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不让王爷留在京城,清朝不让王爷离开京城,哪种方式更聪明?

菩萨我想对你说


从西周分封诸侯到西汉时期非同姓不能封王,是一个总结前朝经验、不断学习的结果,到明清时期皇子们的分封应该都总结了以前王朝的经验教训,统治者给出了自己认为可行的封皇子为王的策略和制度,一个制度的好坏和优劣要通过实践来检验,明清两朝已经成为历史,两朝对皇子分封王的制度也可以对比一下优劣。

明清藩王的权利演变。

明朝朱元璋时期分封自己的儿子为藩王驻扎在全国各地,每个藩王手中是有军事权力的,譬如宁王驻扎西北,手中有三护卫,兵力雄厚,最终让朱棣夺得,成为靖难之役的主力军,也保障了朱棣成功夺得帝位。(藩王朱棣通过“靖难之役”登上帝位)

朱棣登基后,感觉藩王有军事权力是一大威胁,自己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于是自朱棣开始就削减藩王的护卫军,到他的孙子时更加登峰造极,藩王的护卫军只剩下老弱病残,形同虚设。此后明朝的藩王到成年就被赶出京城到封地生活,没有地方管辖权、军事权、财政权,没有皇帝的召见不能随便进京,不得随意离开藩属地,明朝的藩王最终被养了起来。

清朝初期分封了一些藩王,譬如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等人,结果造成三藩叛乱,费了好大的财力物力才平息下来,这对清朝分封皇子们为王影响非常大,万一那个皇子不满也会起兵造反,争夺天下。

于是呼,清朝分封的王爷不会单单因为血统而封王,而是根据战功和贡献,而且分封的王爷都不能离开北京,很多清朝的王爷没有实际权力,只有王爷爵位和优厚的封爵俸禄。

从明清王爷权力的演变来看,明朝王爷还有藩属地,清朝王爷已经没有属地,只有优厚的俸禄。到清末时期,很多满洲贵族只会提笼架鸟,几乎变成了废人,明朝末年时,很多藩王在崇祯皇帝死后纷纷即位,争夺皇权,闹得不可开交,不过也是垂死挣扎罢了。

明清分封王爷的利弊。

朱元璋分封诸王的目的是拱卫明皇室,谁想到朱元璋死了没几年就发生了“靖难之役”,这说明朱元璋的制度设计有严重缺陷。

明朝分封世袭王爷多,严重危害国家。

明朝分封的王非常多,有明一朝亲王87位,郡王924位,这些王的长子继承爵位不降封,其他子孙依次降爵位。除去叛乱的王、断绝后嗣的王爷,明朝还有很多分封的王。

明朝这么多王爷世袭,他们封地的土地不纳税,享有特权,结果导致整个国家的税收出现问题,明朝分封王爷并且世袭的做法是导致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四川成都平原的肥沃土地在明朝末年时已经有70%被明朝的王爷们圈占了,而且还想其他地区圈占土地,明王朝无税收,更多的人成为佃户或者进入山区,长此下去,明朝不灭亡才怪。(明初封王地区图,彩色为藩王分封的土地)

清朝分封世袭的王爷少,严格控制

清朝康熙帝时期,皇子们都留在北京,王朝并不打算分封土地给这些王爷们,而是给与相应的俸禄,时代更替,后世清朝王爷也多了起来,给王爷们的俸禄朝廷也相应的减少了不少,一切都在朝廷的控制之中。(九王夺嫡图)

皇子们都在北京,难免出现为了争夺皇帝位置而明争暗斗,康熙时期的“九王夺嫡”就是典型的案例,有利就有弊。不过清朝虽有创立了秘密立储制度,将皇子们争夺帝位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明清封王权力控制对比

明朝的王爷在中央政府基本没有什么权利,也不让他们参与。而清朝则让少部分的皇子参与朝政,而且位高权重,如雍正时期的十三爷胤祥,慈禧时期的奕䜣等人,大部分的皇子是没有什么权力的。

再者,明朝时期的亲王、郡王都是世袭制,明朝延续下来是一个庞大的数字,而清朝的“铁帽子王”总共才十二位,世袭罔替。明朝王爷的世袭一般按照嫡子、长子世袭,而清朝打破这一惯例,世袭罔替的人选由皇帝任命,对世袭的王爷控制非常严。

明清分封王爷的方式谁更聪明?

对待已经过去历史制度的好坏,我们不看过程,我们看每种方式的结果。明朝为了皇室子孙的繁衍,分封的亲王、郡王1000多人,而且是世袭,其他皇子皇孙的封地更不用说了,朱家子孙确实昌盛了,但王室圈地将很大部分的肥沃土地都圈占了(王爷的土地不交税),很多人民生活成了问题,国家的税收也严重缩水,明朝的覆灭和封王有着直接的关系,是导致明末农民起义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清朝对王爷的控制却比较好,皇室王爷造反几乎为零,对王朝的施政影响也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王爷大量圈地影响国家收入的情况也没有发生。

通过以上分析,明清对王爷的控制方式那个好那个坏,可一目了然。


穿越再现彼岸



以实际效果来看,当然是清朝的藩王制度更聪明。

因为清朝的藩王不允许离京,等于处在天子眼下。

而且关键是藩王一般情况下是没有兵权的,最多被皇帝命令出个差去外面带兵平乱啥的。也就是藩王并没有兵权,但藩王有参政权,可以辅佐皇帝治理国家,可以说发挥的作用还不错。

像晚清的恭亲王,有着鬼子六之称,可以说在风雨飘摇之际,对于稳定晚清局势起到了很大作用的。

当然个人认为明朝其实也不错,不过明成祖朱棣给带歪了。

明太祖朱元璋虽然大封诸王,但也没让这些藩王当做圈养的猪啊,而是让他们担负供卫中央朝廷的责任。比如说九大塞王负责抵御北方蒙古,而且中央朝廷的兵力对于塞王有着碾压性的优势,不过朱允炆打烂一手好牌,使燕王朱棣造反成功。

朱棣造反成功以后,当然削藩王兵权,使藩王成为被圈养的猪一般。所以说明朝藩王制度也有可取之处,只不过没想到的是朱棣后面给用废了,没办法只能跟着废了…


宋安之


朱元璋虽然出身社会底层,没有上过学,却是英姿天纵,白手起家,最终建立了大明朝。因为朱元璋的军事、政治手腕都极为出色,是个天生的军事家、政治家,所以大明朝相当于朱元璋的个人独资公司,最终成功上市,是真正意义上的家天下。

反观努尔哈赤家族历来都是小部落酋长,为了团结更多的人对付庞大的明王朝,努尔哈赤释放了很多股份,在八旗里有各个部落的利益代言人,相当于是一个股份合伙公司,最终成功上市。


朱元璋在发迹之前,就是孤家寡人,没有庞大的宗族势力做支撑,但是全国各处的反抗势力、朝臣内部的分裂势力、北元的残余势力,都对大明朝形成了很大的威胁。全部依靠职业经理人管理维持帝国,在那个有枪就是草头王的年代,根本行不通,这是秦始皇时就已经验证过的事了。所以朱元璋登基之后,就连续几次分封,将他的24个儿子和一个孙子都封了王。

明初的分封原则上是"惟列爵而不临民,分藩而不赐土",但明初的藩王都具有很大的兵权,并且可以节制文武实际上也就具有了临民与赐土的权力。虽然在明朝建国初期快速地稳定了地方,抵抗力外来威胁,并且对内部朝臣也形成了威慑,使得明朝初年的功臣集团、宗室、文官集团等形成了互相制衡的局面,稳定了当时的政治局面,不过也同样留下了藩王动乱的隐患。最终引发了靖难之役,朱棣成功上位。

朱棣以藩王起兵,为了防止其他王爷们有样学样,所以他一上台,就立刻照搬了建文帝的政策,继续削藩。


朱元璋有祖制,凡是皇室后代,一生下来,就可以吃喝不愁。明朝的宗室王爵一般只有亲王和郡王两种爵位,明朝皇帝的儿子除太子外都封亲王,亲王的的儿子除世子外都封郡王。郡王的儿子封镇国将军,镇国将军的儿子、孙子、曾孙等依次封为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奉国中尉的儿孙世代都是奉国中尉。

明朝王爷的俸禄很高,数量又这么多,如果明朝这么多的王爷都集中在京城,王爷们的俸禄将会成为物资输送的灾难。于是,遵《皇明祖训》,明朝皇帝们就定下了亲王不准留京的制度。可是又担心亲王结交外臣,又规定了他们不能离开封地城池半步。于是,朱元璋的“包养”皇族的政策,最终让皇室宗族成了只有一个在封地繁衍后代的工作,对于政治无权插手。

到明代后期,朱家后代繁衍到了几十万之多,这几十万人都不事生产,完全靠国家发放的俸禄过日子,这给国家财政造成了极大的压力。最严重的时候,有些地区全年财政收入甚至只够这些"龙子龙孙"俸禄的一半。 这样的大明王朝,看起来就是一个外强中干的庞大帝国,在满清和民军的重重打击之下,终于抵抗不住,宣告清盘解散,股东换成了以爱新觉罗家族为首的八旗军事贵族。

清承明制,皇太极、顺治、康熙等清朝皇帝们研究了明朝灭亡的原因,总结了三大教训:皇族发工资、可当官、但不外封,王爷圈养在京、每代降一级(少数几个铁帽子除外);太监不能出京,不能当朝官;不加税赋。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从皇太极开始,就开始有针对性地对清王朝的宗室制度进行了改革。

满族人少,小兵临大国,团结自然是必须的,同时还要求精英阶层要时刻能够涌现出才俊之士,不然满清政权势必要借重汉人,难免不会大权旁落。所以,满清皇族特别在意对子孙后代的教育培养,反映在分封制度上,即满清皇子基本都是按照功劳大小获得封爵,与皇子身份关系不大。

有了皇子身份,比起其他人来只是有了更多的机会建功立业,却并不能保证一定能够得到王爵。 清王朝为了避免总是人口繁衍从而出现明朝末年王爷遍地,造成繁重的财政负担,还搞了个降袭制度,黄红带子制度,少数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之外,都得降爵。即便是亲王,三五代人之后就只是镇国公了。很多宗室,到老就是四品官,每年几十两。所以,清朝的皇子并不是天生的王,这是最有别于明朝皇家的特质和进步。

纵观有清一代,宗亲并没成为国家财政真正的负担。他们可以有自己的庄园,但不能像明朝皇子那样有自己成建制的护卫军。他们要想出京,还得向皇帝报批。他们被禁锢在京城,在皇帝眼皮子底下,缺兵少粮的,也难翻的起多少风浪。

清朝初期的皇子都拼命的打仗、办差,就是因为他们必须通过努力才可能获得更高的爵位.如:阿拜是努尔哈赤三子,爵位是镇国公;汤古代是努尔哈赤四子,却只是个镇国将军。但是,到清末的时候,满清皇室分封制度就开始泛滥了,皇子们的爵位都很高,根本不看功劳大小,于是皇族很快就都腐败了。满清末年,皇室很难再出现人才了。

满清皇室没有人才,汉族官僚集团崛起,满清政权因此风雨飘摇,终于在辛亥革命中倒掉了。

所以,要说明朝的制度与清朝的制度谁更聪明,毫无疑问,借鉴了明朝灭亡的原因的清朝,有针对性地做了改革的制度更聪明。

可是,这种聪明还是在以小农经济为经济基础的君主专制的窠臼里发挥,没有跟上时代的潮流。最终,满清王朝的聪明的制度,在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中还是一溃千里。


而知而行的历史



125878215蜂獾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大封各皇子到各地,名曰:分封!清王朝在汲取之前的经验的基础上,采取了截然相反的做法,宁可花大量的财富笼络住那些勋贵,也不会让他们远离京城,那么明清时期的做法哪个更为有效,或者说聪明呢?笔者以为制度各有长短,非要比较的话,还是清朝的更为有效!

不同方式带来的结果

在明朝建立后,北元的残余势力尚未完全清除,朱元璋便让诸皇子戍守在边境,一是淬炼他们,二是为国家的国防除一份力,其出发点肯定是好的,也难怪他朱元璋会有这样的想法,都是朱明王朝的子孙,为自己的家庭出份力,应该!可是他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分封出去的诸位王爷可是手握兵权的,朱元璋驾崩后,确立的皇太孙朱允炆继位为帝,即建文帝。在黄子澄,齐泰等文臣的建议下,急忙拿各位藩王开刀,结果被朱棣以“清君侧靖国难”造反,皇位不保,去向成谜,说到底都是分封带来的弊端。再来看看清朝的王爷,从关外的八旗子弟到清王朝的王孙公子,他们很快适应了角色的转变,对于他们所立的功勋,清王朝的帝王没有忘记给予他们财富和荣誉,例如铁帽子王,世袭罔替等,简单地说国家打下来了,你们就好好享受,至于其他的就不用惦记了。

为了管理需要

作为大明的众藩王,做好巩固国防的需要,既是朝廷的战略需要,更是防止他们在京城与朝臣有所勾连,毕竟他们手上都是有兵权的,说白了就是大明要加强其统治管理的需要,而出现分封制度,而清朝呢,有严格的八旗军制度及宫廷宿卫制度,将八旗的勋贵都留在京城,能有效管理边防上的八旗军,毕竟其家人都在天子手里。


农夫说历史


朱元璋采取分封郡王制 希望郡王能够辅助中央 所以各地都是明朝的王 但是清朝怕王爷跑到各地去闹事 干脆把王爷全部都放北京 好控制 好观察 还要那些王爷经常入朝朝见

明朝的各地分封制也没有很好的保护中央 在明朝末年起义军起来的时候各地郡王被起义军各个击破 实在是不堪一击 所以说明朝的分封制不成功

清朝王爷都在京城 也是为了封建王朝方便管理而为的,都有各自的目的


逍遥先生看历史


明朝不让王爷留在京城,而清朝则不分封王爷到地方。这两种政治手段,其实都不过是皇帝为了自己的权位稳固,而釆取的不同手法而已,所以很难说哪种方式更聪明。


但是明朝将子弟分封到地方去做藩王的方式,还是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的:在朱明王朝初建之时,统治尚不牢固,内外忧患皆有。内有功臣势力膨胀,外有残元势力尚在的隐患。因此为了最大限度的消弥隐患,明太祖朱元璋便采取了历史上各朝,分封子弟为王,借以屏卫皇帝的方法,将子弟们分封到边疆以及各地为王。

这样的作法,也是朱元璋吸取了秦朝亡国时,因其子弟无权无势,而无从协助皇帝去挽救危亡的教训。朱元璋的作法起到作用了吗?应该说起到了一些作用,至少明朝两百多年时间里,没有发生过武将拥兵自重,以致危及皇权的事!而且在明未清初之时,清军之所以没能把明朝宗室一锅端,也是由于这个原因。所以尽管明朝藩王的存在,对国家和社会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但也并非一无是处。



清朝统治者则是在吸取了,中国历史上的各个王朝藩王造反的教训,从而将其统治艺术玩得炉火纯青:清朝皇帝将各位王爷禁固在京城,使他们时刻都在皇帝的监视之下,使其不敢妄动和产生异志。也避免了他们结交地方大员,以致给国家造成祸乱的可能性。应该说清朝的这种统治手段虽有不足,但却的确从根本上切断了几千年来藩王作乱的根源!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为!


不过凡事儿有利就会有弊,清朝王爷倒是没有到地方上生事,但是当辛亥革命发生后,这些坐困京师的王爷们,也没能够像前明那样,有藩王可以在地方上掌权,并起兵勤王的——不过这倒也对清朝与民国政权的交接,起到了正面促进作用。避免了顽固不化的宗室亲贵们,利用藩王势力去反抗革命,从而有利于政权和平过渡和社会稳定。

综上:明与清所处的时代不同,因此所面临的形势也不同,所以釆取的政策自然也就不同,是很难说谁更为聪明的。


北疆同心


明初朱元璋称帝之后就一口气将自己二十多个子侄分封到全国各地当藩王,不让他们再进京了。目的为了对外抵御蒙古。虽然元朝被推翻,但是蒙古人的势力仍不减当年,国内反动势力又蠢蠢欲动。本着让皇子守国门的策略,朱元璋让其他王爷带领军队驻守边疆,成为明朝一根顶天立地的顶梁柱。对内呢可以让皇帝的接班人安心,花点钱让子嗣去外地驻扎从而远离政治中心。

对比明朝,清朝则采取了完全相反的做法。在平定三藩后,清朝再也没有册封过一位藩王,皇帝也不允许皇子们随意离开京城,除非以钦差大臣的身份离开。在此前提下,清朝王爷们的日子过得比明朝王爷相对苦一点,非但被限制留在京城,爵位更是降了几等。在下行政策后,朝廷再也不担心王爷在外头闹事,也不必操心劳神王爷是否大手大脚花钱。

总体来说,皇帝们要根据不同的国家因素来进行相互制衡,以此来确保自己的地位不受影响,这两种做法本质上是没有什么区别的,都是为了限制王爷们的权利,每个方法都有缺点和优点。

于明朝而言,不允许王爷进京的做法容易造成地方势力过大,破坏中央集权,必须进一步剥削藩王的权力,赋予他们更多的待遇,令其安安分分过好自己的小日子。于清朝而言,不允许王爷出京的做法会造成一群人扎堆留在北京,与乱臣贼子勾搭在一块,更容易干涉朝政。在历史上,九子夺嫡、辛酉政变等史实,其中都能窥得王爷的身影。


Sylar弈


前言

古代王朝中,皇帝一代只有一位,但对于后宫佳丽众多的皇帝来说,通常情况下,儿子都不只是一位。

在历朝历代的皇帝这里,最不容易抉择的问题,就是储君之位的决定,但储君只有一个,注定其余的皇子只能待在其他位置上,而这种位置,通常就是——王爷(亲王或者郡王)。



后话——明清两朝针对王爷的处理方法,哪个更高明?

明朝时期,王爷分封在外,最初时,朱元璋这么做,是因为明朝江山初定,还有一些边境隐患,以及为了明朝江山更加稳固,所以将王爷分封在外,让自己家人掌控全国各地。

这样也形成了一种中央管辖地方的管理体系,但是在明朝时期,有一条“靖难”的规定,即“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这个理由本意是皇帝身侧有奸臣,在皇帝召唤后,藩王起兵靖难,以清君侧,保太平。



但是,明朝著名的靖难之役,结果却是藩王取代皇帝为新君。由此来看,藩王在外,确实存在一定变数。

清朝时期,王爷一般都是作为核心决策层的,比如作为军机大臣参政议政,清朝后期的恭亲王奕訢就是如此,清朝如此安排王爷,自然有明朝历史教训的吸取,还有就是国家核心决策层安排的不同。


结语

对于明清时期针对“王爷”的政策,没有谁更聪明,都只是一种针对当时情况的一种策略,换句话,只是那个时期的皇帝结合之前的经验,做出的一种让他们能够安心坐稳皇位的稳妥策略。


說与山鬼聽


其实,历史的事实已经证明了,清朝不让王爷离开京城的方式更好。明朝的明成祖朱棣就是作为藩王起兵夺取了朱允炆的皇位。

历史上的藩王作乱

周天子搞分封制,大量分封诸侯,结果引发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周王室日渐衰弱,失去对天下的控制;汉朝刘邦分封刘姓诸侯王,结果汉景帝时直接引发七王之乱,明朝让王爷出京城,镇守四方,拱卫王室,结果照样有王爷犯上作乱。

反观清朝,不让王爷出京城,根本没有单独出去带兵的机会,王爷们都留在京城,在皇帝的监控之中,不给他们作乱的机会。

藩王离京会怎么样

藩王离京会有很多种方式培养自己的势力,来对抗朝廷。比如像汉朝、明朝这样,让王爷们拥有兵权,并镇守一方,其结果就是,藩王会利用自己手中的兵权,招兵买马,扩充军备,以至于藩王实力有时候比朝廷还厉害,这下朝廷也不一定打得过了。

还有些比如兵权不那么大的,这些藩王还有可能勾结各种地方上有实力的官员,采用拉拢、利益交换等方式,获得一些实力强的官员支持,藩王在这种情况下,也会拥有和朝廷对抗的资本。

不离京的好处

三国时候,刘琦因受到排挤,怕留在荆州会被蔡瑁杀害,求诸葛亮给他出了一招,诸葛亮说,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在外而安。于是刘琦申请到夏口带兵,有了军权在手,他就是安全的。

清朝把王爷们限制在京城,他们的一举一动随时都受到皇帝的监控,想作乱也搞不出什么大动静来。反过来,只要离开了京城,皇帝的眼睛就看不到这么多了,离开京城的王爷,想干什么都行,皇帝都不一定能知道。

所以,清朝200多年历史,没有王爷造反,除了吴三桂,那个都还是分封藩王导致的结果,因此,清朝的做法是很聪明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