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道:太玄九義 正心第一——涤清玄鉴 以观天象(上)

道安居士云:

未经证伪,或近本真。是谓正心。

原道:太玄九義 正心第一——涤清玄鉴 以观天象(上)

卍卐圓重天 万物演而幻 人本天地生 如是入自然

人类秒若尘沙,立地以观苍天,远取天象,近取地形,仰观俯察,以求大道。宇宙是时空,万物存其中;自然是演化,万物皆有动。宇宙万物,自然演化,原本是圆融一体,是为一合相,但是为了理解的便利,便需要人为造出一个架构,来理解这个宇宙。例如,关于空间,以自身日常空间尺度为基准,人类创造了标准尺度,比如米(meter,音眯忒,本义是测量。派生自希腊词根meter=measure,本原是印欧原语met-),随着认识空间范围的不断扩展,向宏观又增衍出十米、百米、千米等等,向微观又增衍出分米、厘米、毫米等等,这样,就可以度量有形质物体的空间尺度,如一维长度、二维面积、三维体积;关于时间,以自身日常时间尺度为基准,人类创造了标准时间尺度,比如秒(second,本义是跟随,前后相随,时间上是秒,空间上是其次、第二。词根sec=sequ=follow),随着认识时间跨度的不断扩展,向宏观又增衍出分钟、小时、日月年等等,向微观增衍出毫秒、微秒、纳秒等等,这样,就可度量时间的长度。

中华传统文化大系之中,是二元论(dualism),就是人为构建出一个架构体系,万物纳入其中,这个架构便是从道体这个本原,历经本自圆融的太一,顺次分化为二仪、四象、八卦、六十四卦、一百二十八卦,以至于无穷。那么,从道体这个自然之本原,是如何经过无极(太一微细,)、太极(阴阳,以致和),阴阳生和(阴阳平衡,对虾互生、游鱼圆融也),而生万物(万物皆为和,成住破空,暂态平衡也)

故而,理解宇宙万物的要义,本乎四点:一是空间曰宇(space),绝对真空,万物其中,作为万物存在的场所;二是时间(time),于其变动,取其静定,作为万物演化之快照(snapshot);三是自演(life),内因外缘,成住破空,观照万物自身之演化;四为运动(motion),自转公转,周行天际,观照万物相对之运动。所谓“空间”,便是能容万物,称为绝对空间,是万物存在、自演、运行之场所。所谓“时间”,便是演化过程,称为绝对时间,是客观实存之万物,自演过程、运行过程之量度。所谓“

自演”,是万物之生命周期,内因之矛盾斗争,外缘之与因合会,因缘际会,乃有暂态平衡,万物皆动,观其静定,这一快照,便是暂态平衡,其间经历四个阶段:矛盾作用、稳定下来,是谓“成”,譬如人之孕育初生;矛盾稳定、斗而不破,是谓“住”,譬如人之生长壮大;愈斗愈烈、平衡打破,是谓“破”,譬如人之衰老死亡;化为它物、不复存在,是谓“空”。所谓“运行”,是万物运行于绝对空间之过程。

道(body of Taoity)生万物(beings or existings or things),聚散无常,各有呈现,而经由人类的感知系统(以六根传感器为前端,经由神经通道、大脑仓库为途经和辅料,以心灵妙体为终点),通汇于心,而成“心相”。这一过程,事实上是一个数据采集处理系统,或者是一个机械加工生产流水线:起点是六根传感器,来料是采集来的外物呈现之信息,流水线是神经系统,辅料是大脑仓库中存储的既有知识经验,佐料是心境之中欲念心态,选料是心体之中执念愿力,如是这般,到达终点心灵妙体,而成心相。或者更为形象地说,如同我们日常所见的一个摄影-处理-放映系统,或者录放装置。每个人,事实上都是携带着这样一个录放装置行走在天地之间,五根在摄像,感知系统在处理,心灵妙体之中在放映。因此,我们可以认为,

心灵妙体是一个能量信息的接收、处理、成像、发射的灵妙装置,这也就是第六感的原由。例如,心灵感应是接收和发射,梦境是处理和成像。

那么,心相是否必然能够如实或者正确反映客观万物呢?正如人类自然科学与技术之中作为基本工具的信号检测与处理系统一样,信息的选择性获取、丢失、衰减、畸变、谬误都是存在的,其性能,既取决于感知系统的硬件配置,如肉眼这个双目立体成像摄像头(佛家形象地称眼根为离中识,如同耳根,与被检测物不需事实上的物理接触,事实上是无形质能波的吸收和检测)只能检测足够能量密度的可见光、耳根只能检测次声波和超声波之间的可听频率(约20Hz-20kHz),其它三根亦复如是。在整个检测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各种污染和干扰,污染诸如过往的知识惯性、过度的执念妄念、观察者自身的当下心境,干扰诸如观察者所处的外在环境例如别人的话语、他人的攻击等等。从整个信号传输和处理通道来看,外物通常只有一部分发射信号(如外物温度影响发射能波的频谱和能量密度分布),空气环境会对能波传播产生反射折射衍射散射而产生衰变,五根如眼只能检测特定范围的信号如可见光,神经传道过程中信号衰减、畸变且受到外来干扰,心境之中本来就有欲念私心的污染,因此,到达心灵妙体的外物信息,已经与映入眼帘的外物大有不同。因此,心相并不必然客观如实反映外物的实象,更谈不上如实反映外物的原貌了。这也就是道家和佛家修炼的本义了,那就是尽可能消除中间过程各个环节的信号衰减、扭曲、畸变乃至谬误,

故而,道安把《老子》分解为三个部分,即《道经》讲自然之道(即天道)、《德经》讲王者之道(即人道)、《心经》讲心相之道(即天人合一之道),在第三部分《心经》中,“致虚极,守静笃”,“涤清玄鉴”,都是讲的天人合一之道,而所谓的“致虚极,守静笃”和“涤清玄鉴”,就是减少内在欲望和洗净心境,因为心灵妙体正如镜子一般,观照的客观实存之外物。这个心灵妙体,就是《西游记》中灵台方寸山上的“斜月三星洞”,因为斜月就是“乚”(音毫),三星就是三点,加起来就是一颗“心”,这不过是吴承恩老先生挑逗国人读者的文字游戏罢了。而所谓的“菩提祖师”,菩提是梵文Bodhi的音译,如同唐玄奘法师所谓“五种不翻”之“顺古译故不翻”,恰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提的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于豁然开悟,大彻大悟,顿悟真理,超凡脱俗的境界,是谓明心见性,争得了最后的光明的自性。这便是佛教的极高境界,如同道教大德征得了真人境界。说白了,找到了真正的自己,找到了自己灵魂的永恒追求,那就是与道同在,天人合一,也就是佛教所说的“一合相”。

(此为正心之上部,待续。)

【文章均为原创,图片源自网络;自度度人随喜,转发分享多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