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兆和為什麼說她一生都弄不懂沈從文?

鵬友程


不對等的情感觀,相互委屈的婚姻!

沈從文只有高小畢業文憑,在老家湘西當過5年兵。後來,這個湘西“鄉下人”闖蕩大城市做了“北漂”,靠自學旁聽成為一代鄉土文學的“新銳作家”。

 

當時的沈從文雖已在文壇嶄露頭角,但來自各方的讚譽還沒法讓他當飯吃。他需要一份工作安身立命。後經詩人徐志摩大力舉薦,他由北平南下滬上,進了由胡適任校長的上海中國公學教書,成了一名教授低年級文學課的講師,算是有了一份比較體面的工作。

 

在民國時期,文化人的勵志境遇還真的不錯的,包括魯迅、茅盾、郭沫若、巴金、錢鍾書、林微因,徐志摩、王國維、周作人、冰心、蕭紅等等都沒有被世俗摒棄,即使經濟相對拮据些。

 

沈從文在教書期間,26歲的他,愛上了自己19歲的漂亮女學生張兆和。

 

中國近代史上,系出名門的“張氏四姐妹”,在知名度上僅次於“宋家三姐妹”,被稱為最後的大家閨秀,個個蘭心蕙質、才華橫溢。

 

張氏家族原籍安徽合肥,時居蘇州。葉聖陶說:“九如巷張家的四個才女,誰娶了她們都會幸福一輩子。”張兆和是“張氏四姐妹”中的老三,別名“三三”。

 

在門第極不般配的情況下,生性木訥的且地位與實力不匹配的年輕人沈從文,向“千金小姐”張兆和展開了猛烈追求,這一開始就是一種不對等的情感追求。當時除了文名漸響別無長物的他,所能使用的最趁手武器,只有文字。

 

他最早寫給張兆和的情書都署名S先生,第一封這樣開頭:“不知道為什麼,我忽然愛上了你!”

 

無奈張兆和一心向學,未予理睬,將他和其他眾多求愛者按先後順序編成青蛙某號,擱在一邊。沈從文是青蛙13號。

 

從1929年12月開始,短短半年內,沈從文就給張兆和寫了幾百封情書,頻繁到讓張心生厭惡的程度。她選擇了以保持緘默的方式予以拒絕。

 

情急之下,沈從文找到胡適訴說自己愛得艱難。胡校長一口答應要做他的愛情天使。他找來張兆和當面告訴她:“我知道沈從文頑固地愛你!”張兆和卻壓根沒給胡校長面子,堅稱:“我頑固地不愛他!”

 

情感的不對等,地位的不對等註定兩人的發展不平和,而且張兆和最終的情感選擇了沈從文,更多的是一份“感動”吧!或許女子都在內心裡對這樣“死纏爛打”的“情書”會感動的失去本真的喜好吧!

 

1932年夏天7月,張兆和從上海中國公學畢業回到了蘇州家中。相跟而來的,則是不堪相思之苦的沈從文,乾脆從青島跑來蘇州張家“朝聖”。

 

他不僅用一週時間多次拜會張兆和家人,還每天一早就來到張家,直到深夜才離開。但他的這番苦心,卻仍未得到張兆和本人的明確回應。

 

只是張兆和的同期日記中,出現了這樣一段話:“他到如此地步,還處處為我著想,我雖不覺得他可愛,但這一片心腸總是可憐可敬的了。“可見,面對沈從文長達4你的情書轟炸,張兆和的心裡明顯有所鬆動。

到頭來,張兆和最終沒能招架住沈從文這幾年、幾百封情書的持久戰攻勢。

 

二姐張允和去拍電報告知沈從文,機靈的她只發了一個字:“允”!沈從文自然能會意。可張兆和怕不保險,又去發了一條:“鄉下人,喝杯甜酒吧。”發報員不解,張兆和說照發就是。

 

據說,這是中國第一封白話文電報,用幾百封情書換來的,浪漫得有點發酸發苦。

 

沈從文年輕的愛情裡,是執著到熾熱的追求,一如那個徐志摩追求愛情一樣的熾熱,但是大家閨秀的張兆和至始至終的都是被動的回應,著也是兩人情感不同頻的根因,說明兩人的情感觀上有落差。

 

1933年9月9日,沈從文與張兆和在當時的北平中央公園宣佈結婚,並沒有舉行任何儀式。他們的新居,是在北平西城達子營選定的一個小院子。

 

婚後,每當兩人處於分離狀態,沈從文與張兆和總能互寫動人的書信。從《湘行書簡》可以看出,在婚後頭幾年時間裡,小夫妻感情如膠似漆,卿卿我我,寫信互以“三三”、“二哥”等親暱的稱呼,可謂幸福甜蜜。

如果說婚姻時候磨合情感的必經之路,婚姻開始的紀念沈從文與張兆和的情感磨合卻還維持在情書裡,未曾有現實生活的磨合,這是兩人情感歲延續了,但矛盾也延遲的原因。

 

沈從文是作家,是理想主義文藝範兒的男子,對愛情的追求,自然多了一層美妙的幻想,唯美的期盼。

所以當激情退去,迴歸平淡的時候,兩人個性的差異就顯現出來了。在生活中,兩人性格不合,矛盾日多。不能隨著情感的落地而相互融合的婚姻裡情感就是最大的犧牲品。

隨著沈從文鬧出緋聞,兩人的冷戰開始升級,甚至出現過“沈從文和張兆和很少在一起。兩人都在北京,卻住在兩處。沈從文每天吃了飯便走,兒女滿室,竟然也沒幾句話”的局面。其中,最能反映這種心態的,就是沈從文的代表作《邊城》。畢竟,結婚沒多久就寫出一部悲劇作品,這種對比耐人尋味。

 

都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是有其道理的一面的。當兩人的三觀不對等,再沒有學會理解、包容、成全,那相互間的“冷漠”其實就是“傷害”,就是“愛情的墳墓”。

而同時代的才子佳人的錢鍾書和楊絳,就是很明顯的對比,同樣詩書才氣過人的楊絳婚後選擇了成全錢鍾書,理解、包容錢鍾書的同時,犧牲的是自我的個性和發展的機遇,也是適時的引著錢鍾書這個大男人穩穩的過日子,其實有文化的男子還真的不太能與現實接軌,都容易沉浸於理想狀態,對這樣的男子,女人的成全和奉獻、理解就是註定這個男人幸福的重要動因。當然這的確委屈了女子的才情和理想追求,不是說張兆和不如楊絳,只是在婚姻裡,張兆和的委屈沒有和沈從文磨合出相互成全的那一面。

 

1988年,沈從文帶著對張兆和的痴戀辭別了人間。

 

1995年8月,張兆和在《後記》一文中思及往事,誠實地寫道:“從文同我相處,這一生,究竟是幸福還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後來逐漸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壓,是在整理編選他遺稿的現在。過去不知道的,現在知道了;過去不明白的,現在明白了。”可是“……太晚了!為什麼在他有生之年,不能發掘他,理解他,從各方面去幫助他,反而有那麼多的矛盾得不到解決!悔之晚矣。”

 

好在,他們的書留了下來,他們的情書也一版再版,至今耐讀。這幾乎成了我們後人,藉以回看時代、致敬前輩,並引導現在人對人生、愛情、婚姻的態度和內在反思,反觀我們自己的人生、情感與內心的一種需求、選擇,到底是以自我為主的需求,還是以成全為主的需求。

所有的人生都有其幸福的一面,所有的生命都有其不幸的動因,珍惜身邊人才是生命的主題,珍惜自己才是上的必須,和和美美、健健康康、理解包容、奉獻愛護才是情感最好的歸宿。





情說感話2019


張兆和說一生都沒有弄懂沈從文,這很正常啊!不光是張兆和一人一生沒弄懂他的丈夫,很多女人一生也沒能弄懂丈夫。

沈從文和很多男人一樣,看到心儀的人,煞費苦心的追,好話說盡,肉麻的,奉承的,今天一封信,明天一棒花。可以說低到塵埃裡……大功告成,進入洞房。這洞房就是婚姻的圍城,也是婚姻的墳墓。

婚姻裡“柴米油鹽醬醋茶”,孩子哭,孩子鬧。七大姑,八大姨……於是有觀念不同不與為謀,日久天長,心存介蒂,一地雞毛。

原先低到塵埃裡的人,現在思想上己反客為主了,奴隸變將軍了。你是我老婆了,煮熟了的鴨子不怕飛,你在家操持家務的辛苦,他全然不見,只看到你灰頭土臉,漸漸漸漸的厭了。看到老婆好似看到一朵枯萎的花。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啊!到處都是鮮花,於是看得心花怒放。沈從文遇上了女文人高青子,高極度崇拜沈從文的文彩,沈從文心融化了,看到高青子,好似眼前升起了一道雨後彩虹,與高有了長達十年的婚外情。

張兆和“是可忍?孰不可忍!”回孃家了。外界也紛紛揚揚指責沈從文,你這個小子,福氣這麼好,娶了名門望族的美女兼才女,你還出軌了?張兆和自然委屈的死的心都有了,怎麼會這樣啊!當初多少誓言猶在耳,“山無稜,天地合,乃敢與君絕”“一生一世,只愛你一人。”“我做夢,吻了你的腳,幸福死了”……但她是母親,她怎捨得扔下兒女啊!兆和天天以淚洗面,虧得親朋好友相勸,才苦中度日。

沈從文的變,其實就是人性中的弱點,沒有責任心,朝三暮四,見異思遷。那麼很多男人沒有變啊!因為很多男人克服了人性的弱點,對家有責任感,潔身自好。知道一旦走上這一步,自己這一關就過不去,卑視這樣的人,碰到了可能會出軌的情況,止步。從而保全了自己,保全了婚姻的穩定。老天是公平的,你在外接受了多少媚笑,回家將得到多少冷遇。沈從文自作自受,得了嚴重的憂鬱症,自殺二次未遂。臨去時對張兆和說了“對不起”。早知今日,何必當初呢?

張兆和沒法弄懂沈從文,是沒法弄懂啊!這樣的門弟,這樣的美女,這樣的才女,這樣的賢妻良母,相夫教子!我們更是沒法懂得。唉!人心難測。


春草春草又春草


張兆和沈從文的愛情不是兩情相悅,而是從感動開始的,許多人以為最後沈從文和張兆和結成了一段繾綣纏綿的愛情佳話。

其實非也。他們終其一生也只是在假裝相愛,而不是真正相愛。

男人很少因為感動去愛上一個女人,女人卻有可能因為感動去接受一個男人。張兆和自始至終就沒有愛過沈從文,她只是被感動了,最終接受了這樁婚事而己。

他們結了婚,短暫的甜蜜生活後,產生了越來越多的矛盾。張兆和不明白沈從文為什麼那麼好面子,打腫臉充胖子為朋友花錢,結果弄得自家生活拮据。她也不明白他為什麼要傾家蕩產地收藏古董瓷器。

到了晚年,各大高校內左翼思潮風起雲湧,沈從文成了被批判的對象。在極度的困惑與恐懼之中,沈從文患上了憂鬱症。

然而,張兆和卻選擇了和沈從文分居,並未安慰和鼓勵沈從文。絕望之中的沈從文選擇了自殺,幸虧被及時發現,搶救了過來。

沈從文也曾經慨嘆,張兆和並不是愛他為人,而是愛他寫信。她不懂沈從文,也從未嘗試著真正去觸碰認知沈從文的內心。

1988年,沈從文病逝,離開了他最愛的張兆和。

七年之後,張兆和整理沈從文的遺稿,寫下了這樣的文字:“從文同我相處,這一生,究竟是幸福還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後來逐漸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壓,是在整理他遺稿的現在。過去不知道的,現在知道了;過去不明白的,現在明白了……”

究其原因,我想最重要的一點,其實還是婚姻的門不當戶不對。那種來自原生家庭帶來的生活習慣,社交方式,甚至於思想格局的不同,造就的精神上的不平等。這樣的婚姻又怎能相愛一生呢?

一個是來自湘西蠻荒之地的浪漫青年,一個是出身名門知書達理的世家女子,本來不搭邊的兩個人,只是因為男子的浪漫與執著,用一沓情書收服了美人心。

所以,即便是時間進化到了現在,我依然相信那個古老的說法一一最好的婚姻應該是門當戶對的結合。只是,門當戶對在新時代也可以被賦予一些新的釋義:學歷的對等,見識的相當,三觀的一致,格局的匹配。








虎斑不虎搬


因為張兆和從沒真正愛過沈從文。

沈從文來自偏遠的鄉下,而張兆和出身名門,倆人言談舉止是格格不入,加上張身邊追求者眾多,如果讓張兆和選丈夫,估計連選18個也輪不到沈從文,張兆和是帶著極不情願嫁給沈的。

我們說,如果真正在乎一個人,那你會千方百計去關注她(他)、瞭解她(他),恨不得化身福爾摩斯試圖走進她(他)的內心。張兆和並未喜歡過沈從文,怎麼會去真正瞭解他?同樣沈從文追求張兆和更多的是一種文人追求理想中的戀人,當婚後他看到張兆和為柴米油鹽而忙乎時瞬間那個心中的女神就落入了凡間,很是失落;分隔兩地時,倆人來往的書信不在一個頻道上,一個在談情說愛,一個在為柴米油鹽發愁。再濃烈的愛情也需要維護和轉化心態去保鮮,否則會到另一個極端。婚後很長時間他們的感情並不好,只是因為處於過去那個時代,二人的婚姻一直維持著,擱到現在估計要離婚的。

情況發生轉變在晚年。張兆和自1988年沈從文去世之後,就一直在整理他的書信及作品,因此還編寫了一本《從文家書》。也正是在編寫書的過程中,張兆和才明白了沈從文的所想,她在後記中寫道:“從文同我相處,這一生,究竟是幸福還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真正理解他的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壓,是在整理編選他遺稿的現在……過去不知道的,現在知道了;過去不明白的,現在明白了。他不是完人,卻是個稀有的善良的人。”


輶車鸞鑣


謝謝悟空。

可能因為不是一路人,不相為謀吧?

張兆和從未真心實意的愛過沈從文,又不是心甘情願嫁給他的!平時正如他倆共同認為的那樣:貌合神離!對於這樣的夫妻之間,怎能做到深刻的瞭解彼此?

所以張兆和才說,她一生都弄不懂沈從文。





藍天51568



手機用戶糖畫糖


是崇拜。


鬼三


不愛,懶得去懂他,就連他對她說愛上別人,她也波瀾不驚,由他去,只是懶理他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