,这是个好办法。

于是胡皇后就迁出正宫,退居长安宫,赐号“静慈仙师”。孙贵妃如愿以偿的坐上皇后宝座,但是张太后一直也不待见他,每次皇宫设宴,胡氏的位置总是在她前面。


老虫


首先要说一下,用明史后妃传所谓的“此朕少年事”这句话,来说明宣胖朱瞻基后悔废后是大错特错的,这句话很明显是杜撰的,宣胖朱瞻基到死都没后悔废后,如果他后悔废后,不会留下那样照顾孙皇后的遗诏,而对胡皇后却没有只言片语。

朱瞻基临死前留下遗诏:家国重务必须禀报皇太后和皇后之后再实行。临死前授予妻子这样的权力,足可以证明朱瞻基对孙皇后的真爱,那是爱她就要给她最好的,要给妻子留下最好的保障。

宣德十年春正月癸酉朔○乙亥臣曰朕疾今不复起盖天命也其命长子皇太子祁镇嗣位诸王宗室悉遵祖训谨守藩国嗣君年幼惟望圣母皇太后朝夕教训尔文武大臣尽心辅导 家国重务必须上禀皇太后皇后然后行 丧礼以日易月上崩遗诏天下
诏曰朕以菲薄获嗣祖宗大位兢兢夕惕惧弗克负荷盖今十有一年矣而德泽未洽于天下心恒愧之比者遘疾日臻弥留夫死生常理修短定数惟不能光承列圣之洪业终奉圣母皇太后之餋中心念之虽殁弗宁长子皇太子祁镇天性纯厚仁明刚正其嗣皇帝位在廷文武之臣协心辅佐务以安餋军民为本毋作聪明以乱旧章 凡国家重务皆上白皇太后皇后然后施行 中外大小臣僚各敬乃职效忠嗣君毋忝朝命丧制悉遵皇考洪熙元年五月遗诏毋改山陵务俭约宗室亲王藩屏任重谨守封国各处总兵及镇守官及卫所府州县悉心尽力安抚军民勿擅离职赴阙进香者令佐贰幕职或遣官代行两广四川云南贵州七品以下衙门并免进香故兹诏谕咸使闻知(明宣宗实录)

朱瞻基为何要废皇后和孙皇后怎么当上皇后,这两个问题其实算是一个问题,因为胡氏被废和孙氏被立的原因是一样的,她们之间是密切相关的。

关于朱瞻基和孙皇后的爱情故事参见文章 爱她就要给她最好的,宣胖朱瞻基和孝恭皇后孙若微的爱情传奇

朱瞻基废后的原因有三点:

其一,也是最重要的,是孙氏生了一个儿子,终于让他有后;

其二,就是孙皇后他俩的青梅竹马情义;

其三,是胡善祥并不合他的意。

在孙氏生子之前,朱瞻基还没有儿子,只有三个公主,他已经二十八岁了,在古代,在皇室,这个年龄还没儿子,不管是皇帝还是大臣都要开始着急了。

还好在宣德二年,孙贵妃怀孕,并在当年十一月十一生下大皇子朱祁镇,朱祁镇的出生让朱瞻基欣喜若狂,对儿子好好的表现了他慈父的一面。

而有了儿子,孙贵妃则更有底气,不但拥有皇帝的感情,还有帝国的继承人,当然,她对皇后的渴望也就不用遏制。

相反,后来者居上的胡善祥却失去了她的优势,婚后十年,只生了二个女儿,没有诞育嫡子,对皇后来说,也不一定就有倾覆的危险。

但是,胡善祥的对手是和皇帝有感情基础的贵妃,更不妙的是,后宫妃子再没有生育的来分薄皇帝对贵妃母子的宠爱,对胡善祥来说,有野心,还和皇帝青梅竹马,现在又生了儿子的孙贵妃,怎么会愿意屈居人下?

所以,废后也是水到渠成的。胡善祥有贤名,但是她遇到的是爱玩的帝三代宣胖朱瞻基,胡善祥或许有做贤后的想法,但也要考虑宣胖爱不爱听人啰嗦,我在外朝听大臣唠叨,回到后宫找点小开心还要被皇后唠叨,这日子没法过。

宣胖是个多才多艺又聪明能干的皇帝,有很多小情调,爱画画,爱斗个蛐蛐,本来就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就是爱玩,但人家没耽误学习啊!他又不是那种自控能力差的皇帝,偏偏胡善祥成天像个教导主任似的在他耳边念经败兴,时间久了,宣胖怎么可能会待见。

再看看青梅竹马的小孙,两人是情投意合长大的,还能一起玩耍,小孙也不在宣胖耳边唠叨这样那样的,耳根别提多清静了,如果问宣胖喜欢去谁哪里,自然首选小孙。

这就是区别,也是废后的根本原因。宣胖本来就腻歪胡善祥,你不活泼也就罢了,还啰嗦,还不会生儿子,要你作甚?亲亲儿子出生了,当然要给儿子最好的,庶长子自然没有嫡长子好听,为了儿子,也为了青梅竹马的感情,废后撒!

胡善祥是婆婆喜欢的儿媳妇,却不是丈夫喜欢的老婆,虽然张太后在大事上能管着儿子,比如宣胖继位后,立胡善祥为后,那其实就是张太后的压力,如今,小孙生儿子了,宣胖执意废后,张太后也的确没理由再拦着,她只能提高胡善祥的地位,来给孙皇后找点不痛快,其他的也没办法。

就是这样。

透过表象寻找历史真相,以史为论,诉说个人见解,谢绝无谓脑补解读过度。有喜欢辽夏金元以及后宫八卦的朋友可以关注猴格,不会让您失望!


猴格大人


朱瞻基是明朝的第五位皇帝,在位时间为1425年到1435年,统治中国十年。

朱瞻基是永乐皇帝朱棣最为看重的孙辈继承人。永乐皇帝朱棣对自己的长子,朱瞻基的父亲朱高炽并不满意,但因为喜欢这个孙子,一直保留长子的太子之位,不然太子为就可能落到朱棣的第二个儿子汉王朱高煦头上了。

朱瞻基是祖父和父亲两代人都赏识的对象。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朱瞻基是两代帝王共同培养出来的继承人。他是明朝中后期少有的有为之君。可惜,这样的一个帝王,身上有两个遗憾。

一个遗憾是在位时间只有十年,短暂如繁星坠落。另一个遗憾则是他引起的废后风波。

朱瞻基生命中有两个重要的后妃,一个是原配胡善祥,一位是继后孙氏。

朱瞻基18岁时,明成祖朱棣下诏册封胡善祥为朱瞻基的正妃,孙氏为皇太孙嫔。

这个决定其实非常微妙,让众人大跌眼镜。孙氏十岁入宫,由朱瞻基的母亲和明成祖朱棣的后妃抚养长大,和朱瞻基有青梅竹马之情。孙氏很早就被大家认为是内定的皇太孙朱瞻基正妃,流程上只差一道公开的圣旨。

在择选过程中,应该有人使用过心机。具体的情况,限于宫廷保密和史料记载,早无踪迹。大致的过程是,胡善祥和孙氏两个人竞选正妃走到一个旗鼓相当如火如荼的节点时,钦天监官员忽然上书表示,胡善祥的生辰八字更加符合天相星气。明成祖朱棣非常相信钦天监的话,于是胡善祥成为正妃,孙氏不得不为侧室。

这一局上,胡善祥胜出。但以长辈和权力强扭的瓜,注定结局苦涩。

朱瞻基和孙氏感情深厚,忽然之间杀出一个第三者,令朱瞻基内心非常憋屈。但是这个时候,他没有选择权,只能接受。

1425年,朱瞻基继位。这一年朱瞻基26岁,正是一个男人最为大胆自由无所顾忌的人生阶段,又碰上他大权在握,那么废后的事情就被朱瞻基提上了日程。

朱瞻基继位之初,他的母亲张太后就特意下旨:“谓两家定位久,无可议,仍册胡氏为皇后,孙氏为贵妃”。

这道懿旨短短数字,却富含深意。

按理说,皇太子或者皇太孙的正妃,在丈夫继位后,升级为皇后是无可争议的事实。为什么张太后还特地下旨进行说明以安心人心呢?

这侧面说明了当时宫廷内对于昔日胡善祥和孙氏的地位角逐,还有异议。胡善祥的地位并不稳固。在新帝登基后妃品级地位不确定的情况,有人认为需要重新确定胡善祥和孙氏的位分。

根据史料的记载,持有异议的人可能是两个:

1. 朱瞻基的外祖母,明仁宗正妻诚孝张皇后的母亲彭城伯夫人。

2. 朱瞻基本人。

彭城伯夫人是永城人,孙氏也是永城人。彭城伯夫人也许是一个很好的老乡了,就是她把孙氏带入宫中,打开了孙氏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一道大门。

当初明成祖朱棣半路决定孙氏为嫔,胡善祥为正妃,彭城伯夫人私底下颇为不忿。现在外孙继位,便肆无忌惮,怂恿着把孙氏扶正。

作为C位男主角,朱瞻基的态度更加关键。他不喜欢祖父强加给他的正妻,特别宠爱孙氏。这一点看来,他的外祖母彭城伯夫人倒真是懂得外孙皇帝的心思。

在第二个节点上,张太后明白新帝继位,后宫最好不能起冲突,不然这个过渡期有些麻烦,因此出面保住胡皇后的位置。

于是,朱瞻基册立胡善祥为皇后,册立孙氏为贵妃。为了显示孙氏的与众不同,朱瞻基打破惯例,在册封孙氏时,特别授予一枚贵妃金印。按照之前的规定,所有妃子,只有金册没有金印。

在前面两个节点上,胡善祥摇摇晃晃地走过。后面的路,则倍加艰辛。

胡善祥在和孙氏的竞争中,赢得的是长辈缘。在最为核心的一点上,赢得丈夫眷顾上,她输得彻彻底底。

朱瞻基和胡善祥成婚多年,只生育了两个女儿。长女活了二十多岁,次女夭折。孙氏则生有一子。孙氏长子在手,更占优势。

朱瞻基在长子出生后,开始正式实行废后计划。胡皇后没有大的过错,朱瞻基因此不知道用什么方法说服胡皇后主动上书,以身体不好为由辞去后位。

五位首辅大臣张辅、蹇义、杨荣、夏原吉和杨士奇在朱瞻基提出废后之初,强烈反对。但是五位大臣对此事的态度并不统一。杨荣、蹇义二人无所谓,属于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一方;张辅、夏原吉反对无效后,不在抗争。只剩下一个杨士奇,独木难支,最后无力反对。

儿大不由娘。诚孝张皇后拗不过儿子,只能看着胡善祥被废。

在第三个节点上,胡善祥输掉了。

胡善祥得到了婆婆的怜惜。在之后的家宴上,诚孝张皇后都要求胡善祥的位置在孙氏之上,对胡善祥的生活非常照顾。

诚孝张皇后去世后,胡皇后失去宫廷内最后的依仗,不久后,也郁郁而终。死后仅以嫔礼下葬。

孙氏成为太后,则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明人对胡皇后无辜被废,非常同情。二十年后,孙氏的儿子明英宗在孙氏死后不到一年,就在妻子钱皇后和大臣李贤的建议下,恢复了胡善祥的皇后之位,彻底为胡善祥和孙氏的后宫争斗画下句号。

在嫡庶观念下,很多明人认为孙氏性情狡黠,狐媚朱瞻基,才惹得这位英明天子落下了污点。

其实孙氏登上后位后,所言所行符合礼制,关键时刻总能起到稳定大局的作用,并非一个无德狠毒之人。

胡善祥和孙氏的争斗,只能说嫡庶制度下的婚姻,本身就有问题。为什么非要在一场婚姻下拥挤着容纳三个人呢?所以不被爱的那个人,只能落败出局。

胡善祥刚好就是这样一个人。


熊沾沾


都别抢,我来答。

最近电视剧《大明风华》很火,也让很多观众喜欢上了皇太孙朱瞻基。而电视剧中汤唯扮演的女主角孙若微就是这个话题中的孙贵妃,电视剧中对这位贵妃的出身做了很大的改动,把她塑造为一个要替父报仇的“吕四娘”。

而在真实的历史中这当然是没有的事情,她出身平凡,家世清白,是因为长得漂亮所以才被挑选入宫的。古代史书有个传统,记载女性时往往不记载其名字,所以电视剧中的“若微”也是编剧给她取的新名字。

这位不知道叫什么名字的孙氏是永城县主簿孙忠的女儿,后来摇身一变成为了国丈,官越升越高。但是出身平平的孙氏怎么会被大明天子看中呢?原来是因为明仁宗朱高炽的丈母娘彭城伯夫人和孙氏是老乡,她晚年经常出入宫廷,回到家乡,所以就听说这个孙氏长的非常漂亮,而且还很贤德。

明朝有一个规定,为了防止大臣们通过和皇帝建立政治婚姻,从而专权擅政。所以朱元璋就规定明朝皇帝们只能娶民间女人为皇后。

凡天子及亲王、後、妃、宫人等,必须选择良家子女,以礼聘娶,不拘处所;勿受大臣进送,恐有奸计。但是娼妓不许狎近——《皇明祖训》

孙氏被彭城伯夫人挑选入宫的时候才10岁,当时朱棣命令太子妃张氏负责教导孙氏宫中礼仪。后来朱瞻基大婚,选定济宁胡氏为正妃,也就是后来的胡皇后,而孙氏成为嫔。但据说这位孙氏和朱瞻基一起长大,关系还不错,朱瞻基继位以后,就把她破格提升为贵妃。

宣宗即位,封贵妃。故事:皇后金宝金册,贵妃以下,有册无宝。妃有宠,宣德元年五月,帝请于太后,制金宝赐焉。贵妃有宝自此始——《明史·后妃》

本来孙氏这辈子应该都没有可能成为皇后,但是由于原配胡皇后一直无法给朱瞻基生下儿子,连生两胎都是女儿,孙氏的头胎也是一个女儿,但后来抢先比胡皇后生下了一个儿子,即后来的明英宗朱祁镇。

按理来说其实朱瞻基是不能废除胡皇后的,再说谁也不知道人家胡皇后以后能不能再生儿子。但是朱瞻基初得儿子,心里很高兴,愈加宠爱孙氏了。于是就想给她一个大大的奖励,那就是皇后名分,但废除皇后是大事情,所以朱瞻基找来内阁大臣一起商量这件事。

上遂召张辅、蹇义、杨荣、夏原吉、杨士奇入。谕之曰:“朕有一大事与卿等议,固出不得已,然亦决矣。朕三十无子,而中宫屡身不得育,顷且病。日者言中宫禄命必无子,今贵妃有子,当立为嗣。夫母以子贵,礼也。特何以处中宫。”——《胜朝彤史拾遗记》

但当时的大臣们普遍都反对这件事,没办法朱瞻基只好亲自找到胡皇后,希望她自己以“无子”为理由主动退位,好说歹说征求了胡皇后的建议,朱瞻基又在程序上随便找了几条胡皇后的过失,就这样把胡皇后给废除,让孙贵妃成为了皇后。

三年三月,胡后废,遂册为皇后。英宗立,尊为皇太后——《明史·后妃》

朱瞻基驾崩后,她就被尊为孙太后。土木堡之变爆发后,在孙太后的主持下同意让郕王朱祁钰继位主持国政,这是因为当时皇太子朱见深还是一个婴儿,所以才让朱祁钰出来主持国政。但后来朱祁钰霸着皇帝位置不愿还给朱祁镇,也是在孙太后的同意下,最终才发生了夺门之变。

可以说在这段历史里,孙太后扮演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不出意外的话,《大明风华》中的孙若微肯定会被塑造成为一个“宣太后式”的女性。但不得不说,从靖难之役到夺门之变,这段历史确实是值得一拍的。

关注【围炉谈史】,每天阅读深度历史内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