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三角洲經濟區是不是需要繼續擴展?

獨來獨往618


實際上珠三角的擴展,從來沒有停止過!

嚴格意義上,地理上的拓展,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飛地”擴展,一個是“邊緣”拓展!

飛地拓展

2018年12月16日,對深圳來說,是一個意義非常的日子,因為這一天,深圳的第“11個區”深汕特別合作區正式掛牌。這也是全國第一個特別合作區。

緊接著,2019年1月9日,廣清特別合作區(廣州清遠)也有了實質性的進展。

還有,深巴特別合作區(深圳和廣西河池巴馬縣),建立了全國第一個大健康小鎮,以健康+互聯網+養身為主的旅遊小鎮,這是全國第一個旅遊為主題的特別合作區。

所以,珠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對外拓展的步伐,從來沒有停止過,最典型就是飛地經濟。

邊緣擴展

粵港澳大灣區(9+2城市群)有面積包含了廣州、深圳、香港、澳門、東莞、佛山、中山、珠海惠州、江門、肇慶。

未來不排除,還將擴展到:清遠、韶關、河源、雲浮等部分區域。

這種擴展,我們稱之為邊緣擴展。

珠三角到底需不需要拓展?

需要,但並不迫切!

目前,最需要拓展的城市是深圳,因為深圳面積不足2000平方公里,但是實際管理人口已經超過了2000萬,深圳目前可以開發的土地,已經不超過100平方公里了,也就是說,深圳對土地的需求在全國是最迫切的。

所以,深汕特別合作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深圳的土地壓力,但是大家要知道,深汕特別合作區距離深圳市中心區域還有超過120公里的直線距離,中間還夾著惠州、惠陽、惠東。

這就有一點“遠水難解近渴”,所以,在蔣昊對中國區域經濟20年的研究經驗來看,最好的形式不是擴展,而是相互融合,相融共生!

預計到2025年,深圳通道就會通車,深圳寶安、前海地區,到中山只需要半個小時的車程,未來還有可能開通跨越珠三角的城際鐵路、海底磁懸浮,珠三角東西兩岸的交流,會越來越方便,深圳的產業資源、金融、科技等優勢,會蔓融合到中山、珠海、江門,實際上,深圳現在很多製造企業都遷往了中山等珠三角西岸城市。

蔣昊總結:擴展不是重點,融合才是重頭戲

我們先看看一組數據:粵港澳大灣區對比世界前三大灣區的面積、GDP、人口情況

紐約大灣區:3.3萬平方公里(面積)、1.83萬億美元GDP(大概是6個上海GDP體量)、人口2370萬(與上海相當,與深圳+東莞人口相當。)

東京大灣區:3.6萬平方公里、1.77萬億美元GDP(上海4.5倍),人口4383萬。

舊金山大灣區:1.8萬平方公里、0.78萬億美元(北京2倍),人口768萬。

粵港澳大灣區:5.6萬平方公里、1.57萬億美元(上海4倍),人口7000萬。

看了以上數據,面積攤大餅有用嗎?

融合才是關鍵,紐約大灣區之所以GDP最高,是因為紐約大灣區的都市建成區面積超過了1萬平方公里。

而粵港澳大灣區的都市建成區面積,差不多在0.5萬平方千米,面積是紐約大灣區的1.8倍,從數據上來判斷,我們需要達到1.8萬平方千米的都市區面積。

所以,粵港澳大灣區最終的目的是要融合,城市與城市融合,廣州、東莞、深圳、香港,這條線要無縫融合。這樣,我們的城市化水平超過了紐約,我們的經濟體量自然可以超過紐約,而人均產值也會很快提升。

我們做的不是面積的擴展,而是做現有的增量。這才是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發展思路!


蔣昊說經濟


未來能否真正擴展要看珠三角地區的發展力度,如果發展的比較不錯,向周邊擴展也不是不可能,可以看下當前長三角的規模,長三角應該算是我國最先發展的一個三角洲,當前不但包含有上海,江蘇、浙江一部分,也包含有安徽南部的一部分城市。長三角最初的名字是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後來經過一系列發展,到了如此規模。而珠三角發展的時間尚短,並且除了廣州、佛山等是老牌城市以外,東莞、深圳兩座城市當年從惠州劃出,成立了新的地級市,如今兩座城市一座是一線城市,一座是新一線城市,這兩座城市相對十分年輕,未來帶動周邊城市發展的潛力十分大。別的不說,當前深圳聯合汕尾成立了深汕特別合作區,就是一個很好的擴展前奏。

個人認為事物的發展永遠都是循序漸進的,珠江三角洲的發展也會向企業一樣,如果未來有需求,企業或者地區肯定會根據需求進行擴展,每一家企業都是經歷力由小到大的變換,這一規則同樣也適用於經濟區的擴展。或許擴展之後的名字不再是叫珠江三角洲經濟區,珠三角還是僅限於當前的範圍之內,但是周邊地區跟隨珠三角共同發展是必然的。雖說廣東地區是一個多山脈的省份,尤其是北部與湖南省的交界處以及江西,在交界地方有很多山脈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阻礙發展,但是廣東東西兩翼也是具備優勢沿海港口的,像我們所熟知的汕頭,湛江茂名的地區,都有深水良港,廣東當前也提出了東西兩翼共同發展,提出了副中心城市的概念,所以未來廣東全境的發展十分看好。
歡迎關注“地理有意思”留言一起探討。


地理有意思


珠江三角洲經濟區是以廣州和深圳為核心,東莞,佛山等城市為副中心的比肩長江三角洲經濟區的我國第二大經濟區。廣義的珠三角經濟區也包括香港和澳門,也就是現在目前炙手可熱的粵港澳大灣區。


我認為珠三角經濟區不適合擴展。

首先,珠三角是以輕工業為主的一個經濟區,並且IT技術,金融在全國處在先進行列,貿易類型為外向型經濟,貿易的主要方向是海上,而並非內陸,所以我認為應該主要打造廣州深圳香港等等重要的經濟,科技和金融中心,而不是像發展城市那樣以攤大餅的方式來擴大自己的實力。

其次,從需要的對象來看。面積上,粵港澳大灣區超過5萬平方公里的面積,比東京灣區,舊金山灣區,紐約灣區等經濟區都要大,完全可以滿足以廣州深圳香港為核心的經濟區的需求。從人口來看,僅僅粵港澳灣區的戶籍人口就達到了6000多萬人,再加上從西南地區以及全國其他地區來珠三角務工,就業的人員,該地區的人口很有可能超過1億,超過世界其他所有的大灣區,勞動力充足。從人才上來說,該地區的香港和廣州教育很發達,尤其是香港,人才充足,不過要做的就是香港培養的人才儘量留在該地區而不是流向國際,並且由於該地區經濟發達,來自全國的高學歷,人才都會聚集。



最後,從發展的趨勢來看。20世紀後半期,世界經濟發展的一大主題是城市化,而現在並且未來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世界發展的主題確實城市群化,城市群最好形式就是小而精,方便城市群內個城市的快捷交通,如果過大的話,將會限制這一形式的形成。


張堯自媒體


00

祥瑞平安8

多年前就有經濟學家為中國經濟提出了一個“弓箭理論”,他把整個中國的版圖比喻為一把拉滿了的弓箭,中國的整條海岸線是弩,西面的陸地邊界是弦,而長江則是要發射的剪,剪頭正好架在長江的出海口——上海。這個比喻既形象又充滿哲理,首先長江是我們的母親河,千百年來長江不僅給我們帶來了保貴的水資源,長江流域還養育了中國為數最多的人口,我國豐盛的資源和物產,可以通過長江溯江而下直達上海轉運世界各地,而外來的商品甚至思想文化文明等可逆江而上通達大半個中國,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幅射作用。因為無論物質文明還是精神文明的傳播,它都是需要示範帶動的,而示範就需要有場地——落腳點,地處中國海岸線的中央長江出海口的上海,正是中國實施內引外聯的最合適落腳點(沒有之一)。因此當晚清時期廢除一口通商政策之後,上海用很短時間就把一個小灘塗,變成了遠東最大的國際都市。當改革開放把中國國門打開之後,上海就順理成章地成為了對外開放的中心。而反觀廣東從地理位置上說它是偏安一隅之地,歷史上對內對外的幅射作用都極為有限,中國封建歷史上無論是五口通商還是一口通商,都能把廣州納入其中,正是因為中國曆朝歷代的統治者都認為,廣州的地理位置並不重要,且對全國的影響力也不強,因此在對外交往中即使廣州有所閃失,對我大天朝也是無傷大雅之事,而事實證明歷史上除了清末的鴉片氾濫,二千多年來廣州也沒有給中國製造過太大的麻煩。及至後來鄧公在南海邊劃了一個圈,讓廣東率先開放而不是在上海,這並不說明廣東有多重要,而恰恰是因為廣東對全國而言實在是無足輕重,即使改革開放走錯了輸掉一個廣東,中國還賠得起的。後來的事實也證明當改革開放到一定程度,廣東的經濟要帶動全國,實在是小馬拉大車力所不能及的事情。有鑑於此後來鄧公又及時地開放上海和長三角,於是改革開放就迅速漫延全中國,形成今日的大好局面。這就是為什麼廣東的經濟不能帶動全國,而中國經濟最後還是得看長三角的原因,包括本人在內的全體廣東人民,還真別不服氣!


祥瑞平安8


什麼灣區,什麼經濟圈,人還是要靠自己幹。說這些沒什麼用。


聽雨穿林1


哦,以弓箭在弦上,也是,為何你怎知弓箭由來?和氏歷史?這是事實教育,北京故宮門匾,仍保留箭頭?你知什麼?我知,這是捍衛祖國勇士射手,這是事實,我可有證據確鑿,完全是正確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