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品中正制的前世今生,它本以人才论优劣,但最终却沦为世家工具

九品中正制的前世今生,它本以人才论优劣,但最终却沦为世家工具!

自汉武帝到东汉末年,官僚的来源大体有“察举”和“征辟”两途。察举是地方政府,经过乡举里选之后,朝廷经过一番考试加以任用。征辟是朝廷对布衣或者官僚中的优异者,加以高官。

但随着东汉末年的动乱,连皇帝汉献帝都踏上了流亡的道路,秦汉以来的乡、亭、里制度也大半破坏,中央和地方上失却联系,迫切需要一种新的选拔制度。在这种背景下,九品中正制应运而生。

九品中正制的前世今生,它本以人才论优劣,但最终却沦为世家工具


什么是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是曹丕时吏部尚书陈群提出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此种制度运行的体系,在中央选出大中正,各郡等地方上选出小中正。众多的小中正辅助大中正,把流亡在各地或者已经出仕的人才统计好,作为吏部任命官员的依据。

大中正是需要在中央朝廷任职,其中德名俱高者,由各州郡分别公推一人为大中正。而各郡的小中正,则是由对应的大中正推举产生。如此,大大小小的中正,组成了替国家选拔人才的体系。而且这些大、小中正,都由现任官员兼任。如此,则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推举人才的权力掌握在朝廷手中。

九品中正制的前世今生,它本以人才论优劣,但最终却沦为世家工具


等到大、小中正选出来以后,中央朝廷便开始发放有固定格式的人才调查表。把流落在各地的人才,无论做官与否,都统计在表内。表中详细记载其人的年龄籍贯等各项信息,分别品第(品行和门第,初始的时候还是以品行为主要标准,后来逐渐发展为以门第为主要标准),并加上大小中正的评语。

盖以人才论优劣,非为世族高卑。

其中,人才品第分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所以称之为“九品中正制”。中正对于人才的品级,有权进退。

或以五升四,或以六升五。

或自五退六,自六退七。

这些表格由小中正协助大中正核定后,送交吏部。而吏部则根据这些表册中的等级和评语,对人员加以任用或者升降。这样一来,使得官员的选拔有了一定的标准。和原来的“察举制”相比,避免了漫无标准,任意任用私人好得多。

九品中正制的前世今生,它本以人才论优劣,但最终却沦为世家工具


但因为这些大小中正,大多由世家大族出身的官员担任。因此,到了后期,选举也被世家大族所把持。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家”的局面。但这个制度的初始本意,其实是淘汰一些不称职的官吏,选拔一些真才实学之士充任官僚。这个制度只是救一时之弊而创设,后期没有革新才导致弊端丛生。

九品中正制产生的背景

九品中正制的产生,自有其深刻的背景。这里面,既有朝廷和地方失去联系之故,也有曹魏争取世家大族支持的原因。

第一,汉代的乡选里举基础崩溃。东汉统治崩溃以后,无论士庶,大都流离失所,甚至连汉献帝本人亦是如此。乡选里举的基础,即乡、亭、里组织大多被破坏。如此一来,对于人才的出身、品德、才能均难以掌握有效资料。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失去联系。因此,原先的察举制便无法举行。但朝廷对人才的需求却是一直都存在,因此势必呼唤新的选拔制度到来。

九品中正制的前世今生,它本以人才论优劣,但最终却沦为世家工具


第二,创设此制度的陈群出身世家大族。九品中正制是曹丕时的吏部尚书陈群所创设,陈群的学识、道德都为当世所推崇。而且,更重要的一点,陈群也是出身世家大族。陈群祖父陈寔是汉灵帝时的大名士,曾拒绝了大将军何进的征辟,名节显于天下。

陈群的父亲陈纪官至九卿,其著作数十篇,被称为《陈子》。他死后,参加葬礼的有三万多人。即使位列三公九卿的高官,亦有数人披麻戴孝执子孙礼。陈群出身于这样的家庭,其本人更是做到吏部尚书这样的高官,创设九品中正制也就不奇怪了。

第三,曹丕为了争取世家大族的支持。世家大族自有其高傲的地方,对于出身“赘阉遗丑”的曹操,他们不屑于与之为伍。直到曹操杀掉孔融,逼迫荀彧自杀,而孔融、荀彧都是世家大族的代表人物。迫于形势,世家大族才不得已暂时屈服于曹魏政权。但这种屈服是暂时屈服,他们待机而动,这也为后来世家司马氏窃取曹魏政权埋下伏笔。

九品中正制的前世今生,它本以人才论优劣,但最终却沦为世家工具


等到曹丕继位为魏王,他想要登上皇帝的宝座,使得改朝换代成为现实,便不得不争取世家大族的支持。因此,在陈群提出“九品中正制”后,曹丕未有留难,使得此制度很快实施。通过这种妥协,曹丕才让汉献帝举行了“禅让”,才有了曹魏政权。

九品中正制产生的影响

虽然九品中正制是一时救弊之措施,但后世并没有因时、因地革新,使得在魏晋南北朝这长达三百多年的时期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亦暴露了许多弊端。

第一,人才过度集中于中央朝廷。对于人才来说,自然想要获得大中正的点评,这样做官的起点无疑高了许多。这就使得许多人纷纷跑到中央朝廷。各地人才都聚集到中央政权,对于地方行政则是极为不利。行政效率大幅降低,移风易俗的工作也不好开展。而地方政府无力,则最终势必削弱中央朝廷。

九品中正制的前世今生,它本以人才论优劣,但最终却沦为世家工具


第二,混淆了选拔和考核。因为在九品中正制下,无论做官与否,都要接受大小中正的点评,而吏部也根据中正的评语决定官员的升降。这样一来,就使得许多官员为了博取好的名誉而各方奔走,对于自己本职工作却是不怎么上心了。他的上官无权决定他的升降,对此也无可奈何。长此以往,许多政务都耽搁了,弊端明显,这是把选拔人才和对官员的考核弄混淆了。

第三,政权被世家大族包揽。这种制度,把东汉以来的门第制度化。使得不仅确定门第,还把门第分等类,世代相承。如此一来,政权便被这些世家大族包揽。东晋大多数皇帝都是傀儡,便是深受这种制度的影响。

因此,本以人才论优劣的九品中正制,最终却沦为世家大族的工具。一个人的政治前途和社会地位,不是由其本人的品德和才能决定,反而是由其家世和血统决定。这种现状,近乎世袭!时间一久,怎能不出毛病?

九品中正制的前世今生,它本以人才论优劣,但最终却沦为世家工具


但九品中正制上启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科举制,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它的本意是提供人才的选拔标准,以人才论优劣。只是到了后来,施行的环境已经巨变,而九品中正制还是照样沿用,自然是弊端丛生。这一点,是我们在了解九品中正制这一选举制度时,所不得不察的一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