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德战争时,苏军歼灭德国第九集团军的战役,为什么苏军损失了76万?

小龙虾148499353


提问者说的应该是1944年6月23日至8月19日的巴格拉基昂行动(俄:ОперацияБагратион,Operatsiya巴格拉季翁),也就是白俄罗斯战略进攻行动。

巴格拉基昂行动<strong>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东部阵线苏维埃白俄罗斯进行的成本巨大的一次军事行动!是针对德国陆军中心集团的一次战略行动。

苏联损失:180,040人死亡失踪,590,848人受伤生病,2,957辆坦克,2,447门炮和822架飞机。人员共伤亡770,888人。

不过苏联红军摧毁了德国陆军中心集团34个师中的28个,彻底粉碎了德国前线力量。


而苏联针对德国第9集团军的行动称Bobruysk攻势,是属于巴格拉基昂行动中的一次战役。在这次战役中苏联红军并没有损失76万人。而是在整个巴格拉基昂行动中损失77万多!

在对德国第9集团军的Bobruysk攻势中,德国第9集团军遭受了近8万人伤亡,其中65,000人被俘。使第9集团军兵力近40%被摧毁。随后,由部署在意大利的德国部队重新重建,1944年秋冬季参与了华沙的防御工作。

因此,苏军歼灭德国第九集团军的Bobruysk攻势中,并没有损失76万!(下图红色箭头是红军进攻方向)

在Titowka / Bobruisk(白俄罗斯)附近的公路上,被德国第9集团军遗弃的车辆装备。


巴格拉基昂行动

1944年6月23日,红军袭击白俄罗斯的德国陆军中心集团,目的是围剿和摧毁其主要力量。截至6月28日,德国第四集团军大部分,第三装甲部队和第九集团军一起被摧毁。红军利用德国前线的崩溃包围了明斯克,攻击明斯克附近的德军编队并摧毁他们,明斯克于7月4日解放。苏联继续向立陶宛,波兰和罗马尼亚进攻。

尽管持续遭受重创,苏联红军首次成功地使用了纵深作战和掩护(欺骗)战略。所谓的掩护(欺骗)战略就是借鉴了我国古代伟大的军事家孙子兵法中的无中生有,欲擒故纵之类计谋。

该行动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 维捷布斯克 - 奥沙攻势;

  • 莫吉廖夫攻势;
  • Bobruysk攻势;(专门针对德第9集团军)
  • 明斯克攻势;
  • 波洛茨克进攻;
  • Šiauliai(希奥利艾)攻势;
  • 维尔纽斯进攻;
  • Belostock进攻;
  • 卢布林布雷斯特进攻;
  • 考纳斯进攻;
  • Osovets攻势。

上图:在巴格拉季翁行动期间的维捷布斯克战役后,苏联元帅亚历山大·瓦西列夫斯基和陆军元帅伊万·切尔尼亚霍夫斯基在对德国少将阿尔方斯·希特进行公开讯问。


1944年7月15日在莫斯科的德国战俘。


血色黄昏的黄昏


先说一个普遍规律,二战期间苏德战场上,无论哪一次战役,苏军都是付出了重大的伤亡代价的。要知道:二战开始之时,德国的总人口、也就是男女老幼都加起来,才800万的总数,而苏联二战期间的总死亡人数是2300万,也就是说,平均而言,每一个德国人(连刚出生的婴儿在内),干掉了3个苏联人。

当然,这些死去的苏联人,主要还是在战场上被打死的,究其原因,主要可以归纳为下面两点:

第一、苏军所谓的名将,除了朱可夫等极个别人之外,都缺乏战术水平,只能凭借压倒对手的火力优势、装备优势、人数优势,排山倒海地向对手压过去,除此之外,不会别的战术了;

第二、苏军士兵也崇尚“乌拉冲锋”,号声一响,喊声震天,不管地形、不计伤亡、不顾一切地向德军阵地发起冲击、一波接一波的“踏尸冲锋”,这种打法之下所赢得的胜利,必然会付出沉重的伤亡代价。

有了这个规律,就不难理解,歼灭一个十来万人的德国第九集团军,苏军为什么要付出76万人的伤亡代价了。



临时客


题主指的应该是朱可夫亲自指挥的火星行动吧。

斯大林格勒战役后期,战争的天平渐渐向苏军倾斜,于是苏联最高统帅部决定发起反攻。此时,德军仍然占据着勒热夫这个离莫斯科不到200公里的要地,这就像一根刺,时刻威胁着苏军的喉咙。为了拔掉这根刺,收复勒热夫,同时消灭占据勒热夫的德国第9集团军,苏军发动了代号"火星"的战略级反攻。在朱可夫的指挥下,苏军动员了190万人的兵力,意图以绝对优势一举歼灭德国第9集团军。

朱可夫显然低估了德军的防守和反击能力,最终这一声势浩大的反击战以苏军的惨败而告终。苏军的死亡和被俘人数高达26万,受伤人数也达到了50万,“火星行动”也成为了朱可夫军事生涯的唯一败绩。那么为什么占据绝对优势的苏军会有如此惨败呢?

我认为原因有下面四点:

第一,希特勒的重视。勒热夫地理位置非常特殊,这里既是铁路枢纽,又是德国中央集团军群的补给大动脉,而且它距离莫斯科非常近,由此可以直接威胁苏联首都莫斯科,其政治和军事意义非常突出。德军丢掉勒热夫,不仅会损害德国的国际声望,还会让德国中央集团军陷入被动,所以希特勒对此处的“安危”非常重视。当朱可夫发起进攻时,希特勒向勒热夫增派了大量援军,先后从其他防线抽调了5个装甲师和1个摩步师增援勒热夫。

第二,德军获得了情报支持。相关资料指出,一个绰号为Max的苏联人曾为德国提供了大量情报。他将关于苏军火星计划的详细情报交给了德军,而提前得知消息的德军向勒热夫增派了大量兵力以加强防御工事。德军以逸待劳,苏军的进攻自然无法取得进展。

第三,苏军轻敌。苏军动员了190万的兵力,在兵力上形成了绝对优势,这在一定程度上让苏军变得有些骄傲轻敌。在进攻中,苏军轻敌冒进,最终导致第41集团军被德军包围。苏军被围后又不懂的随机应变,只知盲目冲击德军防线,而这进一步加剧了苏军的损失。

第四,朱可夫对第九集团军司令莫德尔并不了解。相比与古德里安、隆美尔、曼施坦因等德军名将,莫德尔可谓寂寂无名。在战争初期德军依靠闪电战横扫欧洲声名鹊起时,莫德尔还只是一名师长,直到德军转入防御阶段后,莫德尔的“善守”才能才得以凸显。在勒热夫,莫德尔依托地形构筑纵深防御,把城镇乡村都建成了要塞,步步为营组成交叉火力网,进而以此杀伤突破的敌军。面对苏军的强大攻势,莫德尔设计的弹性防御非常有效,苏军耗尽全力也未能撕破德军的防线。当苏军进攻疲软而转攻为守后,莫德尔趁势反攻,包围了孤军深入的第41集团军,最终让朱可夫铩羽而归。


了解更多军事资讯,请关注战情解码!

战情解码


这主要是以下几点:一是德军战斗力太强了,和德军作战要取得胜利实已不易,所以伤亡肯定少不了;二是苏军有经验的军事指挥者都让斯大林在清洗活动中杀掉了,整个苏军除了极个别侥幸活下来的在抵抗德军的战役中发挥出了自己的指挥天才外,几乎没有拿得出手的军官,特别是低级军官,三是苏军已经过几次大战,伤亡较大,在这次战役中参战的很多都是刚入伍不久的新兵,受训时间短,战斗力不强,甚至是动员很多民兵参与战斗,所以面对德军这一虎狼之师,苏军无疑是羔羊;再加上苏军为了胜利,以政治压迫苏军士兵在战场上拼命,所以每个战役每个苏军都会以不怕牺牲的斗志参战,这样的情势势必会导致苏军以高昂的代价才取得每一场战役的胜利.


子瑾2019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德军第9集团军要到1945年的柏林战役才覆灭。从提问者的问题来看,应该指的是1944年6月的白俄罗斯战役,这场战役苏军彻底击溃德军中央集团军群,自身损失765815人(阵亡和失踪178507人,受伤587308人),此外损失2957辆坦克和自行火炮、2447门火炮和迫击炮以及822架飞机。

苏军白俄罗斯战役的总企图是向明斯克进行向心突击,首先啃掉位于白俄罗斯突出部的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基本兵力,然后增强兵力并扩大进攻正面,以推进到苏联西部边界。

苏军共投入四个方面军的兵力进行这次战役,即波罗的沿岸第1方面军、白俄罗斯第1、2、3方面军。苏军参战总兵力167.03万人,装备5800辆坦克、3.3万余门火炮和迫击炮以及5330余架飞机;德军共120万人,装备90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9500门火炮和迫击炮及1350架飞机(德军数据为103.676万人,装备800辆坦克、540辆装甲车、10090门火炮和迫击炮以及1300架飞机)

1944年7月17日德军俘虏在莫斯科游行,为首的是19名将军

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的任务是从维捷布斯克以北向别申科维奇和列佩利总方向实施主要突击,以近卫第6集团军和第43集团军相邻侧翼兵力在1个宽25千米绵亘地段突破德军防御,并协同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歼灭德军维捷布斯克-列佩利集团。

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应在两个方向上实施突击:一个方向是与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协同;另一个是沿明斯克公路干线实施。对维捷布斯克以南德军防御的突破,由第39集团军和第5集团军在16千米宽地段进行;而沿公路干线的突击则由仅为第11集团军和第31集团军在17千米宽地段实施。

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应在莫吉廖夫和别雷尼奇辅助方向上实施突击,将德军第4集团军分割成两部分。同时,该方面军的积极作战行动应该做到不让德军利用中央地段的兵力去稳定白俄罗斯突出部两翼的防御。方面军以第49集团军在12千米宽地段准备突破防御。

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在两个方向上实施突击(两个方向上兵力大致相等):以第3和第48集团军在15千米宽地段从罗加切夫地域向博布鲁伊斯克和奥西波维奇总方向实施;以第65和第28集团军在14千米宽地段从别列津纳河下游地区奥扎里奇向旧多罗季和斯卢茨克总方向实施,并从南面包围博布鲁伊斯克。 同时,方面军左翼部队负责牵制当面德军,并做好向卢布林方向进攻的准备。

各方面军的具体任务只规定到纵深160千米处,后续任务则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规定。

白俄罗斯进攻战役


1944年6月22日,也就是卫国战争爆发三周年的日子,白俄罗斯战役打响。22日晨,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和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在短促的炮火准备后,以先遣营实施了战斗侦察。各先遣营在个别地段楔人纵深1.5千米,并在有些地方夺占了第1道阵地。在近卫第6集团军近卫步兵第22军进攻地带内,第一梯队团的主力分队投入战斗,在15千米正面上突破敌主要防御地带并向纵深推进了5—7千米。各集团军根据这个情况,不同程度地减少于炮火准备的时间和强度。6月23日,上述两个方面军的主力开始进攻。由于道路泥泞和拥挤,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决定推迟快速集群进入战斗的时间,在步兵夺取西德维纳河登陆场后再投入坦克军。为了增强突击力量,把近卫第6集团军二梯队的1个军投入战斗,于日终前彻底突破了德军战术防御地幅,并在西德维纳河对岸占领了宽65千米、纵深10千米的登陆场。

1944年6月苏军炮兵在维捷布斯克


6月25日,方面军快速集群—坦克第1军到达登陆场,并与步兵兵团一起发起追击。同时,第43和第39集团军完成了对维帖布斯克德军集团的合围。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地段内,到战役第2日终前,出现了两个战果最大的方向,即博古舍夫斯克方向和明斯克公路干线以北方向。根据这一情况,方面军快速集群一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转而执行第二方案,向第5集团军地带变更部署,于6月25日向博古舍夫斯克前进并投入战斗。近卫第11集团军快速集群—近卫坦克第2军也从发展不顺利的集团军左翼调到明斯克公路干线以北方向,并在6月26日晨进入交战。快速集群超越步兵后,向德军奥尔沙集团后方迅猛挺进。德军只得后撤奥尔沙集团。6月28日,苏军快速兵团在宽大正面上抵达别烈津纳河,向前推进了150千米。被围于维捷布斯克的德军集团被苏军第43和第39集团军歼灭。

维捷布斯克-奥尔沙战役


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右翼部队在6月23日进行的战斗侦察基础上于24日发起进攻。第65和第28集团军在近卫坦克第1军协同下,第1天就突破了第一防御地带,个别地段突破了第二防御地带。在步兵攻击第三阵地时,第65集团军快速集群一近卫坦克第1军赶上了步兵战斗队形,从而保证了高速突破德军第三阵地。方面军快速集群在战役第二日晨在第65和第28集团军结合部投入交战,迅速向西北方向推进。这为近卫坦克第1军迅猛发展提供了条件,战役第三日日终前,近卫坦克第1军进抵博布鲁伊斯克。在罗加切夫方向上,由于地形不利和敌防御坚固等原因,进展比较缓慢。第3集团军快速集群一坦克第9军进入交战未能成功。直到6月25日日终,坦克第9军才配合第3集团军右翼兵团完成对第一防御地带的突破。当天夜间,由于方面军南部集团到达博布鲁伊斯克,德军感到合围的危硷,将其位于苏军第3和第48集团军当面的部队后撤。苏军侦知这一情况后,乘势突破了第二防御地带,并转入追击。坦克第9军利用航空兵支援脱离步兵,沿两个方向展开追击。至日终前,前进达90千米,从东面迫近博布鲁伊斯克。6月27日晨,在该城以北与近卫坦克第1军会师,合围了德军博布鲁伊克集团。6月29日,该集团被苏军消灭,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主力在合围对外正面上继续进攻,到6月29日日终时推进100一—110千米。    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实施了莫吉廖夫战役,6天强渡6条江河,向前推进90千米。 此时苏军快速兵团基本兵力距明斯克100千米,而德军退却部队主力距明斯克却有130-150千米。苏军统帅部接连下达训令,要求各白俄罗斯方面军加速前进,将敌军合围于明斯克以东,同时命令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白俄罗斯第1、3方面军部分兵力向西进攻,以建立合围对外正面。

7月3日,白俄罗斯第1和第3方面军在明斯克地域会师,并解放了明斯克。德军10万余人被合围于明斯克以东地域。至7月11日,被围德军全军覆没。与此同时,由于德军已经没有了预备队,苏军各方面军向西的进攻异常迅猛,至8月29日,苏军前出到东普鲁士国境线和维斯瓦河一线,并在维斯瓦河对岸夺占了若干登陆场,白俄罗斯战役结束。

白俄罗斯战役是1944年苏军实施的战役中规模最大的一次。苏军在有效隐蔽战役企图的前提下,集中了大量兵力、兵器,比较顺利地实施了这次战役。此次战役第一次不仅在战术纵深合围了德军集团,而且在战役纵深亦合围了德军重兵集团。

明斯克进攻战役


关于这次战役德军的损失情况,目前还没有确切的数据,苏军数据是歼敌71.7万余人(俘虏15.848万人),西方数据是45万-50万人以上

2010年4月白俄罗斯国家银行发行的纪念该战役的硬币


荣华之武器堂


因为即使德军在数量上处于绝对弱势,但是在装备上依旧处于优势状态。而本着求生的欲望,对元首的忠诚。党卫军的自杀式袭击必然引起苏军的巨大损失。


宗员外


三十年代苏联红军遇到大清洗,基本上把会打仗的全干掉了,提拔出来一些营连级干部,就是听话,执行命令就可以了,到四十年代苏德战争开始后,能用的将军不多,仗打的一败涂地,一个战役下来,经常是几十万人被吃掉,大部分将领不会防守,也不会进攻,。莫斯科战役胜利后,西南方面军六十多万人反击,进攻了几天就被打烂,六十万人象羊入虎口,。斯大林格勒胜利后的大反击也是被打的晕头转向,。至战争后期,学会使用了坦克集团军的大纵深突击理论。


东龙45


这是因为德军第九军团在装备及训练以及战略战术和战斗意志上都比苏军占有质量上的优势!

苏军在以上各方面均不占优势,只能在数量上和战争的地理位置上争取优势,且在人员的数量上争取绝对优势,才能战胜德军!

苏联在战时达到近二亿人口,第三帝国德国当时在人口只有数千万,在战争的人力资源上,德军占劣势,且仆从国军队离心离德不堪重用!

因此在与德军第九集团军的决战中,苏军只有依靠兵力数量上的绝对优势来歼灭德军,用76万人员的伤亡来消灭近30万德军精锐是正确的,从苏德战争全局的战略角度来看,与德军拼人力的结果,德军拼光了苏军仍有大量兵员控制战场,最后的胜利仍然是苏军!


天马行空第三


巨大的战损比在苏德战场一直如此!苏军自杀性冲锋正对德军MG42机枪的胃口。


吸血僵尸lx


苏军与德军拼是不是质量,是数量。从人员到坦克、飞机皆是如此。几乎每一次战役苏军都以损伤超过对手而结束。可以讲苏军对德算是惨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